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孫雙金老師是中生代著名特級教師中的佼佼者,享有頗高的人氣指數(shù),當然也是我推崇的人物。江蘇省首批名校長、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袁浩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瀟灑不失嚴謹,靈活而又扎實,把教學活動成功地引入藝術殿堂,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獨辟蹊徑,這就是孫雙金!碧K教版小學語文主編朱家瓏先生則如是描述他的語文課堂:“孫雙金老師在講臺上風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眾的才華、縝密的思維以及和學生之間特有的默契,把教學活動引入藝術的殿堂。”
確實,孫雙金老師的課堂教學能修煉得如此嚴謹而不失瀟灑,靈動而兼得高效,究其源,不能不歸功于他對情智語文的倡導和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詮釋的:“情智語文是著眼于發(fā)展學生情感潛能和智慧潛能的教學。它著力于喚起學生沉睡的情感,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情感更豐富、更真摯,讓學生智慧更靈動、更豐厚!笔前,語文的本體有了情感和智慧這“兩翼”的舞動,又怎會不“鯤鵬展翅九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呢?
情智融通的語文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新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這便成了孫雙金語文教育的“高格”。
那么,孫雙金所倡導和踐行的情智語文,又具有哪些鮮明的個性特征呢?
作為語文教育帶有一定原創(chuàng)性的理念,當然必須對情與智的兩極融通、相克相生作深入的理性追尋。如此,方能為情智語文的系統(tǒng)建構和運作踐行,確定方向和坐標,提供策略和方式。孫雙金老師以“親其師而信其道”“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理念強調了情感在語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又以知識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統(tǒng)率知識,“一個不重視智慧訓練的民族是終究要滅亡的民族”(懷海特語)的認識,凸顯了智慧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這是情與智有別的一面。同時,孫雙金老師更從心理學的視角,闡述了人的情感與智慧的密切關系,認為只有在平等、民主、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之中,師生才會思維靈動,智慧的火花才會不斷閃現(xiàn)。這是情與智和諧的一面。筆者認為,情智語文正是追求情智融通的合力、魅力和張力的一種語文教育理念。
在正確理念的引導下,孫雙金老師在躬身踐行中更奮力于情智語文教學操作化的研究,并在反復探求中基本形成了情智語文的教學模式:
1.入境——啟動情智。即根據(jù)課文特點,尋找開讀契機,以有效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迅速啟動其情智,使其進入學習情境。這一層面的操作要領在于激發(fā)情趣,誘導情智合力的萌發(fā)。
2.感悟——生成情智。即抓住感悟是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直覺化技能這一特點,同時實現(xiàn)情智合力的生成。學生在學習中遷移,在品賞中創(chuàng)新;教師在引導中以情牽情,在點化中以智激智,最終實現(xiàn)學生情智的生成和發(fā)展。
3.交流——發(fā)展情智。學生個體智慧的發(fā)展升華,離不開群體的情智碰撞和互激,因此課堂交流便成了學生情智發(fā)展的重要過程。如果說情智的火花是在群體碰撞中“擦”出來的,“交流”便是一種最有效的促“擦”的磁場。
4.表達——展現(xiàn)情智。語文教育中口頭和書面的表達,無疑是學生情智的綜合亮相。而表達本身又是不可缺失的情智宣泄過程,這種宣泄過程往往又起著一種不可替代的提升情智的作用。
正是孫雙金老師對情智語文的基本理念和實踐模式所作的深入探究,才使他的語文課堂如此精彩美麗,才使他的語文教學如此靚麗芬芳。
小學語文是兒童語文,小學語文應當成為兒童的一種生命存在。所以,孫雙金老師的情智語文把開掘兒童情智潛質作為神圣的使命。他認為每一位兒童都具有豐富的情感潛質和深厚的`智慧潛能,問題在于如何喚起和激發(fā)。他曾經(jīng)十分形象地描繪過情智語文課堂的外顯特征,那正是兒童情智潛質得到喚醒和激發(fā)的生動表現(xiàn):
“小臉通紅”指向學生的情感領域。只有當教學觸及學生情感的琴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在學生興奮起來時,才會“小臉通紅”,否則只會小臉無神,小臉發(fā)白。
“小眼發(fā)光”表現(xiàn)學生的智力沖動。只有當學生智慧的火花被點燃的時候,只有當學生的情感閘門被全部打開的時候,學生才會“小眼發(fā)光”,否則只會小眼發(fā)直,小眼發(fā)呆。
“
小手直舉”顯示學生的參與意識。只有當學生真正把自己視為學習的主人,有了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強烈愿望時,他們才會爭先恐后地把小手高高舉起,去主動爭取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
“小嘴常開”體現(xiàn)學生的表達欲望。只有在學生能夠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暢所欲言時,才能達到大膽發(fā)言、表達自己獨立見解的那種境地。這同樣是情智融通的一種外顯特征。
這種致力于開掘兒童情智潛質的指向,同時也表現(xiàn)在孫雙金老師的具體課堂教學之中。請看他執(zhí)教的《只揀兒童多處行》的一個片斷:
師:冰心奶奶為什么要只揀兒童多處行呢?
生:因為兒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麗的地方。
師:說得真好,原來是“兒童多處春光美”呀!
。◣煱鍟
生:我覺得兒童很有發(fā)現(xiàn)的眼力。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我拉著一個忸怩的……”(讀第7自然段)那個男孩的意思就是開得旺嘛!我看出文中孩子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
師:真聰明!文中孩子有發(fā)現(xiàn)的眼睛,你也有發(fā)現(xiàn)的眼睛。還有更新的發(fā)現(xiàn)嗎?
生: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點,就是兒童是朝氣蓬勃的,是快樂的小天使。
師:發(fā)現(xiàn)得好!這句話非常重要,兒童是朝氣蓬勃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生:“噴發(fā)”。
師:你講得太好了!能不能讀得更好?(生深情地讀)從這里你還知道了什么?
生:兒童像一群群小天使,是神圣的。
生:兒童是春天的天使,他報告我們春天來了。
……
師:多美的語言!這是你們的感悟。你們還讀出了什么?
生:冰心奶奶非常喜歡兒童。
生:第6自然段把春天寫得這樣飽滿,這樣爛漫,實際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這樣飽滿,這樣爛漫。
師:你真有一雙慧眼,把藏在背后的東西也讀出來了。我們讀讀這段。(生讀)第8自然段寫出了花兒和兒童的哪些共同特點?
生:第一點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兒童和花兒一樣歡暢活潑;第二點是生命力同樣旺盛;第三點是一樣的快樂。
至此,學生的情與智的合力已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它也同時展示在教師的板書上:
兒童多處春光美
兒童朝氣蓬勃,是春天的使者
兒童如海棠一般,是人間最美的春光
……
在情智語文中,精彩滋生于情感與智慧的和諧融合、互促互補、相得益彰之中。這里有語文教學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有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積累、形成和發(fā)展。因此,在語文課堂里,孫雙金老師總是在敏銳地發(fā)現(xiàn)情智的結合點,奮力地追尋情智的生長點。下面是孫老師執(zhí)教古詩《贈汪倫》的一個片斷:
師:孫老師不講,同學們已基本上讀懂了。但這還不夠,讀詩最可貴的是發(fā)現(xiàn)問題。你們輕聲讀讀,看看能提出什么問題,可以相互討論一下。
。ㄉx書,再交流問題)
生:(聲音比較輕)汪倫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你再大聲地說一遍,讓大家都聽見。
。ㄔ撋舐曋貜鸵槐椋
生:為什么汪倫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將要走的時候送呢?
師:為什么“李白乘舟將欲行”時汪倫才來送,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蘇州的小朋友真厲害,孫老師也不知道答案。你們討論一下,看汪倫這時才來送有哪些可能,請你們展開想象。
。ㄉ鸁崃矣懻摚
生:如果汪倫提前知道李白要走,可能會準備一份厚禮。李白不愿汪倫這樣破費。
生:李白可能怕汪倫傷心,就悄悄地走了。汪倫見李白不見了,就匆匆趕來。
師:這也是可能的。
生:李白可能已告別過了,兩人有著深厚的感情,汪倫還想再見李白一面,所以又來了。
師:一送二送,這是你的理解,大家來點掌聲。
(生熱烈鼓掌)
生:汪倫開始可能用普通的形式話別,現(xiàn)在以踏歌的形式來送別。
師:還有不同的理解嗎?
生:汪倫開始時可能故意不來,在這時送,是要給李白一個驚喜。
生:李白看到汪倫很忙,就不讓他送。汪倫不忍李白就這樣離去,又來送別。
師:歸納一下,是兩人的情意太濃了。李白不愿汪倫破費,悄悄地走了。而汪倫為了這份深情厚誼,一把李白送上路,二把李白送上船。再把前兩句讀一讀。
(生齊讀)
師:現(xiàn)在討論第二個問題:汪倫為什么要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生:李白性情豪放,汪倫深知李白的性格,所以要踏歌送行。
生:踏歌是當?shù)氐娘L俗,朋友送行,有這種風氣。
生:汪倫不想讓李白離別時心情沉重,所以踏著有節(jié)奏的步點,唱著輕快的歌來送李白。
師:真是知心朋友啊,他們彼此了解對方。汪倫不愿李白傷心,所以用踏歌的形式來道別。
從這一片斷中我們不難意識到孫雙金老師正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入手,自然地引發(fā)探究,于是兒童情與智的花朵在讀與思的交鋒中競相怒放。當然,這只是孫老師探究情智結合的一種方式。在他的課堂上,我們常?梢园l(fā)現(xiàn)多種多樣的尋求情智結合點的成功案例。
孫雙金老師創(chuàng)導的情智語文,讓我們體會到他的人文情懷和時代亮色。他的情智課堂總會給我們帶來不盡的啟迪和詩意的享受。他執(zhí)教古詩《泊船瓜洲》,不采用通常的那種以“綠”字為詩眼統(tǒng)領全文的做法,而是把著眼點放在情智交融、充滿了人文情懷的“還”字上。在讀通全詩的基礎上,他讓學生找出一個字來概括全詩的思想內(nèi)容。于是,“明月何時照我還”的“還”(即回家)就凸現(xiàn)出來了。然后便順著“還”這條線索,從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中,讓學生意識到作者靠家之近,要想回家看看,本是易于反掌。從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又”,學生讀懂了幾度春風,又見江南,但離家雖近只因來去匆匆,還難以實現(xiàn)回家的心愿。從第四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學生就不難明白圓月高照,但作者卻難以合家團圓的蘊意。這樣,隨著學生解讀的深入,教師便留下了思路清晰的板書:
泊船瓜洲
句面義句中義句外義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考医鷳撨
春風又綠江南岸,離家久→更該還
明月何時照我還?思家切→不能還
讀到這里,孫雙金老師趁熱打鐵,進一步啟發(fā)大家探究:為什么“應該還”“更該還”而又“不能還”呢?在穿插交代時代背景之后,師
生情感、智慧的交融互動達到了詩意賞析的最佳狀態(tài)。于是,在共同的討論中,學生感悟到北宋重臣、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因為政務纏身而難遂回家省親的心愿,他因此“舍小家,為大家”。
在下半節(jié)課里,孫老師又以“綠”為中心,引出了“煉字”的情趣
訓練。王安石曾經(jīng)用過“到”“過”“入”“滿”諸字,最后決定選“綠”,妙在何處?“紅杏枝頭春意()”“風乍起,吹()一池春水”,分別可用“旺、濃、鬧”和“翻、動、拂、皺”,又該如何填空?……如此練中見情,細處顯智,又把學生的情智意趣不斷推向縱深,成為他們對人生情感、生命智慧的一種詩意享受。
人生的成長過程,同時也可以說是一場漫長的追求情智之旅。在寧靜祥和的世界里,情感和智慧猶如明亮的星辰,讓我們仰望終生。由此看情智語文,它就像是一棵植根于母語土壤里的大樹,在油綠的枝葉上顫動的是情感的亮色,在春風里綻放的則是智慧的花朵,它們將成為師生生命的一片綠洲。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在掌握相應的生字生詞的基礎上,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詩歌整體含義。
2、讀出詩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3、感受詩歌中的愛國主義及詩人憂國憂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感受詩歌的愛國主義情懷。
難點:讀出詩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導入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現(xiàn)代詩人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一句話,在那硝煙彌漫的抗日戰(zhàn)爭年代,詩人艾青借助一個鳥的形象表達自己對祖國對民族的愛。就在幾千年前,同樣是在戰(zhàn)亂的環(huán)境中,同樣有一位詩人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對民族的愛。今天,我們就穿過歷史的煙云,回到唐朝,去走進這位詩人,去感知一種苦難,體驗一種傷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這首詩。
一、作者介紹
1、出示杜甫畫像,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回顧有關杜甫的文學常識。(先請同學們回答杜甫的文學常識)然后老師簡要補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愛國主義詩人,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世稱“詩圣”,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介紹《春望》寫作背景,揭示課題。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前后達八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對唐朝后期的影響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在安史之亂爆發(fā)的第二年,詩人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后,不顧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此時杜甫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只能增加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二、初讀詩篇,整體感知。
1、老師先泛讀一遍,認讀生詞
濺()抵()搔()渾()勝()簪()
2、個別學生范讀,教師正音。
3、齊讀
學者周汝昌說:古詩“音樂性極強,節(jié)奏性特美,乃是世間上千種語文的唯一的一種‘詩的語文’,無與倫比!”請大家大聲地、自由地朗讀,用自己的聲音來詮釋古詩無與倫比的美吧![學生自由讀,組長組織讀]
三、合作研讀,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ㄒ唬┖喪雎稍,各聯(lián)和近體詩(二)簡述平仄(三)梳理詩意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國、城:國都指長安破——形容國都淪陷,城池殘破深——形容荒草叢生,滿目凄涼譯文: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導學生想象:和平年代繁華的國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聲喧嘩,一派繁榮的景象。)
對比——而今,叛軍占領的長安城只見草木不見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殺、逃難)指導學生朗讀:語調低沉,語速稍慢。
提問:面對人煙稀少、雜草叢生的長安城,詩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詩最能表達詩人此時的心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感嘆濺淚:落淚恨:悲傷驚心:心驚、害怕
譯文: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提問:花香鳥語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夠給人帶來愉快的心情,但詩人卻為何對花落淚、聞鳥驚心呢?
討論解疑:關鍵在于兩個詞
時——為動亂時局而感傷
別——為生離死別而激憤,因為作者此時心情感傷、激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給作者帶來愉悅的心情,所以```````
提問:在這樣動蕩的年代,在這樣“恨別鳥驚心”的年代,詩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烽火:戰(zhàn)火連:連續(xù)三——復數(shù),幾個月抵:值,相當
譯文:戰(zhàn)火連綿,久久不息,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質疑:薄薄的家書怎值萬兩黃金呢?
答:親人的平安,親人的健康比萬兩黃金還珍貴。
提問:詩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戰(zhàn)亂早日平復,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報平安的家書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頭:白頭發(fā)搔:抓短:稀疏渾:簡直勝:禁不。ā皠佟痹诠糯x作shēng)簪:簪子(注意寫法)
譯文:痛苦中我的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明確:老師可以告訴大家,當時杜甫年紀45歲,同學們認為杜甫年紀大嗎?沒錯,不大,45歲正直壯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詩人只是不惑之年卻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這是為什么?沒錯,因為杜甫他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他憂國憂民,為祖國,為百姓白了頭發(fā),那么我們來總結一下杜甫是怎樣一位人呢?總結:愛國,眷戀親人。
同學們知道了杜甫是怎樣的詩人,那么接下來,同學們回顧全詩,帶著杜甫對國家的熱愛與擔憂之情有感情重讀此時,配樂朗誦(男齊讀——女齊讀——一起讀)
四、感情基調
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感情基調是指作品的基本觀點的情感取向,是語句中具體思想感情的綜合表露。如:歡快、憂愁、寂寞、傷感、恬淡、閑適、激憤、堅守節(jié)操、思念等)這首詩感情基調:憂愁、傷感
找相應的字詞來說明。
。ㄆ、深、感、花濺淚、恨、鳥驚心、烽火、白頭、不勝簪)
五、主題探討
全詩通過寫作者春天望見的`長安城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眷戀親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詩修辭手法
1、反襯手法,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在”,這不就意味著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著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用反襯的手法突出戰(zhàn)亂給祖國,人民帶來的傷害。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擬人對偶
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鋸埰、遷移拓展:師小結:詩人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憫的目光觀照現(xiàn)實,用寫實的筆法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再現(xiàn)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也傳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當詩人聽到官軍勝利的消息后,會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看:杜甫《春望》與其《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詩比較練習。(學生討論)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ㄒ唬┍驹妼懥俗髡呗牭絼倮南灿嵑笤鯓拥男那椋俊矘O而泣歸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卻表達了作者同樣的思想感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呢?——關心國家命運,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結束語
是啊,“落日悲江漢,中宵淚滿床”詩人因國破而憂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因民生而落淚,這就是詩圣杜甫。他為我們后人樹起的,既是文學的豐碑,亦是人格的豐碑。懷著對詩人的敬仰,我們齊背這首詩。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讀一讀、背一背歇后語,懂得意思,增加詞匯積累。
2、閱讀成語故事《畫蛇添足》,理解意思,學習運用。
教學重難點:
1、讀一讀、背一背歇后語,懂得意思,學習運用。
2、了解成語的意思,主動積累知識。
教具準備:
投影幻燈、卡片、成語故事書
教學過程:
一用投影幻燈打出歇后語,請學生讀讀,說說意思。
學生發(fā)言。
教師講:一般的歇后語都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比方,像謎面;后一部分是本意,像謎底;本意通過對前一部分的解釋得到。說話時,往往只說前一部分,歇去后一部分,讓聽者自己去領會它的`本意,F(xiàn)在流行的歇后語,一般都是連后一部分全說出來。歇后語是一種獨特、巧妙的修辭方式,基本上屬于比喻的修辭范疇。
二閱讀成語故事《畫蛇添足》
1、初讀成語故事,了解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2、再讀成語故事,說一說講了什么。
學生發(fā)言。
3、那個最先畫好蛇的人為什么喝不到酒,他錯在哪里?請大家自由發(fā)言。
學生發(fā)言。
教師:那個最先畫好蛇的人,又給蛇添上四只腳,蛇是沒有腳的。他錯就錯在這里,多此一舉。
4、說一說《畫蛇添足》的意思。
學生發(fā)言。
三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本來無腳平空添腳
多此一舉
語文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
1、審題
。1)生各自嘗試讀懂題目要求
(2)師生共同討論題目要求
。3)師講清題目要求
2、指導
。1)在生明白題目內(nèi)容的基礎上,各自仔細看圖,想想同學們在干什么
(2)同桌相互討論,說說圖中內(nèi)容
(3)全班討論交流師指點評議
。4)生可充當圖中一位小朋友,向別人講述進球時的精彩場面
3、練習
(1)指名講述
。2)大家評議
。3)讓生動筆試寫
4、反饋
(1)師巡視,對生給予指導
。2)適時表揚
二、教學第二題
1、審題
2、指導
。1)出反動派卡片,讓生認讀“回、園、圓”3個字
。2)引導生回憶前面提出的`描紅要求和寫字要求
。3)指導書寫回
出示回,引導生觀察它的結構
師范寫,提醒生注意里外的大小
生練習描紅一個回字
按上述步驟教學其他字
3、練習反饋
第二課時
一、教學第三題
1、熟記成語
(1)審題
指讀師,師幫生弄清學習要求
。2)指導
生自由讀四條成語,師范讀,生自由讀
理解四條成語的意思
火樹銀花:形容燈光和焰火絢麗燦爛
觀者如堵:觀看的人四周都站滿了,像圍了一堵墻,形容有很多人圍觀
。3)練習
生自由練讀,同桌練習背誦
。4)反饋
齊背,指背
2、背誦春聯(lián)
。1)審題
指名讀題
讓生說說該項練習的要求是什么
。2)指導
出示春聯(lián),讓生認讀
師結合插圖講解,春聯(lián)是春節(jié)時門上帖的對聯(lián)
讓生自讀,指名試讀
師講解春聯(lián)的意思
生自讀第二幅春聯(lián)
指名試讀,師講解意思
3、練習
(1)生自由練讀,指讀
(2)練習背誦
4、反饋
檢查朗讀,指背
二、教學第二題(口語交際——我打算這樣過寒假)
1、審題
各自讀要求,師生共同討論
2、指導
。1)分組討論我打算怎樣過好寒假
。2)在小組里談自己打算,小組推選代表上臺講
3、練習
指名上臺講
全班評議
4、反饋
讓生自己畫個表格,把打算填在里面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2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會講這個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會用這個成語。
教學重點:熟讀背誦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準備:掛圖、有條件的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備課人:初鵬
備課時間:上課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自己讀課文,讀正確
2、教師范讀,注意斷句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學習生字:濡 沫 涸
4、練讀課文,讀熟練
二、學習課文
1、借助書下注釋,試著自己講講課文的意思
2、指導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魚相與處于陸:(許多)魚一起(就)呆在陸地上。相與:表示同時同地做某件事?勺g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濕:(它們)互相哈氣用來濕潤(對方)。呴:張口呼氣;噓氣。以濕:使?jié)駶櫋?/p>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對方)沾濕。
3、朗讀背誦課文
4、總結:莊子是一個灑脫的人。莊子的意思其實是說,與其兩人身處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開開心心,沒有身入困境,也彼此從來不曾認識對方。
三、拓展閱讀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呵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譯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晝的`永恒是自然。人對此不能參與其中,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當作父親,還終身很愛戴它,何況那卓越的真人呢?人們只認為國君勝過自己,還終身很情愿為他去死,何況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魚兒一起在陸地上,用濕氣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濕,還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與其稱頌堯而譴責桀,不如把兩者忘掉來歸化那道。天地賦予形體讓我承受,賦予生命讓我勞累,賦予衰老讓我安逸,賦予死亡讓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著看作是樂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樂事了。
四、布置作業(yè):語文書后給出了四個成語“杞人憂天”“塞翁失馬”“畫蛇添足”“鐵杵磨針”,查找資料了解這幾個寓言的內(nèi)容,并了解寓意。
板書設計:相濡以沫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呵以濕,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語文教案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生字新詞。
2、初識課文,初步體會母親對兒孫的愛。
教學重點
學習本課生字詞。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啟發(fā)等。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學習生字新詞。
1、讀文正音
2、生交流自習生字新詞的心得。
3、師作重點點撥、指導。
辨析:籍與藉、帖與沾.
多音字:剝:bō與bāo
剝削與剝開
三、初識課文,理清文脈。
1、讀文,思考:本文以荔枝為題,是否寫荔枝如不是,那主要寫什么?表達怎樣的感情?
2、課文圍繞荔枝寫了哪幾件事?練習朗讀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四、質疑。
簡單的當堂解決,重、難點問題放下一節(jié)課解決。
五、作業(yè)。
1、抄詞。
2、聽寫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母親對兒孫的深厚的愛,喚起自己關愛父母的心。
2、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難點
體會母子間的感情
教學方法
探究法、合作法等。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討論交流
1、 思考:找出文中描寫細致的部分;蜃屇愀袆拥牟糠郑f說你是怎么從中感受到濃濃的.愛?
2、 小組討論交流.
一 反二反饋評價
1、通過反復感情朗讀、品詞、品句、品細節(jié)描寫來加深理解.
1、如:“不停地撫摸,小心翼翼、愛憐地望”看出母親對荔枝是那樣喜愛,然而為了兒孫卻“總舍不得吃”可見母親對兒孫的愛。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
課文最后說:“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先體會作者飽滿的感情,再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寫幾句作者沒有說出的話!
四、作業(yè)
1、 練習冊。
2、 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 預習下一課。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讀課文,知道“生命垂危、預感”等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繼續(xù)嘗試在閱讀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3、感受文中小男孩對母親和妹妹的真摯情感和作者對這個不幸家庭的深切同情,從而加深對親人,親情的珍愛,對生命的珍惜。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
師:前不久,我們從《風中的菊花》一課中,認識了一個小男孩。他忍饑挨餓,用乞討來的錢為去世的媽媽買了一束萬壽菊慶祝生日,表達了自己對媽媽無盡的思念和深切的愛。今天,讓我們再讀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再一次共同感受人世間至深至愛的親情。
二、事件導入,啟發(fā)質疑,整體感知:
1、師:故事發(fā)生在有一年的圣誕前夕,作者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條消息。同學們自己來讀一讀。
出示:一個喝醉酒的司機開車撞了一對母女,小女孩當場死亡,那母親生命垂危。
理解“生命垂!
師:那位母親是生?是死?兩天以后,作者在報紙上看到后續(xù)報道。一起讀。
出示:那位母親死了。
2、師:這原本是一個溫馨幸福的四口之家,可是現(xiàn)在——(出示本課插圖)小女兒先去了天堂,母親也靜靜地躺在殯儀館里。留下的是傷心的父親和年幼的男孩。
出示:那天晚些時候,我實在無法——靜靜地坐下去了。我買了一捧白玫瑰,來到給那位母親舉行告別儀式的殯儀館。
我含著熱淚離開了……
師:讀了這段話后,同學們心中有什么疑問嗎?
。A計:①作者為什么無法靜靜地坐下去,來到殯儀館?
②為什么要買一捧“白玫瑰”?
、蹫槭裁春鵁釡I離開了?
……)
3、輕聲讀讀這個故事,想想:在母親生命垂危到不幸離開人世的兩天時間里,作者和圖片上的男孩之間曾經(jīng)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試著借助這道填空來說一說。
出示:
我在百貨商店玩具柜臺為孫兒買禮物時,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男孩的對話中,我了解到他執(zhí)意要買洋娃娃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來,我把自己的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流填空。
5、引讀第一節(jié)。
6、小結,板書:相遇:相知:相助
7、師生配合讀填空。
三、學習第二、三節(jié),了解小男孩的不幸遭遇:
1.師:原來,在那個圣誕節(jié)前的夜晚,作者和小男孩之間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相遇、相知到相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的心情也漸漸地發(fā)生了變化。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相關的內(nèi)容,劃出作者心情變化的句子。
2.交流,出示:
、傥矣悬c好奇,彎下腰,問他:“親愛的,你要把她送給誰呢?”
、谖业男膸缀跬V沽颂鴦。
3.原先只不過是有點好奇,可到了后來,作者竟然震驚到心幾乎停止跳動。小男孩究竟對他說了些
什么?令他的心情在短短的時間里,發(fā)生了如此明顯的變化?請同桌同學,分角色讀一讀作者與男孩間的'這番對話,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心情變化。
4.分角色交流,師生配合讀。
5.小結:那個雖然只有五歲,可卻那么純真、懂事、重情重義的小男孩又一次出現(xiàn)在了我們眼前,讓人看得心疼。也難怪作者愿意出錢,幫助他實現(xiàn)這個愿望。
四.學習四、五、六節(jié),感受作者的同情之心:
1.導入出示:我心里安慰著自己——那男孩當然不會和這事有關。
我始終無法忘記——那商店里的小男孩,有一種預感告訴我,那男孩和這事有關。
這兩句話之間有矛盾嗎?
2.重點感受“安慰”和“預感”的內(nèi)涵。
3.解答之前所提的問題。
4.小結:一捧白玫瑰,包含著作者對這個不幸家庭的深切同情。一枝白玫瑰,則寄托了小男孩對母親的深深熱愛和無盡思念。作者被男孩的心意所打動,故事就以這枝白玫瑰為名。
出示課題:一枝白玫瑰(有感情地齊讀課題)
5.體會:作者為什么會含著熱淚離開殯儀館呢?(板書:相見)
作者的眼前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悲傷的畫面——
出示填空:
我看到了那位母親躺在那兒,手拿一枝白玫瑰,懷抱著一個漂亮的洋娃娃和那男孩的照片,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又聽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含著熱淚離開了……
6.想象說話。
7.引讀全文。
五、總結:
讀了這個故事,我們的眼睛也濕潤了。這枝白玫瑰伴隨我們一起,靜靜地聆聽著,悄悄地綻放著。此刻,它要向我們傾訴的是:親人永遠是你最親最近的人,親情永遠是人世間至深至愛的情。生命永遠是可貴的。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珍愛親人、珍視親情、珍惜生命)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教案01-29
語文教案01-31
語文教案01-31
語文教案01-31
語文教案01-31
語文教案02-01
語文教案02-01
語文教案02-04
語文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