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国產乱老熟视頻老熟女,97在线起碰视频,麻豆Av一区二区,亚洲视频国产91www.

<pre id="jdrot"></pre>

<td id="jdrot"><strong id="jdrot"></strong></td>
      <pre id="jdrot"></pre>

          當前位置:9136范文網(wǎng)>教育范文>教案>小學數(shù)學教案

          小學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8-09 11:27:5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shù)學教案匯編[7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shù)學教案匯編[7篇]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shù),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shù)來表示,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shù);能讀、寫簡單的分數(shù),知道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

            3、體會分數(shù)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產(chǎn)生對數(shù)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都是1的幾個分數(shù)的大小。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紙片、正方形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討論揭題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隊日活動中,老師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分食品,小強和小麗拿到的是4個蘋果、兩瓶礦泉水和一個蛋糕。(課件演示)你愿意幫他倆分一分嗎?怎樣分比較公平呢?(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生交流:“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請拍手表示!”學生拍手表示,教師板書“2”(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瓶?”學生拍手表示,教師板書“1”(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學生無法拍手表示半個)“你會用一個數(shù)來表示這半個嗎?”

            A:(學生中沒有用1/2表示)談話:你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這個蛋糕的一半,說明你們都很有辦法,不過,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更簡便而且科學的表示方法。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時,可以用1/2來表示。(課件演示)

            B:(學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談話:“1/2是什么意思?”(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作用,認識、強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見過二分之一?”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數(shù)家族的新朋友——分數(shù)。

            二、認識分數(shù)、操作深化

            1、(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保ㄍ乐g相互說一說)

            談話:這一半蛋糕是這個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指名板書1/2)為什么也用1/2來表示?(學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樣嗎?(課件演示)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談話:想知道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嗎?(課件演示,學生讀)

            3、談話:“分數(shù)該怎樣寫呢?”(如果是B種情況,讓學生講,師補充;如果是A種情況,師講解并示范)“寫這個數(shù)的時候,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薄斑@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2就寫在橫線的下面,這半個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寫在橫線的上面,這就是分數(shù)1/2的寫法。”“你們想試一試嗎?”

            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寫1/2,同桌互相說說是怎樣寫的,檢查一下誰寫得更標準、更漂亮。

            4、談話:我們已經(jīng)會讀、會寫1/2了,想不想動手做一個1/2呢?

            活動要求:拿出老師發(fā)的長方形紙,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學生的作品貼在1/2下面。

            “還有誰與他的折法不一樣的?”

            提問:他是這樣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嗎?還有不一樣的嗎?(選擇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貼在1/2下面)

            5、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談話: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其它的分數(shù)嗎?

            (1)(課件出示第1題)學生讀題目。

            指導完成第1幅圖!斑@幅圖是把這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這其中的一份怎樣表示?請在括號里表示出來。”“你是怎樣寫的?為什么用1/3來表示?”

            其余幾幅學生獨立填寫,完成后集體反饋!霸鯓颖硎?為什么?”

            (2)(課件出示第2題)學生讀題目。

            交流:你選第幾幅圖?為什么?其他三幅圖有什么問題?

            強調:只有把一個圖形或者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才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1、教師板書:1/2、1/4、1/8,讓學生讀出各數(shù)。

            談話:“看到這三個分數(shù),你能說出它們誰大誰小嗎?”(學生猜測,交流)“究竟誰說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動手來驗證一下,請從老師為你們提供的學具里選擇合適的學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組里交流你的發(fā)現(xiàn)!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教師小結。

            2、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3、5題。

           。1)、(課件出示第3題)談話:三張紙條的長度怎樣?(一樣長)

            第一張紙條全部涂色,該怎樣表示?

            第二張、第三張紙條的涂色部分會表示嗎?(生答,師演示)

            你能根據(jù)三張紙條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較出這三個數(shù)的大小嗎?

            (2)、(課件出示第5題)指名讀題目,并說出題目的要求。

            學生獨力完成,集體反饋。

            四、延伸拓展、總結評價

            1、(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題圖。

            談話:這次的黑板報有哪些板塊?《科學天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哪一部分大一些?

            談話: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分數(shù),我們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數(shù),也有分數(shù)。

            2、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新的收獲?今天學習的分數(sh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要學習什么樣的分數(shù)?讓我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分數(shù),好嗎?

            【課后反思:】

            這節(jié)課作為區(qū)課改實驗觀摩課,經(jīng)過多次修改拿出來后,獲得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作為本節(jié)課的實踐者,我感覺有兩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情景創(chuàng)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索中。在設計本節(jié)課時曾設想,怎樣才能讓新課的引入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呢?經(jīng)多次“磨課”后,選擇了讓學生拍手表示物體平均分后的數(shù)量。這樣一來,表示“半個”就不可能再用一個手指來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辦法。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xiàn)是令人驚嘆的,他們在短暫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彎著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擋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還有的干脆說:沒法表示,就寫兩個字——半個。這時老師提出:“你能用一個數(shù)來表示半個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學生提出用分數(shù)表示,還有的說用二分之一來表示,老師都給他們提供表現(xiàn)的機會,讓他們在黑板上用數(shù)表示出來。然后老師有選擇的告訴學生:“0.5可以表示半個,這是小數(shù),以后會學到,而像這個數(shù)(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數(shù),也可以表示半個,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苯Y合課件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分數(shù)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過程,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數(shù)學,學好數(shù)學的熱情。

            2、在教學中注重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會“做數(shù)學”。在進行“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個大,哪個小,然后為他們提供試驗材料,鼓勵他們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確了對于同一個物體(或同樣大小的幾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數(shù)就越小,所以1/2﹥1/4﹥1/8。這樣一來,學生對分數(shù)的意義以及大小的比較的理解會更深刻,對探究數(shù)學的興趣會更大更濃。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代學生設計教學,才會真正落實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內(nèi)容分析

            教學重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

            投影儀、不同長度的鉛筆若干、刻度尺。

            教 學 流 程

            個性化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言語導入。

            師:通過同學們,我們每天在這間教室里學習,講臺是老師的好伙伴,課桌是同學們的好伙伴,今天,這兩位伙伴有話要對大家說呢?大家聽嗎?

            錄音:大家好!我是講臺,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長,小朋友們能告訴我嗎?還有我呢,我是課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長,親愛的小朋友,你們能告訴我嗎?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長。

            (1)估計活動。

            師:小朋友們,請大家先用手比劃一下講臺有多長,課桌有多長。

            學生用手比一比,說一說。

            (2)實際測量。

            教師詢問:同學們還能用其他的方法說明課桌有多長嗎?

            學生回答可以用東西量。

            (3)討論交流。

            讓學生來說一說剛才用什么方法來說明桌子有多長。

            學生們說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師總結:原來大家用的測量工具不一樣,標準也不一樣,這樣說起來真是麻煩。

            那有沒有辦法使測量的結果都一致呢?

            生說:可以用尺子來量。

            (4)認識刻度尺,用尺子量。體會1 厘米的實際意義。

            讓學生拿出刻度尺,認一認。

            師講解:讓學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個小格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厘米。讓學生指一指從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厘米的。(指甲蓋、鼻孔等)

            2、量一量:鉛筆有多長?

            (1)引導示范。

            師:首先我們應找到0刻度,把筆的.一端對準它,看另一端對準哪個數(shù)值,再把它讀出來。

            讓學生想想,有時候一枝鉛筆不會剛好是政厘米 數(shù),該怎么辦?

            應該讀出較為接近的整厘米數(shù)即可。

            (2)學生動手操作。

            讓學生展示測量的過程。

            二、完成練一練。

            1、第一題:先估計有多長,再量一量。

            2、第二題:螞蟻搬豆。

            3、第三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三、全課總結。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

            板書設計:桌子有多長(厘米的認識)

            教師及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會學生比的方法。

            請學生說出所知道的測量的工具,教師及時補充。

            指導學生任意測量,再全班交流。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加強估算”是課程標準對小學數(shù)學教學提出來的一項明確要求。在實際教學中,估算教學教什么?怎么樣教?在一次數(shù)學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上,我有幸聽了一節(jié)特級教師吳正憲執(zhí)教的《估算》。課堂教學實錄如下:

            師:你們二年級經(jīng)歷過估算嗎?

            師:這節(jié)課,咱們一起學習估算知識。(板書:估算)

            師:在學習估算時,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師:你們遇到過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確計算?

            課件:

            生:選A。

            課件:師:你能估計出這頭大象多重嗎?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匯報并板書: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湊、調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問: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這六個數(shù)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師: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樂。

            師: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請坐。同時在算式的后面板書:小估。

            問: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師:你是往大里估的,對不對,你也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吧!

            生2:大估。

            師:大估你請坐,同時在算式的后面板書:大估。

            問: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3頁的內(nèi)容。小數(shù)的意義是小學數(shù)學概念中較為抽象、難理解的內(nèi)容,許多教材的編排都是在“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小數(shù)的意義,但這本教材卻是把小數(shù)的意義放在“分數(shù)的認識”的前面來學習的,但教材在呈現(xiàn)方法上還是比較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分層漸出,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這體現(xiàn)了教材編排的科學性。教材從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jīng)驗基礎為背景開始,來認讀小數(shù)、寫小數(shù),從而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好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將為今后學習小數(shù)的性質、小數(shù)的大小比較、小數(shù)的加減法等打下良好的基礎。

            【說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3頁的內(nèi)容。小數(shù)的意義是小學數(shù)學概念中較為抽象、難理解的內(nèi)容,許多教材的編排都是在“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小數(shù)的意義,但這本教材卻是把小數(shù)的意義放在“分數(shù)的認識”的前面來學習的,但教材在呈現(xiàn)方法上還是比較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分層漸出,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這體現(xiàn)了教材編排的科學性。教材從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jīng)驗基礎為背景開始,來認讀小數(shù)、寫小數(shù),從而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好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將為今后學習小數(shù)的`性質、小數(shù)的大小比較、小數(shù)的加減法等打下良好的基礎。

            【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來學習數(shù)學。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1、 本節(jié)課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主要采用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觀察、發(fā)現(xiàn)、應用的過程。主要利用遷移法、討論法、練習法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學習。

            2、由于小數(shù)的意義是小學階段較為難理解的概念。因此要注重教學中數(shù)學的生活化。本節(jié)課從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jīng)驗出發(fā),緊密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激活學生先前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再認識小數(shù),經(jīng)歷讀寫小數(shù),要有層次性。把小數(shù)與價錢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從而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

            【說教學流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教材中創(chuàng)設了“買文具”的情境圖,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情境,激活學生先前的生活經(jīng)驗,為此教師也可適當加上一點語言,比如新學期開學了,小朋友們要準備買一些學習用具,小飛在文具店里看到“櫥窗”里陳列著的文具,出示情境圖,師:你知道每種文具是多少錢嗎?這樣的數(shù)你見過了嗎?這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同桌互相說一說每一種文具的單價是多少?學生對于這樣的情境圖是很熟悉的,價錢也應該能說清楚。

            2、新課講解。

            看著標價牌上的數(shù)據(jù),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每一種文具的單價是幾元幾角幾分。通過同伴之間的交流,促進每個學生去感受和理解每個文具標價牌上小數(shù)所表示的意義。然后,要求每個學生都動筆填寫各種文具的價格,同桌互相檢查核對。在學生理解了標價牌上小數(shù)的意義后,就引出課題,這樣表示文具單價的數(shù)叫做小數(shù),今天我們來學習對小數(shù)的認識。再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小數(shù)與以前學過的數(shù)進行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會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小數(shù)多了個小數(shù)點)

            師講解:尺子 1 . 0 6

            整數(shù)部分 小數(shù)點 小數(shù)部分

            讀作:一點零六

            講解讀法的時候要強調不同小數(shù)部分的讀法,小數(shù)部分只要讀數(shù)字就可以了。再講解寫法,并讓學生再說一說這個小數(shù)中的“1”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整個小數(shù)又表示幾元幾角幾分。為了鞏固知識,老師可以再寫幾個小數(shù),讓學生讀一讀,并說一說分別表示的價錢。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點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這樣的情境:在超市里,售貨員叔叔粗心地把水彩筆標價牌上的小數(shù)點位置寫錯了,16.85元寫成了1.685元,你想想看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這樣一個問題,學生會很感興趣的,讓他們討論討論,可以引發(fā)他們對小數(shù)點的關注。

            3、鞏固練習

            書本上的“試一試”,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同桌互相檢查反饋,并讀一讀,再老師講解,分別說一說每一個數(shù)字的意義。

            “練一練”,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反饋。練習中可以出現(xiàn)一些比較有挑戰(zhàn)性的題目,讓學生能夠與同伴合作,解決一些問題,知道數(shù)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存在數(shù)學。

            4、課堂小結:誰能向大家介紹你認識的小數(shù)朋友是怎樣的?你是是怎樣認識的?這節(jié)課你最得意的是什么?(讓學生反思學習活動,以及學習的內(nèi)容)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最小公倍數(shù)的意義,初步學會求兩個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最小公倍數(shù)的意義,初步學會求兩個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

            教學難點:使學生學會并理解求兩個特殊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的方法。

            教學實錄

            一、引入:

            師:同學們,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

            生:春天。

            師:對,春天來了,草綠了,花開了,蜜蜂們開始忙碌起來了,其實在蜜蜂的王國里也有許多有趣的數(shù)學問題。大家看,(課件出示)蜜蜂們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釀花蜜,但是,由于這個蜜蜂王國的日益壯大,蜜蜂們越來越多,每次大家同時采完蜜回來往往非常擁擠,這可怎么辦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個辦法。

            [點評:教師努力營造讓學生愛學、樂學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密切聯(lián)系有趣的生活實例,通過課件演示,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shù)學,同時使本課的數(shù)學知識賦予一定的價值]

            二、新授

            1.(1)師:蜂王把它們分成了2組,1組每30分鐘回來一次,1組每40分鐘回來一次。它想這樣可就解決問題了。同學們,你們說蜂王是否解決了這個問題?

            生①:解決了。

            生②:沒有解決,過一段時間,它們會一起回來的。

            師:有的同學認為這個辦法可以,有的認為不行。請你們自己證明一下,在證明時,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學具,也可以用你喜歡的其他方法。

           。2)學生討論

           。3)學生匯報

            師:哪個小組來展示你們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紙條證明,(學生在展臺演示)每隔30分鐘回來一次的,第四次回來要120分鐘,每隔40分鐘回來一次的,第三次回來也要120分鐘,當120分鐘時它們會同時回來,發(fā)生碰撞,所以不行。

            師:這種方法形象直觀,非常好,還有不同和方法嗎?

            生②:用數(shù)軸證明。(學生在展臺演示)

            師:大家認為這種方法怎么樣?

            生:簡潔清楚。

            師:有的小組用的是擺紙條的方法,有的小組用的是數(shù)軸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③:找倍數(shù)的方法證明。30的倍數(shù)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數(shù)有:40 80 120 ,我發(fā)現(xiàn)它們有共同的倍數(shù)120,所以第120分鐘它們會相撞。

            板書:30的倍數(shù):30 60 90 120

            40的倍數(shù):40 80 120

           。4)師小結:剛才同學們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數(shù),從而發(fā)現(xiàn)它們有公有的倍數(shù)120,看來是真的不行。

            [點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首先要張揚學生的個性。教師在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間的同時,鼓勵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找法的多樣性,并注意找法的優(yōu)化,使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優(yōu)化方法。]

            2.師:咱們換一個數(shù)試試。一組60分鐘回來一次,一組90分鐘回來一次。請同學們再來證明一下。

            學生驗證

            學生匯報。

            生:60的倍數(shù)有:60 120 180;90的倍數(shù)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鐘時它們會相遇。

            師:恩,還是不行,我們發(fā)現(xiàn)60和90也有公倍數(shù)。

            3.師:那是不是任意兩個數(shù)都有公倍數(shù)呢?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兩個數(shù)都有公倍數(shù),例如17和18的公倍數(shù)就是它們兩個數(shù)的乘積。

            師: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匯報我們可以看出:任意兩個數(shù)都有公有的.倍數(shù),也就是公倍數(shù)。什么是公倍數(shù)?

            生:兩個數(shù)公有的倍數(shù)就是他們的公倍數(shù)。

            師:公倍數(shù)有多少個?

            生:有無數(shù)個,找到兩個數(shù)的一個公倍數(shù),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積一定是這兩個數(shù)的公倍數(shù)。

            師:我們發(fā)現(xiàn)任意兩個數(shù)都有公倍數(shù),而且每組公倍數(shù)的個數(shù)都是無限的。那么三個數(shù)之間是否也有公倍數(shù)?四個數(shù)呢?五個數(shù)呢?

            生①:舉例:2、4和5的公倍數(shù)是20。

            生②:無論幾個數(shù),只要相乘,它們的乘積一定是它們的公倍數(shù)。

            師: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數(shù)嗎?

            生:沒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師:為什么?

            生:因為公倍數(shù)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2、5的倍數(shù)的特征

            【教學內(nèi)容】

            2、5的倍數(shù)的特征(教材第9頁例1,教材第11頁練習三第1~2題)。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數(shù)的特征的過程。

            2.知道2、5的倍數(shù)的特征,會判斷一個自然數(shù)是不是2和5的倍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猜想、分析、歸納的能力,愿意與同學交流自己發(fā)現(xiàn)的結果,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通過探索發(fā)現(xiàn)2、5的倍數(shù)的特征,判斷一個數(shù)是不是2和5的倍數(shù)。

            【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玩?zhèn)猜數(shù)游戲,好嗎?你們?nèi)我庹f出一個自然數(shù),不管是幾位數(shù),我都能很快的判斷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數(shù)。不信可以試試看。

            學生報數(shù),老師答,同時請大家驗證。

            師:同學們的`眼神里閃現(xiàn)出驚訝的目光。你們想知道老師為什么不計算就能馬上判斷出來嗎?學了今天的知識,你們就知道老師猜數(shù)的奧秘了。

            板書課題:2和5的倍數(shù)的特征。

            【新課講授】

            1.探索5的倍數(shù)特征

           。1)引入百數(shù)表。

           。2)出示課件:百數(shù)表,在這些數(shù)中找出5的倍數(shù),寫出來。

           。3)你們找的數(shù)和老師找的相同嗎?(課件出示百數(shù)表)

            (4)觀察5的倍數(shù),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把你的發(fā)現(xiàn)說給同桌聽聽。

           。5)歸納:誰來概括一下5的倍數(shù)到底有什么特征?板書:個位上是0或5的數(shù)都是5的倍數(shù)

           。6)驗證:除了這些數(shù)以外,其它5的倍數(shù)也有這樣的特征嗎?請舉例驗證。請你寫一個多位數(shù),并且是5的倍數(shù)。

           。7)過渡:學習了5的倍數(shù)的特征有什么好處?師隨機在黑板上寫一個數(shù),讓學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數(shù)。

           。8)練一練:下面哪些數(shù)是5的倍數(shù)?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過渡:那172是幾的倍數(shù)呢?請同學驗證。2的倍數(shù)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們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數(shù)特征

           。1)猜一猜:根據(jù)研究5的倍數(shù)特征的經(jīng)驗,你猜一猜2的倍數(shù)可能會有什么特征呢?

            (2)課件出示:百數(shù)表找出2的倍數(shù)。(小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數(shù))

            (3)匯報后,觀察2的倍數(shù)的特征,看看你剛才的猜測是不是正確。

            (4)歸納:2的倍數(shù)有怎樣的特征?

            板書:個位上是0、2、4、6、8的數(shù)都是2的倍數(shù)。

           。5)驗證:除了這些數(shù)以外,其它2的倍數(shù)也有這樣的特征嗎?請舉例驗證。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數(shù)是2的倍數(shù)?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

            3.奇數(shù)、偶數(shù)的再認識

            自然數(shù)按是不是2的倍數(shù)來分可分為奇數(shù)和偶數(shù)兩大類,2的倍數(shù)都是偶數(shù),不是2的倍數(shù)就是奇數(shù)。

            4.那么既是2的倍數(shù)又是5的倍數(shù)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數(shù)中找出2的倍數(shù);

           。2)在2的倍數(shù)中找到5的倍數(shù)。

            比較:判斷一個數(shù)是不是2或5的倍數(shù),都是看什么?

            結論:個位上是0的數(shù),既是2的倍數(shù)又是5的倍數(shù)。

            【課堂作業(yè)】

            1.完成教材第9頁“做一做” 。

            2. 完成教材第11頁練習三第1~2題。

            【課堂小結】

            1.現(xiàn)在,你們知道老師猜數(shù)的奧秘了嗎?現(xiàn)在老師說數(shù),請同學們判斷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數(shù)。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 2、5的倍數(shù)的特征

            個位上是0或5的數(shù)都是5的倍數(shù);

            個位上是0、2、4、6、8的數(shù)都是2的倍數(shù);

            個位上是0的數(shù),既是2的倍數(shù)又是5的倍數(shù)。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數(shù)學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活潑的、主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空間。教學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結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給學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創(chuàng)設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做他們想做的,在做的過程中觀察知識,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質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shù)學,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真正領略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

            2.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1分硬幣、電話卡、醫(yī)療保險卡、學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圖、制作的量課本長、寬、厚的課件(可以用圖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學過程:

            一、學習毫米產(chǎn)生的意義

            1.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出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們愿意參與他們的討論嗎?

            (2)采用小組(建議4人小組為宜)合作的形式,分別估計一下數(shù)學課本的長、寬、厚。為了確保人人參與,可選專人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教師事先準備好,每組發(fā)一張)的估計一欄中(見下表)。

            姓名長寬厚

            估計測量估計測量估計測量

            測量毫米的認識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反饋時,學生選擇性的估計課本長、寬、厚,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進行補充。將學生估計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提出問題: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課本的長、寬、厚,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組織全班學生交流測量的結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組分別匯報本小組測量的.結果,在匯報時,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敘述測量的結果,由于課本的寬和厚不是整厘米,學生在表述時,會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間的小格,也有的學生可能說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寬不到15厘米,還差兩小格。數(shù)學書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師用課件(可以用圖或直接演示替代)邊演示測量課本長、寬和厚的方法邊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議,并引出毫米產(chǎn)生的意義──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學習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教師提出問題:從學生尺中,你能發(fā)現(xiàn)毫米與其他長度單位間的關系嗎?。在學生認真觀察學生尺并獨立思考后,讓學生回答問題。從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關系,讓學生多說說發(fā)現(xiàn)這個關系的過程,如可以從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說明,也可以從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來說明隨后教師將學生總結的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系板書在黑板上。

            三、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讓學生在尺子上觀察1毫米的長度,在組內(nèi)互相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

            2.教師提出問題:請大家說出生活中長或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的東西。先在組內(nèi)說,再在全班交流。教師分別出示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yī)療保險卡等說明: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3.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先從課本中數(shù)出幾頁(捏緊后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用尺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調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數(shù)一數(shù)看有多少張。

            4.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題,再在小組內(nèi)說出填寫的結果。

            5.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自動筆的筆芯、降雨量等等)。

            四、師生共同小結

            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厘米數(shù)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y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五、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安排學生在書上完成,練習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后判斷,再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2.練習一第2題。要求學生完成在作業(yè)本上。

            3.練習一第3題。先讓學生估計實物的長(或寬),再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后,讓學生對估計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06-13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2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20

          (經(jīng)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jīng)典)07-28

          【經(jīng)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9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06

          [經(jīng)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02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jīng)典)08-03

          小學數(shù)學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