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jié)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
以前總以為課上到學生流淚,那里面作秀的水分一定很大,因為我固執(zhí)地認為教學和表演是完全兩碼事,太煽情了只會沖淡課堂上的學習氣氛。
然而,最近我在課堂上意外地與眼淚相遇了。那天,我教《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前研讀課文時,感覺這文章挺淺顯的,讀讀講講就可以了,也無需刻意將文章的內(nèi)涵深入地發(fā)掘出來。沒想到學生自讀課文后,教室里的氣氛竟然有點凝重。我像往常一樣,我把認為好的地方范讀了一遍。說心里話,這種稚嫩的'文章,是不可能在我的心里漾起多少漣漪的,所以我僅用比較平緩的語調(diào)讀著,技巧性地讓語調(diào)低沉,感覺稍有點壓抑。
剛讀完,我發(fā)現(xiàn)前排一個小女孩莫名其妙地流淚了,起初我還以為方才她遇到了傷心事,于是,我過去輕輕地撫了一下她的頭?墒,當我要求學生再讀課文時,那個小女孩居然泣不成聲起來。一種悲戚的情緒很快地在教室里蔓延開去,流淚的越來越多,甚至有學生啜泣著讀不下去了。課上到這個份上,再糾纏本課教學效果已經(jīng)沒有多大的意義了,課文中所表露出來的傷感、憤懣、渴求,已滲入學生們的眼淚,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中了。眼前這種情景不禁讓我感動起來,記得那節(jié)課我的臉上沒了習慣性的笑容,心里堵得慌。做了這么多年的老師,這是我頭一回被學生如此深深地感染了。下課后,我在辦公室里靜坐了良久,卻始終不能平抑內(nèi)心的激動。
也許以前我太輕看學生了,以為總角之童天真幼稚,不會有太深沉的見解,我習慣于高高在上,在課堂上口若懸河,想當然地認為這樣便是成功的教學,笑談還得意地把教書比作做飯,唱曰:頓頓四菜一湯,天天有營有養(yǎng),足矣!可是細細反思一下,其實這種想法是大大地錯了!用純技術的教學手法,去機械地面對可愛的孩子,要求他們呆板地向著老師指定的方向努力,絕不允許出半點偏差。而這樣做了,我還自以為在盡心盡力呢。假如學生只能教條地運用評議語言文字,忽略了語言文字傳情達意的作用,輕視了語言文字的情感因素,這是教學的一個絕大缺憾。
這一回,學生們實實在在地用他們的眼淚給我上了一課,教學中情感的交流可能是學習的催化劑。即使是煽情,也是為了學習的化學反應來得更強烈一些。
這,何樂而不為呢?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2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是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lián)合國秘書長加利的一封信。本課情感強烈,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的無比可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催人淚下。在第一課時,完成本課14個生字的讀寫,理解新詞意思,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理清作者敘述脈絡的基礎上,第二課時的教學我主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
一、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曾說過: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只有激發(fā)了學生的情趣,才能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王國。
在品讀“痛失父親”一段后,學生已經(jīng)從字里行間體會到了小作者失去親人的悲傷和痛苦,但我覺得還不夠。于是,我又范讀了這部分課文。從學生們專注的神情中,從教室里那凝重的氣氛中,我感覺到自己在范讀時聲音的顫動,感覺到孩子們激情涌動的心情,感覺到他們的確被深深地感染了,從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文中來。 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qū)還彌漫著戰(zhàn)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边@一靈魂語句時,我讓學生觀看一組戰(zhàn)爭圖片,黝黑的武器、落魄的人群、燃燒的家園、驚恐的眼睛、殘缺的肢體??隨著一個個畫面的消失,教室里不時發(fā)出戚戚喳喳、長吁短嘆的聲音。我知道,孩子們被觸動了,被震撼了。他們通過這些活生生的現(xiàn)實,真正地了解和認識了戰(zhàn)爭。
二、注重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情。
朱作仁教授曾說過: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則使人感受。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我注重把朗讀權交給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1、品詞析句,引導感情朗讀。
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符號,是傳遞情感的載體。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運用品味、揣摩、交流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這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句,讓學生感受課文語言文字的精練、細膩與形象,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2、發(fā)揮想象,引導感情朗讀。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教學“痛失父親”一部分時,我通過引導學生品讀“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滿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引領學生進入作者所表達的情景當中去。并引導學生想象:接爸爸回來的那一天,機場里會是怎樣的場面?學生積極地想象、感受:“人們一定會準備許多鮮花,像迎接一位凱旋的英雄”“也許還會立刻送往醫(yī)院,看看還能不能把爸爸搶救過來”“我和媽媽肯定會失聲痛哭”??然后通過朗讀,入情入境地完成了對本段文字的`理解及對思想感情的挖掘 。
3、運用范讀,引導情感朗讀。
語音是口耳之學,加上學生的模仿力又很強。因此,課堂上,我注重用聲情并茂的范讀,將作品的情感準確地傳達給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在示范朗讀課文第2、3自然段,體會
作者的失父之痛時,我就通過自己飽含深情的朗讀,很好地將學生的感情調(diào)動起來,使他們體會到了激蕩在語言文字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語境中來,出色地朗讀了這一部分課文。
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朗讀,很好地完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在朗讀中,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也得到了提升。
三、注重讀寫結(jié)合,夯實學生的情感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本學段的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 和想象。在學習“世界并不太平”這一部分時,我設計了“小練筆”,讓學生聯(lián)系圖片中受傷的伊拉克小男孩,寫出對現(xiàn)實的恐懼和對戰(zhàn)爭的憎恨。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情景,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加真切,更加深刻,進一步強化課文的人文內(nèi)涵,使學生的理解感悟落到實處。學生的表達內(nèi)容豐富、感情真摯:“我一想起家園被毀的那一慘象,一想起失去的雙手和慘死的爸爸,眼淚就會不由自主地流下來!薄拔蚁胝f,別再打了,救救我吧!”“我平時最喜歡畫畫,可無情的子彈卻把我的雙手炸沒了。但是,我還要畫!即使用紗布纏著筆,我也要畫!”“我想擺脫戰(zhàn)爭這個惡魔!”??這一句句充滿童真的話語,凝聚了他們的真情實感,表達了他們的獨特體驗。在讀寫結(jié)合中完成了語言的實踐過程,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釋放,也為學習下一部分的課文做好了情感鋪墊。
總的評價自己這堂課,從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入手,通過朗讀、交流、練筆、拓展,引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言、體會情感、學習知識,在努力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
但是,從自己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表現(xiàn)出來的或多或少的 “急躁”,能反映出自己對課堂中師生角色、地位的理解是不透徹的。在課堂中暴露出來的這些問題,很值得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加以彌補和解決。
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深深地感到: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執(zhí)著地追求她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苦與樂。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3
之所以選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作為此次賽課的,其主要原因是幾年前參加區(qū)優(yōu)質(zhì)課評比上的就是這一課,而且還拿了一個一等獎。估計是嘗到了甜頭,這次希望也能輕松過關,有不勞而獲的嫌疑。但是真正開始磨課,才發(fā)現(xiàn),所謂的過去經(jīng)驗都是空的。甚至不如沒有,因為所謂的有,也是一種羈絆,一種束縛。
好在經(jīng)歷了一個月左右的磨課歷程之后,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突破,有了亮點。
以下結(jié)合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反思:
一、課前談話為鋪墊課堂氣氛而設置
課前談話時,一起欣賞了一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圖片,并請學生談論,在這些圖片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的發(fā)言表達了他們的心聲:家人團聚,共享天倫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為情感的鋪墊,營造氛圍,急轉(zhuǎn)直下,用“我們談論著幸福,沉浸在幸福之中,可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無辜的人,他們的幸福卻被戰(zhàn)爭這個惡魔無情地奪走。今天,我們就來傾聽一個中國孩子關于戰(zhàn)爭發(fā)出的呼聲。”來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是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即使做了充分的預習,課堂上仍然要留足讀書的時間。課上初讀課文,是要體現(xiàn)對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脈絡。通過初讀,解決了“這封信是誰寫給誰的?他在信里發(fā)出了怎樣的呼聲?”這兩個問題,并且存疑:“為什么署名寫‘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而不直接寫雷利這個名字?等到整篇課文都學完了,我們就會有深入而全面的認識!边@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一是能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要學會關注體裁特點,讀書信要關注格式,這也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的總結(jié)。
三、字詞學習更是一項綜合性學習活動
從多音字到課文新詞的學習,結(jié)合了“據(jù)義定音”、“找近義詞理解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等方法,帶動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通過閱讀去搜集和處理信息。
通過抓“卓越”這個詞,全面了解文中的爸爸卓越還表現(xiàn)在哪里,并且?guī)佣、三自然段的學習。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中,有一點特別值得反。寒斠簧f:“爸爸的卓越還表現(xiàn)在他是一個出色的經(jīng)濟學家”時,我沒有及時去引導他去尋找前半句,而是急著去找另一個學生,企圖救場。結(jié)果另一個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衛(wèi)士、犧牲在維和的戰(zhàn)場上”這些話語。事后一想,如果我能追問第一發(fā)言的學生:“還有嗎還體現(xiàn)在哪?”說不定,學生就能回答完整,補充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課堂調(diào)控經(jīng)驗缺乏的表現(xiàn),值得在日后的教學中去錘煉。在今后的日子里應深入地關注學生的發(fā)言,做比較準確地引導,那么學生就能很好地表達、歸納。
四、品詞析句融合意文情感兼得
設計這堂課的主旨是:以讀為軸心,連接學生、文本、語言、情感這四個點;在朗讀、感悟中回歸語文本色,演繹語文風采。
課文是封書信,作者主體感情色彩濃厚,情感自然質(zhì)樸。遣詞造句無過多雕琢痕跡,源于生活源于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在教學中,關注文本,把文本當中感悟回歸的落腳點和歸宿。通過讀,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橋梁。
在課堂上出成效的是“分別時美麗的約定”和“重逢時殘酷的現(xiàn)實”這兩個內(nèi)容的對比處理和挖掘。不僅僅在情感上打動人心,更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兩個自然段地對比寫作才造成這樣的情感落差,也才能這樣打動人心。讓學生隱約明白,這樣的表達手法的妙處。
而體驗到這種情感落差是因為前面所做的鋪墊、情緒的積淀,到這個環(huán)節(jié),使得情感有了一個突破口,而且,這時候的情感又是依附在文字之上的。從第二自然段“美麗的約定”的內(nèi)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去感受這份美麗。再進入第三自然段的學習,通過“和爸爸分別后,家人天天盼著他回家,想象著重逢的畫面是怎么樣的?”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把兩個自然段結(jié)合在一起,造成一種落差。同時,課堂語言的設計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營造了一個場,讓學生進入到情境當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傳達出來的情感。并且用形式多樣的朗讀去提升這樣的情感認識。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之所以能營造出這樣的氣氛,這樣的場,關鍵點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通過品詞析句,通過教師語言的描述,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來體現(xiàn)的。
在朗讀當中,凸顯了文本的情感主線:因為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引發(fā)對戰(zhàn)爭的痛恨,更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
五、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和輕重緩急的處理
課堂教學如同烹飪手藝,此次課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對課堂節(jié)奏和火候的把握還是比較欠缺的'。
比如說,更多的是關注設計,及時從課堂獲取信息的意識稍欠缺。當學生的回答有失偏頗時,當學生說不到點子上的時候,該怎么去引導?尚不能很自如。師生互動時,什么時候火候最好?什么時候展示這個環(huán)節(jié)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比如“美麗的約定”和“殘酷的現(xiàn)實”那兩段話的對比,是個很好的設計,但如何在課堂上起到最大的作用呢?這個還需要深思再深思。
在教學反思即將完成的此刻,我特別要說的是感謝!感謝蓮都外國語學校403班的學生和他們的語文老師。這個班的孩子語文學習的習慣很好,他們的老師很注意平時語文學習中的方法指導,孩子們也積累了不少的語文學習的好方法。朗讀水平高,表達很自信,很順暢,給人一種落落大方的感覺。讀書很投入,很有表現(xiàn)力;趯W生的這個認識,在課堂上努力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在課堂上,給聽課老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個叫做吳缺的男孩,他的朗讀博得了全場的掌聲,真是能讀到大家的心里去;他的想象寫話細膩深刻,展現(xiàn)了良好的語言功底。像這樣優(yōu)秀的孩子,這個班里還有很多很多,成了一個善于學習語文的群體。這也是他們的老師精心培養(yǎng)的結(jié)果。
當我在課后經(jīng)過幾天的思考和沉淀,寫下了一個說不上深刻但很坦誠的教學反思,只是為了表達內(nèi)心的點滴感受,記錄上課的片段。僅此而已!最后,化用《長相思》一詞作為教學反思的結(jié)尾:
風悠悠,雨悠悠,欲駕輕舟把卿求,春風三月甌江流。
語悠悠,文悠悠,演繹激情春風柔,語文本色是追求。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4
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chǎn)生共振,也為后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說,使曾經(jīng)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zhàn)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我設計一個“真情告白”的填空練習,引導學生把感受化作語言,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尊重學生的看法,體現(xiàn)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置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錄象片段,展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么悲傷啊!他撲到父親的身上邊哭邊說,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感受那悲壯的場面。讓學生入情入境,體會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課堂教學也會因為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jié)課,自己的潛心鉆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jié)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jié)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用心讀書,在讀中感悟,在閱讀教學中,不夠重視學生用“心”讀書這環(huán)節(jié)。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jié)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5
在青年教師課堂大比武活動中,我欣賞到了一節(jié)節(jié)精彩紛層的課,也讓選擇在靠后時間上課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參后的實錄,又上網(wǎng)欣賞了一些優(yōu)秀課例,我終于確定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理解信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讀“痛失父親”部分的語句。圍繞著教學目標我詳細設計了教學過程,可臨上課了,我卻總覺得沒底,于是請謝老師和組里老師幫我聽了一遍。課剛上下來,謝老師問了我一句:“你第二課時準備上什么呀?好像第一課時都上完了?”其實新課標一直強調(diào)課時目標的設定問題,而我為了體現(xiàn)教學的連貫性和所謂的“精彩”,我還是身陷囫圇,無法明晰自己該做的。
回到辦公室,又和錢老師聊了好一會,對于“第一課時該上什么”,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丶液,我重新審視教材,明確了兩個課時的目標,“忍痛割愛”將第一課時的目標就定位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痛失父親’”部分。這樣的一個目標設定,反而讓我有了“撥云見日”的明朗。為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樣將兒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chǎn)生共振,也為后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說,使曾經(jīng)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zhàn)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為了指導學生感悟雷利“痛失父親”的巨痛。在朗讀指導方面,我通過“想象相聚畫面——痛失父親”“回憶父親為人——痛失父親”“想象父親有所作為——痛失父親”,通過這樣一步步的指導,次次的回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感人至深。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置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钡漠嬅妫渖习,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么悲傷。『谏灎T的背景很好的切合了當時的場景,課堂教學也會因為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jié)課,自己的潛心鉆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jié)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jié)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結(jié)題部分沒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jié)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是一封信,是一個失去父親的中國孩子寫給聯(lián)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信。在信中他回憶了兩年前父親因執(zhí)行維護和平行動而犧牲的事,以及全家人的悲痛。孩子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提出“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
課文寫得感人至深,雖然有一些詞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懂,但是課文內(nèi)容通過讀還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上這篇課文前,我先把難懂的字詞解決了,然后讓學生以孩子的身份、同齡人的.想法通過讀課文去了解:
(1)在這個孩子身上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
。2)這件事對他和他的家人有什么影響?
。3)他喊出了怎樣的呼聲?為什么他要喊出這樣的呼聲?
通讀這篇課文時,學生越讀越有感情,情緒自然而然地受到課文內(nèi)容的感染,似乎一下子就能體會到孩子的傷和痛。學生還告訴我,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越讀越有感情,其實很簡單,因為這篇課文寫得非常真摯,況且喪失親人是我們?nèi)耸篱g非常悲痛的事情,我們自然能產(chǎn)生共鳴,特別是課文中講到很多的細節(jié):爸爸臨上飛機前與我們的承諾,我們?nèi)缂s等到的卻是爸爸的靈柩,以及染滿鮮血的征衣、手表浸滿的凝固的血,這些我們一想起都是觸目驚心的,學生因此深受震撼,也非常同情失去父親的孩子——那是與他們幾乎同齡的人。所以,這篇課文主要是以讀帶講,以讀帶學,一邊講、一邊學中我們還不自覺地流下了我們同情、悲憤的眼淚。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7
連續(xù)兩堂課,走進這篇課文,對于情感強烈的課文,在把握感情朗讀指導的基礎上,希望能帶給孩子們一些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滲透寫法,達到言語內(nèi)容與形式的和諧共生。回顧自己的課堂實施,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鞏固書寫格式。這篇文章屬于書信體,借助文本的形式,引導孩子再次復習書信格式這一保底要求,為仿寫練筆打下基礎,
2.梳理正文結(jié)構。聚焦課題,孩子們最想了解的就是,這個中國孩子發(fā)出的呼聲是什么?結(jié)合閱讀也不難找出相應的段落。于是,我順學而導,為這部分擬寫小標題,同時將剩下的段落進行分段,通用擬寫小標題。這樣既達到對前兩節(jié)課擬寫小標題的強化,又能起到整體感知文章結(jié)構的目標。很高興看到了孩子們的進步,有的用四個字,有的用五個字,基本概括出段落的主要內(nèi)容,簡潔清晰,很了不起。
3.體會父親形象。以這個問題為牽引,感知課文第二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延續(xù)概括提煉能力的訓練,一找句子,二說一說這是個怎樣的.爸爸,三文中批注練習。(保衛(wèi)和平的勇士、熱愛家庭的好丈夫、好父親、知識淵博、有才華的人)。
4.品讀細節(jié)描寫。文章讀起來催人淚下,有一處描寫特別打動人心。就是第三自然段第三句話的細節(jié)描寫,最后一句的聯(lián)想的細節(jié)。過讀讓孩子們感受作者悲痛的心情,通過想象運用細節(jié),爸爸本來可以__________,卻被戰(zhàn)爭奪取了寶貴的生命。這一處的拓展加了引導,而更加深入感人,我讓孩子們運用細節(jié)來想象,如果爸爸活著,會做什么?具體的畫面。(陪我們逛公園、和媽媽白頭偕老、親手為我?guī)纤{盔的……)一幕幕形象可感的畫面加深悲痛的心里,隨之讀的味道就更濃厚了。聯(lián)想的細節(jié),我采用的是比較體會,朗讀感受,體會包括父親,所有的人對和平的強烈渴望。
5.理解重點句子!昂推街ā边@個句子,是文章的一個難點。結(jié)合課文的學習,出示圖片資料,通過交流,孩子們真切感受,當今世界并不太平。體會戰(zhàn)爭對兒童,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引發(fā)同情與關注。
可惜的是時間的倉促,我未能進一步引導,讓孩子們練筆:學習課文的寫法,給戰(zhàn)地兒童或者聯(lián)合國秘書長等人寫一封信,表達我們的心聲。留著尾巴,只能明天落實了。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8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書信體的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lián)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情實感。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中國這片比較和平的圣土上,很難體會到“戰(zhàn)爭”這個可怕的代名詞意味著什么!很難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為此,在課前我讓學生去收集資料,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初步了解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痛苦,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
文章內(nèi)容感人至深,要讓學生通過朗讀融入文章的情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啟發(fā)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學“雷利的爸爸是怎樣的人?”部分,我引導學生把自已融入語境,將自己的角色替換成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diào)來呼吁“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實現(xiàn)了與文本的對話。但遺憾的是,這次課堂上讀的形式還單一了些,我主要采用了自由體會讀和齊讀,沒有廣泛地采用抽學生讀,相互評議的形式,不利于全面促進和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理解。
課堂應該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樂園,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的,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這一點。如:我設計了 “你們讀懂了什么?”這個問題,讓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收獲;小組探討學習,質(zhì)疑問難,解決問題;等等。
語文即生活,生活實際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chuàng)設情境,才易于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xiàn)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在教學“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并不太平??”這兩段話時,我讓學生拿出自已課前收集的資料,談談自已的感想。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9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lián)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 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但是通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卻感受到孩子們沒能真正走進文本,沒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這與孩子們遠離戰(zhàn)爭有關,更與老師的引導有關。反思自己的課堂,該如何加以改進呢?我們強調(diào)對文章的“感悟”,“感”是對文章的感受,“悟”是對文章重點詞句的理解。怎樣讓學生感悟呢?就應該讓學生去讀,從文本中感受作者的.心聲。老師首先要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不會讀書的孩子去悟”,去尋找文章中的字眼,比如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了鮮花,兩次提到“藍盔”,我都沒有加以引導,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進行,這樣學生就沒有情感上的變化,由悲轉(zhuǎn)化為恨,也就無法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呢?
比如可以讓學生想象,當他們一家人手捧鮮花,滿懷喜悅地來到機場迎接爸爸,看到的確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雷利,你會想什么?說什么?我想這樣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再如,學完第一部分,可以這樣問:“假如沒有戰(zhàn)爭,假如爸爸還活著,他會取得哪些成就?”引導學生感悟到就是這樣一位熱愛和平的勇士、一個可愛可敬的爸爸、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才,就這樣被戰(zhàn)爭奪去了生命,再也不能回來了,此時此刻,你想說點什么?
我想學生帶著這樣的感情再去讀書,學生就很容易動情。另外對于世界并不太平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自己補充了資料,還應該讓學生補充資料,這樣才能感悟,使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到讀透。今天的課給了我深深的思索,“上好一節(jié)課真難”是我最大的感受。但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嘗試,不斷提高。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0
本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lián)合國軍事觀察員在執(zhí)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后,他的孩子--一個平凡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余,提筆給聯(lián)合國秘書長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吁: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愿望。
在這節(jié)課上,我通過形象的教學課件和生動解說,將學生帶入了戰(zhàn)爭的境界,讓學生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上課開始,我就通過展示一組戰(zhàn)爭畫面讓學生在感官上受到觸動,為學習課文營造良好的情感基調(diào)。教學中,我重視引導學生的朗讀,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語文課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于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這節(jié)課上,不僅有聲情并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中"讀";或"讀"后"悟",或"悟"后"讀"。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后指導朗讀。
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jié)。
在指導學生實踐活動時,我的設計是:過渡:雷利用信發(fā)出了他的呼聲,一位記者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了戰(zhàn)爭的殘酷,發(fā)出了"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的呼聲。交流:為了制止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么?
在情理交融中,學生對文中的"父親之愛"、"喪父之痛"這種"情",自然升華為"戰(zhàn)爭之恨"這種"理";因為情理交融,學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學生的"理"因"情"而更發(fā)人深省。
在整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注意力集中,情緒激動,真切到感受到小作者的切膚之痛,讀到情感深處便潸然淚下。最后一棵許愿樹讓學生得以將心中所有的情緒化作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學生個個激情澎湃,極力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表達出來!
本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的情感是得到了很大的熏陶與觸動,但在語言的表述上卻顯得遜色些,大部分學生的語言比較匱乏,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注意學生語言積累上的訓練。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1
本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lián)合國軍事觀察員在執(zhí)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后,他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余,提筆給聯(lián)合國秘書長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吁: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愿望。
我在執(zhí)教本文時重點落實在“悟讀交匯”及“情理交融”兩方面。
在這節(jié)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語文課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于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這節(jié)課上,不僅有聲情并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中“讀”;或“讀”后“悟”,或“悟”后“讀”。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后指導朗讀。
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 。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jié)。
另外還有:過渡:是啊,是可惡的戰(zhàn)爭、殘酷的戰(zhàn)爭、無情的戰(zhàn)爭,奪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還奪去了許許多多無辜的生命。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書: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這是誰的呼聲?讓我們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聲,一起有感情的朗讀。
因為悟讀交匯,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弦,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同時在這堂課上,我通過播放收集到的戰(zhàn)爭場面的畫面及課件,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戰(zhàn)爭的殘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才有破竹之勢。但語文課只有“情”的激發(fā),沒有“理”的啟迪,師生的“情”往往會失去依托。
因此,在導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配樂講述《和平鴿》的'故事。過渡:和平鴿就這樣誕生了,它有沒有把和平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和平永駐人間呢?揭示課題。
如何讓學生深切感受戰(zhàn)爭的殘酷呢?我是這樣設計的:你是怎樣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結(jié)合收集到的資料談)?凑n件,親身感受戰(zhàn)爭給我們帶來的災難吧!看了這些畫面,你想說些什么?
在指導學生實踐活動時,我的設計是:過渡:雷利用信發(fā)出了他的呼聲,一位記者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了戰(zhàn)爭的殘酷,發(fā)出了“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的呼聲。欣賞課件后交流:為了制止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么?
在情理交融中,學生對文中的“父親之愛”、“喪父之痛”這種“情”,自然升華為“戰(zhàn)爭之恨”這種“理”;因為情理交融,學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學生的“理”因“情”而更發(fā)人深省。
上完本課,感覺在落實本單元教學目標中的“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方面做得還不夠。如果能在導入部分,設計一個質(zhì)疑的環(huán)節(jié),效果或許會更好。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2
我們的學生學習關于戰(zhàn)爭的課文,對于生活在和平環(huán)境中的他們來說,這個話題有些遙遠。但是有了前兩課的經(jīng)驗,學生已經(jīng)對戰(zhàn)爭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通過讀讓學生明白戰(zhàn)爭的無情與慘痛,通過讀去感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
教學本課時,我特別注意讓學生讀出感情,,悟讀交匯,深入文本。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部分時,我運用語言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景:請大家閉上眼睛注意聽老師說,用心去感受:一個愛妻子、愛孩子可敬可愛的父親,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才,一個用生命捍衛(wèi)和平的勇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假如你是小雷利你當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思考并睜開眼睛,然后學生自由發(fā)言,學生興趣很濃,一下子融入到畫面中,感受雷利的心情。再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描寫雷利心情的.句子,學生讀的時候就能真切感受雷利的心情了。這一創(chuàng)設,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教學這一板塊,我通過語言情景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實現(xiàn)了與文本的對話。
我在利用教學資源這處做的不是太好。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戰(zhàn)爭,了解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深重,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老師課前應該收集大量有關世界和平局勢的資料以及圖片,通過自己的解說,從感官上給學生刺激。可是課前準備還是不夠充分,在此環(huán)節(jié),內(nèi)容有些空洞,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lián)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由于現(xiàn)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我注意聯(lián)系生活的實際,聯(lián)系當前世界的局勢,通過多幅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zhàn)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貴,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來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教完本文,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悟讀交匯,深入文本
在這節(jié)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語文課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于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這節(jié)課上,不僅有聲情并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中“讀”;或“讀”后“悟”,或“悟”后“讀”。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后指導朗讀。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jié)。另外還有:過渡:是啊,是可惡的戰(zhàn)爭、殘酷的戰(zhàn)爭、無情的戰(zhàn)爭,奪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還奪去了許許多多無辜的生命。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書: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這是誰的呼聲?讓我們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聲,一起有感情的朗讀。因為悟讀交匯,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弦,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想象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并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家人團圓的畫面,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有的說:“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庇械恼f:“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說:“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zhàn)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贊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扯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峰一下子跌入低谷,這時再配上一段沉重的大提琴音樂,整個教室沉浸在戰(zhàn)爭的悲哀氣氛中,我抓住契機,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隨著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lián)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其中一個學生還沒說完,眼淚就“啪啪”直掉,說不下去了,此時無聲勝有聲,我發(fā)現(xiàn)當時在坐的大部分學生眼圈紅紅的,這可是我預先沒料到的結(jié)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在沉默了將近一分鐘之后,學生們從心底里噴發(fā)出對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鏗鏘有力的`呼聲響徹整個教室,久久回蕩在校園上空。我覺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成功要歸功于我課前精心準備的那段沉重的大提琴樂曲和幾幅悲慘的畫面,是它們把大家?guī)У绞グ职值谋粗,此時多媒體的運用真是恰到好處。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還有一個成功之處就是讓學生通過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布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zhàn)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zhàn)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后,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四、語文實踐,還須多樣
讀寫結(jié)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語文實踐。學生的語文能力哪里來?它來源于學生充分的語文實踐。充分的利用學生的讀寫結(jié)合和語文實踐來加強學生對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學生寫的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們語文教學之根本。因此,這節(jié)課在寫祝福語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覺得形式還不夠多樣化。我只是讓學生在《讓世界充滿愛》的音樂聲中制作愛心卡,寫上祝福語,課后反思,我覺得針對本課的內(nèi)容,應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多種形式來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心聲。如讓學生制作公益廣告;畫漫畫,配以一小段說明;繡十字繡,繡了"和平"二字;再用詩歌、想象文、書信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呼聲。通過多種形式營造了語文實踐廣闊的空間。語文課上應讓學生各顯神通,盡展自己的才能!學生不僅學得高興,而且學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思想教育也蘊涵其中,一舉多得。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照顧學生的差異,不必讓學生‘一二一,齊步走"!我們應該讓語文課的教學更具廣闊的內(nèi)涵,它應該是多學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學生更充分的發(fā)展。
回顧上完的這節(jié)課總感覺應該更精彩。不是老師,而是我的學生們,他們應該更出色些。是什么影響了學生?仔細琢磨,發(fā)現(xiàn):一節(jié)課有時為了完成多個目標,課前教師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而這種設計,有時恰恰是成了教師上課的鎖鏈,也成了教學視網(wǎng)膜上的一個盲點,也使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細考慮: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于學生,我們也要根據(jù)情況把這個權利還給學生們。
五、情感體驗,存在差異。
在教學本課時,一開始,有的學生一提起戰(zhàn)爭,就興奮不已,認為戰(zhàn)爭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當槍使,怎么也體驗不出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悲痛。直到課的最后,通過看一些畫面,才讓他們有點認識。思起原因,平時學生看的都是動畫,很少看戰(zhàn)斗故事片,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課要作好充分的準備,讓學生的思想提前進入所學的文本之中。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4
四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自主感悟能力,但對文本的內(nèi)涵還不能深刻解讀,因此我采取多種策略引領學生深入文本、細細品讀。再者,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與文本內(nèi)容有較大差距,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悟情、動情,激勵學生大膽去想、去說、去品、去讀。
一、創(chuàng)設情境,悟讀交匯,深入文本。
在教學之前,播放視頻《孩子眼中的戰(zhàn)爭》,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談話。根據(jù)學生的談話,我覺得學生對戰(zhàn)爭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也為后面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部分時,我運用語言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雷利是多么愛他的爸爸!當爸爸去國外執(zhí)行任務時,他無時無刻不在盼望爸爸帶著藍盔凱旋!到那一天,他要捧上最美的鮮花,還要和爸爸深情地擁抱! 可是當“我們?nèi)缂s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出示相關文段,交給學生有感情朗讀)。在學生飽含深情地接讀之后,讓學生說說雷利這時會怎么做?會說些什么?這一創(chuàng)設,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教學這一板塊,我通過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語境,化成文本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實現(xiàn)了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弦,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二、廣泛利用教學資源,將語文與生活結(jié)合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進一步了解戰(zhàn)爭,了解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深重,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課前我收集了大量有關戰(zhàn)爭的資料及圖片,通過自己的解說,從感官上予以學生刺激。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chuàng)設情境,才易于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5
這篇課文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lián)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
由于現(xiàn)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一是要多讀,在反復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情感;二是多揣摩,從作者的失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三是適當補充事實,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教完本文,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悟讀交匯,深入文本——情感升華的基礎
在這節(jié)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課堂上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于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如果我在引導朗讀“痛失父親”這一部分,先讓學生了解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后指導朗讀。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jié)。另外還有:過渡:是啊,是可惡的戰(zhàn)爭、殘酷的戰(zhàn)爭、無情的戰(zhàn)爭,奪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還奪去了許許多多無辜的生命。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讓我們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聲,一起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想象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靈柩回來的情景,有的同學說,想象到當時機場沉寂得很,只有哭聲;有的說,想媽媽失去了他所摯愛的人,一定痛不欲生,有的說,爸爸的嘴沒合上,可能是在說:“和平、和平……學生的融入不夠,自己是進到課文里去了,造成老師引導的過多的,學生體會甚少。體會甚少就造成朗讀情感不夠。我想應該是準備工作做的不夠,讓學生課余體會的不夠多,造成情感的斷層,以致使學生在上課文時有疙疙瘩瘩的情感,又點零星。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一個成功之處就是讓學生通過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到很多,且提起戰(zhàn)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后,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我發(fā)現(xiàn):一節(jié)課有時為了完成多個目標,課前教師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而這種設計,有時恰恰是成了教師上課的鎖鏈,也成了教學視網(wǎng)膜上的一個盲點,也使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細考慮: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于學生,我們也要根據(jù)情況把這個權利還給學生們。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的教案03-06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案07-13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案優(yōu)秀11-22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案最新09-27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案3篇05-15
【精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案三篇05-17
精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案3篇05-17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案六篇05-17
精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案三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