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壓強》教案優(yōu)秀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壓強》教案優(yōu)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壓強》教案優(yōu)秀1
課時:
1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有壓強的事例。
2、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3、知道托里拆利實驗說明什么。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
教具:
橡皮碗一對,茶杯,硬紙片,大、小試管,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現在我們學習大氣壓強的知識。先請同學們看兩個實驗。
演示課本圖11—2、11—3實驗。演示前說明做法。
讓學生討論:什么原因使兩個皮碗緊貼在一起拉不開呢?
什么原因使硬紙片不掉下來呢?
二、大氣壓強
分析上面實驗中現象的原因。皮碗周圍只有空氣,沒有別的物體,把皮碗緊壓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向上托住硬紙片不掉下來的'力,也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上面的實驗證明,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
人們很早就對大氣壓強進行研究了。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討論原因。
講述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板書:一、大氣的壓強
1、、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三、大氣壓強有多大
1、馬德堡半球實驗表明大氣壓強很大。
2、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測出了大氣壓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實驗,邊做邊講。
讓學生注意觀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銀槽里后,水銀柱的。變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這時水銀柱高約760mm。
讓學生思考并試著回答:
。1)水銀柱上方是真空還是空氣?
。2)是什么力量支持著水銀柱不落下來?
教師解釋水銀柱不落下來的原因。這個實驗表明水銀柱的壓強等于大氣壓強。
3、大氣壓強的值
引導學生回憶前章學過的計算液體壓強的方法,討論如何計算出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p=ρ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學生體會大氣壓強的大。喝说氖终泼娣e約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氣壓力約等于500N,相當于一個質量50kg的同學站在手上?梢妷毫κ呛艽蟮摹
板書:2、大氣壓強等于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Pa。
討論:大氣壓強能支持760mm高水銀柱,如果把玻璃管內的水銀換成水,大氣壓強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銀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應為水銀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氣壓強約等于10m高(三層樓高)的水柱產生的壓強。
介紹大氣壓發(fā)現的歷史:抽水機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討論:大氣壓為什么沒有把我們壓癟?
四、討論“想想議議”。
先猜后演示。再討論原因,教師歸納、解釋。
五、布置作業(yè)
1、課本中本節(jié)練習題1、2。
2、課本中本章后的習題3。
3、閱讀章后的“大氣壓發(fā)現的歷史”。
《壓強》教案優(yōu)秀2
一、課型課時
第1課時: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形成壓強的概念。課型為探究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與重力的區(qū)別,會作壓力示意圖。
。2)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知識進行有關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能設計并進行研究壓力產生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并建立壓強的概念。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體驗壓力的作用效果,調查、收集在生活中的實例,養(yǎng)成將物理知識運用于生活、生產的意識,加深對壓強知識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
1、重點
。1)壓力的概念。
。2)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帕斯卡。
。3)能運用壓強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解釋簡單現象。
2、難點
。1)壓力與重力的區(qū)別。
。2)壓強的概念及有關計算。
四、教材分析
教材的編寫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基本理念。首先從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驗感受入手,激發(fā)學生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求知欲。通過方便、直觀的實驗探究,使學生認識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與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有關,幫助學生建立起壓強的概念。在理解了壓強的概念和公式的物理意義之后,引導學生應用獲得的知識分析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五、教學思路
針對本節(jié)教學的基本要求,壓強的概念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理解壓強概念關鍵在于認識壓力產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積有關系。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先感受壓力的效果,對壓力有個感性的認識,再通過做力的示意圖來概括出壓力的概念。為了突破本節(jié)的難點――壓力與重力的區(qū)別,再讓學生在原圖上作出重力的示意圖,以此來得出壓力的產生及壓力大小與重力的關系。
學生知道壓力的概念后,用一幅幽默插圖引出壓力的作用效果還可能與受力面積有關,由此提出問題并進行猜想,實驗探究如圖8-4所示,此現象學生易于理解并可由實驗觀察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與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與受力面積有關。
為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就應比較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由此引入壓強的概念。在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再由簡單的實例及壓強概念得到壓強的計算公式。在此基礎上介紹壓強的單位帕斯卡,并列舉一些小數據使學生對1Pa的壓強形成具體的概念。
在理解了壓強公式的物理含義,知道壓強跟壓力和受力面積的關系后,留給學生課下思考交流增大和減小壓強的途徑,這對學生靈活運用壓強知識很有好處,也很有趣味性。
教具準備:海綿狀泡沫塑料、磚頭、三角板。
六、教學過程
1、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小實驗:如課本P136圖8-1所示,讓學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夾著三角尺,兩個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生:食指感覺有點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覺得疼,肌肉凹得淺。
師:實驗做得很好,講得也很好。
。2)、請同學們再看圖8-2滑雪,說說為什么雪地行走,腳容易陷入積雪中,有了寬寬的滑雪板,運動員不僅不會陷入雪里,而且還能在雪地上滑行?
生:在雪地上行走,對雪地壓力比較大,所以腳容易陷入積雪,用寬寬的滑雪板滑雪,對雪地的壓力比較小,所以運動員不會陷入雪里。
生:在雪地行走,腳與雪地接觸面積比較小,所以會陷下去,而用寬寬的滑雪板滑雪時與雪地的接觸面積比較大,所以不會陷下去。
師:很好,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我們將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上述現象均由壓力的作用產生,這一節(jié)我們先來認識壓力,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及什么叫壓強等。
2、新課教學
(1)、壓力的概念
放映幻燈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塊放在斜面上;往墻上按圖釘。請同學們畫出三種情況下壓力的示意圖。
學生畫壓力示意圖,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師:請幾位同學將壓力示意圖拿上來投影,交流。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三種壓力的示意圖。(放映幻燈片)
通過畫出以上三種壓力的示意圖,同學們能交流概括出什么是壓力嗎?
生: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畫出以上三種情況下物體所受重力的示意圖,壓力和重力一樣嗎?
學生畫重力的示意圖,教師巡視。
生:(甲)圖中茶杯對桌面的壓力是由它的重力產生,壓力與重力方向相同。(乙)圖中木塊對支持它的斜面的壓力也是由重力產生的,但壓力與重力方向不同。(丙)圖中圖釘對墻的壓力與重力無關,壓力方向也與重力方向不同。
所以,有些壓力是由重力作用產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壓力與重力無關。我們可以得出壓力的產生及壓力大小與重力的關系。(放映幻燈片)
。2)、壓力的作用效果
師:我們來觀看一幅有趣的插圖。壓力相同時,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不一樣,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
生:⑴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茐毫ψ饔玫男Ч矬w間接觸面積有關。
、菈毫Φ淖饔眯Ч鷫毫Φ拇笮『褪芰γ娣e都有關。
⑷可以通過比較壓力作用下物體凹陷的深度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
師:你們準備如何設計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呢?
生:可以象課本P137圖8-4,圖(a)(b)(c)那樣,將磚放在海綿狀泡沫塑料上,第一次一塊磚平放,第二次兩塊磚平放,第三次一塊磚豎放,比較(a)(b)觀察海綿狀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來比較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比較(a)(c)觀察海綿泡沫塑料凹陷深淺來比較當壓力相同時,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
師:實驗設計很好,我們把這種方法叫什么?
生:變量控制法。
師:很好,同學們如果沒有不同意見,可以分組進行實驗,并討論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教師巡視。
師:請各組交流實驗結論。
生:我們通過實驗得到的實驗結論是: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八年級物理壓強5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生:我們的實驗結論與他們組相同,通過實驗驗證了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
師:祝賀同學們通過實驗得出正確結論,F在我們知道壓力作用效果的決定因素: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
。3)、壓強的概念
師: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都有關,要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最簡單的是比較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請同學們比較如圖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放映幻燈片)
生:左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00N,右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80N。
師:物理學中引入壓強用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
由壓強的定義可以得到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通常用P來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則壓強公式為P=F/S。
師:壓強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由公式確定壓強的單位是牛每平方米。人們給壓強規(guī)定了一個專門的單位叫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這是為了紀念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1Pa=1N/㎡。
師:1Pa的壓強很小,相當于把3粒芝麻壓成粉,均勻地分布在1c㎡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下面有一些小數據可以讓同學們對1Pa形成具體的概念。(放映幻燈片)
師: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完成下面的例題(投影例題)。并思考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3、歸納小結及學習過程評估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壓力不是重力。
生:(2)我知道了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有關,用壓強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計算公式:P=F/S,壓強的單位是Pa、
師:同學們表現很棒,歸納得很好。
4、課后作業(yè)
P140 第1、2、3題。
5、板書設計
第八章 壓強
第一節(jié) 壓強 (第一課時)
一、壓力
定義: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二、壓強
1、壓強的物理意義: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義: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壓強。
3、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即P=F/S
4、單位:帕斯卡(帕Pa) 1Pa=1N/㎡
《壓強》教案優(yōu)秀3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壓力,會畫壓力的示意圖。
2、通過探究知道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壓強定義公式。
3、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4、能在日常生活上靈活運用壓強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
二、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壓強的概念和壓強的公式。
難點:壓強公式的應用。
三、器材
學生探究實驗器材:自制壓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砝碼,50克的砝碼各一個,細砂,海綿、玻璃杯、鉛筆等
教師演示器材:汽球,圖釘,雞蛋等
四、教學過程
。ㄒ唬┬抡n引入
將一氣球置于講臺上讓班上個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壓氣球,因氣球打氣不很足,他必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壓破球,接下來叫一個個頭最小的女生(偷偷給她一根針)。她只要輕輕一碰氣球便破了,學生必大笑。此時設問為什么?從而引入新課。
。ǘ┯^察與作圖————什么是壓力
1、用兩摞書作橋墩,一張偏厚紙板做橋面,再放上一重物,此時橋面壓彎了,設問為什么?分析原因是受一向下壓的做用力。
2、舉例老師站在講臺上受什么力(重力和支持力),講解地面支持了老師(要不老師不掉地下去了),老師也壓了地面。
3、①請同學們觀察分析書本圖9—1例子的三副圖并在練習本上畫出三副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同時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各畫一圖。同學們作圖時,教師來回巡視,了解學生作圖中的錯誤。
、趯W生畫完后,講評學生作圖情況,錯誤的進行糾正,并用紅色粉筆把壓力突出出來。讓同學們討論思考以上圖中物體對受力表面的壓力有什么共同特點?
得出:壓力是由于物體形變產生的。壓力作用在接觸面上,壓力的方向跟接觸面垂直,指向受力物體。
、劢處煔w納總結得出壓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得出壓力的定義、特點及與重力的區(qū)別。
。ㄈ┨骄繅毫Φ淖饔眯Ч
1、播放三幅插圖,創(chuàng)設情境。讓同學們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感受壓力的效果。教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用大腦去思考,看看在這些圖中你們能發(fā)現些什么?同學們發(fā)現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記錄下幾條有關的問題,大致歸納為三個問題:
(1)當人們在松軟的地上行走時,為什么會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腳印?有了滑雪板人為什么就能在雪地上自由地滑翔?
(2)為什么在泥濘的沼澤地里有輪子的車輛寸步難行,而裝有履帶的坦克和拖拉機卻可以行動自如呢?
。3)同一個物體壓在海綿上,為什么海綿的形變程度不同呢?
2、親自體驗一下。做書本圖9—3的實驗。讓學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鉛筆,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夾著兩頭,提問:兩個手指的感覺一樣嗎?為什么兩個手指的感受不同呢?提醒學生注意發(fā)現問題。接著讓筆尖壓在手指上,先輕壓后重壓,比較兩次疼痛的感覺。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同學們猜測并討論,同時說明猜想是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實驗驗證。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討論設計方案,收集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交流實驗體會)
學生在這里的實驗方案很多,可采用復式教學法———各組學生先分別做自己設計的實驗,然后分別上講臺匯報。
從而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有關;在相同的壓力時,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因此,壓力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系,還跟受力面積有關系。
叫兩個體重懸殊的.學生站在講臺,請學生比較他們對地面的壓強。(學生由于他們對地面的壓力不同,受力面積不同,所以很難比較)
所以,要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較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由此引出壓強。
。ㄈ〾簭
、俣x: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诠剑簤簭=壓力/受力面積;。并由此引出壓強的單位是由力的單位和面積單位共同組成的。
③單位:牛頓/米2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符號是Pa。⑤介紹壓強的物理意義:以成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1、5×104Pa的含義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壓力約1、5×104牛頓。
。4)課堂練習
例:計算芭蕾舞演員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做題,其余同學在下面做,教師來回巡視,及時發(fā)現學生的解題問題,給予及時糾正。做完后。講評練習的同時指出同學在解題中出現的錯誤和不規(guī)范的問題。
。ㄋ模〾簭娭R的應用
為了使同學了解壓強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并且如何運用壓強的知識為我們服務,設問:壓強是越大越好,還越小越好呢?然后解釋生活中我們需要壓強大時要想辦法增大壓強,需要壓強小時想辦法減小壓強?同時說明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會被壓壞。舉例說明:如磚能承受的壓強大約是5×106帕,混凝土是(5—50)×106帕等等。為了不壓壞物體,使物體受到的壓強小于物體能承受壓強,因此人們就想方設法減小物體受到的壓強。
設問:如何去增大壓強或減小壓強呢?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由P=F/S分析出增大壓強與減小壓強的辦法,并引導鼓勵同學分類舉出生活中我們應用的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例子,如:書包帶平而寬;吸管一頭尖一頭鈍;椅子用寬而平的板平不用一細桿等等。同時讓同學們參與做對比小實驗,這樣不僅說明問題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輕輕松松學習,又懂得了生活中的很多情況用到了所學的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的和表達能力,對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物理興趣和學習信心有很好的作用。
。ㄎ澹┳鳂I(yè)
1、收集生活中增大壓強和減少壓強的例子。
2、課外小實驗:測出你站立在地上的壓強。
3、一人空手站立在地面上,怎樣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壓強增大到原來的兩倍?如果他要營救一個掉進冰窟窿里的孩子,是站著跑過去還是爬著過去?
《壓強》教案優(yōu)秀4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壓力,會畫壓力的示意圖。
2、通過探究知道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壓強定義公式。
3、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4、能在日常生活上靈活運用壓強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1、知道什么是壓力,會畫壓力的示意圖。
2、通過探究知道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壓強定義公式。
3、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教學資源
壓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砝碼,50克的砝碼各一個,細砂,海綿、玻璃杯、鉛筆。
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將一氣球置于講臺上讓班上個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壓氣球,因氣球打氣不很足,他必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壓破球,接下來叫一個個頭最小的女生(偷偷給她一根針)。她只要輕輕一碰氣球便破了,學生必大笑。此時設問為什么?從而引入新課。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1)播放三幅插圖,創(chuàng)設情境。讓同學們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感受壓力的效果。教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用大腦去思考。
。2)教師記錄下幾條有關的`問題,大致歸納為三個問題:
a當人們在松軟的雪地行走時,為什么會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腳。坑辛嘶┌迦藶槭裁淳湍茉谘┑厣献杂傻鼗?
b為什么蚊子可以輕易的扎破皮膚,而駱駝卻可以在沙漠中行動自如?
c同一個物體壓在海綿上,為什么海綿的形變程度不同呢?接著讓筆尖壓在手指上,先輕壓后重壓,比較兩次疼痛的感覺教師:兩個手指的感覺一樣嗎?為什么兩個手指的感受不同呢?學生:不一樣,筆尖扎的比較疼。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同學們猜測并討論,同時說明猜想是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實驗驗證。
進行課本實驗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有關;在相同的壓力時,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因此,壓力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系,還跟受力面積有關系。所以,要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較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由此引出壓強。
3、壓強
、俣x: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诠剑簤簭=壓力/受力面積;并由此引出壓強的單位是由力的單位和面積單位共同組成的。
、蹎挝唬号nD/米2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符號是Pa。
、芙榻B壓強的物理意義:以成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104Pa的含義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壓力約×104牛頓。
4、怎樣增大壓強和減少壓強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減少或增大壓強,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呢?
學生:增大壓強的時候減少受力面積或增大壓力。學生:減小壓強的時候增大受力面積或減小壓力。教師:有沒有同學能夠舉幾個例子?
學生:鐵軌下的枕木、書包的寬背帶、坦克的步履帶……
《壓強》教案優(yōu)秀5
。ㄒ唬┙虒W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氣壓強,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并能簡單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氣壓強的現象。
3、知道大氣壓強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實驗而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斯卡,它相當于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ǘ┙叹
演示用:玻璃杯、硬紙片、水、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殼雞蛋一個、注射器、鉤碼、約1米長的玻璃管、水銀、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學生用:皮碗(每二位學生一對)。
。ㄈ┙虒W過程
一、新課引入
1、演示實驗:由實驗設置疑問,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1)將硬紙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掉下)?
(2)將玻璃杯裝滿水,仍用硬紙片蓋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暫不放手,問:如果放手,會出現什么現象?先請同學們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沒有掉下來。)
2、講述:同學們要知道實驗時,硬紙片不會掉下來的原因嗎,學習了這節(jié)課的知識,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閱讀課文前面的“?”和圖11—1。讀后問:大家閱讀了馬德堡半球實驗,空氣把兩個銅半球緊緊地壓在一起,16匹馬都很難把它們拉開。對于這個實驗,同學們想試一試嗎?現在,我們模仿馬德堡半球實驗來做一做。
2、學生實驗:學生照課本中圖11—2做實驗,兩個皮碗口對口擠壓。然后兩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開(用較大的力才能拉開)。
3、講述: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包圍著,這層空氣又叫大氣層?諝庥捎谑苤亓ψ饔,而且能流動,因而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教師板書這句話)。
4、講述:剛才同學們所做的模仿馬德堡半球實驗和奧托·格里克做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充分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抽出金屬半球內空氣(或擠壓出皮碗內的空氣),兩個金屬半球(或兩個皮碗)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緊緊地壓在一起,因而很難把它們拉開。
5、演示、驗證:剛上課時,老師演示的實驗,表明玻璃杯內裝滿水,排出了空氣,杯內水對硬紙片的壓強小于大氣壓強,由于大氣壓強的作用,托住了硬紙片,所以硬紙片不會掉下來。
演示課本中圖11—4的實驗(演示后,由學生舉手發(fā)言,說明雞蛋為什么會擠進廣口瓶內,引導學生說出由于棉花燃燒耗盡了瓶內空氣,瓶內壓強小于瓶外大氣壓強,雞蛋在大氣壓強作用下,被壓入瓶內)。
6、講述、過渡:根據奧托·格里克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學生托里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7、演示:
(1)介紹托里拆利實驗裝置
。2)演示托里拆利實驗(一面演示,一面講解),演示完后,請一位學生上臺用米尺測一測玻璃管內水銀柱的`高度。
教師講述并板書:大氣壓強相當于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8、講述:760毫米水銀柱的壓強有多少帕呢?請同學們根據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p=hg算一算(學生演算,教師巡視)。學生算出結果后,接著講述: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帕,這就是托里拆利實驗測出的大氣壓強的值(教師板書后,簡要說明這個值是“海平面”所測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氣壓強不同,將在下一節(jié)課學習)。
三、小結本課內容
四、鞏固練習:
1、演示: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針的孔用橡皮帽蓋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掛上500克的鉤碼,活塞不會被拉出注射筒。請同學們討論為什么?
2、演示課本圖11—6的實驗:將啤酒瓶裝滿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緩緩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觀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來。討論原因。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認真閱讀一遍課文。
2、把本節(jié)后練習的第1、2題和章后習題第3題做在作業(yè)本上。
3、把課文后練習第3題和習題第1、2題在閱讀課文后,聯系課內所講內容,進行思考,準備著下節(jié)課在課內口答。
(四)說明
1、課文中圖11—2“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用的“皮碗”在農貿市場的金魚市上可以購買,這樣的皮碗是金魚缸中固定水草用的,價格很便宜。學校實驗室可統一購買,用后由實驗室保管,供長期使用。這個模擬實驗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實驗要注意打開窗子通風。要邊做邊講,使學生明白玻璃管內裝滿水銀,排出了空氣,倒置插入水銀槽內,管內水銀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為真空,這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強支持著的道理。
3、用注射器掛鉤碼的補充實驗,一方面是進一步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另一方面也達到鞏固本課知識的目的,同時在注射器活塞下掛一個500克的砝碼,給學生以驚奇,更加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到此,初二學生已學習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不斷地保持下去,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增強。
4、對于啤酒瓶的實驗,啤酒瓶容易獲得,學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為作業(yè)(動手的作業(yè))讓學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課室內看一看更生動,更具體,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5、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壓強》教案優(yōu)秀6
一、教學目標
。ㄒ唬┲朗裁词谴髿鈮簭姡苷f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存在的事例。
(二)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并能簡單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氣壓強的現象。
(三)知道大氣壓強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實驗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它相當于760毫米高的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ㄋ模┡囵B(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重點是:感知大氣壓強的存在。
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難點是:理解托里拆利實驗及用液體壓強來研究大氣壓強的轉換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三、教學準備
教師:玻璃杯、硬紙片、試管一根、長約兩米的玻璃管一根、水、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皮的雞蛋一個、鑷子一個、注射器一個、托里拆利實驗裝置一套、打火機一個。
學生:皮碗(每兩人一對)
四、教學方法
。ㄒ唬┦痉斗ǎ航處熃o出示范,進行具體操作演示。
(二)談話法:師生間進行交流對話。
。ㄈ┳灾魈骄糠ǎ鹤寣W生自己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資料,通過主動探究獲取新知識。
小組討論法:學生圍繞主題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再得出結論。
五、教學過程
。ㄒ唬⿵土曁釂
師:如右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液體對它壓強?
生:受。
師:液體內部向什么方向有壓強?
生:各個方向。
師:液體內部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液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二)引入新課
師: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所包圍,即大氣層,地球上的物體(包括人)都浸在其中。提問:浸入空氣中的物體是否受到大氣產生的壓強呢?
請學生用皮碗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出示課前已經抽好氣的馬德堡半球,讓學生使勁拉但不開,打開氣閥,球內進入空氣后卻很容易拉開。
師: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板書:“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產生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
。ㄈ┦谛
1、請學生討論、并列舉出生活中有關大氣壓存在的實例。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試驗,把進氣口密封后,拉注射器時很費力。再一次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向不同方向松開手后又都會發(fā)出很大的聲音,與液體壓強實驗作比:
2、提問:這能說明什么問題?(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知大氣壓強與液體中的壓強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提問:(1)空氣主要是由什么物質組成?(氮和氧)
。2)它們受重力作用嗎?(受)
。3)空氣能流動嗎?(能)補充: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教師總結:空氣也和液體一樣受重力、具有流動性,這也是浸入大氣中的物體受到大氣壓強的原因。
板書:“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空氣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動性”
我們知道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并且也了解了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那么大氣壓強的值是多大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地研究這個問題。
3、做覆水杯實驗。
提問:(1)產生的現象是什么?(硬紙片沒有掉下); (2)為什么沒有掉下來呢?
師引導學生分析,裝滿水的杯中排出了空氣,蓋上硬紙片并倒置過來后,它們的周圍只有空氣,很明顯紙片沒有掉下來是大氣壓作用的結果。
向各個方向轉動覆水杯,觀察到硬紙片沒有下落,再一次說明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將用硬紙片托住的裝滿水的試管倒立在裝有水的水槽中,然后抽出紙片。
4、提問:(1)觀察現象;(2)思考產生現象的原因
。▽W生思考、討論。投影儀打出圖2)
分析:此時試管中的水不下落是由于大氣壓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大氣壓作用在水槽中的水面上。
5、提問:如果換用2米長的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來做此實驗,結果會如何?
實驗結果表明,2米長的水柱也能被大氣壓所支持。
大氣壓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師:歷史上曾經有人用10米長的玻璃管來做過此實驗,結果水管中仍充滿了水?磥泶髿鈮核苤С值乃谴笥10米的。
6、提問:下面我們假設大氣壓支持的水柱高是h米,請同學們討論能否用水柱產生的壓強間接地測出大氣壓強的值?如果可能,應用什么公式?
學生:能、p=ρ液gh水
師:用大于十米高的水柱來做此實驗測出大氣壓強的值從理論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實驗的過程中卻會給我們帶來問題:如無法在實驗室中完成此實驗;10米長的水管很難找等。
7、提問:現在請大家思考能否用我手中的這根1米長的玻璃管來完成測出大氣壓強值的任務呢?請同學們思考。(師:啟發(fā)學生由P=ρgh考慮問題。)
學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體,最好是水銀。
師:歷史上第一個想到用水銀代替水來測大氣壓強值的是意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其實托里拆利像你們一樣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到用水銀來做實驗的,他是在總結前人實驗的基礎上才想到用液體密度最大的水銀來做實驗,以測定大氣壓強的值。這一實驗稱為托里拆利實驗。
演示實驗:托里拆利實驗。
8、提問:玻璃管內水銀面上空有沒有空氣?(沒有,已被灌滿的水銀全部排出)
師:對,這個空間是真空。
9、提問:請大家觀察實驗裝置,哪一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強托住的?(玻璃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
請同學讀出此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差是多少厘米?
若測量結果不完全等于76厘米,則簡單介紹不同的海拔高度對應的大氣壓不同,76厘米高是托里拆利在海平面的高度測出的值。一般我們把大氣壓的值取為76厘米汞柱。
板書:“大氣壓強=76厘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1、01×105帕)”
10、提問:⑴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實驗時,使玻璃管傾斜插入水銀槽中,會影響實驗結果嗎?
⑵在做托里拆利實驗時,改用粗一些或細一些的玻璃管,會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侨绻谧鐾欣锊鹄麑嶒灂r,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管的上端,會有什么結果?
(用2米長的水柱做此實驗,得出水銀會下降到與水槽內水銀面相平的`位置)
11、例1:在托里拆利實驗中,我們測得的水銀柱高為76 厘米,則當地的大氣壓強值為多少帕?
若用水代替水銀做此實驗,則大氣壓支持的水柱有多高?
象這樣通過求水銀柱產生的壓強而間接測定大氣壓強值的方法是一 種間接測量的方法,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還會用到它。
12、例2:若桌面的面積為1平方米,上題中的大氣壓強作用在此桌面上產生的壓力是多大?它相當于多少個成年人的體重?(成年人體重約500牛)這么大的力,為什么沒有把桌子壓塌呢?(利用此題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大氣壓強是很大的)
大氣壓強向各個方向都有,桌面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大氣壓強,同時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強,兩者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不會塌。人為什么沒有被大氣壓壓癟也有與此類似的原因。
。ㄋ模┱n堂小結
(五)鞏固練習
1、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產生的壓強,叫();簡稱()或()。
2、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空氣受()力作用且具有()性。
3、馬德堡半球實驗能夠證明()的存在。
4、托里拆利實驗第一個測出了()的值。
5、在托里拆利實驗中,如果將玻璃管從豎直到傾斜放置,則( )。
、潘y柱的長度增加,高度增加;
⑵水銀柱的長度不變,高度減。
、撬y柱的長度減小,高度減。
、人y柱的長度增加,高度不變。
6、做“杯呑蛋”實驗再一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請同學解釋此現象?
7、(機動)塑料吸盤的使用和理論上的解釋?
(六)布置作業(yè):
1、書面作業(yè):課后練習的第2題,習題部分的第1、3小題。
2、課外討論:“想想議議”。
六、板書設計
大氣壓強
覆水杯實驗
p=ρ液gh水
托里拆利實驗
七、教學反思
通過課后交流,本節(jié)課在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知識網絡的建立方面還有待加強。教師課堂教學中還是有些放不開,學生回答問題較少,有趕進度的嫌疑。知識內容的排列上可以分為兩課時,這樣時間比較充裕。課堂練習內容可以設置為分組聯系,節(jié)約一定的時間。板書的設計和字體的書寫還要加強。通過交流和反思,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應當更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
《壓強》教案優(yōu)秀7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學習本節(jié)所需要的基礎知識:本節(jié)教材安排在固體壓力壓強基礎上,進一步介紹液體壓強,是對壓力壓強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為以后學習氣體壓強,浮力的產生原因,浮力的大小等奠定基礎。液體壓強的規(guī)律對學生了解自然,及其在生產建設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物質的存在狀態(tài)不同,壓強表現的特點也不同。壓強的概念應該包含固體壓強、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本節(jié)從液體具有流動性和受重力作用出發(fā)研究液體壓強的特點。液體壓強只是得綜合性較強,它是學習密度、力、平衡力和壓強的基礎上展開的。這些知識又為后面浮力的學習奠定基礎。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
。2)知道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及壓強的方向。(3)初步學會用壓強計探究液體的內部壓強。(4)掌握液體壓強的規(guī)律。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形成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2)通過分組實驗,體驗用“控制變量”和”轉換法”的研究方法。(3)通過介紹攔河壩,形成應用科學解釋事物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形成善于探究,樂于探究,敢于探究的品質。(2)培養(yǎng)學生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體驗科學規(guī)律對生產建設的'指導意義,激發(fā)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液體壓強的規(guī)律
難點:用壓強計探究液體的內部壓強實驗設計四、教學手段
本設計以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為基礎,通過演示使學生對液體的壓強獲得直觀的印象,通過分組實驗、各小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交流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掌握液體壓強的規(guī)律,通過介紹連通器、聯系攔河壩、潛水服鞏固液體壓強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液體壓強的規(guī)律。方法是:通過演示、探究等遞進式的實驗,強化液體壓強規(guī)律的形成過程;通過介紹連通器、聯系攔河壩、潛水服液體壓強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鞏固學生對液體壓強規(guī)律知識的理解。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用壓強計探究液體的內部壓強實驗。方法是: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發(fā)現并提出問題;通過學生實驗自主探究液體壓強的規(guī)律,師生磋商,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展示,加以指導磋商—合作學習,使學習變成多向磋商,獨立學習加上關注彼此學習結果、質疑、達成一致。在實驗過程中經歷討論、小組間交流、實驗數據記錄、分析和進一步處理實驗數據,得到液體壓強的規(guī)律。
五、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流程圖: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
體驗實驗,感受液體內部壓強
↓
觀察實驗,初步了解液體壓強
↓
探究實驗,探究液體壓強特點
↓
鞏固練習,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
課堂小結,總結評價所學內容
↓
課后延伸,知識拓展
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入新課教師活動利用多媒體展示三個問題:1、堤壩為什么要做成上窄下寬的形狀?2、深海中的帶魚捕到岸上為什么常常會死亡?3、潛水艇為什么要做堅硬的外殼?演示實驗:當水倒下去時,能看到橡皮薄膜鼓起來。(橡皮薄膜的形變說明了液體壓強的存在)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學生活動旨在設疑,吸引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味,引出課題。說明知識建構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啟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分組實驗,親身感受液體先讓學生親身感壓強。受液體存在壓強。讓學生在手上帶一次性塑料手套,放入水槽,感受液體壓強。
利用液體壓強計這個設計是通過什么來展示液體也存在壓強的呢?引導學生由上面的實驗猜想液體內部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能不能利用液體壓強計設計一個探究實驗進行驗證,并得出結論?交流探究結果定量測量得到液體壓強的大;學生交流,討論制定實驗方案,設計實驗表格,并按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由收集到的實驗數據歸納分析,得出液體內部壓強特點。能不能利用桌上的器材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實驗呢?這個設計是通過什么來展示液體也存在壓強及其大小的呢?學生思考,分組討論,讓學生感悟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有壓強通過轉換法讓學生感悟液體存在的壓強,及壓強大小的不同表現。這幾個實驗的設計深入淺出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壓強》教案優(yōu)秀8
學習目標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會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會用浮沉條件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重點
構建知識體系;靈活運用相關浮力知識解答生活中相關問題。
學習難點
求浮力問題時阿基米德原理或浮沉條件的選用
復習過程
一、知識梳理
請完成下面的填空
1、阿基米德原理
2、物體的浮沉條件
。1)決定因素:物體浸在液體中,一般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豎直向下的______,一個是豎直向上的______,物體在液體中是上浮還是下沉,決定于二者之間的大小關系。
。2)對于實心物體,可以通過比較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大小來判斷物體的浮沉(3)具體關系分析如下:
3、 浮力利用
。1)輪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這就是制成輪船的道理。
排水量:排水量=輪船和載滿貨物的總質量
(2)潛水艇:通過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沉浮。
。3)氣球和飛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
4:計算浮力方法有:
(1)稱量法:F浮=G—F ,(G是物體受到重力,F 是物體浸入液體中彈簧秤的讀數)
。2)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適合漂浮、懸。
浮力:一切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這個力叫浮力。
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二、典型例題解答:
【例1】一個不規(guī)則的實心物體,質量55g,放入裝滿純水的燒杯中,沉入底部,排開0、5N的水。然后向燒杯中加鹽并攪拌,直到物體懸浮為止(g=10N/g)。求:
(1)物體在純水中所受的浮力;
。2)物體的體積;
。3)物體懸浮時鹽水的密度。
【提示】(1)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重力;(2)因物體浸沒,所以物體的體積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V排可以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求出;(3)因物體懸浮,所以鹽水的密度和物體的密度相同。
【例2】把重5 N、密度為0.9×103 g/3的實心物體投入水中。當物體靜止時,物體處于 狀態(tài)(填“漂浮"、“懸浮”或“沉在水底"),物體所受的浮力是 N,物體排開的水重是 N (水的密度為1、0×103 g/3)。
【提示】物體的密度與液體的密度的大小關系,可判定出物體的狀態(tài),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重力,可求出排開的水重。
【例3】 將一塊實心物體放入盛水的燒杯中,物體靜止時如圖14-1所示。若將該物體分成大小不同的兩塊,仍然放在盛水的燒杯中,則 ( )
圖14-1
A、大塊沉入杯底,小塊飄在水面上
B、大塊、小塊都沉入杯底
C、大塊、小塊都飄在水面上
D、大塊、小塊都懸浮在水中
【提示】物體分成兩塊后密度保持不變,仍與水的密度相等。
三、達標檢測
1、把重為5N,體積為 600c3的物體投入水中,若不計水的阻力,當物體靜止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g取10N/g) ( )
A物體漂浮F。6N B物體懸浮F浮=5N
C物體漂浮F。5N D物體沉在水底F。5N
2、如圖14-2所示,三個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滿水,然后將甲、乙兩球分別放人兩個杯子中,甲球浮在水面,而乙球可以停在水中的任何位置,則三個杯子的總重量哪個大 ( )
圖14-2
A、放甲球的杯子最大 B、放乙球的杯子最大
C、沒放球的杯子最大 D、三個杯子一樣大
3、將同一物體先后放入三個盛有不同液體的容器中,小球靜止后如圖14-3所示,此時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是 ( )
A、甲大 B、乙大 C、丙大 D、一樣大
圖14-3 圖14-4
4、將體積相同的三個實心小球,分別放入盛有水的A、B、C三個容器中,靜止后的情況如圖14—4所示,若三個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別用FA、FB、FC表示,則它們之間的關系正確的是 ( )
A、 FA<FB<FC B、 FA>FB>FC
C、 FA=FB=FC D、 FA=FB>FC
5、一只蘋果的質量為140g、體積為1.8×10—43,用手將其浸沒在水中時,蘋果受到的浮力為 N(g取10N/g),松手后蘋果將 (選填“上浮”、“下沉”或“懸浮”)。
6、(20xx·婁底)把重10N,體積為1.2×103c3的物體投入水中,當物體靜止時,物體的`狀態(tài)是 。(填“漂浮”、“懸浮”、“沉到水底”)?
7、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時,同學們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 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有關;
、 可能跟物體的重力有關;
、 可能跟物體的體積有關;
④ 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
、 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圖14-5所示的實驗:他在彈簧測力計下端掛一個鐵塊,依次把它緩緩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這一實驗中:
。1)鐵塊從位置1-2-3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說明鐵塊受到的浮力 ;從位置3-4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說明鐵塊受到的浮力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2)通過這一實驗可以驗證上述猜想 是正確的,猜想 是不正確的(填上面猜想的序號)。
8、如圖14-6所示,重物A是體積為10d3,密度為7.9 ×103 g/3的實心金屬塊,將它完全浸沒在水中,始終未提出水面。若不計摩擦和動滑輪重,要保持平衡,求作用于繩端的拉力F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