91国產乱老熟视頻老熟女,97在线起碰视频,麻豆Av一区二区,亚洲视频国产91www.

<pre id="jdrot"></pre>

<td id="jdrot"><strong id="jdrot"></strong></td>
      <pre id="jdrot"></pre>

          當前位置:9136范文網(wǎng)>教育范文>教案>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6-12 08:21:59 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匯總九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匯總九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簡易太陽系模型。

            2.意識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3.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在教室里和操場分小組教學。

            2.材料: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shù)據(jù)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課時

          一、設計太陽系模型。

            1.談話:根據(jù)上節(jié)課得到的有關太陽系家族成員的信息,說一說太陽系各成員之間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2.學生匯報后組織大家在教材第43頁的空白處畫出太陽系主要成員的位置順序關系圖。

            3.提問:如果我們根據(jù)已經(jīng)掌握的太陽系資料做個太陽系模型,應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4.學生分小組舉行深入討論交流。

            5.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后,教師從八顆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擬材料選擇以及行星模擬的大小和位置關系等三方面進行總結。

            6.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對九大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如何處理?(指導學生認識到需要按照比例來縮小。)

           。2)如果要綜合利用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數(shù)據(jù)這兩組數(shù)據(jù)來建造模型,如何處理呢?(指導學生認識到比例要一致。)

           。3)處理數(shù)據(jù)后的結果如何?我們還能在桌面上建太陽系模型嗎?為什么?(如果兼顧體積和距離兩個數(shù)據(jù)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這個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說明部分已經(jīng)有過描述,這里不再復述。)

           。4)如果要建一個較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導學生認識可以分別處理兩類數(shù)據(jù),做不同類型的模型。)

            7.指導學生按照大小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體積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擬大小為0.5厘米直徑的圓球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擬的大小分別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導學生按照距離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遠近數(shù)據(jù)。如果以水星到太陽模擬距離為0.6厘米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陽模擬距離分別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陽系模型。

            1.講述在室內(nèi)建立太陽系模型的步驟:

            (1)參照一定比例將各色橡皮泥或準備的其他材料分別加工成“八顆行星”。

           。2)由于八顆行星都是以橢圓軌道圍繞太陽公轉(zhuǎn),且行星軌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內(nèi),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顆行星的軌道平面。然后參照八顆行星分布的圖片,調(diào)整各行星軌道之間的距離。

            (3)參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運行軌道上。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開始制作太陽系模型,教師深入各小組舉行指導。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師組織同學分別交流自制的太陽系模型,并對同學勤于動腦、善于動手的良好品質(zhì)給予充分肯定。

          一、指導學生開展模擬太陽系的游戲。

            1.談話:為了進一步鞏固大家對太陽系行星運轉(zhuǎn)軌道的認識,我們進行一項做模擬太陽系的游戲。2.講解游戲方法:操場中心由一位同學舉起一只籃球代表太陽。8位同學舉著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進場。在自轉(zhuǎn)的同時繞“太陽”轉(zhuǎn)。誰走的路線離“太陽”遠近的次序錯了則出局,全部走對后開始第二局。(教師在組織這項活動時不要在地上畫出軌道圓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確定自己離太陽的遠近和“運行軌道”,同時讓那些走錯的同學說一說自己錯在哪里。)

            3.學生游戲,并在活動中熟悉行星運行軌道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到操場上建造模型。

            1.提問: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徑是多大呢?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多遠呢?我們能在操場上完成這樣的游戲嗎?

            2.學生思考匯報,教師小結,指出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縮小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計算好之后會發(fā)現(xiàn)“土星”已經(jīng)距離“太陽”有143米了,一般學校的操場已無法完成這樣的建;顒樱绻闵献钸h的“海王星”更是距離“太陽”有451米之遙!

            3.將一顆直徑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陽,在草場上分別量出距“太陽”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個點,在這些位置上安排分別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學。帶領其他同學進行一次“太空之旅”,當走到某一行星前時,不僅強調(diào)該行星距離太陽的位置關系,還可以邀請同學說一說他們自己對該行星其他特點的認識。

            4.小結:說一說在建太陽系模型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體會或發(fā)現(xiàn)?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太陽系天體及天體運動特點。

            2.會查閱資料,并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教學準備

            各種有關太陽系天體介紹的書籍和多媒體資料。

            一根1.5米長的細繩、一截6厘米長的塑料管、一個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個砝碼或幾個墊圈。

             第一課時

            1.提出問題。

           。1)播放錄像:太陽系各天體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2)教師提問:關于剛才播放的這段錄像,你們有什么問題需要提出?

            (3)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要點。

            2.推斷與猜想。

            (1)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推斷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例如:太陽有很強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產(chǎn)生的能量使得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還在不停的運動、天體之間有磁場在不斷的吸引和排斥的過程中使得它們不停地運動。

           。2)學生思考上述問題,發(fā)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師板書要點。

            3.制定方案。

           。1)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大多數(shù)同學都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如何分工,如何記錄等。

           。2)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學生可以吸取別人方案的長處,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別的小組方案中明顯的問題或漏洞,幫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與研究。

           。1)各學習小組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活動搜集相關資料

            (2)教師在各小組巡回參觀,但不發(fā)表評價意見。當學生按研究方案進行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提供幫助;當研究方案出現(xiàn)問題,到了不修改無法進行下一步研究時,教師可提供指導。

            5.交流與小結。

            (1)各小組匯報研究的過程以及得出的結論。相同的研究項目,研究結論不同的小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其他小組幫助分析原因,最終確定合理的結論。

           。2)選評“研究計劃最周密、結論最令人信服的學習小組”。

            6.辦專題小報。

           。1)學生小組討論完善專題小報的制作前的設計工作。

           。2)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制作專題小報。

           。3)根據(jù)學生專題小報制作完成情況在課內(nèi)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第二課時

            1.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行星繞太陽轉(zhuǎn)動都有各自的軌跡,而且轉(zhuǎn)動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轉(zhuǎn)周期與什么有關嗎?

            2.學生討論后回答。

            3.談話:猜想一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怎樣影響行星公轉(zhuǎn)周期的,把你的假設寫在實驗記錄上。

            4.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

            5.在學生設計實驗匯報并給予評價的基礎上,講解探究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和行星公轉(zhuǎn)周期有什么關系實驗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細繩穿過塑料管,一頭拴上橡皮塞,一頭拴上砝碼;其次,捏住塑料管,舉過頭頂,讓橡皮塞做勻速圓周運動,橡皮塞旋轉(zhuǎn)形成的圓代表行星的軌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繩長保持不變;第三,分別使轉(zhuǎn)動的繩長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計算橡皮塞的不同運轉(zhuǎn)周期。

            教師在組織同學開展此項活動時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事項:

           。1)先組織學生進行假設,例如: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其公轉(zhuǎn)周期越短。然后進行實驗并做好記錄。

           。2)在此實驗中,保持橡皮塞的勻速運動是操作難點。為此。課文設計了套管裝置,使實驗者能利用重物砝碼來顯示橡皮塞是否勻速運動。在實驗中,教師一定要強調(diào):在橡皮塞轉(zhuǎn)動過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繩長保持不變時,說明運轉(zhuǎn)基本達到勻速,這時開始計時和記錄橡皮塞轉(zhuǎn)動的圈數(shù)。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繩子上用彩筆或貼紙、橡皮筋分別標出離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學生控制轉(zhuǎn)動橡皮塞的力量,使轉(zhuǎn)動的半徑保持恒定。

           。4)要求學生每次轉(zhuǎn)10圈,然后用轉(zhuǎn)動所用時間除以10,要至少重復3次實驗,取平均值,為其公轉(zhuǎn)周期。

           。5)注意小組內(nèi)學生的分工合作?赏ㄟ^小組討論或指派的方法,確定轉(zhuǎn)橡皮塞、計時、記錄、監(jiān)督的人選,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本活動適合在操場上散開進行。

            6.學生分組實驗,并把實驗記錄和實驗結論寫下來,從而驗證假設。

            7.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教師進行小結。

            8.談話:在這個實驗中,你還發(fā)現(xiàn)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食用蒲瓜有什么功效。

            2、全面對蒲瓜進行認識。

            活動準備

            1、電腦一臺。

            2、一個蒲瓜。

            3、小紅花若干。

            活動過程

            一、蒲瓜

            1、大家快看這個綠色的是什么?

            2、你們有說是蔬菜的,說的都不一樣,跟老師用電腦查查,就知道是什么了?

            3、大家看是蔬菜,看查出來了,我們把它跟照片對比一下,看看我們查找的對不?

            4、看上面顯示叫蒲瓜,電腦聰明不?是不什么都知道?那以后在家有什么不會的也可以用電腦查找。

            5、我們來仔細的認識蒲瓜吧!

            二、對蒲瓜認識

            1、我們都知道蒲瓜的名字了,我們看看電腦這幾張圖片,是不都像蒲瓜,看上面怎么寫的,原來蒲瓜的果型能長成7類型,水壺蒲、杓子蒲、長扁蒲(瓠子)、葫蘆蒲(即葫蘆)、海豚蒲、球形蒲、疣廮蒲都是蒲瓜。

            2、看蒲瓜秧全株上面都長著軟毛,有卷須能攀爬,葉邊緣有鋸齒,葉面是心形。

            3、植物是不先開花后結果,蒲瓜的花只有晚上開,早上就要凋謝了,花朵是白色的。

            三、食用蒲瓜功效

            1、老師讓你們認識蒲瓜知道為什么嗎?

            2、食用蒲瓜對我們身體好,我們要多認識對身體好的`蔬菜。

            3、蒲瓜有潤心肺、清心熱、除煩渴、消腫等功效,好有很多很多功效。

            4、大家要多吃蔬菜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好處哦!

            5、老師出幾個問題,看大家對本課學得怎么樣,答對的獎勵小紅花。

          科學教案 篇3

            第二單元 生理與健康

            教材分析:本單元包括健康飲食、呼吸與健康、保護心臟、人體的司令部等四課。健康飲食要求學生了解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養(yǎng)成飲食多樣化習慣,知道人體是如何吸收營養(yǎng)成分的食物經(jīng)過人體的路徑是什么等。呼吸與健康圖示了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肺活量、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及預防等,要求學生會測定肺活量,知道運動影響肺活量,注意保暖,堅持鍛煉,增強自身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傳染病。保護心臟介紹了心臟的作用,血液循環(huán)路線,心臟的工作量,心跳次數(shù)與運動的關系,影響心跳的因素保持心臟和血管健康等知識,要求學生知道保護心臟的辦法。人體的司令部指大腦,本課介紹了大腦的作用,要求學生勞逸結合,合理用腦。

            第三單元 物體的運動

            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 常見的力

            教材分析:本單元包括力的現(xiàn)象、重力、大氣壓力、彈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現(xiàn)象介紹了物體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見的力的現(xiàn)象。重力要求學生知道地球?qū)λ車奈矬w有吸引力,物體受到的這種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氣壓力是地球?qū)Υ髿庾饔卯a(chǎn)生的,處在大氣層中的物體都受到大氣的壓力。大氣壓力指向各個方向,所以吸盤可以被緊緊地壓在墻壁上,也可以被壓在天花板上。人們利用大氣壓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彈力是物體因形狀變化而產(chǎn)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應用,自動鉛筆上的彈簧,汽車車廂下面的鋼板彈簧等都會產(chǎn)生彈力,測力計也是利用彈力的一個例子。摩擦力處處可見,手里拿的書不會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產(chǎn)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們就想辦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們就想辦法減小。

            單元教學目標:本單元要求學生對常見的力有一個初步認識,能判斷一種力的類型,能利用常見的'力為人們做事。

            本單元計授6課時。

            第一課時 力的現(xiàn)象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63~67頁。

            教學目標:知道怎樣使靜止的物體動起來,能例舉生活中常見的力的現(xiàn)象。

            教學用具:小車、細繩、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 玩過蹦蹦床嗎?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板書 常見的力)

            2、閱讀單元導語

            要找彈力,是否該去問彈簧?小朋友們?yōu)楹味紣弁嫠龅谋谋拇玻?/p>

            要找浮力,是否該去問海洋?萬噸巨輪為何能在海上遠航?

            二、新課講授

            1、提問:見過力嗎?騎自行車上坡費力嗎?怎樣使靜止的桌子動一動?

            2、活動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輕輕推小車,小車就運動,加大力度推,小車就跑得更快。啟發(fā)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小車運動的方向,小車運動的速度,猜想這些與什么有關。(讓每個學生都親手推推)

            在小車上拴一繩子拉小車,讓學生觀察小車運動情況:方向如何?速度怎樣?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試試。

            討論:小車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運動情況有什么不同?(參考:推的時候,小車離你而去;拉的時候,小車向你走來)

            3、活動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拋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為什么落向地面?(討論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會怎樣?(讓學生試試,并討論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結論:拋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這個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壓在水里時,乒乓球受到兩個力,一個是水對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個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會上升。把乒乓球換成石塊再做這個實驗,看看發(fā)生什么情況,引導學生分析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4、活動3 生活中力的現(xiàn)象(參看第67頁圖)

            說說圖中物體分別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熱氣球受到空氣向上的浮力,跳水運動員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彈力,磁鐵吸引小鐵釘,小鐵釘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時,腳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個向前的推力。

            5、引導學生舉更多的物體受力的例子,如樹葉飄動受風力,國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紙屑靠靜電力等。

            三、小結

            四、作業(yè)

            1、吊車吊起貨物時,貨物受到哪些力?

            2、舉出生活中物體受力的例子。

            第二課時 重力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68~70頁。

            教學目標:知道重力是怎樣產(chǎn)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認識地球引力。

            教學用具:繩子、小球、鐵架臺、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向上拋一個物體,無論拋得多高,最終還是落回地面,雨從天上下到地面上,石頭從山上滾到山腳下,熟透的蘋果也會從樹上往地面落,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二、新課講授

            1、觀察第68、69頁圖認識一個規(guī)律,地球上的物體失去支撐后都會落向地面,如水往低處流,拋起的籃球下落等。

            2、活動 小球受力情況

           、俳M裝試驗裝置。

           、诜治鲂∏虻踉阼F架臺上時的受力情況。

            繩子對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還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靜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斷繩子,小球會怎樣?這時小球的受力情況怎樣?

           、茯炞C猜想:剪斷繩子,看小球會怎樣。

            ⑤分析:剪斷繩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斷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義及計量單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煙物體的力,叫做物體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單位是牛頓,1千克重量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大約為10牛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頭朝上,腳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們想象他們頭朝下,但實際上他們的“下”跟我們的“下”剛好相反(圖示)。

            地球表面的物體被緊緊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類才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沒有地球引力

            5、資料 牛頓與地球引力

            6、小實驗 物體間的引力

            ①杯子里裝大半杯水,放入一個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間,然后松手,先讓學生猜想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然后驗證。

           、诮忉尙F(xiàn)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會停在中間不動,而是被一邊吸過去。原來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離得越近,物體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這就是物體的重力,太陽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間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結

            地球?qū)ξ矬w的吸引力叫做物體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業(yè)

            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課時 大氣壓力

            教學內(nèi)容:課本第71—75頁。

            教學目標:認識大氣壓力,知道大氣壓力的大小,知道大氣壓力的用處。

            教學用品:軟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盤、鉤碼、彈簧秤、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讓小朋友試試有什么感覺。

            把吸盤按在窗玻璃上,試試不費力氣能不能拉下來。

            二、新課

            1、找原因

            活塞為什么抽不動呢?吸盤為什么不容易拉下來呢?

            2、活動1 吸盤的秘密(參看第72頁)

            把吸盤緊緊地壓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氣(最好在吸盤上涂些水),吸盤就吸在玻璃上了。這是因為玻璃和吸盤之間沒有空氣,也就沒有空氣的壓力,若進入空氣,或空氣沒排完,吸盤就吸不緊或吸不住了。

            3、活動2 吸盤能掛多重的物體?

            小組同學協(xié)作,把吸盤吸在課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別掛鉤碼,用彈簧秤稱稱,比較吸盤吸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上掛的鉤碼更多,做好記錄。

            4、討論

            吸盤吸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吸得最牢固?

            5,資料 馬德保半球?qū)嶒灒ㄉ暇W(wǎng)查找)

            ①文字資料文字資料

           、隈R德堡半球?qū)嶒?/p>

          科學教案 篇4

            認識鞋的正反

            活動目的:

            1、分清鞋的正反,學習區(qū)分鞋的正反的方法。

            2、提高觀察能力、辨別力。

            3、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1、紙制鞋樣每人一雙,貼絨板,大的一樣的'鞋子兩雙,大鞋樣一雙貼有笑和哭的表情。

            2、“找朋友”的音樂磁帶一盤,另“開汽車”和“哭”“笑”的音樂磁帶。

            3、創(chuàng)設鞋阿姨的家。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接鞋阿姨的電話:喂!是鞋阿姨啊,什么事。颗,好的!皠偛判⒁檀螂娫拋,讓我們?nèi)⒂^,高興嗎?”“呀鞋阿姨家的鞋可真多,

            出示一雙放反的鞋樣。(哭聲)

            教師問:“鞋娃娃,你為什么哭呀?”

            鞋娃娃:“我被小朋友穿反了,我可難受了!

            教師:“誰來幫助鞋娃娃?”教師請一個幼兒把鞋正過來。

            鞋娃娃:“現(xiàn)在舒服多了,你們真是愛幫助人的好孩子。謝謝你們。”

            二、引導幼兒進一步辨別鞋的正反。

            出示兩雙鞋樣(一正一反)!白屑毧纯,這兩雙鞋子有什么不一樣?”引導幼兒和旁邊的好朋友說說,然后請個別幼兒講述,及時表揚能認真觀察的小朋友。

            教師總結:穿對的鞋子就像兩個好朋友頭碰頭,中間有個小窩窩,就像兩個好朋友張著嘴笑。如果頭和頭不在一起,那就是在生氣,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說明鞋子穿反了。有了這個方法,我們就能分清楚鞋子的正反了。

            三、通過做游戲,反復操作,分清鞋的正反,并學會穿對鞋。

            1、“送鞋娃娃回家”

            游戲方法:將小鞋樣(幼兒每人一雙)擺在教室四周。

            教師:“看!鞋阿姨家還有很多鞋娃娃沒有找到好朋友呢,請小朋友來幫助它們找到好朋友,再送它回家,好嗎?”“你會用什么樣的方法幫鞋娃娃找到朋友呢?”請個別幼兒講述,教師小結,然后幼兒去幫鞋娃娃找朋友

            幼兒每人拿一雙鞋樣貼到貼絨板上,然后集體評價,看看誰找錯了,為什么,應該怎么放?”重點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的鞋子的?

            3、“找朋友”

            游戲方法:教師和幼兒將鞋子脫下放在椅子下面,一起聽音樂做找朋友的游戲。音樂結束,幼兒快速找自己的鞋子穿好。

            要求:鞋子要穿對,教師檢查。

            四、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探索鞋子的興趣。

            “鞋阿姨今天真高興,因為小朋友幫了她很多忙。她家的鞋娃娃多么?其實啊以后做成了鞋子就更好看了,那么那些鞋子會用什么材料來做呢,小朋友先回家去看看自己家的鞋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做出來的,下次我們再去鞋阿姨家做客、交流好嗎?”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常見的昆蟲——螞蟻的外形特征以及吃食情況等生活習性,為以后建立“昆蟲”概念打下基礎 。

            2、通過觀察螞蟻的合作活動,萌發(fā)幼兒團結互助的意識。

            3、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活動準備]

            1.螞蟻教學掛圖(或自制幻燈片);

            2.螞蟻若干(把捉到的螞蟻放在瓶內(nèi)待用);

            3.放大鏡;

            [活動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常見的昆蟲——螞蟻的外形特征以及吃食情況等生活習性,為以后建立“昆蟲”概念打下基礎 。

            2、通過觀察螞蟻的合作活動,萌發(fā)幼兒團結互助的'意識。

            3、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活動準備]

            1.螞蟻教學掛圖(或自制幻燈片);

            2.螞蟻若干(把捉到的螞蟻放在瓶內(nèi)待用);

            3.放大鏡;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課題,從而引發(fā)幼兒興趣

            遠看芝麻撒地,

            近看黑驢運米,

            不怕山高道路陡,

            只怕跌進熱鍋里。

            教師引導幼兒猜出動物的名稱(螞蟻),從而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二、出示幼兒觀察螞蟻的課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觀察到的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情況。

            教師提問:

            (1)你從哪兒找到了小螞蟻?

            (2)螞蟻長得什么樣?

            (3)小螞蟻是自己單獨出來活動還是一起出來?為什么?

            通過觀看課件,讓幼兒大膽發(fā)言,回憶觀察到的情況,教師及時進行鼓勵和指導。

            三學習新課

            1.指導幼兒觀察螞蟻身體外形的特征。

            (1)講述:我們來觀察一下螞蟻的身體是什么樣的。在觀察時,我們可以先從整體上觀察一下它的大小、顏色,然后看看螞蟻的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再從前往后按順序一部分一部分仔細觀察,螞蟻身體的各部分是什么樣的,可以使用放大鏡。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觀察得最細致,最準確。

           。2)幼兒分組觀察,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討論觀察的結果:

           、購恼w上看,螞蟻的大小怎樣,都有什么顏色?(有大有小,黑色的,褐色的)

            ②螞蟻身體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經(jīng)過討論后引導學生把螞蟻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

            ③螞蟻的頭部是什么樣的?頭部長有什么?是什么樣子?

            ④螞蟻的胸部是什么樣的?胸部長有什么?是什么樣子?

           、菸浵伒母共渴鞘裁礃拥模

            四、出示課件,教師總結,讓幼兒鞏固認識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五、欣賞并表演歌曲《螞蟻》。

            六、教師提問:我們應該像小螞蟻學習什么?讓小朋友知道團結起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戲:“螞蟻搬豆”,鞏固認識。

            教師扮螞蟻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四散地站在場地一端。

            游戲開始,教師說:“孩子們,咱們快去搬豆準備過冬吧!”“小螞蟻”自由地(可不按順序)鉆過皮筋,爬過紙箱和墊子,跑到場地另一端,拾一顆小豆跑回家中,將小豆放進小籃。如此反復進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fā)現(xiàn)了僅靠肉眼無法發(fā)現(xiàn)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過程與方法:

            1、總結人類在觀察工具開發(fā)及探索范圍擴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圖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2、根據(jù)學習主題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歸類、交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熱愛科學技術,敬佩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過程中不斷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物質(zhì)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學重點】知道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學難點】收集整理資料,并進行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進行相關專題的資料收集,安排多媒體教室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運用多媒體的學生需在課前將匯報材料放到教室電腦的桌面上,并進行試演示,以節(jié)省準備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這一單元,我們經(jīng)歷了人類對微小世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使用了兩種工具——放大鏡和顯微鏡。

            讓我們用流程圖來表示人類在認識微小世界上的發(fā)展過程(師一邊解說,一邊板書):

            在放大鏡發(fā)明前,我們用“肉眼”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那時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便是螞蟻等較小的動物。使用放大鏡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們看到更細小的東西,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顯微鏡的使用則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細胞和微生物,光學顯微鏡最大的放大倍數(shù)為1500倍左右,分辨率達到0。02微米。電子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shù)為1000000倍,分辨本領達到30埃。掃描遂道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為3億倍,分辨率可達0。1埃。在人類的不懈努力在觀察工具越來越先進,我們在微小世界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請各組同學為大家介紹人類在微小世界領域的成果。

           。╪是納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

            二、各組匯報展示

            1、課前布置學生分醫(yī)學、農(nóng)業(yè)、電子、冶金、生物學……等不同領域?qū)ふ蚁嚓P資料。

            2、資料內(nèi)容可以是人類對微生物、細胞、晶體、電子等微小物質(zhì)的最新發(fā)現(xiàn)、研究成果及對它們的利用。

            3、將收集到的資料根據(jù)自己所學的專題進行整理歸類,然后以書面或電子作品的方式進行展現(xiàn)?梢允俏淖帧D片或圖文結合。也可以是錄音、錄相等音像內(nèi)容。錄音、錄像及電子作品需當堂展示,書面作品如有時間可以展示。時間緊張的話可在教室里張貼。

            4、在展示匯報的過程中,匯報的小組可與下面的同學進行互動,可以提問或回答在座同學問題的方式進行。

            三、總結

            1、聽了看了各組的展示內(nèi)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讓學生自由地發(fā)表感想,感嘆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嘆人類的不懈努力與聰明智慧)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類所看到的還只是物質(zhì)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物質(zhì)及自然界的秘密,對此我們?nèi)祟愄剿鞯哪_步是不會停歇的……

            板書設計:

            微小世界和我們

            肉眼 能看清螞蟻等較小的動物

            放大鏡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

            光學顯微鏡 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

            電子顯微鏡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zhì)的原子、分子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情緒愉快地參加探知活動,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引導幼兒觀察、感知水的沉浮。

            3、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語言來表達,發(fā)展幼兒講述。

            活動準備:

            盆、可舀水的`玩具杯、海綿、沙、棉花、小石塊、積木、朔料玩具、白紙、

            一個熟雞蛋一生雞蛋。

            活動過程:

           。ㄒ唬┘ぐl(fā)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產(chǎn)生探知的欲望。

            1、出示兩個大盆,里面裝有水讓幼兒自由在周圍用玩具舀水玩。

            2、把各種積木、朔料玩具一一投放入水里,老師:這些東西怎樣?它們有沒有沉到水下?為什么會漂浮在水上?請兩個小朋友上來試。

            3、把小石塊、沙投放到水里,老師:這些東西又怎樣呢?為什么會沉到水里?請兩個小朋友上來試試。

            4、把棉花、海綿投放到水里,引導幼兒觀察。

            (二)幼兒動手操作、感知。

            1、幼兒人手一籃積木、朔料玩具、小石子等嘗試。

            2、幫助幼兒用語言講述自己探索過程。

           。ㄈ┯懻、擴展經(jīng)驗。

            1、老師出示一張白紙,平放到水面上“它又怎樣?為什么浮在上面”老師慢慢用水弄濕白紙,看看白紙慢慢沉到水里。

            2、老師出示一生雞蛋,投放到水里,看看它怎樣?又出示一熟雞蛋問:它會怎樣呢?

           。ㄋ模┬嶒灒簳斡镜牡皩殞。

          科學教案 篇8

            教案目的:

            1、感知各種甜食的分類,初步學習分類。

            2、激發(fā)樂于助人的情感,培養(yǎng)幼兒與同伴的合作能力。

            3、體驗與同伴共同品嘗的樂趣。

            教案準備:

            1、各種甜食

            2、創(chuàng)設“甜甜美食屋”

            3、教師自制分類標志

            4、輕松活潑的音樂

            教案流程:

            1、到“甜甜美食屋”做客,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今天我們要到維尼的.“甜甜美食屋”去做客。走,我們出發(fā)吧!

            2、通過情景表演,激發(fā)幼兒幫助別人的情感。

            場景:甜食凌亂的堆在地上。

            3、整理“甜甜美食屋”,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心情。

            4、引導幼兒自由探索分類,教師巡回指導。

            5、教師總結分類標準,幼兒再次分類。

            6、共同品嘗甜食,交流品嘗的感覺。

            在共同品嘗甜食時教師引導幼兒知道好吃的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甜食不能多吃。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延伸:

            帶領幼兒回教室后漱口,養(yǎng)成良好習慣。

          科學教案 篇9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通過研究晝夜的變化,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轉(zhuǎn)形成的。

            2、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轉(zhuǎn)形成的。

            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日出或日落的掛圖。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轉(zhuǎn)軌道和太陽、地球、月球相對位置的掛圖或反映地球、月球圍繞太陽旋轉(zhuǎn)的錄像帶。

            3、三球儀。

            4、轉(zhuǎn)椅一把。

            四、教學過程:

            1、談話: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白天就到來了,人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學習;太陽從西方落下,黑夜就降臨大地。請同學們觀察這幅日出、日落圖,結合平時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們看到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

            2、提問:

           。1)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現(xiàn)象?

           。2)地球上的晝夜現(xiàn)象有什么規(guī)律?

            3、談話: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地球上的晝夜就交替著循環(huán)出現(xiàn),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導了地球晝夜變化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1)談話:科學家們很早以前便對晝夜變化這一自然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31頁。

           。2)提問:

            ①“太陽中心說”是誰提出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诘厍蚴窃鯓訃@太陽公轉(zhuǎn)和自轉(zhuǎn)的?

           。3)談話:地球繞著太陽旋轉(zhuǎn),月球繞著地球旋轉(zhuǎn),它們在宇宙中的相對應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轉(zhuǎn)情況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圍繞著太陽旋轉(zhuǎn)的有關錄像)閉著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繞著太陽轉(zhuǎn)、月球繞著地球轉(zhuǎn)的情形。

           。1)談話:我們已經(jīng)知道地球繞著太陽運動,月球繞著地球運動。那么地球上的晝夜現(xiàn)象是由什么運動造成的呢?

            教師演示三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月球的運動情況。

           。2)提問:從三球儀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繞太陽轉(zhuǎn)動的同時還進行著什么樣的運動?

           。3)討論:你認為地球上的晝夜現(xiàn)象是由于什么運動造成的?

            (4)談話:我們每天都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為什么說是地球在運動?下面我們通過一些活動弄清這個問題。

           。5)分組活動,一個同學坐在轉(zhuǎn)椅上,另一個同學使轉(zhuǎn)椅轉(zhuǎn)動。

            思考:

           、僮谵D(zhuǎn)椅子不動時,看到周圍的物體怎樣?

           、谵D(zhuǎn)動轉(zhuǎn)椅,你看到周圍的物體是怎樣的?

           、圩谵D(zhuǎn)動的轉(zhuǎn)椅里,你看到的物體的運動方向和轉(zhuǎn)椅的'轉(zhuǎn)動方向有什么關系?

            ④坐在轉(zhuǎn)椅上,從左向右轉(zhuǎn)動,你周圍的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6)分組討論:

            ①我們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體,每天都有東升西落的現(xiàn)象,這說明什么?(地球自西向東運動)

            ②由此可以推測,我們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樣的轉(zhuǎn)動而形成的?

           。7)小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轉(zhuǎn)動,這個分析是正確的,F(xiàn)在人們可以乘火箭、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從宇宙空間觀察地球,看到地球確實在轉(zhuǎn)動。地球是個球體,中間是赤道,兩端分別南極和北極,穿過地球南北極的一條假想的直線叫地軸。地球每時每刻都在自西向東圍繞地軸轉(zhuǎn)動著。

            (8)談話:太陽的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轉(zhuǎn)引起的,那么晝夜現(xiàn)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們用下面的模擬實驗來說明這個問題。

           。9)分組實驗并思考:

           、佟暗厍蛏稀钡哪膫部分被“太陽”照亮?哪個部分未被“太陽光”照亮?

           、谶@兩個部分分別相當于一天中的什么時間?

            ③自西向東轉(zhuǎn)動地球儀,觀察插小紅旗的地方什么時候是白天?什么時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現(xiàn)?

            ④以上實驗說明什么?

           、菽阏J為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怎樣形成的?

           。10)小結:我們每天看到太陽自東向西運動,實際上是地球自西向東對著太陽自轉(zhuǎn)。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那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zhuǎn)動,晝夜現(xiàn)象就會交替出現(xiàn)。一次晝夜變化的時間也就是地球自轉(zhuǎn)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手的科學教案11-03

          科學教案范文02-14

          昆蟲科學教案12-15

          關于科學教案02-28

          《種子》科學教案09-30

          科學教案:蝸牛03-23

          小學科學教案08-27

          【精選】科學教案7篇07-16

          大班科學教案12-29

          【精選】科學教案三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