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国產乱老熟视頻老熟女,97在线起碰视频,麻豆Av一区二区,亚洲视频国产91www.

<pre id="jdrot"></pre>

<td id="jdrot"><strong id="jdrot"></strong></td>
      <pre id="jdrot"></pre>

          當前位置:9136范文網>教育范文>教學反思>絕句教學反思

          絕句教學反思

          時間:2024-07-23 06:49:4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絕句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絕句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絕句教學反思15篇

          絕句教學反思1

            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欣賞圖片,對古詩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讓學生借助圖片,詩畫相融,想象畫面,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畫面進行生動的描述,體會意境。

            2、利用多媒體,把生字與圖畫相結合,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并為理解詩意打下基礎,分散難點。

            3、課件出示古詩的`停頓提示、對對子提示,讓學生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感受到詩歌和諧的音韻美。并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感悟古詩的意境和情趣,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出示具體形象的畫面,直觀了解詩人的視角,使學生理解“窗含”的意境,突破教學難點。

            5、讓學生借助播放的視頻畫面,背誦古詩。

            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借助圖片及句式說一說詩句描繪的畫面環(huán)節(jié),應該再多擠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表達,給更多學生發(fā)言的機會。

            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xù)把信息技術充分融合到自己的課堂,幫助學生更深入的學習。在教學設計時,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認真地想,充分地表達,讓語文的味道更濃一些。

          絕句教學反思2

            我剛剛上完古詩《絕句》,感覺效果不錯。這首詩學生已經會背,所以在上的時候,在上課的時候,我首先給學生介紹了絕句這種詩歌體裁,并簡單介紹了杜甫。然后直接從插圖入手,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圖上都有哪些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描述。學生很快找出了山白鷺、翠柳、黃鸝、小船,并進行了描述,然后我再讓學生說說圖上都有哪些較醒目的顏色。學生說完這些以后,我給大家點出這就是詩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那么詩人是怎樣描述這個漂亮的.地方呢,一起來學習。

            學生很快就簡單說出了前兩句的意思,這時候我就問,黃鸝在叫,白鷺在飛,這說明了什么?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學生說出了“有聲”,我大大的鼓勵了學生,緊接著又問,那么,黃鸝是黃色的,白鷺是白色的,并有青青的翠柳。蔚藍的天,這又是什么呢?學生很快說出了“有色”,理解了詩人描述的“有聲有色”美景。后兩句的描寫,學生略感到困難,通過孩子簡單的描述,我給學生對照戶畫框進行了講解,學生很快理解了“含”的意思,并且把詩人觀察的角度位置都清楚地說了出來,概括時又準確地說出了動態(tài)靜態(tài)描寫,我感覺這節(jié)課學生上的非常踏實,我自己也感受到了的喜悅。

          絕句教學反思3

            古詩詞閱讀課上,學生通過認真讀詩,細細品味古詩詞字里行間呈現的一個個生動、精妙的字詞,鋪設出一條“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走進古詩文的道路,實現學生與教者、作者三方心靈與情感的互通。

            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佳作。詩人用28個字,向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天圖畫,向我們告白了詩人在面對明媚的春光時愉快而充滿期盼的感情,向我們透露了東吳船只帶給詩人的那種淡淡的鄉(xiāng)愁。在這樣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黃鸝,美美的柳樹,美美的白鷺,美美的藍天,美美的西嶺千秋雪,連美美的東吳萬里船牽出的那淡淡的鄉(xiāng)愁都是美的。

            面對這樣一首明快而又隱含淡淡愁怨的古詩,面對一群不足十歲的孩子,我在教學之前認真地研究著教材,研究著學生,想象著學生自學時會有哪些疑問,又能自己解決哪些問題。我精心地設計著我的教學過程:學生自讀古詩,學會生字,學會質疑;學生再讀古詩,理解字詞,品味詩韻;學生三讀古詩,感悟詩情,習得方法。課堂上,我讓學生在充分自主閱讀古詩的基礎上,提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疑問,抓出詩中的關鍵字、關鍵詞,認真讀,仔細品。

            字詞拓展悟詩情

            詩中的“西嶺”與“東吳”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個陌生的字詞,也是他們難以理解的字詞。孩子們在課堂上進行自主閱讀時,提出了對于“西嶺與東吳”一詞的不理解。教學時老師以詞為重點,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理解拓展。還記得理解“西嶺”一詞時,老師先讓學生通過工具書,了解“西嶺”的“嶺”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開玩笑地說:西嶺西嶺,一定是哪個方向的嶺?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西邊。我及時表揚他們真聰明;我接著問孩子們想不想知道:這西邊高大的山嶺究竟是那座山?當孩子們的探究興趣被啟動時,我及時出示多媒體畫面:一座高大挺拔、雄偉壯觀的山嶺映入眼簾,這就是西嶺——岷山,毛主席有詩為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睂W生在詩畫中感受岷山氣勢磅礴,紅軍豪氣沖天!理解“東吳”時,我正想把我事先準備好的“東吳”的答案告訴他們,一個男孩舉手說他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男孩流利地表述著他在《三國》里看到過這個詞,應該是個地方的名稱,當時是孫權所建立的國家。聽了他的話,我感到很詫異,真的不能低估了這些孩子的知識水平。我高興地送給了這個孩子八個字“真會讀書,向你學習”!后來在學習后兩句詩時,我正是抓住孩子們對“東吳”一詞的興趣,及時引領他們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我告訴孩子們,“東吳”,就在我們現在的江蘇境內,蘇州無錫一帶,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我告訴孩子們,杜甫的一生可沒有我們這樣幸運,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詩人的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窮困,寫詩時58歲的詩人因為逃亡帶著妻兒老小一家人來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來。而他的家鄉(xiāng)是在湖北襄樊,從地圖上看,相距很遠。在做了這么多背景鋪墊之后,我問學生,詩人看到東吳的船到了這么遠的成都,他會想起什么?(此時學生答出了:戰(zhàn)爭終于結束了啊!我的家鄉(xiāng)怎么樣了?可以坐船回家鄉(xiāng)了嗎?想起了一家人在家鄉(xiāng)時熱鬧幸福的'景象……)詩人的淡淡鄉(xiāng)愁就這樣被“東吳”慢慢牽出,詩人的滿懷愿望就這樣因“東吳”隱隱流露。

            品讀回味明意法

            在品讀過程中,我引導孩子們體會:詩中的哪個字把黃鸝與白鷺寫活了?又是哪個字把“西嶺千秋雪和東吳萬里船”寫靜了?學生很快從詩的前兩句中抓住了“鳴與上”。一個“上”,一個“鳴”,品出了活潑可愛、小巧玲瓏的黃鸝在嫩綠的柳樹枝條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鷺振翅高飛,直上蔚藍的天空的語句。一個 “鳴” 、一個“上”字,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視角的轉換——由低到高,體會到詩人筆下的黃鸝與白鷺活了,動了,能說出一片動態(tài)的美景仿佛就在他們眼前向著高遠延伸;從古詩的后兩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遙遠的西嶺上靜靜地的皚皚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門口不遠萬里從東吳來的船只靜靜地停泊。一個 “含”,一個“泊”,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眼中的遠山與近船,就是一幅鑲在窗中的畫,鋪在門口的圖,這畫、這圖,從遠遠的西嶺向我們眼前舒展過來。學生體會到了一個動靜結合的美,體會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韻,體會到詩就是一幅工筆花鳥畫,一幅寫意的山水潑墨圖,一首洋溢春天氣息的歌。

            在品讀過程中,我讓學生從詩中找找:詩人是在哪里賞“雪”,又是在在何處看“船”?引導學生抓住一個“窗”,一個 “門”,在細細地揣摩與品味中,領悟到詩人觀察點的變化——由遠到近;透過“窗與門”,引導學生領悟工整的對仗與美妙的對偶:字數相等,意思相近(相對),位置相同……學生很快找出了“黃對白,鸝對鷺,鳴對上,翠柳對青天,西嶺對東吳,千秋對萬里,雪對船……”感受了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神韻。

            在這節(jié)古詩教學課上,正是學生接觸了這么多生動活潑、精美有韻的語言實例,通過“誦讀、揣摩、品析,表述”,才內化為實際運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絕句教學反思4

            《絕句》這首五言絕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明凈絢麗的春色圖。這首詩畫面優(yōu)美,格調柔和,寓情于景,顯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機和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愉悅閑適的心情。反復誦讀此詩,給人一種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帶著對這首詩的喜愛,我饒有興致的開始了教學。

            上課伊始的.“說說關于春的成語”比賽一下子將氣氛領了上來,孩子們似乎進入了春天的世界,一雙雙小手高舉過頭,一種“春天的氣息”充滿了整個教室。

            古詩教學,少不了“指導朗讀”。在游戲導入,激發(fā)興致后,又緊接著讓孩子們自由讀詩,邊讀邊想想哪句古詩最能讓你感受到春天來了。孩子們在小組里面大聲的朗讀著,說著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熱鬧!拔矣X得春風花草香這句詩最有春天的感覺,因為春風一吹,花兒都開放了,草兒也從土里鉆了出來,探出腦袋張望這美麗的世界,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覺得這就是春天”“看到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樣呢?”“很高興,很欣喜!”“那你能將這句詩大聲的朗讀出來嗎?”“能,……”就這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在孩子們個性化的解讀中,我完成了對本詩的教學。讓孩子們的自主、自由的解讀代替老師的枯燥乏味的解釋,但同時又從孩子們的回答中給予指點引導,并進行朗讀的指導。

            或許是自己對這首詩的喜愛,或許是孩子們的表現很好,或許是這樣的教學設計較為合理,本堂課孩子們和自己的狀態(tài)、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交流中,一起走進了那富有詩意的春天。

          絕句教學反思5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亦如此……

            1.好方法勝過好老師。

            在本節(jié)語文課中有幸抓住文章體裁的特點,對于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古詩的教學本課采用了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四步進行教學,在教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授之以漁,相信在今后我們的`班本課程“我和唐詩握握手”的開展過程中也會對學生有所啟迪。

            2.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總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傳授給學生,殊不知是一種錯誤,低年級段的課就是教給孩子們識字,寫字,朗讀(背誦,積累)練習說話(寫話),而本節(jié)課在識字寫字部分的筆墨還是稍微淡了些,觀察,范寫,臨摹書寫,評價這些環(huán)節(jié)應該再去扎實。拓展部分出現的《望岳》這首詩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了,不太適合。因此在今后課程的知識拓展部分還應多加斟酌。

            3.技到用時方恨少。

            詩的朗讀缺少了韻味,因此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對于詩歌的朗誦可以下載相應的音頻,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寫字的基本功不夠硬尤其是在田字格中的書寫,大小,占位,壓線筆等,處處有講究,筆筆皆學問。對于文本還不夠較真,對于詩中個別字詞的講解有含糊之處,豐富自己,教學相長的任務迫在眉捷。

            4.自主學習需指導

            對于低年級的自主學習采用同桌為一小組為宜,由于其能力有限,主要開展識字,讀文,背誦等的自主學習,小組的建設還需要平時多加指導。教給他們交流合作的方法。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去做。

            除此之外,對于古詩寫作背景的講解可以一個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這對于學生明詩意是很有幫助的,對于古詩作者只需了解朝代即可。學生的寫字姿勢以及握筆姿勢一定要反復重點強調。

            唯有學習方寧靜,最是反思能致遠。愿我在這教學之路上不斷的求索。

          絕句教學反思6

            本節(jié)課,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讀寫結合,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教學效果較好。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熱情

            上課開始,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查的資料,介紹作者,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然后通過播放課件,把學生引入畫面之中。美麗的春景伴著輕快流暢的樂曲,大家躍躍欲試,爭先說出自己看到的情景,學習古詩的熱情空前高漲。

            2、充分重視古詩朗讀。

            關于讀的設計,這節(jié)課主要體現在個環(huán)節(jié):初讀讀準讀通古詩;自讀交流詩意;研讀寫法入詩境;熟讀成誦悟詩情。整個教學過程以讀為主,雖然讀的形式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確的目的,都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體現了讀書的層次,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

            3、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這節(jié)課上我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讀詩、學詩的情境,借助多媒體教學課件,讓學生在春天的圖景中輕松走進古詩學習的環(huán)境,放手讓孩子們借助工具書、注釋和已有經驗自學古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詩人描繪的畫面,用圖畫、音樂感染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學生是主動的參與者,又是體驗者。

            4、教學中的不足:

            教學時間安排得欠合理。整個40分鐘的教學總是顯得前松后緊。由于給學生討論的時間過長,下課時積累杜甫其他詩句的環(huán)節(jié)和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沒能實施。這也是以前我的'課堂上曾經出現過的問題。也許是教學的節(jié)奏不夠緊密,環(huán)節(jié)安排不夠合理,教學時間是我經常遇到的困惑的問題。

            無論是語文課還是其他學科,老師們都感到對學生的評價很難。來到回小,每當聽到教師講課時,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就是他們常常對他們給予學生精彩的評價。我一直努力學習對學生進行鼓勵性、針對性的評價,但是在講課過程中仍然我還是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及時,語言不夠豐富。

          絕句教學反思7

            古詩教學在小學階段是個特殊的課題,對于喜歡古詩的我,在講課時當然偏愛講古詩。一是因為古詩篇幅短小,記憶力日漸衰退的我容易記憶,二是因為古詩短短幾句話蘊涵著多少情,貯藏著多少景,讓我們遐想無限,心向往之。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眱H僅從詩引出的故事就足令人驚嘆、興奮。更不用說詩人滿懷的喜怒哀樂和詩句滿行的柔情美景了。

            在講《絕句》之時,我除了用既定的教學模式1.知詩人2.解詩題3.明詩意4.悟詩情5.誦詩文,五個步驟外又加上延詩趣。我認為低段古詩教學的重點是讓孩子們喜歡古詩,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古詩世界,在潛移默化中領略古詩的燦爛光輝。所以我自做主張在五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模式中又添加了“延詩趣”一環(huán)。杜甫在寫《絕句》一詩時心情是如此陽光燦爛,幸福洋溢。雖然住在物質條件極差的草堂里卻依然能用眼看到美,用心感受到美,并用語言文字表達著對美的感悟,對美的熱愛,對美的追求。而從這四句,僅僅28個字中衍生出的思緒、情感、故事、趣聞給了唐朝以后的人們多少快樂。尤其想我這樣喜歡唐詩,“附庸風雅”之人所得的快樂更是無與倫比:或喜上眉梢,或吟吟有韻,或手舞足蹈,或夢入詩境。真可謂“小瘋”。

            每每講古詩,總是覺得一節(jié)課40分鐘太短了,孩子們會在意猶未盡的遺憾中等待下一節(jié)語文課,在等待中心不在焉地上別的課,在等待中消磨了上節(jié)語文課的熱情。再上語文課時,那熱情如何再次培養(yǎng)?等培養(yǎng)起來了,已經又該靜心寫字了。

            遵照榆次區(qū)教育局教研室的“三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操作要素。我對自己所講的這一課進行深刻反思:

            首先“激情導課”

            兩分鐘的時間,因為用自己的學生,所以簡單的“上課、起立”“師生問好”,在形式上、注意力上、態(tài)度上提醒了這節(jié)課已經開始。先是對唐詩歷史的.三句話簡要概括,緊接著列舉了我們已經接觸過的山西的詩人:盧綸、王勃、王維、王之渙、王翰,并且與學生一問一答。讓學生因此而為山西驕傲,為自己是山西人而自豪。此時我與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便有了情感的交流。我真誠地回應著學生,熱情的地期待著學生出色的表現,充分相信我們會一起上好這一課。

            針對“激情導課”的效果預期,我的導課并沒有提出學習的課題,也沒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只在我的心中有效果的預期。此時,我認為語文如此靈動美麗的課,如此深沉厚重的課,實在難以用一個框子框住。只要老師的心中有了效果的預期,一步一步與學生共同完成即可。在講課時如何顯現呢?這一個小的“三步”應該在說課時,反思時體現,在課堂上老師心中有底就完全可以了。

            第二步是“民主導學”

            1情景導學,

            2.學法導學,

            3.問題導學;仡櫿谜n,情景導學的模式在介紹杜甫的寫詩背景時,與老師共同板書時曾經體現。而學法導學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查資料,把書上的變成自己的;

            2.資源共享,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

            3.會作筆記,把老師的比自己的;

            4.積極展示,把自己的奉獻給大家。

            而問題導學,我為孩子們設計了哪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呢?

            1.找出詩中所描寫的景物。

            2.詩圣杜甫每一句詩中用一個動詞,使詩中描寫的景物形成了美麗靈動的畫面生動形象地顯現在我們面前,如果你找到就把它圈住。

            3.你體會到詩圣杜甫想借這首詩表達怎樣的情感呢?

            第三步是“檢測導結”

            包括“目標的檢測”,“檢測方式”,“檢測效果”三項。在這堂課中體現的環(huán)節(jié)應該是“誦詩文”,把古詩朗讀給聽課老師聽并請聽課老師評價,以及“杜甫詩宴”的四道菜的菜名應該是什么?這樣“延詩趣”的兩個環(huán)節(jié)。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古詩教學的模式已經嵌入了“三步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操作要素。只是我們的實踐能力遠遠要高于理論能力,所以要想成功,必須在實踐中總結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會做,更要會說!

          絕句教學反思8

            夏日絕句這首古詩圍繞一個“思”字,直抒胸懷,寫出了英雄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特別是“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已經成為格言警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讀者。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初讀,感知詩句;再讀,了解詩意;品讀,悟情入境;研讀,融會貫通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品詞析句中潛移默化地感受賞析詩歌的方法。課堂上我抓住“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兩句詩,從修辭手法和思想感情兩方面入手,進行深入賞析,體會項羽的英雄氣節(jié),李清照的贊頌、悲憤、擔憂等復雜的感情。課堂上給孩子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李清照、項羽和南宋的歷史資料,從而使孩子們能融情于文本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讀中將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并能結合古詩賞析明白做人的價值取向:有正氣、有骨氣、有氣節(jié)。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勵自己努力去做這樣的英雄,預設的教學目標就完成了。最后通過欣賞名言警句、古詩,拓寬學生的視野,也感受到中華古詩詞的魅力。

            在教學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挑戰(zhàn)與合作引入課堂,增添課堂活力

            孩子們二年級了,有一部分學生因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愛舉手了。根據此現象,本課教學時,我精心把兩個問題設計成了“請接題”挑戰(zhàn)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學;一次是“不肯過江東”的教學。每次挑戰(zhàn),孩子們都表現出昂揚的斗志。這種挑戰(zhàn)的方式,直接帶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為準備充分的同學提供了展示的舞臺。

            二、反思課堂語文學習的“大語文觀”

            根據這首詩的學習的特點,提出讓學生課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學生查閱有關項羽的生平及與其相關的作品或成語等,進行交流學習活動。

            長課文要短上,短課文要長上。這首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如何再現項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這就需要“課外資源”的有力補充,需要搜索不少資料。于是我搜集了五處資料進行整理、組合、濃縮、改編,盡量做到了精煉,符合學生口味。具體是課前預熱時項羽的簡介、表現人杰的成語補充、“不肯過江東”時的歷史資料再現、品時代造就英雄時的《題烏江亭》及南宋的歷史背景和整體提升時有關英雄氣節(jié)的名句。我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竇桂梅老師說過:“教古詩不能光看教的數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進學生的質(精神)!闭嬲恼Z文課并不僅僅是40分鐘,遵循這一特點,我獨具匠心設計了這節(jié)可的延伸活動:

            1、背誦并默寫《絕句》

            2、配上旋律把《絕句》編成曲吟唱。

            3、出張有關英雄的手抄報。

            4、學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請把你的想法寫成文。

            從反饋的,可以歸結果來看,歸納出幾點成功的地方:

            1、學生默寫并背誦特別認真,因為孩子們還沉浸在詩的意境中。

            2、學生自己出手抄報,自己出報刊名,自己搜集資料,排版設計的過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愛畫畫的學生,還在他的詩集上畫上了美麗的插圖,會不很好的,他們就采用貼圖,也很有創(chuàng)意……學生忙并收獲著。

            3、關于“英雄”文,學生的語言很有思維含量,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的。

            教學中以“英雄”為主題,深入了解歷史背景,閱讀詩中所含的三個典故故事,以兩個故事、兩個成語感受項羽這個英雄的英雄氣概,以“借古諷今”感受李清照的愛國情懷。學生過去只是背誦古詩,卻不知短短的二十個字中卻有如此氣勢,他們深深地被項羽的英雄氣概和李清照的才氣和豪邁折服。

            “老詩”用新法,感覺不錯。

          絕句教學反思9

            沒想到這次優(yōu)質課競賽課題竟然是古詩教學,真是出其不意。本來詩歌教學就像一塊燙手的山芋。特別是低年級,很難調動學生學古詩的積極性。再加上我從來沒執(zhí)教過古詩公開課,這對我來說的確是一次挑戰(zhàn)。這燙手的山芋怎么吃呀?所以備課時,我首先在學習目標上進行了仔細琢磨,最后把吃山芋的目標定位在認識5個會認字,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初步理解詩意,能有感情地讀背詩句上。執(zhí)教后,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杜甫一生歷經喪亂,顛沛流離。社會的現狀使得杜詩充滿了“沉郁頓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外,《絕句》應當算得上是一首表達老杜喜悅心情的千古絕唱了。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全詩一句一景但又合而為一,通過景物完整表現了詩人復雜細致的內心活動。詩的美,人的情怎樣讓學生感受到呢?

            “以生為本”真的很重要。我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小孩子。學生年齡小,閱歷淺,概括能力弱,理解詩意困難,有情感地誦讀古詩更是有些枯燥。因而,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慢慢走,欣賞啊”的姿態(tài)學習。我盡量避免逐字逐句的分析講解,本著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在讀上我注重了讀的層次:先讀正確,再讀出節(jié)奏,然后讀出意境,讀出韻味。生字教學還算比較扎實,因此學生很快能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因而讀出意境,讀出韻味便是重點了。

            怎樣讓學生讀出意境呢?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比如要學習一二句詩句時,我讓學生結合圖畫展開想象,感受黃鸝的活潑可愛,白鷺的姿態(tài)優(yōu)雅,畫面明麗的色彩,意境的高遠,感受春天的生機與活力。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美的吟誦中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語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我采用了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一是創(chuàng)設情境,扮演角色,如學小黃鸝唱歌,學白鷺飛翔等,二是多種形式誦讀。如開火車識字說詞,男女賽讀,欣賞圖畫,背誦古詩等。三是多維評價。比如“你真善于積累”“你真聰明”“你的辦法真妙”等,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強信心。

            山芋燙手,品嘗后覺得還是很有味的。執(zhí)教《絕句》后收獲多多,遺憾問題也多多。課堂上總是放不開,我心中老想著教案,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有些地方學生的風采沒充分彰顯出來。比如,“白鷺”的介紹還可以讓學生多說說,當學生唱到《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時,我讓學生多唱唱多好啊,不應在學生正有興致時戛然而止。當時完全可以作為課中操,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得到了輕松。這也說明我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夠,我還要多磨練。還有比如當時白板畫不出節(jié)奏線,就讓學生在書上畫畫不是也挺好嗎……

            總之,感謝這個“山芋”,山芋燙手,香味濃啊……

          絕句教學反思10

            今天上了《古詩兩首》中的《絕句》,這是一堂考核課。

            我一直覺得詩歌是教學的難點。我跟曹校說起此事,曹校說:“那你不如借這個機會,好好備一下,嘗試一下,說不定會得到進步!庇谑俏冶銢Q定試一試。

            不足之處:

            首先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變詩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自己在上的時候,覺得有些生硬,過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講著講著就有些生硬了。

            2、我總是覺得自己有個毛病,那就是在上著上著課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沒有的東西—,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我分析有兩個

           。1)、自己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周全。

           。2)、我還沒有全面把握學生的學情。這也變成我好幾次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原因。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類。

            3、沒有把握好時間,后面有明顯拖延時間的'嫌疑。

            然后,談談張老師的意見

            1、張老師認為我在范讀方面還需要加強。這次我沒起到范讀的作用。沒有提醒學生應該注重的停頓。

            2、在學生尋找完景物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在寫字中可加入學生的修改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體會到寫字進步的樂趣。

            曹校同樣給了我很多意見

            1、基本功方面

            (1)、要多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

           。2)語言要抑揚頓挫,起伏變化,這樣才能更有吸引力。

            2、識字應是先自讀,然后指名讀、分類,最后測讀,教學一定要遵循先會再測的規(guī)律。

            3、在描繪尋找景物時要學會渲染,不要太干癟。

            不過,曹校也肯定了一些我的進步,我還是非常開心,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不斷進步!

          絕句教學反思11

            一、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我給了學生充分的空間,給了他們自主探究的機會。探究前,在不經意間給了學生自己理解古詩的方法的指導;在探究中,我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揚,使學生體驗到了“征服”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快樂。由此激起了他們下一輪“征服”的勇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不足之處

            一節(jié)課的時間,處理的過于倉促,有些詞語學生們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間緊張,對文章讀得不夠細,感情不夠充沛。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種前松后緊的感覺。

            三、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詩中展現的童年故事,與現實不太一樣。首先讓學生懷著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

            2、在學習課文時,把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huán)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3、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應盡量避免就詞解詞的做法,要體現從整體人手的原則。

            4、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絕句教學反思12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詩詞,全詩采用對偶句式,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臨窗而望看到的窗外美麗的景色。

            理解詩意對二年級學生來說,不用太深,我讓學生結合書中的插圖找出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把描寫的景物用“三角號”標出來,這樣就讓學生知道這是一首描寫景物的古詩,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就一目了然了。理解詩句的意思我給學生設計了兩個梯度:這首詩的前兩句意思淺顯,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讓學生自己來說,后兩句意思學生比較難以表達,所以以老師的講解為主。整首詩四句話的理解,我都是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和體會。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著這首詩,我們一起跟著大詩人杜甫去他的家鄉(xiāng)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么?在教學第二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我們再隨著杜甫的眼睛往高遠的藍天看看,又看見了什么?在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了這兩行詩,我們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生機勃勃,春意融融。這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學第四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這時詩人又低頭一看,門外的江面上停著一艘艘船。猜猜哪個字是“!钡囊馑?這些船都是從遙遠的東吳行駛而來的。哪個詞說明這些船行駛的路途很遙遠?我們的眼睛始終跟隨著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去觀察,去體會,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詩中采用了對偶句式,教學中要滲透給學生。課后練習中也有這樣的訓練,在課堂上就更應該落實!皟蓚——一行”、“黃鸝——白鷺”、“鳴翠柳——上青天”。在第三、四句中,“窗——門”、“西嶺——東吳”、“千秋雪——萬里船”讓學生在讀中悟出相對詞語中的關系。

            優(yōu)秀的古詩,語言凝煉含蓄,意境深邃悠遠,講究平仄,講究格律、押韻、對仗,顯示著無限的魅力,是陶冶學生情感,增強語言文字修養(yǎng),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的好教材。

            《絕句》是詩圣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一生歷經喪亂,顛沛流離。社會的現狀使得杜詩充滿了“沉郁頓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外,《絕句》應當算得上是一首表達老杜喜悅心情的千古絕唱了。我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讓學生去理解詩人的情,充分感受詩歌的形象美、語言美、意境美。難點定位于“含”字的理解上!白髡咝赜芯常刖呈加谟H”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謂“詩畫一家”。本節(jié)課的教學亮點是引導學生根據詩句,展開想象,促使其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誦”。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jié)奏、激蕩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進而感受詩人歡快激揚的情感,升華了詩情。課講完了,效果還算理想。

          絕句教學反思13

            我愛我們民族的古典詩詞。我時常油然而生出一種感慨,為外國人不識中國漢字而遺憾。古詩詞,是美的代名詞。

            這次一聽要上公開課,在諸多課文里,它穿越歷史,緩緩而來。它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我像春蠶食桑,撲在如海的資料中。在沙沙聲里,我食出了兩千多年前刀光劍影中人杰項羽的英勇善戰(zhàn);在沙沙聲里,我食出了鬼雄項羽垓下兵敗從容自刎的坦蕩磊落……這位失敗英雄的形象在我腦海里一步一步變得豐滿。不讀書,就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原來大學期間學習的歷史知識只是冰山一角。

            讀完了項羽的一生,我又開始讀李清照。這個女子才氣逼人,高雅脫俗。她愛花。"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樸素淡雅的桂花深得她心。她愛用詩宣泄離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此詩道盡了她心內的柔腸百結,非男性詩人之可比。

            李清照愛國,她欽佩項羽的英雄氣節(jié)。我也如此。但學生能否欽佩?這是本課教學最重要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之一。于是我提前用一節(jié)課跟學生們講述項羽的故事。

            以下是我上完公開課的反思:

            一、要讀懂學生

            教學效果與我的預設有很大出入。學生參與度不高,整堂課基本都是我在講授。

            唐老師認為我講得過多,應該讓學生居于主體地位,可以讓他們課前多方查閱資料,我在課堂上引導他們一步一步深入體會。

            我覺得我跟學生之間確實有距離感。我不知道應該如何引導他們。一篇課文,我讀懂了其中的真味,但我教不到學生內心去。那么,我依然是一位失敗的老師。

            我應該去讀一讀教育學、心理學的'名著。同時,我在課間多與學生打交道。了解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前提。讀懂了教材還不夠,要去深入讀懂學生的心理。

            二、嘗試用不同教案教同一篇課文

            一個人的激情是有限的。

            同事們在比較了我的兩次課后,一致認為第一次在102班上的課更有成效,教學目標達成。而經歷了三次試課后的公開課,我已經激情耗盡。我對教學流程了如指掌,甚至膩味。翻來覆去講重復的東西,磨損了激情,浪費了時間。

            在失敗中,我意識到:除非教學設計有很大調整改動,以后我再也不會上太多次重復雷同的課了。我可以研究同一堂課不同設計方式產生的差異,在比較中選取最適合學生的方式。這樣,我對教學依然充滿新奇與激情,還對設計教學有了更多的思考與學習機會。何樂而不為?

            三、身在此山中

            升華結尾階段,我猶豫了很久,始終不清楚哪一個更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劉老師贊成從項羽的有氣節(jié)升華到當今社會有氣節(jié)的人物,讓學生做一個平凡的英雄。

            文老師贊成將杜牧寫項羽的詩作與之進行比較,讓學生產生思辨意識,發(fā)散思維,了解不同詩人對同一個人的不同看法。

            我選擇了劉老師支持的版本。更好還是更差,我也不知道。要等待時間給我揭曉答案。

            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設計教案是我整個上公開課過程里最難的事情。我擺好懷孕生產時的陣勢。每一段敲擊在鍵盤上的文字,都是一川思想之流。我聽見智慧緩緩流淌的聲音。我溫柔地望著一篇新鮮出爐的教學設計,心內喜悅。它是我的孩子。

            課后,老師們評價我教態(tài)自然,充滿感情。我想,之所以有感情,是因為都是原創(chuàng)。一味表演他人的東西,只是抄襲復制。真正的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以,這也就是花老師說的:

            "只要你是真心為學生考慮而設計教案,那么,你的教案就會是好的。"

            大道至簡,不如返璞歸真。

            我的進步,是從備課《暮江吟》開始的。逐字逐句寫下自己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五年來,我沒有思考過目標與重難點到底是什么,機械地照搬教案,就像不會游泳的人,始終沒有丟棄游泳圈的勇氣。

            如今,我像剛會走路蹣跚著的小孩子,欣喜自己備課中的點滴進步。

          絕句教學反思14

            《絕句》是唐朝詩人杜甫閑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這首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每句一景,聲形色,近景、遠景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絢麗多彩、開闊生動的畫卷。描寫有動有靜,鳴啼的黃鶯,飛翔的白鷺是動景,千年積雪,停泊行舟是靜景,動靜相間,和諧完美。這明快開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歡快激揚的思想感情。全詩對仗工整,語言凝練,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教學中,跟上首詩對照學生能夠迅速找到“三千尺”、“落九天”、“千秋雪”、“萬里船”中的這些數字,知道這些數字都是虛指,它們分別是指……待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后,引領學生認識詩歌中的對仗,感受詩歌的美(學生此時馬上聯想到春節(jié)的春聯都是對仗的)。最后點撥朗讀技巧,延長語氣,讀好重音,讀好古詩特有的樂感和韻味。

            《絕句》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于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后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的`積雪,是遠景!昂弊诌\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只,是近景!安础,停泊著,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路途的遙遠。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自己也很喜歡這首詩,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選擇了這首詩,但上下來卻發(fā)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整個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欠合理,朗讀指導也沒到位,互動環(huán)節(jié)也沒互動好。說來慚愧,在上這堂課之前,曾經聽了其他老師上這節(jié)課,她一邊上,我也一邊在想:自己這個環(huán)節(jié)會怎樣處理,應該怎樣處理。也和師傅討論過某些環(huán)節(jié)該如何處理,如何設計,但在實際的上課過程中,發(fā)現自己思考的還是遠遠不夠,沒有細細地解讀文本。

            在朗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沒有精心處理好朗讀的層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因此在課堂上要體現朗讀的指導過程。在這節(jié)課上,我也重視了古詩的朗讀,并設計了多處朗讀,但在具體的上課過程中卻沒有好好地指導。到課的尾聲,學生本來讀得蠻好的,并且熟讀成誦了。但我卻提出了讓學生劃一劃節(jié)奏,根據節(jié)奏來朗讀,這就又回到了淺層次的朗讀上了。課結尾時,學生已經理解了詩的意思了,應該是深層次的指導朗讀,讓學生在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而不應該只根據節(jié)奏點來讀一讀。在“初讀”環(huán)節(jié)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讀便提出了邊讀邊思考詩的意思,問的問題太廣了,缺乏針對性。其實,“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比绻麑W生真正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感悟了詩人的感情,斷句就不會成為問題。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在朗讀的層次上多下功夫。

          絕句教學反思15

            學校的課博會開始了,沒輪到我的時候就一直擔心自己上不好,所以一直在準備。光是選課就選了4節(jié),可是臨到最后講的時候居然決定改選一篇來講,結果就如自己想的一樣:講得的不好。心里面默默練習過很多次,但是上臺講的時候還是和自己預想的差很多。課博會讓我受益匪淺,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通過這次的課程看到了自己很多很多的不足之處。

            《夏日絕句》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fā)悲憤的懷古詩,詩的開頭兩句是針對那些貪生怕死,不思收復失地的南宋統(tǒng)治者而說的。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意思,舉一個歷史人物繼續(xù)發(fā)揮。李清照用項羽的骨氣來強調自己“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觀點。全詩圍繞一個“思”字,直抒胸懷,寫出了英雄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特別是“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已經成為格言警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讀者。

            本節(jié)課課堂上我準備抓住“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兩句詩,體會項羽的英雄氣節(jié),李清照的贊頌、悲憤、擔憂等復雜的感情。課堂上給孩子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李清照、項羽和南宋的歷史資料,從而使孩子們能融情于文本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讀中將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并能結合古詩賞析明白做人的`價值取向:有正氣、有骨氣、有氣節(jié)。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勵自己努力去做這樣的英雄,預設的教學目標就完成了。

            每節(jié)課都會有遺憾,回顧整節(jié)課的教學,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為教學效果沒有像自己預設的那樣好,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在小組展示時學生發(fā)揮不佳,而我也沒有及時進行指導和引導。學生可能也有緊張心理,而且三年級的小組展示學生還是初級階段,我預設的太高了。

            2、我的心情有些急躁,當學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時,沒有更好地去引導他們去思考,而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

            3、課堂上有個別學生的回答中有錯誤時沒有及時糾錯。

            4、學習古詩的方法只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入介紹。

            5、高估了學情,雖然在課之前有布置查閱背景,可是學生小,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