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高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高教案1
一、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唐玄宗開元中,他南游吳越,北游齊趙,過著“裘馬清狂”的生活。天寶五年(746),他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職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離蜀東去,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大歷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鄂、湘一帶,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1400多首詩,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被稱為“詩史”。杜甫被稱為“詩學宗師”“詩圣”。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許,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曾自負地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钡鸥σ簧鷧s在苦難和窮困中度過,這使他更接地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比松耐纯嗪兔癖姷募部啵鎏砹怂麅刃牡男了峥嗬酆蛡,憂國憂民的情緒。
二、了解律詩:
律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于南朝齊
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佳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fā)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律詩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guī)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
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三、了解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藩鎮(zhèn)勢力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杜甫只能繼續(xù)漂泊,許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悶,有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有個人的多病、未酬的壯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郁悶,他抱病登臺,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四、名家點評: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前一聯蜂腰,后一聯鶴膝。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變。昔人謂兩聯俱可裁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好在“無邊”、“不盡”、萬里”、百年”。
1.背景補充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一一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有郁悶抱病登臺,寫成了《登高》。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2.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是詩歌的內容與形式的風格特點,說的是杜甫的詩歌風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積”,凝重,含蓄。指詩歌思想感情上的豐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極、壓抑、憂愁!邦D挫”指語言上的凝練沉著,以節(jié)奏徐急相間,音調上的抑揚頓挫和旋律的鏗鏘跌宕,形成--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沉郁頓挫連在一起就是說感情特別深厚而又無法一下傾吐出來,仿佛有個東西梗塞其間,幾經反復后,這種感情終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3.聯系解題
重陽節(jié),本是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崩斫狻暗歉摺钡暮x一重陽節(jié),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抒發(fā)感情。
五、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
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六、文體知識
此詩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著名作品。
、偃簦骸妒纠簟贰朵P吏》《新安吏》②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七、鞏固練習
1.下列詩句頷聯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表達作用?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這首詩被后人推為“古今七言律詩之冠”,你認為它在哪些方面堪稱此譽?
3.《登高》詩中的景物描寫對于表現詩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答案:一是對偶,“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寫出了詩人對韶華已逝卻壯志未酬的無盡愁苦。對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
二是疊字“蕭蕭”“滾滾”,突出了樹葉飄零和江水奔流不息的情形,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有韻律之美。
2.答案:觀點一內容上的厚實豐滿。無論是描摹現實,還是勾勒歷史,杜詩都表現出厚實的思想內蘊和凝重的歷史意識。《登高》中的“艱難苦恨”四字,包含著郁積難抒的愛國情感和排遣不開的羈旅愁思。這不僅僅寫出個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鬢發(fā)早衰止酒停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動蕩不安,以及人民的顛沛流離。詩人的悲情凝聚于這四字之中,郁結深厚而寄慨深廣。
觀點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詩中的情感表達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有著隱顯緩急的變化!兜歉摺肥拙洹帮L急天高猿嘯哀”,如來自天外,將詩人的“悲秋”情緒展現于讀者面前;“渚清沙白鳥飛回”又語勢舒緩,仿佛令這悲情受到限制;“無邊落木蕭蕭下”,又將詩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個新的層次;“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滾滾而來的“長江”展現的開闊遼遠的境界,又仿佛緩沖了這段悲情。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可以揣摩到詩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觀點三結構上的回環(huán)照應!兜歉摺芬弧⑷齼删鋵懮骄,二、四兩句寫江景,五、七兩句寫悲苦,六、八兩句寫多病。照應之妙,實不多見。首、頷二聯寫景,引出“悲秋”;頸、尾二聯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
3.答案: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前四句寫景,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心情,寫出了詩人登高遠望的悲秋之意,卻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將這種悲秋之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面之中。詩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聲充滿悲哀的情調。那滾滾的長江、蕭蕭的落木、盤旋的飛鳥、冷清的小洲,無一不起著渲染環(huán)境氣氛、烘托詩人情緒的作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更何況眼前這一片凄涼肅殺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詩人觸景生情。而這種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又反過來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登高教案2
教學目的:
1、理解兩首詩的不同體裁、風格和兩位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
2、在掌握全詩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語的豐富內涵。
全一課時
一、引入:
二、新課:
(一)作者介紹:
在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各個方面都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這個時期叫“盛唐”。唐代文學特別是唐代詩歌發(fā)展到歷史上的最高峰,詩壇上出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人和優(yōu)秀的作品。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此年,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不僅將現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稱為“詩史”,正因為杜甫寫出了詩史,所以人們稱他為“詩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體詩“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也特別擅長律詩和絕句的寫作,許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如:
(二)誦讀作品,細讀注釋,理解詞句。
(三)作品賞析:
作為能夠寫出“詩史”的“詩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他所生活的時代,正值安史之亂時期。稍有歷史常識的同學都知道,發(fā)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鄉(xiāng),過著有家難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許多作品中,不僅寄寓了深沉的個人情感,而且也飽含著深刻的社會內容!兜歉摺肪褪沁@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詩人正因為“安史之亂”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經五十五歲,動蕩的社會,飄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纏身,痛苦不堪。這一年秋天的重陽節(jié)前后,他來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遠眺,面對蒼茫秋景和滾滾長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端,為了抒發(fā)心中這種深切的情感,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后人給予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胡應麟就曾經說這首《登高》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是毫不夸張的評價。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共有八句,這八個詩句,可分兩個層次,前四句是寫景,后四句是抒情。
1、首先我們來賞析前四句。
(1)朗讀。
(2)這四個詩句描寫了哪些事物?
——風、天、猿嘯、渚、沙、鳥、落木、長江八種事物。
(3)這八種事物分別有什么特點?詩人分別用哪些詞語來描繪它們?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
(4)在這四個詩句中,在短短28個字里,詩人就描寫了八種事物,而每種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傳達出了詩人當時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在詩作之首,詩人就以傳神之筆渲染出一種寒涼凄苦的氛圍。秋天本來是容易刮風的季節(jié),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曾經寫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寫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可見刮風是秋天的季節(jié)特征之一,而江邊的風要比其它地區(qū)大得多,江邊高處的風就更大,再加上詩人年老多病,當然會感到秋風特別猛烈,所以一個“急”字,很傳神地寫出了當時的季節(jié)特點。
不僅如此,這個“急”字,還寄寓了詩人當時的深切感受。秋風本來就是涼的,而江邊的秋風要比其它地方更涼,江邊高處的猛烈的秋風就會特別的涼,所以年老多病的詩人站在江邊高岸上當然會感到涼意徹骨。這種寒涼,不僅是身體皮膚的感覺,更是詩人內心的感受,這里所寫的不僅僅是天涼風涼,更主要的是寫詩人的心涼。
詩人站在江邊高岸,抬頭遠望,見到的是高遠的天空。本來秋日的天空往往會令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但景物給人的感覺是因人的心情而異的,對于心情愉快的人來說,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氣爽的,而對于一位被國難家愁所困擾,同時又疾病纏身的詩人杜甫來說,秋日的天空卻顯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蕩蕩。所以一個“高”字,就寫出了詩人心中那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孤苦無助的凄涼心境。
夔州一帶多猿,鳴聲凄切,曾經有過這樣一首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彼栽娙嗽诖藢懙搅嗽硣[,并且用“哀”字來描寫,一個“哀”字,不僅寫出了猿鳴的特點,而且同時也傳達出了詩人心中的濃濃哀愁。
再來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鳥飛回”,這一句緊承上句,繼續(xù)描寫詩人站在高處所見到的景象!颁尽笔墙械纳持,站在高處朝下看,水中的沙洲顯得既小又空,在蕭瑟的秋風中給人一種凄清之感,所以說“渚清”。
接下來詩人由沙洲自然寫到了沙子,在描寫沙子的色彩時,作者用了一個“白”字。從色彩學角度來看,藍白黑之類的色彩屬于冷色調,這種冷色調的“白”沙,與前面的“清”字一起構成了一幅蒼涼的畫面,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內心深處那種沉郁的情感。
然后,詩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飛動的鳥。由于風大,鳥在風中飛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飛。如果我們聯系到詩人當時的艱難處境,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要寫到“鳥飛回”了。為什么呢?因為在風中吃力地盤旋的鳥,讓詩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艱難處境。在這里,鳥已經不是鳥了,而成了詩人的化身。鳥飛倦了可以歸林,而到處飄泊的詩人卻因為戰(zhàn)亂而遠離家鄉(xiāng),有家難回,這怎能不讓人感慨萬端呢!
下面我們看第三四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兩個千古名句,這兩個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兩句所描繪的凄清氛圍的基礎上變得悲壯、變得蒼茫、變得壯闊起來。在這兩個詩句中,“無邊落木蕭蕭下”,寫山景,“無邊”寫落葉之多,“蕭蕭”寫落葉之聲。在秋風中紛紛飄落的黃葉,不能不讓人聯想到人生的短暫,而身心交瘁的詩人更不能不聯想到自己的處境。當詩人想到,在這動蕩不安的社會中,自己也將要象這隨風飄零的黃葉一樣,結束這短暫的一生,這樣的聯想是多么的悲涼啊。
在下一句中,詩人由寫山景,又轉為寫江景,“不盡長江滾滾來”,“不盡”呼應前面的“無邊”,寫出了江水的源遠流長,“滾滾”呼應前面的“蕭蕭”,寫出了江水的滔滔氣勢。而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讓人既聯想到時光的易逝,又聯想到時間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睍r光就像長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會消失,而永遠流淌不止的整個長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時間,短暫的人生,在永恒的時間面前越發(fā)顯得短暫,兩相比較,就更讓人感慨萬端了。
這兩個詩句,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這兩個詩句悲涼而不哀怨,感傷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現了杜甫的詩歌風格,那就是蒼涼、雄渾、沉郁、悲壯。
以上四句,是詩歌的第一個層次,這個層次重在描寫景物,寫得情景交融。
2、第二層次:
接下來我們賞析第二層次。
(1)朗讀。
(2)在這一層中,詩中由描寫眼前的景,轉為抒發(fā)心中的情。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個字,但意思卻十分豐富,宋代的羅大經曾說這兩句話十四個字中含有八層意思:“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萬里”,這兩個字寫出了距離自己故鄉(xiāng)之遠,身在萬里之外,遠隔千山萬水,那種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jié),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鈴》中也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奔偃缥覀冊俾撓翟娙硕鸥λ幍臅r代和四處飄泊的經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到別人家里當客人,到別人家里當客人,應寫成“做客”,詩中的“作客”是寄居他鄉(xiāng),而寄居他鄉(xiāng)的人,當然難免會有思鄉(xiāng)之情,這種思鄉(xiāng)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弊,說明什么?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如果說“作客”他鄉(xiāng),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涼。這是第四層意思。
“百年”,不是說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注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五十五歲了,這么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凄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生了無限感慨,再聯想到時局的動蕩不安,聯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獨”,在“登臺”前面加一個“獨”字,就使“登臺”更加悲涼。在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會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而是獨自登高,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第八層意思。
大家看只有十四個字,卻能夠寫出八層意思,除了杜甫還能有誰寫得出?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兩個詩句中,這八層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疊加在一起的。它描繪出這樣一幅景象:一位年過半百,遠離家鄉(xiāng),多年飄泊在外,疾病纏身的老人,在一個冷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孤單單一個人,登上江邊的高臺,面對著滾滾江水,慨然長嘆。此情此景,多么悲涼。只有一層意思已經十分沉重了,兩層意思加起來就更加沉重,更何況是八層意思呢?所以這兩個詩句,就使詩人那種十分復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為了使這種復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詩人在接下來的兩個詩句中,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又進一步做了具體揭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兩個詩句的含義也是十分豐富的。其中“艱難苦恨繁霜鬢”是承接“萬里悲秋常作客”,正是因為社會*動蕩,詩人才遠離家鄉(xiāng),常年在外飄泊,正是因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艱難,這是一層意思;正是因為生活的艱難,才有了心中的“苦恨”,這是第二層意思;正是因為生活艱難,心中苦恨,所以頭發(fā)才變得花白,才有了“霜鬢”二字,而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發(fā)之多,這是第三層意思;正是因為生活艱難,心中愁苦,再加上身體衰老多病,所以詩人才越發(fā)覺得潦倒不堪,這是第四層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借酒澆愁,好來個“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為生病而剛剛戒了酒,心有萬千愁緒,而又無法排解,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這是第四層意思。
而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登高教案3
教學目標:
【教學目的】
知識與潛力: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潛力。
過程與方法:誦讀討論,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整合信息的潛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整合信息的潛力。
【教學難點】:探討詩歌創(chuàng)作與時代的關系,了解詩人經歷,從中感悟生活。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蕭瑟的秋風中,一位體弱多病的老者獨立江邊,看著低低徘徊的飛鳥,隨風蕭蕭而下的秋葉,以及滔滔而逝的江水,耳畔傳來猿鳥的聲聲悲鳴,心中感慨萬端,個人才華為何得不到施展,是xx的時局,是個人性格因素,還是……你想走進老者的心靈深處嗎?請隨著《登高》一齊走進走近杜甫。
二.把握情感,誦讀全詩:
、俣鸥Φ摹兜歉摺芬辉姎v來被稱作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古人有這樣的評價:“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杜集七言律詩第一”“天下七言律詩之冠”。讓我們一齊來聽朗誦,初步感受這首奇詩。
②全詩的感情基調應是一個——“悲”字,此刻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一分鐘,力爭讀出悲意。
、勰奈煌瑢W愿意為大家朗誦這首詩。
④讓我們群眾誦讀。
三.質疑討論:
1.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應對秋天,詩人用一個“悲”字概括出他內心的感受,“悲”字就應是全詩的詩眼。那么,直接書寫他內心“悲”的感情的兩聯詩是——萬,百,艱,潦。
(1)“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作客”和我們去親戚朋友家作客是否一樣感到愉快呢?
當然不一樣。那那里的“作客”意思是——在他鄉(xiāng)漂泊流浪!俺!弊肿C明這種漂泊無依的生活是短暫的還是長久的?——長久的。確實如此,杜甫從48歲開始,到58歲去世為止的,一向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漂泊在外已有8年了!叭f里”是特指萬里之外還是泛指離家很遠的地方?——泛指離家很遠的地方,長期漂泊在遙遠的異鄉(xiāng)。又恰逢秋季,中國的文人向來是有“悲秋”的傳統(tǒng)的,從宋玉開始,杜甫也不例外。這一切,怎不令詩人思鄉(xiāng)情切,傷感倍增呢?七個字,極寫詩人的羈旅之愁。
。2)“萬”寫詩人的羈旅之愁,那么,“百年多病獨登臺”體現了詩人哪方面的悲哀呢?
詩人登上高臺,他想做什么?本是為了排解心中的綿綿鄉(xiāng)愁,他望見故鄉(xiāng)了嗎?——沒有。登臺望鄉(xiāng)鄉(xiāng)不見,鄉(xiāng)愁倍增,何況是“獨登臺”,寫詩人孤獨無伴,而又年老多病。請設想,此時此刻,如果你是杜甫,又會生出怎樣的感嘆來呢?——此時,便會有人生有限,歸鄉(xiāng)無期,形影相吊的,極寫詩人的身世之苦。
。3)但是,使詩人兩鬢白發(fā)增多的原因,除了前兩句所表現的詩人自身命運悲苦艱難苦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艱難苦恨”,“艱難”主要指國運和時政的艱難。詩人又為何而恨呢?——恨國時艱難之際,自己卻白發(fā)增多,年老多病,想為祖國出力卻不能。
(4)詩人如此潦倒,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如能飲杯濁酒,借酒澆愁也好阿,卻偏又因病停酒,滿懷愁緒不能排解,真是愁上加愁,無限悲涼阿!
板書:作客(萬里、秋、常)——羈旅之愁憂
登臺(百年、多病、獨)——身世之苦國
悲艱難苦恨———————國時之恨傷
新停濁酒———————無以解憂之悲時
請思考,在“悲”的這四個原因中,哪一個原因才是使詩人“愁緒滿懷”的根本原因呢?
國時之恨,為什么?——因為如果沒有國運衰敗,時局動蕩的現實,又怎來詩人的'羈旅之愁,身世之苦和無以解憂之悲呢?表現出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懷。
這種憂國傷時、憂國憂民的情懷在杜甫的作品中時常流露,并使他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同學們能不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來?
(5)看著大屏幕同學們能不能把這兩聯詩背出來?
。6)如果去掉提示,還能背嗎?
2.那么,詩人又是如何透過景物描述來表現內心的悲苦的呢?寫景的兩聯詩是——風,渚,無,不。
首聯和頷聯各寫了哪些景?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
。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落木(無邊,蕭蕭下)長江(不盡,滾滾來)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帶著“悲”情觀物,景物也染上了“悲”的色彩,它們分別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亠L急,使人感覺寒冷,這冷既是身體上的感覺,更是心靈上的感覺。
天高,使天底下的人顯得渺小無依。
猿嘯哀,“猿鳴”是中國文人表示哀愁的典型意象,酈道元《水經注》中載有這樣的歌謠“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可見,猿的鳴叫總是會使人感到一種悲涼的。
秋風勁吹,天高地闊,猿猴哀鳴,多么令人傷感的圖畫。
、阡厩澹逵星宄、清涼、清冷、凄清的意思,“渚”,水中的小洲,應是給人凄清之感。
沙白,白色——冷色調。
急風中,鳥兒飛舞盤旋,它在做什么?也許是在找回家的方向,可詩人呢,卻仍在外漂泊,顯得多么孤獨無助。
③頷聯的落木無邊和詩人內心的悲苦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
——“無邊”寫落葉范圍很廣,就仿佛詩人內心的悲苦廣闊,無邊無際。從范圍上狀詩人悲苦之廣。而看到落葉飄飛,想到自己的生命正像落葉一樣飄零,韶華不再,老之已至。的確,寫這首詩時,杜甫已55歲,三年后,他孤獨地死去。
把“落木”改成“落葉”,哪一個更好一些為什么?
“落木“更好,落葉有很多種,給人的感覺也不同,“落木”給人感覺比較沉重,“落葉“比較輕飄!奥淠尽苯o人感覺光禿禿的樣貌,而“落葉”讓人感覺到樹上還有許多葉子。從色彩上看“落木”往往讓人聯想到樹干的色彩,枯黃。
那那里為什么要用“蕭蕭”不能用“飄飄”?實際上與杜甫的感情有關!笆捠挕弊屛覀兿氲绞捝,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還是輕飄?沉重!所以用:“落木”“蕭蕭”比較好。
、堋伴L江”的“不盡”“滾滾來”又同詩人內心的悲苦有什么相似之處呢?
——李煜《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見,“不盡”——從數量上寫詩人悲苦之多,猶如流不盡的長江水綿綿不絕,滾滾而來。
。3)兩聯的景物渾然一體,呈現出蕭索蒼涼的特點。
(4)齊背
板書:
風(急)——冷
天(高)——渺小無依
猿(嘯哀)——悲涼蕭索
首聯渚(清)——凄清蒼涼
沙(白)——色冷
鳥(飛回)——孤獨無助
頷聯落木(無邊、蕭蕭下)——狀悲之廣(從范圍上)
長江(不盡、滾滾來)——寫悲之多(從數量上)
3、小結(1)詩人本是為了排遣內心的極度郁悶而抱病登臺的,卻觸景生情,蕭索蒼涼的秋景觸發(fā)了詩人濃重的悲傷,滿含悲傷觀物,又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涼的色彩。以哀景寫哀情,情與景完美融合,營造出沉郁、憂憤、悲涼、深沉的意境。
景:蕭索蒼涼意境
情(悲):憂國傷時沉郁、憂憤、悲涼、深沉
。2)此刻請同學們在腦海中想象出杜甫潦倒悲愁的形象,自由背誦全詩。
。3)我們一齊來背。
四.鞏固遷移:
歸納古詩鑒賞方法
剛才,我們主要從資料上鑒賞了《登高》一詩,此外,還能夠從表現形式上去鑒賞古詩。總之,古詩鑒賞方法很多,可有所選取,不必面面俱到。
反復朗讀,感知語言
分析意象,把握特點
感悟深情,體味意境
深入理解,明析主旨
明晰典故,加深理解
把握類別,辨析風格
明辨手法,探尋技巧
登高教案4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教學目標:
1、直觀把握杜甫七言律詩的形式美;
2、品味詩歌意象的情感內涵;
3、感受杜甫的詩圣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古代詩人中誰被譽為“詩圣”?——杜甫
哪位詩人被梁啟超先生稱為“情圣”?——杜甫
這并不是說杜甫在談情說愛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說杜甫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
。≒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號叫做‘詩圣’。詩怎么樣才算‘圣’,標準很難確定,我們也不必輕輕附和。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圣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最深處,能將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樣子,能象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中國文學界寫情圣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薄簡⒊肚槭ザ鸥Α罚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兜歉摺芬幌虮徽J為是杜甫寫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詩。向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明代的胡應麟認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們今天就通過《登高》這首最好的杜詩來看看杜甫是如何當得上“詩圣”、“情圣”的徽號的。
二、整體感知
聽名家朗誦。
全班齊讀(指導朗讀,語速要慢,讀出那種蒼涼悠遠的情韻)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時所寫,此時家國破碎,身世飄零,但杜甫是一個用生命來作詩的人,他對自己寫詩的要求非常嚴格,晚年尤其如此,“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直至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
《登高》這首詩在語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極致。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七言律詩的體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韻外,最重要的形式特點就是要求對仗。首聯、尾聯不作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杜甫這首詩符合要求嗎?
太符合了。不僅頷聯、頸聯對仗,整首詩都對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聯為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句對得極其嚴格工整,還有當句對,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對偶,像“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且從寫景來看,一寫天,一寫地,這也是一種“對”,像這樣的.詩就是把對仗這種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板滯之感,非常地流暢自然,不見刻意為之的痕跡。
從寫詩的技巧上來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稱得上是“詩圣”,寫詩的圣手。
引申: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從總體的結構上看,本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它的意象營造。
二、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寓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找出意象:風、天、猿、渚、沙、鳥
這些一項構成一幅宏闊的長江秋景圖。大家仔細體會體會,籠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種什么情感?——悲涼
哪個字是關鍵?——“哀”,猿嘯聲給人的感覺總是凄厲悲涼。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但是不是一味地悲涼呢?不是。這兩句一句寫天,一句寫地,推開一個異常廣闊的視域。由于境界開闊,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濃郁的蕭瑟悲涼變成一種悲壯,這說明杜甫寫景是大手筆,給人一種很強的力度感,很剛勁,這也是詩圣本色。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意象:落木、長江
“落木”給人一種生命凋零的感覺,杜甫在寫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頹。
“蕭蕭”、“滾滾”一寫聲響,一寫動態(tài),使人如聞風吹木葉的窸窣之聲,如見長江的波濤翻滾之狀。它們與“無邊”、“不盡”兩個拓展時空的詞語搭配,創(chuàng)構出一個宏大、蒼涼、悲壯、指向無限的意境。
結合首聯和頷聯來看,首聯14字中包含6種意象,意象密集,節(jié)奏急峭,而隨之而來的頷聯卻只有落木、長江兩個意象,這一密一疏,既顯示了句法的變化,又為第三聯的抒情做好了準備。
這里我要講一講中國人的宇宙意識,以及宇宙意識在詩歌中的表現。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就是整個空間,“宙”就是整個時間,“宇宙”就是整個時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時空對”這個概念。顧名思義,時空對就是時間與空間相對組成一聯。杜甫慣用時間與空間來組織對仗,《登高》表現得最為明顯。頷聯上句寫無邊落木,是寫空間的,下句寫不盡長江,看似也是寫空間,實際上這句詩中包含的是時間意識、歷史意識,因為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時間的象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把有限的個人放到無盡的時空中,寫出了人面對“無限”時所產生的蒼茫感受,凸顯了渺小的個人在宇宙中的處境,此真可與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舉例: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
長為萬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不難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達他的宇宙意識。這樣的宇宙意識使杜詩整體上境界廣闊,內涵深遠。
三、體悟情感
一二聯是寓情于景,三四兩聯則是直抒胸臆。當然,這種直抒胸臆也是在前兩聯營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發(fā)的深沉復雜之情。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一聯是明顯的“時空對”,上句以“萬里”顯空闊,寫流落天涯之遠,下句用“百年”盡一生,寫暮年身體多病!叭f里”、“百年”都是寫自己面對“無限”的無奈與痛楚,飽含身世之悲與家國之思。
萬里——遠離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無定;
百年多病——年老體衰多;
獨登臺——羈旅孤獨。
此聯還隱含著兩個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馬相如。
一聯14字包含如此豐富的情感內涵,沉郁而深廣,確是寫情圣手,梁啟超沒有夸張。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進一步感嘆世事艱難,為國事憂心過計,同時慨嘆自己的貧病不得志,甚至連借酒澆愁也不能夠,更增一層愁苦、無奈與悲涼。
大家由這聯詩再回過頭去看看蔣兆和先生畫的那張杜甫像,靜靜地體會體會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四、總結
讀懂一首詩是不容易的,走進一個詩人的內心尤其像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的內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過來講,只要你理解了他,走進了他,他就會開闊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詩歌、領會詩圣情懷的道理。
古人講: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體到《登高》這首詩:
高——時空相對、胸懷宇宙
大——取象宏偉、境界空闊
深——感受豐富、情感深沉
寫出《登高》這樣登峰造極的詩歌的詩人,我當然要尊稱他為“詩圣”、“情圣”。
登高教案5
【學情分析】
這首詩是高一學生即將學習的一篇課文,他們剛從初中升入高中,過去的學習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高一學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記憶以有意記憶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能夠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往往會以偏概全。情緒體驗較初中階段強烈,情緒內容廣泛,充滿了青春的熱情。教師需利用這些特點,讓學生理解詩歌,體驗詩情,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學會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3、朗讀品味詩歌,著重理解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
4、品味杜詩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韻美的特點和沉郁頓挫的整體風格。
二、教學重點
1、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導學生以分析詩句為突破口,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意之豐、詩情之深。
2、讀懂這首詩,把握律詩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全面把握這首律詩的豐富意象、深遠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學工具
課件。
五、教學方式
講授式、誦讀式、提問式。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文本分析
詩歌背景: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jié)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夔州位于河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兜歉摺肪褪嵌鸥υ谫缰萜陂g的杰作,寫于767年的秋天!鞍彩分畞y”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隙而起,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詩人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這一年的重陽節(jié),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排遣郁悶,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給他增添了悲哀。國家動蕩、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未酬、好友離世(李白、高適、嚴武)的痛苦一時全涌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登高》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闊的河秋景圖,抒發(fā)了詩人對時世艱難、國事衰微的憂慮及對自己暮年多病、淪落不振的感慨。詩中寫到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傷悲;人到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時世艱難,生活困苦,詩人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八、教學過程
(一)材料準備
1、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領會詩人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
2、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jié)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他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24歲應試不第,漫游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在長安寓居,長達十年,卻進取無門。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759年,他棄官西行,曾在西川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攜家出峽,漂泊湘、鄂一帶,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長安的困守和長期的流離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觸到了人民的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情緒。所以,他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著有《杜工部集》。
(二)導入
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杜甫的一首律詩《登高》。學習之前,先把這首詩朗讀一遍,讀的過程中注意幾個字的讀音。猿嘯、渚清、霜鬢(長在臉兩側耳朵前面的頭發(fā))、潦倒、濁酒。大家看到第一個注釋,這首詩選自《杜詩詳注》,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jié)。
(三)走進課文
1、解題
。1)問:大家知不知道重陽節(jié)是哪一天?
明確:重陽節(jié)是農歷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代認為九是陽數,重九也叫“重陽”。因為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
(2)杜甫在重陽節(jié)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只好獨自登高。登高,看見眼前的景象,有感而發(fā),就寫下了這首詩。
2、知人論世
。1)問: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嗎?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
明確: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jié)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廣闊地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風格多樣,而以沉郁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著有《杜工部集》。(這些文學常識在選擇題中容易出現)
杜甫前半生懷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這首詩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間,夔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jié)縣。(談談夔州)
3、朗讀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間作下的詩,必定有濃厚的情感。我們再來朗讀一遍,盡量讀出感覺來。
4、鑒賞品味
(1)《登高》這首詩,各聯分別寫什么?
明確: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抒情。
。2)寫了哪些景物,詩人分別用了什么詞描寫?
明確:這首詩首聯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頷聯寫了兩種景物:落木、河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無邊、蕭蕭、不盡、滾滾”來描寫。
。3)詩歌中的景物被用來寄托主觀情思而稱為意象,那么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強調表達效果)
①風急──秋天的急風凜冽。
我們學過的詩詞有很多寫到風的,比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保ǘ鸥Α洞阂瓜灿辍罚皾撊胍埂钡们那牡,細無聲!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保ㄍ醢彩恫创现蕖罚┐猴L和煦溫暖,讓萬物復蘇。
問:而秋風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呢?
明確:蕭瑟、凄冷、凜冽。
“風急”表示風剛烈、強勁而有力,富有動態(tài),更渲染了一種蕭瑟的氛圍。試想一下,如果換成“風大”,似乎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闊遠。
如果是我們的同學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間,會覺得自己特別的渺小而孤單。如果說風是動景,天就是靜景了。
、墼硣[哀──猿的啼叫是哀傷的。
同學們去過三峽嗎?聽過猿猴的叫聲嗎?那是一種類似嬰兒哭泣的聲音,非常哀傷。咱們初中學過酈道元的《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甭牭皆辰斜懵錅I沾濕了衣裳。杜甫聽到猿啼,也覺得悲哀。這個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調。猿啼,這是從聲音方面來寫的。
、茕厩迳嘲住扒濉薄鞍住眱煞N色彩。
問:從色調上來看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
明確:冷色調。
問:該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興奮歡快的,還是冷清寂寥的?
明確:冷清寂寥凄涼的感覺。我們過年的時候,特別是北方,要剪窗花、貼春聯。用的是什么顏色的紙呢?(紅色)想象一下,如果換成黑色和白色,喜慶的感覺會頓失。
、蔌B飛回──鳥兒飛舞盤旋。
問:這只鳥為何要盤旋呢?
明確: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與鳥群失散了?傊且恢会葆、孤獨失意的鳥。這是動態(tài)的景象。
、蘼淠京ぉぞd延萬里,廣闊無邊,蕭蕭而落。
、吆萤ぉ]有盡頭,洶涌奔騰。盡顯壯闊蒼茫之感,是動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組對比。葉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暫;河不盡,宇宙無窮,更反襯出生命的短暫。
。4)大家有沒有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詩歌的表現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詩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妒竦离y》開頭,“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屬于間接抒情。這里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地刻畫景物,構成一整幅生動的畫面。
風急天高,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鳥兒在低空回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面對這樣一幅景象,感嘆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才是盡頭?生命苦短,自己壯志難酬。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55歲,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補充材料:
詩人24歲考科舉沒考上,漫游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住在長安,長達十年,但是進取無門。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舉,還可以寫文章打響自己的名聲,受達官貴人的賞識而被引薦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員來往,吟詩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沒這樣的運氣,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為這些人會任意批評朝政,對他們不利。幾次使壞,阻礙優(yōu)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亂起,詩人被叛軍所俘,獲救后做過官,之后又被貶。杜甫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拔也桓闪恕,棄官不做,流亡顛沛,進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jié)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后來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58歲的時候結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讀
(1)大家把前兩聯再讀一遍。
。2)范讀與朗讀。
開頭我們說了,這是一首律詩!兜歉摺啡娺\用對仗(對偶),比如,“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無邊”對“不盡”……讀起來富有節(jié)奏感。而且首聯第一句強勁有力,要讀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環(huán)婉轉。頷聯的“無邊落木”和“不盡河”要一氣讀出,體現無邊無際之感。師范讀后學生朗讀。
6、把握感情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頸聯、尾聯。(結合注釋)
明確: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傷悲;到了晚年,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國家動蕩、生活困苦,厚重的鬢發(fā)霜白;濁酒消憂,卻因衰頹、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們已經知道,頸聯、尾聯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帶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
明確:“悲、常、多、獨、艱難、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從這些關鍵詞,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情感?結合前兩聯的分析和詩歌背景來思考。
明確:這兩聯或者說整首詩的感情全集中在這個“悲”字上。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看到“研討與練習”第三大題:宋代羅大經指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來?
明確:羅大經指出詩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們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處,我們一起來數數。離家萬里,一可悲;時逢蕭瑟的秋天,二可悲;他鄉(xiāng)作客,三可悲;常年他鄉(xiāng)作客,四可悲;年已遲暮,一事無成,五可悲;百病纏身,六可悲;親朋亡散,無人作伴,七可悲;登高遠望,徒惹憂愁,八可悲!叭f里”和“百年”從空間和時間上把“悲”無限地延伸開來。
國家動蕩,家破人亡,極度痛心遺憾!翱唷笔呛、極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遺憾的意思。愁得兩鬢都是厚重的白發(fā)。詩人衰退失意,百病纏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問:為何是“新!,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發(fā),何不為了健康早點戒酒?)
明確: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濁酒”是未經過濾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檔次比較低。更襯托出杜甫凄涼的晚景!捌D難”“苦恨”又“潦倒”,這幾個詞連用,仿佛是詩人的惆悵無法一次說清,連連感嘆才能表達出無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極點。
7、反復朗讀
。1)有感情地把頸聯和尾聯朗讀一遍。
(2)師范讀。
“悲”“!薄安 薄蔼殹边@些帶有強烈感情的字要重讀以示沉重。尾聯要慢讀,讀出自憐的悲哀。
8、小結
本來為了過重陽節(jié),興意盎然地登高望遠,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詩的詩眼。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首詩里,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或關鍵字,聯系全篇脈絡或揭示主旨,這就是詩眼。這首詩處處都在體現著“悲”。
這首詩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盡展無遺,國運衰微、壯志難酬、漂泊無依,含無限深沉、凄涼意于言外。
9、誦讀
這首詩很短。學到現在,我相信很多同學已經能背誦了。我們把書合上,試著背一遍。
九、課后作業(yè)
1、背誦《登高》。
2、完成練習冊上《杜甫詩三首》一課的習題。
登高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人杜甫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學會運用知人論世的賞析詩歌的方法更加透徹地品味詩人的寫作目的。
(2)學會運用緣景明情的賞析詩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詩歌營造的意境,進而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致。
(3)借助誦讀,在討論賞析中品味詩人豐富復雜的情感,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4)能夠在品讀完詩歌之后,寫一篇品讀感悟,進行總結交流,進而加深對詩人及詩文內容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板書回顧詩歌鑒賞的方法,讓學生找到鑒賞古詩的鑰匙。
(2)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詩歌,品味詩境。
(3)能夠通過多媒體展示的詩中情景,表達自己對杜甫詩歌的體驗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見解。
(4)能夠仔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通過討論、評點等方法把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形成鑒賞文字,體驗合作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理解詩人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培養(yǎng)愛國情懷。
(2)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養(yǎng)料,提升審美能力,涵養(yǎng)情趣。
【教學重點】
1.掌握從意象、意境入手進而把握詩歌情感的方法。
2.結合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理解詩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學難點】
領會詩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深沉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分析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溫故知新
上新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幾個問題:詩人寫詩的目的是什么?詩言志。讀者讀詩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上節(jié)課我們在上《秋興八首》時已經學習了鑒賞詩歌的兩種方法?知人論世,由景入情。
如何賞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從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詩歌的思想情感。
二.學以致用
今天,我們要用同樣的方法來品讀杜甫的另外一首詩《登高》。
(一)知人論世
首先,我們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先對作者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做一個了解。請同學們回顧上《秋興八首》時,我們了解到的詩人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少年滿懷“兼濟天下”的壯志,中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晚年遇戰(zhàn)亂過著四處漂泊無依的羈旅生活。
正是因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別是晚年漂泊困頓的悲慘境況,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悉詩文
一讀詩歌,請同學們自行閱讀,疏通字音。
二讀詩歌,播放配樂朗誦,請同學們默讀詩歌,初步品味詩歌的情感基調。
三讀詩歌,請同學們帶著感情誦讀詩文。
(三)品讀詩文
1.通過朗誦,同學們不難發(fā)現這首詩在內容結構上有什么特點?明確:
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
這和《秋興八首》一樣,是一篇很典型的觸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讓我們運用由景入情的鑒賞方法,從詩人所描寫的景色起步,走進他豐富的內心世界。
2.如何賞析景色描寫?找意象——明意境
3.請同學們再次齊讀寫景部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動筆回答以下問題:(教師巡回指導約5分鐘)①詩人選取了哪些意象?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賞析討論明確:意象:急風、高天、哀嘯的猿、清渚、白沙、飛回的鳥、無邊蕭蕭下的落木、不盡滾滾而來的長江。意境——凄清、冷寂、悲涼卻又高遠、雄渾、壯闊。
4.思考:如何理解這種既凄清、冷寂、悲涼卻又高遠、雄渾壯闊的意境,兩者是否矛盾?
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看圖,感受,此時此刻廣闊的天地中,一位老邁、體弱多病、滿頭白發(fā)的老者,拄著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頂,頂著呼嘯而過的凜冽的寒風。讓我們感受到什么?——悲涼。這幅畫面是如何讓我們感受到悲涼的?
小結:運用到反襯的手法,天地越寬闊,就顯得詩人越渺小,從而讓我們感受到悲涼。兩者非但不矛盾,而這正是由景入情的體現,越是廣闊之景,越是讓人覺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間凸顯渺小的個體,從而引發(fā)悲傷的情緒,以闊景襯哀情。
總結:寫景部分詩人借哀景襯托哀情,借闊景反襯哀情,這正是由景入情的鑒賞手法。
5.我們帶著這種感受再來齊讀一下寫景部分。
6.通過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明確:悟情感。
面對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讓我們看了都會對杜甫心生悲憫之情,更何況是身臨其境的杜甫呢?面對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會引發(fā)何種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請同學們齊讀下抒情片段,讓我們來看看此時的讓我們如此心生悲憫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明確:感傷。
8.具體感傷什么?
總結:
1、長久漂泊異鄉(xiāng)——萬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鬢
3、孤獨無依——獨
4、萬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窘——艱難、潦倒
9.思考:“艱難”“潦倒”是不是僅僅指詩人自己生活的艱難與潦倒?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明確:不僅指自己,還指國家命運的艱難、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們不難發(fā)現杜甫所具有的那種心系天下的廣博的胸襟與志士情懷,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與國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緊緊地聯系到了一起。
10.探討:這種對天下蒼生的'大憂、大悲只是一時的沖動?只是短暫的瞬間嗎?他的這種愁苦到達了一種什么樣的程度呢?如何解讀“潦倒新停濁酒杯”?思考:①詩人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②詩人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③猜想:詩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讀?哪種表達效果好?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無奈卻因為年邁多
病不得不戒酒,當然也可能因為窮困萬分以致無法喝酒,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沒有停止喝酒——必須停酒,但是無法做到,因為悲憤實在是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只能通過喝酒來略微地舒緩他的憂憤,這就意味著杜甫,在自己的生命與國家、人民的大義面前,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國家、人民。由此可見他對天下蒼生的憂愁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一種深沉的、沉重的情感。在自己身處逆境之時,仍然能夠有心系天下的氣度,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到的,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這是何等的豪情、這是何等的偉大。
總結:杜甫具體在悲嘆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國家社會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蒼生。
當我們還在感傷杜甫的可憐,對他投以憐憫的目光之時,他卻如此的豁達與超脫,超越了自身的苦難,心系著天下蒼生的苦難,這是何等的偉大的情懷。小結:沒有停止喝酒更能夠反應詩人憂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讀完之后寫感悟:此時此刻,當我們品讀完這首詩歌之后,再回過頭來看看剛才讓我們對杜甫心生憐憫之情的那幅圖,我們又有了
怎樣一番新的感悟?請同學們寫一寫,談一談。
教師心得:此時此刻,當我再來看這幅畫時,當天高地闊中,再次出現一位滿頭白發(fā)、年老多病、拄著拐杖的老者,獨自對抗著咧咧寒風時,我對他突然之間少了一份憐憫,而多了一份敬佩。他看起來似乎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強大與堅毅,獨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為他有著一顆敢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懷,這是這樣的一種豁達、這是怎樣的一種偉大。
三、鞏固訓練
《秋興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聯頷聯寫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頸聯和尾聯由景生情,抒發(fā)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機融合。后者首聯頷聯寫秋日登高所見之景,蒼涼闊大,頸聯尾聯寫登高感觸之情,沉郁悲壯,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們再來看一首杜甫的詩歌,用本節(jié)課你掌的由景入情的方法來解讀鑒賞。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淪陷。杜甫趕赴靈武見唐肅宗,路上被安史叛軍俘虜,押送到淪陷后的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郁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思考:請找出這首詩中前兩聯描寫的意象,分析其營造一種什么樣的
意境,表達了何種情感。
被攻破的國家、草木叢生荒破的城池、悲愴濺淚的鮮花,離別驚心的孤鳥,營造了一種國破城荒的蕭索悲涼意境。表達出詩人亡國之悲,離別之恨,體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
四.布置作業(yè):
繼續(xù)背誦《杜甫詩三首》,完成課后練習。
登高教案7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詩歌內容。
2、賞析詩歌,領會獨特的情感表現。
3、了解登高詩的主題內涵。
4、背誦并默寫全詩。
【教學重難點】
賞析詩歌,領會獨特的情感表現。
【教學方法】
誦讀探究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照片(二十四橋)導入: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據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艷,體態(tài)輕盈,曾于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另一首詩——《九日齊山登高》。
二、解題
九日,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按古人陰陽學說,“九”這個數字是陽數,九月九日含有兩個陽數,所以叫做重陽。又因為“九九”諧音久久,日期數字很吉祥,古人認為宜于長久,所以古時候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jié)日,登高飲酒,賞菊簪花,祈求長壽。
齊山,在池州貴池縣東南,是江南名勝之地。登高,登高則可望遠,望遠而致思深。
從這首詩的題目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登臨齊山,有感而作,屬于登高詩。(又叫“登臨詩”)
三、關于登高詩的主題
“登高”成為傳統(tǒng)文學領域一個重要的文學意象。而且這種意象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尤其是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哀時傷世的傳統(tǒng)主題,對中國文化人和中國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多悲秋傷春之感。這是登高詩歌的一大特色。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是杜甫的《登高》:“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把登高的萬千心緒與悲秋的無邊凄楚交融在一起,給人以一種無盡的愁苦和深沉的悲涼之感。
登高聯系傷春的代表性作品有杜甫的《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以春之麗景襯托國之多難。以美景反襯愁思,數倍增添其哀愁。
。ǘ┒嗨脊虐Ы裰。登高是今古對話的最佳平臺和途徑。發(fā)“思古之幽情”,感懷歷史滄桑,憑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諷今。此類代表作品有王安石的《桂枝香》:“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蓑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詞作一掃五代舊習,擺脫纖細綺靡詞風,雄渾開闊。
。ㄈ┒嗟歉邞堰h之思。登高懷遠的作品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觸目可見。懷遠之作又可簡單分為懷人作品和懷鄉(xiāng)作品。
登高懷人作品有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這類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單純懷人。但都是借用登高者登高感懷的文學意象來表達此類情感的。
登高懷鄉(xiāng)之作有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四)多家國身世之慨!暗歉摺币惨欢瘸蔀橹R分子良知和責任感的一個展示平臺。抒發(fā)家國身世之慨、憂時傷世是登高主題作品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家國破碎、懷才不遇、壯志難騁的古代知識分子
《九日齊山登高》(備課人:武學斌)往往會借登高一嘯盡抒愁懷。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钡鹊榷紝儆谶@類。
四、作者介紹
杜牧,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出身高門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杜牧晚年任中書舍人,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之“杜樊川”。杜牧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稱名家。杜牧善文工詩,人稱“小杜”。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剛直,屢受排擠,一生仕途不得志。老杜的“文章憎命達”,成了小杜人生的.偈語。
杜牧的名句
1、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2、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絕句》
6、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7、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遣懷》
8、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杜牧《中秋》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杜牧于唐會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與其友張祜(hù),登齊山共度重陽,有名篇《九日齊山登高》,其友張祜以詩和之。張祜,杜牧的朋友,較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但由于受到當政者排擠,終不見用,流浪各地。這次張祜從丹陽特地趕來拜望杜牧,他們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五、詩歌誦讀
詩歌是用來配樂唱的,可惜現在能唱的人已經不多了,還好,我們還能朗誦。六、疏通文意(小組討論,合作)
首聯:大江包容了秋色的影子,鴻雁開始南飛;我與客人攜帶著酒壺上到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頷聯:人世間難以遇到開口常笑的時候,今天一定要頭上插滿菊花回去。
頸聯:只有用喝醉酒來酬報這美好的節(jié)日,不用登臨齊山怨恨早早沉落的夕陽的光輝。但:只,只有。酬:酬報!暗桥R”后省略“齊山”。
尾聯:古往今來只是如此而已,何必像齊景公在牛山上獨自讓淚水打濕衣衫。如此:指“塵世難逢開口笑”,人生苦多樂少!芭I胶伪鬲氁隆笔恰昂伪嘏I姜氁隆钡牡寡b。我們再來集體朗誦一遍。
七、詩歌鑒賞
。ㄒ唬┦茁
1、作者登上齊山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
①江涵秋影雁南飛翠微菊花落暉。
②“涵”字極有氣勢。從山上俯視數里外的長江,只見藍天、碧云、青山、綠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涵”寫盡江水之澄清,有包蘊秋色、鑒察萬類的空靈秀美的作用。融成一幅和諧明媚的圖畫。(煉字題的答題步驟)
。ǘ╊h聯
2、這一聯寫了什么內容?這一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
在這良辰佳節(jié)之時,有好友來訪,作者特別高興,破例開口大笑,不再壓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壓抑自己內心的不滿。
可以看出作者平時是:愁悶,郁郁寡歡。
“逢”反襯出往日不常見。詩人興致勃勃的游行竟掩蓋不住內心的郁悶,詩人以曠達的言辭,近于失態(tài)的舉動來掩飾心中的失落。語雖達觀但意含抑郁。
。ㄈ┪猜
3、齊景公為什么哭?晏子又為什么笑?
齊景公有感于人生無常,富貴榮華不能永保。晏子卻認為人事代謝,自古而然,對齊景公的落淚表示
《九日齊山登高》(備課人:武學斌)嘲笑。
4、詩人由自己臨齊山興感聯想到齊景公登臨牛山墮淚的故事。這用的是什么手法?用典
5、從字面上看,詩人贊同誰的觀點?
杜牧像晏子一樣,認為人事代謝,自古而然,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為此而感傷流涕。
6、詩人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安慰自己,安慰朋友,自我解嘲。尾聯以曠達的議論總束全詩。
7、但結合頷聯上句,他的內心真是這樣的嗎?實際上,他內心并不超然。
。ㄋ模╊i聯
8、由尾聯可知,為什么不用恨落暉呢?(重難點)
因為古往今來皆如此,自古圣賢皆寂寞,又何必像齊景公那樣面對牛山獨自流淚呢?詩人在此引用齊景公的典故意在勸說友人不要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淚傷懷,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我們只要坦然地面對現實。
中間兩聯都是寫曠達,但這種曠達卻是從塵世的悲愁中引出。所以,這里的曠達,不過是悲愁中的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脫,可以說,這是故作達語。比起直抒悲愁來,更加含蓄、深沉。詩中的這種感情,正是杜牧一生潦倒、悒郁、懷才不遇的反映。
9、至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一個什么樣的情感?
這些詩句中一面顯著灑脫無羈和看破紅塵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詩人內心的痛苦。猶如那黃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難勉強,還不如在一時的良辰美景中沉醉,這正是哀中生喜。全詩感情痛苦低沉,憤憤不平,欣喜與抑郁交織,曠達與感傷交替。這是一種復雜心理的情感體驗。
八、主旨這是一首自我安慰、安慰朋友的抒情詩。詩中曲折地表現了詩人抱負不得施展而引發(fā)的不平與感慨,同時也明顯地流露出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失意時所產生的消極頹廢、放達自信的生活情趣。
九、藝術特色
1、曠達中含有郁悶情懷
2、敘議結合
前半部分主要是敘述,后半部分主要是議論。詩人由自己登臨齊山的感想,聯想到齊景公登臨牛山墮淚的故事,由前面自遣自勉,到最后的自嘲,行云流水,聯系自然。
歸納鑒賞要訣
1、看清標題;
2、知人論世;
3、以景入情;
4、了解典故。
十、當堂鞏固
熟讀并背誦本詩,完成《導學案》的練習題。附:板書
悲愁——曠達
登高教案8
【教學目標】
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杜詩沉郁頓挫的詩歌特色。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1.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準確、規(guī)范、生動地解讀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突破】
抓住意象,通過知人論世、品字、對比、探究等多種方式進行突破。
【教學時數】
1 課時
【教學步驟與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4分鐘)
同學們,我們知道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陽,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常在此日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所以重陽節(jié)又被稱為“老人節(jié)”。與三月初三“踏春”相對應,重陽還被稱“踏秋”,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災”以求長壽,還會插茱萸、喝酒賞菊,所以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在小學時我們學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陽節(jié)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公元767年的重陽節(jié)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長江邊上,一位衣衫襤褸、疾病纏身、年過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蹣跚地朝山上登高而來。在這個滿目衰敗的殘秋里,面對水急風大的萬里江天,面對疲倦而孤獨的飛鳥,面對了無生氣的枯樹,這位一生坎坷、窮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賦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一首七言律詩——《登高》。
二、《登高》的寫作背景(2分鐘)
《登高》向來被譽傳為名作,被明代的胡應麟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詩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當時雖然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趁機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同時,唐與吐蕃等外族戰(zhàn)爭不斷。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詩人杜甫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各種苦悶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為了排遣苦悶,詩人抱病登高,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體感知(3分鐘)
1.播放錄音朗讀,找出本詩的主體情緒是什么?(詩眼:悲)
2.聽老師示讀,注意詩歌的字音、節(jié)奏及停頓。
3. 大家自由朗讀,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翻譯不懂的字句。
四、品讀詩歌(30分鐘)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問題1:首聯利用工筆細描的手法共寫了幾種景物?
六種:風、天、猿、渚、沙、鳥
問題2:這六種景物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急、高、嘯哀、清、白、飛回。十四字寫六種景,形、聲、色、態(tài)兼?zhèn),十分凝煉?/p>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獨痛苦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
問題3:我們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們得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渾高遠,又肅殺凄涼。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問題1:頷聯,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們能想到什么?
兩種景物:落木、長江。 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奥淠臼捠挕笔怯猩虝褐,傳達出年華易逝的感慨。
“不盡長江”傳遞的信息是時間的無窮,給人一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的感覺。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但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短暫的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
問題2:能把這聯的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嗎?
從表達技巧角度,此聯運用對比襯托,用時間的無窮襯托了生命的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相反,時間和歷史越是悠久無窮,就越顯得人生命的短暫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萬古長青。此聯“無邊”“不盡”,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這種復雜深沉的情感借助兩個修飾詞“無邊”和“不盡”表現得更為充分。這兩個詞與下聯的“萬里”、“百年”呼應。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排遣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詩的境界更加雄渾壯闊,更能表達出深沉復雜的思緒。
總結:寓情于景,為全詩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愴的感情基調。如果說前兩聯是寫景的話,那么后兩聯是什么? 抒情。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問題1:南宋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析此聯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異鄉(xiāng)“作客”,寄人籬下,此其一;系舟“萬里”,故鄉(xiāng)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為氣”,節(jié)令凄涼,此其三,“!蹦耆绱,不知其終,此其四!鞍倌辍币簧实,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臺”,倍思親,此其七;孑然孤“獨”,此其八。
羅大經對這一聯的總結的確極為精當,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萬里”:寫出了自己距離故鄉(xiāng)之遠,相隔千山萬水,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jié),人在秋天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悲秋,是我國文人墨客的一種傳統(tǒng)文學題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詞,意思是說秋天的時候,男子會覺得繁華落盡,滿目蕭瑟,有些英雄末路的傷感。我們再聯系詩人杜甫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鄉(xiāng)。漂泊他鄉(xiāng)的人,難免會有思鄉(xiāng)之情,這種思鄉(xiāng)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弊,說明了什么?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杜甫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如果說“作客”他鄉(xiāng),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涼。這是第四層意思。
“百年”:不是說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注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55歲了,這么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凄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生了無限感慨,再聯想到時局的動蕩不安,聯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獨”:在“登臺”前面加一個“獨”字,就使“登臺”更加悲涼。在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走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而是獨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負未展,疾病纏身,家鄉(xiāng)難回,知音漸少(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怎能不感慨萬千?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第八層意思。
總結:大家看,雖然只有十四個字,卻能夠寫出八層意思,這就難怪此詩千百年來為世人年稱道。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兩個詩句中,這八層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疊加在一起的。它描繪出這樣一幅景象:一位年過半百而又疾病纏身老人,遠離家鄉(xiāng),多年飄泊在外,在一個秋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獨自登上江邊的高臺,面對著滾滾江水、茫茫蒼穹,禁不住慨然長嘆。這是一幅多么悲涼的景象啊!這其中任意一種意思就足以讓人沉重,更何況是八層意思呢?為了使這種復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詩人在接下來的兩個詩句中,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又進一步做了具體揭示: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問題1:聯系當時詩人所處環(huán)境 說說尾聯中艱難二字的含義。
“艱難”指國家艱難,更多的是指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伴隨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憂己,更憂民憂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貧困還是發(fā)達,都是心懷天下的。憂國憂民是杜甫詩歌的主旋律。
問題2:用自己的話說說如何理解“苦”和“新!倍?
苦,表達了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所以極度遺憾,這是一種憂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
問題3:此時是重陽節(jié),按習俗應該喝酒賞菊花。酒是中國人的最愛,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無論高興還是傷悲都要來上一口。在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鞍兹辗鸥桧毧v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但是現在的杜甫卻不能喝酒了,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小結:國家與個人的雙重艱難,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滿頭的花白,而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發(fā)之多,詩人的潦倒生活可見一斑。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借酒澆愁,好來個“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為生病而剛剛戒了酒,心有萬千愁緒,無法排解,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這正是杜詩沉郁頓挫的藝術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內容的博大精深,題材的嚴肅,感情的深沉、深摯。頓挫是指其表現手法的沉著蘊藉,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
五、結束語(6分鐘):
今天,我們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詩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陽登高,我們的靈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禮。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jié),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里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zhí)著。這就是那個一生坎坷,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的杜甫,那個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的杜甫,那個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還掛念祖國興衰的杜甫。同學們請記住這位偉大的老人。下面讓我們一起飽含感情的朗誦一下《登高》。
登高教案9
【教學過程】
一、由杜甫詩句導入
有人說唐朝時李白用歌聲無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還原的請大家說一下所學杜甫的詩句——
二、出示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情懷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下面我們積累《詩經》的相關知識
三、初讀
Ppt出示:讀
1.一生讀,他生評價,糾錯
2.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
四、品讀
1.師:打擊對這首詩歌的感受怎樣?用一個字概括出來就是——生答“悲”,師板書“悲”
2.師:悲從何來?請大家自由朗讀,找出悲的原因,從詩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讀
生1:3、4兩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師:什么樣的身世?現在怎樣?為何看到落葉就悲?
生回答:命運多舛的身世,現在已經老了,此時可能重病在身
師:再讀一下!為何見到長江而悲?
生再讀
生:因為時光飛逝,生命流逝
師結: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時光流逝之悲
生2:1、2兩句,由景及情,悲涼的景情,全是冷色調
師:帶著這種感覺讀一下
生讀
3.師:其他同學也選了這句嗎?(無人回答)那大家再讀一下1、2句,思考一下,這兩句寫了什么秋景?
生3:“萬里”讓我想到了他蕭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懷(鼓掌)
師: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個詞?
生:孤獨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獨的心聲
4.師:還有哪里體現了悲?從原詩中找
生5:“艱難”句
師: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讀一下
生再讀
生6:“艱難”指生活上的苦,成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體上的病,無法借酒澆愁的悲飽經滄桑
師:只有一己之滄桑嗎?
生:還有國家
師板書:家國之悲
生齊讀
5.師小結
Ppt出示:品
6.師:再齊讀,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現的
師提示:看看目標
生答:借景抒情
配樂師朗誦,要求生再次體會詩歌悲情
2生讀,生齊讀
7.師補充杜甫晚年境遇(配樂抒情一段話)“你的命運即使像墨汁一樣黑,你也堅持用……我多想遇見你,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為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Ppt出示:寫
多想遇見您,
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
為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
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多想遇見您,
在“ ”的時候,
,
要求生仿照句式寫出詩歌下節(jié)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誦讀展示
Ppt出示:背
師放較為悲哀的音樂,要求生站立背誦
【評述】
整體設計美玉含瑕
這節(jié)課同樣注重了誦讀,誦讀方式也較為多樣化在誦讀中老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感受,注意挖掘了學生在誦讀中的感受體會
同時老師特別重視了學生“聽說讀寫”幾個能力的訓練,課堂最后有仿寫環(huán)節(jié),設計不錯不過展示部分讓兩個同學上黑板書寫比較浪費時間,個人不如投影再讓其他學生讀一讀更實際一些
老師從“景”“情”兩個大的方面串起整個課堂,思路比較清晰但是誦讀一開始老師就拋出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讀詩的感受(這個字必須是“悲”)而且這個字跟老師的板書設計關系很大,所有的問題都是由這個字引申出的,沒有這個字就不能形成“淚”形狀的板書個人認為,這個設計比較刻意是這堂課美中不足之處
還有,教師對文本的挖掘還不夠老師在課堂最后環(huán)節(jié)播放一首比較哀傷的配樂,要求學生齊背課文個人背景的渲染太過于哀傷了我覺得唐詩悲,但僅是悲壯,卻不悲傷即使如杜甫的詩,也絕不會悲傷所以這個背景的處理不太合適
登高教案10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詩歌,領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賞析詩歌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詩蘊含的深沉憂思。
教學重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賞析該詩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憂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有人對唐詩中出現出現最多的季節(jié)、詞語、顏色、場景、情感等詞進行過統(tǒng)計,分別是秋、不(無)、白、江邊、孤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歌《登高》涵蓋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對這首詩的評價也非常高。明代胡應麟《詩藪》:“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首詩好在哪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登高》。師:學習詩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生:學生齊讀師:學習詩歌講求知人論世。首先我們來了解詩人杜甫。同學們對杜甫可以說耳熟能詳了,并且課下做了課前導學案,請同學們看著大屏幕填空。生:學生填空,齊答。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讀準節(jié)奏師:請同學們出聲自由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生: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師:指明學生來讀,讀時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其是否存在讀音和節(jié)奏上的錯誤。生:學生糾正讀音或節(jié)奏。師:教師正音并明確節(jié)奏。同學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和寫法:渚(zhǔ),“潦“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時注意“鬢”的寫法,由髟加賓組成,為形聲字。節(jié)奏方面,七言詩一般有四個節(jié)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單看句式,要聯系意義的表達。
師:請同學們齊讀該詩,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默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提出疑難詞句,小組討論解決。
生:該詩主要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重點疑難詞有:回:回旋蕭蕭:模擬草木搖落的聲音百年:借指晚年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繁霜鬢:像厚重白霜似的鬢發(fā)。
師:大家再聽一遍范讀,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美、情感美。
3、再讀,讀出情感
師:聽完范讀以后,大家能否用詩中的一個字或詞,概括本首詩的感情基調?
生:悲師:因為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悲的,所以大家讀時語氣要緩慢、沉重,大家以緩慢沉重的語氣齊讀一遍詩歌,讀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賞析4、品讀,讀準詩情師:聽完大家的朗讀,老師認為同學們讀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沒有深入理會作者的悲情。下面我們就深入杜甫內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師:《登高》這首詩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前兩聯為所見,后兩聯為所感。后兩聯直接抒發(fā)作者內心的悲慨。請同學們思考后兩聯寫了作者的幾種悲,你從那些字或詞中讀出的?在思考的同時,注意圈點勾畫做批注。(學生思考3-5分鐘,同時多媒體呈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便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人情感。)師:請大家根據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陽節(jié)登高,倍感思親”。生:詩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纏重病。生:詩人悲在獨登臺,倍感凄涼。生:詩人悲在萬里常作客,客居他鄉(xiāng),濃重的漂泊孤苦之感。師: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點58歲去世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個年頭了,所以一個“!弊直讹@漂泊流浪之悲感。......
師:詩人還悲在艱難苦恨。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一是指個人的艱難,生活困頓、壯志難酬:詩人遭受物質上和精神上雙重打擊。二是國事艱難,連年的戰(zhàn)爭,國家一片混亂,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嗪奘侵笜O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無法挽救國家危難,壯志難酬,情感抒發(fā)達到了高潮。
師總結:個人的多病、羈旅的艱辛、壯志的未酬、時代的苦難共同構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聯更是一字一頓,形成了情感抒發(fā)的堵塞之感,這就是老杜沉郁頓挫的詩風。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圣”。
師:用緩慢、沉重的語氣讀出這種為己為國的愁苦憂悶之情。
生:齊讀。
師:把握了詩人的情感之后,同學們感情更加飽滿,讀出了詩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錯。5、賞讀——緣景明情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會是什么樣的呢。請大家朗讀前兩聯,找出作者寫了哪些景,這些景分別傳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小組探究合作。
生:風急: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風凜冽,詩人內心更加悲涼。天高: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師:正所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生:猿嘯哀,猿猴的叫聲凄厲悲慘,更加重了詩人的悲哀之情。師:詩人當時身處夔州,境內巫峽的猿啼以凄慘聞世,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悲哀之情可見一斑。
生:渚清沙白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huán)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生:蕭蕭,樹葉紛紛落下,自然界已進入了秋天,詩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暫。生:長江滾滾顯示出歷史和時間的悠久。
師:短暫的生命面對永恒的長江,詩人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
師:前兩聯通過詩人登高所見,將情蘊含在景物之中,營造了一種廣闊雄渾、沉郁而悲涼的意境,傳達出悲秋之情、壯志未酬之感。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師:再把這四句齊讀一遍,加深對意象的理解,領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讀和語氣。
生:齊讀后兩聯。
師:同學們對全詩的意境和情感有了進一步的掌握,我們能否把這首詩讀的更好呢?
生:齊讀
師:這次同學們的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來已經把握了《登高》的內涵。
6、總結:《登高》一詩寫作者登高所見所感,后兩聯直接抒情,前兩聯寫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觀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觀情緒,景中含情。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詩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發(fā)了對自身和國家命運的悲慨之情。四、拓展延伸任務三: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時期創(chuàng)作的有關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點,思考其帶給我們的價值和啟示。明確:
766夔州《閣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陽《登岳陽樓》
769湘陰《登白馬潭》
769長沙《樓上》
共同點:自身處境艱難,仍不忘國家和百姓。憂國憂民。啟示:古人云:“無事莫登高”,登高會觸及詩人內心的傷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屢屢登高,站在時空的高處,倍感自身的渺小與虛弱,感傷時事的艱難和民生的苦難,在登高詩中展現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擔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正是我們當代青年所應具有的品格。我們要學習杜甫的這種品格,勇擔時代重任,爭做有為青年。
五、課堂檢測背誦《登高》
六、作業(yè)1、熟背并默寫全詩。
2、完成鞏固案習題。
評測練習
一、情境性默寫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從高處著筆寫夔州的特定環(huán)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寫出了飄泊無定的悲苦生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這兩句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俯仰結合,動靜相映,聲色并茂,對仗工整,字字精當,堪為典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4)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用了六個意象,寫出了夔州秋天蕭瑟的景色。
。5)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通過環(huán)境描寫,以猿與鳥的活動烘托出詩人內心的無限悲涼。(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6)《登高》一詩中,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悲涼而又壯闊的景物特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這兩方面寫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聲音哀怨凄慘,色彩冷艷清淡,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描繪出有聲有色、動靜兼具的秋江圖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9)寫遠望所見,用傳神之筆描寫凄冷江色和長江氣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登高》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歲暮
、俣鸥q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交待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在歲暮之際,聽到了邊境發(fā)生戰(zhàn)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包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沉重心境。
B.頷聯一個“犯”字,一個“動”字,寫出了詩人聽到外敵入侵后內心受到的強烈沖擊,詩人心系國家百姓的那份真摯情感躍然紙上。
C.頸聯“朝廷誰請纓”一句,是杜甫對當時那些貪祿戀位、庸懦無能的文武大臣的諷刺和責問,表現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憤怒。
D.尾聯先來一個設問句:“濟時敢愛死?”點明心境,接著以“寂寞壯心驚”收束全詩,“寂寞”二字,旨在表現詩人此時獨自客居閬州,孤單寂寞之情。
2.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
登高教案11
知識目標
學習《登高》了解詠懷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學習《蜀相》了解詠史詩借古傷今的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參照對比,學會鑒賞作品,進而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意目標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和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學設想
1.通過比較、涵詠,賞讀結合,揣摩詩歌的豐富意蘊,體會詩人的風格特征。
2.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3.擬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準備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風景圖片及相關的詩詞、資料,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并擴大課堂的容量。
4.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涵詠鑒賞詩歌,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2.難點:理解杜甫,真正領會詩人博大的胸襟、體會出詩中郁勃的情勢。
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誦讀感知
覓得詩趣
【投影】課前投影杜甫肖像,配樂。
【提問】知道他是誰?熟悉他的詩嗎?請幾位同學讀一句你最喜愛的杜甫寫的詩。
登高教案12
【教學課的緣起】:在與學生一起討論寫秋的古代詩句時,學生舉了好多有關秋的詩詞名句。從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到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特別有同學提到了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句,可以說同學們已不僅僅是從寫景體現秋季來回答問題,而是大多從秋所蘊涵的感情色彩角度來展開討論。在這種情況下,我便萌生了上一節(jié)《登高》課堂探究討論課的想法,借此引導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詩歌所表現的意圖與思想情感,能夠既感受到詩歌的形象性,更能領會詩歌思想蘊涵的深刻性,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審美意識,汲取古詩豐富的營養(yǎng),為學生課外閱讀古詩奠定基礎,提高欣賞品位。
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的這堂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登高》詩,學習詩的最好的辦法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以走進作品描寫的意境中去,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從而受到感染,獲得啟示。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登高》詩的配樂朗誦和有關詩句的畫面。
。ㄓ枚嗝襟w放映詩與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W生認真地觀看,感受詩意)
師:請同學們有感情地再跟著畫面朗讀這首詩,討論這首詩寫了什么?又是怎樣寫的?下面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W生思考片刻后,有幾個舉起了手)
生1:寫了夔州的秋天、落葉、長江、沙渚、猿鳴、飛鳥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視,是從多個角度來寫的。
生2:還有詩人的登高遠眺。從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峽秋景圖”,是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來寫的,采用了不同的視角。上、下、遠、近的秋色塞滿了整個天地之間。
生3:詩的前四句寫景,后四句寫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寫法。
師:很好。你們對詩文內容已經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寫景出現的“猿鳴”、“飛鳥”、“落葉”、“長江”四個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詩人的意圖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蘊涵呢?
生:……(生沉默)
師:哪位同學能發(fā)揮一下想像,把這幅“三峽秋景圖”具體描繪一下,讓同學們再深刻地感受一下,體味詩的意象,從而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ㄓ袔孜晃膶W基礎好些的學生埋頭在紙上快速地寫著)
生:這是唐代宗大歷二年深秋的一天,陣陣秋風,送來山猿聲聲長嘯。山鳴谷應回蕩在天際,令人心驚膽顫。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著白光的岸邊沙石,孤零零幾只小鳥在其間低飛,秋風吹動稀疏的白發(fā),詩人步履蹣跚,獨自登上三峽一處荒寂的高臺。呼嘯的風聲,澎湃的濤聲,凄厲的猿聲,聲聲入耳。那被風吹落的片片枯葉,滿山遍野,不時掉落在詩人的腳下,又很快被秋風卷走。面對著凄涼蕭殺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詩人禁不住老淚縱橫……
(不少學生鼓掌)
師:說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種感覺。同學們想想過去我們學過的古詩中,“猿鳴”一般是不是用來表達人的內心的一種憂愁,那么“飛鳥”呢?
生1:“飛鳥”既然是在空中飛,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生2:“落葉”有落葉歸根的意思。
生3:長江一瀉千里,比喻時間的流逝。
師:詩的意境已經深挖出來了,我們再聯系一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體會詩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這四句詩反復讀幾遍,小組討論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W生討論,師巡視指導)
生1:這幾句詩寫出了詩人晚年的'心境,因為“常作客”指萬里漂泊,居無定所;
“百年”指年邁衰老;“多病”指疾病纏身;“悲秋”寫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來比喻收獲,是喜悅,但詩人想到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就生出了無限的悲傷。
生2:說心境,不如說是處境:詩人因為漂泊無定,備嘗艱難潦倒之苦,使自己白發(fā)滿鬢;又因為疾病纏身,詩人喜喝酒而酒又沒有了,自然就觸景生情,心中的悲傷難以排譴。
生3:我覺得整首詩層次應該很清晰,前四句寫季節(jié)之秋,后四句寫個人之秋,全詩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貫穿,充分體現了詩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難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晚年的心境嗎?
師: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好!同學們,如果用悲季節(jié)之秋,悲個人之秋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情感,并進而認為這就是詩人晚年的心境,那還是杜甫嗎?
生:……(生沉寂)
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杜甫當時年老多病,為什么還要登高呢?
生:因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亂的硝煙尚未消散的祖國山河,雖然他知道登高望遠,滿目都是秋,但還是止不住那登臨的沉重腳步。
師:能看到真的硝煙嗎?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煙,那硝煙中,不斷涌現出來的是大唐衰微,朝綱不振,滿目瘡痍……
師:那么,回過頭,我們再一起來思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難道僅僅是季節(jié)之秋嗎?“艱難苦恨”難道僅僅是由于作客,多病嗎?讓我們一起走入詩人的心靈,深挖一下詩歌的思想蘊涵。
。ㄔ俅尾シ旁娕c畫《登高》片段,讓學生沉浸其中,感悟詩情)
生:無邊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國衰敗的寫照,從江河東去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無情的歷史變遷,蕭瑟的秋意中飽含著杜甫多么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啊。
師:說得好啊!
生:“艱難苦恨”也不是杜甫個人萬里作客的悲傷,“繁霜鬢”是由于杜甫憂國憂民,憂慮過深過重造成的。
…………
。òl(fā)言的學生很多,這里不一一詳述)
師:太感人了。同學們談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們從整體上去感受詩的氛圍,從觸景生情中去感受無處不蕩漾著的災難時代的痛楚聲音,就一定能夠理解《登高》詩的真正意蘊,F在,同學們再討論一下:在季節(jié)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著一個怎樣的“秋”呢?
(師在黑板上畫了三個圈)
生:在季節(jié)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著一個國家之秋,正是這個“秋”充斥著詩人的心胸,并且與季節(jié)之秋、個人之秋產生了共鳴,只有這個“秋”才是詩人所悲之秋的真正靈魂。
師:這就是杜甫身處人生之秋,望著季節(jié)之秋,心里裝著國家之秋!老師還覺得“艱難”與“苦恨”間必然存在一種關系,是什么關系呢?同學們,請認真思考一下,沒有“艱難”,何來“苦恨”?這是什么關系呢?
生:是因果關系。艱難的世事,國家處于多事之秋。國難深重,正是匹夫有責,奮力報國的時候,可是杜甫自己卻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萬分憾恨。
師:噢,原來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為國為民盡力了!這是詩人的自責,他憂憤深廣,既不像蘇軾,也不像李白。蘇軾在政治上失意時,能曠達自解、“倚杖聽歌聲”;杜甫做不到,他終生坎坷,卻從不談清風明月,即使晚年走投無路,也未曾問過桃園仙蹤,他活得太執(zhí)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總是在自我張大,一會兒上九天攬月,一會兒下五洋捉鱉;杜甫卻總在自責自己不能挽狂瀾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蘊,這才是獨一無二的杜甫心哪!
同學們,這一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一起討論了《登高》詩的思想蘊涵,邊說邊談,邊談邊說,每一個活動細節(jié)都進行得很好,特別是有好幾位同學的發(fā)言很深刻,關于結構藝術方面的問題,由于時間關系,留著咱們下次說,好不好?下課。(師生道別)
教后感:本堂課師生對話的氣氛非;钴S,學生們調動了自己的知識體驗,想象與直覺,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釋詩句的含義與思想蘊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探究型語文審美教學課使學生認真地閱讀作品,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從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傳遞的諸多信息。
登高教案13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ㄒ唬、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貪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n國憂民)
。ㄈ、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達到高峰)
。ㄋ模⒚C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ㄒ魳菲穑┱Z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ㄒ魳菲穑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卑堰@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蛘叻催^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隹。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xiāng),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捌D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倍鸥Α毒湃铡吩娭杏小爸仃柂氉帽芯,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jié)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墒菂s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登高教案14
一、導入
1.考查格律詩文學常識。
2.檢查《使至塞上》的背誦情況。
二、作者與背景簡介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不過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學的范圍。
寫作背景: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機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待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56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三、朗讀課文
1.聽范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四、理順詩意
1.結合注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五、整體感知
本詩詩眼為哪一字?
明確:悲。
六、研讀詩歌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寫了幾種景物?詩人借助這些景物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選擇了凄冷的秋風、空曠的天空、凄厲哀怨的猿聲,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灘、回旋飛翔的鳥群等六個意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悲涼的畫面。無窮無盡的漂泊流離失所、老病孤獨的`復雜情感,為全詩定下了哀婉凄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進行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
明確:
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②也許會加重鄉(xiāng)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
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yōu)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發(fā)出壯志難酬的苦痛。
。2)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使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
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長;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長,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詩中的“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不同,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現在的“做客”是指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的意思。
。2)“登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登臺?它又蘊涵著怎樣的情感?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困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
。2)杜甫為什么“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多病,無能為力,這種憂傷只能郁結在詩中,郁結在心頭。
七、主旨歸納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八、拓展積累
杜甫名句
1、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
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
4、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5、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6、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侗囆小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
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洞和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督戏昀铨斈辍
11、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兜窃狸枠恰
12、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兜歉摺
14、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15、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对亼压袍E五首》
16、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对亼压袍E五首》
17、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肚锱d八首》
18、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堵靡箷鴳选
19、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兜で嘁洸軐④姲浴
2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督^句四首(其三)》
2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督^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秾⒏俺啥疾萏猛局杏凶飨燃膰类嵐迨祝ㄆ渌模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
2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稇驗榱^句》
2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督溪毑綄せㄆ呓^句(其六)》
2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7、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28、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洞阂瓜灿辍
29、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督濉
3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锻馈
31、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肚锱d八首(其一)》
3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妒裣唷
九、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積累拓展的詩句。
登高教案15
教學目標:
1.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2.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苯裉,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圣”杜甫一首關于“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ㄒ唬、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里逃出,由于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借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xiāng)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
1.聽教者朗讀
2.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4.聽錄音朗讀
5.集體朗讀
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fā)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為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為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亠L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
、谔旄撸涸趶V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墼硣[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
由“兩岸原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知,猿聲無所謂哀與不哀,只是詩人的內心哀傷,所以猿聲聽起來才哀傷
、茕厩迳嘲祝侯伾辖o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蔌B飛回:為何是盤旋著的鳥?
可能因為風大,風的猛烈,其實詩人的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何等的相似!
此詩中的`鳥是一只還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群,鳥的一群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ㄔ娙撕髞碓凇堵靡故銘选分杏幸痪湓姡骸帮h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蘼淠臼捠捪拢郝淠炯绰淙~。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
在動蕩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xiāng),年老了卻沒有回鄉(xiāng),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么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
。ㄗ釉诖ㄉ显唬菏耪呷缢狗颍。
在無窮、永恒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著情感讀這些景物。
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
。ㄟ^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里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ㄈ┖髢陕
可是詩人悲什么?(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xiāng)(區(qū)別于“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
“!保海〞r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xiāng),多年漂泊他鄉(xiāng)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fā)達,詩人的潦倒處境)
“悲秋”:季節(jié)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蕩不安,這對于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認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為國家擔心!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著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于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蕩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詩人恨什么?
恨國家仍然動蕩不安,恨自己已經人到暮年,不能為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
這種苦恨使自己的兩鬢白發(fā)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
國難家愁一齊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么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剛剛停,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么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
齊讀!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fā)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
三層:季節(jié)之秋
人生之秋
國事之秋
2.小結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和頸聯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都對仗,句句照應,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么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著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
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著落腳點,這又多么像流浪他鄉(xiāng)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為何如此悲苦?因為國難家愁,因為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3.朗讀
、佻F在請大家?guī)е鴮Ρ驹姷睦斫猓俅锡R讀《登高》!
②自由朗讀,爭取能背誦!
③一齊有感情地背誦本詩!
(六)作業(yè)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并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板書:登高
所寫之景:風、天、猿嘯、渚、沙、鳥飛
落木長江悲涼
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孤苦無依悲苦
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人生潦倒銷愁無依
【登高教案】相關文章:
《登高》教案07-14
登高的教案04-22
九九重陽節(jié)登高活動策劃方案11-08
教案中班教案02-23
藝術教案中班教案03-05
鉆洞洞教案教案12-10
大班教案認識a的教案10-10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教案幼兒中班教案02-15
小班美術教案柳樹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