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物理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初二物理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二物理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初二物理說課稿1
一、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加深對電功率概念的理解,鞏固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操作技能;
2、過程與方法:根據公式P=IU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本節(jié)擬采用與伏安法測小燈炮電阻的實際進行對比學習,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量小燈泡的功率是電學中第二個要求定量測量的實驗,它關系到電壓表,電流表和變阻器等電學器件的正確使用和操作,所以對學生要求比較高,正確選擇儀表及合理地進行實驗,準確地記錄及處理實驗中的數(shù)據是個關鍵,教師注意適當引導。
教學重點:用伏安法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教學難點: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關系,自己設計電路測定小燈泡的功率和各種故障的排除.
教學器材:電源、開關、導線、小燈泡、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
二、說教學設計方案
復習導入
1、什么是電功率?
2、電功率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3、前面我們學習了伏安法測定小燈泡的電阻,參考這種方法,你能設計實驗測定一個小燈泡的電功率嗎?如何測定呢?
實驗過程:
1、注意電源的正負極,電壓表、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初步估計電壓表、電流表的量程。
2、設計實驗電路圖,并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再進行實驗。
3、根據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分別計算出: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對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及燈泡的明暗程度進行比較。
評估交流:
1、小燈泡在額定電壓下能正常工作,此時實際功率=額定功率;
2、實際電壓偏低,小燈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燈光變暗.不能正常工作;
3、實際電壓偏高,小燈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燈光過亮,若長期使用會影響燈泡的壽命,還有可能直接燒壞小燈泡。
4、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通過改變電阻來調節(jié)小燈泡兩端的電壓。
三、說教學理念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蔽以谶@堂課中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新課程理念,做到了五個“能讓”。
(一)能讓學生觀察的盡量讓學生觀察的盡量讓學生觀察。比如實驗前,學生要觀察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在什么位置,開關的閉合情況,實驗中,讓學生觀察電流表、電壓表的讀數(shù),學生們都觀察得特別仔細。
(二)能讓學生思考的盡量讓學生思考。比如根據伏安法測定小燈泡的電阻的實驗思路,讓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如何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并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實驗結束后讓學生思考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三)能讓學生表述的盡量讓學生表述,在實驗過程中,應該有哪些注意事項需要引起重視,對于這個問題,就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進行表述,而不是教師刻意的呈現(xiàn)與說教。
(四)能讓學生動手的盡量讓學生動手。這堂課中我充分挖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功效性,使每個學生都動手參與了實驗,并在實驗中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
(五)能讓學生總結的盡量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束,每個小組都推薦了代表對本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總結性的發(fā)言,得出了較多合理的結論。我也適時地給予了教學評價,鼓勵等,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這節(jié)課的教學以學生的原有經驗出發(fā),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測定小燈泡電功率的探究過程,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觀察、思考、動手、記錄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動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啟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動手動腦中學科學”。
初二物理說課稿2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是學生接觸初中物理的第一節(jié),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就成為這節(jié)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努力實現(xiàn)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傊,通過本節(jié)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2.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聲現(xiàn)象》這一章主要是通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xiàn)象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聲音有哪些特性?人們是怎樣利用和控制聲音的?本章特別注意使學生了解聲音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的應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xiàn)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guī)律;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好與有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知識。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營造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yǎng)同學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只有了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它的控制與應用,這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其它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后續(xù)學習的關鍵,是實現(xiàn)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
【教學難點】
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僅僅依靠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有借助于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認知能力相對薄弱,易于形成難點。
【教法與學法】
本節(jié)課教學屬于知識探究性教學。本節(jié)課擬采用誘思探究→實驗論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導控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概括為: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驗論證→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初二物理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力圖展現(xiàn)光學是有用的。在光的傳播規(guī)律學習之后,通過感性認識的豐富,表現(xiàn)光學知識是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光即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學知識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誕生了電視機,光學知識與顏料混合的知識結合展現(xiàn)出七彩世界。教材安排了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獲得生動的事實材料,感悟實驗對物理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學習中成長。
【教材重難點】光的色散現(xiàn)象、色光的三原色、物體的顏色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了光的折射,本節(jié)課的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學生也比較熟悉,感興趣且容易接受,色光和顏料的混合學生探究的價值不大。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倭私馍F(xiàn)象,知道是白光由色光組成的;
、谥劳该黧w的顏色是由透過它的色光決定,不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
、壑郎獾娜伭系娜遣煌。
2、過程與方法
、偻ㄟ^觀察光的色散實驗,讓學生體驗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谕ㄟ^教師演示和學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使學生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①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現(xiàn)實世界的絢麗多彩和美好,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②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弁ㄟ^親身的體驗,使學生感悟實驗方法對學習物理的重要性。
④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四、【方法手段】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通過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實際的實例情境,逐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從而順利實現(xiàn)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解決。通過聯(lián)系前一節(jié)光的折射內容并模仿偉大科學家牛頓發(fā)現(xiàn)光的色散現(xiàn)象的實驗,讓親身經歷探究學習和思考,使學生意識到觀察、質疑、實驗探究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所以在學法上采取:觀察法、實驗探究、歸納法。以豐富的實驗用具及設備作為教學手段,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和拓寬了知識的廣度,而且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
五、【教學程序】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對比:在太陽光下,我們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種物體。然而,在漆黑無光、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場所里,我們卻什么也看不見。如果有燈光的照射,則光照到哪里,我們就能看到那里的物體及其色彩。這一現(xiàn)象說明我們所看到的物體的顏色與什么有關?
追問:白天我們看到的光從何而來?太陽光是什么顏色的?
引入: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白色是最單純的顏色,白光是最單純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紀英國的科學家牛頓通過一個實驗發(fā)現(xiàn)了一種極為奇妙的現(xiàn)象,讓人們對于上面的問題有了明確的認識。那么大家想知道他的實驗是怎么做的嗎,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這樣設計給了基礎差的學生一定提示,使其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利用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拜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便于學生更新已有經驗,接受新知識,誘導學習動機,豐富感知。
2、新課教學
(1)光的色散現(xiàn)象
、俳榻B三棱鏡,引出光的折射,將三棱鏡放在太陽光下,調節(jié)位置,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并描述現(xiàn)象
思考: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1、白光不是最單純的光
2、白光是由七種色光混合而成
、诹信e生活中所見到的色散現(xiàn)象,解釋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過渡:了解了什么是色散現(xiàn)象后,我們再來關注這樣一個問題:能看見其它顏色的物體,說明有色光是進入我們的眼睛,進入我們眼睛的色光是不是只有七種?那么這些顏色又是怎么產生的?
2、色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
學生不能對提出的問題提出合理的猜想和驗證,引導學生去觀察電視機,通過研究電視機的'畫面發(fā)現(xiàn)光的三原色及各種色光的產生原因。
學生觀察之后能夠發(fā)現(xiàn),電視機的畫面上只有三種顏色的色光存在,其它顏色的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過渡:電視機能產生各種色光,因為電視
機能夠發(fā)光,那么大家現(xiàn)在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物體,如大家的衣服,桌椅,它們有顏色,但它們能自身發(fā)光嗎?它們?yōu)槭裁茨軌虺尸F(xiàn)出不同的顏色?
3、物體的顏色
指導學生朗讀,診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提問:通過閱讀,我們知道了當光照到物體上時,物體對光有哪幾種作用?
。1)實驗演示:透明物體的顏色
強調透明塑料片的顏色,觀察透明物體的顏色與什么有關
①將紅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么光?(紅光)
、趯⒕G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么光?(綠光)
③將藍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么光?(藍光)
、軣o色透明玻璃片放在白光前,透過去的是什么光?(七種顏色)
學生思考反饋:
塑料片呈現(xiàn)不同顏色的原因是什么?
。2)實驗演示:不透明物體的顏色
觀察白紙上的光譜的顏色,反射的是什么顏色的光?(七種顏色)
思考:紅花,綠葉在太陽光之所以呈現(xiàn)紅色、綠色是因為什么原因?
4、顏料的三原色
提問:大家在畫水彩畫時,是怎么得到水彩盒里沒有的色彩的?
介紹:色光三原色
初二物理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內容為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二章《光》第二節(jié)內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繼光的反射后的又一個新的光現(xiàn)象。本節(jié)知識是光學中的重點知識、是理解透鏡作用原因的基礎,同時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xiàn)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xiàn)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xiàn)象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密切聯(lián)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xiàn)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jié)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xiàn)象和初步規(guī)律,為以后透鏡及探究透鏡成像規(guī)律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知識之一。
2、教學目標
本節(jié)內容我們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光的折射規(guī)律;能從眾多光的現(xiàn)象中辨別出屬于折射的現(xiàn)象,能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解釋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xiàn)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有關光的折射現(xiàn)象的觀察、猜測、檢驗、聯(lián)想等的活動,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團結和協(xié)作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實驗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樂于合作,滲透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基本理念。
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是:(1)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規(guī)律;(2)讓學生會作光折射的光路圖。
二、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整體上采用對比、猜想、提問設疑、設計實驗探究的模式,教學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觀察光的折射現(xiàn)象,讓學生對照光的反射定義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義。學生對定義總結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過后面的觀察實驗和分析來逐步引導學生修正定義,讓學生明白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這些詞。
第二步:觀察光的折射現(xiàn)象,對照光的反射定律,讓學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規(guī)律,然后按照猜想設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當然整個實驗主要是我來操作完成。在此我補說一點,因為在探討光折射時光路是否可逆時,由于沒有演示光從水射入空氣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圓形玻璃磚來做這個實驗,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學生練習畫光的折射光路圖,為下一部分學習透鏡的作用做好鋪墊。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解釋光的折射現(xiàn)象。在這一步我采用讓學生做硬幣“上浮”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光的折射帶來的錯覺,引起學生思考硬幣為什么會“自動上浮”,啟發(fā)學生畫光路圖來解釋原因。同時也說出了盛水的碗變淺、放入水中的筷子變彎等現(xiàn)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過多媒體演示“海市蜃樓”現(xiàn)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釋“潭清疑水淺”、“叉不到水中魚的原因”等現(xiàn)象。
初二物理說課稿5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現(xiàn)象充滿了好奇,充分的利用這一點,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好動手,但能力不強。他們剛學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掌握欠缺,要求他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二、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初中物理第一冊第四章《物質的形態(tài)及變化》第二節(jié)內容。汽化與液化在生活中最為常見,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與內能熱量、分子運動論的學習也有聯(lián)系;研究方法是很多探究的模式;能解釋很多有關汽化和液化的熱現(xiàn)象。所以本節(jié)是本章的一個教學重點。
2、教學目標
根據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和新課程標準要求,我確定本節(jié)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能區(qū)別物質三種物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知道汽化與液化及對應的吸放熱。
知道蒸發(fā)和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
知道沸騰現(xiàn)象、沸騰的特點和沸點。進一步熟悉溫度計的使用。
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識解釋有關熱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水的沸騰的實驗探究過程,觀察液體沸騰時的現(xiàn)象和特點。
經歷用圖像描述水沸騰前后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過程。(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促使學生樂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3、重點、難點與關鍵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確定:
。1)重點: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液體沸騰的特點。(讓事實說話)
。2)難點:有圖像來處理實驗數(shù)據。(學生的數(shù)學知識決定)
。3)關鍵:做好水的沸騰實驗。
三、選用的教具及設備(根據實驗需要選擇)
酒精、水、溫度計、燒杯、酒精燈、石棉網、鐵架臺、打火機、平底燒瓶、水槽、玻璃導管、停表、課件。
四、教材處理
本節(jié)內容安排兩個課時連堂上,用實驗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從身邊的物理現(xiàn)象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曬衣、曬農作物來歸納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做好沸騰實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讓事實說出沸騰的特點;通過身邊事例導出液化放熱,汽化吸熱;信息瀏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物理走向社會)
五、教學過程
。、物質的三態(tài)
直接問學生水有哪三態(tài)?別的物質是否也有這三態(tài)?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其他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狀態(tài),老師總結: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是自然界物質常見的三種狀態(tài)(歸納法)
。、汽化的一種方式——蒸發(fā)
用酒精在黑板上寫出“液體”兩個字,老師抓緊時間把盛有少量酒精的燒杯繞教室走一圈。問學生黑板上的字哪兒去了?你們聞到了什么氣味?學生回答問題后再給出汽化的概念。紅薯,蘿卜切開后哪兒易干?(創(chuàng)設情景)再定義蒸發(fā):只在液體表面進行的汽化現(xiàn)象。池塘中的水蒸發(fā)不論在什么溫度下都可以。
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的教學:通過曬衣服和農作物(如稻子、花生、豆子、棉花等)的做法來歸納:蒸發(fā)快慢與液體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和液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流通快慢有關。通過討論課本92頁的問題的進一步熟悉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知道節(jié)約用水。
。、探究汽化的另一種方式——沸騰
。ǎ保┨岢鰡栴}
家里燒開水你們都看過,你能描述一下當時的現(xiàn)象嗎?學生們試著說,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出:要進一步研究沸騰現(xiàn)象,還要通過實驗仔細觀察: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氣泡的生成和變化情況。(明確實驗目的,盡可能多的學生說)
。ǎ玻┲贫ㄓ媱澓驮O計實驗
按照課本圖4-15裝置好實驗設備。(水量適量、火焰要大水溫不能太低,固給水先加熱,燒杯加蓋,加熱時取下蓋,讓學生看蓋有什么,以備后用)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請同學幫忙記時間和數(shù)據,特別提醒同學注意觀察氣泡的產生、變化和沸騰后的溫度變化。繼續(xù)加熱觀察溫度變化情況,移開燈看水是否繼續(xù)沸騰。根據數(shù)據學生在紙上畫出圖像,老師指導畫。因為對學生來說這一步不易。讓學生觀察后討論:加熱前水中有氣泡嗎?氣泡是哪來的?氣泡為什么會有實驗中的變化?沸騰后繼續(xù)加熱,水的溫度如何?酒精燈移開后水是否繼續(xù)沸騰?說明什么問題?水蒸氣肉眼能直接看見嗎?
師生共同總結沸騰特點:
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xiàn)象。沸騰時,繼續(xù)加熱,液體的溫度不變。
給出沸騰和沸點的定義,討論蒸發(fā)和沸騰的異同點,以加深理解。通過在不同環(huán)境中選用溫度計來了解多種液體的沸點,進一步強化沸點概念。
4、液化
。1)由前面的蓋上的水,再引入液化概念:物理學中把物質由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的過程叫做液化。
(2)觀察課本94頁圖4—17及前面的實驗結果:水蒸氣遇冷,降低到一定溫度時就會液化。溫度高氣體就不易液化,如醫(yī)生用金屬鏡子檢查病人牙齒時,要烤小鏡子,避免口腔中的水蒸氣液化而使鏡子模糊了。
。3)學生盡可能的列舉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現(xiàn)象,看誰知道得多。
除了課本上的例子外老師幫助列舉如:露水,霧,夏天自來水管壁有時出汗,冰箱冷凍室門上出“汗”。(調動積極性,擴大知識面,生活中處處有物理)
(4)降溫可以使氣體液體,加壓可以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想到液化氣液化的方法,從而歸納液化的方法:降溫或加壓或者兩者兼用及壓縮的好處
5、汽化吸熱、液化放熱
。1)讓學生回憶打針時,身上涂上酒精時的感覺及前面做水沸騰時,水要加熱的實驗事實。讓學生得出:液化吸熱。
討論
秋天同學們下水洗澡時,上岸時覺得冷,而在水中反而不冷,說明什么?該過程發(fā)生在液體表面還是內部?
夏天狗,牛等動物的嘴巴張開并伸出舌頭,有何用?人運動時,出大量的汗有何用?(生活走向物理)
。2)讓同學們猜煮飯時,是上面的先熟還是下面的先熟?學生很少有這種生活經驗,老師幫助解釋。再結合我校用蒸氣煮飯燒開水,天要下雨時特別悶熱等例子來幫助學生來知道液化放熱。(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6、課堂練習
課本96頁1、2、3、4、5
第1題是考察對實驗的`觀察,第2、3、4題是考察影響蒸發(fā)快慢因素的,其中第2題注意節(jié)水意識的培養(yǎng),第3、4題觀察生活。第5題是液化放熱,注意安全保護自己。
7、師生小結
本節(jié)內容:(不求知識全面,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但望人人想說、敢說。)
物質的三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
汽化、液化的概念及其吸放熱的情況。
影響液體蒸發(fā)快慢的三個因素。
汽化和液化的特點。
利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識解釋有關的熱現(xiàn)象。
8、課后作業(yè)
1、作業(yè)本中的填空題和選擇題及簡答題目。
2、試做課本97頁的課外活動。
六、板書設計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點
。1)、物質的三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
。2)、汽化:把物質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的現(xiàn)象蒸發(fā):只在液體表面進行的汽化現(xiàn)象
。3)、汽化
。4)、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
沸騰:把液體的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xiàn)象。
1、此略
2 、此略
3、此略
。5)、沸騰的特點(此略)
(6)、液化的概念(此略)
(7)、汽化吸熱、液化放熱。
初二物理說課稿6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jié)內容在全書及章節(jié)的地位:《慣性現(xiàn)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章第六節(jié)《慣性慣性定律》的第一課時內容,本節(jié)的學習為后面學習慣性定律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因此,雖然內容相對簡單,但對于慣性定律的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在多媒體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實驗中,通過有趣的慣性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并培養(yǎng)學生有重點地觀察實驗現(xiàn)象,和準確按照實驗要求進行操作的能力。在對慣性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進行討論和解釋時,糾正學生對慣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錯誤認識,加強學生使用物理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準確性,從而達到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和運用,難點在理解慣性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屬性。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物理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思維,發(fā)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xiàn)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诒竟(jié)課的特點,應著重采用實驗與討論的教學方法。即:通過對慣性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和討論,加深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從而達到會用慣性概念解釋現(xiàn)象的目的。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為上這節(jié)課作鋪墊,我提前一周讓學生以慣性為題出了一期黑板報,使學生對慣性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起到預習的效果,在接受這節(jié)課的知識時不會感覺太過生硬。在慣性概念和對慣性現(xiàn)象的解釋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學生自主分析、討論、歸納的方法,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其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解釋過程。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對于本課教學中的演示實驗和學生活動,都采用先猜測,后實驗,再分析解釋的方法,使學生思維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利于知識的不斷鞏固和理解。
2、分析實例。我們在分析實例時,不僅在于怎樣解釋現(xiàn)象,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釋現(xiàn)象,而及時對解題方法進行概括,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對鐵鍬鏟沙的現(xiàn)象分析中,按照這樣的步驟來解釋:沙子開始和鐵鍬一同運動,當鐵鍬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停止運動時,沙子由于具有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所以脫離鐵鍬飛了出去。在具體事例的分析中,通過對學生語言的規(guī)范,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并鍛煉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
通過活動卡上的練習,使學生能鞏固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解題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板書。
§4.6慣性現(xiàn)象
一、慣性概念
一切物體不論它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都具有一種維持它原來運動狀態(tài)(靜止也是一種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物理學中把這種性質稱為慣性
二、解釋慣性現(xiàn)象的表述步驟:
(1)確定研究對象。
(2)弄清楚研究的物體原來處于什么狀態(tài)?(運動還是靜止)
(3)什么原因使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4)由于慣性,研究對象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于是出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
7、布置作業(yè)。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結束: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上說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闡明了“為什么這樣教”。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初二物理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環(huán)節(jié)一,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xiàn)象看作一座大廈,那么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guī)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lián)系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梁,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jié)、本章的重點。
環(huán)節(jié)一: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復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于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jié)的難點。
環(huán)節(jié)二、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教材和大綱。
本節(jié)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確定本節(jié)教學目標、難點:了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guī)律方法。
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德育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在大量經驗事實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概括,推理總結出的一條規(guī)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了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guī)律的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是一節(jié)物理規(guī)律教學課。
2、德:培養(yǎng)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學習方法,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的思維
3、情感目標:注意師生間溝通,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目標上針對本節(jié)特點對學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個層次,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部分。以往教學實踐中證明,物理規(guī)律是物理基礎知識部分比較難學的部分,學生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guī)律的理解,以至于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shù)學符號所淹沒。面對這一現(xiàn)象在這一節(jié)教學中突破重點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題上創(chuàng)設情境,以毛主席詩詞“坐地是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為開端,引導學生從宏觀上復習運動現(xiàn)象,故而知新,提供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支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并不陌生,便于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于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2)通過物理實驗進行啟發(fā)誘導
A:做課本中小車演示實驗,讓學生對此實驗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以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
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使學生找出實驗中哪些條件不變,變化的是什么條件,不變:同一小車、同一斜面、讓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變化: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滲透比較,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引導起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動腦筋思考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過上面的演示實驗,簡單介紹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突出他的理想化實驗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實驗雖然不能實現(xiàn),但都有可靠的事實基礎,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礎指出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總結出一條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一條真理,牛頓第一定律。
3:在教學突出重點中,對定律中關鍵詞語進行說明,各種易犯的錯誤進行分析,糾正學生頭腦中原有的'錯誤生活觀念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由于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基礎上大膽而合理的確良外推,它只是一種基礎假設,由于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因此這條定律無法直接用實驗來證明,它的正確性在于它推得結果與客觀事實相吻合,形成對比知道知識的發(fā)展過程由錯誤正確完善學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點和關鍵。投影牛頓第一定律
一、沒有力的作用,運動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錯誤)
二、運動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正確)
三、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完善)
環(huán)節(jié)五:難點突破
牛頓第一定律雖已建立,但學生對其建立過程仍比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形成難點針對此現(xiàn)象采取了,實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直觀實驗與抽象受力分析相結合的起來,這樣做到了使其難點先簡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體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決方法,使其難點被逐步得以解決,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和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guī)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節(jié)課在程序安排上針對學生特點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題,創(chuàng)新情境,復習提問導入新課。形成新舊知識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
2、重視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推導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重視各種變成恰當?shù)膽,對其定律中學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進行解釋,使牛頓第一定律得以鞏固,理解定義、特定的含義。
4、在此引導說明,對其進行加深,從而形成深刻印象,通過不同層次聯(lián)系,加強基礎與習題的配備,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認知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加經改進,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5、歸納總結。由學生回憶本節(jié)學到了什么為主線,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明確、系統(tǒng),從知識結構上把握新內容,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經過這一回顧,讓學生會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問題,從而進一步發(fā)展了思維能力設計。
6、定量作用:讓學有余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學習困難的同學加深對本節(jié)特點及基礎知識理解認識,為之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行如下設計。
(1)明確目標,激發(fā)動機(在復習運動和力基礎上)
(2)新舊聯(lián)系,指引注意。
(3)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實物、小車實驗)
(4)討論分析形成結論。如果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體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呢?讓學生思考,講座得出結論,從而養(yǎng)成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
初二物理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三節(jié)“空氣的力量”,下面我就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滬科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物理八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壓強的概念、壓強的公式和單位、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guī)律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之后,學習的又一壓強方面的知識。這節(jié)課主要講的是關于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教材通過事例、實驗引入課題,教材的編排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重視定性分析和實際應用,強調實驗探究。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實驗說明了什么,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學好本節(jié)課,對學生理解大氣壓的成因、大小及其應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進一步認識“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研究方法具有指導意義。本節(jié)課的內容本人覺得安排二個課時,當然實際操作時不能被課時所左右,應以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課的編排特點,結合未來教育發(fā)展的方向,擬定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1)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2)知道托里拆利實驗和標準大氣壓的大小。
。3)知道大氣壓強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大氣壓強的大小可以用氣壓計來測量 。
。4)知道沸點隨氣壓減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提高實驗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夠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相結合。
。3)培養(yǎng)物理科學實驗探究研究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學會與人合作,共同學習。
(2)重視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物理學習,對這門學科有了簡單的了解,物理觀察、實驗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親身體驗到了物理知識與人們生活、生產的密切聯(lián)系,對物理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他們希望教師能滿足他們對新知識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師的引導下獲得鍛煉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更希望品嘗到成功學習的快樂。教學中應注意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的同時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勇氣,教會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探究式學習的主角。
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選擇生動、趣味性強、直觀的實驗,不但有力地說明大氣壓的存在,降低教學難度,同時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
2、觀察托里拆利實驗,說明原理和變化
3、大氣壓的變化的理解和應用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ㄒ唬、說學法
當今信息時代,實施素質教育,施行新課程改革,改變教育理念,現(xiàn)代教育所面臨的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老師應引導好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探究活動,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八年級學生有學好物理的*望,但顯得比較吃力,本人結合學生實際,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去學習:
1、課先預習為學習新知識作好充分的準備。
2、學會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3、結合自己的觀點學會提出問題。
4、通過動手實驗,檢驗問題。
5、通過多練,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6、交流與合作,共享成果。
。ǘ⒄f教法
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根據本單元特點,本節(jié)課可采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的方法。
1、小組合作:全班可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好的學生與需要幫助的學生搭配組合,互幫互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自主學習:課前布置好習任務,提出思考問題,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如實驗設想、相關網站等,讓學生懷有極大的興趣嘗試解決問題。同時更進一步激發(fā)他們探求下一個答案的樂趣,提高解題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3、實踐探究:由各個學習小組展示各自準備的能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或事例,教師通過演示或利用網頁動畫課件設置懸念,用虛擬實驗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判斷真假。在后面“大氣壓強有多大”的學習中,主要由教師通過實驗演示結合課件講解分析,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逐個突破。最后出示相關問題進一步拓展研究,達到鞏固深化學習的目的。主要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復習引入-問題-猜想-分析討論-結論-驗證-理解、應用-延展擴寬-新的問題
六、主要教學程序設計:
(一)復習提問:
1、如圖(多媒體展示)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強?(受)
2、液體內部向什么方向有壓強?(各個方向)
3、液體內部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液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ǘ┮胄抡n:
問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所包圍,即大氣層,也有流動性,地球上的物體(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么大氣對浸它里面的物體是否有壓強呢?說說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見一些現(xiàn)象來支持你的猜想。
引導學生根據日常所見一些現(xiàn)象來支持他的猜想。
如:(1)把一個小小的塑料掛衣鉤緊貼在很平的墻上,就能用它掛衣服而掛衣鉤卻不掉下來(2)只有一個小孔時,飲料罐里的飲料不易倒出(3)吸飲料時,飲料罐紙盒會變扁
。ㄈ┬抡n教學:
1、大氣壓強:
通過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從以上的現(xiàn)象,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大氣對我們應該是有壓強的。
但是,靠討論出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呢?所以我們還得從科學實驗探究中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茖W實驗探究:請用給出的儀器,設計一~二個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的實驗,并解釋現(xiàn)象:
實驗1、拉開“皮碗”,用力擠出皮碗中的空氣,兩個皮碗還容易拉開嗎?
實驗2、“覆杯”實驗,在杯中裝滿水,蓋上硬紙片,倒置過來,水是否會流出來?
實驗3、馬德堡半球實驗---它第一次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得出結論:由以上的眾多實驗證明,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大氣對我們確確實實有壓強。
那么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釋原因: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著。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著,這厚厚的氣體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氣層。大氣層的厚度大約有幾百千米,主要由氮氣、氧氣等多種氣體組成。其中,大部分氣體分布在距離地球表面幾十千米厚度的范圍內。
交流與討論:空氣有質量嗎?我們在上一章里已經知道空氣的密度是1.29kg/m3 ,可見空氣是有質量的,空氣體積很大時,其質量也是相當大的。同學們試計算充滿我們這間教室的空氣的質量有多大。
計算: v=10m×6m×4m=240m3
∵ρ=m/v
∴m=ρv =1.29 kg /m3 × 240 m3 = 309.6 kg
得到原因:我們周圍的大氣既有質量,同時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動性。
2、大氣壓強的測量:
。1)托里拆利實驗
根據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人們是怎樣測量大氣壓強的?1644年,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過實驗第一次測出了大氣壓強的大小。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樣測出大氣壓強的?
、俳榻B托里拆利實驗裝置
、谘菔荆和欣锊鹄麑嶒灒ㄕn件演示)
、鄯治觯翰AЧ軆人y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銀面受到大氣壓強,正是大氣壓強支持著管內760mm高的水銀柱,就是大氣壓強跟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相等。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芩伎迹
玻璃管的上方不是真空會怎樣?
玻璃管傾斜一定的角度管內外水銀柱的高度差如何變?
玻璃管的粗細會影響水銀柱的高度差嗎?
玻璃管的頂端破裂了水銀柱的高度差如何變?
水能代替水銀做實驗嗎?若能,水柱有多高?
、輵茫喝说念^頂面積約為0.02m2,請計算大氣壓對頭頂?shù)膲毫槎嗌伲?/p>
(2)測量大氣壓強的工具:
、偎y氣壓計: 優(yōu)點:精確 缺點:不方便攜帶
②金屬盒氣壓計:優(yōu)點:使用方便 缺點:不精確
3、大氣壓強的變化:
(1)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氣壓強不斷減小。
海拔3000M以內,每上升10M,大氣壓強減小100Pa。
(2)1個標準大氣壓= 760mm高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
4、大氣壓強與液體沸點的關系:
(1)氣壓越大,液體的沸點越高。
(2)應用:高壓鍋。
5、思考:
。1)、本節(jié)后,你對馬德堡半球實驗,有什么新的推論?
(2)、抽水機是靠大氣壓把水壓上去的,抽水機能否一次把水從地面抽到高樓大廈的樓頂?
。ㄋ模、歸納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jié)所學的內容(結合板書用多媒體給出)
1、體驗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2、討論了大氣壓強的特點
3、探究了大氣壓強的測定
4、應用了大氣壓強的知識
。ㄎ澹、布置作業(yè):
1、復習課文,預習第四節(jié)——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課本第159頁,作業(yè)1、2、3。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體現(xiàn)所講知識的順序性、條理性,便于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所知識。本人采用如下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空氣的力量
1、 大氣壓強:
、偕瞵F(xiàn)象:紙片托水、可樂罐變形、掛鉤吸墻上。
②驗證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③產生原因:氣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芙忉尙F(xiàn)象:鋼筆吸墨水、抽水機抽水。
2、 大氣壓強的測量:
、贉y定實驗:托里拆利實驗
實驗注意事項:
、诖髿鈮褐担1.013×105Pa
、蹨y量工具:金屬盒氣壓計、水銀氣壓計。
3、 大氣壓強的變化:
、匐S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氣壓強不斷減小。
、跇藴蚀髿鈮海1.013×105Pa
或760mm高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
4、 大氣壓強與液體沸點的關系:
、俅髿鈮簭娫酱螅后w沸點越高。
、趹茫焊邏哄仭
初二物理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第一,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第二,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電功率計算;
第三,理解和區(qū)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電功率這一節(jié)內容的研究是在學習了電功之后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電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掌握。這一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電功率的研究為了解用電器的性能和安全用電、測小燈泡的電功率等知識奠定了基礎。電功率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xiàn)實意義。
3、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qū)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通過觀察用電器上的銘牌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2、通過實驗探究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探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所以正確建立電功率概念,并會用電功率公式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計算;正確理解“額定功率”,會區(qū)分“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xiàn)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任教班級多數(shù)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tài)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也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動手實驗,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方法這節(jié)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視頻、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邊講邊練及時鞏固。通過動手實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教室電能表的轉盤,有時慢悠悠,有時急匆匆,這是為什么呢?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在只開三盞電棒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shù)和教室所有電棒都開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shù)。
教師提出問題:兩次的“次數(shù)”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可以回答出:不同,這說明電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課。這里滲透了比較的科學方法并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目標導學:
一、出示目標,學生閱讀:
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qū)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4.通過實驗體會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學生閱讀“目標”后,不僅明白了本節(jié)課要解決哪些問題,同時對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出示提綱,學生結合提綱獨立自學課本72---73頁內容。
(一)、電功率基礎知識:
1、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義:電功率是表示電流做功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換算:1kW=________W;1w=_______=_________。
(二)、電功率計算:
家用普通手電筒的電壓是3V,電流是50mA,它的電功率是多少?
(三)、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額定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額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燈泡上標有“PZ220----60”字樣,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學生展示自學成果,師生共同評價:
1、學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學生用紅色粉筆圈出展示的錯誤并改正;
3、教師點評。
在這里我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和展示空間”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歸納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力,看似平淡,實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將起到積極作用。
(三)、質疑釋難:
1、教師提出問題: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發(fā)光的亮度是一樣的嗎?其電功率是不變的嗎?
2、學生觀看視頻材料。
3、請同學們利用自己桌上的實驗器材做實驗,體會小燈泡發(fā)光亮度與功率的關系。
4、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的關系(在學生觀看視頻材料和進行實驗的基礎上,自己完成):
U實=U額P額___P實燈泡發(fā)光_____
U實>U額P額___P實燈泡發(fā)光_____
U實
這是本節(jié)課的高潮所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先讓同學們觀看一段燈泡亮度與燈泡電功率關系的“視頻”,初步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系。然后再讓同學們動手“分組實驗”再次感性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系,既激發(fā)了同學們的求知欲又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學生通過觀察和分組實驗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用電器正常工作的條件應是什么?.用電器的工作情況是什么決定的?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解決,對同學們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確使用用電器做出了科學指導。
電功率知識的綜合性強,根據用電器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求電阻、在給出實際電壓(或實際電流)的基礎上求實際功率、在已知電功和電功率基礎上求通電時間等都是在考查同學們在解決物理實際問題時能否“依靠公式”展開思維。所以,我以課本例題為依托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小明用一個標有“PZ220---1100”字樣的電爐燒水。若此時家中的實際電壓為200V。這個電爐的電阻是多少?此時該電爐的電功率是多少?1.8KWh電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長時間?
(五)反饋檢測:
1、電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電功率,它是反映電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它的單位是_________。
2、關于電功和電功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A、電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B、電流做同樣多的功,用的時間越長,功率越大.
C、電流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D、在相同時間內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過學生對這兩道題的訓練,可以看出學生對電功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使教師的教學做到心中有數(shù)。
3、小明利用電能表和秒表測量某用電器的電功率,當電路中只有這個用電器工作時,測得15min內消耗的電能為0.3kWh,則這個由電器可能是()
A、電視機B、白熾燈
C、電冰箱D、空調器
這道題的設計既考查了同學們對電功率公式的掌握情況同時也體現(xiàn)了“物理與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的新課程理念。
教后反思:
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電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的電功率計算,并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其電功率的關系。本節(jié)課我是按我!拔宀綄W”的模式設計的。這節(jié)課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以及物理課堂應以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為目的”的新課程理念。從教學流程看,本節(jié)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的積極性始終被充分調動。尤其是在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電功率關系時,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課堂出現(xiàn)了一個高潮。但是,由于本節(jié)課容量大,教師留給學生的時間略顯得不足。
初二物理說課稿10
一、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jié),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俺醪秸J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xiàn)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xiàn)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于一種運動,同時在現(xiàn)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jié)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fā)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jié)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jié)課主要是從現(xiàn)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了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xiàn)象和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jié)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fā)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xiàn)知識點。
3、對于“回聲問題”學生對現(xiàn)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jié)課側重現(xiàn)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xiàn)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xiàn)象和練的現(xiàn)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xiàn)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fā)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匯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fā)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xiàn)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水波傳遞振動,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shù)聲音多數(shù)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么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實驗:真空鈴
5、媒體:回聲現(xiàn)象
媒體動畫:展示聲音反射的過程。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6、媒體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對其中原因的思考作為課后作業(yè)。
初二物理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專家、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物質的物理屬性》,下面,我將通過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這節(jié)課是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五節(jié)的內容,是新課程實施后增加的一節(jié)內容,知識相對獨立,內容對應于物理課程標準中物質(一級主題)的一個二級主題,本主題所涉及的科學內容,與日常生活和自然現(xiàn)象密切相關,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前沿有重要聯(lián)系。學習這些內容能讓學生在小學科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物質世界。
教材首先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自主的發(fā)現(xiàn)物質的一些屬性,如:密度、透光性、彈性、導電性等,目的是希望強調物質屬性的多樣性。接著將硬度作為一個比較突出的屬性,通過探究活動的形式對物體的硬度進行比較排序,在比較的時候用到了刻劃法。最后談到對物體屬性的深入研究,促進了材料學的發(fā)展,催生了新技術和新器件等。教材整體內容特點是知識比較淺,但內容可以鋪的很開,教師設計的空間大,同時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處于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思維已逐步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fā)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fā)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隨時發(fā)表見解。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實驗,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自由的發(fā)表見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密度,對鑒別、區(qū)分物質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物質物理屬性的理解(由于其概念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三個維度的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僦烂芏取⒂捕、導電性、彈性、磁性等都是物質的物理屬性,會描述物質的這些屬性。
、跁鶕镔|的`物理屬性對物質進行分類,嘗試將物質的一些物理屬性與生活中物質的用途聯(lián)系起來。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物質導熱性、導電性、硬度等屬性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歸納的能力,并體會比較的研究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能保持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在實驗中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有愛護公物的意識。
4.教學重難點分析:
我將本節(jié)課的重點確定為:了解物質常見的屬性,會根據物質的物理屬性對物質進行分類。難點確定為:如何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和認識物質的物理屬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打算在實驗中突出重點,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5.實驗器材:
保險絲,回形針,塑料勺,金屬勺,鉗子,火柴,牙簽,肥皂,鋼針,干電池,小燈泡等,學生自帶物品。
二、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行為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結合本節(jié)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jié)課我主要以啟發(fā)式教學為主,結合實驗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將課堂交給學生。在實驗中,既能滿足初中學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的體會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在討論中,既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又能展現(xiàn)個性,學會交流,促進學生自由、充分、全面的發(fā)展。讓學生在啟發(fā)、觀察、實驗、討論中,眼手共用學動手,手腦共用學動腦,在動手動腦中完成對知識的自主構建,并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說學法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技能的獲得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學出來的,因此指導學生由“學會”變?yōu)椤皶䦟W”是教育追求的目標之一。因此,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fā),本節(jié)課我主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手腦共動,通過觀察、實驗、思考、討論、體驗等,了解物質的物理屬性,體會這些屬性在生活中的應用,讓知識和方法隨著課堂的進展逐步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
四、說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教學評價、板書設計)
1.說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
物理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為了有序、有效地進行教與學的活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本節(jié)課我主要安排以下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1.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發(fā)現(xiàn)問題是學習的開始,提出問題是探究的開端,所以我設計了以實驗引入,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中,自然進入本節(jié)的主題。
實驗一:兩個不同的回形針(買來的回形針,用保險絲做成的回形針),分別進行打開拉直、拉斷、用火柴燒斷、燒不斷用鉗子夾斷等實驗過程,體會硬度、韌性、熔點等屬性的不同,在對比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從而自然引入對物體屬性的研究。
環(huán)節(jié)2.新課教學
“一、多種多樣的物質,按屬性分類,便于研究和應用
二、物質的物理屬性:密度、熔點、硬度、導電性、導熱性等
1.硬度
問題討論:怎樣比較硬度,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進行評價(多種方法對比優(yōu)劣,其中經驗不可靠)。
實驗二:牙簽刻肥皂、刻木塊,鐵釘刻木塊,全體學生用牙簽刻粉筆等,引導學生得出判斷硬度的方法:刻劃法(有缺陷性,注意告訴學生要愛護公物),再比較得出圖片中物體硬度的排序。
問題討論:為什么銅鑰匙越來越少見?
觀察:自己的各種鉛筆,說明硬度不同,用途不同。(對知識的應用)
2.導熱性
實驗三:放在熱水中的兩個湯勺,手摸感知溫度的不同。(導熱性)
討論應用:劃火柴說明空氣、木頭都是熱的不良導體,羽絨服保暖,鍋各部分材料等。
3.導電性
實驗四:觀察小燈泡的發(fā)光情況,換用不同材料接入電路,包括實驗一用到的金屬絲(說明一種物質有多種屬性)
討論:以上材料的特點,解釋電線的材料選擇理由
4.其它屬性:
觀察:第一組圖片,你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屬性,填寫書上的空格。
小練習:說說下面物質的一到多種屬性(橡皮、刻度尺、瓶子、水等,盡量選取隨手可得的物品)。
轉承:對物體屬性的深入研究,促進了材料學的發(fā)展,催生了新技術和新器件,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應用和發(fā)展
愛迪生對耐高溫材料的研究,使電力照明走進千家萬戶;科學家對半導體導電性的研究,導致了晶體管的誕生,開創(chuàng)了人類社會是信息化時代
閱讀:生活物理社會(航天飛行器的特殊“外衣”)
思考交流:新型陶瓷有哪些物理屬性?燒蝕材料有什么特點?”
環(huán)節(jié)3.反饋練習(與環(huán)節(jié)二融合,小循環(huán)反饋,更能及時查缺,有效調整教學)
環(huán)節(jié)4.小結(學生小結,培養(yǎng)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形成整體印象)
環(huán)節(jié)5.作業(yè)布置:
。1)設計標簽:調查生產、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為其中一種材料設計標簽。
。2)制作一個保溫盒。
多樣化、操作性強的作業(yè),能開拓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2.說教學評價
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學生學習評價,適度、恰當?shù)脑u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對自然探索的興趣,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評價融于過程,利用課堂觀察、課堂練習等方式,對學生的興趣、參與度、能力水平、合作意識等方面進行多維度評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通過評價及時了解自己在那些方面獲得了提高,還有什么潛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同時,注意將教師評價、學生自價、學生互評等結合起來,努力構建多元化、發(fā)展性的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的發(fā)展和物理教學的改進。
3.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便于學生記錄、記憶、理解,形成整體印象,心理學實驗表明,進入人腦并被記憶的信息有80%以上來自眼睛,因此,適量的板書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節(jié)板書三個標題,第二個標題是重點,黑板分左右兩部分,分別為主副板書,書寫中注意彩色粉筆的應用。
初二物理說課稿12
我是來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章第三節(jié)《運動的快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效果這幾方面對本節(jié)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的上一節(jié)講述的是“運動的描述”,通過這一節(jié)學生知道了“什么是運動”,而本節(jié)課教材通過“想想議議”欄目提出問題(“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引入課題,并且學生討論總結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義及計算公式,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在小學數(shù)學課中,學生學習過計算速度和路程的問題,對這些知識并不陌生,初中物理從簡單的運動開始,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逐步展開對物理的學習。
二、學生分析
中學生對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學生對本節(jié)課還是喜歡物理又害怕難,喜歡的是以前接觸過速度的計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決速度問題還是第一次,特別是數(shù)學底子薄的學生。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強自信顯得特別的重要。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看鮮明、生動、不平常的現(xiàn)象的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4、粗略研究變速直線運動,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線運動的快慢
四、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方法。
難點: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五、教學方法
1、觀察比較法:通過對生活當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qū)別:
2、練習法:通過學生練習,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和速度單位的換算。
六、教學程序設計
(一)課題引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2004年奧運會上劉翔奪冠”的實錄引入課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具體事例導入課題,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議議”引入更好。
教師提問:劉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們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嗎?
(二)新授課程
1、首先學生看教材“想想議議”欄目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教師也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以啟發(fā)學生的思路。
蝸牛在地面沿直線爬行、自行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飛機在空中沿直線飛行,他們的運動情況有何區(qū)別?
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他們運動的'快慢不一樣”。然后讓學生繼續(xù)討論:生活中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待充分討論后,師生共同歸納出幾個辦法。
。1)相同時間內,通過路程遠的運動的快。如,二人同時同地出發(fā),走在前面的運動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時間短的運動得快。如,百米賽跑,先到終點的運動的快。
。3)時間、路程都不相同時,1s內通過路程遠的運動的快。
從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時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學生對速度的認識:
。1)物理意義
(2)定義
。3)公式
(4)國際單位、常用單位
然后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1.3-2,認識汽車的速度表。讓學生閱讀小資料,了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并讓學生進行單位換算練習,如:
1m/s=_____km/h;5m/s=_____km/h;72km/h=_____m/s
2、在生活中,做機械運動的物體的運動情況相同嗎?機械運動時怎樣分類的?哪類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想想議議”,學生會發(fā)現(xiàn),甲圖中的汽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運動的路線是直線,乙圖中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運動的路線也是直線。在此基礎上,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還應讓學生了解,物體做直線運動時,若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這樣的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可以用公式v=s/t計算出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平均速度。
3、講解教材中的例題,學會使用公式v=s/t及變形公式s=vt、t=s/v解決簡單的問題。在練習過程中,應規(guī)范學生的解題過程。養(yǎng)成先分析,在解題的良好習慣。
4.小結:新授課后,組織學生討論“是否還有疑點?”,并對本節(jié)課做簡單的總結。
5、完成達標測試,展示答案,集體糾正。
6、作業(yè)布置
動手動腦學物理
七、板書設計
運動的快慢
一速度二勻速直線運動
1物理意義1概念
2定義2變速直線運動
3公式:v=s/t3平均速度
4單位:1m/s=3.6km/h
八、教學效果
本節(jié)通過教材及身邊的實例,科學、規(guī)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時也提高了運用數(shù)學工具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對于速度的公式進行計算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題時過程不規(guī)范還應課下加強訓練。
【初二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二物理說課稿10篇11-03
物理說課稿02-19
物理說課稿范文06-27
初中物理說課稿06-24
初中物理說課稿05-26
初中物理優(yōu)秀說課稿12-01
中學物理說課稿10-08
(精選)物理說課稿14篇04-25
高中物理說課稿05-28
初中物理壓強說課稿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