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拾穗》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拾穗》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課本描述的是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向人們展示了米勒的畫的內容,課文中還展示了《拾穗》這幅作品,優(yōu)美的圖畫、生動的語言,兩者相結合,可謂相得益彰,怎樣將看圖與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理解圖畫,讓學生在充分朗讀和看圖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圖畫所體現(xiàn)的中心內容成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而且在學文的過程中還要讓學生學會表達的順序。同時,這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鑒賞外國畫,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描述一幅畫。
《新課程標準》中倡導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深刻領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時《拾穗》我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在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一、圖文結合,激發(fā)情感
本課的插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欣賞這幅畫。初讀課文時,我請學生仔細觀察這幅畫面的內容。并且讓他們找出課文中相對應的段落。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一至五自然段是描寫這幅畫的。借此,我教給學生欣賞一幅畫的方法:①按一定順序來欣賞;②確定圖畫所描繪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這四要素;③視頻出示畫作的有關背景資料,感悟、品味畫圖所要表達的情感。后再讓學生根據(jù)方法自行觀察畫面,充分交流后讓學生讀課文,看作者觀察的和自己觀察的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領悟出仔細觀察的重要性。然后找出作者描寫圖畫的句子,對照圖畫,進行品讀,同時了解作者聯(lián)想的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再來進行感情朗讀,再讀后,讓學生再來看圖自己介紹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教給了學生習作的方法,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學習重點。
二、閱讀批注,體會寫法
本文的重點是2—5段的內容,讓學生了解19世紀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審美能力。我的教學緊緊圍繞著教學的重點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抓住描寫拾穗婦女的神態(tài)、動作的語句來理解第2、3、4段。課文對三位拾穗婦女的神態(tài)動作作了細致的描寫。三段的寫法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我問學生,哪一位婦女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再針對學生的回答,來了解其中的一位的婦女。通過讓學生找出這個農婦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tài)的詞句,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等。讓學生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農民勞動的辛苦,體會到畫家在對其動作神態(tài)栩栩如生的描繪中表現(xiàn)出來的同情,體會到作者如何把事情寫生動具體,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寫實+聯(lián)想”是本文表達的特點。因而,我讓學生根據(jù)要求自己勾畫句子,哪些是描寫畫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據(jù)畫面的推測,目的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勾畫,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即在描寫和欣賞繪畫作品時要根據(jù)畫面內容加上自己的推想,從而實現(xiàn)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領悟后還設計了練筆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觀察圖中的清潔工人的動作神態(tài)推想他的生活,讓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寫作方法表達出來。
在授完課文的同時,讓我深深認識到我教學方法選擇、教材處理上的不足:
1、我對學生還是過度約束了。四年級的學法指導有一條是:能指導學生自己勾出重點詞句,然后品讀重點詞句,以及了解重點詞句在文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但在這方面我還是統(tǒng)一了要求,()沒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來體會重點詞句。如果,我在教學中設計讓學生自己勾畫重點詞句,并引導學生體會勾畫重點詞句的方法。告訴學生凡是能體現(xiàn)中心的詞句都是重點詞句。然后,進一步讓學生抓住這些重點詞句,說說自己能從這些詞句當中體會到什么。這樣就能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語,并體會他在文章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滲透了理解詞語方法的指導。
2、這單元的主題是收獲,而這節(jié)課上并涉及到這一主題的卻很少,前半節(jié)課一直在圖文結合,欣賞畫面,后半節(jié)課則重于寫法的感悟,訓練了想象力。我不禁自問:難道窮人就一定是悲觀的,痛苦的?她們就不能享受快樂?后來想想,引導學生去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是對的,還應巧妙地引導,使學生明白,即使生活很艱苦,很不如意,我們也要堅強、樂觀地去面對。這樣,不但激起學生對勞動人民的理解與同情,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對于課后問題“你認為,這些婦女回家后,能得到幸福么”,我讓學生討論的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