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子世家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世家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世家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司馬遷和李贄在孔子問題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文言詞匯、名句,激發(fā)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3、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聯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評價歷史名人,提出個性化的見解。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感悟道理。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ń蹋⿲W習過程
旁注與糾錯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評價孔子為“至圣”,可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在《孔子像于芝佛院》中卻對尊孔子為“大圣”的“人人”給予毫不留情的批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短文二篇》,找到司馬遷和李贄在孔子問題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二、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1、文學常識
本文出自《 》作者是字,(朝代)家、家、家。這本書是我國最早的通史,與后來的.
《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 ”。全書包括(記歷代帝王政績)、(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大事年表)、(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這本書被魯迅譽為“,。”
2、初試身手
(1)我所了解的孔子其人
。2)我所喜歡的孔子其言
。3)我所知道的《六藝》
三、朗讀課文,理解經典
1、積累實詞
。1)仰止
。2)景行
(3)行止
。4)心向往之
(5)適魯
。6)禮器
(7)以時
。8)習禮其家
。9)余祗回留之,
。10)不能去云
。11)至于
。12)當時則榮
。13)沒則已焉
。14)布衣
。15)十余世
。16)宗
。17)折中
。18)至圣
2、積累句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深入賞析,品味經典
1、本文的文體是什么?結合課文內容具體闡述。
2、請從文中找出作者盛贊孔子的詞?并說說盛贊孔子的依據有哪些?
3、最能體現作者主觀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課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這句話的?
五、總結歸納,研討經典
文中除了用“至圣”,贊美孔子的詞還有“高山”“景行”,你認為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恰當嗎?為什么?
六、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回味經典,仿寫練筆
要求:結合孔子言論寫出自己的感悟聯想。
七、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世家”只限世襲王侯,而孔子還未封“王”,司馬遷作《史記》,將孔子列為“世家”,請分析其原因。
孔子世家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詞、句式
2、通過對文意的翻譯理清文章層次
3、通過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詞、句式
2、文中通過人物語言表現的政治思想與孔子的評價
教學設想:
本篇課文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掌握文中的詞與句,可以按“言志”這一線索,從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確定教學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與分析文章的語言和寫作特點結合起來,對孔子思想分析不宜過多,對孔子為什么要“與點”的問題,也不宜討論過多,教師點到即可。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由“國學誦讀”導入本課,引導學生回憶高一誦讀過的《論語》
二、《孔子世家》
1、學生誦讀本課,根據預習時的安排,互換自己出的關于本課的練習,完成后互批。
2、學生依次翻譯本課,教師適當指導。
3、完成學案上的相關練習,找同學當堂展示。
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1、學生誦讀本課,校對字音,并找一個同學范讀本文。
2、學生齊讀本文,并考慮文章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孔子評志
3、并用原文中的語言說說四個弟子各自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民足”。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
曾晳:“莫春者…………詠而歸”
4、根據這三個層次,學生依次翻譯本文,并在翻譯的同時,概括孔子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的不同評價并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而不謙讓——哂之
冉有——謙虛有禮——嘆之
公西華——謙虛有禮——惜之
曾晳——灑脫自然——與之
5、從對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的分析中,提醒學生注意從本課中吸收寫作方法:
。1)扣緊人物的性格特征來記述,人物的語言都合乎各自的個性、身份、志趣與教養(yǎng),顯得深刻而生動。
(2)成功地運用對話與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將人物的心情、語態(tài)、精神氣質準確地表達出來。
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跟蹤練習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乎”字的意思。
。1)吾一日長乎爾
(2)攝乎大國之間
。3)異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風乎舞雩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的意思。
。1)以吾一日長乎爾
。2)毋吾以也
(3)則何以哉
。4)為國以禮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如”字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3)宗廟之事,如會同。
4、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的字。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
。4)唯求則非邦也與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并解釋。
1、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
2、鼓瑟希,鏗爾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風乎舞雩
五、課后作業(yè)
學習本文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寫一個你最熟悉的人,200字左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譯文(翻譯)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鬃诱f:“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樣?”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樣?”
。ü鞒啵┗卮鹫f:“我不敢說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學習。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曾點,你怎么樣?”
(曾點)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呀!”
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ㄔc)說:“暮春時節(jié)(天氣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經穿著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走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點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ㄔ鴷懀┱f:“你為什么笑仲由呢?”
。ǹ鬃樱┱f:“治理國家要講理讓,可他的話卻一點不謙讓,所以笑他。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怎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嗎?宗廟祭祀和諸侯會同之事,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的贊禮人,那誰能來做大的贊禮呢?”
孔子世家教案3
這次讀完之后,我的感覺就印證了司馬遷說的:“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币郧翱催^《禮運》、《易經》、《樂記》、《經解》、《學記》,以及《論語》,這些當然是名著,但這次通過《史記》了解孔子的一生后,再與以前的東西結合起來,深刻的感覺到了孔子的悲哀。當然孔子也并非是宋明時期神話后的孔子,《史記》里的孔子給人感覺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要說《史記》先得從司馬遷的悲哀說起,司馬遷從忍辱負重受宮刑之后,說出了:“人之一生,或輕如鴻毛,或重如泰山。”后面的《報任安書》中有提到只要是傳世之作,必定是上古圣賢發(fā)奮才能創(chuàng)作出來的。
孔子的一生分為幾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決心治學。
3、四處求學。(如跟師襄子學琴,向老張問禮,在齊聞韶。)
4、始創(chuàng)儒學,招徒授業(yè)。
5、開始為政。
6、周游列國。
7、刪述六經。
先說身世,司馬評價為:“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至于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與夫子,可謂至圣矣!”
孔子雖然是一個大夫叔梁紇的兒子,但是因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親死時沒有守孝所以沒有人承認他。因為父親早逝,所以孔子的母親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時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學之路還是非?部赖,十五歲前和他母親的爸爸學,之后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學,因為太史公要測試孔子到底有沒有學習的毅力,讓他在門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于是被太史公收為弟子,其后認真學習六藝,《經解》中有是這樣介紹六藝的:“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宜良,樂教也;潔凈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至于四處求學我想孔子向老子問禮,應該都聽說過,孔子去了以后被老子罵了一頓后,就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龍我不知,今日我見到老子就像見到了龍。有人說這次是兩圣的碰撞,其實當時孔子的思維并不完善,所以我們老師常說如果孔子五十的時候再見到老子,才會是儒家與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慘的時候就是周游列國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隱士諷刺,還被軍隊圍了三次,但在這途中孔子的體系才真正的創(chuàng)立出來,磨難也不可謂不重要。
最后的刪述六經,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最大貢獻了,當時孔子想干這件事的初衷是,認為天下已經無道,自己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展現給后人。孔子刪了《詩經》,整合了《尚書》、《禮記》,寫了春秋。
關于最后死時見到的最后一個人就是子貢,發(fā)生了這樣一個故事。
史記原文:
明歲,子路死于衛(wèi)。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于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謂孔子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于東階,周人于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焙笃呷兆。
春秋年間,天下無道,禮崩樂壞,智者無用武之地,賢人空懷興國之志,君王毫無勢力,孔子窮其一生不能把禮義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后,孔子發(fā)出了最后的感慨。
子路因為沖動死在了衛(wèi)國,孔子一聽,一下氣血上涌,帶動以前的憂愁就病倒了。子貢來看望,孔子勉強裝作很悠閑的樣子,說:“賜呀,你也太晚了吧!”孔子哀嘆一聲,唱到,支撐天地的太山已經摧毀,支撐房屋的主梁也已經被摧毀,領導人心的賢人呀,也已經不管用啦呀!哭了起來。過了一會跟子貢說:“天地之間沒有道德的約束已經很久了,我的主張一直不能夠推行,悲催呀!那曾興盛無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經被葬在了東邊,那禮樂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邊,昨晚我夢到我坐在祠堂里,我是殷人呀!”七天后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滿了悲歡離合,又擁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時光,死而無憾呀!
孔子世家教案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研讀課文1~5節(jié)。
2、積累文言實虛詞。
3、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跡。
4、學習孔子好學、樂學、善學的精神。
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實虛詞。
2、學習孔子好學、樂學、善學的精神。
一、導入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為何能享此殊榮?令天我們就來學習司馬遷的《孔子世家》,了解他對我國的歷史和文化發(fā)展史的影響。
二 學生自學階段
1、學生自讀,疏通文意。
2、分組討論,解決疑難,用紅顏色的筆圈畫出不懂的字詞及句子。
3、共同歸納1~5節(jié)的文言知識,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 知識預設
(一)通假字:
1、由是反魯(“反”通“返”)
2、孔子長九尺有六寸(“有”通“又”)
3、師襄子辟席再拜(“辟”通“避”)
4、幾然而長(“幾”通“頎”)
(二) 重點文言實詞釋義
1、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先:祖先)
2、禱于尼丘得孔子(禱:祈禱,向神求福)
3、字仲尼,姓孔氏(仲:排行老二之意?鬃佑挟惸感置掀ぃ
4、及長,嘗為季氏史(嘗:曾經)
5、嘗為季氏史,料量平(料:計算。 量:量具。 平:公平,精確)
6、請與孔子適周(與:同,跟。適:到,往)
7、仁人者送人以言(仁人:道德高尚的人)
8、竊仁人之號(竊:竊取,這里是自謙語,偷用、冒用。號:名稱)
9、為人子者毋以有己(毋以有己:忘掉自己)
10、弟子稍益進焉(稍:漸漸。 益進:增多)
11、與齊太師語樂(語:談論)
12、眼如望羊(望羊:又作“望洋”,仰視的樣子。一說遠視的樣子)
13、師襄子辟席再拜(再拜,拜兩拜)
(三)詞類活用
1、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不同)
2、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聰明深察,形容詞用作名詞,聰明深察的人。
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攏,靠近)
3、博辯廣大危其身者(博辯廣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博學善辯的人。
危,形容詞用作動詞,危害)
4、孔子學鼓琴師襄子(鼓,名詞用作動詞,彈奏)
。ㄋ模┨厥饩涫
1、其先宋人也(判斷句)
2、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之間(被動句)
3、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判斷句)
4、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判斷句)
5、孔子學鼓琴師襄子(省略句)
。ㄎ澹╇y句解釋
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
明確:聰明深察,形容詞用作名詞,聰明深察的人。近,形容詞用作
動詞,靠攏,靠近。博辯廣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博學善辯的人。危,形容詞用作動詞,危害。這兩句譯文:聰明深察的人向死亡靠攏, 是由于他好非議別人。博學善辯的人危害到自身,是因為他好揭發(fā)他人壞事。
四、問題探究
第一部分:孔子身世及從政情況初識孔子
第二部分:孔子適周問禮、適齊聞《韶》、在魯學琴
1、課文第二段主要概括介紹了孔子一生的從政情況,在這段簡短的介紹方面的評價中,流露出作者對孔子怎樣的評價?
明確:(1)孔子出身貧賤,但才貌雙全;(2)孔子具備從政為政才能,施政效果顯著;(3)孔子一生謀求從政為政的生涯,但仕途坎坷,屢遭“斥”“逐”,不能如愿。作者把自己的認識評價與客觀的敘述有機融合在一起。
2、課文第五段寫了孔子在魯學琴的經歷,體現了孔子怎樣的學習過程?
明確: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
(分析:這段敘述,一是表現孔子的樂學好學,學琴十日而不進,仍樂此而不疲,勤奮而鉆研;二是表現孔子的善學會學,習其曲、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由淺入深,深思善悟,扎實有序。這段文字,有對話描寫,也有情態(tài)描寫,有對孔子的直接描述,也有師襄子的側面映襯,寫得十分傳神。)
五、課堂小結
這一課時學習了課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初知了孔子的一些情況:孔子的身世和從政經歷,以及孔子好學、樂學、善學的事跡。至于孔子的其它情況,留待下一節(jié)課了解。
六、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研習課文6-11節(jié)。
2、積累文言實虛詞。
3、學習孔子堅持原則、信念堅定的高尚人格。
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實虛詞。
2、感受孔子堅持原則、信念堅定的人格魅力。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鞏固
檢查有關重點詞語的掌握情況和重點句子的翻譯(具體見第一課時學案)。
二、學生自學階段
1、學生自讀,疏通文意。
2、分組討論,解決疑難,用紅顏色的筆圈畫出不懂的字詞及句子。
3、共同歸納6-11節(jié)的文言知識,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 知識預設
(一)通假字
1、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匪同“非”)
2、意者吾未知邪(知同“智”)
3、夫子蓋少貶焉(蓋同“盍”)
4、賜,而志不遠矣(而同“爾”)
(二) 重點文言詞語釋義
1、楚救陳,軍于城父。(軍:軍隊臨時駐扎。)
2、陳、蔡大夫謀曰。(謀:商量。)
3、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 譏:諷剌。 疾:弊病。)
4、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設行:指施政。)
5、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徒役:服勞役的人。)
6、從者病,莫能興。(。航钇AΡM。)
7、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道:思想,主張。)
8、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丑:恥辱。)
9、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有國者:享有國家的人,即國君。)
10、使爾多財,吾為爾宰。(使:假使。)
11、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興師:調動軍隊。)
(三)詞類活用
1、楚救陳,軍于城父。(軍: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2、子能修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綱、經、統、理,都是名詞用作動詞,分別是制定法度、整治、制定綱要、治理的意思。)
(四)特殊句式
1、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被動句)
2、子路慍而見曰。(省略句)
3、予一以貫之。(賓語前置句)
4、吾何為于此?(賓語前置句)
5、人之不我信也。(賓語前置句)
6、人之不我行也。(賓語前置句)
7、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被動句)
8、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被動句)
9、不容然后見君子。(被動句)
四、課堂探究
1、課文第6、7兩節(jié)寫孔子困于陳蔡之間,作者描述孔子與身邊弟子們的不同表現,有何作用?
明確:孔子困于陳蔡之間,情況危急,身邊的弟子們都“病”得“莫能興”,而孔子卻處變不驚,“講誦弦歌不衰”,以至引起子路和子貢的反感和怨憤。這是用反襯的手法表現孔子的堅強,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鬃踊卮鹱勇泛妥迂暤脑,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為人做事準則,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3、課文8-10節(jié)寫了孔子與三個高徒的對話。三個高徒對孔子“吾道”分別有怎樣的看法?從他們的對話中,能夠反映各人怎樣的性格和行為特征?
明確:(1)子路認為孔子的思想和主張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導致眾叛親離;子貢認為孔子的思想和主張過于迂闊而不切實際,因而無法取得社會的認可和民眾的支持; 只有顏回,認為孔子的思想和主張是盡善盡美的,不能得到社會認可和民眾支持的原因是統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貢主張對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調整,顏回卻主張堅持、決不 改變決不動搖。
。2)這段對話反映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是:
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直言相誨;
子路:坦誠直率、敢于質疑;
子貢:小心謹慎、講用務實;
顏回:信念堅定、能言善辯。
五、課堂小結
文章的6-11節(jié)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前兩節(jié)介紹孔子被困的原因、被困的窘境、被困時的行為和心理。接著三節(jié)分別寫孔子與子路、子貢、顏回的談話。最后一節(jié),寫被圍陳蔡之間的困境被解除,這一事情結局的介紹,似不經意,但卻暗示孔子頭清晰,處理問題舉重若輕。
六、布置作業(yè)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研習課文12-19節(jié)。
2、積累文言實虛詞。
3、掌握文中涉及到的成語典故。
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了解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2、預習20-22節(jié)。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檢查
檢查有關重點詞語的掌握情況和重點句子的翻譯(具體見第二課時學案和文下注釋)。
二、學生自學階段
1、學生自讀,疏通文意。
2、分組討論,解決疑難,用紅顏色的筆圈畫出不懂的字詞及句子。
3、共同歸納12-19節(jié)的文言知識,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 知識預設
(一)通假字
1、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繆,同“穆”。 )
2、周監(jiān)二代,郁郁乎文哉。(監(jiān),同“鑒”。 )
3、孔子語魯大師。(大,同“太”。)
4、所慎:齊,戰(zhàn)(11),疾。(齊,同“齋”。 )
5、約其文辭而指博。(指:同“旨”。 )
(二) 重點文言詞語釋義(書上不曾有或不清楚的。)
1、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書傳》:即《尚書》之傳。)
2、后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文:指文采。 質:指質樸。)
3、吾從周。(從:遵行。 )
4、古者《詩》三千余篇。(司馬遷關于古代有《詩》三千余篇的說法缺乏根據,目前不少學者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 )
5、孔子晚而喜《易》。(易:《易經》,又稱《周易》,我國古代用于占、卜的書。全書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由卦、爻兩種符號和卦辭、爻辭兩種文字組成。)
6、假我數年。 (假:借。這里是給與的意思。)
7、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六藝:指禮、樂、射、御、數、術,為孔子教授弟子的內容。)
8、絕四。(絕:杜絕。 )
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揣測。 必:武斷肯定。 固:固執(zhí)。 我:指自以為是。 )
10、所慎:齊,戰(zhàn),疾。(齊:同“齋”,齋戒。 戰(zhàn):戰(zhàn)爭。 疾:疾病 。)
11、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角落。這里可釋為一個道理或一個方面。 )
12、則弗復也。(弗復:不再重復。 )
13、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弗乎:猶言“不行”。 。簱鷳n。 沒世:指死亡。)
14、乃因史記作《春秋》(因:依據。 )
15、約其文辭而指博。(指:同“旨”,宗旨,內容。 )
16、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可與人共:可以與人商量斟酌。)
17、弗獨有也。(獨:獨自決斷。 )
18、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罪:責備,怪罪。 )
。ㄈ┰~類活用
1、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序,名詞為動用法。)
2、推此類以繩當世。(繩,名詞用作動詞。)
。ㄋ模┕沤癞惲x
孔子語魯大師。(大師,古義:太師,即樂官之長。今義: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為大家所尊崇的人。)
。ㄎ澹┨厥饩涫
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賓語前置句)
2、天王狩于河陽。(介詞結構后置句)
。┏烧Z典故
1、韋編三絕
2、舉一反三
四、課堂探究
1、概括文章這一部分(第四部分)所寫的事件及影響。
明確:這一部分介紹孔子整理文獻、從教授業(yè)、撰寫《春秋》的情況。孔子整理文獻,使《詩》《書》《禮》《易》得以流傳后世;從教授業(yè),使他的弟子眾多,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生活;撰寫《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春秋筆法”成為后世史家常用的`筆法。
2、孔子在育人方面成績顯著,弟子“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其中可謂儒家之“正果” 者顏淵對孔子的評價是: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蔑由也已! 對這段話應如何理解?
明確:這段話的意思是:“我越是仰慕老師的學問,越覺得它無比崇高,越是鉆研探討,越覺得它堅實深厚。看見它是在前面,忽然間又在后面了。老師善于循序漸進地誘導人,用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用禮儀來規(guī)范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已經竭盡了我的才力,我現在也好像有所建樹,但老師的學問卻依然高立在我的面前。雖然我也想追趕上去,但是不可能追得上!睆倪@段話中可見孔子的學識高深、育人有方、教育理念先進(傳授知識與思想道德教育并重)。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1、研習課文20-22節(jié)。
2、積累文言實虛詞。
3、了解孔子的影響和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
4、總結全文。
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實虛詞。
2、背誦課文第22節(jié)。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檢查
檢查有關重點詞語的掌握情況和重點句子的翻譯(具體見第二課時學案和文下注釋)。
二、學生自學階段
1、學生自讀,疏通文意。
2、分組討論,解決疑難,用紅顏色的筆圈畫出不懂的字詞及句子。
3、共同歸納20-22節(jié)的文言知識,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 知識預設
(一)通假字
1、雖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鄉(xiāng),同“向”。 )
2、余祗回留之不能去。(祗回,同“低回” )
(二) 重點文言詞語釋義
1、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以:在。卒:死,去世。)
2、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服:服喪,守喪。)
3、相訣而去。(訣:告別。)
4、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余室。(百有余室:一百多家。室,家。)
5、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以時:按時。 )
6、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后從政(謁:拜祭。)
。ㄈ┰~類活用
1、唯子貢廬于冢上。(廬,名詞用作動詞,造廬。)
2、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家,名詞用作動詞,安家。 )
3、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名詞用作動詞,祭祀。)
4、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祠:名詞用作動詞,祭祀。)
5、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宗,名詞用作動詞,尊奉。 )
。ㄋ模┕沤癞惲x
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折中,古義:取正,作為準則。今義:對幾種不同的意見進行調和。)
(五)特殊句式
1、孔子葬魯城北泗上。(省略句)
2、唯子貢廬于冢上。(介詞結構后置句)
四、課堂探究
1、 概括文章第五、第六部分的中心意思。
明確:第五部分(20、21節(jié)):寫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響。
第六部分(22節(jié)):是作者對孔子的贊詞,表達了司馬遷對孔子的極度仰慕、崇敬和贊美。
2、“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這幾句話作者是從哪個角度來贊頌孔子的?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明確:(1)作者是從孔子至高的社會地位和巨大的社會影響的角度來贊頌孔子的。
(2) 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
五、課文小結
1、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孔子的哪些情況?孔子的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明確:(1)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孔子的身世、學習的經歷、坎坷的仕途、著書立說的情況和死后的巨大影響。
。2)孔子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對待知識學而不厭;教書育人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直到晚年還著書立說,體現了他的“生無所息”的人生理念。因此,對于司馬遷的“至圣”的稱號,孔子是當之無愧。
。ò鍟杭彝ド硎、學習經歷、仕途坎坷、著書立說、死后影響;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生無所息。)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yè)
孔子世家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詞、句式
2、通過對文意的翻譯理清文章層次
3、通過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二、國學誦讀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尽!弊釉唬骸袄险甙仓笥研胖,少者懷之!
【譯文】顏淵、子路兩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愿意把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拿出來與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壞了也不抱怨!鳖仠Y說:“我的意愿是,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鬃诱f:“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鳖仠Y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三、《孔子世家》檢測
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孔子適鄭
形狀,末也。
孔子方負杖逍遙于門
予始殷人也
2、翻譯下面句子
汝來何其晚也
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
四、文本思考
1、誦讀文章,請用原文中的'語言說說四個弟子各自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2、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并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
五、《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檢測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乎”字的意思。
。1)吾一日長乎爾
(2)攝乎大國之間
。3)異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風乎舞雩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的意思。
。1)以吾一日長乎爾
。2)毋吾以也
。3)則何以哉
。4)為國以禮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如”字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3)宗廟之事,如會同。
4、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的字。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
。4)唯求則非邦也與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并解釋。
1、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
2、鼓瑟希,鏗爾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風乎舞雩
六、課后作業(yè)
學習本文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寫一個你最熟悉的人,200字左右。
孔子世家教案6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通過對兩篇文章的學習,積累文言知識。
能力目標:
準確、流暢、有感情的朗讀文章。熟能成誦,體會經典的魅力。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人物對話及形象,探討孔子的政治主張。
教學重點:
熟能成誦,積累文言知識,體會經典的魅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檢查“國學誦讀”。
二、檢查《孔子世家》(節(jié)選)自學情況。
1、檢查讀課文的情況。
2、讓學生復述用簡介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
3、檢查文言知識情況。(出示幻燈片檢查)
翻譯下列重點句子(學生趴黑板檢查)
、倏鬃有廊恍υ唬骸靶螤,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诳鬃右驀@,歌曰:“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圩蚰河鑹糇靸芍g,予始殷人也。
4、提問:結合你了解的`孔子,思考,孔子為什么贊同“自己是喪家之狗”的說法?
總結歸納,承上啟下:早在古希臘,憤世疾俗、特立獨行的哲學家,北大李零教授“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笨鬃右簧荚跒樾麄髯约旱恼沃鲝,周游列國,游說諸侯,但執(zhí)政者卻沒有理會的,所以他很棲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那到底,孔子提倡的政治局面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走進《論語》記載的他和弟子的一段談話,或許能找到答案。下面我們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三、用誦讀法,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第一步:讀準字音。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和查看詞典,校正讀音。學生根據字音自由朗讀。
第二步:讀通文意。小組匯總有疑問的文言知識點。老師解答,指導學生讀懂文意。
第三步:讀出韻味。通過分析人物特點,揣摩對話語氣,挖掘思想內涵,總結藝術特色。
重點引導學生探討孔子為什么贊同曾皙的觀點?
總結:、引導學生總結出“禮治”“民本”“和諧”的主旨。
最后,學生推薦六名同學分角色朗讀全文。
朗讀提示:
人物
特點
語氣
孔子
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循循善誘
語速慢一點,和藹一點
子路
率直、自信、不夠謙虛
語速快一點,音調高一點,氣勢盛一點
冉有
謹慎、小心
語速、音調適中
公西華
謙虛、退讓
語速慢一點,音調小一點
曾皙
志向高潔、卓爾不群
讀的輕松愉快一些
最后,用朱永新的話――閱讀之于生命,我習慣于將國學經典比喻為“母乳”!澳溉椤钡膬r值在于她是取法乎上的不可替代。引導學生誦讀經典。
四、布置作業(yè):背誦全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禮治、和諧、民本
孔子世家教案7
第一課時: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犊鬃邮兰摇吩敿毜赜浭隽怂纳交顒蛹案鞣矫娴某删停茄芯靠鬃由剿枷氲囊黄匾恼。 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即使在他遭到打擊、排斥、嘲諷、甚至圍困的時候也仍然不減。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奔走游說。雖然到處碰壁,但仍執(zhí)著追求。文章用了相當篇幅,真實地記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動,寫得生動具體、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象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實在是個創(chuàng)舉,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文中對孔子的辦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作風,都有全面地描寫,突出地表現了這位偉大教育家的風范。 文章也寫了孔子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修養(yǎng),以及他在整理和傳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績。他整理和編纂過《詩》、《易》、《禮》、《樂》、《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將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從而對這些古文獻的傳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貢獻。 孔子一生的事跡很多,頭緒也很紛亂,但司馬遷在這篇洋洋近萬言的文章中卻記述得線索清楚,有條不紊,而且重點突出,在記述故事的同時,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寫,從而較全面地展現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風貌。 司馬遷寫歷史人物,暗含愛憎褒貶的的感情,有較為鮮明的傾向性。他對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處處流露了出來,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話,用孔子自己的語言來表現其人,不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實感,而且也使人覺得親切感人。
二、孔子好學善思的品質: ①孔子適周問禮: 從此處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學,也是為了通過老子之口說明孔子是“聰明深察”“博辯廣大”而正直的人,還用以強調孔子在與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適齊聞《韶》: 主觀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會反響——“齊人稱之” ③孔子在魯學琴: “習其曲”“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以師襄子的不斷催促和后來的折服來襯托孔子的行為和品質。
第二課時:
孔子被困陳蔡之間: 1、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導師風范 ①子路——坦誠直率、敢于質疑 子路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導致眾叛親離。子路質疑孔子之道的內涵,這是對孔子之道的正確性提出了懷疑,孔子沒有給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齊和王子比干的事實從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與智的有與否并不是“吾道”是與非、窮與達的要害。 ②子貢——小心謹慎、講用務實 子貢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過于迂闊而不切實際,因而無法取得社會的認可和民眾的支持。子貢從能否為社會接受、能否為世所用的角度出發(fā),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實際,這是對孔子之道的實用性表示了懷疑,孔子對他進行了直接的批評,告誡子貢——應當多考慮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張,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則就會犯眼光短淺的錯誤,最終會喪失了自己的“道”。 ③顏回——信念堅定、能言善辯 顏回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是盡善盡美的,不能得到社會認可民眾支持的原因是統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貢主張對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調整,顏回卻主張堅持,決不改變決不動搖。顏回篤信孔子之道,認為“天下莫能容”恰恰證明孔子之道的先進性和正確性,而且道之“窮”正好可以檢驗一個人是不是能堅守自己信仰和主張的真君子,孔子對他這種審時知世而又堅守其道、“一以貫之”的君子風范和品質人格十分欣賞,不僅表示贊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談話的最后,還是忍不住開了一個玩笑。 2、孔子堅持原則、信念堅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陳蔡之間,情況險急,身邊的弟子們了都病餓得“莫能興”,而孔子卻處變不驚,“講誦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貢的反感和怨憤。這也是用反襯的手法表現孔子的堅強,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鬃踊卮鹱勇泛妥迂暤脑挘忍宦读俗约旱男木澈蜑槿俗鍪聹蕜t,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第三課時:
孔子整理文獻、從教授業(yè)、撰述《春秋》等活動 1、孔子整理文獻: ①對“禮”的整理——孔子整理文獻是因為這些文獻已“廢”“缺”;因為孔子的整理《書傳》《禮記》等文獻才得以保存;孔子是在“追跡三代”“觀殷夏所損益”的基礎上做整理繼承工作的,并對“周禮”最為肯定;孔子整理的文獻,當時已不能完全被印證。 ②對“樂”的理解的分類吞理解,“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認真學習、悉心研究的基礎上的。 ③孔子對《詩》的刪削和篇目確定,刪削的原因是為了“去其重”,篇目確定的原則是“可施于禮義”并能“弦歌之”。 ④孔子晚年“喜”“讀”《易》并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的情況,“韋編三絕”強調了“喜”的程度和勤奮精神,“假我數年”的話則表現了“學而不厭”的學習態(tài)度。 2、孔子從教授業(yè): 概述其教學的內容和弟子的眾多,后一段寫其具體的教育內容和主要的教學方法。 3、撰述《春秋》: ①孔子作《春秋》的緣由——使自己的主張和風解“見于后世”,并交代《春秋》所記史實的起訖年代。然后用“據魯”和“約其文辭”二句指出《春秋》的指導思想和表達特點。并舉《春秋》中的兩個例子進行印證,最后兩句,說明《春秋》的寫作目的和成書后產生的影響。 ②孔子對《春秋》的重視程度,先用對比說明孔子對此書字字推敲,他人無法改易,連以“文學”著稱的徒子夏也“不能贊不辭”;然后敘述孔子將《春秋》傳授給弟子時語重心長的叮囑,孔子強調此書的“雙刃劍”效應,意在告誡弟子首先必須“知丘”和堅守其道。
孔子世家教案8
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動,理解他在中國歷史文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學多才,認識他“一以貫之”的人格和堅持自己理想主張決不放棄的精神。
3、積累文言詞匯,各類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文言知識,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認識孔子的理想追求、優(yōu)秀品質和高尚人格。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文題、背景。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仁,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奔走游說。雖然到處碰壁,但仍執(zhí)著追求。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象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實在是個創(chuàng)舉,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孔子有著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修養(yǎng),在整理和傳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績卓著。他整理和編纂過《詩》、《易》、《禮》、《樂》、《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將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從而對這些古文獻的傳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貢獻。
孔子一生的事跡很多,頭緒也很紛亂,但司馬遷在這篇洋洋近萬言的文章中卻記述得線索清楚,有條不紊,而且重點突出,在記述故事的同時,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寫,從而較全面地展現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風貌。
司馬遷寫歷史人物,暗含愛憎褒貶的的感情,有較為鮮明的傾向性。他對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處處流露了出來,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話,用孔子自己的語言來表現其人,不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實感,而且也使人覺得親切感人。
二、 學生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練習。
文言實詞:孔子貧且賤(社會地位底下) 請與孔子適(去、到)周
好(喜歡、愛好)議人者也 與齊太師語(談論)樂
可以益(增加(新的學習內容))矣 齊人稱(稱贊、稱道)之。
未得其數((彈奏的)技藝)也 幾(同“頎”,長、高)然而長
如王(做……王)四國 師襄子辟席再(兩)拜
軍(駐軍)于城父 陳蔡大夫謀(商量、謀劃)曰
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心意、想法)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弊病)
子路慍(生氣、怨恨)見曰 君子固窮(困厄)
良農能稼(種莊稼)而不能為穡 君子能修(研究、完善)其道
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脫身) 不容何。〒、擔憂)
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同“歟”,嗎)欲以(憑借)通乎景公 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在)野 齊人稱之(他)
夫子蓋(同“盍”,何不)少貶焉 安(哪、怎么)有伯夷、叔齊
夫道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修也 而不能為(被)容
孔子欣然(……的樣子)而笑曰 而(你)志不遠矣
文言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 (省略句 于)
譯文: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連續(xù)十天仍不要求學習新的內容。
、谖崧劯毁F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 (倒裝句 介詞短語后置)
譯文:我聽說富貴的人拿財物送給別人,仁人用(有益的)話送給別人。我不是富貴的人,但還虛有“仁人”的稱譽,那就送你幾句話吧。
、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譯文:子路回答:“是不是我們沒有做到對人仁愛?別人不相信我們。是不是我們還不夠聰明?別人不跟我們走! (倒裝句 賓語前置)
4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而志不遠矣。 (被動句 為---所---)
你現在不修你的道,反而求被當世所容。你的志向也太不遠大了。
三、新授
本板塊的主題為“讀其書想見其為人----《史記》的理想人格”。同學們集體朗讀61--64頁的文字,體會文中表現的孔子的“理想人格”的具體內容,并說說可以給我們的啟發(fā)。
文中相關內容:適周問禮 學《韶》樂 學鼓琴 窮而守道
孔子好學善思的品質:
、倏鬃舆m周問禮:
從此處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學,也是為了通過老子之口說明孔子是“聰明深察”“博辯廣大”而正直的人,還用以強調孔子在與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诳鬃舆m齊聞《韶》:
主觀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會反響——“齊人稱之”
、劭鬃釉隰攲W琴:
“習其曲”“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以師襄子的不斷催促和后來的.折服來襯托孔子的行為和品質。
孔子被困陳蔡之間:
1、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導師風范
、僮勇贰拐\直率、敢于質疑
子路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導致眾叛親離。子路質疑孔子之道的內涵,這是對孔子之道的正確性提出了懷疑,孔子沒有給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齊和王子比干的事實從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與智的有與否并不是“吾道”是與非、窮與達的要害。
、谧迂暋⌒闹斏、講用務實
子貢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過于迂闊而不切實際,因而無法取得社會的認可和民眾的支持。子貢從能否為社會接受、能否為世所用的角度出發(fā),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實際,這是對孔子之道的實用性表示了懷疑,孔子對他進行了直接的批評,告誡子貢——應當多考慮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張,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則就會犯眼光短淺的錯誤,最終會喪失了自己的“道”。
、垲伝亍拍顖远ā⒛苎陨妻q
顏回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是盡善盡美的,不能得到社會認可民眾支持的原因是統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貢主張對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調整,顏回卻主張堅持,決不改變決不動搖。顏回篤信孔子之道,認為 “天下莫能容”恰恰證明孔子之道的先進性和正確性,而且道之“窮”正好可以檢驗一個人是不是能堅守自己信仰和主張的真君子,孔子對他這種審時知世而又堅守其道、“一以貫之”的君子風范和品質人格十分欣賞,不僅表示贊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談話的最后,還是忍不住開了一個玩笑。
2、孔子堅持原則、信念堅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陳蔡之間,情況險急,身邊的弟子們了都病餓得“莫能興”,而孔子卻處變不驚,“講誦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貢的反感和怨憤。這也是用反襯的手法表現孔子的堅強,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貢的話,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為人做事準則,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孔子世家教案】相關文章:
《孔子》教案08-28
孔子的教案02-15
《孔子拜師》教案03-20
孔子游春教案09-20
《孔子學琴》教案09-09
《孔子拜師》的優(yōu)秀教案03-03
孔子游春教案設計07-20
《孔子拜師》教案 15篇04-10
孔子游春教案15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