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問題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植樹問題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植樹問題的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中數學廣角的資料。數學廣角作為人教版新增的資料之一側重點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滲透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如何把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很好地滲透在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深刻體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這是我在教學設計時著重思考和要解決的問題。一節(jié)課實施下來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現做一個簡單的小結與反思。
成功之處:
一、教學設計有深度、有厚度。
教學設計分兩條線走:一條線以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為線索,使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生活問題——猜想驗證——建立模型”不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地實現了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過渡到相應的“數學模式”,為上升到更抽象的數學高度奠定了基礎。然后又讓學生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把數學化的東西又回歸于生活,也讓學生再一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另一條線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為線索。
對于植樹問題的探究,不僅僅讓學生透過畫線段圖、擺學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尋找,而且結合線段圖、擺學具,讓學生理解了為什么兩端都種時,棵數會比間隔數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樹。讓學生不僅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復的修改,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對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師對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課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讓我明白了自己今后就應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堂課,我都比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我明白,只有學生自己想學、愿學,才能主動地學,并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因此對于重點部分的引入,即探究兩端都種時,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我先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猜測得到答案。當幾種答案產生沖突時,再引導學生探究,這樣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后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線段圖探究植樹問題規(guī)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為下節(jié)課自主尋找另外兩種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時,學生就比較簡單愉快了。
三、注重教學思想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傳授。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都很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比如:當學生用一個線段圖證明規(guī)律時,適時點撥。用一個線段圖就能證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規(guī)律嗎再畫幾個試試(以小組為單位,分組研究)。交流時,讓不同的學生說出用不同間隔的線段圖得到同一個規(guī)律,實際就是向學生滲透不完全歸納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透過比較10個間隔與2個間隔的線段圖的難易,比較畫一棵樹和用
一個點表示一棵樹的難易,讓學生體會簡化的思想。透過找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并解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體會化歸的思想。對于學習方法的`傳授,整節(jié)課都個性重視線段圖的運用。
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列舉幾條:
一、教學時間安排欠妥。有的教學資料沒有來得及出示,有的資料講解比較倉促。練習鞏固時間不充分,沒有檢測時間,使教師沒有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心中沒底。
二、本節(jié)課,我本想借助一一對應的思想去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兩端都栽的狀況下,所栽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但是沒有深入去理解植樹問題中所蘊含的一一對應思想。所以,感覺得出的規(guī)律有些牽強、抽象,沒有到達水到渠成的效果,沒有把一一對應的思想與植樹規(guī)律結合在一齊,沒有很好地突破難點。
三、對學生評價這塊顯得潛力不足。對于學生的評價如何做到即準確又有深度,還要具有啟發(fā)性,這是我還得努力學習的方向。
四、數學課關鍵在于“說”,以說促思,以說引思,這樣能夠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否正確,以便教師及時調控課堂,改變教學策略,但是,為了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明明白就應讓學生多說,但是由于時間問題,就把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而去進行下面的教學資料,這是我一貫的通病,我爭取改正,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總之,一堂課下來,發(fā)現自己真的還有那么多的不足之處。反思自己,今后還應加強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優(yōu)秀課例,
植樹問題的教學反思2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創(chuàng)設淺顯易懂的生活原型,讓數學走近生活。
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課前活動時,我選擇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并攏、張開的活動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
然后做快速問答的游戲,使學生直觀認識并總結出了間隔和點數的關系,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體驗探究之樂。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么借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wěn)、更好。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生活情景圖引入后出示實例圖示,引導學生在觀察、點數形象圖形后進行填表,發(fā)現兩端植樹時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當學生對實物圖有了清晰的認識后,教師將形象的。圖形抽象成線段圖,讓學生在脫離實物圖后,依然能夠發(fā)現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在電腦演示中學生直觀的體會到了植樹問題中相關的量,在觀察思考后學生則進一步驗證了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并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學生資源,加強生生合作
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生生之間的差異是學習的資源,這種資源應在小組交流的平臺上得到充分的展示與合理的利用。
四、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現實,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加強了模型應用功能的練習,本課練習有以下兩個層次:
。1)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課堂上,安排學生自主完成已知總長和間距求棵數、已知棵數和間距求總長的練習,讓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出發(fā),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雙向可逆思維的能力。
(2)推廣到與植樹問題相近的一些問題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如校園內花盆的擺設,公共汽車站臺的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
【植樹問題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04-21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04-20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02-21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優(yōu)]07-09
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08-25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5篇)04-16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5篇)11-18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選15篇02-22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