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1
決定要上這課時,我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給學生什么知識,什么能力?
經(jīng)過再三思量,我決定以學生能復述故事為突破口,課堂上為學生搭橋鋪路。
一、內(nèi)容上的理解
為了學生能盡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圖猜地點的'形式,讓學生饒有興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經(jīng)過的幾個地方。同時,進行量詞的鞏固訓練。再讓學生用上量詞,串講小猴子下山經(jīng)過的地方。第二步再讓學生讀課文,厘清每一個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過板書讓學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過程中,先來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來到桃樹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來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來到樹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詞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詞也是呈現(xiàn)結構統(tǒng)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我主要學生采取動作演繹的方式和用圖理解的方式進行,而后,請學生將理解融入到朗讀中去。
三、句子結構的訓練
文章每個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見……就……”
語文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無所獲。對于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識字,這樣一篇課文,孩子們能在短短的時間里讀下來嗎?如果我這節(jié)課只完成識字、讀通課文這個目標行嗎?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見新扔舊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專一的道理。
對于生字的認讀,主要有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方式,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思忖良久,我決定還是用集中識字的方式,在學生自讀課文以后,以檢查的形式來認讀。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動詞,可以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走到過道上表演了。不過,這又牽扯到一個課堂紀律的問題,孩子們一動起來,紀律就顯得有點亂了。
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課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圖片,以問題引入對課文的學習:“小猴子為什么空著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這一段,我讓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猴子,你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說:“小猴子本來就喜歡吃桃子,不愛吃玉米,”我順勢又問:“既然小猴子愛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帶回家了嗎?”其實,小猴子扔掉手中的東西,不是因為愛吃不愛吃,而是因為見一樣喜歡一樣?上У氖,自己歷練不夠,沒能引領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惱地空著手回家,猴媽媽會對他說什么呢?從課堂孩子們的`表現(xiàn)來看,我設計的這個問題有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改成我的陳述,“小猴子空著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經(jīng)過向媽媽說了,猴媽媽對小猴說:‘孩子,你見一樣扔一樣,怎么能把東西帶回來呢?做什么事都要專一,只有這樣你才不會空手回家。’小猴子聽了媽媽的話,說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會是怎樣的呢?”孩子們口頭續(xù)編故事,也許會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積累,經(jīng)歷就是財富,經(jīng)歷就是收獲。
語文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3
一、巧用示范,體會積累好詞
采用“又( )又( )”的詞語教學,利用卡片進行情境引導,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最后以進行擴展訓練進行收尾。
首先告訴學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東西,這些好東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詞語來描寫,出示“又大又多”,給學生一個示范,然后讓學生到課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詞。然后學生開始以小猴子的心態(tài)去細讀課文,找到這些好詞,這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接著讓學生交流找到的卡片,學生說教師貼,并進行朗讀指導,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們的積極性甚高,最后在同學們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下進行了拓展訓練,并抄寫“又( )又( )”的詞語在課本相應的插圖上 ,以此來結束“又( )又( )”的詞語教學。
二、遵循規(guī)律,歸類識字更高效
學習動詞的使用,讓學生們能夠區(qū)別“摘、扛、捧、抱、追”等詞語的正確使用。這是這堂課的教學難點所在。在課堂上是這樣進行處理的
師:為什么要用“扛”
生:(因為玉米很大很重)原來是這樣!
師:孩子們,能得到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時的心情一定……
生:很高興。那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個句子吧!
師:小猴子看見玉米,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這樣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啊課文里還有很多呢!找到了用筆圈一圈。
師:唉呀,小朋友說得那么快,我都不知道把動詞貼在哪里了,看看吧,這些動作的位置我貼得對嗎?
師:摘可以和桃子搭配,可以和西瓜搭配嗎?和玉米呢?怎樣的東西要扛著走?
生:桃子小拿來抱會掉了,應該用捧;西瓜大用來抱。
師:“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師:小猴子應該扔了三樣東西,老師把這個“扔”寫在中間。
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特點,從表示動作的字詞入手,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動作的詞,將動詞卡片隨意地貼在黑板上。經(jīng)過整理,孩子們知道了“捧、抱、扔、摘”是左右結構、都是提手旁,捧、扔、抱、摘跟手的動作有關。”學到這里,孩子們?nèi)α松,觀察了生字的特點,他們從字形上熟悉了“捧、抱、扔、摘”。這時,我又讓孩子們分別做做這幾個動作,從字義上進一步鞏固理解這幾個字的意思。在熱烈的氣氛中,孩子們開開心心地學著、做著,這樣歸類識字既有規(guī)律可循又生動有趣,孩子們比較喜歡。
三、注重運用,回歸文本更扎實。
在字詞教學上不但要善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還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從識記到運用的落實。在通過不同途徑理解了動詞的意思后,我讓學生把動詞卡片放到相應的圖片旁。此時,學生思維火花閃現(xiàn),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結有些動詞可放在共同的地方(如“摘”可以用以“摘桃子”,也可以用以“摘西瓜”)。
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改進。
【語文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03-20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11-10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03-15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14篇11-08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13篇12-04
教學設計《小猴子下山》11-22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02-02
《小猴子下山》教案06-16
小猴子下山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