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范例[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探討各種旋轉玩具的玩法及旋轉原因。
2、學習比較觀察的方法。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各種旋轉玩具
2、硬幣人手一個。
3、有見過生活中能旋轉的物品,有一些經驗準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T:小朋友們,你們平時在生活中有見過會旋轉的東西嗎?
2、幼兒回答。
二、探討各種能旋轉東西旋轉原因。
(1)讓硬幣旋轉。
1、T:小朋友們,現在在我們的手上都有一枚硬幣,那么你能讓你手上的硬幣旋轉起來嗎?請你在桌子上嘗試用各種方法旋轉硬幣。
2、幼兒嘗試。
3、T:你是用什么方法讓硬幣旋轉起來的呢?(用嘴吹、用手擰、手指彈)
4、教師總結:有的小朋友是用嘴吹,有的小朋友是用手擰,還有的小朋友是用手指彈讓硬幣旋轉起來的。
(2)和幼兒探索各種能旋轉的玩具的玩法。
1、T:我們小朋友還帶來了好多的能旋轉的玩具,那么你們帶來的玩具是怎么旋轉起來的呢?
2、T: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讓它們旋轉的?
T:還可以有什么別的方法讓他們旋轉嗎?
3、T:現在先請小朋友向自己組上的小朋友來介紹下自己帶來的玩具的玩法。
4、請幼兒輪流上來介紹自己的玩法。
5、T:你帶來的這些旋轉玩具的玩法都一樣嗎?
T:有哪些不一樣的玩法呢?
6、幼兒自己介紹。
(3)和幼兒一起討論物品旋轉的原因。
1、T: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發(fā)現硬幣可以旋轉的',帶來的玩具可以旋轉的,那么請小朋友們來找一找在我們的教室中有什么東西是可以旋轉的嗎?
2、幼兒回答。
3、T:那么為什么有的東西能夠旋轉,有的東西不能夠旋轉呢?
4、T:為什么有的東西旋轉的時間長,有的東西旋轉的時間短呢?
5、T:你們發(fā)現了嗎?能旋轉的東西有什么共同點呢?(圓的、可以立起來轉的、有輪子的、有齒輪的等等)。
三、活動結束。
T:剛才和小朋友們發(fā)現了旋轉東西的秘密,回家后小朋友再找找還有什么能旋轉的?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獲得有關雨的形成及其與生物的關系的經驗。
2.對雨的形成產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海綿人手一塊、裝有水的大盆每組一個。
活動過程:
一、借助故事,初步感知雨的形成過程及其與生物的關系。
1.師:小朋友,你們見過的云是什么樣子的?
2.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關于云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3.幼兒傾聽故事。
4.提問:
(1)剛開始在沒有雨的時候,云是怎樣的?
(2)云在天上飄的時候看見了什么?它們都需要什么?(看見太陽很猛很猛,地球上的`草和花都枯了,大江、小河池塘里的水也都要干了。小魚游上來,一個勁兒地喘氣。)
(3)云想下去幫助,可它一開始成功了嗎?為什么?(云輕飄飄地浮在空中,怎么也下不去)
(4)后來,誰來幫助了云?它們是怎么做的?
(5)有了風和雷的幫助,云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許多云聚在一起,變成了黑黑的烏云,烏云變成了大雨,潑到底上來)
(6)云變成了雨,小花、小草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還有誰也發(fā)生了變化?它們會說些什么?
(7)下過雨后,云又變成了什么樣子?
二、通過實驗了解雨的形成過程。
1.師:聽了剛才云的故事,你們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嗎?
2.師介紹材料:這里有海綿和裝水的盆子,如果把海綿當做是云,你能變出下雨的情景、讓水滴自然下落嗎?
3.幼兒探索:怎樣讓水滴自然下落?
4.交流:
(1)個別幼兒介紹:你的云下雨了嗎?你怎樣讓水滴自然下落的?(引導幼兒觀察海綿注滿水后水滴自然下落的現象。)
(2)請兩個幼兒一起操作,比較觀察并討論:什么時侯水滴容易下落?為什么?
5.幼兒再次探索:什么時侯水滴更容易下落。
6.再次交流,引導幼兒發(fā)現海綿吸水與雨的形成之間的關系。
7.總結雨的形成:往海綿里注水,當海綿里注滿了水后,水就會變成小水滴自然地滴落下來。雨的形成也是這樣,云里面聚集了許多小水珠,當云里的小水珠越來越多的時候,就形成了雨落下來。
三、增加幼兒對雨的認識。
1.師:前幾天一直下雨,你看到雨從空中落下來是什么樣子的?(像面條、像風箏線、像飛機沖下來)
2.師:你知道雨水有什么用?(可以讓樹喝水、給花草澆水、給滑梯洗澡、沖洗樓房等,教師應讓幼兒充分講述,讓他們進一步了解雨與人們及生物之間的關系。)
3.了解雨對我們人類有很多益處,但有時也會帶來害處。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積極動手操作,體驗探索發(fā)現事物規(guī)律的成就感。
2、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發(fā)現兩個部分數的互補規(guī)律,并嘗試運用規(guī)律進行7的分合。
3、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7有六種分法。
二、活動準備
花朵圖片7個,花瓶兩個。
三、活動過程
1、插花,引導幼兒感知7的組成與分解。
(1)幼兒將花分別插在花瓶里,探索7的分解、組成。
指導語:春天來了,花兒都開了,看看我們花園里一共開了幾朵花?讓我們把花兒分給分別插在花瓶里,可以有幾種分法。
(2)集體交流、討論7的分合分法。
并請他們分別說說自己的分法,并請幼兒比較、討論,哪種分法最好,為什么?
(3)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最簡便的方法中的實物遞增、遞減關系,找出分成的兩部分數之間的關系。
2、引導幼兒小結:一個總數分成的兩個部分數,其中一個部分數逐次增加1,另一部分數則逐次減少1,但每次分成的兩個數合起來總數都一樣。用這個方法能將數分得又快又正確,也不會漏掉任何一組分法。
3、幼兒操作,鞏固練習7的'分解組成。
游戲“分花”
游戲規(guī)則:兩人拿7朵雪花片,一人將7朵雪花片分放在兩只手中,請對方看一只手里的雪花片,猜另外一只手的雪花片數,直到猜完6種分法。換一人拿7朵雪花片,用相同的方法請對方猜一猜。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動物自我保護的方式,知道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2.積極參與活動,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對動物世界產生興趣,有較強的求知欲。
活動準備:
1、請幼兒預先搜集有關動物的圖書、雜志、光盤。
2、豹捕食斑馬的光盤、錄像:《動物怎樣保護自己》。
3、各種動物圖片、字卡。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看《動物世界》嗎?那你們在動物世界中都看到過哪些動物?(請你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幼兒自由說)
2.出示豹和斑馬圖片。
師:今天劉老師請來了兩個動物朋友,你們瞧!它們是誰?(豹和斑馬)它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下面就讓我們到動物世界里去看一看。
3、觀看豹捕食斑馬的光盤。
提問:誰能告訴我,短片中豹和斑馬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豹捕食斑馬有沒有成功?為什么?
4.簡單小結,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動物之間的弱肉強食。
師:在動物世界中,每一種動物都有可能被比它更強大的動物吃掉,沒辦法保護自己的動物就無法生存。為了生存當它們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會想辦法來保護自己。
二、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講述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1.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誰知道小動物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呢?
2.幼兒交流已有經驗。請幼兒說出一種動物,它是用什么方法保護自己的。
三、觀看錄像,了解各種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說得可真棒!知道的知識可真多。在動物世界中,動物們?yōu)榱松,有各自不同?保護方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它們都用什么本領來保護自己。
1、邊觀看錄像,邊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各種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
2、介紹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保護色:青蛙、螞蚱、變色龍、螳螂、蟈蟈(出示圖片)。
擬態(tài):尺蠖、枯葉蝶、葉樇。
盔甲:烏龜、蝸牛。
硬刺:豪豬、刺猬、海膽。
逃跑:斑馬、鹿、兔子。
自切:壁虎、螃蟹、海星。
排臟:海參。
放臭氣:黃鼠狼、甲蟲。
噴墨汁:章魚、烏賊。
裝死:負鼠、狐貍
3、討論:剛才介紹的這種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叫什么?有哪些動物是用這個方法保護自己的?(你看到了什么動物?它們都是用什么方法保護自己的?)
四、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出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加深幼兒對動物保護自己方法的理解。
1、請幼兒說出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有哪些。
師:剛才我們知道了這么多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你們都記住了嗎?下面老師要考考你們讓我們一起來說一說,看誰最聰明。
小結: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有很多,其實有的動物不止有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它可以用多種方法來保護自己。如:章魚它會用保護色、自切、噴墨汁的方法來保護自己。
2.教師出示各種動物圖片,幼兒操作按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對動物們分類。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動物朋友,我聽說它們馬上就要遇到危險了,想請小朋友們幫忙,給它們找到適合保護它們的方法,你們愿意幫助它們嗎?
五、游戲:《快問快答》。
教師出示動物卡片請幼兒快速回答出它是用什么方法來保護自己的。如出示圖片斑馬,幼兒答:保護色。
小結:在大自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動物,它們保護自己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只要我們平時多留心觀察就會發(fā)現更多的秘密。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了解面巾紙的纖維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紙的神奇,萌發(fā)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面巾紙若干,帶拎把的瓶子(里面裝水)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一、游戲:拎一拎
1.教師出示面巾紙和瓶子:今天面巾紙要和瓶子做游戲,游戲的方法是:用一張薄薄的面巾紙把這么重的瓶子給拎起來,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請面巾紙來幫忙。你有什么好辦法?
2.幼兒試一試、玩一玩,教師巡視。
3.組織交流,邀請幼兒展示拎法,教師講評。
4.幼兒再次游戲。
5.組織交流:為什么有的能拎起來,有的在拎的時候面巾紙就斷了呢?
6.分男女角色嘗試面巾紙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順著短邊卷。女:順著長邊卷。再互換嘗試。
7.組織交流:你發(fā)現了什么秘密?(長邊的承受力大)
二、游戲:撕一撕
1.教師:為什么用長邊拎的時候就不斷,而短邊會斷呢?其實面巾紙里藏著秘密。想解開面巾紙的秘密嗎?讓我們來玩一個撕紙的.游戲吧,先撕一撕短邊,再撕一撕長邊,看看能發(fā)現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游戲,教師巡回指導。
3.組織交流:有什么不一樣?(沿長邊能撕成條條,沿短邊撕成碎片。)
4.揭示紙纖維的走向特性:面巾紙里藏著的秘密是紙的纖維走向(邊講邊用記號筆做上紙纖維的走向記號)。我們順著纖維走向把面巾紙擰成繩,紙的纖維結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這樣紙繩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戲:拉大鋸
1.介紹游戲玩法:抽一張面巾紙,先在紙的邊邊上撕一撕。找準紙的纖維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紙繩與桌子對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邊玩邊念兒歌:"拉大鋸。拉大鋸,姥姥家門口去看戲,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塊兒去看戲。"
2.幼兒游戲。
四、聯系實際,拓展思維
1.師:面巾紙里有紙纖維,還有什么紙也有紙纖維呢?(幼兒自取報紙、白紙、皺紋紙,尋找里面的纖維走向,并用筆做上記號。)
2.師:這些紙里有纖維,你還能找到有纖維的其他東西嗎?(出示布,請幼兒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纖維走向。)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膨脹現象,初步了解物體膨脹的條件。
2、觀察膨脹現象,激發(fā)對物體膨脹現象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1、實物:木耳,銀耳,海底,粉條,玉米等若干。
2、癟的乒乓球一個。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幼兒對膨脹的興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師:你們喜歡吃爆米花嗎?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變成的'嗎?
2、引導幼兒初步感知膨脹的現象。
二、感知物體遇水膨脹的現象。
1、幼兒觀察:木耳遇到水膨脹的現象。
引導幼兒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2、幼兒操作:銀耳遇到水膨脹的現象。
請幼兒交流操作結果。
小結:木耳、銀耳放進水里侵泡后,體積慢慢變大了,這種現象叫吸水膨脹。
小朋友想一想,你還看到哪些物體吸水后體積變大,產生了吸水膨脹的現象。
3、引導幼兒講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脹的現象。
三、幼兒操作,感知膨脹現象。
1.提供海帶,粉條,紫菜,茶葉,干香菇等。
2.幼兒操作后介紹實驗結果。
教師小結:海帶、紫菜、粉條,茶葉等這些物體放到水里后,體積就慢慢大了
它們都產生了吸水膨脹的現象。
四、感知物體遇熱膨脹的現象。
1、出示玉米:
請幼兒觀察玉米放進微波爐里遇熱發(fā)生的變化。
觀察結果,玉米遇熱后變成了玉米花。
請幼兒品嘗玉米花。
2、出示一個癟的乒乓球
(1)教師:哎喲,這個乒乓球癟了,還能讓它變成圓的嗎?
請幼兒想出各種辦法。
(2)教師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開水。
幼兒觀察并講述觀察結果。
小結:癟的乒乓球,受熱發(fā)生了膨脹。物體隨著溫度升高,體積慢慢變大了,
這種現象叫做遇熱膨脹。
3、你們還知道哪些物品遇熱膨脹?
五、活動結束
教師:今天,我們知道了生活中有許多吸水膨脹和遇熱膨脹的現象
請小朋友回家后把這些現象講給爸爸媽媽聽,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找
生活中還有什么遇冷、遇熱膨脹的現象。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教師給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引導幼兒大膽想象、自主操作,充分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教學從嚴格掌控到逐步放開,幼兒探索的思維空間和學習自主權逐漸擴大,也體現了教師教學的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更體現了幼兒在做中學、試中學、想中學的主體性。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感受離心力現象。
2、了解一些生活中的離心力現象,激發(fā)關注自然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人一個玻璃杯、用油泥做的小球。
2、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1、教師演示旋轉小桶的實驗,并引導幼兒觀察。
(1)教師:這是什么?桶里有什么?如果將小桶的開口向下,桶里的水會怎樣呢?
(2)教師演示,鼓勵幼兒觀察。
教師:小桶里的水真的會流出來嗎?
(3)提出問題,鼓勵幼兒想辦法。
教師:怎么可以既讓桶口朝下又不會使桶里的`水不留下來呢?
(4)教師再次演示。
——教師一手拿桶把,快速地繞圓旋轉桶。
教師:我有一種方法,請你們仔細看看。
——教師:剛才桶口朝下了嗎?但是桶里的水流出來了嗎?為什么呢?
(5)教師。
教師:原來當我快速繞遠旋轉桶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隱性的魔力,我們看不見它,只能感覺到。
2、教師出示玻璃和小油泥球,引發(fā)幼兒猜想。
(1)教師:這是什么?
(2)教師邊說邊進行簡單示范。(只做旋轉的示意動作,不要示范出旋轉結果。)
教師:如果將小球放在玻璃杯中快速旋轉,小球會怎樣呢?
3、教師交代實驗注意事項,幼兒實驗。
(1)教師:旋轉的時候要抓牢被子,按照一個方向快速旋轉。
(2)幼兒實驗,教師給與適當指導。
4、集體分享實驗結果。
教師:通過實驗,你發(fā)現了什么?問什么小球會沿著玻璃杯壁旋轉呢?
5、引導幼兒看教師用書,了解生活中的離心力現象。
(1)教師:這是什么?你玩過嗎?
當旋轉秋千沒有旋轉的時候,座位是怎樣的?轉動起來的時候,座位又是怎樣的呢?
(2)教師:這一幅圖上是什么?你在哪里見過這樣東西呢?衣服放進脫水機前是怎樣的?旋轉完后衣服又是怎樣的呢?衣服中的水哪里去了?
(3)教師。
教師:原來物體快速旋轉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它將旋轉秋千的座位向外飛,也將脫水機里的水向外飛,讓衣服里的水變少。科學家就是運用了這種力量的本領,讓它幫助我們的生活。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刍顒幽繕耍
1、幼兒能有興趣地進行推斷并參與科學實驗。
2、感知冰加熱變成水,繼續(xù)加熱變成蒸汽,而蒸汽遇冷變成水,繼續(xù)降溫變成冰的過程。
。刍顒訙蕚洌
。1)幼兒學習用書《玻璃哪兒去了》。
。2)故事錄音《玻璃哪兒去了》。
(3)冰塊、燒杯、鐵架臺、石棉網、玻璃片、酒精燈(依分組數確定,保證每組一套)。
。刍顒舆^程]
一、開始部分: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教師戴頭飾出場)
師:“小朋友們,小兔奇奇,昨天我遇到一件怪事,想也想不明白,想請聰明的你們幫我解決一下,行嗎? ”
師:“那咱們就一起來聽聽小兔奇七=奇到底遇到什么事情?”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幼兒學習用書“玻璃哪里去了”),并放故事錄音,一起邊看邊聽故事。
2、討論:
。1)請幼兒發(fā)表意見,幫奇奇找玻璃。通過關鍵詞“小河里”(只有河面結冰小兔才能走到河里)、“添了幾根柴火”、“一攤水”等引導幼兒猜出那是冰快,而非玻璃。后來屋子里溫度升高逐漸化為水,變?yōu)樗魵庹舭l(fā)了。
。2)將小朋友們的答案告訴奇奇。
教師:“小兔子,知道了吧?那是冰塊,不是玻璃!保ㄑb與小兔子對話)“你說什么?噢!原來這樣呀!薄靶∨笥褌儯⊥米诱f小朋友們只是嘴說,誰能證明給它看?”
。ㄓ變河懻撚惺裁茨茏C明的辦法)
3、分組實驗:
。1)做實驗。師“今天,咱們就來做個實驗,讓奇奇心服口服。”
出示實驗器材:冰塊、酒精燈、石棉網、鐵架臺、燒杯、玻璃片,并做一一介紹。
(2)觀察冰塊,看看(透明的),摸摸(滑滑的,涼涼的),敲敲(硬硬的),與玻璃有很多相同之處,所以奇奇誤當作玻璃。
。3)分組實驗,觀察冰塊在加熱時的變化:部分融化、完全融化、有汽冒出。反之,汽遇玻冷璃片有水滴落下變成了水、結合水放入冰箱會結冰。感知水的`由于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三態(tài)變化。
(4)請幼兒自己將這個結果告訴小兔子。
三、結束部分:
師:“今天我們幫奇奇找到了玻璃的去處,也認識了水的奇妙變化。其實,在我們美麗的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奇妙的事物,這就需要每個小朋友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去發(fā)現。讓我們都有明亮的眼睛好嗎?”
溫馨提示:
1、在做實驗時要注意安全,可分組進行實驗。
2、本次活動還可以延伸到區(qū)域活動中進行,可讓幼兒學講故事,也可讓幼兒在科學區(qū)做小實驗。
附故事:
寒冷的冬天來了,小兔奇奇在它的蘑菇房子里安靜地坐著,開門一看,呀,下雪了!好漂亮的小雪花!奇奇興奮地接著小雪花,與它玩耍。可沒一會兒,“阿嚏!”好冷呀,把奇奇都凍感冒了,于是,奇奇趕緊把門關上。可是,關上門以后,就看不到美麗的雪景,這可怎么辦呀?想呀想,想呀想,奇奇終于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在墻上開一扇小窗,再裝上透明的玻璃就能看到雪花啦。
想到這兒,奇奇便拿出工具來開窗戶,不一會兒,一扇漂亮的小窗就做好了。正在欣賞這扇小窗,一陣冷風吹來,又是好幾個噴嚏!安恍,得趕緊找玻璃。”奇奇便出門找玻璃。
走呀走,走呀走,終于在小河里發(fā)現了一塊“玻璃”,量一量, 比一比,奇奇樂了,原來,和窗戶的大小正好合適,奇奇便抱著 “玻璃”回家去了。
安好玻璃后,奇奇也有些累了,它往爐子里放了幾根柴火,便躺在床上睡著了。“阿嚏”睡夢中的奇奇被凍醒了,它趕緊又往爐子里添幾根柴火。咦?奇怪,怎么還有些冷?一看窗戶,玻璃不見了,只有地上的一攤水,過一會兒,地上的水也不見了,這下,奇奇可真糊涂了。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能告訴奇奇它的玻璃哪兒去了嗎?
大班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我一直認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應該再注重靜態(tài)知識的傳遞,而應該注重將知識和兒童的生活有機牽掛起來,變靜態(tài)的傳遞為動態(tài)的索取。注重兒童的情感態(tài)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在科學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源于生活,緣于興趣!笨諝馐侨撕蛣又参镔囈陨娴奈镔|,無處不在,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但是在與中班幼兒平時的交流中,我發(fā)現幼兒對空氣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設計了本次科學活動;顒又饕ㄟ^五個階段的實驗讓幼兒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進行探索,從而了解空氣的存在與神奇,感知空氣流動形成風,幫助幼兒初步了解空氣與人以及其它物質的關系。在實驗過程中,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注意讓每個幼兒都參與進來。通過觀察,發(fā)現真知;通過嘗試驗證真知,培養(yǎng)幼兒探究科學的能力以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了解空氣是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的物質。
2.初步了解空氣流動產生了風,以及空氣與人的關系。
3.培養(yǎng)幼兒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5.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1.條形的氣球11個、圓形氣球1個、充氣動物玩具2個、一個打火機、一根香條、5支小蠟燭、5個燒杯、一把扇子。
2.風車圖片ppt。
3.關閉活動室的窗戶。
活動過程:
一、師幼通過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氣的存在及特點
教師做深呼吸,幼兒也模仿著做深呼吸。
提問:我們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氣)
師引導幼兒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聞,感知空氣無色、無形、無味的基本特征。
設計意圖:
通過深呼吸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直奔主題,同時又很巧妙地滲透了空氣的基本特點,激發(fā)幼兒對空氣的關注興趣。
二、師幼通過“改造”氣球感知空氣的變形
1.老師出示不同形狀的氣球,以及不同形狀的充氣玩具。
2.引導幼兒說出它們的形狀。
3.引導幼兒思考這些玩具為什么能鼓起來?
(幼兒討論)
4.師小結過渡:這些玩具能鼓起來是因為里面填充了空氣?諝鉀]有固定的形狀,把它裝在圓形的容器里,它是圓的;把它裝在長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長方形的;裝在兔子的氣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狀了。空氣是會變的魔術師,老師請你們來看看空氣是怎么變形的。
5.老師取出一個條形狀的氣球,通過擠壓把它設計成一小狗模樣。
6.把10個條形狀的氣球分發(fā)給幼兒進行造型設計。其余幼兒注意觀察這些條形狀氣球的變化。
幼兒進行操作老師表揚心靈手巧的幼兒。
7.拓展過渡:空氣是個魔術師可以任意改變形狀,在我們身邊還有一些東西和他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你能想出來嗎?
幼兒思考,交流。
師小結:像空氣一樣的氣體,像水一樣的液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比方說天上的云、霧、風,我們吃的油等等。
設計意圖:
此環(huán)節(jié)重點讓幼兒通過觀察、操作去主動發(fā)現空氣是沒有固定形狀的。結尾的拓展是對幼兒好奇心的培養(yǎng),讓幼兒學會聯系生活中的所見進行比對從而擁有更多的發(fā)現。
三、通過造風實驗感知空氣流動產生風
1.師打開活動室的窗戶,引導幼兒感受有什么東西吹進來了。
2.師用打火機點燃一根香條,讓幼兒觀察煙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輕輕扇動,讓幼兒觀察煙的方向,引導幼兒思考為什么煙的方向發(fā)生了改變?(扇子的扇動使空氣流動了)
3.師讓全班幼兒用手對著臉扇一扇,看看會產生什么?(有一股風)
4.請一名幼兒拿著一個圓氣球,然后對著另一名幼兒的臉,放掉氣球里的氣,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感覺。
5.啟發(fā)幼兒思考風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幼兒交流)
6.師小結補充:通過剛才的幾個小實驗我們知道空氣流動產生了風。風有時大有時小。空氣跑得快,風就跟著快,空氣跑得慢,風就跑得慢。
7.師引導幼兒思考交流:如果我們在一個小房間里感覺悶時要怎樣呢?夏天,小朋友感覺熱怎么辦?冬天,在外面感覺風很大很冷的'時候,該怎么辦呢?早晨起床,房間里氣味很不好,應該怎樣呢?
8.知識拓展:ppt出示風車圖片,告訴幼兒人們利用風的力量可以發(fā)電。
設計意圖:
在感知風的形成這個環(huán)節(jié),我主要設計了四個體驗步驟來感知空氣流動形成了風這一科學知識:感知自然風——扇子扇動的風——手扇動的風——氣球放出的風。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學會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風,實現知識和生活的鏈接。關于風的知識拓展,是為幼兒打開又一扇科學探究之門。
四、通過捂鼻試驗,感知空氣與人的關系
1、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的空氣和我們有什么直接的關系呢?我們來做個實驗:用小手把鼻子捏緊,緊閉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為止。
2、師引導幼兒思考交流剛才為什么會感覺難受。
3、師小結:我們的生命離不開空氣,長時間吸不到空氣,我們就呼吸困難了,所以睡覺的時候,一定要把腦袋放在被子外面,這樣我們就能吸到空氣了。
設計意圖:
此環(huán)節(jié)除了讓幼兒親身感受空氣是人賴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還將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識滲透其中,讓幼兒學科學,用科學。
五、通過蠟燭熄滅實驗,了解空氣的助燃性
1、我們的生命離不開空氣,火其實也離不開空氣,老師給你們做個實驗:先點燃一根蠟燭,然后用一個燒杯罩住,過一會兒,把燒杯拿掉,看看蠟燭怎樣了。
2、師請5名幼兒到操作臺前做同樣的實驗。
3、小朋友們現在知道了火離不開空氣,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鍋著火了,最好的滅火辦法是什么呢?
幼兒討論交流。師小結:對于著火的油鍋,讓火苗碰不到空氣最好的辦法是快速蓋上鍋蓋。
設計意圖:
這個環(huán)節(jié)緊扣課題,突出空氣的“神奇”,讓幼兒逐步加深對空氣的好奇心。同時也是滲透學科學用科學的理念,引導幼兒學會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師總結延伸
空氣就是這么神奇,風離不開它,我們離不開它,連火也離不開它呢,還有哪些東西離不開它呢?它究竟還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們平時可要多聽、多看、多問、多想,就會有許多發(fā)現哦!
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僅僅靠幾節(jié)科學活動課是遠遠不夠的,老師必須讓每節(jié)科學活動課都長滿向外不斷延伸的觸角,這樣的科學活動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動反思:
本節(jié)活動先從教育目標方面來看:活動目標比較明確,恰當體現了“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思想,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也在目標中體現。所選內容以及整個設計過程,符合新《綱要》精神,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活動過程緊緊圍繞著目標,環(huán)環(huán)相扣,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從活動過程來看,第一環(huán)節(jié):以猜謎的形式導入活動,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說說是誰的尾巴、形狀等。在這過程中鼓勵幼兒說出不同答案和看法,給予每個幼兒充分展示的機會;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用課件的形式調動幼兒觀察的興趣,生動形象地讓幼兒了解動物尾巴的功能,使幼兒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操作活動,完成拼圖游戲,引導幼兒動手又動腦。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幼兒在用手用腦的過程中積極的探索認識了更多的動物以及它們尾巴的功能?茖W活動不僅僅是傳授科學知識,更要緊的是在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擁有科學的素養(yǎng),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一顆充滿好奇的心,一雙敢于嘗試的雙手,一個善于思考的大腦。這些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豐富的、有趣的形式吸引幼兒主動參與。
大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讓孩子知道鮮花和水果的汁液也是很好的天然顏料
2、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促使孩子主動發(fā)現周圍環(huán)境中有趣的事和物,親近大自然。
3、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鼓勵孩子大膽想象,運用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活動準備:
1、鮮花、水果若干(顏色盡可能多些)
2、操作工具:塑料袋、剪刀、盤子、紗布、小鐵錘、小木棍、抹布、棉簽、圖畫紙、宣紙等。
3、師用教具:隱形畫范圖一幅、電爐一個
活動過程:
一、引入
導語:春天到了,春姑娘給我們送禮物來了。
討論:為什么你們覺得鮮花很漂亮?五顏六色的鮮花有什么用?
小結:鮮花能美化環(huán)境,鮮花的汁液能繪畫、染紙。
二、幼兒進行嘗試活動
1、嘗試活動⑴:
導語:既然花汁能染紙,那花汁是怎樣取得的呢?
幼兒討論并進行嘗試活動(擠汁--染紙)
2、嘗試活動⑵:
導語:春姑娘不僅給我們送來了鮮花,還送來了豐富的水果,水果除了好吃以外,它能畫畫嗎?
幼兒討論并進行嘗試活動(擠汁---用棉簽沾果汁在圖畫紙上作畫)
小結:果汁能畫畫,但有的果汁干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見。
3、認識隱形畫
⑴、出示隱形畫,認識什么是隱形畫、隱形墨水。
導語:老師也畫了一幅畫,你們看漂亮嗎?它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隱形畫”為什么叫隱形畫呢?看老師變一個魔術。
。ń處熢陔姞t上演示隱形畫的變色顯色過程)
小結:原本什么都看不見的畫,烘烤了以后,果汁變色,畫就顯現出來了,這就是隱形畫,用來畫隱形畫的隱形墨水就是果汁。(教師幫幼兒烘烤繪畫作品,嘗試還有哪些果汁是隱形墨水,并進行安全教育)
三、活動結束
總結:鮮花的花汁能作顏料,水果的果汁能作為隱形墨水畫出會變魔術的畫。你們發(fā)現了嗎?這些東西到處都有,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發(fā)現它們的這些本領。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你們沒有注意到的東西,它們都有不同的本領。這就要靠小朋友多動腦、多觀察、多試試,你們就會有更多、更有趣的發(fā)現。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12-18
大班科學教案(經典)08-11
[經典]大班科學教案08-12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8-25
(經典)大班科學教案08-11
(經典)大班科學教案08-14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7-23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7-27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7-29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