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水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察水的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察水的教學反思 1
科學課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仡櫸艺(jié)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材料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為學生自由地展開學習過程,提供了適當的條件。
《神奇的水》一課,著重使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根據餐巾紙和水相互作用的結果,認識毛細現象發(fā)生的原因;同時使學生認識水的張力的大小。本課的'教學特點,要把認識因果聯系的思維過程設計得生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具^程是:觀察水沿餐巾紙上升,引出問題:“水往低處流。水沿餐巾紙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發(fā)生毛細現象的,要體現 “孔”、“隙”的多樣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紙那樣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樣的孔、隙。
本課中,我首先讓學生解釋水沿餐巾紙上升,解釋后又讓學生找出與餐巾紙類似、水能沿著它上升的物體,說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怎樣思考,怎樣驗證自己的解釋。經過這樣思考:
(1)全體學生明白了假設的內容。
(2)經歷了一次由此及彼,學習全面思考的過程。
(3)通過思考為“用什么材料進行實驗,怎樣進行實驗,實驗中觀察什么等后續(xù)的學習活動” ,建立了充分的基礎,特別是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礎。
在教水的張力的時候,讓學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滿,但是學生對于水到底滿到什么程度,還是沒有準確概念,就需要教師每個組快速巡查把關,這樣能減少實驗誤差。學生在做實驗到后期時耐心就大大減少了,開始還能一個一個地放回形針,到后來就一下子放很多個,結果就有誤差,這樣對水的表面張力的認識就不夠深刻。而且有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意識到了某些問題的存在卻不能引起重視,對實驗結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實驗時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來,水溢出來不能用餐巾紙,要用抹布擦干凈,滲透環(huán)保意識。
毛細現象實驗中,個別組認為包裝紙殼沒有毛細現象,我馬上讓她重做一遍實驗,再次觀察現象。體現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
總之,這是一節(jié)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設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觀察水,感知水的神奇。盡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系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系。
觀察水的教學反思 2
上完了《一杯水的觀察》這一課,總體感覺還算成功,以下我是我最自己設計的這一課,和實際課堂教學的一些反思:
按照新教綱的要求,科學課程在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時候,重點不在于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探究的能力。于是我在設計這一課時,我以猜謎的形式,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方案,自己動手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并進行表達與交流。當初我以為課堂因為缺乏老師的牽引而走向混亂,但是學生對問題探究的欲望和提出并解答問題的能力超出了我的估計,整堂課,學生一直在不停的舉手提問和發(fā)言,根本不需要我作過多的引導,以至于我不得不由于時間的.關系,不得不限定了學生舉手發(fā)言的次數。這樣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覺得,只要一堂科學課的設計得有趣,夠有吸引力,再做少量的引導,學生完全能自主的完成整堂課的學習。
但是課堂中我仍然有很多不足,比如課件出現了一個錯字,對課堂紀律的組織還不夠好等等。
在教學中我再一次發(fā)現了一個問題,我們學校的實驗室只有10張桌子,而三乙班有54位同學,每組都有5—6位同學,在實驗中必然就有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參與動手做實驗。如果在教室進行實驗,2人一組,那么合作的力度不夠,而且目前學校也沒有足夠的教學設備和儀器來供應,怎么根據我校現在的實際情況,合理的解決這個實驗小組的配,是我目前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
觀察水的教學反思 3
今天上午,市公開科學實驗教學活動在我校舉辦,次此活動我也承擔了一節(jié)展示課任務。在確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試教、修改教案、定稿、展示等一系列活動過程中,感受頗深。
1、教學設計要走“進”學生。第一稿教案在實驗記錄環(huán)節(jié)中我充分考慮了培養(yǎng)學生的記錄能力和實驗活動的自主性,在過程中充分放手。但事實上三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科學》這門學科,而這一課又是他們第一次在課堂上動手做實驗,興奮之情可想而知。最令我沒有想到的是簡單的幾個詞他們要寫很長時間,甚至記錄表上的小組成員簽名也要花上幾分鐘。要命的是一人在記錄,其他三個學生就在旁邊看著、等著?粗麄儍(yōu)哉游哉,我在旁邊只能干著急。課后,針對這個現象,我采取了三項措施:一、在課前對學生進行了實驗紀律的教育,明確各項實驗要求;二、引入評價機制: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各個小組在實驗課上完成實驗質量高且速度快的,當堂在記錄表上打上一顆星,課后再記載在匯總表格上,學期結束后進行總結評比。三、記錄表上的小組成員簽名可在上課前就由組長簽上,以節(jié)省課上時間。此舉果然有效,在展示課上,各小組根據實驗要求抓緊時間實驗,得到星的小組喜氣洋洋,也激勵了其他小組,再也沒有出現“磨洋工”的現象。
2、教學設計要走“進”教材。剛開始對于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安排,特別是實驗內容我沒能很好的把握。例如比較觀察部分。一開始我把這作為教學重點之一,即讓學生掌握新的比較觀察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再強調這是一種新的方法。后來和同事在一起討論的時候,漸漸發(fā)覺,本課只要初步讓學生學習比較觀察的方法,在通過水和果汁、牛奶的比較中進一步了解水的特點。這里有兩點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比較觀察的目的還是了解水的特點,不能喧賓奪主;二是在比較過程中其實運用的還是前面的`感官觀察的方法,嚴格來說,這里的比較觀察不是一種新的方法。由此我調整了思路,即讓學生進一步運用感官觀察水、牛奶和果汁,找出它們的區(qū)別。這樣設計就體現了教材的安排意圖,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具有層次性。
3、教學設計以“簡約”為宜。就拿導入來說,第一稿我以小篆的“水”字導入,然后讓學生說說古人為何這樣造字,這個字和水的聯系,再提出我們要向古人學習,通過觀察水發(fā)現水的秘密。上后感覺太煩瑣,最后就定為以小篆“水”導入,學生說出是“水”字,教師直接引入要以古人為榜樣,通過仔細觀察來發(fā)現水的秘密。從實際效果看這樣的導入簡潔且有新意。再以第三環(huán)節(jié)“示范比較”為例。初稿定為以測試的方式檢測學生對水的感覺,分別通過閉眼、捏鼻用舌判斷,閉眼用鼻判斷三杯牛奶、果汁和水中哪一杯是水,但在實際操作中上來檢測的學生不能很好的配合,不是眼睛睜開了就是鼻子捏不住,影響了檢測效果。后來改為用鼻聞白醋和水判斷哪杯是水;用手摸放在紙杯(不透明)的水和油判斷,結果由于操作簡單,達到了預期效果。又如“總結梳理”環(huán)節(jié),初稿我設計了兩個總結項目:一是總結水的特點,二是總結本課學到的方法。事實上觀察方法只要學生掌握,并不要在名稱上掌握的很清楚。學生在總結時很難講到“比較觀察”的方法。在深入鉆研了教材后,我把水的特點放在了學生實驗交流中,不再刻意放在最后環(huán)節(jié);而觀察方法也不再讓學生一五一十地道明,但在過程中重點進行了指導。使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不再為總結而總結。
公開教學活動讓執(zhí)教者受益的不是最后的成果,而是整個“磨課”的過程。隨著這個過程的不斷深入,我們在教材的理解上、課標的把握上也會不斷的深入,隨著而來的就是我們的教學設計不斷的完善,不斷的貼近學生學習需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而教。
觀察水的教學反思 4
《觀察水》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的一個內容。在這次教學中,我對教材的處理有自己的想法:對學生預期學習結果定位在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種感知器官認識物體的性質、特點,辨別清晰各種器官對物體觀察產生的結果,F對這次教學情況總結如下:
一、做得比較好得地方:
1、以學生為主體,準確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征,形成科學思維習慣。本次教學活動通過學生上來尋找水、教師指導認識水的特征,明確了身體各種器官觀察產生的結果的描述。通過對水的基本性質的認識(無色、無嗅、無味、透明等),來歸納認識物體的一般方法。即: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等。通過分析學生活動前后對水的性質的描述(教學活動前有的學生提到水是白色的,還有容易把透明的和白色兩個性質混淆理解的原有認知經驗)讓學生明確眼睛是我們視覺器官,能幫助我們認識到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鼻子是我們的嗅覺器官,能嗅出物體的氣味;舌頭是味覺器官,能嘗出物體的味道等。
2、教學中師生互動融洽,學生探究興趣、欲望持久。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先讓學生表達自己理解,同時讓其他同學學會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找出同學發(fā)言的不妥和需要補充的內容,教師確實保護好學生的探究興趣,不輕易下結論,引導學生自己在活動分析、總結中的自己的正確認識。
二、有待進一步改進的`方面:
1、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實驗,未能充分讓學生參與科學活動。
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學生在科學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科學有規(guī)律存在,體驗著科學知識的形成。三年級學生對周圍世界好奇心比較強烈和積極,但是由于教師教學目標定位不夠完整、高度不夠,教學設計沒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科學的探究活動中去。
具體體現在:在讓每一個小組到講臺前面來找水的過程中,教師沒能照顧到臺下更多的學生都只能進行等待,在壓抑著自己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望,這樣的設計和教學就讓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同時學生充分應用自身感知手段認識事物特征的過程就顯得“蒼白”、“消瘦”。
因此,在以后教學預期學習目標定位上要有足夠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選擇更優(yōu)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科學能力。
2、教學內容偏少,活動主題不足以使學生全面認識水的基本性質。本課內容除了包括學習認識物體的一般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等),還應該包含對水的流動性、沒有固定形狀等方面知識的了解。但是在此次教學設計中沒有涉及到關于水的流動性的內容和活動,就顯得這節(jié)課不夠豐富。
因此日后還需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知識,不斷探究如何去完善課堂,讓學生感知更多的科學。
觀察水的教學反思 5
1、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自認為本次課全面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創(chuàng)設出了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了強烈參與欲,學得積極主動,動手機會多。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實施新課標的一次成功體驗。
2、兒童天性好動,他們的認知活動多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迎合了學生的.學習特點,就會使學生視學習為樂趣。皮亞杰說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實踐證明,學習興趣越濃,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就越仔細,思維就越積極,反應就越靈敏,記憶就越深刻,學習質量就越高。因此,我在教學中,盡量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和氣氛,通過每個學生親身對學具的操作體驗,以及對精心制作的課件動畫展示的領悟和共鳴,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提高了學習效果,發(fā)現了其中的科學規(guī)律。
3、用足用好教材,并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局部為整體,真正發(fā)揮教材的導向功能。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積累科學活動經驗;在探討水的特點及性質的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在判斷、辨認活動中,發(fā)展科學思考。
4、“試一試、想一想”的探究和探討放手讓學生活動。開放的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想象—操作—推理—驗證的過程,小組實驗討論的探討給了學生極大的發(fā)散性思維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也為今后學習枚舉作了伏筆。學生在活動中真實地感受到科學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無窮樂趣。
觀察水的教學反思 6
《水的觀察》是小學《科學》第四單元第一課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的教學,是讓學生了解有關水的初步知識,體會人體感官在認識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觀察需要有順序,教育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對于水學生比較熟悉,對水的.氣味、顏色等基本特征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為此本節(jié)課我把觀察方法訓練及有條理的對事物進行描述作為教學重點,并打破教材課時安排的局限,把水的形狀及水的流動性合并到本節(jié)一起講授,讓學生比較完整的了解水的基本特征。為此本節(jié)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通過用感官觀察認識水的一些特征;第二部分是通過比較方法對水進一步了解。
教學伊始給學生播放一組以水為主題的精美圖片,引發(fā)學生觀察學習的興趣。然后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討論、交流、觀察、匯報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觀察形式與方法,并認識到有順序觀察的重要性。同時要求學生邊觀察邊記錄,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yǎng)學生科學觀察的能力。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喜歡游戲。本節(jié)課結合孩子好玩的這一心理特點,把單調枯燥的觀察通過游戲活動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在游戲中觀察了解水的特性,在游戲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觀察方法。
教學中我還運用對比的方法將學生課前與課后對水的觀察認識進行了比較,使學生明白科學、有序的觀察的重要性,教育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觀察,激發(fā)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
觀察水的教學反思 7
《新課標》要求科學課程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重點不在于科學知識體的傳授,而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學目標由知識點的掌握到科學技能與精神的領悟與培養(yǎng)的轉變正是體現了這一思想。
回顧整節(jié)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材料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為學生自由地展開學習過程,提供了適當的條件!渡衿娴乃芬徽n,著重使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使學生認識事物的因果聯系,根據餐巾紙和水相互作用的結果,認識毛細現象發(fā)生的原因;同時使學生認識水的張力的大小。本課的教學特點,要把認識因果聯系的思維過程設計得生動。
基本過程如下:
(1)觀察水沿餐巾紙上升,引出問題:“水往低處流。水沿餐巾紙上升是怎么回事?”
(2)做出假設性解釋。這項活動設計得很細致。做出解釋后,進一步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水能沿著它上升的物體,這些物體有什么共同點。
(3)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驗材料看起來和學生列舉的材料大體相符,在材料設計上要有結構性。有能發(fā)生毛細現象的,要體現 “孔”、“隙”的多樣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紙那樣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樣的孔、隙。還要有不能發(fā)生毛細現象的。
做出假設是通過實驗認識事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而它的教育價值正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考,一旦把假設的形成過程說清楚了,設計實驗、得出結論是水到渠成的事。本課中,首先讓學生解釋水沿餐巾紙上升,解釋后又讓學生找出與餐巾紙類似、水能沿著它上升的物體,說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解釋活動并不到此為止,再引導學生逆向思考 ,列舉他們估計水不能沿著它上升的物體,說明這類物體的共同點。教學的`重心要放在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上,讓學生經歷怎樣思考,怎樣驗證自己的解釋。經過這樣思考:
(1)全體學生明白了假設的內容。
(2)經歷了一次由此及彼,學習全面思考的過程。
(3)通過思考為“用什么材料進行實驗,怎樣進行實驗,實驗中觀察什么等后續(xù)的學習活動” ,建立了充分的基礎,特別是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礎。
在教水的張力的時候,讓學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滿,忽視了強調實驗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滿”這一環(huán)節(jié),以致于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有些混亂,實驗結果出現了誤差。在后來的課上我就盡量做好實驗前的強調工作,如怎樣減小誤差等,學生聽后,在實驗中就能注意到,實驗效果也好些。學生在做實驗到后期時耐心就大大減少了,開始還能一個一個地放曲別針,到后來就一下子放很多個,結果就有誤差,這樣對的張力的認識就不夠深刻。為了節(jié)省時間,把“瓶蓋停在水面的中間”這一活動放在課下,讓學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來獨立完成,提高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
總的來說,這是一節(jié)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設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觀察水,感知水的神奇。盡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系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系。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親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東西,更多的收獲應該是經過歲月沖刷而根植于他們頭腦中的東西。
【觀察水的教學反思 】相關文章:
觀察水的教學反思15篇07-14
《觀察一瓶水》教學反思06-15
觀察水教學反思通用15篇10-14
《觀察一瓶水》教學反思(7篇)09-05
觀察的教學反思12-31
生命與水教學反思12-12
有趣的水教學反思12-06
《生命與水》教學反思08-06
水的凈化教學反思10-18
《水的凈化》教學反思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