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教案集錦(8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數(shù)的關第,明確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
3、通過主動發(fā)現(xiàn)的小組合作學習,激發(fā)學合作意識,培養(yǎng)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養(yǎng)成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shù)的聯(lián)系。
教學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畫。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出示四幅畫,(A、頭身一樣長 B、頭:身=2:3 C、頭:身=1:5 D、頭:身=1:6)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人物速寫。
師: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也做過這樣一個類似的實驗,而評選的結果與我們剛剛的評選竟驚人地不謀而合。那這些人物畫為什么會被大家公認為是最美的,其中的奧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
師:根據(jù)經驗,你覺得一幅人物速寫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關?
師:確實,人物畫的美與所畫的頭與身之間的關系有密切的聯(lián)系。想想怎樣比較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探索規(guī)律,揭示意義
。ㄒ唬┏鍪荆
1、一個鏡框長5分米,寬3分米。長是寬的幾倍?
還可以怎樣表示長與寬的關系?
像這種表示長與寬的關系有時也說成長與寬的比是5比3,
寬與長的比是3比5。這兩個長度的比屬于同類的量相比。
2、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與時間兩個不同類的量,表示它們的關系時可以用速度來表示,也可以說成:汽車所行路程與時間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看書自學,小組討論交流: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理解了比的意義,在課本的46~47頁還涉及到一些關于比的其他知識,你們想自己研究、探索嗎?那么就請你們先獨立自學,自學完了在四人小組里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開始吧!
(2)匯報。(允許學生無序匯報,注意讓學生舉例說明,并即時練習)
①寫法。
我學會了比的寫法,5比3記作5∶3。(讓學生板演)
問:這個∶叫做什么呢?誰愿意給它起個名字?(強調:寫∶應該注意上下對齊,點要圓一點,它不同于冒號。)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記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學寫在練習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樣讀呢?
思考:剛才大家學會了用∶的形式來寫出兩個數(shù)的比,除了這種形式,還可以寫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讀作什么?還可以讀作二分之三嗎?為什么?(把3∶4改寫成分數(shù)形式的比,并齊讀。)
②各部分名稱。(結合板書)
③比值。
我學會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問:那么怎樣求比值呢?(前項除以后項的商)
練習: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讓學生觀察求比值的過程,想想比與除法有什么聯(lián)系?
。ㄋ模┨接懕扰c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區(qū)別
根據(jù)分數(shù)與除法的聯(lián)系想想比與分數(shù)有什么聯(lián)系?
小組合作,讓學生拿出所發(fā)表格進行填寫。
展示學生整理的內容:
聯(lián) 系 區(qū) 別
比 前項 比號(:) 后項 比值 兩數(shù)之間的關系
除法 被除數(shù) 除號() 除數(shù) 商 一個算式
分數(shù) 分子 分數(shù)線() 分母 分數(shù)值 兩數(shù)之間的關系或具體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數(shù),想想比、除法、分數(shù)的關系可以怎樣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寫成分數(shù)形式:如3:5也可寫成。。。。
【1】第一層練習
1、填空:
(1)小華家養(yǎng)了12只雞,9只鴨。
雞和鴨只數(shù)的比是 ( ),比值是( )。
鴨和雞只數(shù)的比是 ( ),比值是( )
。2)買3千克蘋果用了7.5元。買蘋果的總價和數(shù)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寫成分數(shù)形式、
25∶100 21∶18
這里注意:改寫成分數(shù)形式后讀法還是和比的讀法一樣,讀做誰比誰。
并且不能約分,因為約分后的結果是比值,不是比。這里要區(qū)分
3、選擇
買4支鋼筆是12元,鋼筆總價和數(shù)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對呢?(因為比還可以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但是讀還是讀做幾比幾。)
4、判斷:
(1)小明今年10歲,爸爸37歲,父親和兒子的年齡比是10∶37。
(2)一項工程,甲單獨做要7天完成,乙單獨做要5天完成,甲乙兩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車的載重量是6噸,小卡車的載重量是3噸,大小卡車載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層練習
1、寫出比值是2的比。
【3】隨機練習(看時間情況定)
陳俊明今年12歲,是六年(4)班學生,該班共有48個學生,小明爸爸今年38歲,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資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媽媽每月工資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單位有職工24人。
要求:根據(jù)題目中提供的條件,尋找合適的量,說出兩個數(shù)之間的比。
五、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2、你能說出一些生活中的關于比的例子嗎?(學生舉例)
師:同學們,其實,比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1)松下高清晰數(shù)字彩電有4:3的寬屏幕,與未來標準接軌,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氣濃郁,味道好極了!
。3)在雅典奧運會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它的寬和長的比是著名的黃金比 1:1.618.。
(4)人的腳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的比大約是:1︰1知道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底在你的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
課后,希望同學們能繼續(xù)調查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并且把你的發(fā)現(xiàn)寫成一篇數(shù)學日記。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圓柱表面積的,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圓柱的展開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指名學生說出圓柱的特征。
2、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3、計算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1)底面2.5周長米,高0.6米。
(2)底面直徑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徑1.5分米,高8分米。
4、提問:圓柱的側面積加兩個底面的面積就圓柱的什么?(表面積)
二、教學表面積。
那么,圓柱的表面積是什么?明確:圓柱的表面.積是指圓柱表面的面積,也就是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
板書: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
1、教學例2。
出示例2的題目:一個圓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徑是2分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
(1)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要求圓柱的表面積,應該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2)我們可以根據(jù)已知條件畫出這個圓柱。隨后教師出示圓柱模型,將數(shù)
據(jù)標在圖上。現(xiàn)在我們把這個圓柱展開。出示展開圖,如下:
2、小結:計算表面積時,一定要分步計算。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提問)
3、出示試一試:要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徑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鐵皮?(得數(shù)保留整數(shù))
(1)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這個水桶是沒有蓋的,說明了什么?如果把做這個水桶的鐵皮展開,會有哪幾部分?
(2)要計算做這個水桶需要多少鐵皮,應該分哪幾步?
教師行間巡視,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數(shù)是否計算正確。
(3)指出:這道題使用的材料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這道題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三、課堂小結。
在實際應用中計算圓柱形物體的表面積,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計算各部分的面積。如計算煙筒用鐵皮只求一個側面積,水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一個底面積,油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進一法取值,以保證原材料夠用。
四、鞏固練習。
練一練第1~4題。
五、《作業(yè)本》第2頁。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認識角的名稱、大小,會折角、畫角。(課本第56 -58頁)
學習目標:
1、 通過操作,使學生經歷直觀認識叫的過程。
2、 知道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會用紙折或畫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中找到角,激發(fā)學生對角的好奇心。
重、難點: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畫角。
2、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 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學習過程:
一、板書課題
過渡語: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樣呢?我們一起來舉行一場有意義的.比賽,有信心嗎?比賽的題目是:《角的認識》。
二、揭示目標
過渡語: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呢?請看:學習目標(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嗎?
三、自學指導
第一次先學
過渡語:下面,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第56頁,我們請自學指導來引領我們達到目標。請看自學指導(課件出示:師讀)。
認真看課本56頁的例1,認真看圖、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這四種圖形都是( )?
2、觀察例題2:觀察角,你發(fā)現(xiàn)角是由( )條邊和( )個頂點組成的。
3、說一說,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樣的嗎?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
4、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沒有關系?
5、用一張紙,你能折出多少種角?你能指出他們的頂點和邊嗎?
6、觀察我們生活的周圍,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學
1、 打開課本第58頁例3,看圖、看文字,想一想,怎樣畫角?
2、 畫角時,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3、 你能畫出一個角嗎? 師:自學競賽開始,比誰看書認真,自學效果好。 (6分鐘后比誰能做對檢測題。 )
四、先學
1、看一看: 學生看書自學,教師巡視,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在緊張的自學。
2、做一做: 過渡語:(5分鐘后)師問:“看完的請舉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師就來檢測一下同學們的自學效果。請看檢測題:(1)課件出示檢測題(2)58頁第一題
3、教師巡視,關注后進生,了解學情,收集錯例,在頭腦中進行第二次備課。
五、后教
1、更正: 師:做完的請舉手?(全班都做完后),請大家一起觀察黑板上的學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補充。
2、討論(議一議): (1)、這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樣判斷的?
3、評議板書和正確率。
4、同桌交換互改還要改例題中的題,有誤訂正,統(tǒng)計正確率及時表揚。
六、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七、當堂訓練(課件出示)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一、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shù)和復名數(shù)改寫說的方法,鞏固已學過的數(shù)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二、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解簡易方程的思路,以及整數(shù)、小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不,提高計算能力。
三、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三步計算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加深認識應用題的解題思路,進一步掌握應用題的特點,靈活選擇解題方法,更加明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方法;及其解題的關鍵和思路。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復習數(shù)的大小比較
1、名數(shù)的改寫
3。2噸=()千克5厘米=()米
3噸50千克=()噸3。5噸=()噸()千克
提問:你是怎樣想的.?
2、做期初復習第7題。
三、復習解方程和混合運算
1、做期初復習第8題。
2、做期初復習第9題。
提問:按照運算順序,這里的4道題要怎樣算?有沒有簡便算法?
四、復習應用題
1、做期初復習第10題。
提問:這道題用什么方法解比較恰當?為什么?數(shù)量之間有怎樣的相等關系?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呢?你能列方程解答嗎?
追問:你是根據(jù)什么來列方程的?你認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
2、做期初復習第11、12題。
讓學生說說為什么用這種方法做,是根據(jù)什么數(shù)量關系列式的,每一步表示什么。
五、作業(yè)
期初復習第9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整體感知:
長度計量單位,特別是用毫米測量比較小的物體長度,主要通過直觀和操作,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的長度觀念,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對學生加深對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系認識是有幫助的。因為長度單位是抽象的,靠教師很難使學生建立長度觀念。這就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學習興趣,體會成功的喜悅。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形成表象,讓學生在課堂多活動、多操作。同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橫向聯(lián)系,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練習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教學目標:
(一)知識點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點
1.能正確運用毫米、分米表示長度。
2.能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點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米、厘米,也會用米和厘米測量長度,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教學教科書封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學生操作,測量后匯報
書的封面長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書的封面寬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繼續(xù)測量書的厚度,學生匯報:書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師概括:同學們測量得到長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寬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個準確的長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樣的長度單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層次進行鋪墊,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教學例 1。
1.啟發(fā)學生觀察測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從尺子上看,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互相議論一下。 學生回答:有許多小格; 長是 20 厘米還多 7 個小格; 寬是 14 厘米還多 5 個小格; 厚是 8 個小格。
2.教師講述:這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請同學們數(shù)一數(shù),1 厘米中間從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從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長中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學生在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交流,從而知道每一厘米長度內都有 10 個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師板書:1 厘米 10 毫米
3.請同學們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可以互相議論一下。
總結歸納:1 厘米10 毫米板書: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感知的,學生感到高興。這也體現(xiàn)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己學會知識。
4.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倮蠋煴硎 1 毫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趯W生將 1 分硬幣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抽去硬幣,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理解 1 毫米的長度觀念。
、塾檬謩荼硎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觀的手勢表示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概念。 6測量分組操作并填書 做一做66 頁 通過直觀——操作——總結——手勢——測量,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在直觀——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1 毫米。教師在新知識的傳授中,通過引導、點撥,充分發(fā)揮學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
(二)認識分米。教學例 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 1 分米。說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數(shù)一數(shù) 1 分米中有多少個 1 厘米?板書 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啟發(fā)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 將米、分米、厘米、毫米 4 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將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時也區(qū)別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
(三)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間有多少關系?
總結歸納: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書 4.測量,做一做67 頁 分米的認識思路與毫米的認識基本相同,教學過程可以簡化,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兩次認識,掌握 4 種長度單位,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鞏固發(fā)展
鞏固發(fā)展是在學生學習了新知,并進行了反饋練習,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的綜合鞏固練習,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因材施教,面向全體,以提高學習質量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并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么關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鉛筆的長度。
4.練習十七第 1 題。分組練習
5.判斷下面敘述是否正確? 蠟筆長 6 毫米。 跳繩長 2 厘米。 課桌高 7 米。 粉筆長 75 分米。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人民幣單位間的十進關系,初步掌握基本的單位換算方法.
2.通過教學,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體驗數(shù)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人民幣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教學難點
正確地進行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答:人民幣的單位有哪些?(元、角、分)
元和角之間是什么關系?角和分之間呢?
板書:1元=10角 1角=10分
2、出示卡片,指名回答.
2元=( )角 7角=( )分 50角=( )元
30分=( )角 1元=( )分
學生填空以后,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師:同學們對人民幣有了一定的認識,你們愿意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幫老師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嗎?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5
(1)理解換算方法
師:有幾個同學托老師幫他們買卡片,卡片買回來以后,還剩了一些錢,你們看,剩了幾元幾角?
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出示:1張1元的紙幣和2個1角的硬幣) 下載
隨學生回答,老師板書:1元2角
師:每個同學要退還3角錢,我該怎么辦呢?(把1元錢換成10角)
繼續(xù)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原來的1元錢變成了10個1角錢)
師:原來的.1元2角錢就是現(xiàn)在的多少角?(12角)
你是怎么算的?(1元換成了10角,10角加上原來的2角就是12角)
板書:=12角
(2)練習
猜一猜:1角4分=( )分
學生猜完以后,動手擺學具驗證一下.
訂正時問:這道題應該怎么想?(想:1角=10分,10分再加4分就是14分)
2、教學例6
(1)理解換算方法
師:小芳攢了一些零錢,你們幫她數(shù)一數(shù),一共是多少角?
繼續(xù)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出示:15個1角的硬幣) 下載
隨學生回答,老師板書:15角
師:媽媽怕小芳拿著不方便,就幫她兌換了一下,請你猜一猜兌換以后,小芳手里是幾元幾角呢?
學生猜完以后,動手擺學具進行驗證.
師:誰來匯報一下,你是怎么擺的?
隨學生的回答,老師繼續(xù)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10個1角換成1元) 下載
師:15角就是幾元幾角?(板書:=1元5角)
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怎樣把15角換算成幾元幾角.
(2)練習
猜一猜:16分=( )角( )分
學生猜完以后,動手擺學具驗證.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44頁做一做
第1題:1元1角=( )角 13角=( )元( )角
1元7角=( )角 25角=( )元( )角
學生獨立完成以后訂正,重點說一說第4小題是怎么想的.
第2題:3角+7角= 9角-6角=
5角+8角= 1元-8角=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進行交流,最后全班進行匯報.
訂正時,對“3角+7角=1元 5角+8角=1元3角”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1元-8角=”這道題要讓學生重點說說是怎么想的.
2、利用換算關系擺指定的錢數(shù)
老師說錢數(shù)學生擺學具:(要擺換算以后的錢數(shù))
如,師說:1角3分 生擺:13分
2元1角 21角
12分 1角2分
18角 1元8角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板書課題:單位換算)
你有哪些收獲?學生自由發(fā)言.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重、難點] 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學過程]
一、平移
平移鉛筆:讓學生動手用鉛筆在方格紙上移一移,并說一說移的前后鉛筆的位置關系。說明鉛筆平移前后的線條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題:這幅圖中有許多組平行線,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先讓學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說一說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題:本題平移后線段之間的平行關系是比較復雜的,特別是尋找一些斜線之間的平行關系學生可能更困難一些?上劝才乓恍┖唵螆D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行線的特征;顒又凶寣W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進行討論;然后可以鼓勵學生討論如何說明兩條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說一說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根據(jù)書中給出的圖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看到了哪些平行線,與同學交流。
三、畫平行線
教學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
四、實踐活動
從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找平行線。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認識歸一應用題的結構特點,能正確地分析歸一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答規(guī)律;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歸一應用題.
2.培養(yǎng)學生學會有條理有根據(jù)的進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習興趣;訓練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審題、動腦分析、仔細檢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歸一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shù)量關系,會解答此類應用題.
教學難點
線段圖的畫法及檢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生活,激趣引入.
。ㄕn前,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調查各自所用的學習用品的價錢)
1.教師:我想買些學習用品做獎品,但是不知道哪種好,價錢又合適.正好同學們做了調查,誰愿意介紹一下.
學生介紹,如:這種鋼筆很好用,每支8元.
師問:我要賣6支,需要多少錢?用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一數(shù)量關系?
列式:8×6=48(元)單價×數(shù)量=總價
2.教師:剛才我看到××的鉛筆很好看,他告訴我買這3支鉛筆共花了4元5角,我想買這樣的10支,要花多少錢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則問:要想知道10支這樣的鉛筆要花多少錢,就要先求出什么?(單價)
根據(jù)哪一數(shù)量關系求單價?(總價 ÷ 數(shù)量 = 單價)
3.教師導入: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討論,學習新知.
1.出示例3:學校買3個書架,一共用75元.照這樣計算,買5個要用多少元?
。1)請學生自由出聲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2)小組討論:嘗試用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并分析題里的數(shù)量關系.
(3)教師提問:“照這樣計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題目的意思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組匯報,全班重點圍繞“線段圖的畫法”、“照這樣計算”的含義展開討論:
“照這樣計算”即按照3個書架是75元這樣的單價去計算5個書架的價錢.每個書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剛才的思路解題.
a.每個書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買5個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師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并訂正:75÷3×5
教師提問:這道題怎樣檢驗?請檢驗這道題.
教師指名完整地說說這道題的解題思路.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第三個條件改為“ 6個、9個、 12個”,問題不變,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樣列式?為什么?
2.將第三個條件改為“200元”,問題改為“可以買多少個書架?”成為例4.
出示例4:學校買了3個書架,一共用7 5元.照這樣計算,20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架?
讓學生獨立畫線段圖,理解題意.
重點討論:線段圖應該怎樣改?這道題要先求什么?
③學生獨立解題. a.每個書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架?
200÷25=8(個)
、芄餐懻摚涸鯓恿芯C合算式?為什么要給75+3加上小括號?
200 ÷(75 ÷ 3)
、萁處熖釂枺哼@道題怎樣檢驗?
、抟龑W生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是什么?改為“400元”、“800元”、“1000元”,問題不變,應該怎樣列式?
3.請同學們自己試做下面兩道題.
①一輛汽車2小時行70千米.照這樣計算,7小時行多少千米?
、谝慌_磨面機5小時磨小麥250千克.照這樣計算,磨1750千克小麥,需要幾小時?
訂正:
①a.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時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時磨小麥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麥需要幾小時?
1750 ÷ 50 = 35(時) 1750 ÷(250 ÷ 5)
請學生分別說說各題的.解題思路是什么?
教師提問:比較例3、例4和試做(3),每兩道題之間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題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相同(給出了總數(shù)量和份數(shù)),都有“照這樣計算”的語句,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從解題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單位數(shù)量(即每份數(shù)是多少、單價、速度等),教師點題,出示課題:歸一應用題.
三、鞏固練習,發(fā)展思維.
1.獨立分析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綜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書,3天看了24頁.照這樣計算,7天可以看多少頁?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書,3天看了24頁.照這樣計算,全書128頁,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確的算式后面畫“√”,并說出為什么.
、傩∶5分鐘走300米,照這樣的速度,他家離學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鐘?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鐘走300米,照這樣的速度,他從家到學校要走 15分鐘,他家離學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應用題.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這樣計算,1600千克大米夠吃幾天?
四、課堂小結,質疑問難.
這節(jié)課學習的是什么?應用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先求出一份數(shù)是多少)解題的思路是什么?解題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同學們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五、布置作業(yè).
1.三年級同學在校辦工廠勞動,5個同學糊了35個紙盒.照這樣計算,12個同學一共可以糊多少個紙盒?
2.三年級同學在校辦工廠勞動,5個同學糊了35個紙盒.照這樣計算,要糊154個紙盒需要多少個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