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wù)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己的花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1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八組第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季羨林先生用精練概括的語言描繪了德國迷人的風光,又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了解德國的風光特點,積累優(yōu)美語言,同時結(jié)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讓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得以落實呢?又從哪兒入手進行突破呢?我認為可以從奇麗二字入手,感受德國是個奇特的民族,欣賞德國優(yōu)美的風景,積累語言。
在教學時,我從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來組織教學,緊扣“奇麗”二字,引導學生體會德國景色的新奇與美麗。
首先,引導學生體會“新奇”的景色,學生在理解“奇”字的基礎(chǔ)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戶戶都養(yǎng)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yǎng)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ǘ涠汲忾_,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蔽翼槃葑プ∪齻“都”,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景色的新奇與獨特之處。
接著,我由女房東與作者的對話,過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領(lǐng)學生感受德國美麗的`景色,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jié)合,理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等詞語,想象奇麗的景色,同時朗讀貫穿始終,學生入情入境地感覺德國的奇麗景色,積累優(yōu)美語言。
至此,難點尚未突破,如何過渡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引導學生體會的同時,又從中受到教育呢?于是,我問學生“僅僅是花造就奇麗景色的嗎?(不是)那還有什么呢?”問題一拋出,大部份學生找到了答案,成功過渡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只有置身于其中,才會有深切的感受”,學生被帶入文段中理解這種境界,我又趁機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感受,學生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從理解到受到啟示與教育,感覺較深。最后由這種境界,點明這就是奇麗景色背后所隱藏著的這個民族的奇特之處,回到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學到這里,學生已經(jīng)從課文中感受到了這個有著奇麗景色的民族的奇特性,最后,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后重游故地的感受,“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從而再次突出主線。
課上完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完成課前的充分預習。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課前的充分預習能夠?qū)φn文的學習發(fā)揮很大作用,五年級的學生也完全具備這個能力。德國風光是學生比較陌生的,盡管課堂中我精心設(shè)計了欣賞德國風光短片的環(huán)節(jié),帶給學生諸多驚喜,但我認為還遠遠不夠?梢栽谡n前設(shè)計搜集相關(guān)資料、圖片的預習,這樣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進行一個簡短的德國風光資料交流,更利于學生的學習。
2、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有些生硬,沒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例如:抓住三個“都”深入體會德國新奇的景色具體體現(xiàn)在哪時,我沒有采取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來,而是自己一股腦兒說出三個“都”,這樣,學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體驗,無法進入情境。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yīng)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
3、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jié)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結(jié)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啟示與教育。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guān)德國的民情風俗以及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
季羨林爺爺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在德國留學生活了十年,過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國,回來后感慨萬千,寫了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隨語言大師季羨林的文章走進德國,或許你能從中對德國人有所了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姹”(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3.生指出書寫上的疑難字,指導書寫生字:脊、嫣
三、由淺入深,探究文本
1、看課題,體會“讓”的意思。將“讓”字去掉,與課題作比較:(1)、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別人看的。
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加上“讓”有主動的、心甘情愿的給別人看的意思。
2、瀏覽課文,發(fā)現(xiàn)文中藏著的“讓”。請你發(fā)現(xiàn)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訴我們德國人養(yǎng)花是“讓”別人看的?看看誰有一雙敏銳的眼睛。
。1)學生瀏覽課文,發(fā)現(xiàn)“讓”,教師巡視點撥。
。2)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對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導。
句子一: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yǎng)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ǘ涠汲忾_,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ㄕ垖W生讀,理解“脊梁”的意思;ǖ募沽壕褪腔ǘ涞谋趁妫òㄖΩ珊腿~子)。顯然,德國人養(yǎng)花是給別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yǎng)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德國人養(yǎng)花真是與眾不同,非常奇特呀。R讀。
3、德國人的“讓”,讓出了什么呢?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德國人是怎樣養(yǎng)花“讓”別人看的?他們這樣養(yǎng)花有好處嗎?
二、品讀課文,感悟“美麗”
1、學習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話就說到了: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找出具體描寫“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句子,劃上橫線。
。ㄗ哌^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
(2)這里景色真美呀,這段文字也很美!同學們再默讀這兩句,談?wù)勀阕x后的感受。
預設(shè)一: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抽學生讀文,結(jié)合你的生活所見閉眼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想看看這樣美的畫面嗎?(出示圖片)師解說:花成團,一簇緊挨著另一簇,十分茂盛,這就叫“花團錦簇”(抽幾生,讀出“花團錦簇”的形象),它側(cè)重寫花的形態(tài);這些花有紫色有紅色,五顏六色,十分艷麗,這就叫“姹紫嫣紅”(點幾組,讀出“姹紫嫣紅”的味道),它側(cè)重寫花的色彩。作者用詞多么準確呀。
預設(shè)二:應(yīng)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這樣美,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呀!放眼望去——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
理解“應(yīng)接不暇”:
“暇”什么意思?(空閑,沒事的時候!跋尽迸c時間有關(guān),所以要記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沒有空閑)。“應(yīng)接不暇”呢?(看圖)這里的花非常奇麗?戳俗筮呌窒肟矗ㄓ疫叄戳藰巧嫌窒肟矗窍拢,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怒放的還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眼睛都忙不過來了,這就叫做——應(yīng)接不暇。
花多而美,讓人眼睛看不過來,這就叫——
商場里,商品琳瑯滿目,我們眼睛都看不過來,這也叫——
爸爸過生日,來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過來,這也叫——
生活中,你還有“應(yīng)接不暇”的時候嗎?
這里的鮮花如此美麗,如此壯觀,讓人應(yīng)接不暇呀,我們欣賞到了德國奇麗的景色。你能通過朗讀再現(xiàn)這樣的美景嗎?
。3)指導朗讀
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將我們帶到了德國。(齊讀)
同學們,我們就在德國,到街上去看看吧!(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
這里花如海,總也看不夠。。ū常┳哌^任何一條街——
內(nèi)容理解了,讀的遍數(shù)多了,自然就能背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讀成誦”,也是我們慣用的背誦方法。
(4)過渡:走在美麗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曠神怡,自然地讓人想到奇麗景色背后人們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課文中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笔茄剑巳藶槲,我為人人。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說(齊讀)——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5)理解“耐人尋味”的意思。(人們走在這樣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種的鮮花被別人欣賞,不由得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想法。
像這種引起人們思考、值得人們回味的情形,我們可以稱它為“耐人尋味”。)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過去了,季羨林爺爺又一次到了德國,又一次看到了這奇麗的景色,當朋友問他德國有什么變化嗎?他說:(齊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2)季羨林說的“美麗”指什么?“德國人有什么特點?”。
。3)猜度季羨林的“夢”!拔曳路鹩只氐搅怂奈迨昵,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xiāng)的夢!保ńY(jié)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說說季老到底做了一個怎樣的夢。)
四、作業(yè)設(shè)計
1、抄寫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并背誦第三自然段。
2、推薦閱讀:季羨林爺爺?shù)幕貞涗洝兜聡∠蟆贰?/p>
五、板書設(shè)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 奇
花團錦簇 麗 特 人人為我
姹紫嫣紅 的 的 我為人人
景 民
色 族
教學反思:
在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筆下,德國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在一個異常普通的小鎮(zhèn)的居民身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人性的美麗,成就美麗的境界,這就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教材《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給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蹲约旱幕ㄊ亲寗e人看的》這篇課文為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yōu)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在課堂上,我請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體悟風情,找出“人人為我”的句子。隨著學生的交流,課件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币龑W生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情景,利用圖片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意思,體會花之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應(yīng)接不暇的意思,體會花之多。
“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圍繞中心問題反復研讀課文,將重點段句的朗讀與悟情有機的融為一體,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讀,在品位的基礎(chǔ)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學生領(lǐng)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言為心聲,希望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文中蘊含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無痕處解決這一難題,是我課堂中力求突破的。這個問題,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再加上課件教學的配合,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顧整堂課,還是有一些讓自己不甚滿意之處:
朗讀教學的指導一直是我教學的弱項。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做了嘗試,未進入最佳朗讀狀態(tài),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體會感受景色奇麗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指導朗讀給全課掀起第一波高潮?上屡c愿違,雖然通過直觀的圖片視覺沖擊,學生能體會到美麗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國街頭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讀的過程中把各自的感覺讀到位,的確成為一樁憾事。
這樣一次充滿馨香四溢的異國風情之旅,讓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師的高度將決定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將會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標。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3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向?qū)W生展示了德國這個奇特的國家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贊嘆,提出貫穿全文的大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去欣賞感受奇麗的景色,去理解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有所收獲。
反思這節(jié)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收獲:
一、精心進行教學設(shè)計,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
文章能夠感動我,未必能感動學生。因為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shè)計,架起了一座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這節(jié)課總體的設(shè)計意圖是這樣的:
。1)抓關(guān)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和圖片的渲染,感受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2)通過自由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方式,領(lǐng)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過音樂渲染,資料補充,感受德國民族的“美”。
二、靈活創(chuàng)新地實施教學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
1、對關(guān)鍵詞語的理解,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首先對“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理解,采用朗讀感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畫面,再次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lǐng)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其次,對“應(yīng)接不暇”的理解,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導學生運用;
2、通過反復誦讀,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熟讀成誦,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背誦優(yōu)美的詞句,凸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升華為“人人奉獻美”和“人人收獲美”。
然而,在這堂課中還存在著一些遺憾,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如:
在品味“景色奇麗”時應(yīng)該先讓學生想象德國街頭的景色,之后再讓學生欣賞德國街頭的美景。使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有了切實的感受再來讀,學生一定會讀得更好。
在重點句的理解上還不夠透徹。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本節(jié)課最重點的一個知識,放在本課的'課文情景中,學生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學生不能由此舉一反三,把這種良好的精神境界應(yīng)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練習時,我請學生說說生活中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學生不能夠很好的聯(lián)系實際。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在理解這個句子時,其中的“變化”和“美麗”,學生的表述不夠準確。尤其是美麗,此處的美麗,不只是德國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學生理解時過于表面化。
有人說,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shù)。每節(jié)課后,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jīng)歷中成長……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4
本文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的散文。課文語言樸實,讀起來卻讓人回味無窮。課文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為我們闡述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又耐人尋味的哲理,那就是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境界。所以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并結(jié)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感受德國那道奇麗的.景色,品味那一個奇特的民族,從而體悟那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崇高境界。
教學中,我以“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為主線,層層深入,讓他們在優(yōu)美樸素的文字中,獲得心靈的觸動,激發(fā)情感的共鳴。其次,扣詞體會。對描寫德國景色奇麗的語句“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我主要指導學生抓住關(guān)聯(lián)詞語“任何、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應(yīng)接不暇”等進行體會,使學生在如沐春風中感受到德國小鎮(zhèn)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并通過多次朗讀、想象、欣賞、品味等感性體驗,倘佯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好畫面中。在教學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時,我是這樣設(shè)計的:第一步,讀文字,想畫面。引導學生抓住“姹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放飛想象,讓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摸,透過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第二步,體會寫法;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這么美麗的景色的,學生感悟到是見聞和想象相結(jié)合的形式。不僅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美妙,更是學習了表達的方法。第三步,美讀悟情。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進一步升華情感。
本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時,引導的不到位,導致學生沒能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和民族品格。因此孩子們在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身邊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時,孩子們說的都很少。我在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5
在認真解讀了文本之后,我認為這雖是一篇較為短小的文章,內(nèi)容也較淺顯易懂,只要抓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文章的主旨,許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但在我反復“光顧”教材的過程中,總覺得還少點什么。“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其實這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想只要我們的孩子認真讀書,都能理解這句話。生活中孩子們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這一點,我相信孩子們也能舉出實例。但僅僅能舉出實例,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還不夠,還要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德國這個民族的這一種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永遠不可能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總是與別人一起構(gòu)成這樣那樣的關(guān)系。一個人總是經(jīng)常為別人做事,為他人服務(wù),別人也在經(jīng)常為這個人做事,為這個人服務(wù)。在一個家庭里是這樣,在社會上,同樣是這樣,無論從事什么行業(yè),你總是在某一方面,為別人服務(wù),而在許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別人為你服務(wù)。由此,我首先抓住“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贊嘆,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去想象奇麗的景色,通過朗讀去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東西,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
事實上,當我講完這一課反思自己的`得與失時,我覺得我的這一思路是正確的。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上,預設(shè)的教學目標基本實現(xiàn)?偟慕虒W脈絡(luò)清晰,一步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從而理解本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不僅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在寫作方法上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課堂上在引導學生想象描述花團錦簇的景象時,同學們發(fā)言都很精彩,這說明學生是在認真讀書了,這一點我感到是我的一大突破。
當然,這堂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我還是缺乏經(jīng)驗,在引導學生想象“景色奇麗”一部分內(nèi)容時,我有點浪費時間了,處理得太繁瑣,學生已經(jīng)理解這段話的內(nèi)容,我還是讓學生反復去讀去想,讀得太多了,反而有點“過猶不及”。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地提高。我今后會繼續(xù)努力的。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6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第八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第八單元以“異國風情”為專題,目的是為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向?qū)W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
教學本篇課文要讓學生對德國氣力風景和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有所了解。教學時,我從風景的氣力和民族的奇特兩方面進行學習,讓學生明白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課文既讓學生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7
今天第二節(jié)課,我上了《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一課,感受頗多,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營造濃厚的朗讀氛圍,將學生帶入情境。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朗讀的欲望,我準備了幾幅德國美麗風景的圖片與學生一同欣賞,當?shù)聡诸^美麗的花呈現(xiàn)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孩子們一個個都發(fā)出了贊嘆聲:“哇!真美。 钡群⒆觽冞M入情境之后,再讓他們仔細揣摩文字的魅力,并帶著這種贊美的感情去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德國的花的美,體會德國人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境界,不僅感受到花的美,還感受到心靈的美、內(nèi)在的美。
二、開啟學生的智慧,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舉手,精彩的發(fā)言一個接著一個。讀完寫花的句子后,石寨說:“我不但從中感受到了花很多、很美,還感受到了德國人愛花之真切!焙⒆拥腵靈氣、無限的潛力讓我簡直難以想象,不禁讓我嘆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能力真強!我問學生:在生活中你們有沒有感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時,學生的手如雨后春筍般的都豎起來了。洛傳凱說:“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橘子,如果我分一半蘋果給你,你分一半橘子給我,那么我們就都擁有蘋果和橘子兩種水果,都能品嘗到兩種味道!自己的快樂是與別人一起分享的!焙⒆觽儾粌H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還能夠做到學以致用。還有一個孩子談到了去年冰災時,有三位烈士為了大家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大家沒有忘記他,沒有忘記他的家人,讓他們的孩子到砂子塘天華分校讀書,而且給與他們更多的關(guān)愛。孩子們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得多好!我承認,當時連我自己也沒有想那么多,可孩子們卻想得那么深遠。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8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十分愛花;之后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yōu)美語言;結(jié)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開課伊始,我透過播放一組德國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對德國有個初步的認識,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德國奇麗的風景和奇特的'風俗習慣奠定情感基調(diào)。
教學時,我在學生自學字詞,充分自讀到達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chǔ)上,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國故地重游發(fā)出的贊嘆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述的為什么說是“奇特的民族”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jié)合想象奇麗美景,并相機引導學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抓住“美麗并沒有改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并進行語句的填空,訓練學生表達。教學生學習作者抓住感受最深的資料學寫讀書筆記的題目,以及向?qū)W生推薦季羨林的《再返哥廷根》一文,引發(fā)學生寫讀后感或課外閱讀季羨林的興趣。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9
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對課文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因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從課文中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語言材料,并進行有價值的語言文字訓練。
從課題入手,直奔點明中心思想且含義深刻的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先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在感悟理解過程中感受綺麗景象,積累優(yōu)美語句。在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wù)勵愃频膶嵗,加深對這句話以及課題的理解。最后小結(jié)歸納學習方法,完成相關(guān)課堂練習。
課后思考與練習中要求理解的含義深刻的句子,不能就句論句,要采用結(jié)合上下文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方法進行,要引導自己的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述。括號中提出的問題重在引發(fā)思考與提示思路。不要空洞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要在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思想啟迪,情操的陶冶。
教學本文要注意朗讀,默讀,瀏覽相結(jié)合。通過默讀,瀏覽,可以抓住課文主要內(nèi)容,有利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感情的朗讀要以正確,流利朗讀為前提,以感悟理解為基礎(chǔ),語調(diào)平緩之中有起伏,語氣平淡之中有激昂。第一自然段中要適當突出“花”“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而第二自然段要讀出作者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的語氣;第三自然段要圖文結(jié)合,讀想結(jié)合,讀議結(jié)合,再現(xiàn)美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這綺麗風景的欣賞和贊美,進而達到熟讀能誦的目的;第四自然段要讀出作者由衷的贊嘆之情。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10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為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yōu)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研讀了幾遍課文后,我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能夠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應(yīng)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德國奇麗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風情;能結(jié)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在設(shè)計教學時,抓住“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一單元主題,讓學生形象地認識德國街道上花團錦簇的景色,再從“脊梁”一詞抽象地感受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品質(zhì)。
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中我的閃光點有以下幾點:
1.整體感悟,抓住單元主題直奔重點,層層突破。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質(zhì)疑,然后抓住單元主題,即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也就是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國故地重游發(fā)出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的學習,進而突破其他內(nèi)容的學習。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重點問題──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感悟到生活在德國的人們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鳥語,望著一朵朵、一簇簇的鮮花,真是一種美的享受。走在這樣的街道上會令人心曠神怡、心花怒放。同時讓學生閉眼聽朗讀想象奇麗美景。我在引導學生學完這一部分后,再放手讓學生自學民族奇特這一部分,還相機引導學生感悟并結(jié)合生活實際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然后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讓學生感悟美麗背后更深層的含義,體會作者的夢究竟寄托著他什么樣的期待。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順序?qū)訉诱归_的',體現(xiàn)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認識過程,從而引導學生潛心思考,
2、以讀為本,層層推進,讀中激情。
“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教學中我圍繞中心問題反復研讀課文,將重點段句的朗讀與悟情有機融為一體,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讀,在品位的基礎(chǔ)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通過這種“層層推進”的“階梯式”感情朗讀訓練,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學生領(lǐng)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讓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3、延伸夢的內(nèi)容,再次感受德國人無私的境界。
課文的結(jié)尾季羨林爺爺說:“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xiāng)的夢”。我抓住夢讓學生暢所欲言,讓他們明白這不僅是季老仿佛進入夢鄉(xiāng),陶醉于鮮花艷麗之中,沉浸于思鄉(xiāng)情緒之中,更是寄托著季老想讓我們中國人也擁有德國人民的這種境界,希望祖國人民也相處得這樣和諧。讓他們明白在美麗的鮮花背后還隱藏著這么多美麗的東西,還隱藏著作者的一種殷切希望,難怪三十五年后季老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時會感慨萬千。
在教學中我認為還有待改進的地方:
1、在指導朗讀上,自己只注重齊讀,沒有給好學生提供表演的平臺,也沒有給差學生鍛煉的機會,學生朗讀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有的學生在“濫竽充數(shù)”,應(yīng)該多給優(yōu)秀學生和潛能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臺,以提高學生整體的朗讀水平。對于朗讀的指導,自己做得還不到位,體現(xiàn)德國奇異景色的那一部分,我雖有范讀,但我在讓學生齊讀時,學生把我標出的重點詞讀得聲音非常大,以示重讀。但我們知道重讀不只是只有大聲讀,只要能體現(xiàn)出這幾個詞語,體會到景色的美,輕聲也可以。這與平時自己對學生的訓練不到位有很大關(guān)系,以后應(yīng)多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
2、自己的語言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沒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與灑脫,有時甚至有些羅嗦。有些過渡的語言還不是很自然,有些牽強。對學生說的話,我的評價性語言不夠準,不夠活,有時干脆什么也不說,沒有適時地將學生的心靈喚起,適時地激勵和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我想我應(yīng)該豐富自己的內(nèi)涵,不斷學習、讀書,積累自己的語言。還要傾聽學生的回答,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用寬廣的胸懷和博愛去引導學生的思想。
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雖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遺憾,但我覺得自己今天的表現(xiàn)還是不錯的,比較親切、和藹。學生積極性也較高,發(fā)言也還不錯。自己的教學設(shè)計比較適合自己和學生,條理清晰,能抓住文章中“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展開分析,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學生也在感受語言、品讀語言、感悟內(nèi)涵,在朗讀中感知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美麗和寫作特點,在朗讀中積累語言,在朗讀中與文本和作者產(chǎn)生了共鳴!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11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為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yōu)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講完課之后我有很多的感慨。
準確把握課文,本文是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點明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的德國人非常愛花的情景并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
理清思路,精心設(shè)計教學,夯實語基,巧設(shè)過渡,創(chuàng)設(shè)情景感悟體會。我在這節(jié)課的設(shè)計上也下了不少的功設(shè)計思路是這樣的:由作者導入課題;然后學生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并回答兩個問題,作者幾次到德國?德國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后是從這個環(huán)節(jié)過度到季老對德國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兩句話也是理解本篇文章的線索的句子。然后就是圍繞這兩句話進行朗讀感悟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為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yōu)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在教學中我圍繞中心問題反復研讀課文,將重點段句的朗讀與悟情有機的融為一體,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讀,在品位的基礎(chǔ)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學生領(lǐng)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言為心聲,希望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明顯的不足,那就是課堂容量太小。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文中蘊含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無痕處解決這一難題,是我課堂中力求突破的。但沒有完全做到。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1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我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能夠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應(yīng)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德國奇麗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風情;能結(jié)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3、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在設(shè)計課時,我抓住“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一主線,讓學生形象認識德國街道上花團錦簇的景色。
一、整體感悟,抓住中心句層層展開
在教學中先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國故地重游發(fā)出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發(fā)學生自主概括。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重點問題──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體會,在這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圖文結(jié)合想象奇麗美景,在引導學生學完這一部分后,讓學生找出德國人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做法,讓季老先生發(fā)出“多么奇特的.民族”這樣的感嘆。相機引導學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學完這些總結(jié)感悟理解語句的方法(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實際等)。
二、展開合理想象
在教學中采用邊聽邊想象畫面的方法,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把心放到課文中去,設(shè)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引導學生想象時,注意抓住了一些關(guān)鍵詞、句,通過對這些關(guān)鍵詞、句的揣摩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節(jié)課主要的不足之處是:
1、在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沒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含義。在實際教學中也沒有把這一部分做為教學重點內(nèi)容,不能讓學生更深刻的感悟德國人與眾不同的做法的目的。
2、指導朗讀和評價做得還不夠到位。在一段課文的朗讀上只有兩三個同學朗讀和評價了,沒有讓更多的同學去朗讀,這也是時間沒掌握好,后來還多出了幾分鐘的直接原因。學生朗讀的水平是良莠不齊,應(yīng)該多找一些同學去讀課文,讀出他們的感受,以提高學生整體的朗讀水平。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13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yōu)美語言;結(jié)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教學之前,我在學生自學字詞,充分自讀達到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教學時,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國故地重游發(fā)出的贊嘆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為什么說是“奇特的民族”?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jié)合想象奇麗美景,并相機引導學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抓住“美麗并沒有改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并進行語句的填空,訓練學生表達。最后,我通過播放一組德國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對德國有個進一步的認識,學生又從感性這一方面對德國有了認識。
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shù),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學中還沒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過渡的語言也欠熟練,未能很好的將學生的心靈喚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鳴,沒有充分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二、課堂上還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種隨意、大氣、果斷、揮灑自如的教學風采。
三、應(yīng)當采取多種多樣的引導方法,創(chuàng)設(shè)情境,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達出來。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點。當然,這堂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我還是缺乏經(jīng)驗,在引導學生想象“景色奇麗”一部分內(nèi)容時,我有點浪費時間了,處理得太繁瑣,學生已經(jīng)理解這段話的內(nèi)容,我還是讓學生反復去讀去想,讀得太多了,反而有點“過猶不及”。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地提高。我今后會繼續(xù)努力的。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是篇新課文,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要想把這節(jié)課講好,就得下很多時間和精力備課,查找一些相關(guān)資料,來更深入地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經(jīng)歷,做課件。特別是德國的風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國的情況,講起課文來才能應(yīng)付自如。在熟讀課文之后,我把教學參考書上的內(nèi)容都細細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
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從哪里入手,哪個地方是學習的重點,哪些是難點,才能想辦法如何去解決這么重難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潛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啟迪。在大量了查找閱讀和課文相關(guān)的資源之后,既如獲至寶,又感覺雜亂無章。一時間心里很亂,比如課文的導入,就有很多設(shè)想,感覺都不錯,難以取舍。
上課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參,在這雖是篇較為短小的文章,內(nèi)容也較淺顯易懂,本節(jié)課我采用的教學策略,那就是緊緊抓住“奇麗”與“奇特”兩個詞語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文段,劃出能體現(xiàn)德國景色奇麗與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為教學的兩根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這一教學策略體現(xiàn)在在教學開始時,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找出季羨林舊地重游德國的感受和者對德國的評價:“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奇麗”與“奇特”兩個詞語讓孩子們快速默讀課文,劃出最能體現(xiàn)德國景色奇麗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別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并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和“德國人家家戶戶都在養(yǎng)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薄懊恳患叶际沁@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一方面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指名讀、師生合作朗讀、個人感情朗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感受和領(lǐng)悟德國花美、景美、人更美。
這一堂課講下來,雖然很忙,很累,但是絕對非常有收獲,對自己的教學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對自己以后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樊校長和同組的老師們提出的意見給我很多的啟示,思路會拓寬。用樊校長的話說: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今天,教學方法,教學思路,可謂是百花齊放,作為第一線上的老師,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適合自己學生的,能發(fā)展學生的,能提高教學水平的是很好。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1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這篇課文為我們敘述了作者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yōu)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yōu)美語言;結(jié)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在認真解讀了文本之后,我認為這雖是一篇較為短小的文章,但只要抓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文章的主旨,許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如何無痕處解決這一問題,在課堂中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中尋求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顯著的兩個特點就是詞語品讀與拓展練習。
如教學理解“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個句子,緊緊抓住了“莞爾一笑”:先是分角色試著讀讀人物對話,注意語氣和人物表情,在讀中理解詞意,很好的將文本語言內(nèi)化成了學生自己的語言。而后緊隨著對“莞爾一笑”與近義詞“微笑”做了對比,進而感受到這是一種美好的、溫婉的笑。在與語言文字對話中,使德國居民美麗的品質(zhì)躍然紙上。
“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教學中我圍繞中心問題反復研讀課文,將重點段句的朗讀與悟情有機融為一體,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讀,在品位的基礎(chǔ)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情景,抓住一些關(guān)鍵詞、句,通過對這些關(guān)鍵詞、句的揣摸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想象時,要注意還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寫的`句子,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描寫的方法,進行小練筆。
通過這種“層層推進”的“階梯式”感情朗讀訓練,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心放到課文中去,設(shè)身處地地去讀、去想,把學生領(lǐng)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讓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最后,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結(jié)合對課文的理解,說說自己的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沒有得到展示,讓我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是很遺憾。在指導朗讀上,自己只注重齊讀,沒有給好學生提供表演的平臺,學生朗讀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有的學生在“濫竽充數(shù)”,應(yīng)該多給優(yōu)秀學生和潛能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臺,以提高學生整體的朗讀水平。對于朗讀的指導,自己做得 還不到位。
【自己的花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反思05-20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5篇10-0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語文教學反思08-30
花的教學反思09-19
《花鐘》教學反思08-16
《花的勇氣》教學反思08-11
《花手帕》教學反思06-18
花鐘教學反思(精選)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