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的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馬說》的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馬說》的教案1
【教學思路】
1、知識教學點:
、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 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訓練點:
⑴ 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
、 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滲透點:
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制作、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設想】
1、鏈接教學,決不滿足于某一課的內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課內容為核心,將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廣泛地閱讀??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學,一課上完,不以解決了所有的問題為滿足,而是重新提給學生新的問題。一課上完是終點,同時也是中國,是某個問題研究的起步。
3、主張“情氣說”,作者寫時以情使氣,以氣結句,我們讀時反過來由句尋氣,由氣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的故事導入。
2、作者介紹。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二、正音
學生聽課文朗讀,給生字注音, 劃出通假字。
三、學生初讀課文,試領會課文內容
1、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
2、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3、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4、學生齊讀。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 ( 翻譯采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 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
2、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五、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 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fā)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 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 同桌間互相聽讀。
、 指名學生朗讀。
、 全班學生齊讀。
六、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3、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七、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八、課堂練習及中考鏈接
九、課外閱讀
十、 遷移討論
以我們學過的文言文為依托,引經據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談一談“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的素質”
十一、布置作業(yè)
《馬說》的教案2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fā)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教學設想】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讓學生由讀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從而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在這堂課中,讓學生了解“說”這種古文體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并通過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認識、學習、運用“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3、了解“說”的體裁特點。
四、【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
1、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以期能熟讀成誦。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難點由學生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突破疑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六、【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七、【課前準備】
請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查找有關“馬”字的成語。
八、【教學過程】
。ㄒ唬⿲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 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意圖: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ǘ┝私怏w裁
師:請學生列舉和馬有關的成語(如:一馬當先、馬到成功、龍馬精神、塞翁失馬等等), 那么我們把能日行千里的馬稱為什么呢?(千里馬)聽說過伯樂
相馬的故事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文學家的散文作品《馬說》。有誰愿意為大家解釋這一課題呢?明確:“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跟讀,注意讀音、停頓。(意圖: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自由朗讀,結合注釋,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練習。
、 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粗的詞。
、 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② 一食或盡粟一石。
、 才美不外見。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區(qū)分下列虛詞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隸之手
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馬也
3、老師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裝句:
、 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詞“馬”的后置定語
、 狀語后置: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分析:“于”相當于“在”,“于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構的后置。
4、請一個學生翻譯全文,其他學生補充。
5、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每段的內容。
6、全班齊讀,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意圖: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的理念。)
。ㄋ模、整體感悟
1、提出問題,學生搶答。(用原文回答)
。ǘ嗝襟w顯示)
⑴ 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的?
、 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⑶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2、教師點評、歸納
3、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ㄎ澹 品味詩文,推究文理
1、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多媒體顯示)
、 “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三個“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樣?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怎樣的寓意?
、 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ńY合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
2、點明“托物寓意”的寫法,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平時寫作中去。
3、全班齊讀課文,并背誦。
。ㄒ鈭D:四、五兩個環(huán)節(jié)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延伸拓展
暢所欲言:
1、結合現實思考:你認為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么做?
《馬說》的教案3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教學重難點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議論的一大特色。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干具體事 物或形象中。
課時安排
l課時。
教學步驟
1.簡介文體及作者。
“說”(見前文)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稱《韓昌黎集》)。
2.閱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理解詞語意思。
駢( )死于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并駕。駢死意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見()
外見:從外表上顯現出來。
、凼常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3.教師范讀全文。
4 學生朗讀課文。
5閱讀課文并思考:
、僬n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6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7.課堂練習:
閱讀課后練習,完成練習三。
8課外練習:背誦全文。
[補充資料〕
l.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目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能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2.課文分析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這篇說,帶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這個意思是從古代關于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中生發(fā)出來的,卻又表現了作者的獨特見地。文章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一開篇就奇峰突起,發(fā)人之所未發(fā),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點明全文主旨。這句話還包含著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手里馬”,說明千里馬的命運對伯樂的依賴關系。換句話說,就是除伯樂而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fā)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彼郧Ю锺R的悲慘命運簡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著就用“辱于奴隸人之手,驕死于槽櫪之間”,具體地描繪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钡恼孪炔稽c出,而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耙皇郴虮M粟一石”,是夸張的說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那些“食馬者”所能知,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yǎng)文。所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手里而食”這一點上。“不知”,這正是問題的要害。點出這個要害之后,先以“是馬也”一頓,再以“雖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勢,然后步步緊逼,歷數這種“不知”所造成的惡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fā)展到高潮。這是從反面證明“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道理。
第三段,對執(zhí)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zhí)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緊承上文,全面地總結了這種人“不知馬”的表現,又以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的狂妄宣稱作對照,生動地揭示了這種人的愚蠢和荒唐。后發(fā)感慨:以“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zhí)策者反法,同時為下旬蓄勢,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為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境遇的描述表現出來的。對封建社會中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隸人之手,驕死于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個中心,反復進行論述。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開始說“伯樂不常有”,歸結到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中間由食馬者的“不知”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術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執(zhí)策者的無知,并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3.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西)人。早孤,由嫂撫養(yǎng)。貞元進士。貞元十九年(803年),在擔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因天旱人饑,上書言京包百姓窮困,請求緩征搖役租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省陽山縣)令。效還后曾任國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職。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諫迎佛骨,幾乎招來殺身之禍,后被貶為潮州(今屬廣東省)刺史。赦還后任吏部詩郎,曾權京兆尹。卒溢”文”。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反對六朝以來的驕偶文風,提倡散體,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擺用,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武寧節(jié)度使張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好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有叫e樂不常有”之嘆。
4.關于伯樂和平里馬
伯樂本來是神話中掌管天馬的星名。春秋時秦人孫陽因為善于相馬,世上就稱他為伯樂!稇(zhàn)國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記載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驥(千里馬)之齒至(年老)矣,服(拉)鹽車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胕(腳背)潰,漉(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頭灑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遷延(步履艱難),負轅不能上。伯樂道(遇)之,下車轅而哭之,解紵(苧麻織成的布)衣以冪(覆蓋)之。驥于是俛(俯)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馬說》的教案4
一、說教材
《馬說》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選拔人才的問題,但通篇無一字談到人才。作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做食馬者,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fā)了懷才不遇、
有志難申的知識分子的憤懣與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tǒng)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fā)揮了針砭時弊的作用。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和中考復習的需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練背誦,準確默寫課文;積累文學常識及重點文言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主旨及寫作手法;反復練習,提升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在當今社會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三、說重點
掌握重點的字詞以及文章內容。
四、說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主旨及寫作手法;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
安:怎么,哪里。
也: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這樣的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因為吃不飽,力氣就不充足,(因而)出眾的本領也就不能顯露出來。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后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著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并不在于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當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課時安排
第1課時: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第2、3課時:翻譯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介紹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四、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五、通讀課文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討論:
①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明確:比喻人才。
②伯樂指的是什么?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蹥w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六、學習課文
。ㄒ唬⿲W習課文第1段
1·朗讀課文第l段。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相馬祗駢死槽櫪
3·教師補充講解詞義:
伯樂善于相馬的“相”字怎么解釋?
明確:察看,仔細地看。
“相馬”就是仔細審視、察驗馬的優(yōu)劣。
駢,并。駢死,并死,成雙成對地死、一個接著一個地死。
槽,是放飼料的食槽;櫪,是系馬、拴馬的馬棚、馬廄,這兩個字合起來可以不分開解釋,用槽櫪借指馬食宿的整個環(huán)境,即養(yǎng)馬的處所。
介詞“于”,都可作“在”字講。介詞“"以”,可以作“因為”講。
4·學生逐句讀、譯。
5·教師歸納講析
提問: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明確: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連詞“然后”,表示兩件事情的聯(lián)系,后事續(xù)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千里馬。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并非奴隸,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yǎng)馬人。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胺Q”,著名、著稱、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全句說:因此即使有了好馬,也只能在無識的養(yǎng)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繼死在馬廄里,可見由于沒有伯樂,千里馬只落得個平庸地默默無聞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齊讀第1段。
。ǘ⿲W習課文第2段
1·朗讀第2段。
2·正音、析義(或辨形):
外見xin(同“現”。)
是,此,這。
且,副詞,猶尚且。
安,疑問副詞,怎么。
3·逐句讀、譯。
4·教師歸納、講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馬,一頓有時會吃光一石小米。是說才能、本領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沒有識馬的人,只由喂馬的將它一般地喂養(yǎng),便顯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領來!岸弊质沁B詞,表示順接,聯(lián)系“不知”和“食(喂)”兩個動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耙病弊直黻愂稣Z氣,“是馬也”,“也”字表句中語氣的停頓!扒矣qR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應譯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不可能達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問: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明確:通常數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第2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干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5·齊讀第2段。
(三)學習課文第3段。
1·朗讀第3段。
2·學生讀、譯第3段。
3·歸納、講析:
提問:“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明確: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問:這里的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明確: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執(zhí)策”的“策”:馬鞭子,名詞。
“臨之”:面對著它(千里馬)。
三個“馬”字,都是指千里馬。
“其……其……”:道……,那……:難道真的是沒有千里馬嗎?那是真正不識得千里馬呀!第一個“其”同“豈”,第二個“其”作“那”講。末一個“也”字,表感嘆語氣。
全段綜述不識馬者的表現,活畫出不識馬者昏庸無知而又妄言天下無馬的丑態(tài),歸結到要害是不知馬。呼應了前文,證明了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伯樂。
第3段大意: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4·齊讀第3段。
(四)歸納課文。
中心思想:本文圍繞著有馬還是沒有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讀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確: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歸納寫作特點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于沒有千里馬。再以喂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復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六)課堂練習:
l·教師領讀全文。
2·分別指名學生逐段試背課文。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yè)
附: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馬說》的教案6
【教學目標】
。薄⒅R目標:
、欧e累文言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盡”的詞義和“其、以”的用法。
、屏私庾髡吆臀捏w特征。
、抢斫舛涛乃f明的深刻道理,充沛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發(fā)生的社會背景。
⑷背誦并默寫這篇文章。
2、能力目標:
、偶訌娎首x訓練,訓練同學的文言語感,督促同學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企w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德育目標:
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同學認識當今時代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身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
。薄⒗首x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和二者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引導同學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病Ⅲw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本文手法獨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讀難以領悟。教學時宜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創(chuàng)設學習氛圍;教師范讀、同學跟讀,注意體現節(jié)拍、語調和語氣;同學練讀,努力以聲傳情,以音達意,聲情并茂,深切體會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討論點撥法。讓同學在小組討論、交流中激活思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并形成自身的見解。教師適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引導同學理解文意,體味情感。
。场⒀由焱卣狗。聯(lián)系實際,賦予作品以時代意義,引導同學認識當今社會的人才制度,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布置】
。闭n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作者和文體簡介;指導同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節(jié)奏;翻譯課文,整體掌握文意;合作研討,深層探究,理解作者的觀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課文;體驗與反思,品析作品簡練含蓄的特點,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同學們,你一定聽說過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投影顯示)“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边@首詩呼喚人才,呼喚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談到了作者的人才觀,它是唐代大作家韓愈的《馬說》。
設計二:我們古代名士文人特別喜愛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豐富的內涵。上一學期我們學習了《愛蓮說》《陋室銘》,今天我們學習韓愈的傳世名作《馬說》。
二、作者和文體簡介
三、朗讀課文,整體掌握文意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沤處煵シ攀痉独首x磁帶,同學聽讀,要求聽準字音。
教師抽查預習情況,督促同學積累生字、通假字。
。ǘ嗝襟w顯示)
、俳o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樂相馬駢槽櫪
、谡页鱿铝芯渲械耐僮植⒔忉。
食之不能盡其材
才美不外見
其真無馬邪
教師選四位同學回答
《馬說》的教案7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后人所加。雜文馬說優(yōu)秀教案,我們來看看下文。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方法
自學加點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板書課題并釋題
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雜文或雜感相似?梢杂浭,也可以發(fā)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特點是一事一議,要求作者寫出對社會生活中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或對某種現象的看法。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撫養(yǎng)。卒謚“文”,又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jié)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自學課文
1、要求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著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五、集中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然后有千里馬
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這里的`“食”同“飼”,喂養(yǎng)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里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 所以讀(xiàn)。
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馬夫)
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本指小米,這里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執(zhí)策而臨之 (握,拿) (面對著)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養(yǎng))
食不飽 (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 (喂養(yǎng))
不以千里稱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雖有千里之能 (的)
執(zhí)策而臨之 (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節(jié)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的標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 (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驅使)
執(zhí)策而臨之 (鞭子)
策勛十二轉 (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 (雖然)
故雖有名馬 (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順承連詞,來)
4、 翻譯句子
、偈烙胁畼罚缓笥星Ю锺R。
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酃孰m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荞R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耷矣c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卟咧灰云涞,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七、布置作業(yè)
思考書后探究●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研讀課文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并思考問題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二)朗讀課文第二段并思考問題
1、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么不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并區(qū)別對待嗎?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讀課文第三段并思考問題
1、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tǒng)治者。
3、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4、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5、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fā)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么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愿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fā)現千里馬的眼
四、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于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夠發(fā)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默寫本文。
《馬說》的教案8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重點難點
1、重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松
欣賞歌曲《駿馬奔馳保邊疆》。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說說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2、展示學習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著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
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這里的“食”同“飼”,喂養(yǎng)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里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 所以讀(xiàn)。
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馬夫)
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本指小米,這里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執(zhí)策而臨之 (握,拿) (面對著)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養(yǎng))
食不飽 (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 (喂養(yǎng))
不以千里稱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雖有千里之能 (的)
執(zhí)策而臨之 (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節(jié)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的標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 (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驅使)
執(zhí)策而臨之 (鞭子)
策勛十二轉 (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 (雖然)
故雖有名馬 (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順承連詞,來)
4、 翻譯句子
、偈烙胁畼,然后有千里馬。
、谇Ю锺R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荞R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菔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耷矣c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卟咧灰云涞,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嗥湔鏌o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yè)
1、課堂小結:
你的收獲是什么?
2、推薦作業(yè):
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松
欣賞歌曲《》。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
2、展示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后回答。
導學提綱: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4、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么不同?
5、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并區(qū)別對待嗎?
6、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7、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8、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9、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10、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11、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4、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tǒng)治者。
9、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10、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11、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fā)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么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愿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fā)現千里馬的眼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yè)
1、課堂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于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夠發(fā)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2、 推薦作業(yè):
背誦默寫本文。
附板書:
教學反思:
《馬說》的教案9
《馬說》教學教案的設計
【教學目的】
1、 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2、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我來自榕江一所農村初中,很高興能與同學們共度一段愉快的學習之旅。雖然樂里到凱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騎馬來這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一篇關于“馬”的文章吧。請翻開書第174頁《馬說》。(大屏幕顯示)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跟現在的雜文相似。課題可簡單地理解為“說馬”。(大屏幕顯示)
2、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歲才初登仕途,但為官路上受挫頗多,懷才不遇的思想極為強烈。(大屏幕顯示)
三、研讀課文
1、教師范讀(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語氣,初步感知大意。)
2、學生齊讀(目是讓學生熟悉文句,進一步感知大意。)
3、學生思讀,討論理解
⑴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以同桌為小組,結合課文注釋讀課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觀點,看哪小組同學完成得又快又準確?(巡視備問)。(大屏幕顯示)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論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提出自己觀點:因“伯樂不常有”,“雖有名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馬”常被埋沒。)
、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說說論題中“伯樂”與“千里馬”是什么關系?
明確:“伯樂”決定著“千里馬”的命運, “千里馬”依靠 “伯樂”生存。
、 教師引語及提問:明白了論題中兩者的關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觀點,同學們繼續(xù)以同桌為小組讀課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
明確:作者舉例論述了“千里馬”被埋沒。作者認為,“千里馬”沒能表現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馬者”不知馬,因為他只用對待普通馬的方式喂養(yǎng)千里馬,千里馬因“食不飽,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沒。由此可知,“食馬者”平庸淺薄。流露出作者的譴責之意。
⑷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明白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F在,我們把第三段齊讀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樣的論述?
明確:作者在這一段還是繼續(xù)寫了“食馬者”不知馬的表現,而且還刻畫了一個特寫鏡頭──“食馬者”“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更進一步地指出:“千里馬”被埋沒是由“食馬者”的不知馬造成的。在這個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食馬者”的不知馬簡直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淺薄,還狂妄無恥!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發(fā)出質問:“其真無馬邪?”同時還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馬也!北磉_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 教師引語及提問:第二、三段都是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這些內容是否重復了?
明確:沒有。第二段是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而第三段是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的。
、 教師引語及提問:誰能說說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先提出觀點,“千里馬”常“不以千里稱也”,指出其命運的悲哀;接著從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同時,斥責了食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馬也”歸結全文主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4、學生齊讀
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綜合理解
討論理解下列問題:
1、課文通篇不離千里馬,是否只是就“馬”說“馬”?(大屏幕顯示)
明確:不是。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的現象,揭露了埋沒人才的社會現狀。
2、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么樣的人?
明確:“伯樂”比喻善于發(fā)現人才的賢士,“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摧殘人才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
3、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大屏幕顯示)
五、明確: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思想。
六、課堂收束
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的學習之旅只能到此為止了,請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把這篇課文背誦下來。在這即將分別的時刻,我祝愿大家,在未來的學習中收獲多多、快樂多多!
《馬說》的教案10
教材分析
《馬說》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本單元的重點是借物抒情的散文,處于《海燕》、《白楊禮贊》等經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該文是唐代韓愈于唐貞元十多年所作,當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樂不常有”的感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fā)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學情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已基本具備一定的閱讀古文知識,特別是上期學習過《愛蓮說》,大體了解了“說”這種文體,加之本文文字淺顯,可讀性強,理解大意應該不難。但他們畢竟是初二,還不能完全理解韓愈所要表達的情感,基于此,本課我以誦讀為主,內容點到為止。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2.認識當今時代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人。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盡”的詞義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理解短文闡明的`道理;背誦并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朗讀背誦課文;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關系。
2.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馬說》的教案11
一、作家研究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為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為突出的“以詩為文”的特點。所謂“以詩為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說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并不等于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說把散文詩化,或者說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并不限于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對人物進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tài)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韻味來寫說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里。
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jié)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這些都讓他感到明主難遇,在這種悲憤心情下,寫下了《馬說》。
二、課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韓愈散文中,抒發(fā)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說》便是其中之一!罢f”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說》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本文在結構上特點: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然后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fā)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后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笨蛇@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并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它卻是發(fā)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緊接著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余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腌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群群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涵則甚為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說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說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著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chuàng)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于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里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tǒng)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于是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著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fā)出了仿佛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fā)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后天人為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郁頓挫之致。古人說蹙萬里長江于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我們固然不能不為作者起伏回蕩、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卻又不能不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韓愈的《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盡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為文”的本領,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所抒發(fā)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一)知識積累
1.導入:
(屏幕顯示《伯樂識馬》的故事幻燈片)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fā)了青春,F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2.作者及文體簡介:(屏幕顯示)。
3.檢查預習,下列字詞語會注音?
祗( ) 駢( ) 一石( ) 食馬者( ) 邪( )
(二)誦讀感知
1.聽讀——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jié)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wěn)。
[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朗讀提示:讀準節(jié)奏]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點撥疑難,積累字詞。
(1)用現代漢語解釋重點文言詞語。
[一詞多義]
雖
故雖有名馬( )
雖有千里之能( )
食
一食( )
食馬者( )
食不飽(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
執(zhí)策而臨之( )
其
其真無馬邪( )
其真不知馬( )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馬者:食——
才美不外見: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
其真無馬邪:邪——
(2 )翻譯課文
(結合注釋疏通文義,獨自無法理解的標劃出來,最后進行課堂交流)
3.自讀課文,結合課文意思,感知以下問題。(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2)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三)研讀賞析
(把握課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寫法。學生閱讀、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那么“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2.從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3.文章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評價
(學了這篇課文,有什么認識?看看課后練習第三)
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lián)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作業(yè)布置:
背誦課文
六、板書設計
揭露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的愚妄淺薄。
抒發(fā)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伯樂 不常有 善于識別人才的人
馬
說
千里馬 常有 人才
食馬者 不知馬 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
《馬說》的教案12
教學目的:
。保ㄟ^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有步驟的誦讀訓練。
。玻形镌⒁獾膶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疏解文意。
。保處煼蹲x。
。玻畬W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
。常该麑W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矗槍W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担畬W生齊讀。
三、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保處熖岢鲇懻擃},學生分組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烙胁畼罚缓笥星Ю锺R,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馬說》教學設計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蝗栌谂`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巢伙枺Σ蛔,才美不外見。
。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fā)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咧灰云涞,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常诖嘶A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1)同桌間互相聽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全班學生齊讀。
四、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保挝淖侄加靡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瓱o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玻髡咚f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绸R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畼繁扔魃朴谧R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Ю锺R比喻人才。
3.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矗沂"托物寓意"的寫法。
。担畬W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五、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六、教師小結。
七、辯論: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馬說》的教案13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見附錄)
這匹千里馬最終得到了伯樂的賞識,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馬都能被賞識,被重用呢?
學了韓愈的《馬說》,我們就知道了。
二、簡介作者、寫作背景及解題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學家,自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河南河陽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也就是中唐時期。其時,藩鎮(zhèn)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的遭遇也是這樣,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毛遂自薦,可惜不得重用。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但始終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解題
請同學們看看標題,我們以前有學過與《馬說》這個標題相類似的文章嗎?(《愛蓮說》、《師說》)。
誰來說說“說”是什么意思?
生:“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與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初讀課文
要求讀得流暢,注意語氣、重音和停頓,在朗讀中感知課文,
1、學生范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由朗誦,互讀(同桌之間互讀,指出彼此的好與不足)
3、老師范讀(注意有感情地朗讀)
4、全班齊讀
四、感知課文內容
1、結合注釋、工具書,小組之間討論,共同翻譯。
2、分小組比賽,誰能提出問題把對方難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認為重要的問題來提問)
3、派代表來翻譯課文,其他同學指出翻譯不足的地方,并補充。
五、研讀課文,品味意境
1、小組討論以下五個問題(男女生展開競賽)
①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是怎樣的?(用原文回答)
、谇Ю锺R是客觀存在的,為什么作者要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③“食馬者”是怎樣對待馬的?(用原文回答)
④“食馬者”這樣對待千里馬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荨笆绸R者”這樣對待千里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ɡ蠋熥x題,板書:伯樂、千里馬、食馬者)
明確: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谙扔旭R,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的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因此,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性的作用。
、邸安咧灰云涞,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堋办笕栌谂`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荨笆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馬也”
2、小結
文章到最后,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fā)展到了高潮,正是這些不知馬者、食馬者的愚昧無知,才造成了千里馬被埋沒。
六、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
1、結合寫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人。
千里馬比喻人才。
2、全文寄托著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3、揭示“托物寓意”的寫法
明確:本文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為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任,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的境遇的描敘表現出來的,這種寫法就叫托物寓意。(板書:托物寓意)
七、拓展延伸
討論:在韓愈那個時代,沒有伯樂,那我們這個時代呢?有沒有這種現象?假如你是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該怎么辦?
明確:對自己充滿信心;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過任何機會,并創(chuàng)造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八、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并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九、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托伯樂
物千里馬
寓食馬者
意
《馬說》的教案14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4、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yōu)
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二、重點、難點:
。ㄒ唬┲攸c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馬說》,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通篇寫馬,實則寫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著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當代千里馬是否也要依賴于伯樂?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具準備:U盤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講故事: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千里馬往往難以遇到伯樂,自己的才華也很難發(fā)揮出來,今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一篇唐代韓愈寫的古代雜文《馬說》,看看作者對于千里馬的現實命運又有怎樣的評說。
二、 作者及文體簡介
1、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jié)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fā)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3、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就屬這一文體。
由此可見,韓愈寫《馬說》這篇文章是不是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放錄音
2、學生齊讀課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確讀音,停頓,語調
四: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ㄒ唬、以小組為單位,互讀課文,對照注釋,大膽提出疑難問題,做出標記,準備在課堂提問。
A、解決重點字詞
祗(zhǐ):只是;辱:受到屈辱;駢:兩馬并駕;槽(cáo)櫪: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稱:著稱。
B、字詞學習
1、通假字:
1)食:通“飼”,喂養(yǎng)
2)見:通“現”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古今異義:
故雖稱等安策道通臨是或
3、虛詞:
而之其以也
而A轉接可以譯為“卻,可是”B順接可以不譯
之A結構助詞“的”B代詞,代人或物
C無意義,句中停頓D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A代詞,代人或物B代詞他的它的C指示代詞那種
D反問語氣詞難道E推測語氣詞恐怕
以A介詞因為B介詞按照
也A肯定語氣B反問語氣C推測語氣D句中停頓
(二)、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
。2)學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問,教師解答疑問。
。3)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問:
A、本段表達了作者什么觀點?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B、沒有伯樂,千里馬命運如何呢?
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作用。
(5)思考鞏固:
、傥恼乱婚_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跊]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也就是說,這些千里馬早些被伯樂發(fā)現了,它們的遭遇還會那樣悲慘么?(不是會的)這說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7)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fā)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里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們不禁要問:造成千里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馬被埋沒了呢?下節(jié)我們來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
。2)以競賽的方式解決難字詞
一食(shí):吃一頓;或:有時;石:古代的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食(Sì):通“飼”,喂;能:能夠;是:這樣;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見:通“現”,表現;且:尚且;等:等同;安:疑問詞,怎么。
(3)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yǎng)。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yōu)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4)思考鞏固:
A、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飽
B、本段從側面諷刺了喂馬者什么?
無能、無知、目光短淺。
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對千里馬的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
。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6)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著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夸張的說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yǎng)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作者最后發(fā)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fā)展到高潮。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
。2)請同學提出疑問,其它同學幫助解決
。3)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4)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
。5)思考鞏固:
A、那些語言能體現食馬者的無知和淺?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B、本段哪句話能體現作者的寫作目的?
“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C、本段表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人才埋沒的憤懣之情。
再齊讀一遍,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作者是在用一種怎樣的語氣在說?
。6)概括段意:對執(zhí)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7)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zhí)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
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zhí)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三讀課文,推究文理
1、齊讀課文
2、理解文章結構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作者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比缓蠊P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fā)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最后又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屏幕顯示版書)
3、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不是,“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tǒng)治者。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顯示版書)
五、拓展延伸
有人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念是片面的,不能把發(fā)現千里馬的希望寄托在伯樂身上。伯樂難道就一定是公正、無私的嗎?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么做?(同學們自由討論、發(fā)言)
六、練習
附:
(一種看法認為“鳴之”中的“之”依然是代詞,代馬。理由是與前兩句的結構保持一致。既然策之、食之中的“之”,分別翻譯為鞭打它,喂養(yǎng)它,所以“鳴之”自然理解為代詞,指馬。即便教學參考書譯文也譯釋“鳴之“中的之為”它“的意思。其表述為“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它的意思。”另一種看法則是;“鳴之”中的“之”在這里調音節(jié),無實在意義。理由在于,的確從結構上看“鳴之”是要與前面的“策之、食之”結構保持一致,這也遵循了駢文的句式整齊對應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策”與“食”分別是鞭打與喂養(yǎng)的意思,兩個都是及物動詞,動作的發(fā)出者為喂馬者,所以翻譯前兩個“之”為它,代表“馬”理所當然,也順理成章。而”鳴之“中的”鳴“本身是指鳴叫,動作是由”馬“發(fā)出的,不是喂馬者所施。要區(qū)分清楚這里前后動詞動作發(fā)出者不是同指一人,這里的”鳴“是不及物動詞。所以不能牽強把”鳴之“也翻譯為鳴叫它。顯得不合理,也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這里的“之”就是用在不及物動詞“鳴—鳴叫”后起協(xié)調音節(jié)、舒緩語氣的作用,不用翻譯。何況”之“本身也有”調音節(jié)“的作用。許多例子也可見一斑。
例如:①公將鼓之。(左秋明《曹劌論戰(zhàn)》)譯:魯莊公將要擊鼓進攻了。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齡《狼》)譯:時間長了,眼睛好象閉著,神情悠閑得很。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保ā豆讶酥趪病罚爸庇迷趧釉~“鼓”(擊鼓)后,無實義,只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因此根據這里前后的語法具體語境,這里的“鳴之”的“之”為調音節(jié)輔助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里討論“之“的用法并不是吹毛求疵,在今天日益淡化語法現象的境況下似乎也顯得多余了點。對這里”之“的探討,只是為了讓學生更清晰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規(guī)范的語法規(guī)則,幫助學生更好地去閱讀一些淺顯的文言文,更規(guī)范地在生活中運用語言。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痛惜)
托
馬說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物
寓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嘲諷)意
《馬說》的教案15
開篇即作驚人語,然而話出有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讓人不禁一愣:“伯樂早已入土為安,千里馬不是仍然常見嗎?”接著釋疑,其實“千里馬常有”,只是“伯樂不常有”,很多千里馬并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千里馬,和普通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
全文僅有178字。然而說理透徹。先提出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稍作解釋后即進一步論證:一、能者多食。食馬者不按照它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依據喂養(yǎng)普通馬的慣例來喂養(yǎng)千里馬。千里馬的溫飽都成問題,何談日行千里呢?二、食者少智。食馬者不懂如何驅使、喂養(yǎng)、理解千里馬,使得千里馬不成其為千里馬。
寫人只需一句話,然而形象逼真。“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面對著千里馬發(fā)出“天下沒有千里馬”的感慨,真正是目中無馬,其自矜、自滿、自大、自得、愚蠢不言而喻。
議論只用一設問,然而一針見血。“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真正沒有的是千里馬嗎?真正沒有的是一雙識得千里馬的慧眼呀!
《馬說》似寫千里馬,然而話中有話。千里馬誠然不幸,未能展現自己日行千里的本領,屈死在奴隸人之手。人才何嘗不是如此?寒窗苦讀幾十載,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只因沒有伯樂相知、相惜,滿腔豪情壯志、一肚治世藍圖付諸東流?v有千般不愿、萬般不甘,也只能“醉里挑燈看劍”。
于是,經常聽到學生不屑地說:“哼,要是換一個老師,我肯定學得比現在好!币步洺B牭饺藗儜崙嵉卣f:“唉,都是那個__瞎了眼,不曉得我__的`本事,要是遇著伯樂就好嘍!”這情景與兩千五百年前的那場關于“不吾知也”的討論何其相似。連子路之類的圣人之徒都可以抱怨,何況我輩蕓蕓眾生?
抱怨之余,卻忘了:當今時代,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包括經綸世務、為官一方在內,行行出狀元,行行需要狀元。而隨著教育的普及,各行各業(yè)都是人才濟濟,我們要像毛遂那樣主動出擊,而不是消極等待伯樂來挖掘、發(fā)現。
如果韓愈先生地下有知,又會做何感想?該會后悔寫下《馬說》,憑空當了后人的借口吧。
學習積累
1、字音
祗駢槽櫪粟石
2、字義
祗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
駢駢死于槽櫪之間兩馬并駕
雖故雖有名馬即使
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根據
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確的方法
盡食之不能盡其材竭盡
通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
臨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
能雖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執(zhí)策而臨之鞭子
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執(zhí)策而臨之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協(xié)調音節(jié)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的
其其真無馬邪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代詞,他們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它
3、通假字
食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
見才美不外見通“現”,表現
材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才能
邪其真無馬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詞類活用
策策之不以其道馬鞭子,名詞用作動詞,用鞭子打
5、倒裝句
馬之千里者
《馬說》教學反思
作為語文教師我一直很喜歡上古文,因為簡單。也因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詞的解釋和語句的翻譯。因此更多的時候我所做的也僅僅如此。
前幾天我上了《馬說》,依照慣例我也讓孩子們進行了翻譯,對一些重要的字詞進行了解釋和辨析后,我提了個問題:你覺得作者對千里馬和食馬者的態(tài)度如何?為什么?你覺得作者分別把他們喻指了什么人?學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會賞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后,我也簡介了韓愈的人生經歷,也便順理成章的為他們歸納了一下:千里馬喻指人才,食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忽略了對文章第三段中食馬者形象'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釋)
此后學生在作業(yè)本和考卷上對食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為愚蠢無知的統(tǒng)治者或者是不能發(fā)現人才的人。雖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補充分析,也讓孩子們重新探討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別,但依然還有孩子會用錯。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師所要做的是在課堂45分鐘內盡可能的把準確的要點傳達給學生,而這種傳達不應該是“灌”,而是基于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節(jié)理解,關鍵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結論,否則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為是篇古文而忽視了這點,扮演了'拔苗助長'的角色,其結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其精湛的描寫技藝,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繪的典范,所以我深刻反省......
【《馬說》的教案】相關文章:
《馬說》教案09-26
《馬說》優(yōu)質教案12-30
《馬說》說課稿01-13
《馬說》教學反思03-04
《馬說》教學設計03-24
《馬說》教案范文錦集6篇10-28
關于《馬說》教案集錦5篇10-19
關于《馬說》教案范文合集六篇10-08
關于《馬說》教案模板匯總六篇10-07
關于《馬說》教案模板集合九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