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實用【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鳥的外貌特征。
2、利用不同素材進行活動,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
3、激發(fā)幼兒對鳥的興趣,并喜愛大自然。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xiàn)象感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鳥的外貌特征。
教學難點:
能獨立完成葉子鳥的制作。
活動準備:
1、各種鳥的圖卡
2、有關(guān)鳥叫的CD
3、各種樹葉若干
4、紙卡,膠水,彩筆
活動過程:
1、教師先播放鳥類的.叫聲,讓幼兒欣賞。在請幼兒猜猜是什么動物的叫聲。
2、繼續(xù)播放音樂,讓幼兒欣賞各種鳥的圖卡并提問。
(1)請幼兒說說傾聽地感覺,模仿鳥叫聲。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說說小鳥的各種特征。
。3)讓幼兒假想自己是只小鳥,張開翅膀,來一段即興的,自在的律動仿真飛翔。
3、引導幼兒觀察各種葉子并引導幼兒思索,我們可以利用葉子做小鳥。
4、向幼兒介紹葉子鳥的做法。
。1)請幼兒將葉子拼貼在圖畫紙上。
。2)再利用添畫的方式在拼貼的葉子旁繪畫,完成一只葉子鳥。
(3)完成后,展示幼兒的葉子鳥,并互相欣賞。
教學反思:
本學期小班科學課程分4單元。第一單元主要介紹春天的植物—花草,為了更好地引出第二單元—鳥的認識,這節(jié)課主要起銜接作用。本班幼兒年齡差異較大,所以幼兒的認知理解能力水平不同,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最后以手工課的基本要求設計本教學活動。 教學準備中,小班幼兒年齡較小,準備小鳥的圖卡應選擇生活中常見的具有外貌特征代表的幾種就可以了。
活動延伸:
1、可以讓幼兒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素材制作小鳥
2、讓幼兒多關(guān)注小鳥,小動物;愛護它們,保護環(huán)境,更好地做到情感遷移。
科學教案 篇2
目標:
1、通過幼兒實驗操作,使之了兒解有的物體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體雖改變了原有模樣,但性質(zhì)不變。
2、通過實驗活動,激發(fā)幼兒觀察事物變化的興趣,訓練幼兒手腦并用的能力。
3、豐富詞匯:溶解、結(jié)晶體、固體、粉末狀、鹽、味精、調(diào)味品等,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與連貫講述能力的發(fā)展。
準備:
1、實驗用具、用品。每個幼兒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組三只小碗,分別裝有結(jié)晶體的果珍飲料、方糖、紅糖;一盆熱開水。
2、 教師準備一只玻璃杯、一段蠟燭頭、六支長蠟燭、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幾只熱水瓶。
3、 將雨花石、鵝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過程:
1.觀察引導,激發(fā)興趣。
(1) 教師出示一小段蠟燭,再將其放入裝水的玻璃杯中,讓幼兒觀察有什么變化。
(2)請幼兒思考:蠟燭在水是沒發(fā)生什么變化,那么其他東西放入水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2.觀察了解實驗用品。
(1)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桌上放著什么實驗用具和用品?
(2) 請幼兒觀察:碗內(nèi)的果珍、方糖、紅糖各是什么樣子(形狀),什么顏色,什么滋味?(豐富詞匯:結(jié)晶體、固體、粉末狀)
3.開始做實驗。
(1)讓幼兒從上述三種食品中各取少許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熱水。
(2)引導幼兒觀察:不攪拌飲料,看看有什么變化?(提示:顏色怎樣,滋味如何?)用食匙攪拌后,又有什么變化?然后讓幼兒將自己配制的飲料喝完。
(3)請每組幼兒就以上問題展開議論,請幾個幼兒小結(jié),教師補充,同時學習“溶解”一詞。
4.舉一反三。
(1)教師提問:還有什么食品也是用開水沖泡解后飲用的?
(2)教師提問:媽媽燒菜時用哪些東西使菜更有滋味?(豐富詞匯:鹽、味精、調(diào)味品)
(3)教師提問:媽媽平時做家務時還使用哪些會溶解的東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師小結(jié):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在一定條件下都會發(fā)生變化。有的原來是固體狀或粉末狀的東西,遇到水就會改變它原來的`樣子。人們可以利用這些東西的特點來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
6.觀察熔化實驗,激發(fā)探索科學奧秘、學習新知識的欲望。
(1) 請幼兒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東西放在水里都會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蠟燭)
(2)請幼兒討論:蠟燭在水是不會變化,那么用什么辦法可以使它發(fā)生變化呢?
(3)教師點燃六支蠟燭,分給每組一支,供幼兒觀察:蠟燭在點燃后發(fā)生什么變化?(啟發(fā)幼兒觀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燭油)
(4)教師:小朋友做的實驗和老師做的實驗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蠟燭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條件?請小朋友活動后自由討論,老師下次再告訴大家。
科學教案 篇3
一、目標:
了解水對人類的重要性,初步具有保護水源、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
二、活動:
地球儀,純凈水、豆?jié){、醋、鹽水、臟水各一杯。
三、活動過程:
1、引入話題:我們先來猜一個謎語,老師先不把這個東西所有的謎面講出來,我們小朋友最能干了,看看能不能很快猜出來。這個東西很能干,我們拿把刀去切他,可是切不斷!是什么?(幼兒猜不出來的話,再提供其他提示)這個東西還有一個本領,你要他變成什么形狀,他就能變成什么形狀!他干凈的時候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我們每天都要喝他,用到他等等。
2、出示地球儀問幼兒,地球上什么顏色的面積最大?藍色的代表什么?告訴幼兒,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陸地,剩下的白色代表我們直接能用的淡水資源。問幼兒淡水資源多嗎?怎么看出來的?地球上最多的是什么?告訴幼兒雖然海洋很多。但是我們不能直接利用海水。
3、出示純凈水、臟水各一杯,問問幼兒兩杯水的區(qū)別。請每個幼兒都要看一看,說一說。
4、提問:水有什么用?(向幼兒介紹水的.用途,如:幼兒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水能洗衣,做飯,飲用,水還能發(fā)電,使幼兒能看電視,使用電冰箱,空調(diào)等等。)
5、提問:水是怎么變臟的?臟水能用嗎?組織幼兒以小組形式自由討論,小朋友應該怎樣做?小朋友家里有什么保護水資源、節(jié)約用水的好辦法?
5、小結(jié):小朋友知道水有很多用途,對我們的重要性,如果水資源被污染了,我們沒有水用會很慘,那么請小朋友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保護水資源、節(jié)約用水,還要把我們想到的好辦法告訴爸爸媽媽,大家一起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四、延伸活動:
以繪畫的方式讓幼兒記錄下,在幼兒園一天用了幾次水,感知水對我們的重要性。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能從位置、方向和快慢來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力:能通過實驗探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用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設計實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夠與小組其他同學分工合作探究小車運動情況;愿意把本組讓小車跑得快的方法告訴其他組。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如何描述一個物體運動的快與慢。
教學難點:在比較實驗中學習如何控制實驗變量。
教具準備:秒表、玩具小車、資料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動物的運動”單元,初步認識動物運動的快慢。
二、感受快慢
1、把學生帶到操場進行分組,每4至6人為一組,在規(guī)定的一段距離內(nèi),進行比賽,看誰跑得最快?
2、回到課堂交流、討論:你們小組誰跑得最快,為什么?
引導學生總結(jié):在同等距離下,誰最先到達終點誰跑得最快。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知道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得快與慢的。
三、比較列車的快慢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列車運行時刻表”,明確表中所列的車次、始發(fā)地點、到達各站的時間等信息。
2、計算每列火車的運行速度,最后根據(jù)快慢給列車排序。
3、互相交流,說明自己排列的結(jié)果及理由。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感受物體運動的快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是快還是慢,關(guān)鍵是看比較的對象。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幫助學生認識“T”字頭的列車一般為特快列車,以增強學生外出時的生活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檢查課前準備情況
檢查學生自帶的玩具小車的運動情況。
說明自己的小車是怎樣動起來的。
二、研究小車的運動快慢
1、引導學生如何定量地判斷小車運動的快慢。(參照教材所給出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2、學生分組活動
按照自己選擇的方法,分組進行實驗,測量各種數(shù)據(jù)。
交流實驗結(jié)果,分析測量數(shù)據(jù),比較哪組的小車運動的最快,并說明理由。(引導學生從兩方面說明理由,即相同時間內(nèi)小車經(jīng)過的距離最長,或在相同距離下所用的時間最短。)
3、研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
學生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假設
(在進行對比實驗時,引導學生每次只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不變,才能準確觀測這一條件對小車運動快慢的影響。
根據(jù)研究結(jié)果,改造自己的小車,讓它跑得更快一些。
評:探究的材料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也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感性經(jīng)驗,材料的層次性還有利于對學生有層次的提出和解決問題,學生在運用直接生活經(jīng)驗時發(fā)現(xiàn)探究障礙,感到感性認識的不足,并急于尋找解決的途徑,從而變被動的思考為主動的探究,學習熱情極大的調(diào)動,為后續(xù)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資料,并記錄在卡片上?衫媒滩闹械2頁的資料卡片進行記錄。拓寬學生對物體運動快慢的知識面。
課后小記:
一種想?yún)⒓拥綄W生的研究團體中的商量的口吻,使學生對研究更有信心、有激情,學生肯定會因為教師的加入感到做此件事的'意義重大而倍加認真仔細
八 快與慢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兩種方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
2、能用簡單工具測量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
3、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物體運動的距離與所需要的時間的關(guān)系。
4、能通過實驗探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系。
5、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用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設計實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 能夠主動地通過多次測量,如實記錄所獲得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
。、 能夠與小組其他同學分工合作探究小車運動的情況;愿意把本組讓小車跑的更快的方法告訴給其他組。
科學知識目標:
能從位置、方向和快慢來描述物體的運動。
其它目標:
能舉例說出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與慢的現(xiàn)象,并嘗試利用所學的快與慢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有關(guān)物體運動的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比較列車的快慢
1 引入課題。播放相關(guān)課件,幫助學生意識到不同動物運動的方式和快慢不同。在同距離的條件下,跑完全程,誰用的時間短,誰的速度越快。
2 讓學生感受運動速度的快慢。在操場上分組進行比賽,讓學生知道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3 認識列車時刻表。
4 比較列車的快慢。每列火車運行的時間用到達的時間減去出發(fā)的時間,根據(jù)快慢給列車排序。
第二課時
玩小車
1 討論怎樣使小車動起來。記錄自己的方法。
2 研究小車運動的快慢。從課文中給出的方法中選取一種方法。
3 學生分組活動。引導學生小組之間進行比較,找出哪個小組的小車跑的最快,并說出理由。
4 猜想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系?在做這一類對比實驗時,每次只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保持不變,才能準確觀測這一條件對小車運動快慢的影響。這是進行科學的對比實驗的重要條件。
5 利用影響小車速度的諸多因素,改造自己的小車,是小車跑的更快。
第三單元 力與運動
本單元是學生認識了位置和運動的基礎上設計的,也是本冊圍繞“運動”這一統(tǒng)一概念而設計的核心單元,并為今后進一步研究簡單機械奠定基礎。本單元從認識什么是力開始,到研究各種各樣的力,進而研究力與運動的關(guān)系,即怎樣讓物體有靜止到運動在到靜止。本單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力與運動的關(guān)系,激發(fā)學生探究力與運動的興趣。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事物的良好學習習慣及獨立搜集資料、從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本單元包括“推和拉”、“常見的力”、“怎樣讓小球動起來”、“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4課,其中“推和拉”是為“常見的力”所做的鋪墊,重點是指導學生研究力與運動的關(guān)系。
科學教案 篇5
一、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身邊發(fā)生的變化現(xiàn)象。
2.能對不同的變化進行分類。
3.明白記錄物體變化的意義,并能設計具體的記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制定分類標準,對變化進行分類。
2.設計記錄物體變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記錄等科學探究必備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知道身邊的環(huán)境時刻在發(fā)生變化,認識到世界是變化的。
2.明白正確的記錄有助于活動的進行,對于科學探究非常重要。
3.培養(yǎng)學生樂于觀察、勤于記錄的科學素養(yǎng)。
二、教學重點
1.身邊的世界是變化的;
2.記錄物體的變化。
三、教學難點
1.制定標準,對變化分類;
2.涉及記錄方案。
四、教學用具
投影儀、冰塊實物或多媒體素材(如冰塊為圖片,可能還需要水的圖片)。
五、教學方法
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知道變化和周圍世界的關(guān)系,然后進一步討論變化的分類和如何記錄物體的變化,并幫助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變化現(xiàn)象和變化過程進行探究。
六、教學過程
。▽胄抡n)展示冰塊,教師借助于冰水轉(zhuǎn)化的例子進行導入。
同學們,這是什么呢?對,這是冰塊。大家知道冰塊是怎么形成的嗎?
(學生回答)冰是由水凍成的。
。ń處煟┼,同學們說得非常正確。水成了冰,其實就是一個變化過程。同學們,在我們身邊的變化多不多呢?
。▽W生活動)說一說。教師要求學生說說印象中其它的變化現(xiàn)象,并簡單說說是如何變化的。
(課堂作業(yè))教師將學生說出的變化現(xiàn)象寫在黑板上,也可以要求學生將提到的變化填寫在課本第一頁的空白處,方便課余時間的觀察活動。
。ǔ修D(zhuǎn))剛才大家舉出了各種各樣的變化過程,可見我們身邊的世界到處都在發(fā)生著變化,這些變化一樣嗎?
(學生回答)不一樣。
。ń處煟┠敲矗麄冎g有什么不同呢?說說理由。
。ɑ顒樱┩瑢W們,大家知道什么是變化嗎?讓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看看這些變化之間有什么區(qū)別?你們能不能自己討論確定一個標準,然后對這些變化進行分類。
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喜歡集體討論、學會通過比較的方法發(fā)現(xiàn)事物間的不同之處,學會提取有用指標進行學習的習慣,加深對科學過程的認識。在比較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各種辦法:書寫、畫表、繪圖等。
(展示與評價)學生小組說說自己的結(jié)果(如果必要,可以使用投影儀等電化設備)。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注意進行積極的評價,對于不太正確的`說法,可以通過讓同學補充的方法進行改正。
。ǔ薪樱┪覀冸m然知道了很多很多的變化,也知道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再變化,但是,我們卻不可能完全憑大腦記憶,即使現(xiàn)在能記住的,以后也許就會忘記。大家說,我們該怎么辦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W生回答)做記錄。
。ń處煟┱娌诲e,通過做記錄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不但可以幫助記憶物體的變化現(xiàn)象和過程,還可以方便地和別人進行交流。
。ń處煟┪覀冎郎磉叺氖澜绯錆M了變化。那么請同學們選擇一種變化,小組討論一下:我們怎樣來記錄這種變化?需要什么工具?
。▽W生活動)學生討論應該采用的記錄方法,并設計一個觀察記錄的過程。
。ㄔu價)讓其他同學看看某一方案,說說其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在學生小組的方案確定了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進行自己的觀察,在實踐中檢驗和評價自己的紀錄方案。
七、教學流程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精選]科學教案08-21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16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3
【精選】科學教案08-12
(精選)科學教案08-14
科學教案(精選)09-02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