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科學教案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
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
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
有關圖片,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2、引導語:看來有些時候還需要摩擦力的幫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時候是對我們有利的,什么時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導語:因此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4、揭題:那么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減少摩擦力呢?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么?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三、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四、小結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
。2)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購買的紡織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
。2)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qū)別、特點和用途。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
(2)意識到人們?yōu)榱藵M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fā)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紡織布料,放大鏡、鑷子、火柴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帶來的紡織布料情況。
。ǘ┳灾鲗W習:
1.認識纖維。
。1)師出示幾種纖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做成的。根據加工的方法,纖維一般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瘜W纖維又可以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2.學生認識布料。
。1)4人小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圖的方法(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分類。如果認為還有其他的類別,也可以列出。
。2)分組研究。
。3)小組匯報。
。4)同學分的對不對呢?
3.教師講解一些辨認的方法。
。1)講解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布料。
棉、麻是植物纖維,燃燒時易燃,有燒紙張的`氣味,燃燒后有灰燼。絲、毛燃燒時有燒頭發(fā)的氣味,燃燒后灰燼很少。合成纖維燃燒時成黏膠狀熔化物,燃燒后的灰燼呈黑色固體物質。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學生分組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組匯報辨認情況。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你還發(fā)現了些什么現象?它們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6)通過衣服上的標簽來辨別布料的成份。
4.指導學生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
。1)讓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觀察纖維的光澤、粗細、長短和彎曲情況,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梢詮娜彳洷亍⑼笟庑、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從以上幾點判斷布料的優(yōu)劣。
5.研究布是怎樣織成的。
。1)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通過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樣織成的。
。2)學生匯報演示:布是怎樣織成的。
。ㄈ┱n后作業(yè);
搜集有關一些紡織材料的發(fā)展史。
科學教案 篇3
一、目的要求:
1. 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fā)生的變化。
2. 用正確的方法測量自己的肺活量,能按照要求制作一個模擬肺進行呼吸的模型。
3. 能運用調查的方法,獲得有關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信息。
4. 能有根據地解釋人體吸氣和呼氣的過程,解釋每個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現象,能與其他同學交換自己的看法。
5. 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tǒng)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因素。
6. 能分別提出幾條減少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具體措施。
7. 能舉例說明感冒時,應選擇什么藥物治療,并能對自己的'選擇說明理由。
二、教學重點
1. 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fā)生的變化。
2. 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tǒng)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原因。
3. 能分別提出幾條減少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具體措施。
三、教學難點:
1. 能有根據地解釋人體吸氣和呼氣的過程,解釋每個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現象,能與其他同學交換白己的看法。
2. 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tǒng)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因素。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A.談談自己是怎樣呼吸?
B.發(fā)現別人又是怎樣呼吸的?
2.學習新課
體驗呼吸
A.活動目標
1.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fā)生的變化。
2.能有根據地解釋人體吸氣和呼氣的過程。
3.能按照要求制作廣一個模擬肺進行呼吸的模型,
4.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tǒng)豐要組成部分的作用。
B.活動過程
1.上課開始,先出示教材中健康肺和因吸煙而損傷的肺的對比圖片。
問:是否知道這是人體的哪個器官,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別。雖然這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幾乎沒有什么難度,但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并對呼吸器官的保健問題引起重視。
2.人每時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人能仔細觀察.分析呼吸的過程。當學生明確肺是氣體交換的最重要器官后,組織學生反復體驗呼吸過程中胸部的變化。以吹氣球為例有助于學牛觀察胸部在呼吸時的起伏變化。
科學教案 篇4
第一單元 電
1.1電和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1、經歷調查家用電器的活動過程,并且科學文件夾記錄;
2、經歷一次收集并且處理數據的科學研究過程;
3、討論他們想知道的關于電的知識;
4、明確一些安全用電的常識,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yǎng)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教學重點:知道安全用電的常識。
教學難點:關于電的知識。
教學準備:
準備一份科學調查記錄表,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電的知識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課前我們做了一個調查記錄,調查了我們自己家里的用電器,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做個統(tǒng)計,交流我們的調查結果。
二、探究過程
1、 調查家中的電器。
。1) 小組內互相交流調查記錄,同學之間相互說說。
。2) 個人統(tǒng)計:生活中常用的用電器有哪些?大的電器有哪些?小的用電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電器有哪些?這些用電器分別是用哪些電的?你統(tǒng)計的數量是多少?
。3) 全班交流。
。4) 在調查你們發(fā)現了哪些問題?
。5) 自己還有哪些想法?
(6) 要是沒有電的話,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2、交流我們知道的電的知識。
。1)小組討論,相互說說你在以前知道的關于電的知識。
A、靜電的知識
B、雷電的知識
C、富蘭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qū),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嘎嘣一聲脆雷,那如銅錢般的雨點就瓢灑盆潑般地傾下來了。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里去,拉緊風箏線。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fā)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fā)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國,小時候家里很窮,無錢上學,就在哥哥開的印刷廠中當學徒。然而,他憑借他的聰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許多發(fā)明,而且是電學的開門鼻祖。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fā)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風箏實驗之后,富蘭克林寫了一篇《論閃電和電氣的相同》的論文,闡述了雷電的本質,還提出了制造避雷針的設想,使建筑物免遭雷擊。然而,當他的論文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宣讀的時候,有人卻報之以輕蔑和嘲諷。但是,科學終究會戰(zhàn)勝愚昧和無知,1756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富蘭克林皇家學會正式會員的稱號。
富蘭克林發(fā)明的避雷針,一下子風靡一時,傳到英國、法國、德國、傳遍歐洲和美洲。但是傳到英國卻發(fā)生一段離奇的故事。
D、關與電的科學家
。◥鄣仙l(fā)明燈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養(yǎng)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1)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 在戶外,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 在家里與學校,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2)我懂得怎樣安全用電?
? 討論:怎樣安全用電。
? 全班交流。
三、總結。
板書設計:
1.1電和我們的生活
1、調查家中的電器
2、交流我們知道的電的知識
教學后記:
1.2 點亮我們的小燈泡
教學目標:
1、 經歷用一跟電線、一個電池,使一個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
2、 學會對發(fā)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進行觀察和畫出電在小燈泡內的流動路線;
3、 學會畫一個發(fā)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圖;
4、 經歷多種簡單電路的連接過程;
5、 學會檢查電路裝置,避免短路現象的發(fā)生。
教學重點:能讓小燈泡亮起來。
教學難點:畫一個發(fā)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圖。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一份材料:1根導線、1個電池、1個小燈泡、科學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電的很多知識,今天我們要來研究怎樣點亮小燈泡?
二、探究過程。
1、 讓小燈泡發(fā)光。
。1)觀察材料。
? 仔細觀察電線、干電池、燈泡,我們有什么發(fā)現?
? 說說電線的特點;
? 說說干電池的特點;
? 說說小燈泡的特點。
。2)連接一個簡單的電路。
用這些材料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嗎?
。3)把發(fā)光燈泡的連接裝置畫在科學文件夾上。
。4)說出電在小燈泡里的流動路線。
?猜一猜電在小燈泡里是怎樣流動的,在小組里指著說說電的流動路線。
?在記錄本上畫出電流在燈泡里的流動路線。
2、出示四種電路連接圖,讓學生判斷哪個小燈泡會亮、哪個燈泡不會亮?
?說出判斷的理由。
?分別試著連一連。
?在科學文件夾里,分別畫出這四種電路圖。
? 為什么不亮的原因,區(qū)別短路與斷路。
3、交流
? 今天我們學會了幾種使小燈泡亮起來的連接方法?
?有什么新的問題?
三、總結。
板書設計:
1.2 點亮我們的小燈泡
1、 讓小燈泡發(fā)光
2、哪個小燈泡會亮、哪個燈泡不會亮?
教學后記:
1.3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教學目標:
1、觀察電池盒、小燈座的結構特點;
2、學會用電池盒、小燈座使小燈泡發(fā)亮;
3、學會用簡單的電路圖記錄自己的連接;
4、經歷讓更多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并且在活動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能使用燈座讓小電燈亮起來。
教學難點: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小燈座、電池盒;
活動材料:小燈泡2個、小燈座2個、電池盒、干電池一個、電線4根。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使小燈泡亮起來,并且電流在小燈泡里怎樣流的。
。1) 請一學生到前面來,用1根導線、1個電池,點亮小燈泡。
。2) 發(fā)現問題:一個人操作很難。
。3) 有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來。
(4) 出示電池盒、小燈座。想想他們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過程:
1、學習使用燈座的小電燈。
。1)觀察材料。
? 觀察電池盒的結構特點。
? 觀察小燈座的結構特點。
。2)連接電路。
? 在電池盒兩端的彈簧夾上接電線并把電池安裝到電池盒里。
? 把小燈泡連接在小燈座上。
? 用電池盒與小燈座組建一個電路。并且說說電是怎樣流的?
。3)畫簡單的電路圖。
? 能不能更簡單的方法表示電路。
?把簡單的電路圖畫在科學文件夾上。
2、 點亮更多的燈泡。
? 提供材料:小燈泡2個、小燈座2個、電池盒、干電池個一個、電線4根。
? 小組討論:我們能用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開展哪些研究??
? 要讓兩個燈泡亮起來怎么研究?
? 制定一個研究計劃。
? 開展研究活動。
三、小結。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個小燈泡同時發(fā)亮?為什么?
板書設計:
1.3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1、學習使用燈座的小電燈
2、 點亮更多的燈泡
教學后記:
1.4電路出故障了
教學目標:
1. 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 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 經歷用電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難點: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2-3個小燈泡、電線若干、電池、電池盒、小燈座、壞的燈泡、沒有剝皮的電線、廢電池、形成斷路的電池盒;每個小組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
教師準備一張電路檢測器的掛圖?茖W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fā)光的串聯電路,說一說電流是怎樣流動的。
出示一個不能使燈泡發(fā)光的有故障的電路,提出問題:燈泡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內容:
1、什么地方會出故障。
(1)分組試一試本組的燈泡能不能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會亮,但是連接三個燈泡就不亮了;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就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一個燈泡也不會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電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電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記錄:在科學文件夾里記錄分析和猜想。
討論交流:全班有多少種分析和猜想。
2、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檢查法:檢查電路中的連接是否好。
替換法:用另外的燈泡、電池來替換電路中的材料,看看燈泡是否能亮。
。2)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指導學生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檢驗電路檢測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檢測計劃。
。4)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產生的原因。
邊檢查有故障的電路,邊做記錄。
數一數電路中一共有幾個地方出故障了。
(5)討論交流。
A.四人小組合作,把自己小組的檢測辦法告訴大家,邊說邊演示。
B.進行集體的評價。
3、排除故障,使小燈泡亮起來。
4、注意安全:
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電路;不能用來檢測220V的電路。
三、總結
四、課堂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
1.4電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會出故障
2、做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后記:
1.5導體與絕緣體
教學目標:
1、經歷對多種物體進行預測、檢測與記錄等活動過程,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提出問題。
2、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認真細致的探究習慣和安全用電意識。
3、初步學會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物體是絕緣體。
教學重點:檢測區(qū)分25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教學難點: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體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一套材料,包括電路檢測器,科學記錄表及實驗盒、泡沫、螺絲刀、海綿、回形針、鋁箔紙、玻璃杯、鑰匙、一角硬幣、五角硬幣、橡皮筋、調羹、木條、螺帽、信封、石塊、陶瓷片、插頭等18種待檢測物體。
教師:演示用的電路裝置 “電流放大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1、觀察簡單的電路連接,說說電流在這個電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們將電路中的導線剪斷,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
3、想辦法重新接亮小燈泡,在此過程中發(fā)現電線外部包著的塑料不能讓電流通過;電線里面的銅絲可以讓電流通過。
4、如果我們在中間接上別的物體,哪些物體可以讓電流通過?
二、討論研究計劃,進行探究指導
師生共同研討檢測“一元硬幣”的研究計劃。
突出:①在檢測之前先預測;②需檢測兩次;③注意檢測的順序。
。ㄡ槍W生現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討論的形式落實研究計劃,提高活動的可操作性。)
三、開始探究活動,注重思維參與
1、學生探究任務:檢測18種物體和自找7種物體,進行區(qū)分,預測這些物體是會不會導電?
2、找出容易導電和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的區(qū)別。
3、教師提供背景音樂,巡回指導
(通過檢測25種物體,讓孩子有足夠的經驗認識生活中的導體和絕緣體,在這里教師沒有提供全部的25種物體,留一些“空白”給學生,期望學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體會到身邊處處有科學。)
四、匯報探究結果、發(fā)現提出問題
1、匯報交流哪些物體能使電珠發(fā)亮,哪些物體不能使電珠發(fā)亮,在分類中感知導體和絕緣體。
2、 對螺絲刀、插頭等進行判斷,知道“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電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希望有電的地方。
3、 交流發(fā)現材料的一些規(guī)律。
4、提出探究中產生的新問題,相互啟發(fā)解決。
。ㄟ@是一個學生匯報收獲、問題和感受的過程,也是學生交流心得、互相評價的過程。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包括尊重別人的發(fā)言,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和交流過程中發(fā)現和提出新問題。)
五、拓展探究內容,引導用電安全
指導探究人體、水的導電性。
。ㄒ龑W生認識人體和水是導體的意義有三—一是這兩種物體都是非金屬,避免孩子誤認為導體都是金屬;二、學生生活中的安全用電常識與這兩種物體關系密切;三是這兩種物體與學生“心理距離“很近,孩子對它們有著較強的探究欲望。
六、課堂小結。
七、課堂作業(yè)。
板書設計:
1.5導體與絕緣體
1、區(qū)分25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2、教師電氣設備的絕緣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
教學后記:
1.6我來做個小開關
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動手操作和描述手電筒開關特點的活動過程。
2、經歷設計和制作一個小開關的活動過程,并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和創(chuàng)造能力。
3、經歷一個設計裝置紅綠燈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經歷設計和制作一個小開關的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給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教學準備:
小組每人一只手電筒和干電池。每個小組燈泡一枚、小燈座、電池盒、干電池各一個,電線若干、回形針1枚、其他導體、絕緣體若干。每組電路裝置1個、開關1個、紅燈、綠燈和黃燈各1個、干電池2個、電線若干。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我們已經學過怎樣點亮小燈泡了,點亮小燈泡的電路是怎樣的?
二、 探究過程
? 1、觀察手電筒
。1) 觀察手電筒的組成材料,討論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導體,有些地方要用絕緣體。
。2) 觀察手電筒的構造,比一比它和小燈泡的電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觀察并操作手電筒的開關,體驗開關是怎樣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
? (4) 游戲:用手電筒相互發(fā)信號。
? 2、給我們的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1) 在一個斷開的電路上,小組討論用什么材料來控制小電燈的亮和滅?
。2) 再利用回形針,將一頭翹起,一頭固定,做一個按壓式開關。
。3) 利用自己準備的材料,討論并設計、制作一個小開關,全班交流。
3、紅燈、綠燈和黃燈
。1) 利用每組準備好的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能交叉控制紅綠燈的電路和開關。推測一下,什么時候紅燈亮,什么時候綠燈亮。
。2) 在控制紅綠燈裝置的電路中,再增加一個連接有黃燈的電路,使紅燈變綠燈、綠燈變紅燈的時候,中間亮起一盞黃燈。
4、小組討論制作。
三、交流匯報
1. 在小組活動中發(fā)現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一共運用了幾種小開關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紅綠燈是怎樣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紅綠燈有什么區(qū)別。
2. 延伸活動,向學生介紹遙控式開關、真空式開關和漏電保護開關。
四、總結
板書設計:
1.6我來做個小開關
1、觀察手電筒
2、給我們的`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3、紅燈、綠燈和黃燈
教學后記:
1.7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教學目標:
1、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4接線盒子的過程;
2、學會根據檢測結果,推測盒子里面電線的連接方法;
3、初步發(fā)展學生的逆向思維。
教學重點:學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
教學難點:做一塊電路游戲板。
教學準備:
每組:電路檢測器一個、4個連接點的黑箱子一個;
游戲用:四跟導線;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個。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
猜一猜,左邊的哪個電線頭與右邊的哪個電線頭是同一根電線?依據是什么?
二、探究過程
1、研究: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盒子上面有4個接線頭,里面有電線連接著,不打開盒子蓋能知道哪幾個接線頭是連通的嗎?
。1)計劃
?說說打算如何去檢驗?怎樣檢驗不對遺漏連接點的檢驗?
?想想大概需要檢測多少對連接頭?
?檢測要求:
A、組裝檢測器;
B、試試檢測器是不是靈;
C、把檢測結果記錄在表中。
。2)推測盒子里的連接方法。
?運用檢測器檢測。
?我們能根據檢測記錄,推測4接線頭盒子里的電線是怎樣連接的嗎?請討論一下,把推測結果畫在紙上。
?交流匯報。請將推測的圖話在黑板上,并說說推測的依據。
?統(tǒng)計全班一共推測出幾種連接方法。
?想一想,根據這些推測結果我們能確定盒子里的連接是哪一種嗎?
2、研究的延續(xù)。
。1)測試
4個接線頭的盒子我們會測了,那么6個接線頭的呢,需要檢測接線頭幾對?請把接線頭的對數和順序寫在白紙上。
(2)推測
如果知道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怎么連通的,會推測盒子里的電線是怎么連接的嗎?試試。
3、做一塊電路游戲板。
。1) 小組討論。
(2) 合作完成電路游戲板。
三、小結
四、板書設計
1.7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1、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2、做一塊電路游戲板
教學后記:
1.8我們選擇了什么
教學目標:
1、經歷用兩節(jié)電池、1個小燈泡采取兩種不同連接方法的活動過程;
2、經歷1節(jié)電池、2個小燈泡采取兩種不同連接方法的活動過程;
3、經歷給模型房間設計電路,并能在科學文件夾中畫出電路的過程;
4、經歷給模型房間親自安裝電燈,并讓其亮起來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了解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教學難點:能設計一個房間的電路。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兩節(jié)電池、兩個燈泡、若干電線。
每組已設計好的紙盒房間,最好是兩個房間。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小開關各2個,長電線4根、短電線6根、膠帶紙1卷、小剪刀1把、白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我們知道有關電的很多知識,會動手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了。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研究有關電路的問題。
二、探究過程
1、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1)電池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節(jié)電池、2個電池盒、1個小燈泡、幾根電線連接起來,讓燈泡亮起來,看看能有幾種方法連接。
在這兩種連接方法中,我們發(fā)現了什么?
。2)燈泡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節(jié)電池、2個小燈座、2個小燈泡、幾根電線,讓燈泡亮起來,能有幾種連接方法?
?在這兩種連接方法中,我們發(fā)現了什么?
?在串聯、并聯電路中,比劃出電流的流動路線。
2、分組討論,總結。
三、小結
板書設計:
1.8我們選擇了什么
1、串聯
2、并聯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你們想自己動手設計房間里的電路嗎?這節(jié)課我們來設計一下,看誰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過程
1、設計一個房間的照明電路。
。1)出示一個紙盒做的模型房間,用我們學過的電路知識,象電工那樣為這個紙盒房間設計照明電路。
。2)小組討論:怎樣設計?
?要解決哪幾個實際問題?
?采用怎樣的電路安裝?
(3)交流匯報:全班交流各組的設計方案。
?評說別人的設計方案。
?提出好的建議和意見。
(4)討論交流后,把我們組想好的設計方案用簡單的電路圖畫下來。
2、安裝我們房間的照明電路。
。1)提出安裝的要求:各組安裝要注意按一定順序進行,安裝每一個線路看看電是否經過了用電器,特別要注意斷路現象。
(2)安裝完畢后仔細檢查一遍照明電路的連接,在通電。
。3)每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組的小屋組裝的電燈最亮。
三、小結
板書設計:
設計一個房間的照明電路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知道蝸牛和蝗蟲的區(qū)別。
2.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能根據動物特點,描述動物的大小。
教學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蝗蟲、蝸牛殼、放大鏡、尺、三角尺、記錄用紙和筆。
2.蝗蟲、蝸牛、長得跟蝸牛相近的動物、長得跟蝗蟲相近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大象、長頸鹿、蜂鳥等動物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蝗蟲。
1.觀察蝗蟲的身體。
☆觀察身體的哪些部分?(蝗蟲的頭、胸、腹;蝗蟲的頭部:眼睛、觸角、嘴;蝗蟲的腳;蝗蟲的翅)
☆用什么方法觀察?
☆按怎樣的順序觀察?
2.描述蝗蟲的身體的特點。
二、比較蝸牛和蝗蟲的身體。
1.比較蝸牛與蝗蟲的相同點。都有頭部,頭部有觸角、眼睛、嘴;都有運動器官--足……
2.比較蝸牛與蝗蟲的不同點。身體形狀、構造不同;眼睛、觸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較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
1.看課本插圖:
給與蝸牛相同的動物畫“〇”。
與蝗蟲相同的動物畫“△”。
有疑問的動物畫“?”。
剩下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
2.匯報交流:跟蝸牛長得相近的動物:田螺、蛞蝓、蚌、蜆。
跟蝗蟲長得相近的動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螞蟻。
長得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貓、青蛙、魚、鳥、烏龜。
3.你還知道哪些長得像蝸牛的動物和長得像蝗蟲的動物?
四、觀察蝗蟲的大小。
1.怎么比較兩只蝗蟲的大。
2.測量蝗蟲的大小。
☆測量什么?
☆怎樣測量?
3.測量并描述一只蝗蟲的大小。
五、觀察蝸牛的大小。
1.測量蝸牛的身體長度。蝸牛的身體沒有固定的長度,測量存在難度,即使測出了數據也沒有多大用處。
2.尋找比較蝸牛大小的方法。
3.比較測量蝸牛殼的大小。用三角尺測量蝸牛殼口朝向桌面時的高度。
六、動物大小的'觀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張蜂鳥的圖片,問:這是什么鳥?這只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
☆知道這鳥有多大嗎?老師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時告訴大家,這只蜂鳥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觀察和描述,有時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討論:大象、長頸鹿、魚、蚯蚓、蝴蝶、烏龜、瓢蟲,我們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觀察描述這些動物身體的大小。
3.說說自己在尋訪小動物的調查活動中,是用什么方法觀察描述動物身體的大小的。
七、小結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觀察方法。
教學建議:
1.江南地區(qū)蝗蟲較蚱蜢少見,本課教學時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蟲進行教學。
2.本課只對蝸牛和蝗蟲等具體個體進行比較,不抽象出軟體動物和昆蟲的概念。
3.蝗蟲好動,在測量它的身長和展翅長度時,需要兩個同學合作進行。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段落,了解孩子想考科學家原因。
教具準備:
生字詞卡片、達樂文的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導入新課
1、教師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1課------孩子考科學家。
。2)板書課題,齊讀,認識生字
2、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看了這個韙,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說你有什么問題要問的?
。1)學生自由質疑
(2)教師梳理問題,加以板書。
3、教師小結導入讀文:我們班的孩子真會動腦筋提問題,現在就請大家認真地讀一讀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二、初讀識字,讀通課文
1、教師示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識文中的生字新詞。
2、引導感受知故事中的人物。
3、學生自由讀文。
4、分段指名讀課文。
5、評議,糾錯正音。
6、結合評議,認識各自然段中的生字詞。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2、教師給提示,引導學生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3、學生獨立給課文分段
4、分明名反饋,評議。
四、學習課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學家的原因
1、質疑:孩子為什么要考科學家呢?
2、學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
3、指名反饋,交流、評議,認識兄弟倆與達樂文
。1)小兄弟倆很喜歡捉蟲子玩
(2)爸爸講著名科學家達樂文的故事
。3)兄弟倆對達樂文很感興趣,想見達樂文,于是想考考達樂文工團是否真像爸爸說的那樣有學問。
五、總結課堂,鼓勵閱讀與查找資料
1、教師總結:酷愛蟲子的兄弟倆得知達樂文是個著名的科學家,懂得許多有關蟲子的`知識,于是,他們就盼望著見見達爾文,并且想考考達爾文。
2、學生齊讀課文第1~4自然段。
3、鼓勵閱讀與查找資料:兄弟倆接下來是怎么考達爾文的,結果呢?達爾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呢?請同學們下課后繼續(xù)去讀課文,查資料。
科學教案 篇7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同學發(fā)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同學來說有的內容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yōu)橥瑢W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fā),讓他們帶著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同學展示發(fā)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fā)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yǎng)同學的質疑能力。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應鼓勵同學多通過實驗去發(fā)現,他們在判斷吸水性還用到了擠、甩的方法來比較,如把相同紙、木材、塑料、金屬都通過擠,能發(fā)現紙輕輕一擠就能擠出,再將剩下的3種資料都通過甩,通過觀察被甩出的水量能發(fā)現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料與金屬通過我們目前現有的方法與觀察工具無法比較誰的吸水量大,只能將兩者都歸類于吸水性最弱。
3、從矛盾之處質疑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同學只要拿到了實驗資料,就會想盡一切方法去進行觀察,他們在觀察白紙時,不只用肉眼觀察,還通過放大鏡,還比較了干的紙與被水浸濕的紙的區(qū)別,分別用了自身的語言來描述觀察到的特點。書本上是先講了古代造紙術,再由同學來造一張紙,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能不能先讓同學來動手做,讓同學在動手中來發(fā)現問題,再回過頭來結合古代造紙術,看看兩者之間的聯系。
科學教案 篇8
。刍顒幽繕耍
(1)在實驗中不怕失敗,敢于克服困難。
。2)在操作中能與同伴協(xié)商,共同配合解決操作中的困難。
。3)能積極開動腦筋設計使雞蛋摔不破的包裝方法。
[活動重難點]
幼兒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探索包裝雞蛋的方法。
能使自己包裝的雞蛋具有防震和固定的作用。
[活動準備]
。1)與幼兒共同收集的材料:紙盒、塑料盒、泡沫塑料、米菠蘿、棉花、報紙、硬紙板。
。2)熟雞蛋、皮筋、透明膠帶、曲別針、剪刀、毛線、粘釘、橡皮。
。刍顒舆^程]
1、激發(fā)興趣:
教師:前幾天小朋友共同搜集了許多包裝盒,通過觀察小朋友發(fā)現了包裝對東西可以起到保護作用,把東西固定住,再墊上一些比較軟的材料,就不易摔碎了。
出示溜溜球包裝盒,共同觀察分析包裝盒的'作用。
2、提出問題:
今天請小朋友當運輸雞蛋的工人,包裝雞蛋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3、猜想并記錄:
師:你們兩人一組商量一下包裝雞蛋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包裝?
師:你們想出了這么多的好方法,咱們試一試,看用哪種方法包裝摔不破雞蛋。
4、實驗驗證并記錄結果:
重點指導:
。1)容器不能太小,要有足夠的空間填充軟的材料。
。2)雞蛋要放在中間,使雞蛋的上下和四周都要有軟的材料保護好。
。3)填充物要充滿容器,使雞蛋固定。
教師在活動中注重引導幼兒大膽嘗試。
5、交流與總結:
你的實驗和猜想一樣嗎?為什么?
6、活動延伸:
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試一試。如:站在椅子上舉起來讓雞蛋掉下去能不能摔破。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勉勵孩子跟著幼兒教師與小伙伴一塊兒說一說玩一玩,啟發(fā)孩子區(qū)別小鴨子與小雞的突出特點。
教學預備:自制玩具小雞與小鴨子
教學過程:
1、看小故事表演:幼兒教師手拿小雞與小鴨子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雞與小鴨子的動作與特點(動作盡可能簡易,例如小雞小鴨子各自從兩邊上,在中間碰頭,小鴨子叫叫、小雞叫叫,小鴨子與小雞抱抱)勉勵孩子依照Music拍一拍小手,且與小鴨子小雞一塊兒叫嘎嘎嘎、嘰嘰嘰。
2、判斷小雞與小鴨子的特點:幼兒教師展示玩教學用具小雞與小鴨子,讓孩子觀測和察看扁嘴巴巴小鴨子與尖嘴巴巴小雞的不一樣,且勉勵孩子向動物表示慰問。例如:扁嘴巴巴小鴨子你好,尖嘴巴巴小雞你好。(用教學用具嘉獎慰問聲音嘹亮的孩子)
3、教學游戲:誰不見啦,幼兒教師輪換將小雞與小鴨子藏在身后,讓孩子說一說誰不見啦,勉勵孩子從尖嘴巴扁嘴巴區(qū)別兩者的不一樣。
4、教學游戲:小雞小鴨子做伙伴,讓喜愛小雞與小鴨子的孩子各自站在兩邊,跟著幼兒教師手上的玩具一塊兒玩,小雞小鴨子碰頭后,叫著擁抱一下。(教學游戲可重復開展)
5、教學完結
科學教案 篇10
本周的主題是以兔子為主,這節(jié)課上目標是讓小朋友觀察兔子的外形,并且能夠大膽的說一說兔子的外形特征。
活動第一環(huán)節(jié)是以談話來吸引幼兒的興趣,引出“兔子”。第二環(huán)節(jié)是通過摸、看、聽等對兔子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并能說一說兔子的耳朵是長長的,尾巴是白白的,摸起來是毛茸茸的。第三環(huán)節(jié)是播放小兔子的視頻,讓幼兒對兔子的生活習性有著更全面的了解。
本次活動的進行,總體還是順利的,但在環(huán)節(jié)二中出示真兔子讓幼兒來觀察、感受,有利有弊,雖然幼兒能夠更真切的感受到實物所帶來的觸摸上的感覺,但同時也影響了整個活動的秩序,幼兒一下子都興奮起來,今后可以嘗試把這個實物兔子放在后面一點環(huán)節(jié)試試,看看效果會不會更好。
領 域
科學
活動類型
觀察探索
活動內容
親親小兔子
活動目標
1、觀察小兔的外形特征,了解她的生活習性。
2、樂意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喜歡小兔、樂意接近小兔。
活動重點
觀察小兔的.外形特征,了解她的生活習性。
活動難點
樂意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活動準備
1、小兔子一個。2、小兔視頻一個。3、食物若干。
活動過程
教學反思
活動環(huán)節(jié)
預設時間
一、引出主題
1、師:小兔子你們見過嗎?它長得怎么樣的?是不是這樣的呢?(出示小兔子)打個招呼吧。
二、觀察小兔的外形特征。
1、小組活動,讓幼兒先和小兔玩一玩,自由觀察。(通過摸、看、聽,引發(fā)幼兒對小兔子的興趣,幼兒相互交流)
2、你觀察到小兔子怎么樣的?頭上有什么?耳朵是什么樣的?它的眼睛又是怎么樣的?嘴巴有什么特別不一樣的地方?
3、兔子身上長了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說軟軟的、毛茸茸的)它長了幾條腿呢?它的尾巴怎樣的?
三、視頻“小兔子”
1、師小結(播放視頻,科學總結)
四、給小兔子喂食
師:你們知道小兔子喜歡吃什么?我這里有好多食物,我們來一起喂喂小兔子吧。
3分鐘
5分鐘
3分鐘
4分鐘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07-28
科學教案(精選)09-02
(經典)科學教案07-26
(精選)科學教案08-14
[經典]科學教案08-16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經典】科學教案07-23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精選]科學教案08-21
科學教案[精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