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国產乱老熟视頻老熟女,97在线起碰视频,麻豆Av一区二区,亚洲视频国产91www.

<pre id="jdrot"></pre>

<td id="jdrot"><strong id="jdrot"></strong></td>
      <pre id="jdrot"></pre>

          當前位置:9136范文網(wǎng)>教育范文>教學反思>《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

          時間:2024-09-10 12:19:5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1

            本節(jié)課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教學特點: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恰當?shù)恼n堂情境,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fā)展的陣地。本堂課我創(chuàng)設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雞的情境。學生們比較感興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

            二、動態(tài)感知,靜態(tài)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2道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喂小雞這一以動態(tài)的形式呈現(xiàn),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這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在新授環(huán)節(jié),學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連加、連減的算式。

            通過兩課時的安排,分別處理連加和連減問題,使得脈絡清晰,學生易于接受。同時通過概念講解以及習題的設置,給學生充分的理解消化過程。

            三、練習多樣,梯度設計

            在練習計算順序方面,我設計了男女生奪紅旗的'小游戲,在熟練掌握的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對學生看圖列式能力的訓練中,我設計了小燕子圖、小熊圖、停車場圖,在運用添加了大括號和問號的題目時,我設計了小棒圖、試一試小狗圖。在解題過程中,充分鼓勵學生,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

            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讀圖意時,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2、教學機智的培養(yǎng)。注意回答問題的完整性,讀算式不能缺少。還有,學生提出不同解題答案時要充分肯定,引導學生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答問題。最后,對于出現(xiàn)的突發(fā)情況,應予以合適的變換回復,比如小熊圖出現(xiàn)了蝴蝶,可順勢提問蝴蝶如何列式。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說明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問題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于加強。

            3、教師基本素質的提高。對于語言的精確運用,我一直做得不夠,怎樣把一句話或者提問題說得嚴謹不羅嗦,需要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入地認識,也需要對學生進行更充分地了解。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2

            本節(jié)課教學連加、連減,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難點,主要是在計算的過程中要分兩步計算才能算出來結果。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

            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我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開始,我通過讓學生根據(jù)圖中小女孩摘南瓜的圖,自己編故事并表演動作,把圖中的意思表達出來,學生們都很積極的把自己編的故事說出來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把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表達了出來:第一筐有4個南瓜,第二筐有2個南瓜,小紅有推來了一個南瓜,一共摘了7個南瓜。

            我本來想先讓學生列出兩道算式,再把這兩道算式整合成一道算式的,結果學生一下子就把連加的算式說出來了,因為學生對于連加、連減的算式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我就直接跳過了那個步驟,直接進行下面的教學了。在接下來教學連減的過程也是和連加的過程差不多。在連加、連減教學完以后,讓學生總結一下今天學習了哪些內容,連加和連減的計算順序是怎樣計算的。學生對于他們的計算順序也都比較熟悉。在后面的練習中,我也是盡量先讓學生把圖所表示的意思說出來,得出數(shù)量關系,再進行列式計算。

            本節(jié)課不足:

            在練習的時候,理解題意時,我應該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增強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3

            《連加連減》這一課,教學目標是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新課標提出:數(shù)學教育應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樣的發(fā)展目標。因此,如何運用新理念,實踐新教材,成了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1、動態(tài)感知,靜態(tài)領會

            本課設計了一開始就設計了“算式接龍”的游戲。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喚起舊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連加連減有了初步的動態(tài)感知,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靜態(tài)的主題圖,讓學生在靜態(tài)中再次領會連加的意義;學習連減時,引導學生在“小朋友坐車”游戲中初步動態(tài)感知連減的意義,再定位觀察靜態(tài)圖畫,讓學生在靜態(tài)觀察中再次領

            會連減的意義。

            2、重視算法,突破難點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shù)作加數(shù)或被減數(shù),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shù),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shù)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因此,本課設計時重點通過畫符號確定運算的順序,并記下第一步的得數(shù),然后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

            3、開放應用,凸現(xiàn)價值。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shù)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用連加連減計算的例子?這樣學生就把自己積累的生活中的簡單的事情聯(lián)系到數(shù)學中了。

            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在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了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4

            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設計了開火車進行口算的練習,這里的口算題應該設計兩道題為一組,第一道題的結果是第二道題的第一個加數(shù)或是被減數(shù)。例如:3+4=7,7+2=9;10-4=6,6-3=3,要學生去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進而可以滲透連加連減的運算法則。跟著小火車,我們來到了美麗的大森林,和小動物一起探究數(shù)學知識。出示小男孩喂小雞的主題圖,學生觀察圖片中有什么,他們在做什么?要學生自己去認真觀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試著要學生提出數(shù)學問題,從而編題,訓練學生口頭編題的能力。

            先復習加法題,再進行連加的教學,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的時間,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學生自己根據(jù)題意,列式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學生會有不同的解題思路,有的是分步列式,先算出5+2=7,再算7+1=8;有的就列出連加算式5+2+1=8,這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正確的,我們今天主要研究連加,然后把加法算式和連加的.算式進行比較,說一說加法和連加從意義和形式上的區(qū)別,要學生更深刻的去體會連加的含義。理解連加算式的意義之后在進行它的計算法則的探究,學生可以小組討論如何計算連加,從而通過小組匯報的方式來總結出連加的計算法則。

            連減的教學就按照連加的進行,接下來我安排了課中休,要學生做數(shù)學操,在放松的同時又調動了他們第二次投入到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又復習了10的分與合。在鞏固練習中我創(chuàng)設去羊村的情景,到了羊村之后我們先要停車,出示了停車場的問題,進行了動態(tài)演示,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學生通過圖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從而去解決。來到羊村之后,小羊們遇到了很多問題,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們。緊接著出示幫助喜洋洋和美羊羊搬南瓜和摘蘋果的問題,學生們積極性都很高,而且編題和列式計算掌握的都很好。

            最后,出示看圖列式的題目,要學生自己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把探究的新知進行內化,并要學生當小老師講解這些題,加深學生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相對完整,教學活動安排層次清楚。利用動態(tài)演示出數(shù)學問題生成的過程,直觀形象利于學生的思維。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注意要多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時間,要學生自己去探究數(shù)學知識。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5

            這一課出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72頁,連加、連減教學反思。這一知識點經(jīng)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將它放在學習10以內兩個數(shù)相加減的后面,一方面是對加減法含義的一個拓展,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新課標提出的數(shù)學教育應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教學理念,教學反思《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兩個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感受“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芳芳喂雞這一主題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shù)作加數(shù)或被減數(shù)。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提問“這個式子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shù)記住?你是怎么記的?”強調在先計算的兩 個數(shù)下面劃一橫線,并把得數(shù)記錄在橫線下,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6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在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恰當?shù)恼n堂情境,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fā)展的主陣地。這堂課,我創(chuàng)設了小明喂小雞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快就投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

            2.動態(tài)感知,靜態(tài)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事情的發(fā)生,體會理解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2道靜態(tài)的例題,以喂小雞課件的形式動態(tài)呈現(xiàn),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喂完小雞后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學生很快就列出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教學難點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這一新授環(huán)節(jié)處理的可謂得心應手。

            3.體現(xiàn)算法多樣化

            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出現(xiàn)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右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右兩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我提倡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意識,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機會。

            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理解圖意時,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2.在教學5+2+1時,有學生先計算2+1=3,再算5+3=8,雖然我給與了肯定,但是對學生鼓勵表揚不夠。在教學例題8-2-2=4時,有位學生說:“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這一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

            3.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我沒能給與關注。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受年齡限制,語言組織能力不強,我耐心有待加強,應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發(fā)揮。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7

            在分析教材后,我認為學生在計算上的問題應該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出來,而該課的教學重難點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并能正確掌握計算順序。以此為出發(fā)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用剪紙小人呈現(xiàn)學生游戲的情節(jié),引起學生們關注身邊的數(shù)學。

            一年級的孩子求知欲很強,在開學不久他們許多人就已經(jīng)將數(shù)學書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學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課本情境,孩子們不會很感興趣。所以我采用自制的剪紙小人來呈現(xiàn)學生游戲的情節(jié),讓學生通過小人參加游戲的人數(shù)變化,逐步建立連加連減的模式。并通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導學生明確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這樣做達到了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有興趣的情節(jié)為依托,拉近學生與數(shù)學的距離,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探尋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方法,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玩一玩游戲,讓孩子們體驗學習數(shù)學有趣又有用。

            在課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玩一玩“乘車”游戲,引導孩子們關注乘客的人數(shù)變化,并用算式表示出來。從中使他們充分體驗和理解連加連減含義,能夠運用解決生活、游戲中的數(shù)學問題。讓他們感到生活中有數(shù)學,游戲中有數(shù)學,學習數(shù)學有趣又有用。

            為了體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因此我還設計了購物游戲。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jīng)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shù)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shù)量。

            三、說一說課本例題的含義,加深對連加連減計算的理解。

            在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后,就課本上的例題和“做一做”的習題,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看圖說一說帶數(shù)量變化的數(shù)學故事,根據(jù)數(shù)量變化的先后,結合算式說一說計算順序,培養(yǎng)了學生對生活情節(jié)發(fā)展的分析能力,并進一步鞏固知識。

            課上下來,感覺學生學得還不錯,對計算方法、計算順序掌握的還可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虛心學習,使自己不斷提高。

            -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讓學生初步學習有條理地表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體會

            1、師生合作、示范“算式接龍”。

            板書3+2,讓學生口算,補書成3+2=5,又讓學生口算5+1,補書成5+1=6,再讓學生口算6+3,補書成6+3=9。

            講述:像這樣的第一個算式的得數(shù)剛好是第二題開頭的這個數(shù),第二題算式的得數(shù)正好是第三題開頭的數(shù)——這樣的幾個有聯(lián)系的算式寫出來像條龍,我們把這個游戲叫做“算式接龍”。

            2、指定幾人從10-2開頭練習“算式接龍”。

            3、各小組練習

           。ㄔO計意圖:利用學生天真好奇的心理,從生動的游戲情景引入,既復習了舊知,又為下面初步感知兩步計算與一步計算的關系打下了伏筆,更激起了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教學例1

            貼出例1的'主題圖。

            學生根據(jù)圖意分小組討論交流,編故事

            講述:星期天,小紅和弟弟去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紅的南瓜。小紅想,我長這么大了,也應該幫奶奶做些事情了。于是她找來了手推車,幫奶奶把南瓜搬回家。第一次運了4個放在一個筐里,第二次又運了2個放在另外一個筐里,還有一個最大的正在推著呢!奶奶一共摘下了幾個南瓜呢?怎樣計算?(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談話:可以這樣列算式:4+2+1=(板書)

            提問:算4+2+1應該先算什么?得多少?再算什么?得多少?

            板書成:

            4+2+1=7

            ——

            6

            提問:你能給這個算式取個名字嗎?(連加法)

            談話:這個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們看見在一個算式里有兩個以上“+”,就叫它連加。

            提問:你能說說連加是按什么樣的順序算的嗎?

            談話:對了,我們從做往右連著加,最后寫上得數(shù)。ò鍟n題:連加)

            2、教學例2

            談話:這時弟弟在大聲喊:“姐姐,你快來看呀,奶奶家還種了絲瓜!

            出示例2的主題圖。

            提問:你能看了這幅圖編個故事嗎?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形成如下表述:絲瓜架上原來有8條絲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條,第二次有摘下1條,還剩幾條?

            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并讓學生把書上的算式填寫完整。

            引導學生小結:8-3-1連續(xù)減了兩次,我們把它叫做連減。(板書課題:連減)做連減和連加一樣都是從左往右,連減從左往右連著減最后寫上得數(shù)。

           。ㄔO計意圖:算法選擇及計算順序是和“動作、過程”緊密聯(lián)系的,教師通過學生的看圖編故事,討論怎樣列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形式,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并進行積極的數(shù)學思考,使學生不僅能學得生動活潑,而且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記憶得更牢。)

            三、體驗連加連減的含義: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能用連加連減來計算的例子?

            生1:家里原來有3只蘋果,媽媽先買來了2只,又買來了4只,現(xiàn)在一共有幾只?可以用3+2+4=10來計算。

            生2:我原來有9本書,送給弟弟3本,又送給妹妹4本,還剩多少本?可以用9-3-4=2來計算。

           。ㄔO計意圖:讓學生自己舉例,將數(shù)學與身邊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師:學校里打算組織一次秋游,可以帶一些干糧,媽媽給你10元錢,有這么一些食品,你打算怎么買?

            火腿腸果凍面包蛋糕薯片飲料

            教學反思: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在陳舊的模式中,師聲問答沿襲成一個固定框架,學生只能循著教師的思路前行。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極為不利。為此,我在課堂上倡導學生大膽質疑,師生、生生間平等地交流數(shù)學思想,討論并共同解決數(shù)學問題,使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不斷地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上,看到了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交流、爭辯,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真正實現(xiàn)全體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究,共同發(fā)展,構建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本節(jié)課中在探究連減時,運用了小組合作的方法。我看到了學生在熱烈地討論、質疑、交流,把自己真正地投入到了學習中,在合作中領悟、發(fā)現(xiàn)了新知識。稚氣小臉上透露出成功的喜悅。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學習,積極情感得到了發(fā)展,意志品質得到了體現(xiàn)。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發(fā)展。

            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fā),巧妙地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相互質疑,共同討論,把原本需要教師完成的工作由小組合作完成,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同時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己生活經(jīng)驗的的基礎上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在互相質疑、釋疑的情景中自主探索,教師只是適時地引導,更多的是于學生一起探討。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索,主動發(fā)言的習慣,又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9

            這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及算法,初步認識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知道要從左到右依次計算,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我主要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將學生引入問題情境。

            1.要注重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本節(jié)課可以算是一堂計算課的教學,相對來說算理與算法比較簡單,并且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基本掌握,因此為了減少課堂的枯燥性,并且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應該設計一定的操作練習,可以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或者畫圈等方法,自己探索出整個過程和結果,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而我的教學設計中卻忽視了這點,缺少了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顯得有點死板。

            2.注意問題呈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

            對于本課中的幾個主要問題情境,我都用了動畫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雖然這樣能讓學生清楚的明白意思,可是卻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多方面發(fā)展,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向,并且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圖片的理解能力,同時,單一的問題呈現(xiàn)形式,也使得課堂稍顯乏味,容易造成學生的視覺疲憊,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問題情境的設計,盡量避免問題呈現(xiàn)的單一性,并且要盡可能的拓展學生的思維。

            3.要進行及時有效的課堂評價。

            通過這堂課我更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在語言上的不足之處,課堂語言有點多、有點碎,同時評價性的語言較少,不能及時恰當?shù)慕o予學生評價,要知道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積極的課堂評價能有效的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生的求知欲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多加強語言訓練,加強與學生的語言溝通,并且多采用有效的課堂評價。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10

            《連加、連減》這部分內容是在建立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學生對連加、連減運算順序在一年級上學期已經(jīng)學過,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教學連加、連減中需要豎式計算。

            我認為這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就是讓學生自主探討學習。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盡可能多的東西教給學生,取得盡可能大的結果,而首先在于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學會怎樣發(fā)展自己,以及離校后繼續(xù)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荧@取知識、主動發(fā)展,成為學習的主人。由于前面已經(jīng)教學過列豎式計算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一年級上學期也已經(jīng)知道連加的運算順序,所以出示了28+34+23這個連加算式后,讓學生根據(jù)前面的經(jīng)驗,自己列豎式計算,嘗試練習,再讓學生交流匯報后,我再針對學生平常容易錯和忽視的地方給與強調,規(guī)范寫法,這樣的學習能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很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當課堂上出現(xiàn)多種算法時,不能急于去優(yōu)化哪一種,而是要學生經(jīng)過選擇、比較,自己實現(xiàn)算法的優(yōu)化,讓他們經(jīng)過自己的切身體會,選擇出最佳方法,這樣的理解才能更深刻。

            另外,在教學時要鉆研教材,要有機整合、研讀教材,注意前后知識的滲透,為以后相關知識的教學埋下伏筆。如,學生知道了三個數(shù)連加怎樣列豎式,那四個數(shù)連加,還會做嗎?這樣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用豎式做連加;還有就是我們知道滿十要向前進一,那現(xiàn)在如果是列的三個數(shù)字直接相加的豎式,那就有可能滿20,這要怎么辦呢?這些問題在這里都可以涉及到,變成是滿幾十就向前進幾,為后面要學的知識做好鋪墊。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應繼續(xù)深入學習課標,研究教材,多瀏覽教育教學書刊,多上網(wǎng)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步伐,注意積累,讓孩子們都獲得更多的收益!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11

            這部分內容教學10以內的連加、連減,“連加連減”教學反思。這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會1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體會連加與連減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同時初步體會整體與部分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1、利用課件情境,理解連加與連減算式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在教學例1時,課件先出示情境圖中的.一部分,讓學生說說圖意,并列出加法算式:4+2=6。然后在讓出示完整的情境圖,根據(jù)情境圖,說說圖意,提出數(shù)學問題——一共多少個南瓜?并在此基礎上嘗試讓學生列出算式,有的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在前面加法的基礎上列出算式——6+1=7,還有的學生根據(jù)圖意直接列出連加的算式——4+2+1=7。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自然地引出了連加的算式,也能讓學生體會到連加算式與兩個加法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

            緊接著我出示例2的情境圖,直接讓學生觀察后說說圖意,通過交流讓學生僅可能地說完整,說準確。在此基礎讓學生列出算式,學生在例1的基礎上自然地列出了連減的算式:8-3-1=4(類推)。

            2、觀察比較,理解意義,理清順序。

            在引出連加和連減算式后,引導學生思考:今天學生的算式與我們以前學生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從而發(fā)現(xiàn)連續(xù)相加我們可以稱之為連加,連續(xù)相減我們可以說連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觀察連加與連減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的學生說都得算兩次,也有的說等于號前有三個數(shù),還有的小朋友說先算前面的再算右邊的……通過交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連加與連減的運算順序——從左往右計算。

            3、嘗試計算,理解算法,練習鞏固。

            在情境圖的理解后列出連加與連減算式后,讓學生進行嘗試計算,很多小朋友根據(jù)圖意很快的算出結果。于是我去除情境圖,讓學生思考,沒有情境圖,我們應該怎樣計算呢?學生關注的重點集中到算式上來,讓學生說說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讓學生體會到連加連減算式,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這樣運算的順序與圖意結合在一起,更能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從左往右計算。

            想想做做習題,讓學生根據(jù)算法,算出答案,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鞏固提高。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12

            學習完這個單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耐心,要把機會讓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啟發(fā)中互相創(chuàng)新,在啟發(fā)中激起探究的熱情。因為這種動態(tài)生成的效果正是我們所追求的。雖然對一時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成果”還沒有馬上轉化,但在這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共同促進學習氛圍的.形成。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吧。

           。1)口算練習是這個提高計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內加減法);

           。2)練習的針對性:一天一組一組地根據(jù)問題練,問題越練越少;如:小數(shù)加法減法學生容易丟數(shù),一般給學生準備三組題,先單練一組,時間很短,也非常有針對性,幫助學生找出錯誤原因;第二次反復練就達到一種認識掌握,再練第三組是熟練掌握。李一般老師可能都是一練就是練一組20題,練完一糾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為三組,每組可能就5道題,題目很少,但是針對一個問題,錯了之后學生有一個改錯、再認識的機會,最后一組再進行熟練,這樣每天的這個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顯。比如,100以內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進位加法共369題,對進位加法本身來說,這些題的口算訓練價值是等同的。但對后繼學習(多位數(shù)乘法計算)的作用來說,口算訓練價值就不一樣。在多位數(shù)乘法計算中,涉及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的進位加法的題共60題,占總題量的60%,比如748×7,要用到 28+5,49+3兩道口算題,這60道口算題的訓練就應增加題量。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13

            前幾天,上了《連加連減》這一課,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 方法,教學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空間

            空間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我將書上靜態(tài)的例題,用課件以喂小雞這一故事情節(jié)呈現(xiàn),變成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空間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

            在看懂圖的基礎上,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將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空間三:教方法,熟記運算順序

            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shù),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shù)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這一難點,在教學時我教給了學生一個好方法,主要是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來確定運算的`順序,然后記下第一步的得數(shù),用第一步的得數(shù)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由于10以內加減法學生掌握的比較熟練,所以這節(jié)課效果比較好。通過幾天的練習,學生大部分都能熟練的算出連加,連減題。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鞏固100以內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

           。2) 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尤其是連加、連減豎式的簡便寫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情景理解連加、連減算理,在觀察、比較中發(fā)展學生數(shù)理邏輯思維。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用豎式的簡便寫法計算連加、連減以及結合情景理解算理。

            教學過程:

            師:今天,鄒老師邀請了一位小伙伴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我們一起先來聽聽一首童謠。(課件聽音樂)(學生傾聽)

            師:這個小伙伴是誰。

            生:小蜜蜂。

            師:是的。清晨,勤勞的小蜜蜂去花園采蜜。蜜蜂國王把小蜜蜂分成了3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ǔ鍪菊n件,學生看主題圖)

            師:從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誰能把他完整的說出來?

            生:第1組有28只小蜜蜂,第2組有34只小蜜蜂,第3組有23只小蜜蜂。

            師:你的眼睛可真亮,根據(jù)這些數(shù)學信息,誰可以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

            生1:第1組和第2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

            生2:第1組比第2組少多少只小蜜蜂?

            生3:第1組比第3組多多少只小蜜蜂

            師:剛才他們都提出了數(shù)學問題,第1組和第2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你們能解決嗎?

            生:會。

            師:如果是第1組、第2組、第3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你們能解決嗎?

            生:能。

            師:誰來列算式?那么多小朋友都會列?一起大聲說出來。

            生:28+34+23=85。

            師:到底是不是85呀?

            生:是。

            師:請小朋友們拿出練習本列豎式計算,如果有困難可以舉手,老師來幫幫你,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商量。

            (學生動手獨立完成計算,教師巡堂。)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寫出了這幾種不同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 8 6 2 簡便 2 8

            + 3 1 4 + 2 3 +3 1 4

            6 2 8 5 寫法 6 2

            +2 3

            8 5

            師: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們說一說。

            生:我是先用28加24得62。

            師:第1組和第2組一共有62只小蜜蜂。

            師:那62加23又是什么意思呀?

            生:兩組的和再加上23得到一共有85只小蜜蜂。

            師:說得真清楚,老師把你的方法鐵到黑板上,讓全班小朋友都能看清楚。(教師貼豎式)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2個小朋友,他又是怎么算的。

            生:我先用28加34再加23得85。

            師:28加34再加23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三中方法。

            生:我是把28、34、23一起相加。

            師:哦,原來你是把三個組的小蜜蜂一起連加。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這3種方法都有哪些相同點?

            生:都是加法豎式,得數(shù)都是85。

            師:比較以下,第1種方法和第2種方法,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生1:第1種方法是兩個加法豎式,第2種方法是1個加法豎式。

            生2:第2種方法少寫了一個“62”。

            師:第1種方法和第2種方法,哪種計算更簡便呢?

            生:第2種。

            師:簡便在哪里?

            生:第2種方法少寫了一個“62”;第2種方法只用寫一個豎式。

            師:原來用這樣的豎式計算,我們可以少寫一個數(shù),節(jié)省了計算時間,真簡便。再比較一下第三中方法,它和前面的良種方法又有什么不一樣呀?

            生:三個數(shù)一起連加。

            師:觀察得真仔細,我們在列豎式計算時,應該注意?

            生:數(shù)位對齊,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連加。(出示《連加》課題)

            師:勤勞的小蜜蜂看見小朋友們那么認真學習,送給我們三朵花,可是每一朵花里面都有一個小陷阱,不信?我們一起來瞧一瞧。ǔ鍪揪毩曊n件)

            師:我們一起來算一算,19+30+40=?

            生:89。

            師:7+59+20=?

            生:86。

            師:是不是86呀?動手在練習本上算一算。(學生動手計算,然后全班齊答)

            師:最后這個陷阱呀,小蜜蜂要求我們列豎式計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ń處熝蔡茫瑢W生獨立演算、匯報。)

            師:小蜜蜂已經(jīng)采了很多的蜜,有些小蜜蜂開始把蜂蜜送回蜂巢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展示)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飛走了26只小蜜蜂,飛走了40只小蜜蜂,還剩下多少只小蜜蜂?

            師:會列式嗎?

            生:會。

            師:一起說出來。

            生:85-40-26=

            師:看看這個算式,和我們剛才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樣的呀?

            生:減法(連減)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另一個知識——連減。(出示《連減》課題)動手在聯(lián)系本上算一算。

           。▽W生獨立演算,并同桌之間相互檢查)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實物投影),用這種方法計算的`小朋友舉手,我們來檢查一下,他做對了嗎?

            師:我們在列減法豎式時,應該注意什么?

            生:數(shù)位要對齊,個位不夠減向十位退一。

            師:我們再來檢查另一種方法,他最對了嗎?

            生:沒有,得數(shù)錯了。

            師:做連減計算的時候,這樣的方法很容易出錯,因此我們做連減計算時,不用這樣的方法。

            師:蜜蜂國王的這個問題,除了用連減的方法解決,還能列出別的算式解決嗎?同桌之間討論一下。

           。ń處熝蔡,學生相互討論)

            生:我們可以先算一共飛走了多少只,再用85減掉所有飛走的。

            師:只要我們多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師:采了大半天的蜜,小蜜蜂準備回家了,可是有4只貪玩的小蜜蜂找不到家了,能幫幫他們嗎?

            生:能。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算一算,比比,看誰送的蜜蜂最多。

            (學生獨立演算、匯報)

            師:喲!還有一只小蜜蜂沒有回家,它的家是幾號呀?

            生:37號。

            師:這只小蜜蜂呀,最貪玩,它把算式給弄丟了回不了家,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哪些數(shù)連加或是連減等于37?讓小蜜蜂快快回家。

           。▽W生思考,匯報)

            教學反思: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二年級(上)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內容。根據(jù)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征,利用課件向孩子展示一幅小蜜蜂采蜜、送蜜的情景導入新課,激發(fā)孩子學習興趣,從實際情景中因出計算問題,使學生經(jīng)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計算問題的過程。

            首先,我利用課件,想孩子展示小蜜蜂采蜜、送蜜這兩幅情景圖,讓孩子在觀察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結合情景圖理解算理。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列豎式,讓孩子觀察、比較中,發(fā)現(xiàn)連加連減豎式簡便寫法的簡便之處,從而提高孩子的計算能力。

            其次,我在教學連加連減過程中,加入了兩個練習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練習我設計了三道連加題在花朵中,三道連加題難度逐漸增加大,即訓練了孩子的口算能力,也給孩子在動手筆算過程中體會簡便寫法的簡便之處。與此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計算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而另外一個練習,我采用比賽的形式,讓孩子在送小蜜蜂回家的過程中,完成連減的練習。練習中,即鞏固、加強了孩子的計算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孩子互相幫助的情感。

            在教學的最后,我還設計了一只沒有算式只有得數(shù)的小蜜蜂,讓孩子思考,哪些數(shù)連加或是連減可以讓小蜜蜂回家。學生在剛才原有的基礎上,再加上整節(jié)課的練習,學生想出了許多算式。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拔高層次,讓學生在思考和計算中發(fā)散他們的數(shù)理邏輯思維,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即鞏固、加強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互相幫助的情感。

            但是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我在和學生一起觀察連加豎式的時候,我經(jīng)驗不足,在對于一些豎式上的小毛病,我沒有抓住這個教學機智,讓孩子去發(fā)現(xiàn)那些小毛病,因此在連減計算過程中,仍有這樣的小毛病存在。

            通過這次的教學,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學中,不僅要善于撲捉學生資源,更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15

            《連加、連減》這一課出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72頁。這一知識點經(jīng)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將它放在學習10以內兩個數(shù)相加減的后面,一方面是對加減法含義的一個拓展,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新課標提出的數(shù)學教育應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教學理念。我通過精心備課,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主題式”教學情境,讓課堂教學成為整體學生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教學特點:

            1、動態(tài)感知,靜態(tài)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兩個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感受“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芳芳喂雞這一課件以動態(tài)的形式呈現(xiàn),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小雞吃飽后離開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新授環(huán)節(jié)處理的得心應手,學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連加、連減的算式。

            2、重視算法,突破難點

            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shù)作加數(shù)或被減數(shù)。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提問“這個式子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shù)記?你是怎么記的?”強調在先計算的兩個數(shù)下面劃一橫線,并把得數(shù)記錄在橫線下面,這樣就能記住。本環(huán)節(jié)我注重學法指導重點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放應用,凸現(xiàn)價值。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shù)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說出在生活中用到的連加連減計算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回答,再列式解決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拓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能各抒己見,說的問題新穎而且切合實際。例如:趙靈希同學說的:“我有3支鉛筆,劉淇有2支,魏新有4支,一共有幾支?趙雨博同學說的:“媽媽買來10個桔子,我吃了2個,爸爸吃了3個,還剩幾個?同學們氣氛活躍,爭先恐后搶著舉手發(fā)言。真正做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對知識有一種實質性的理解,充分體會到數(shù)學的價值所在。

            4、遵循規(guī)律,寓教于樂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環(huán)節(jié),還是練習環(huán)節(jié)我都設計了符合一年級孩子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的問題。在練習時我從課堂中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先請1名同學起立,再請他前面的3名同學起立,他后面的4名同學起立,一共有幾名同學起立了?先坐下2名同學,再坐下3名,還有幾名同學起立?同學們都特別感興趣,很快說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數(shù)。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生活中處處用數(shù)學。本節(jié)課我還注重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采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先擺小棒后說算式和小動物找家的游戲來進一步鞏固連加、連減,深化新知。

            本節(jié)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雖然是剛上學的學生,但課堂調控的特別好,學生都能被生動有趣的課堂內容而吸引,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去。

            2、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學氛圍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xiàn),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3、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我及時給予肯定和贊揚,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高昂,玩中學,學中玩,學、玩融合,其樂無窮。

            4、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接受新知識。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敘述圖意,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

            5、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運算順序從左到右的計算掌握更牢固。

            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2、由于個別學生平時對看圖說圖意的表達能力訓練的少,所以對動態(tài)課件喂小雞的過程及擺小棒的過程不會用語言表述,不會提出數(shù)學問題。以后課堂上教師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很多學生有學前的學習基礎,所以對連加、連減的學習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數(shù)學生計算速度較慢,所以教學中還要照顧到少數(shù)學生的學習心理。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1-30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7-30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15篇08-21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通用21篇)05-14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合集15篇)09-23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匯編15篇11-24

          《連加、連減》教案04-04

          連加、連減教案04-12

          《連加,連減》說課稿08-27

          大班教案《連加連減》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