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国產乱老熟视頻老熟女,97在线起碰视频,麻豆Av一区二区,亚洲视频国产91www.

<pre id="jdrot"></pre>

<td id="jdrot"><strong id="jdrot"></strong></td>
      <pre id="jdrot"></pre>

          當前位置:9136范文網(wǎng)>教育范文>教學設(shè)計>《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

          時間:2024-07-14 13:34:57 教學設(shè)計 我要投稿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shè)計,借助教學設(shè)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如何把教學設(shè)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歡迎大家分享。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1

            教學分析

            教材分析《出師表》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四章第五課,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讀書。本文是學生在初中所接觸的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準備征伐曹魏。因后主劉禪昏弱,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深懷內(nèi)顧之憂,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后主以告誡和勸勉,希望后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同時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對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決心。

            全文著眼于“出師”二字。第一部分談治國的大計,是為了消除出師的后顧之憂。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才20歲,又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壞人蠱惑,必將導(dǎo)致國內(nèi)政局不穩(wěn),對前方產(chǎn)生重大影響。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這個部分里不僅向劉禪反復(fù)闡明開張圣聽、嚴明賞罰和親賢遠佞的道理,而且薦舉人才來管理“宮中之事”和“營中之事”。消除了這個后顧之憂,諸葛亮才能專力伐魏。第二部分是關(guān)于出師這一決策的說明。這種說明不同于奏議,不是反復(fù)陳說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陳情式的,就是陳述作者的心愿。為此,諸葛亮歷敘身世,從“躬耕”說到“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又從劉備臨崩寄大事說到自己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感激”和“憂嘆”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點,將出師伐魏視為“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這樣來說明出師的決策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于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第三部分歸結(jié)全篇主旨。由此可見,本文結(jié)構(gòu)具有重點突出、邏輯嚴密的特點。

            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議,值理交融,言詞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jīng)歷,都是為議論服務(wù),使他對劉禪提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jù),更能使人信服。從而領(lǐng)會作者對蜀漢的忠誠和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讀,就是要反復(fù)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劃分停頓,然后根據(jù)練習第一題的要求,讀得層次分明。朗讀應(yīng)貫穿教學過程始終,講一段,背一段,最后連貫背誦全文。講,就是疏通文義,不是由教師包辦,也要讓學生參加,即使只能說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議,就是討論文章的理路和主旨。教師加強朗讀指導(dǎo),適當點撥,激發(fā)探究,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積累詞語,豐富文言詞匯。積累名句,背誦全文,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能力目標:1.朗讀課文,疏通文句,培養(yǎng)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運用議論、記敘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方法。3、理解學習本文語言得體,情詞懇切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A指導(dǎo)閱讀、分段,理解運用議論、記敘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方法。B了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lǐng)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力求當堂成誦

            2了解諸葛亮忠心輔佐兩朝的赤忱,了解他的施政主張,特別是他對后主劉禪的勸勉。諸葛亮在表中提出東漢后期上層統(tǒng)治集團任人唯親而致傾頹的歷史教訓,規(guī)勸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嚴明賞罰,虛心納諫。其目的在于使蜀漢政治清明,根基鞏固,免除北伐中原的后顧之憂,爭取完成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

            3學習并掌握文言詞語和語句

            4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5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教學難點1,引導(dǎo)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2,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教學準備

            教具學具語文課本﹑鋼筆﹑筆記本﹑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解題、背景、作者、表

           。玻畬W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chǔ)上指導(dǎo)閱讀、分段,初步理解文章內(nèi)容。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dǎo)朗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矗私庵T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lǐng)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難點閱讀、分段。

            課前預(yù)習

            1,通讀課文,熟悉大意

            2,閱讀課本上有關(guān)資料,了解“表”的有關(guān)常識及寫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關(guān)諸葛亮的簡介及故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yù)設(shè)

            學生活動預(yù)設(shè)

            設(shè)計意圖執(zhí)教者

            個性化調(diào)整

            一,導(dǎo)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

            三,檢查預(yù)習

            四、指導(dǎo)劃分層次

            結(jié)構(gòu)(合作探究最亮點)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體現(xiàn)合作探究意識)

            六、布置

            作業(yè)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叭櫭⿵]”、“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zhì)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保處煼蹲x課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

            2,指導(dǎo)學生朗讀(片斷),富有感情

            3,學生自由閱讀,互質(zhì)疑難,合作解答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guān)知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引導(dǎo)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后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后,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準他出師并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保g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秋:關(guān)鍵時刻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蓋:原來。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玻釂査娜烁鲗ψg課文1、2段

           。常伎紗栴}: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nèi)外大臣如何表現(xiàn)?內(nèi)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yīng)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么?(問題4-9)

           。矗笇(dǎo)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復(fù)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ǎ玻┓治觥耙浴边B詞的用法

           。担笇(dǎo)背誦:

            6.總結(jié):引導(dǎo)學生學習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1).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2).預(yù)習翻譯3-7段

            由人所共知智慧化身自然過渡到對他文章了解的渴望

            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畫出生字詞。

            明確:“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氨怼囊话銉(nèi)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

            公元227年,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條件已經(jīng)具備,但在內(nèi)政方面,還覺得放心不下,因此臨行前上《出師表》給劉禪,希望他親賢遠佞,修明政治,保證北伐成功,徹底完成“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的帝王之業(yè)。充分流露出憂心國事以及臨行依戀的心情。事的意見、建議

            如:三顧茅廬、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等

            1,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tǒng)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公評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學生交流

            學生結(jié)合注釋自譯

            學生進行評價更正

            學生圍繞人物和作品評價或其他學習中的問題自我發(fā)現(xiàn),自談感受,合作探討。

            學生進行評價更正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jié)果。

            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明確:(1)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表結(jié)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用作連詞,連接的大多是句子,句與句之間有一種邏輯上的關(guān)系,在朗讀時要注意“讀斷”。

            學生理清每一段內(nèi)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xiàn)---兩條建議

           。1)學生試著自己背

            (2)抽優(yōu)生背

           。3)全班齊背

            明確: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他的.“忠”,我們應(yīng)當賦予新的內(nèi)容。例如《后出師表》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xiàn)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新義。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充分調(diào)動學生情緒,

            體現(xiàn)合作探究精神

            了解文體知識,。明白題目的含義了。為理解教讀課文打下基礎(chǔ)。

            了解寫作背景

            學生對諸葛亮是感興趣的,通過說也激發(fā)他們學習本課的積極性。也便于把握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個建議等方面。要適可而止。

            自主閱讀,在討論交流中完成文意疏通,通過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意識。

            學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詳?shù)某烧Z、名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jīng)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chǔ)

            溫故知新

            了解作者說話的背景、原因和意圖,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那些話的內(nèi)涵,這樣才有助于記誦。

            學習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

            板書設(shè)計

            出師表

            諸葛亮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jié)第一部分內(nèi)容;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矗畬W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導(dǎo)自己的行為

            教學重、難點: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

            教學流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yù)設(shè)

            學生活動預(yù)設(shè)

            設(shè)計意圖執(zhí)教者

            個性化調(diào)整

            一,

            檢查預(yù)習

            二、分析課文3-5段(合作探究亮點之一)

            三、分析第二部分(自主合作探究亮點之二)

            四,

            小結(jié)第二部分

            五、

            布置作業(yè)

            檢查默寫1-2段

            1,指導(dǎo)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2.學生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問題1)教師在學生譯課文時,抽查語句里的重點詞語。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問題2、3)

           。矗〗Y(jié)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fù)強調(diào)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

           。保畡(chuàng)設(shè)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玻處熝a充幾下注釋: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爾來:從那時到現(xiàn)在托付不效:交給的任務(wù)沒有完成

            3.復(fù)述諸葛亮的經(jīng)歷(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

           。矗毩⑺伎紗栴}: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nèi)容是什么?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

           。担龑(dǎo)學生掌握“寓情于敘”的寫法特點

           。叮懻搯栴}:“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今天應(yīng)該怎樣認識?

           。粒赫n后背誦課文3-7段;預(yù)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優(yōu)生分別讀第3第4段后齊讀第5段。

            學生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認真的多讀才能體會出來的。學生帶著此問題再次自讀、細心體會,并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充分闡述自己的意見。

            明確: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jīng)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guī)勸目的。

            學生思考

            學生自譯課文

           、艑φ兆⑨屃η髸g。

           、扑伎寄男┦亲h論文字,哪些是敘述文字。

           、且笠晃槐磉_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歸納: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jīng)歷

            當今:出師理由

            報先帝忠陛下

            記敘,抒情

            學生思考,交流。補充

            歸納:如上所述,這兩段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jīng)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fā)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fā)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從文章內(nèi)容中去了解: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生歸納(略)

            重視文言文的積累

            閱讀和理解緊密結(jié)合,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使文言解讀輕松自然。

            自己從文中的句子里去發(fā)現(xiàn),感悟

            了解三條建議的進步意義

            了解寓情于議的特點,作者的用意

            引起學生興趣,轉(zhuǎn)入對文章第二部分的學習

            為理解“寓情于議”的寫法打下基礎(chǔ)

            了解作者自敘身世的原因:為了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愿。

            明確自己肩負的責任。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板書設(shè)計

            出師表

            諸葛亮

            記敘抒情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jīng)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伐魏決心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1.分析理解8、9段。培養(yǎng)說話藝術(shù)(委婉)

           。玻畾w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常痴b,練習鞏固

            教學重、難點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預(yù)設(shè)

            學生活動預(yù)設(shè)

            設(shè)計意圖執(zhí)教者

            個性化調(diào)整

            一,

            檢查復(fù)習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體現(xiàn)合作探究意識)

            四,綜合全文(體現(xiàn)合作探究意識)

            五、背誦課文,積累文化

            六,

            小結(jié)(合作探究最亮點)

            五、布置作業(yè)

            檢查背誦

            1,要求學生讀出8、9段中作者的感情及誠意,創(chuàng)設(shè)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dǎo)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3,分析第8段層次

            師生共析

           。矗懻摚喝绻冢本湓捄竺嬗梅痔,“以彰其咎”后面用句號,好不好

            5,假如你是劉禪,看了諸葛叔叔的《出師表》以后,會有怎樣的心情和感受?

            概括主題及寫作特點

            要求注意層次性,本文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感人至深,跟它的濃郁的抒情色彩是分不開的。

            指導(dǎo)學生回顧所學的知識、提高的能力、受到的教育等。

            2,對文中諸葛亮的認識

            3.教師小結(jié):讀《出師表》

            猶如聆聽一位憂國老臣的聲聲叮呤。全文以十分懇切的言辭,反復(fù)勸規(guī)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修明政治,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表達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是不朽的名篇。不管從哪個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汲取營養(yǎng)。

            文中諄諄勸誡劉禪尊賢納諫,嚴明法治,說明出師的目的和任務(wù),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辭懇切,肝膽照人。

            A,摘抄文中許多仍有生命力的詞匯,領(lǐng)會詞義,學會運用。

            B,整理文中“以”“之”“于”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C、熟練背誦全文,默寫第八、九段

            D,寫一篇《我眼中的諸葛亮》學習本文結(jié)束,教師點撥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學生齊讀8、9段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后集體討論解決

            明確: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fù)”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nèi)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nèi)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fā)言,有道理就行

            學生暢所欲言

            中上等學生回答,其他補充

            多種形式結(jié)合背誦,師生共評

            在反復(fù)誦讀背誦的基礎(chǔ)上,談?wù)勛约旱母邢塍w會。

            如:本文詞匯豐富,有不少詞語,如疲弊、危急存亡、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裨補缺漏、曉暢、和睦、計日而待等等,至今仍有生命力。

            如:A,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jié)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于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xiàn)手法是值得學習的。

            B,本文率直、質(zhì)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本文語言精練,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還有大量的合成詞出于諸葛亮的首創(chuàng),不少詞經(jīng)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C.文中每句話既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既不用訓斥的話語,又不用卑下的語氣,非常得體。應(yīng)該很好學習和借鑒的。

            向別人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應(yīng)條理清晰,思路清晰;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審慎交友。

            學生交流探討

            明確: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fù)雜的形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規(guī)律,定出方針。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tǒng),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他的“忠”,我們應(yīng)當賦予新的內(nèi)容。例如《后出師表》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xiàn)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新義。

            多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重視文言文的背誦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

            理解作者的意圖出師的決策,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于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讓學生以自己的感知為基礎(chǔ),以吟誦品味為情感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心靈溝通”。

            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做好古典文化積累,幫助學生汲取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個性的閱讀,讓學生在多種見解中產(chǎn)生思想的碰撞,迸發(fā)智慧的火花。

            圍繞作品開放課堂,為學生的自由思索和學習創(chuàng)設(shè)空間與平臺。

            準確評價一個人不能離開他具體所處的時代,而用現(xiàn)代的觀點來思考又能使我們得到很好的經(jīng)驗和教訓。

            注重積累,學會運用,

            從多個角度引導(dǎo)思考方向,并激發(fā)學生將學習由課堂發(fā)展到課外,推動學習成為“不終止于課堂”的自主歷程。

            板書設(shè)計

            出師表

            諸葛亮

            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2

            一、設(shè)計思想

            《出師表》是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的課文。本單元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dǎo)學生弄懂文言詞語的含義,積累文言字詞知識,疏通文意。同時注意在反復(fù)誦讀中理解課文、領(lǐng)會文章豐富的內(nèi)涵和精美的語言。本文作者諸葛亮的事跡廣為流傳,學生對他也是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就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由于學生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方言常識等都有一定的基礎(chǔ), 雖然此文篇幅較長,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等現(xiàn)象,但文意疏理方面沒有太多障礙,一般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就能解決,所以這方面無需講太多,而應(yīng)把自學的能動性還給學生。 另一方面,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對于學生而言,具有時代意義,引導(dǎo)他們?nèi)鞒泻桶l(fā)揚是本文的一個拓展。

            二、教材分析

            《出師表》其文精湛,其言賅要懇切,分析國事和處理意見奏對明確,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文韜武略、耿耿忠心。南宋大詩人陸游曾經(jīng)在《感狀》中贊嘆“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本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實情、實理、實事和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業(yè);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的決心。

            這一篇議論性的表文。它蘊藏豐富,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三、學情分析

            本文作者諸葛亮的事跡廣為流傳,學生對他也是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就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由于學生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方言常識等都有一定的基礎(chǔ), 雖然此文篇幅較長,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等現(xiàn)象,但文意疏理方面沒有太多障礙,一般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就能解決,所以這方面無需講太多,而應(yīng)把自學的能動性還給學生。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分析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2、能分析課文思路,把握文章內(nèi)容,理解諸葛亮“報先帝忠陛下”的感情。

            3、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能力目標:能夠自讀本文,說出重點詞語的意思和以直譯的方式翻譯全文,會背誦全文。

            情感目標: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五、重點難點

            重點 :

            1、理解課文,掌握重點詞句。

            2、能分析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難點: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六、教學策略

            1、自主學習法:通過自行解決字詞、句子的翻譯,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

            2、研討點撥法:對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探究,解惑。 指導(dǎo)學生在學習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

            3、拓展欣賞法:引導(dǎo)學生從文章的內(nèi)容、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進行探究賞析。

            七、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

            1、到圖書館或上網(wǎng)查閱資料,能在課堂上簡單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和“表”這種文體的基本知識。

            2、完成“學生學案”。

            教師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具的設(shè)計和準備:多媒體、袖珍話筒。

            八、教學過程

            七、知識結(jié)構(gòu)或板書設(shè)計

            出師表

            諸葛亮

            部分 段落 要點 表達方式

            一、報先帝

            1、 廣開言路 寓情于議

            2、 賞罰分明

            3——5親賢遠侫

            二、忠陛下

            6、 敘述經(jīng)歷:三顧茅廬 寓情于敘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9歸結(jié)責任,結(jié)束全篇 抒發(fā)感情

            表以陳情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詞語,豐富文言詞匯。

            2、了解奏表的特點,了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

            3、積累名句,背誦全文。

            4、朗讀課文,疏通文句,培養(yǎng)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5、學習本文融情于議論、敘述,以情動人的寫法方法。

            過程與方法:

            閱讀體悟,用各種方式激起學生誦讀的興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深切感受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做社會的有用人才。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反復(fù)誦讀,積累文言字詞,了解文章內(nèi)容。

            2、體會作者懇切的言辭所表達的真摯厚重的感情。

            教學難點

            1、引導(dǎo)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2、如何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三、教材分析:

            諸葛亮寫的《出師表》出現(xiàn)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的第六單元,該單元的課文大部分選自歷史著作,學習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長歷史知識,還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氣、節(jié)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勵!冻鰩煴怼肥且黄檗o意切、感人肺腑,讓人贊不絕口的文章。作者通過表文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劉氏父子的忠貞,三條建議,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敘述生平及出師北伐表明自己“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的決心,更是慷慨深沉,動人心魄。真正為蜀漢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四、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經(jīng)歷了七、八年級兩個學年度的學習,接觸過了多篇文言文,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對照課下注釋及工具書能基本理解課文內(nèi)容,但是學生的發(fā)展是不均衡的,尤其是農(nóng)村中學,學生的整體水平存在差異,在學習本課時,要兼顧各方面:既要引導(dǎo)所有學生文對字詞意義和句子翻譯,又要拓寬個別較好學生的視野和加深他們深入的思考。以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而且諸葛亮的故事學生耳熟能詳,諸葛亮的人格深受學生敬仰。只要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好這篇文言文是不難的。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六、

            1、朗讀法本文情詞懇切,動人肺腑,要引導(dǎo)學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礎(chǔ)上,正確處理句中的語意停頓,讀出層次感,讀出情意。

            2、討論法關(guān)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應(yīng)由學生自主解決,生生互動,激發(fā)他們探究的熱情,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關(guān)諸葛亮的材料,引導(dǎo)學生自己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查找答案,得出結(jié)論。

            七、教學時數(shù):

            3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dǎo)入新課

            “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

            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zhì)樸誠摯,志盡文暢。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課題)

           。ǘ、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背誦課文。要求:認真聽讀,注意字的讀音。

            2、學生各自放聲讀兩遍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盡量讀好句中的停頓。

            3、學生每人讀一段課文。教師隨時糾正學生的讀音錯誤。

            4、多媒體課件顯示語音:正音:疲弊(bì) 恢弘(hóng) 駑鈍(núdùn) 裨補闕(bìquē) 行陣和睦(háng) 夙夜憂嘆(sù) 崩殂(cú) 妄自菲。╢ěi) 陟罰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5、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和句中停頓,盡量讀得流利。

           。ㄈ、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基本內(nèi)容

            1、默讀,結(jié)合注解疏通文意

            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逐句弄懂課文大意,將都不明白的語句畫下來,待集體解疑。

            3、集體解疑,教師適當講解,重在指導(dǎo)學生自己讀懂語句的意思。

            4、請學生一人講一段課文大意;教師提出語句里的重點詞語。如:①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②引喻失義③性行淑均④察納雅言⑤庶竭努鈍⑥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⑦深入不毛⑧不效則治臣之罪。又如:詞義的古今義不同:①此先漢所以興隆也;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再如詞的活用。

            5、讀“閱讀提示”,完成下列練習(課件顯示):

           。1)諸葛亮就國內(nèi)政治問題向劉禪提出了幾條建議?

            共3條:①廣開言路——“開張圣聽”;②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2)他反復(fù)陳述的是哪一條?為什么?

            親賢遠佞這一條。因為劉禪是個昏君,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xiàn)“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zhí)行,而“親賢”更重要!伴_張圣聽”,對賢臣“親之信之”,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都是開導(dǎo)劉禪要“親賢”。

           。3)劃分全文結(jié)構(gòu),明確每一部分的意思。

           。ㄋ模⒕x課文,突破難點、重點

            1、再讀課文,完成下列練習:

           。1)、諸葛亮出師前給劉禪提出哪些建議?

            諸葛亮首先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說明先帝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然后根據(jù)劉禪的弱

            點提出三項建議:①宜開張圣聽,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②提出賞罰嚴明,宮中府中俱當一體,賞罰不宜偏私。③親賢臣、遠小人,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復(fù)興漢室的必備條件。

            (2)、表是一種什么樣的文體?本篇具有什么特點?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遞的公文的一種名稱。常見有疏表奏章幾種。表主要是用來陳情的。本篇是諸葛亮要出師北定中原前上給后主的表章,但在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上卻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點是:①內(nèi)容上沒有陳述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點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為了完成先帝統(tǒng)一天下的未竟之業(yè),又是為了扭轉(zhuǎn)危急處境。全文有理有據(jù)、合情合理。②表達方式運用議論、記敘,抒情相結(jié)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細致的說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

            如勸戒劉禪說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飽含著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誠摯之情。

            3、讀課文,力爭當堂背誦。

           。ㄎ澹、總結(jié)、擴展

            1、諸葛亮在這篇表文中,向劉撣提出了3條建議:開張圣聽,嚴明賞罰,親賢遠佞。這三條建議在內(nèi)容上緊密關(guān)聯(lián)。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諄諄告誡,表現(xiàn)了一片忠誠為國的心情,也說明了出師遠征之前,對宮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慮精細。文章周密暢達,開門見山,直抒己見,感情真摯,質(zhì)樸清新。文中諄諄勸誡劉禪尊賢納諫,嚴明法治,說明出師的目的和任務(wù),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辭懇切,肝膽照人。也難怪前人“忠有《出師表》”的說法。

            2、結(jié)合《隆中對》及本文,討論,理解諸葛亮的“忠”。

           。、布置作業(yè)。

            1 熟讀、背誦第1段。

            2 預(yù)習2—5段。

           。ㄆ撸鍟O(shè)計

            分析形勢回顧歷史明確責任臨表涕零  報先帝

            →→→

            提出建議表達決心感恩圖報百感交集 忠陛下

           。ò耍、教學反思

            1、文言文的理解應(yīng)該是和閱讀始終結(jié)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2、在綜合學習的過程中,應(yīng)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個性的閱讀。讓學生在多種見解中產(chǎn)生思想的碰撞,迸發(fā)智慧的火花。這樣在解讀中就會出現(xiàn)“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場面。師生都能從此環(huán)節(jié)中收獲意外的驚喜。

            3、注意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dǎo)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4

            教學要點:

            一、領(lǐng)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二、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了解課文中的幾種判斷句式。

            四、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五、了解本文率直、質(zhì)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一、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 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chǔ)上初步理解文章內(nèi)容。

            三、 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chǔ)上初步理解文章內(nèi)容。

            二、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是杜甫的哪首詩?對,是《蜀相》。寫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諸葛亮。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題解:

            1、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2、文體: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出師伐魏背景簡介: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yè),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托認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焙髣⒍U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盡智,為實現(xiàn)劉備的統(tǒng)一中原,光復(fù)漢室的遺愿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jīng)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nèi)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始終是聯(lián)吳抗曹,并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作準備。主要措施有:(1)與吳國通好;(2)加強內(nèi)政建設(shè);(3)平定南方叛亂。

            三、生字、重點詞

            1、給生字注音:

            cú  hóng  fěi  zhì  pǐ  bì quē gǒu wěi

            殂弘菲陟否裨闕茍猥

            sù nǔ rǎng jiù zōu yī zī tuí

            夙駑攘咎諏祎咨頹

            先帝遺德yí性行淑均勻xíng以塞忠諫之路sè

            以遺陛下wèi行陣和睦hóng長史zhǒng

            2、解釋重點詞:

            危急存亡之秋:緊要時刻以光先帝遺德:發(fā)揚光大恢弘志士之氣:發(fā)揚擴大不宜異同:不同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義,適宜、恰當。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選拔;給予

            嘆息痛恨:痛心遺憾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由是感激:感動、激動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奔走效勞深入不毛:苗庶竭駑鈍:比喻才能平庸攘除奸兇:排除、鏟除以彰其咎:表明、顯揚;過失以咨諏善道:詢問

            四、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

            五、學生自讀課文。

            第二課時

            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chǔ)上,引導(dǎo)學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內(nèi)容,并對每段內(nèi)容加以小結(jié)。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1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佼敃r的不利條件是什么?“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②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議?“開張圣聽”

           、芴岢鲞@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⑤對陛下進行了怎樣的規(guī)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5、小結(jié):

            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二、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具體內(nèi)容是?嚴明賞罰;

           、谌绾尉唧w執(zhí)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厶岢鲈鯓拥膭裾]?“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堋皟(nèi)外異法”內(nèi)外各指什么?宮中、府中

            5、小結(jié):

            提出應(yīng)內(nèi)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三、第3、4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贋槭裁匆e薦這些人?“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谔岢鲇H賢的具體作法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塾H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芨爬ǖ3段的內(nèi)容?述說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于思想品質(zhì)。

            ⑤為何舉薦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蘧唧w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吆锰?“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喔爬ǖ4段的內(nèi)容?述說武將的安排——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zhèn)洹?/p>

            5、小結(jié):

            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四、第5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俦径蔚闹行木?第1句

            ②“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邸皾h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5、小結(jié):

            總結(jié)上兩段,提出“親賢遠小”的建議。

            第三課時

            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chǔ)上,引導(dǎo)學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內(nèi)容,并對每段內(nèi)容加以小結(jié)。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6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

           、诋敃r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芪闹械摹氨氨伞笔鞘裁匆馑迹烤唧w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菽木湓捀爬伺c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小結(jié):

            本段述身世,講經(jīng)歷,以使陛下明白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愿竭忠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二、第7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僮髡哔硪箲n嘆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郾砻鞣ノ簳r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鼙磉_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5、小結(jié):

            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托付之情的'決心。

            三、第8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俚谝痪湔諔(yīng)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诘诙淝鞍刖湔諔(yīng)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鄣诙浜蟀刖湔諔(yīng)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5、小結(jié):

            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第四課時

            總結(jié)復(fù)習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一、 總結(jié)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二、 復(fù)習重點詞。

            三、 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重點:

            一、總結(jié)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二、復(fù)習重點詞。

            三、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難點:

            總結(jié)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總結(jié)全文:

            板書:           出師表

            諸葛亮(蜀)

           。1)第一層:分析形勢,提出第一條建議——“開張圣聽”

            一、(2)第二層:提出第二條建議——“賞罰嚴明”曉之以理

           。3-5)第三層:推薦文臣武將,提出第三條建議——“親賢遠小”

            (6)述身世,講經(jīng)歷。

            二、(7)敘述受命之后的心情與措施,表忠心。動之以情

            (8)總提期望與要求。

           。9)結(jié)束語

            報先帝、忠陛下

            二、總結(jié)本文寫作特色:

            1、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師前向后主劉禪——他的恩主先帝劉備的兒子,現(xiàn)今的蜀國皇帝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興復(fù)漢室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義,情理交融,言詞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jīng)歷,都是為議論服務(wù),使他對劉禪提出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jù),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國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為他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貫穿。在文中,他滿懷深情念先帝,滿腔摯愛諫后主,他對劉禪的反復(fù)勸諫,諄諄叮嚀,言詞懇切,語重心長,那忠義之理,殷切之情,處處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現(xiàn)了他這位元老重臣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

            2、語言率直、質(zhì)樸、懇切、精練。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處處為劉禪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fù)漢室”之大業(yè)。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zhì)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錄,處處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練,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還有大量的合成詞出于諸葛亮的首創(chuàng),不少詞經(jīng)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復(fù)習重點詞

            四、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小結(jié):

            《出師表》練習題

            一、文學知識:

            1、表是文體。

            3、《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伐魏前寫給蜀帝的。

            4、諸葛亮(181—234),字。

            二、給黑體字注音:

            1、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2、益州疲弊()

            3、恢弘()志士之氣 4、不宜妄自菲()薄

            5、陟()罰臧()否() 6、裨()補闕()漏

            7、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8、必能使行()陣和睦

            9、此后漢所以頹()也 10、躬()耕于南陽

            11、猥()自枉屈 12、咨()臣以當世之事

            13、夙()夜憂嘆

            14、庶()竭駑()鈍(),攘()除奸雄

            15、至于斟()酌()損益 16、以咨()諏()善道

            三、解釋重點詞:

            第一段:

            1、 危急存亡之秋:2、以光先帝遺德:3、恢弘志士之氣:4、不宜異同:

            5、引喻失義:

            第二段:

            1、陟罰臧否: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第三段:

            1、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2、必能裨補缺漏:

            第五段:

            1、嘆息痛恨:

            第六段:

            1、先帝不以臣卑鄙:2、猥自枉屈:

            3、由是感激:4、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第七段:

            1、深入不毛:2、庶竭駑鈍:

            3、攘除奸兇:

            第八段:

            1、以彰其咎:2、以咨諏善道:

            四、閱讀文章,用原文回答問題:

            第一段:

           、佼敃r的不利條件是什么?

           、诋敃r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郾径翁岢鍪裁唇ㄗh

           、芴岢鲞@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輰Ρ菹逻M行了怎樣的規(guī)勸?

            第二段:

           、僮髡咴诒径翁岢龅慕ㄗh是什么?具體內(nèi)容是?

           、谌绾尉唧w執(zhí)行?

           、厶岢鲈鯓拥膭裾]?

           、堋皟(nèi)外異法”內(nèi)外各指什么?

            第三段、第四段:

            ①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

           、谔岢鲇H賢的具體作法是?

           、塾H賢的好處是?

           、芨爬ǖ3段的內(nèi)容?

           、轂楹闻e薦向?qū)櫍?/p>

           、蘧唧w如何舉用向?qū)櫍?/p>

            ⑦舉用向?qū)櫟暮锰帲?/p>

           、喔爬ǖ4段的內(nèi)容?

            第五段:

           、俦径蔚闹行木?

           、凇懊颗c臣論此事”中“此”指?

            ③“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

            第六段:

           、俦砻髯髡叱錾淼木渥樱ㄔ~語)?

           、诋敃r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邸案屑ぁ钡脑?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體指什么?

           、菽木湓捀爬伺c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第七段:

           、僮髡哔硪箲n嘆的原因?

           、凇拔逶露蔀o,深入不毛”的原因?

           、郾砻鞣ノ簳r機成熟的句子?

            ④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八段:

           、俚谝痪湔諔(yīng)上段哪一句?

           、诘诙淝鞍刖湔諔(yīng)上段哪一句?

           、鄣诙浜蟀刖湔諔(yīng)第一段哪一句?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5

            教學目標:

            1、了解“表”的文體常識,積累文言知識,背誦全文。

            2、反復(fù)朗讀,理解句意,理解文章內(nèi)容,了解作者的治國主張;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特點。

            3、領(lǐng)會文章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4、品味諫言的語言特點:謹言善諫,情辭懇切。

            5、感受作者對蜀漢的忠誠和崇高的人格美,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背誦全文;理解本文寓情于議(理)、寓情于敘(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教學難點:作者三條建議的核心;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教學時間:三教時。

            教時安排:第一教時——了解寫作背景、作者作品常識及“表”的文體常識,朗讀課文,譯讀課文1—5段。

            第二教時——譯讀課文6—9段、背誦全文。

            第三教時——概括課文內(nèi)容,探究課文內(nèi)容,鏈接中考。

            教學設(shè)想:編印學案指導(dǎo)學習;制作PPT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步驟:第一教時:略。

            第二教時:略。

            第三教時

            一、檢查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2、翻譯下列句子。

            二、概括內(nèi)容,理清思路。

           。ㄒ唬1—5)分析形勢,提出建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

           。ǘ6—7)追述往事,表達真摯情感和堅定決心——“報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

            (三)(7—8)歸結(jié)責任,臨表拜別。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ㄒ唬┑谝欢

            1、內(nèi)容概括:作者提出三條建議的目的各是什么?

            2、內(nèi)容思考:(1)開篇就提到先帝劉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一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諸葛亮向后主提出建議的核心是哪條?為什么?

           。4)文章作者深情地回憶先帝“嘆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圖?

           。ǘ┑诙

            1、內(nèi)容概括:(1)概括文中6、7段涉及劉備和諸葛亮的事件有哪些?。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句話中的“此”指哪兩件事?

           。3)“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報先帝”一語與文中6、7段哪兩件事相呼應(yīng)?

            2、內(nèi)容思考(1)怎樣理解諸葛亮自述本志和志趣這段的內(nèi)容?

           。2)追憶白帝城托孤(臨崩寄大事)的作用是什么?

            (三)第三段

            1、內(nèi)容概括:作者對自己、賢臣和陛下各自歸結(jié)的`責任是什么?

            2、內(nèi)容思考:諸葛亮在結(jié)尾寫到“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涕零”的原因。其中還包含了諸葛亮心中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話?

            (四)全文探究。

            1、你從文中看出諸葛亮是一位怎樣的賢臣?

            2、文中13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3、有人認為諸葛亮的“忠”是“愚忠”,他明知后主昏庸無能卻還死心塌地地輔佐,最終沒有完成先帝托付的重任;若能及時廢除后主,取而代之,也許能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你是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忠”的?

            四、賞讀品味,總結(jié)全文。

            1、領(lǐng)會文章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2、品味諫言的語言特點:謹言善諫,情辭懇切。

            3、總結(jié)課文。

            五、練習。

            1、鏈接中考。

            2、課外練習。(1)完成《基礎(chǔ)訓練》上的本課練習。

            (2)課外練筆:以“千秋諸葛我評說”為題寫段短文。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6

            【教學目標】

            1、學習并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3、了解議論、記敘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4、反復(fù)朗讀并背誦這篇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并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了解議論、記敘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2、背誦課文。

            【學習方式】

            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課前讀課文,根據(jù)注釋弄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2、通過因特網(wǎng)或圖書館搜集有關(guān)資料(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皆可),如:諸葛亮生平、三顧茅廬、長坂之敗、赤壁之戰(zhàn)、三國鼎立、敗走麥城、劉備托孤、阿斗劉禪、五月渡瀘等。

            【教學過程】

            一、導(dǎo)語

            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后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jīng)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lián)盟已經(jīng)破裂,荊州已經(jīng)失守,蜀國實際只占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zhàn)爭,國力更加困乏。于是諸葛亮派人與吳國修好,又親自領(lǐng)兵平定了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叛亂,穩(wěn)定了后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quán)、消滅魏國進而統(tǒng)一中國,復(fù)興漢室。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寫有贊美諸葛亮及《出師表》的詩句,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管仲)樂(樂毅)蓋有余!(《武侯書堂》)“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板書:出師表)

            二、整體感悟

            1、要求學生運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jié)奏有感情地反復(fù)朗讀課文,達到熟練的程度。

            (1)教師放錄音。

            (2)學生各自練讀。

            2、整體感悟。

            提問:文章主要寫了那些內(nèi)容?

            明確:開頭談?wù)撔蝿莺椭螄结槪?次提到“先帝”,勉勵后主繼承遺志,這是寓情于議。中間敘述21年來的經(jīng)歷,抒發(fā)自己對先帝的感激和效忠劉氏父子的心愿,這是寓情于敘。結(jié)尾以“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集中的表達了作者感恩圖報、擔當大任的心情。

            提問:作者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目的是使后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

            三、探究閱讀,質(zhì)疑問難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采用誦讀、問答、討論、評點相結(jié)合的方法對文章進行多角度研讀。鼓勵學生敢于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鼓勵學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說出來,尋求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幫助。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7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227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衷心,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吧!

            【課前準備】

            了解有關(guān)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情況;了解有關(guān)劉禪的故事;了解吳、蜀彝陵一戰(zhàn),西蜀元氣大傷導(dǎo)致益州疲弊的背景。

            【教學目標】

            1、反復(fù)誦讀,理解句意,正確處理語言停頓。

            2、通過朗讀感受課文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委婉的表達方式。

            3、批判地繼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強烈感受作家崇高的人格美;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導(dǎo)自己的行為。

            4、領(lǐng)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創(chuàng)意說明】

            通過反復(fù)誦讀體悟課文情摯辭切的特點;虛擬情境,再現(xiàn)古人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對聯(lián)導(dǎo)入,緬懷忠魂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2、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段浜顣谩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恫∑饡鴳选

            4、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妒裣唷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讀課文。(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

            2、找出不懂的.字詞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還解決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詞句。(形式:學生提出,學生解答,最后老師點評。)

            4、老師提出重點字詞,要求學生作答。(可以當堂提問,也可以出示幻燈片)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諸葛亮在文中提出哪三條建議?有人說親賢遠佞全文主旨所在,你認為呢?

            明確:

           、 能不能做到廣開言路和嚴明賞罰,關(guān)鍵就在劉禪是否能親賢遠小這一點上;

           、 表文中用了較多的篇幅談選賢與能,又特別強調(diào)他們是先帝簡拔出來的,值得信任。尤其發(fā)人深思的是,文中還插入一段東漢往事的追憶,說明親賢遠佞是關(guān)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

           、 親賢遠佞的思想是貫穿全篇的。文末又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勸勉劉禪,就是希望劉禪親近賢臣,聽取他們的興德之言;能如此,則賞罰自然分明,國內(nèi)政局也就可以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了。

            2、進諫與出師有關(guān)嗎?課文哪一段把進諫與出師兩部分內(nèi)容合攏在一起?

            明確:

            修明內(nèi)政與北伐勝敗生死攸關(guān)。

            四、品讀語言,感受至情

            1、煽情導(dǎo)入:

            ⑴ 東坡有云: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⑵ 有人說讀《出師表》,腦海里總會浮現(xiàn)出一位溫柔敦厚、忠義凜然的良臣面對君主慷慨陳詞,眼淚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聽,不時頷首贊許的動人場面。

           、 文中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你能讀出來嗎?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dǎo)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可謂忠言不逆耳,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你能讀出來嗎?

            2、朗讀指導(dǎo):

            教師范讀課文(或名家誦讀),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chǎn)生激情。必要時給予朗讀指導(dǎo),如讀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時要蘊涵著極其痛惜的感情;讀先帝對賢臣的殊遇、注意簡拔賢臣時要飽含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讀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時要飽含對后主的激勵之情;讀到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時聲音要低緩,表情要沉重?傊,要通過讀,讓學生沉浸其中,為諸葛亮憂國憂民之心所感動。

            學生通篇朗讀,然后選擇自已最喜歡的語段讀,通過讀去感悟忠;通過讀領(lǐng)悟理(諸葛亮規(guī)勸劉禪的藝術(shù))

            3、讀后評說:

            可用讀,我讀出了諸葛亮的情懷(或期望)這種句式。

            學情預(yù)估:

           、 讀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讀出了亮暗示劉禪發(fā)憤圖強的良苦用心。

            ⑵ 讀受命以來深入不毛,我讀出了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 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我讀出了亮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策略應(yīng)對:教師要特別引導(dǎo)學生去讀諸葛亮自述身世這一片段,通過讀領(lǐng)悟行文的妙,作者的情。)

            本文作者自述身世,好像與出師關(guān)系不大,實則是貌離神合,寄托作者良苦用心。

           、 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后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

           、 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舍命驅(qū)馳,作為后主不忘先人之業(yè)的榜樣,進一步啟發(fā)后主奮發(fā)圖強。

           、 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chuàng)業(yè)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

           、 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 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遺,使后主托之以討賊興復(fù)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

            諸葛亮的這段敘述,進一步打動后主的心,樂于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衷曲意。文章由進言轉(zhuǎn)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從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為理政的規(guī)范,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

            五、模擬情境,思接千載

            今當遠離,諸葛亮寫了感人肺腑的《出師表》,假如你是劉禪,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滾,情不自禁,于是奮筆疾書,請同學們以劉禪的身份來寫《與諸葛相父書》吧!

            六、背讀課文,積累語言

            相關(guān)鏈接《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志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志,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思考:從文中積累一條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8

            十七、出師表

            教材分析:

            《出師表》是一篇上書言事的應(yīng)用文,也是實用性很強的議論文。其中關(guān)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闡述,對后世很有借鑒意義。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卻又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應(yīng)用文迥異,作者以懇切的言辭,表達了真摯厚重的感情。多數(shù)學生是喜歡這篇課文的。除文中少數(shù)語句必須由教師解釋外,絕大部分語句可以讓學生對照注解,相互啟發(fā),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內(nèi)容上的重點到底是什么,學生往往把握不;對于諸葛亮是怎樣突出他的論述重點的,學生更難以體會得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該把課文的重點、難點化成若干足以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并把這些問題按合理的順序編排,進而把學生的閱讀思考活動導(dǎo)向深人。

            學情分析: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本文寓情于議,寓情于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主張明確,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學中,應(yīng)著重引導(dǎo)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體會本文以情動人、情摯辭切的特點。通過質(zhì)疑問難、相互辯駁兩個環(huán)節(jié),引導(dǎo)學生正確認識諸葛亮的“忠”及諸葛亮的時代意義。通過課堂教學雙邊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誦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他們獨立探究的意識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豐富文言詞匯。2.了解奏表的特點,了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3.積累名句,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融情于議論、敘述,以情動人的寫法方法。2.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情感目標

            1.領(lǐng)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

            2.深切感受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做社會的有用人才。

            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詞語和重要語句,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引導(dǎo)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2.如何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有關(guān)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及其相關(guān)背景,搜集整理有關(guān)《出師表》的詩。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dǎo)入新課1.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叭櫭⿵]”、“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zhì)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2.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guān)常識。(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內(nèi)容一般是議論和敘事,多帶有抒情色彩。)

            3.“出師表”該如何理解呢?(3.指名回答: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4.誰來簡介一下諸葛亮?(明確: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5.向?qū)W生介紹寫作背景。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yè),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托認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后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盡智,為實現(xiàn)劉備的統(tǒng)一中原,光復(fù)漢室的遺愿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jīng)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nèi)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始終是聯(lián)吳抗曹,并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作準備。主要措施有:(1)與吳國通好;(2)加強內(nèi)政建設(shè);(3)平定南方叛亂。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chǎn)生激情。

            2.指導(dǎo)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指導(dǎo)學生結(jié)合注釋讀課文。

            2.教師巡視指導(dǎo)。

            3.全班交流解決。

            四、字詞歸納

            1.重點詞語。中道崩殂、作奸犯科、深入不毛、庶竭駑鈍、咨諏善道、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

            2.古今異義詞。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義為“惡劣、不道德”)感激(感動、激動;今義“非常感謝”)

            痛恨(痛心,遺憾;今義“深切地憎恨”)

            涕(眼淚;今為“鼻涕”)謹慎(認真,慎重;今義“做事小心”)所以(表原因;今表結(jié)果)

            開張(開放、擴大;今義“商店等開始營業(yè)”)布衣(平民;今義“布做的衣服”)

            3.一詞多義。

            道:中道崩殂(路)咨諏善道(方法);

            遺:以遺陛下(給予)以光先帝遺德(遺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任務(wù))不效則治臣之罪(功效);為:俱為一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做,行)眾議舉寵為督(做,擔任);論: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評判)每與臣論此事(議論);無:若無興德之言(沒有)事無大小,悉以咨之(不論);行:然后施行(實行)性行淑均(行為)行陣和睦(行列);益:有所廣益(益處)至于斟酌損益(增加)

            4.虛詞。

           、佟坝凇钡挠梅ㄈ皇绦l(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在)

            欲報之于陛下也(及于、給)未嘗不痛恨于桓靈也(對)還于舊都(到)

            ②“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咨臣以當世之事(拿)遂許先帝以驅(qū)馳(而)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以致)故臨崩寄臣以人事也(把)愚以為宮中之事(認為)受命以來,夙夜憂嘆(表時間,地域等界限)

            5.詞類活用。

            以光先帝遺德(名詞動用,發(fā)揚光大).

            恢弘志士之氣(形容詞動用,發(fā)揚光大)

            此皆良實(形容詞名用,善良誠實的人),..

            親賢臣,遠小人(形容詞動用,親近、疏遠)..

            深入不毛(名詞動用,長莊稼).

            五、本課小結(jié):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內(nèi)容一般是議論和敘事,多帶有抒情色彩。本文的題目可解釋為:在出師之前就國家大事向后主提的建議。由于劉禪是皇帝,又是晚輩,因而諸葛亮寫得語氣直中不失委婉,情辭懇切動人。同學們要反復(fù)朗讀,體會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一腔忠君報國之情。

            六、作業(yè)布置:1.熟讀課文,背誦5——8段。2.掌握文中的重要詞語。

            七、板書設(shè)計出師表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表,古代臣下寫給帝王的奏章,主要是上書言事。突出特點:陳述衷情。

            陸游贊《出師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第二課時

            一、劃分層次,分析課文1.本文可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寫了什么內(nèi)容?

           。1.學生讀課文,討論、分析、歸納。

            全文緊緊扣住“出師”二字,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fā)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經(jīng)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

            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關(guān)頭。對形勢的這一清醒的估計,是暗示劉禪,如不發(fā)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②內(nèi)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內(nèi)”“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這告訴劉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才可救亡圖存,以竟先帝之業(yè)。③開張圣聽。“④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雹荨安灰送苑票,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雹抟庠诩ぐl(fā)劉禪繼父之志和啟示他學先帝用人之明。)

            3.分析第二自然段。設(shè)置如下問題: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②如何具體執(zhí)行?③提出怎樣的勸誡?④“內(nèi)外異法”內(nèi)外各指什么?

            小結(jié):本段提出應(yīng)內(nèi)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3.學生朗讀有關(guān)語句,進行討論,然后明確:①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不應(yīng)異法。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③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④“宮中”“府中”)

            4.分析第三、四自然段。問題設(shè)置:①舉薦了哪些人?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②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什么?③親賢的好處是什么?④亮認為舉用向?qū)檶④姷暮锰幨鞘裁矗?/p>

            小結(jié):本段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4.全班齊讀3、4段,進行討論,然后明確:①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②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③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④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5.分析第五自然段。設(shè)置如下問題:①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②先漢興隆的原因是什么?③后漢傾頹的原因是什么?④“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什么?⑤“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什么?

            小結(jié):這一段把“親賢臣,遠小人”提高到漢室興衰的歷史經(jīng)驗上來總結(jié),也是對前面兩段“宮中”“府中”分說后的歸納。并再薦賢臣,希望劉禪能親賢臣,遠小人,以求漢室興隆。

            以上第1—5段從形勢分析到具體建議,是出師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師后無后顧之憂。(5.翻譯之后回答:①第一句。②(正面):親賢臣,遠小人。③(反面):親小人,遠賢臣。④第一句的內(nèi)容。⑤親賢臣,遠小人。)

            6.提問:諸葛亮向劉禪所提建議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什么?(廣開言路是前提,執(zhí)法公平是關(guān)鍵,而親賢遠佞是核心。)

            二、本課小結(jié)

            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是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fù)強調(diào)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jīng)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guī)勸目的。

            三、作業(yè)布置:1、完成課后練習三。2、請向父母或者老師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廣開言路

           。{諫)提建議嚴明賞罰薦賢臣

           。ㄙp罰)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ㄓ萌耍

            第三課時

            一、積極討論,研讀課文

            1.分析第六自然段。問題探究: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語句。②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體指什么?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1.學生回答:③第二句。④第一句。⑤最后一句。)

            2.分析第七段。問題探究:①亮夙夜憂嘆的原因?②“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③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2.學生討論后明確: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②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劢衲戏揭讯,兵甲已足。)

            3.分析第八段。問題探究:①第一句照應(yīng)上段哪一句?②第二句前半句照應(yīng)上段哪一句?③第二句后半句照應(yīng)第一段哪一句?④哪一句話表現(xiàn)了亮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4.學習最后一段:這是文章的結(jié)束語。短短三句乃全從肺腑流出,充滿了不勝依依之情。

            5.小結(jié):以上6~9段諸葛亮著重敘自己以身許國的經(jīng)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從敘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chuàng)業(yè)之艱感動后主,并激勵其發(fā)憤圖強。

           。3.學生討論后明確:①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②斟酌損益,進盡忠言。③開張圣聽。④第一句。)

            二、回讀課文,理性升華

            1.這篇表文僅僅是提出一些建議嗎?還寫了哪些內(nèi)容?(這篇表文除了提出一些建議之外,還追述了個人以往的經(jīng)歷,表達了“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的決心,最后明確了朝廷內(nèi)外各方面的責任。)

            2.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何在?又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遺詔?(意在提醒后主認清形勢,希望他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復(fù)漢室大業(yè)。他反復(fù)提及先帝遺詔,也是勉勵后主這個意思。)

            3.諸葛亮在這篇表文中的開頭提到“益州疲弊”,卻又要出師伐魏,這是否矛盾?為什么?

           。ú幻。當時蜀國同魏、吳相比,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在這種形勢下,諸葛亮派人跟吳國通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個重大的勝利,同時加強內(nèi)政建設(shè),平定了南方的叛亂,在戰(zhàn)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這樣,出師伐魏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所以上表出師伐魏。)

            三、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1.圍繞“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

            教師組織學生辯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辯駁中,學生的收獲應(yīng)是最大的。

           。1.學生展開辯論。參考: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知恩圖報、忠心為國。他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永遠是后代胸有抱負、腹有詩書,有良知和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武侯祠前的杜甫、61歲的陸游不就是例子嗎?當我們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的詩句時,不也深深地體味出杜甫對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嗎?當我們解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句詩時,不也深深地被陸游滿腔豪情所感染嗎?

            另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的“忠”是一種愚忠,是知遇之思。他只忠于劉備,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種狹隘的愛國行為。如果他愛國愛民,又何必輔佐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虧一簣,不就是因為劉禪的昏聵無能嗎?)

            四、本課總結(jié):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議論,第二部分主要是敘述,無論是議是敘都注入了作者報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曉之以理,寓情于議;第二部分是動之以情,寓情于敘;第三部分是表決心,直抒熱切殷切期望、感激與惜別之情。從以上簡析可知,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jié)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于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xiàn)手法是值得學習的。

            五、作業(yè)布置:1.完成兩本練習冊上的作業(yè)。

            2.課外從圖書館或網(wǎng)上搜集關(guān)于諸葛亮的事跡,材料或傳說,以“我看諸葛亮”為題寫一篇探究性小論文。

            六、板書設(shè)計

            出師表

            諸葛亮

            分析形勢,提出建議

            1.開張圣聽

            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曉之以理

            3.親賢臣,遠小人(核心)(議論,抒情結(jié)合)

            追述身世,表明忠貞

            以身許國,創(chuàng)業(yè)艱難

            夙夜憂嘆,請命北伐動之以情,言辭懇切

            分述職責,反復(fù)叮嚀(敘事,抒情結(jié)合)

            千古名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9

            教學目標

            1.從教學實際出發(fā)首先疏通文意,落實重點字、詞。

            2.本文情詞懇切,字字句句動情,指導(dǎo)學生朗讀,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礎(chǔ)上,正確處理句中的語意停頓。

            學時重點

            1.了解諸葛亮忠心輔佐兩朝的赤誠,了解他的施政主張,特別是他對后主劉禪的勸勉。

            2.學習并掌握文言詞語和重要語句。

            學時難點教學活動

            一、課前準備

            1.文常:作者:諸葛亮,復(fù)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本文選自《》。

            2.文體:表是的一種文體。

            3.你了解的諸葛亮:

            二、預(yù)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

            1、讀熟課文,讀準字音。

            崩殂()恢弘()妄自菲。ǎ┶炝P臧否()()()郭攸之()費祎()以遺陛下()裨補闕漏()()猥自枉屈()夙夜憂嘆()庶竭駑鈍()()以彰其咎()()咨諏善道()()桓()攘除()以塞()忠諫()

            答案:略

            2、寫作背景: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jīng)過多年奮戰(zhàn),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tǒng)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fù)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愚昧懦弱,頗有內(nèi)顧之憂,所以臨出發(fā)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fù)興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這就是《出師表》。

            三、疏通文意:

            第一段重點詞語:崩殂:殂:疲弊:誠:秋:懈:殊遇:

            誠宜:開張圣聽:光:遺德:

            恢弘:引喻:義:塞:

            參考答案:(見課文注釋)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

            先帝開創(chuàng)大業(yè)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益州地區(qū)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萬分

            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刻。但是,宮廷里侍奉守衛(wèi)的臣子,不敢稍有懈。唤畧錾现艺\有志的將士,舍身忘死的作戰(zhàn),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報答給陛下的緣故。陛下確實應(yīng)該擴大圣明的聽聞,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

            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yīng)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

            理解默寫:當前形勢(不利條件):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有利條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提出的第一條建議:開張圣聽——廣開言路

            第二段重點詞語:宮中:府中:陟:罰:臧否:付:論:刑:昭:理:

            參考答案:(見文下注釋)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宮里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tǒng)領(lǐng)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yīng)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的,應(yīng)該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以顯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

            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不應(yīng)私心偏袒,使宮內(nèi)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提出的建議二: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嚴明賞罰

            第三段重點詞語:簡拔:遺:咨:悉:

            答案見課文注釋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而先帝才選留下來輔佐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我認為宮內(nèi)的事情,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問問他們,然后再去施行。這樣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增益實效。

            第四段重點詞語:性行:淑:均:

            答案見課文注釋

            將軍向?qū)櫍孕惺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將軍向?qū),性情品德善良平正,了解通曉軍事,當年試用,先帝曾加以稱贊,說他能干,因而經(jīng)眾人評議薦舉任命為中部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伍團結(jié)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第五段重點詞語:親:遠:所以:愿:

            答案見課文注釋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后期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評論起這些事,對于桓帝、靈帝時代,沒有不哀嘆和憾恨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

            侍中郭攸之、費祎,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誠愿陛下親近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他們,信任他們,則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提出的第三條建議: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親賢遠。

            先后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四、小結(jié):

            五、作業(yè):

            1、背誦第1~5自然段;

            2、熟讀第6~9自然段,大致疏通文意。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dǎo)學生通過反復(fù)誦讀,讀準字音、了解內(nèi)容大意。

            2.引導(dǎo)學生通過閱讀,提取關(guān)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導(dǎo)學生體會作者懇切的言辭所表達的真摯厚重的感情,體會“表”這種文體的抒情色彩。

            過程與方法:

            1.講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結(jié)合。

            2.反復(fù)誦讀。

            3.設(shè)置關(guān)鍵問題,小組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文章詞句及背景知識,理解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艱難之感,從而理解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反復(fù)誦讀,積累文言字詞,了解文章內(nèi)容。

            2.體會作者懇切的言辭所表達的真摯厚重的感情。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詞句,理解諸葛亮的“難”,從而理解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教學策略

            《出師表》作為一篇傳誦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實字詞釋義,還應(yīng)該從對原文語句的反復(fù)品讀中體會諸葛亮的思想情感。學生有《三國演義》的閱讀經(jīng)驗或者電視劇的'觀看體驗,對諸葛亮的智慧應(yīng)該有所了解,但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與“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觀,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等教學方法,對《出師表》字句進行賞析,此外補充相關(guān)背景知識,詳細梳理內(nèi)容。通過朗讀體會諸葛亮言辭的懇切,勸諫和出師的艱難,從而了解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體的文學感受。本課應(yīng)著重于拓寬學生文言素材閱讀視野,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是通過反復(fù)誦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重點文言詞句質(zhì)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進行學法指導(dǎo)。

            3.在課文解讀中,教師補充相關(guān)背景知識,激發(fā)學生對文言素材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1.預(yù)習作業(yè):一字一句抄寫《出師表》,翻閱資料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譯文,對字詞釋義提出疑問;品評文章最后一句話:“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敝T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為什么寫到最后他會臨表涕零,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2.課上提醒學生讀準重點文言詞語的讀音,并在書中標注:

            裨(bì)補闕(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陣和睦

            庶竭駑鈍(shù jié nú dùn) 以彰(zhāng)其咎(jiù) 陟(zhì)罰臧否(zāng pǐ)

            崩殂(cú) 侍(shì)衛(wèi) 咨諏(zōu) 郭攸(yōu)之 費祎(yī) 夙(sù)夜

           。ㄒ唬┣榫硨(dǎo)入

            導(dǎo)語:今天我們來學習《出師表》,在預(yù)習這篇課文時,同學們提出疑問:為什么諸葛亮在表文結(jié)尾說“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們就圍繞這個句子來展開理解。

            展示課件“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設(shè)計意圖】在預(yù)習翻譯的基礎(chǔ)上,引出對關(guān)鍵句的解讀,激發(fā)學生的思考。

           。ǘ└兄獙W習

            1. 默讀課文(1~5自然段)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學回答問題,大致梳理文意。教師適時落實字詞并板書要點。

            教師引導(dǎo)學生:課文中摘引原句,說清楚諸葛亮所言的主要內(nèi)容,語言要簡潔明了。

            要點:宜開張圣聽;昭平明之理;宮中之事,悉以咨之;營中之事,悉以咨之;親賢臣,遠小人。

            2.請把這幾條意見進一步綜合歸納,思考:諸葛亮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其中最關(guān)鍵的是哪一條?為什么?

            明確:三個方面的建議:1.廣開言路;2.賞罰公平;3.親賢遠佞。其中最關(guān)鍵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劉禪是個比較昏庸、容易受身邊佞臣蠱惑的君主,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xiàn)“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zhí)行。其中“親賢”更重要,“開張圣聽”是不能只聽身邊小人的讒言,對賢臣更是要“親之信之”,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這些都是開導(dǎo)劉禪要“親賢”。

            3.給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針對以上總結(jié)的內(nèi)容,諸葛亮為什么會涕零?

            【設(shè)計意圖】引導(dǎo)學生整體感知諸葛亮的情感。

           。ㄈ﹥(nèi)容探究

            教師出示設(shè)計好的問題,引導(dǎo)小組內(nèi)、班級內(nèi)討論。

            再讀課文,聯(lián)系補充背景素材,思考、討論、交流。

            1.分析原文語句: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義)

            2.分析原文語句: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補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劉備建漢;公元222年,孫權(quán)建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guān)羽之仇,不顧諸葛亮、趙云等人的勸阻,與吳國在猇亭一戰(zhàn)(即《三國演義》“火燒連營三百里”),兵力大損,敗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吳國奪取了荊州大部分地區(qū)。

            當時三國的局勢:

            益州豪強及南方夷族發(fā)動叛亂。

            魏國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qū)黃河流域,政治、軍事、經(jīng)濟上占有明顯優(yōu)勢。

            吳國控制著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經(jīng)濟力量比較雄厚。

            3.追問:在此種危急情況下可不可以不出師北伐?

            給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劉備:“朕自得丞相,成其帝業(yè),何期智術(shù)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羞回成都與丞相相見。今日病已危篤,不得不請丞相托以大事也!

            劉備:“‘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薇敬c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與卿等中道而別也。”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yè)。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劉備(對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遺詔: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聯(lián)系原文語句分析: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小結(jié):以上內(nèi)容和背景可以總結(jié)出“出師難”。

            4.諸葛亮的勸諫之難。

            前文我們分析過,蜀漢當時處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師,先不說伐魏能否勝利,大本營的安定就夠讓諸葛亮擔心的,因此在出師之前反復(fù)叮嚀。此時此刻的諸葛亮內(nèi)心多么焦慮艱難!

            小結(jié):以上內(nèi)容可以總結(jié)出“勸諫難”,再和前面的“出師難”結(jié)合起來看,不難體會到諸葛亮在表文結(jié)束之時為何會“臨表涕零”了!度龂萘x》中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們在《出師表》中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處境艱難,在矛盾中掙扎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對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揮檣櫓就灰飛煙滅的神。

            5.帶著對作者諸葛亮情感的體會,再讀課文。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能更好地分析諸葛亮的情感,學會運用精練的詞語來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導(dǎo)學生觸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與“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觀。

           。ㄋ模┛偨Y(jié)

            總結(jié)寫作特點: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jié)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于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xiàn)手法值得借鑒。

            結(jié)束語:一個個后來者,讀《出師表》時扼腕嘆息、仰天長嘆或沉默思考。他們中有岳飛,有杜甫,有陸游,有文天祥,他們讀《出師表》就像受到一種莊嚴的召喚。為他的凜然正氣所感召,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為他的淡泊之志所凈化,帶著這些人以及你對諸葛亮《出師表》的理解,讀熟并齊誦《出師表》。(課件出示:岳飛手書《出師表》和杜甫、陸游、文天祥的詩句)

            【設(shè)計意圖】引領(lǐng)學生更好地把握本文寫作特點,感受《出師表》和諸葛亮的精神對后世的影響。

           。ㄎ澹┎贾米鳂I(yè)

            閱讀批注梁衡《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自讀課本》七年級下冊)

            【設(shè)計意圖】通過閱讀、思考、批注的過程,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形象,培養(yǎng)獨立閱讀,歸納要點、闡述觀點的能力。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11

            【教學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點。

            2、了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2、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3、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教學時數(shù)】

            二教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導(dǎo)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jīng)過多年奮戰(zhàn),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tǒng)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fù)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暗昧懦弱,頗有內(nèi)顧之憂,所以臨出發(fā)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fù)興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lǐng)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范讀課文并正音

            三、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然后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注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四、講解文章第1~5段

            1、齊讀第1段。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 疏通字句。

           、 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么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guī)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采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么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2、指名朗讀第2段:

            ⑴ 疏通詞句。

           、 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么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nèi)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別朗讀第3、4段:

            ⑴ 疏通詞句。

           、 提問:這兩段的內(nèi)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nèi)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4、齊讀第5段:

           、 疏通詞句。

           、 提問:這段的內(nèi)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5段。

            2、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nèi)容。

            第二教時

            一、齊讀第6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本段寫什么內(nèi)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yōu)遇。

            二、指名朗讀第7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并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齊讀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問:第8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wù),采納雅言。

            3、齊讀第9段:

            串講!敖癞斶h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薄芭R表”:面對奏表。“涕”:淚!傲恪保郝。“不知所言”:不知說的是什么;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實詞總結(jié)(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1、道:

           、 道路!爸械辣篱恪。

           、 辦法!白烧屔频馈薄

            2、遺:

           、 遺留。“以光先帝遺德”。

            ⑵ (wèi)給予!跋鹊酆啺我赃z陛下”。

            3、為:

           、 是!熬銥橐惑w”。

            ⑵ 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 做,擔任!氨娮h舉寵為督”。

            4、論:

            ⑴ 評判!耙烁队兴菊撈湫藤p”。

           、 議論!懊颗c臣論此事”。

            5、無:

            ⑴ 沒有!叭魺o興德之言”。

           、 不論!笆聼o大小,悉以咨之”。

            6、行:

           、 實行!叭缓笫┬小。

            ⑵ 行為!靶孕惺缇。

            ⑶ (háng)行列!氨啬苁剐嘘嚭湍馈。

            7、益:

           、 益處!坝兴鶑V益”。

            ⑵ 增加!爸劣谡遄脫p益”。

            虛詞總結(jié):

            1、而:

           、 卻。“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 連接狀語與謂語。“可計日而待也”。

            2、于:

           、 在!叭皇绦l(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

            ⑵ 及于,給。“欲報之于陛下也”。

            ⑶ 對。“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⑷ 到。“還于舊都”。

            3、以:

           、 用,拿!白沙家援斒乐隆。

           、 而!罢\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 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⑸ 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作課后練習。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12

            教學目標

            1、了解諸葛亮忠心輔佐兩朝的赤忱,了解他的政治主張,特別是對后主劉禪的勸勉——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人的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2、學習并掌握文言詞語和重要語句。

            3、了解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教學重點:

            1. “表”這種文體的抒情色彩很濃,引導(dǎo)學生通過反復(fù)誦讀,著重體會。

            2. 教學目標1、2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 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dǎo)入新課

            1、展示兩副對聯(lián):這里的老臣是誰?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陸游《書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明確:老臣是三國時期蜀國名相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師表》

            2、歷史背景介紹:

            《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獻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戰(zhàn)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后者頗少。惟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粲然于文苑。

            諸葛亮自劉備于公元207年“三顧茅廬”后,即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以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經(jīng)過長期奮戰(zhàn),使寄寓荊州的劉備,一躍而為與魏、吳對峙的蜀漢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劉備即帝位。公元222年吳蜀彝陵之戰(zhàn)后,劉備敗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劉備“白帝托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yè)。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睂χT葛亮無比信賴。諸葛亮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眲浞愿绖⒍U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即后主。劉禪黯弱昏庸,親信宦者,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茍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主張出兵擊魏,侃侃陳詞,力排眾疑,申明大義以拯其愚,吐露忠愛以藥其頑,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軍事家的頭腦,且嚴守人臣下屬的身份。

            《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臨行時的進諫,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劉禪雖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敗,實系于諸葛亮之身,因而率眾出征時,當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證前方順利進軍;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死節(jié)之心,既是自勉自勵,也是預(yù)防小人惑主。

            摘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

            二、聽錄音范讀,整體感知

            1、錄音范讀課文。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2、對照課下注釋,理解課文,齊讀,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指導(dǎo)劃分層次結(jié)構(gòu)

            3、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機,提出建議。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的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fù)漢室的`決心。

            三、學習1-2節(jié)

            1、朗讀語段,根據(jù)課下注解自譯課文。

            2、分段質(zhì)疑(從語言和內(nèi)容兩個方面)。

            【明確】學生可能質(zhì)疑的詞句:

            益州疲敝:益州民力困乏。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實在是形勢危急、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時刻啊。

            不懈于內(nèi):在朝廷內(nèi)毫不松懈。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在戰(zhàn)場上奮不顧身。

            不宜異同:不應(yīng)該有所不同。異同,偏義復(fù)詞。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

            四、探究:1、出師前的國內(nèi)形式是怎樣的?明確: 不利——益州疲敝;有利——忠志之士不懈于內(nèi),忘身于外?傊俏<贝嫱鲋铮炔粖^發(fā)圖強,國必亡。

            2、如何看待諸葛亮的這兩點建議?明確: 這兩點都是從正反兩方面加以申述的,極具針對性。廣開言路,主要是廣開賢者的言論,聽進忠言,拋棄偏言;賞罰分明,是要執(zhí)法如一,忠有所賞,奸有所罰。這兩點都是要劉禪弘揚先帝遺德,不要傷害那些忠志之士的情感,使得他們能繼續(xù)為國竭盡忠心。也只有這樣,國家的政局才不至于混亂。而這兩點恰恰是劉禪沒有做好的,也是諸葛亮最為擔心的。

            五、當堂練習反饋

            完成《拓展強化》P92語段一。

            六、作業(yè):

            復(fù)習1-2節(jié),自譯3-5節(jié)。思考:你認為三條建議中哪條是最重要的?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13

            【教學目標】

           。、關(guān)于親賢遠佞等建議。

           。、體會諸葛亮在“表”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

           。、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以中國古代智謀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們耳熟能詳?shù)闹腔鄣幕聿挥嬈鋽?shù)……(由學生舉例導(dǎo)入)

            以學生了解到的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傳說中的諸葛亮的事跡、形象導(dǎo)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陸游的《書憤》導(dǎo)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懹巍稌鴳崱罚

            二、解題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劉備三顧茅廬,他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蜀漢政權(quán)建立后,任丞相。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后主劉禪,主持國家軍政大事。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guān)系,有利于當?shù)亟?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曾多次出師伐魏,爭取統(tǒng)一中國。著有《諸葛亮集》。

           。病⑽捏w: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场⒈尘埃航ㄅd(后主劉禪年號)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時,寫這個表給劉禪。

            三、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

           。、學生自讀。

            四、對照注釋閱讀課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一、第一段

            1、朗讀。

           。病⒅攸c字詞句講解。

           。、研讀,討論。

            ⑴為什么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觀)

            ⑵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主觀)

            ⑶諸葛亮向劉禪提出了什么建議?(“開張圣聽”)

            ⑷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4、小結(jié):論述當時的嚴峻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二、第二段

           。、指名朗讀。

           。、重點字詞句講解。

           。、研讀,討論。

            提問: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議?如何具體執(zhí)行?

            4、小結(jié):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三、第三、四段

           。、指名朗讀。

           。、重點字詞句講解。

           。场⒀凶x,討論。

           、胖T葛亮向劉禪舉薦了哪些人?這些人具有怎樣的特點?

           、婆e薦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親賢有什么好處?

            4、小結(jié):

            諸葛亮向后主薦賢,考慮周密。

            四、第五段

           。薄⒅该首x。

           。、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啤懊颗c臣論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恰皾h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

            “親賢臣,遠小人”。

            4、小結(jié):從總結(jié)歷史教訓中提出親賢遠佞的建議。反復(fù)叮嚀,表明自己推舉賢能,旨在興復(fù)漢室。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1~5段,熟讀第6段。

           。病w納虛詞“而”、“以”的用法和意義。

            第三課時

            一、第六段

           。、朗讀。

           。、重點字詞句講解。

            遂許先帝以驅(qū)馳:用。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讀,討論。

           、疟砻髯约荷矸莸脑~語(句子)?

           。ā安家隆保

           、飘敃r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侵T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饶木湓捀叨雀爬伺c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4、小結(jié):自敘本志及先帝“三顧茅廬”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场⒀凶x,討論。

           、抛髡摺百硪箲n嘆”的原因是什么?

           、颇男┚渥颖砻鞅狈サ臅r機已經(jīng)成熟?

           、恰按顺妓詧笙鹊鄱冶菹轮毞忠病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小結(jié):本段再敘接受先帝“托付”,“夙夜憂嘆”,慘淡經(jīng)營的苦心。首先追敘白帝城托孤一事,用“臨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著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然后著一“今”字,從追敘往事轉(zhuǎn)入出師的正題。末了用“報先帝,忠陛下”收結(jié)這一層意思,表達了鞠躬盡瘁之情。末句為補筆,再說出師后國內(nèi)政事的安排,強調(diào)了郭攸之等人的職責,又一次啟發(fā)后主重視親賢納諫。

            三、第八、九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第一句照應(yīng)上段哪一句?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還于舊都!

           、频诙淝鞍刖湔諔(yīng)上段哪一句?

            “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應(yīng)第一段哪一句?

            “開張圣聽”。

           、鹊诰哦伪磉_了諸葛亮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明臨行之前百感交集,無限依戀之情。

           。、小結(jié):第八段明確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職責,并突出了對后主本人的勸諫。篇末的“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體現(xiàn)了諸葛亮最劉氏父子的無限忠誠,但這“涕零”中也隱含著他對國內(nèi)政局的擔憂,對劉禪能否采納建議,修明內(nèi)政的擔憂,透露出他復(fù)雜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總結(jié)歸納

           。薄⒗砬逦恼碌慕Y(jié)構(gòu)。

            第一部分(1~5)分析當前形勢,勸勉劉禪繼承先帝遺志,并提出三項建議。

            第二部分(6~7)關(guān)于出師這一決策的說明。

            第三部分(8~9)歸納全篇主旨。

           。、提問:諸葛亮向劉禪所提建議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什么?

            明確:廣開言路是前提,執(zhí)法公平是關(guān)鍵,而親賢遠佞是核心。

           。、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fù)勸勉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也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

            4、寫作特點:

            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和抒情。

            5、介紹后世有關(guān)《出師表》的著名詩句。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

            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陸游《感狀》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

           。病⒔忉屜铝懈骶渲屑狱c詞的古義和今義。

            ⑴誠宜開張圣聽。

           、莆磭L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窍鹊鄄灰猿急氨伞

           、扔墒歉屑,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查閱有關(guān)諸葛亮的資料,結(jié)合自己學習《空城計》《出師表》的體會,圍繞“諸葛亮”這個話題,寫一篇小論文或小隨筆。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14

            【教學目的】

           。薄⒘私庾啾淼奶攸c。

           。、了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設(shè)想】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此表用散體寫成(唐宋以后寫表多用駢體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給君王的上書。臣下上書奏事,陳述己見,提出建議,有所諫諍。諸葛亮在出征時,以深懷托孤之情、肩負丞相重任憂慮國事的心意給后主劉禪進此表,其情其辭自有其特點!氨硪躁惽椤保▌③摹段男牡颀垺ふ卤怼罚愂鲋郧,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疏通文字,懂得詞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礎(chǔ)。教學中要把這個基礎(chǔ)打扎實。

            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用三個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介紹文章的背景。

           。、正音、誦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諸葛亮的情況,主要是諸葛亮寫《出師表》時的情況,簡略地介紹一下。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jīng)過多年奮戰(zhàn),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tǒng)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fù)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暗昧懦弱,頗有內(nèi)顧之憂,所以臨出發(fā)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fù)興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lǐng)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范讀課文

            三、正音

            殂(cú)陛(bì)以塞忠諫(sè)臧否(zāngpǐ)陟(zhì)攸(yōu)祎(yī)以遺陛下(wèi)咨(zī)裨(bì)闕漏(quē)聞達(wèn)頹(tuí)桓(huán)猥(wěi)危難(nàn)夙(sù)駑(nú)攘(rǎng)二十有一年(yòu)彰(zhāng)咎(jiù)諏(zōu)涕(tì)

            四、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五、默讀

            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注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六、布置作業(yè)

           。、誦讀課文,熟悉內(nèi)容。

           。、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內(nèi)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理解段意,明了諸葛亮提出了哪些諫言。

           。病⒕毩曊b讀。

            〖教學過程〗

            講解文章第1~5段:

            一、第1段

            1、全班齊讀。

            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詞句: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x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這里指劉備;“先“,稱已死的人為先,多用于尊長。

            “創(chuàng)業(yè)”:指創(chuàng)立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

            “而”:卻。

            “中道”:中途,半路。

            “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吳三國。

            “益州”:漢代州名,現(xiàn)在四川省一帶,當時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漢的益州,因稱蜀為益州。

            “疲弊”:困苦窮乏。

            “誠”:確實,的確。

            “之”:的。

            “秋”:時機,時刻。

            “然”:但是。

            “侍衛(wèi)”:侍從護衛(wèi)。

            “于”:在。

            “內(nèi)”:指朝廷中。

            “忠志之士”:忠誠有志的將士。

            “身”:自身,自己。

            “者”:表語中停頓。

            “蓋”:連詞,承上文申說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別的待遇,多指恩寵、信任。

            “報”:報答。

            “之”:代先帝的殊遇。

            “于”:及于,給。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宮殿的臺階。

            “宜”:應(yīng)當。

            “開張”:開擴。

            “圣聽”:皇帝的聽聞;“圣”,對皇帝的尊稱。

            “以”:而!肮狻保汗獯。

            “遺德”:遺留下的美德。

            “恢弘”:發(fā)揚,擴張;“恢”,擴大;“弘”,又作“宏”。

            “氣”:這里指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

            “妄自菲薄”:自暴自棄,過分地看輕自己。

            “引喻失義”:說話不符合道理;“引”,引證;“喻”,比喻;“義”,合理、適宜的事稱義。

            “以”:因而。

            “塞”:堵,阻隔。

            “忠諫”:忠誠的勸諫。

           。、內(nèi)容

            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么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guī)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采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么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二、第2段

           。、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詞句: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薄皩m中”:皇宮中,指皇宮中的官員!案小保贺┫喔,意指朝廷中的官員。劉禪即位,諸葛亮開府治事。

            “俱為一體”:都是一個整體,意即內(nèi)廷處廷要協(xié)同一致;“為”,是。

            “陟”:升進。

            “臧”:善。

            “否”(pǐ):惡。

            “異同”:復(fù)詞偏義,意思在“異”上。

            “奸”:邪惡不正。

            “科”:法令。

            “為”:做,行。

            “有司”:專管其事的官員。

            “論””評判。

            “刑”:處罰。

            “以”:用來。

            “昭”:顯示,表明。

            “平明”:公正明察。

            “理”:治理。

            “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

            “內(nèi)外”:內(nèi)廷外府。

           。、內(nèi)容:

            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么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nèi)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三、第3、4段

           。、叫兩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讀畢,酌情講評。

           。、詞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待中”:官名,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應(yīng)對顧問。

            “侍郎”:或稱黃門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車駕,并充侍衛(wèi)。

            “良”:賢能。

            “實”:誠實,老實。

            “志慮”:志向心思。

            “是以”:因此。

            “簡拔”:選拔;“簡”,選擇。

            “以”:用,把。

            “遺”:交付,給予。

            “愚”:自稱的謙詞。

            “以”:認為。

            “為”:是。

            “無”:不論。

            “悉”:全,都。

            “以”:拿,把。

            “咨”:征詢,商量。

            “必”:一定。

            “裨補”:增益補闕。

            “闕”:同“缺”,欠缺,不足。

            “廣益”:使獲得更多的好處;“廣”,擴大;“益”,益處。

            “將軍向?qū)櫍孕惺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性行”:品性行為。

            “淑”:善良。

            “均”:公平,公正。

            “曉暢”:明了通達,精通。

            “試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試用。

            “于”:在。

            “稱”:稱贊。

            “舉”:推薦。

            “為”:作,擔任。

            “督”:謂大將。

            “營”:軍營。

            “行(háng)陣”:軍隊行列,這里指軍中將士。

            “所”:處所。

            3、內(nèi)容:

            提問:這兩段的內(nèi)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nèi)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三、第5段

           。薄⑷帻R讀。

            讀畢,酌情講評。

           。、詞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接近。

            “遠”:疏遠,離去。

            “小人”:奸邪無德之人。

            “所以”:……的原因。

            “興隆”:昌盛。

            “傾頹”:衰敗。

            “論”:議論。

            “未嘗”:未曾。

            “痛恨”:極不滿意;“痛”:極,非常;“恨”,遺憾,不滿意。

            “于”:對。

            “桓、靈”:東漢末桓帝、靈帝。他們在位時寵幸宦官外戚,捕殺賢能,朝政x敗。

            “侍中”:指郭攸之、費祎、“尚書”:主管朝廷政事,指陳震!伴L(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書、簿籍的官,指張裔。諸葛亮出征,張裔統(tǒng)管丞相府事。

            “參(cān)軍”:官名,參謀軍務(wù),指蔣琬。諸葛亮出征,他和張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

            “悉”:全。

            “貞”:正直。

            “良”:賢能!八拦(jié)”:守節(jié)義而死。

            “愿”:希望。

            “信”:信任。

            “隆”:勢盛。

            “計日而待”:以日來計算就能等待其實現(xiàn),意即不要多久時間。

           。场(nèi)容:

            提問:這段的內(nèi)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5段。

           。病⒄磉@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nèi)容。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理解段意,明了諸葛亮提出的諫誡。

            2、練習誦讀。

           。场⒖偨Y(jié)詞語。

            〖教學過程〗

            一、第6段

           。薄⑷帻R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的代稱。

            “躬”:親自。

            “于”:在。

            “茍全”:姑且保存。

            “亂世”:動蕩不安的時代。

            “聞(wèn)達”:顯達或受稱譽;“聞”:名聲;“達”,顯貴。

            “以”:因為。

            “卑鄙”:身份低微,學識鄙陋。

            “猥”:謙詞,辱,使自己降低身份。

            “枉”:屈就,用于別人,含有敬意。

            “屈”:委屈。

            “顧”:拜訪。

            “于”:到。

            “咨”:征詢。

            “以”:拿。

            “感激”:感動。

            “遂”:于是。

            “許”:應(yīng)允,答應(yīng)。

            “以”:用,拿。

            “驅(qū)馳”:驅(qū)逐奔馳,引申為盡力效命之意。

            “值”:遭逢。

            “傾覆”:傾倒覆沒,意為大敗。指公元208年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曹操戰(zhàn)敗。

            “際”:時期。

            “危難(nàn)”:危險困難;“難”,禍難。

            “爾來”:自那時以來;“爾”,這,那。

            “有”:用來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矣”:表示已然。

           。、內(nèi)容:

            提問:本段寫什么內(nèi)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yōu)遇。

            二、第7段

           。、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詞句。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故”:因此,所以。

            “寄”:委托。

            “以”:把。

            “大事”:重大的事情,這里指國家政務(wù)。

            “以”:這里表時間界限。

            “夙”:早。

            “恐”:擔心。

            “不”:無,沒有。

            “效”:效果。

            “以”:而,因而。

            “明”:明見。

            “瀘”:水名,今金沙江。

            “不毛”:不生長五谷,意指荒涼之地;“毛”,五谷。

            “兵甲”:武器軍備。

            “獎”:勉勵。

            “北”:名詞用作狀語,向北。

            “中原”:黃河流域地區(qū),指曹魏統(tǒng)治區(qū)。

            “庶”;庶幾(jī),也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之詞。

            “竭”:盡。

            “駑鈍”:低能,愚鈍;“駑”,能力低下的馬,喻才能低下。

            “攘除”:鏟除;“攘”,排斥。

            “還于舊都”:回到從前的都城;“于”,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所以”:表所用之物,意為用來……的。

            “報”:報答。

            “而”:表并列。

            “職分”:身任之職所應(yīng)盡的本分。

            “斟酌”:考慮。

            “損益”:減少增加,指興利除弊。

            “進:”:奉上。

            “盡”:完全。

           。场(nèi)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并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第8段

           。薄⑷帻R讀。

            讀畢,酌情講評。

           。、詞句: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愿”:希望。

            “以”:把。

            “效”:成效。

            “治”:懲處。

            “以”:用,拿。

            “告”:上報。

            “靈”:英靈。

            “興德”:發(fā)揚盛德;“興”,興起,興盛。

            “責”:譴責,處罰。

            “慢”;輕忽。

            “彰”:顯明,表明。

            “咎”:罪過,過失。

            “謀”:謀劃。

            “以”:連詞。

            “諏”:詢問。

            “善道”:好辦法。

            “察”:明察。

            “納”:采納。

            “雅言”:正確之言;“雅”,正確。

            “深”:深切。

            “追”:追念。

            “遺詔”:君王臨死前發(fā)布的命令;“遺”,遺留。

            “不勝”;不盡。

           。、內(nèi)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wù),采納雅言。

            四、第9段

            串講: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臨表”:面對奏表。

            “涕”:淚。

            “零”:落。

            “不知所言”:不知說的是什么;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實詞總結(jié)(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道:

           。、道路!爸械辣篱恪薄

           。、辦法!白烧屔频馈。

            遺:

           。薄⑦z留!耙怨庀鹊圻z德”。

           。病ⅲ╳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為:

            1、是!熬銥橐惑w”。

            2、做,行!叭粲凶骷榉缚萍盀橹疑普摺薄

           。场⒆,擔任!氨娮h舉寵為督”。

            論:

           。薄⒃u判!耙烁队兴菊撈湫藤p”。

           。、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無:

            1、沒有。“若無興德之言”。

           。病⒉徽!笆聼o大小,悉以咨之”。

            行:

           。、實行!叭缓笫┬小。

           。病⑿袨!靶孕惺缇薄

           。常╤áng)行列!氨啬苁剐嘘嚭湍馈薄

            益:

           。、益處。“有所廣益”。

            2、增加!爸劣谡遄脫p益”。

            虛詞總結(jié):

            而:

           。、卻。“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連接狀語與謂語!翱捎嬋斩病。

            于:

           。薄⒃。“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

            2、及于,給。“欲報之于陛下也”。

           。、對。“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础⒌!斑于舊都”。

            以:

           。、用,拿!白沙家援斒乐隆。

            2、而!罢\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因而!安灰送苑票,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作課后練習。

            〖譯文〗

            先帝創(chuàng)建大業(yè)尚未完成一半?yún)s中途去世,現(xiàn)在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qū)困苦窮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在朝中侍衛(wèi)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誠將士舍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懷先帝對他們有特殊的恩遇,想將此報答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yīng)當擴大聽聞,廣開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奮,不應(yīng)該隨便看輕自己,自暴自棄,任意稱引譬喻,言而失義,因之堵塞忠誠勸諫的道路。

            宮廷中的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善罰惡,不應(yīng)該不一樣。如果有邪惡不正、觸犯法令的人和盡忠行善的人,應(yīng)當交付主管官評判他們應(yīng)得的懲罰和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應(yīng)當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內(nèi)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這都是賢能老實、志向心思忠誠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廷里的事,不論大小,都同他們商量,然后再去辦,這樣一定能增加益處,彌補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qū),品性良善,辦事公正,精通軍事,當年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贊他有才能,因此群臣舉薦他作中部督。我認為軍中的事,都同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中將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當。

            君王接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落到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wù)摰竭@件事,沒有不感到非?蓢@,對桓、靈二帝深為遺憾。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賢能,能以死殉節(jié)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興盛就可以計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百姓,親自在南陽耕田種地,只想在動蕩不安的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里顯聲揚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學識鄙陋,而降尊屈駕,親自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征詢對當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為感動,于是答應(yīng)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遭逢戰(zhàn)敗,在戰(zhàn)事失利之際我接受了任命,在艱危困境之中我領(lǐng)受了使命,從那時以來已經(jīng)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小心,所以臨終之時把國家政務(wù)托付給我。領(lǐng)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損害先帝的明見,所以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不毛之地,現(xiàn)在南方已經(jīng)平定,武器軍備已經(jīng)充足,應(yīng)當勉勵并率領(lǐng)大軍進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盡自己駑鈍之才,鏟除邪惡勢力,復(fù)興漢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所應(yīng)盡的本分。至于考慮興利除弊,進獻忠言,那就是攸之、祎、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討伐奸賊,復(fù)興漢朝王業(yè)的任務(wù)交給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懲處我的罪過,來上告先帝的英靈。如果沒有發(fā)揚盛德的言辭,那就責罰攸之、祎、允等人的輕忽職守,來顯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yīng)當自己謀劃,征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并采納正確的話,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訓示。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xiàn)在該遠行了,面對奏表我眼淚落下,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么。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15

            教學目的

            一、了解諸葛亮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和親賢臣、遠奸佞,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等進步主張,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學習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的寫法以及語言質(zhì)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三、了解“表”的有關(guān)知識,掌握形容詞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學設(shè)想

            一、介紹背景和疏通文義結(jié)合起來,突破重點詞句,然后通過反復(fù)誦讀使學生領(lǐng)會內(nèi)容大意。

            二、采用“讀讀,講講,議議”的教學方式,在讀、講、議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藝術(shù)特色。

            三、課文的重點是第一部分,在講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練習法進行教學,第三部分讓學生自讀背誦。

            課時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叭櫭⿵]”“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zhì)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

            二、教師范讀全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chǎn)生激情。

            三、解題。

            1 什么叫“表”?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

            明確: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罢乱灾x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tǒng)稱“表”!氨怼钡幕咎卣魇恰皠又郧椤!冻鰩煴怼肥侵T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寫《出師表》的?

            明確: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xiàn)先帝遺志,在戰(zhàn)略后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后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四、分析結(jié)構(gòu),歸納段落。

            關(guān)于本文的結(jié)構(gòu),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著眼于“出師”二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作者對出師后國內(nèi)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說明出師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全文的脈絡(luò)也就清晰地顯示出來。

            明確: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fā)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經(jīng)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后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jié)全文。

            五、講讀第1段。

            1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第1段。教師補充注釋。

            疲弊:疲弱困乏。 誠:的.確、確實。

            危急存亡:形勢危機,決定存亡。 宜:應(yīng)該。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職守。侍衛(wèi)之臣:陪侍、保衛(wèi)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將士。志,士心。 忘身:奮不顧身。蓋:副詞,原來,表示解釋原因。 追:追念。 報:報答。

            圣:古時臣下對帝王的尊稱。 恢宏:使志士之氣發(fā)揚光大。

            妄自菲。哼^分看輕自己。 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2 學生講述大意。

            3 討論問題: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么說“益州疲弊”?

            明確:說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是聯(lián)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戰(zhàn)役(即《三國演義》)中講的“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八百里”故事)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qū),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tǒng)治者也乘機發(fā)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qū)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jīng)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

            (2)諸葛亮為什么向后主提出“開張圣聽”?

            明確:一為發(fā)揚光大先帝遺德,激勵振奮忠心為國的臣下士氣;二為避免阻塞“忠諫之路”。“以光先帝遺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譯成“來”;“咨臣以當世之事”的“以”表憑借,可譯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層次。

            板書:

            六、布置作業(yè)。

            1 熟讀、背誦第1段。

            2 預(yù)習2—5段。

            課后記: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1段背誦情況。

            二、講讀第2段。

            1 指定學生講述這一段的大意,并點撥下列詞語:

            宮中:借指皇帝宮廷里的官員。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員。

            陟罰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罰,懲罰;臧,善;否,惡。臧、否用作動詞。合起來即罰臧否,獎善懲惡。 異同:偏義詞,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顯示。形容詞(明顯)活用為動詞。

            2 分析這一段的結(jié)構(gòu)層次。

            板書:

            三、講讀第3—5段。

            1 齊讀后指名學生講述大意。

            2 教師重點點撥有關(guān)詞句:

            此皆良實:良,善良;實,誠實。這里指善良、誠實的人。形容詞作動詞。 以遺陛下:以之遺陛下,省略句。

            裨補闕漏:裨、補,同義詞,補助、彌補。闕漏,缺點和疏漏之處。闕,同“缺”。 有所廣益:廣和益都是形容詞作動詞,擴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詢問。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來問他們。所:處所。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就是西漢興旺發(fā)達的原因!所以,……的原因。傾頹:衰敗,垮臺。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遺憾。這里包含著必須吸取前代皇帝“親小人,遠賢臣”的反面教訓。作者不便提及劉禪的“親小人”,因而稱引先帝,以先帝的“嘆息痛恨”來引起劉禪深思。

            3 分析這三段的結(jié)構(gòu)層次。

            板書:

            四、討論問題。

            諸葛亮寫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確: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親賢臣,遠小人”。其理由是:(1)“開張圣聽”“嚴明賞罰”是對劉禪“親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為劉禪創(chuàng)造了“親賢臣”的條件,強調(diào)親賢遠佞是關(guān)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3)親賢遠佞思想是貫穿全篇的。結(jié)尾部分,要劉禪聽取賢臣的“興德之言”。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2—5段。

            2、預(yù)習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課后記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誦第5段。

            二、自讀第6段,完成下面的練習。

            1 選擇題。

            (1)“卑鄙”的意思是( )

            A (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B 見識淺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爾來”的意思是( )

            A 從那時以來 B 你來 C 算來 D 從來

            (3)下列句中“顧”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B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C 將軍宜往駕顧之

            D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兒以日初時遠,而日中時近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蔣氏觀之

            E 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聞達于諸侯”這句話的意思是( )

            A 不謀求聽到關(guān)于諸侯的事情

            B 不謀求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C 不謀求讓人知道我到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與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術(shù)當年三顧之遇,表明忠于蜀漢的歷史原因

            C 先帝恩寵備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贊揚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評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將“咨”字組成一個雙音合成詞,將“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縮為一個成語。

            合成詞: 成語:

            4 翻譯“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參考答案:

            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詢 三顧茅廬 4 (略)

            三、指名學生說說第7段的大意。教師重點講解有關(guān)詞句:

            以傷先帝之明:以致?lián)p傷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庶,差不多。

            四、討論問題。

            1 北伐中原的條件是什么?

            明確: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來……深入不毛”這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應(yīng)該怎樣認識?

            明確:這句話概括了作者“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說明他時刻以“報先帝”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顧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準備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結(jié)構(gòu)層次。

            板書: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第三部分,預(yù)習第四部分。

            課后記:

            第四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讀8、9段。

            1 學生朗讀這兩段課文,并指名講述大意。

            2 教師重點點撥: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以,表示目的,譯為“來”。

            3 分析結(jié)構(gòu)層次。

            板書:

            三、歸納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以懇切的言辭勸告劉禪認識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從而完成“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的大業(yè)。

            四、歸納寫作特點。

            1 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

            第一部分寓情于議,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談各方面的責任,也表達了完成先帝遺愿的決心。具體說來有三方面特點。

            (1)反復(fù)提及劉備的遺言、“遺德”、“遺詔”,在文章的重要關(guān)節(jié)無不提及“先帝”,處處從先帝說起,時時提先帝遺訓。全文僅600多字,竟先后13處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勵劉禪“光先帝之遺德”,“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大業(yè)。

            (2)常從自身的經(jīng)歷、體驗和感情談起,以自己忘身憂國的一腔忠貞來作為對后主的激勵。

            (3)處處從“陛下”的帝業(yè)、威望、聲譽著想。

            由于上面三個特點,使本文達到了“忠言不逆耳,辭切見情深”的藝術(shù)效果,使劉禪再昏庸糊涂也當欣然聽取,甘愿采納。

            2 語言樸素無華,字斟句酌。

            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

            (1)與受表者的對象有關(guān)。劉禪本人的年齡識見,文化素養(yǎng),決定了該文語詞樸實,叮嚀周備。

            (2)寫表與受表者之間特殊關(guān)系,決定了該表委婉、懇切、字勘句酌的特點。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長輩,劉備臨終時云“以父事之”。

            陸游云:“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五、布置作業(yè)。

            1 歸納《出師表》的合成詞。

            參考答案:

            同義合成詞:

            志慮、闕漏、行陣、兵甲、駑鈍、奸兇(名詞)崩殂、開張、引喻、簡拔、裨補、曉暢、嘆息痛恨、聞達、枉屈、感激、驅(qū)馳、傾覆、托付、獎帥、攘除、興復(fù)、斟酌、進盡、咨諏、察納(動詞)恢宏、菲薄(由形容詞組成、用作動詞)疲敝、危急、平明、廣益、淑均、和睦、興隆、傾頹、貞良、卑鄙、危難、謹慎(形容詞)

            反義合成詞:陟罰臧否、刑賞、優(yōu)劣、損益、存亡

            2 找出偏義詞。(異同,即“不同”)

            3 填表(括號中為答案)

            4 背誦全文。

            課后記:

            附:《出師表》難句例解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盼遂先生《中國文法復(fù)詞偏義例續(xù)舉》說“存亡”偏于“亡”義。因此有人認為“存亡”是偏義復(fù)詞,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說這類偏義復(fù)詞是出于修辭的需要。我們以為這里的“存亡”是一對反義詞,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時刻就是“危急”!按嫱觥备拔<薄笔峭x詞語復(fù)用,從而產(chǎn)生修辭上的強調(diào)。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為用就說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么下文的親賢臣,遠小人”等一系列建議就無從解釋。文言并列中具有選擇關(guān)系的詞兒之間不用“或”字。又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保ā肚袀鳌罚坝拗恰笔恰坝蕖被颉爸恰,“賢不肖”是“賢”或“不肖”。有時候選擇關(guān)系里的兩個詞兒之間用“與”字連接,例如:“遇與不遇,命也!保ā逗鬂h書·傅燮傳》)因此“存”和“亡”之間也能加上“與”字;這只是從語法角度說,修辭上卻是不能加的!扒铩,《說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為收獲期,引申為關(guān)鍵的時刻。一說,“秋,愁也!保ā稄V雅·釋詁》)《春秋繁露·陽尊陰卑》:“秋之為言猶湫湫也,湫湫者,憂悲之狀也。”歐陽修《秋聲賦》:“悲哉,此秋聲也!

            譯文: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關(guān)鍵時刻啊。(或: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擔憂的艱難時刻啊。)

            引喻失義

            “引喻”實在是兩個詞,同義并列!耙钡谋玖x是“開弓”,引申為“疏證”,亦即援引事實加以證明。《爾雅序疏》:“事有隱奧滯泥者,則援引經(jīng)據(jù)以證成之!薄坝鳌笔菚杂,開導(dǎo),熟語有“家喻戶曉”。

            譯文:稱引比喻失去時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為”!靶小痹诮鹞南袼耐ò诉_的街衢,引申為“所作所為”!渡叹龝じā酚小耙尚袩o成”。而且,這句里有“合敘”(參閱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內(nèi)容上的交錯!靶孕惺缇笔恰靶允缧芯薄

            譯文:性情善良,行為公正。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茍”,可以作“姑且”講,《廣雅·釋詁》:“茍,且也!被蜃鳌爸弧敝v,揚雄《法言》:“非茍知之。”或作“誠”講,《論語·里仁》:“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庇郑稄V雅·釋詁》同。三說可以共解本句!奥劇,本義是“知聲”,《大學》有“聽而不聞”。這里是被動式,亦即被聞,高誘注《淮南子·主術(shù)訓》:“‘聞’猶‘達’也!睂嵲谝彩恰氨宦劇钡囊馑。“聞”與“達”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先“聞(名)”而后“達”;《論語·顏淵》有一段警辟的對話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聞”與“達”:“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釉唬骸锹勔,非達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譯文:只希望亂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諸侯里聞名,飛黃騰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為,認為。“卑鄙”,同義的并列結(jié)構(gòu)的復(fù)合詞,這里是中性詞。現(xiàn)代漢語里“卑鄙”是貶義詞了。語言愈發(fā)達,詞兒所含褒貶義就愈多,中性詞就愈少,這是語言發(fā)展的內(nèi)部規(guī)律!扳,《說文》:“犬吠聲也”。王筠《說文句讀》:“《廣韻》:‘猥,鄙也!瘎e義。”李密《陳情表》:“猥以微賤,當侍東宮!薄扳本褪恰氨伞保灾t之詞,相當于現(xiàn)在所說的“鄙人”!扳酝髑保瑒渥员哨呍L,當是“自我卑下,枉駕屈就”!扳浴,使自猥,“猥”是形容詞增加使動用法;蛘f:“猥,頓也。”《廣雅·釋言》王念孫疏證:“‘頓’猶‘突’也!瘪R融《長笛賦》:“山水猥至!薄扳,突然。

            譯文:先帝并不認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聞,卻讓自己降低身分,枉駕相顧。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讀開口呼;“苗”今讀齊齒呼,是來自開口呼,古音中隨處可見。又,《說苑·修文》引《春秋傳》:“苗者,毛也!薄吨芏Y·地官·載師》:“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编嵭⒁嵥巨r(nóng)曰:“宅不毛者,謂不樹桑麻也!奔催B生長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沒有。又,《莊子·逍遙游》:“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經(jīng)典釋文·莊子音義》李注:“發(fā),猶毛也。”司馬注:“北極之下無毛之地也!薄案F發(fā)”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長草木。一說“不毛”就是現(xiàn)在緬甸北部離開我國國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當?shù)厣贁?shù)民族至今還供有諸葛亮像。

            譯文:深入到連桑麻也不能生長的地方。

            不效則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為“生效”、“成功”,欠妥。“效”當是“盡力”,《漢書·韓信傳》:“顧效愚忠。”《韓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謂明劫。”“不效”,不盡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譯文:不盡力,就處治臣仆的罪。

            察納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為“正言”。此說不誤。但“雅言”為什么會是“正言”?“雅”,本來是“烏雅”,鳥名,跟“正”沒有聯(lián)系,這里是“夏”的借字!跋摹,《說文》:“中國之人也!倍斡癫米ⅲ骸耙曛x為大也。”《方言》:“自關(guān)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由“中國之人”又轉(zhuǎn)移為“正”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紐“魚”部,“夏”在“曉”紐“魚”部,“疑”、“曉”旁紐雙聲,參見黃焯《古今聲類通轉(zhuǎn)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夏夏猶衙衙吾吾雅雅也!薄盾髯印と逍А贰熬酉亩摹保帧稑s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把叛浴本褪恰按螅ǹ少F的)言”、“正言”、“中(適當?shù)模┭浴。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

            譯文:審察并且采納正確的言論。

            庶竭弩鈍

            “庶”,有的注家說是“庶幾”,不確。《經(jīng)傳釋詞》引《爾雅·釋言》:“庶,幸也。”郝懿行《義疏》:“‘庶’又為‘幸’者,猶‘覬’也。”吳昌瑩《經(jīng)詞衍釋》:“‘庶無悔罪’言‘幸無’也,‘庶見素冠兮’言‘幸見’也。”“覬”音義同“!蓖靶摇。肖統(tǒng)《講席將畢賦三十韻詩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撲!薄跋!、“庶”是“互文”。為什么“庶”作“希”、作“幸”講?這是假借,今吳語區(qū)常州一帶“豬”讀jū,“書”讀xū,“儲”讀qǔ!笆痹凇皶▽徣奔~“魚”部,“!痹凇皶浴奔~“微”部;“幸”在“匣”紐“耕”部。黃焯《古今聲類通轉(zhuǎn)表》指出“審三跟曉、匣相通”!棒~”、“陽”對轉(zhuǎn),“耕”、“陽”旁轉(zhuǎn)。王力《同源字典》:“‘魚’,‘元’通轉(zhuǎn),‘微’、‘元’旁對轉(zhuǎn)!蓖酢ⅫS二位先生書中都有很多實例。

            譯文:希望使我盡點兒笨力。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05-10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04-22

          出師表教學教案10-09

          出師表教學反思(15篇)02-16

          出師表教學反思15篇02-02

          《出師表》教學反思集合15篇11-10

          《出師表》教案[經(jīng)典]02-02

          《出師表》教案03-12

          《出師表》說課稿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