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精品[7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1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nèi)容。
2.掌握小說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
3.體會烘托這一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體會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特點。
教學難點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了解《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及“三顧茅廬”故事梗概。
教師方面:
1.準備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影音資料片段。
2.閱讀《三國演義》中關于“三顧茅廬”這一情節(jié)的前后內(nèi)容,查閱關于劉備及諸葛亮的評價,以便給學生以適當?shù)闹笇Ш脱a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三顧茅廬”。
剛才我們觀看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話,是導演根據(jù)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片段改編而成的,生動地再現(xiàn)了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說是如何表現(xiàn)這一情節(jié)的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原作,共同去體會和感受其感人之處。
二、研讀課文。
1.朗讀,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分角色的形式進行朗讀。強調(diào)加點字字音。
拜謁嘔心寰宇荷鋤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風邂逅不省慵懶千仞不棲熟諳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學生概括主要情節(jié),要求說出每一個情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劉備拜訪諸葛亮之前,司馬徽贊諸葛亮。
劉備一顧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論天下事。
劉備二顧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書信。
劉備三顧諸葛亮,孔明隆中對策,感其誠,出山輔佐。
三、作業(yè)。
熟讀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二人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研讀課文。
1.結(jié)合文章具體內(nèi)容分析劉備、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劉備: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手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襯托(張飛、關羽)。
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足智多謀。
手法:語言描寫、外貌描寫、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襯。
。ù颂幘唧w分析見教參。)
2.文中詩詞對于表現(xiàn)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從不同的方面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才華和人生追求。(具體分析見教參。)
3.小說在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時情節(jié)是如何變化的?有什么特點?
情節(jié)曲折,懸念迭起,結(jié)構(gòu)精巧,跌宕多姿。(具體分析見教參。)
4.怎樣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話?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內(nèi)容是:“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shù)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意思是現(xiàn)在的天下形勢是歷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變,這與司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來小說的結(jié)局的確如二人所預料的那樣。
5.分析司馬徽所言“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輔佐之人——劉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臥龍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即使得到劉備這樣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時,縱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嘔心血”,卻不能改變天命,即不能如劉備所愿“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雖然是對諸葛亮的才華得以施展感到一絲慰藉,但更慨嘆他多舛的命運。(具體分析見教參。)
6.概括歸納文章主題。
小說通過劉備“三顧茅廬”,既表現(xiàn)了他為興蜀漢大業(yè)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業(yè)。
課下查找諸葛亮、劉備以及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三國人物及故事,下一節(jié)課同學間進行交流。
第三課時
一、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關于諸葛亮的故事?怎樣評價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來的失?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劉備的故事?怎樣評價劉備?
3.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后來得此二人,蜀國為什么最終還為晉所滅?
4.介紹你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認識。
5.教師補充其他重點知識,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思想內(nèi)容、藝術(shù)成就等等,給學生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二、總結(jié)。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走進其中,不僅能讓人認識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更能從中認識到歷史的規(guī)律和進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按規(guī)律辦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品讀《三國演義》,品讀名著,做一個認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業(yè)。
利用課余時間讀完《三國演義》。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羅貫中
劉備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足智多謀
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2
學習目標:
1. 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學會課文中的生字和三個重點詞語。
2.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發(fā)展學生語言。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反復揣摩、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
3.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培養(yǎng)以誠待人,誠心實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學習思路:
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中,在充分的讀中,發(fā)現(xiàn)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贊美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題質(zhì)疑,初知大意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質(zhì)疑。
回憶《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有名人物,重點談論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四人,前三者在桃園為振興漢室而結(jié)義,那諸葛亮又是怎樣加入這支隊伍的呢?
引出:三顧茅廬
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一下這篇課文——《三顧茅廬》。根據(jù)我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中“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改寫的。
板書:三顧茅廬
二、整體感知文本,讀課文。
1、同學們,已經(jīng)初讀過課文了,那應該知道(a.誰三顧誰的茅廬?b.為什么三顧茅廬?c.結(jié)果怎樣?)
理解課題:劉備三次去草屋懇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完成大業(yè)。
2、“三顧茅廬”是一個成語,在現(xiàn)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
。鞔_: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在課文中,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呢?
要想細細品味劉備這深深的誠意,咱們還得好好地讀讀課文。請大家把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劉備真心誠意的語句找出來,放開聲音自由地讀一讀這些地方,感受感受。(學生讀課文)
三、重點質(zhì)疑,讀中感悟
可從劉備的語言來探究:
a.品讀劉備、張飛第一次對話
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重點品悟:胡說、大賢及反問句。
b.自由對讀后三次對話
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劉備說:“我冒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
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jié)。”
c、劉備、諸葛亮的對話
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jīng)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
如稱孔明為“大賢”,自稱“謁見”等,反映出劉備態(tài)度謙恭,很有誠意。
教學時重點抓好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讀好劉備的話。
可從劉備的行動方面來探究:
回到住地新野,劉備派人去隆中打聽。過了幾天,得到回報,說諸葛亮回來了。劉備叫人立即備馬。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叫人立即備馬”“下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趕緊下拜”等詞句著重表現(xiàn)了劉備的“誠意”。
可從環(huán)境描寫方面加以探究:
當時正是數(shù)九寒天,雪花紛飛。
三人冒雪走到臥龍岡,劉備輕叩柴門,開門的.還是上回那個書童。
“數(shù)九寒天”“冒雪”等詞體現(xiàn)出劉備決心大,心意誠。
可從張飛的態(tài)度方面加以探究:
張飛的魯莽反襯出劉備的謙恭與誠意。
教師小結(jié):理解人物形象,不僅可以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入手分析,還可以從環(huán)境描寫、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等方面來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讀讀議議,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真正做到向全體學生開放,向?qū)W生的思維開放。)
歸納:同學們尋找得很全面,很準確,分析得也很透徹,但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表達,現(xiàn)在我增加難度,要求同學們尋找一個好的方法,把它整合起來概括地回答。先自己試試。
課文最后一句說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很多勝仗,你知道有哪些勝仗?
……
你們的知識真豐富!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很多勝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漢王朝。你想,到那時,張飛回憶起三顧茅廬時的情景,心里又會怎么想呢?請你寫在書本上。
是啊,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業(yè)。古時候是如此,在知識就是經(jīng)濟,人才就是財富的今天,就尤為突出了,所以“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到今天也成為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代名詞了。
板書:三 顧 茅 廬
劉備 誠心誠意
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3
一、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寫劉備三顧茅廬,一次比一次詳細,尤其是第三次拜訪,突出劉備虛心求教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用張飛的莽撞、無禮,反襯劉備求賢若渴的態(tài)度。
二、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學重難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學時間:
三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三國演義》、群雄紛爭。
2、板書課題。示范“茅”、“廬”兩字寫法;學生練習寫“茅”、“廬”兩字,寫在課題旁邊。
3、解題。理解“顧”、“茅廬”意思。
二、初讀課文
1、范讀。(或聽錄音)
提問:誰“三顧茅廬”,劉備三顧茅廬干什么?“三顧茅廬”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瀆課文。
①借助拼音讀準生字新詞;
、谧x熟讀通順課文;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鬯伎迹和ㄟ^讀課文,你了解到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
3、檢查自瀆情況。
、贆z查字音掌握情況
A.生字卡片;
諸葛亮
輔助
捆來
尊重
臥龍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時辰
策略
茅塞頓開
同塌討論
B.重點字音:
疏
潺
晌
辰
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
、谥该肿匀欢卧囎x課文。
要求:不破詞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復讀,不唱讀。邊讀邊評議。
、鄹兄恼轮饕Y(jié)構(gòu):略寫前倆次,詳寫第三次。
、苡懻摚和ㄟ^讀課文,你了解到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
板書:
劉備:尊重人才
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業(yè):
1、描紅
2、抄寫生字新詞
3、給下列生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吩(feng fen)
輔(fu fu)晌(xiang shang)
辰(cheng chen)
諸(zhu zu)
臥(wowu)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2、抽讀生字卡片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
思考:這段話告訴我們什么?劉備為什么還要去拜訪諸葛亮?
。2)填空:
劉備()前往隆中()諸葛亮,()地( )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但都沒有見著。
。3)討論填空,理解重點詞語:兩次、拜訪、誠心誠意、邀請,體會劉備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tài)度。
(4)指導朗讀,體會。
2、學習第2——4自然段,
過渡: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第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廬,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先生,請到了一位智謀過人的軍事,留下一段佳話。下面,我們來學習第2——4自然段。
。1)小組學習。讀課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2)討論問題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要點:
、俚诙匀欢。重點指導分角色讀張飛、劉備的話,討論,指導朗讀,細細感悟品味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
②第三自然段。精讀賞析:“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快步走進”等重點詞語的細節(jié)描寫;討論,指導朗讀,感悟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
、鄣谒淖匀欢。同塌睡覺、同桌吃飯等。
。3)重點句理解。
3、討論: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倮斫饩渥樱簞渎犃嗣┤D開,象撥開了云霧見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學,什么比做什么?體會比喻句的精妙。
、诶斫饩渥樱何业玫降街T葛先生,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比喻句教學,什么比做什么?體會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業(yè)
1、近義詞
2、組詞
3、抄寫比喻句。
第三課時
一、總結(jié)、寫作特點
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的,指名讀有關的語句。
二、指導復述課文。
1、理清課文脈絡。
兩次拜訪沒見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
見面前
見面后
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
2、看板書學生自由練說。
3、指名復述。
三、指導用“來到……只見……”說話。
1、指名讀:“他們來到隆中……秀麗宜人”。
2、分析:寫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順序?qū)懙模棵鑼戇@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導用“來到……只見……”說話。
如:我們來到烈士陵園,只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練說,同桌說,指名說。
四、教學生字新詞
1、生字字形教學;
2、指導書寫:茅
尊
恭
臥
五、練習
1、形近字組詞;
2、用“來到……只見……”說話;
3、比喻句辨別。
六、板書設計:
。溉櫭⿵]
兩次拜訪沒見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
見面前
見面后
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
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4
一、設計理念
《三國演義》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影響深遠的藝術(shù)形象。諸葛亮在小說中是作為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來歌頌的。《三顧茅廬》這篇課文著重寫了劉備第三次前往隆重拜訪諸葛亮的經(jīng)過,表現(xiàn)了劉備尊重人才,求賢若渴,誠心誠意的思想品格,同時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為此,我設計本文的教學,我以劉備拜訪諸葛亮的誠心誠意為突破點展開討論,自然地進入對諸葛亮的志向和才干的欣賞。
二、設計思路
由播放《三國演義》片尾曲渲染氣氛,相機導入,抓住一些詞語使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第二步,欣賞美景,感受“才華”。第三步,分析“言行”,感受“尊重”,第四步,我設計了如此“尊重,何以“為報”。最后,全堂總結(jié),升華“尊重”,再《三國演義》的片頭曲中結(jié)束本堂課。
三、教學目標
1、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體會比喻句前后部分之間的關系。
2、通過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動作體會劉備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學習劉備尊重人才的優(yōu)秀品質(zhì)。
3、感受課文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四、教學程序
。ㄒ唬┳プ≡~語,把握全文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出示了三組詞語,第一組都是課文中主人公的名字,第二組都是寫隆重景色的詞語,第三組則是寫諸葛亮策略的詞語,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能將這些詞語讀準確,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很快講出他們的新發(fā)現(xiàn)。我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復習檢查字詞掌握情況,另外,也想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梳理學生的思路,講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從而整體把握課文。
。ǘ┬蕾p美景,感受才華
我從隆重美景導入到三個比喻句的學習,用較為連貫的語言將課后習題四中的三個比喻句串成一個整體,并用比較句子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比喻句的后面部分是對前面部分的形象具體的說明,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讓學生順利進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把它定為我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由找張飛的語言,劉備的語言,通過模仿他們說話來感受他們當時的心境,也在張飛的襯托下,更凸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并自由談談體會,這一形式我覺得看似形散,神卻不散,因為孩子們始終圍繞著“劉備尊重人才”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學習,無論怎樣談體會都是萬變不離其蹤的。
但如何使學生的發(fā)言、討論、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層次呢?這就使老師在孩子們的學習活動中“應變”、“點撥”甚至“周旋”等的引導工作顯得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在備課中深入思考的問題,我也力圖隨意應變,以期讓學生有更佳的學習效果。
比如:“三人第三次到了隆重,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這說明了什么?
先了解“半里多路大概有多少米?”“為什么不騎著馬直接到諸葛亮的住處才下馬,或者提前50米、100米下馬?”然后補充楊家將中文武百官路過天波府時文官落轎子,武官下馬以示敬仰的表現(xiàn)來讓學生感悟到劉備下馬是對諸葛亮才華的敬仰,從而體會劉備是尊重人才的。
然后實現(xiàn)由扶到放,讓學生抓住劉備動作的詞語“輕輕敲門”“輕輕走進”“恭候等待”“快步走進”自由談體會,實現(xiàn)學生自主閱讀的目的。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還穿插了一個看板書背誦劉備等候諸葛亮的一段文字,指導學生鞏固課文內(nèi)容。
。ㄋ模┤绱俗鹬,何以為報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結(jié)合文章最后第二小節(jié)拓展了一些諸葛亮《出師表》里的話,幫助劉備打的勝仗,和書本練習三中的成語,可以說是課文學到這里,已是水到渠成。
(五)全堂總結(jié),升華尊重
在《三國演義》的片頭曲中,結(jié)束本堂課。
最后,談談我的感想,我覺得語文教學應該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感悟、品味中,讓學生積累一些優(yōu)美的詞句、精彩的句段,同時,作為我們老師也應該按照新課標要求,積極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把學生引到書的海洋中,讓書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像《三國演義》這類經(jīng)典名著是很值得一看的,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學生版本的《三國演義》。
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5
一、認真預習,搜集信息
1.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了解與《三顧茅廬》有關的,但課文中沒有的內(nèi)容,如故事作者、故事背景,故事的前因、后果,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
2.學生介紹:
本文作者羅貫中,內(nèi)容選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
3.故事的背景了解:
當時劉備依附于劉表,劉表割荊州給劉備鎮(zhèn)守,曹操有意攻打荊州,派曹仁設下烏龍八卦陣,劉備派關羽前去攻破,結(jié)果失敗;貋砗蠼(jīng)徐庶指點,識破陣法缺陷。關羽帶一百精兵前去,不傷一兵一卒,得勝歸來。曹操聞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設計把徐庶拉攏到身邊為自己謀事。徐庶無奈母親被曹操所挾,在去曹營之前,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接下來便有了“三顧茅廬”的歷史故事。
4.了解古今詞義有一定距離的詞語:三顧茅廬、行蹤不定、謁見、行禮、草舍等。
二、看讀評議,整體把握
1.看《東方小故事》中的《三顧茅廬》,初步感知故事內(nèi)容:
啟發(fā)學生按一顧、二顧、三顧茅廬的順序口述故事內(nèi)容。
2.自由輕聲讀課文,然后小組討論完成下表:
順序準備劉備的態(tài)度
。P鍵詞語)
關羽、張飛的態(tài)度
。P鍵詞語)結(jié)果
一顧
二顧
三顧
總的說明什么
(通過看電視、讀課文,討論、填表讓學生大致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以及人物的個性,總的說明劉備是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大業(yè)的。)
三、對比研讀,細節(jié)感悟
1.默讀課文找出表現(xiàn)劉備“誠心誠意”的詞句,然后自己試著讀一讀。
2.交流點撥,對比研讀:
A:三顧茅廬時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
第二次拜訪時:當時正是數(shù)九寒天,雪花紛飛。三人冒雪走到臥龍崗。
。ń柚@些環(huán)境描寫的襯托,反映出劉備請諸葛亮決心大,心意誠。)
B:劉備的語言與關羽、張飛的對比。
劉備a.劉備說:“我冒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b.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
c.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jīng)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
張飛a.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b.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
c.張飛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么這樣傲慢!等我到草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
。◤堬w的粗魯、莽撞反襯出劉備的謙恭態(tài)度。)
C:劉備的行為與關羽、張飛的對比。
劉備:a.劉備叫人立即備馬。
b.劉備輕叩柴門……
c.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口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寺站在房門臺階下午等孔明醒來。
d.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創(chuàng)大業(yè)。
張飛:a.關羽、張飛都不耐煩了。
b.見劉備還站著等,張飛氣極了。
(正是劉備這種禮賢下士的態(tài)度感動了諸葛亮,才使退隱山林的諸葛亮答應出山輔佐劉備。)
D:指導感情朗讀。
a.自由組合,分角色朗讀。
b.分角色表演性朗讀。(讀得好的,及時表揚)
3.學生小結(jié):劉備是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之人,結(jié)果他的誠意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從此下山輔佐劉備。
四、課外延伸,引導閱讀
1.出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名句。
a.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b.這句話是誰說的?
2.出示諸葛亮的名作《出師表》!熬瞎M瘁,死而后已”是此文中的名句。
3.教師講解《出師表》的大致意思。學生小結(jié):《出師表》最終表達了諸葛亮對劉備的一片忠心。
4.從諸葛亮下山到諸葛亮最后寫出名作《出師表》以表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什么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難道僅僅是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嗎?課余閱讀《三國演義》通俗讀物,了解劉備其人、其事。重點評價劉備性格特點。
評:
1.本設計緊緊圍繞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形成了“課前引導——課中指導——課后延伸”的整體探究教學模式,突出了以課本為憑借,課內(nèi)打基礎、課外求發(fā)展的現(xiàn)代教學理論。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盡可能地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搜集信息、整體把握、對比研讀、引導閱讀,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結(jié)構(gòu)緊湊、扎實、有效。
3.以讀代講。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讀,而且讀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讀中理解、感悟積累,運用課文語言,把握課文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
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6
讀了多遍《三顧茅廬》,問自己:編者把古典名著中的精彩章節(jié)納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課文有承擔著哪些教學目標?課文與原作品之間有哪些異同,各自的價值分別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搭建起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的橋梁?
對比閱讀
把課文、原作品、影片,進行對比閱讀、欣賞,能充分挖掘文本資源,把古典文化呈現(xiàn)給學生,而不僅僅是教一篇課文,講一個故事,寫幾詞語。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于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cè)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jié)構(gòu),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后呼應,彼此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推進。
因此對比閱讀有兩大目的:一是為充分挖掘課文的資源,二是為引發(fā)課外閱讀的興趣。
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了原文對前兩次拜訪描寫比書中詳細,但相對于第三次拜訪而言,依然可見作者的詳略分配的匠心。
作者對隆中的景色描寫很特別,無論是課文中的“好象一條等待時機起飛的臥龍”還是原著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倍甲屪x者未見諸葛先感諸葛大智。
對關張二人的直面描寫與對劉備的側(cè)面烘托。課文張飛的“嚷”足見其對兄弟的義氣和性格的急躁。原著的描寫就更加入木三分了。
。1)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保2)張飛曰:“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保3)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這些描寫把張飛的急躁與魯莽躍然紙上,讓我們鮮明地感受到劉備對賢才的珍惜、自尊。
對劉備的“下馬步行”“吩咐”“輕輕走進”“恭恭敬敬”地“等候”等細節(jié),最吸引學生的當然要屬影片的刻畫了。蒙太奇手法把時間的推移,劉備的耐心、恭敬刻入觀眾的心底。
原文對諸葛亮出謀劃策的敘述,放在了下一個章節(jié)中,而課文的最后兩小節(jié)則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原文對劉備每一次的拜訪都有一首詩加以概括。精練的語言,給學生的概括做出了示范。
……
通過對比閱讀,我們能挖掘到許多資源,但課堂并不是所有資源的羅列和呈現(xiàn),要根據(jù)《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基礎加以判斷,然后作出正確的選擇。
目標定位
不管是什么樣的作品一旦入選教材就會在價值與功能上發(fā)生一定變化,因為它已融入了編者的意圖!度櫭⿵]》是根據(jù)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有關內(nèi)容改寫而而來的。入選教材后,就有了其特別的價值與目的:一是讓學生接觸、感受古典名著,領略它的魅力,更加喜歡民族的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盡管課文是原文的節(jié)選和改編,已經(jīng)和原文有了一定差別,但仍保留了原有的味道和精華,仍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二是架起了課內(nèi)、外閱讀的橋梁。課文只是對第三次拜訪做了描述,而前面兩次的拜訪只有“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但都沒有見著”這一句話作了簡單交代,詳細情景如何?諸葛亮出山后,到底為劉備實現(xiàn)大業(yè)做了什么,結(jié)局如何等,這些“未知”足以喚醒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課文可以作為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的出發(fā)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喜歡并能夠獨立閱讀古代名著的興趣和能力。
初識了課文的價值,可以針對《語文課程標準》中相關的目標和要求,結(jié)合本課的具體情況,確定教學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3、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認識課文中有關比喻句,把握其比喻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
4、學習略讀和默讀,認識到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5、能正確復述故事梗概,初步感受作品中深刻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拓展自己的閱讀面引發(fā)興趣,積極閱讀《三國演義》。
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7
一、教學理念:
1、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zhì)。
4、發(fā)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三、教學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tài)等來理解。
。ǘ┳灾鬟x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fā)給學生。)
一顧
二顧
三顧
怎樣一個人劉備
(言、行、神態(tài))
問又問
失望而回
張飛
。ㄑ、行、神態(tài))
失望而回
(1)如果對張飛感興趣,找出描寫張飛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對劉備感興趣,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神態(tài)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巡回,了解學情。
2、研讀劉備、張飛的句子。(按學生回答的順序講)
。1)研究劉備的同學交流。
按學生交流的情況分別投影,重點落實字詞,這些句子要具體講,認真讀,讀出感情。隨機板書:斥責張飛、下馬步行、階下恭候、趕緊謁見。
學生另外找出的有關劉備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讀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2)研究張飛的同學交流。
用同樣的方法投影出示,讀讀議議,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3)文章主要是寫劉備,但同時也把張飛寫進去了,這是否多余?分小小組討論。
然后交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點撥,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隨機板書:反襯
。4)對比朗讀,愿意朗讀張飛的讀出他的莽撞無禮,愿意朗讀劉備的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三)課外延伸,激發(fā)興趣。
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這篇課文的有關章節(jié),以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相關文章:
三顧茅廬教案優(yōu)秀11-22
《三顧茅廬》教案4篇10-26
三顧茅廬課文教案11-22
關于《三顧茅廬》教案4篇04-22
《三顧茅廬》教案匯總8篇04-25
《三顧茅廬》教案匯總10篇04-27
《三顧茅廬》教案集錦六篇05-06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錦集9篇05-12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集合七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