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zhì);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和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作出有依據(jù)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難點】: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前一周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試管、水、食用油、一顆有根有葉的小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問題導入
1、師:一棵大樹,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是很困難的;一株小草,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容易嗎?
2、生:思考后回答。
3、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來。(出示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們種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師:揭示并板書課題:我們先看到了根
二、(觀察活動)觀察植物根的生長
1、師:我們種下的四季豆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現(xiàn)在請你們認真地觀察觀察,看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
2、生:學生觀察自己在前幾天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師:剛才,你們認真觀察了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4、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5、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快。
三、(研究活動)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師:我們給鳳仙花澆水時,一般往哪里澆?為什么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師: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討論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師: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植物的根還有什么作用?實驗步驟如下:
參看P8頁書上的內(nèi)容,教師邊講邊操作。①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②將植物的根浸泡在試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試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fā)到空氣中去,并在水面處做好標記。④觀察試管中的水量有什么變化。
7、師:過幾天,試管中的水量變化說明了什么?
8、師:(總結)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zhì)。
【作業(yè)布置】:
家庭實驗:參看P8頁書,制作一個“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實驗裝置,并注意觀察實驗裝置里水量的變化。
【板書設計】:
3.我們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學反思】: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人體的感覺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膚等。
2.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認識物體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觀察結果。
3.在觀察研究中愿意與他人合作。
教學準備
1、米飯、面包、包子、饅頭、各種水果等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食物、
2、其他物品:鮮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復讀機、課件等
教學方法
信息搜集法 小組討論法 實驗探索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一滿桌豐盛色香味俱全的飯菜,讓學生觀看。
問:面對這樣一滿桌豐盛的飯菜,你有什么感受?
讓學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個歸納: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夠引起我們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顏色,“香”是指食物發(fā)出的氣味,“味”是指食物各種各樣不同的味道。
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1)分小組觀察所準備的食物
每個小組一張觀察表格,講解怎樣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寫表格,并將觀察到的填寫在表格中。
(2)集體交流觀察到的食物特點,教師進行板書。
。3)引導學生從觀察的現(xiàn)象中去歸納
通過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顏色,通過鼻子聞,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氣味,通過用舌頭嘗,知道了食物的味道……
三、引導學生運用感覺器官對其他物體進行綜合觀察
1、我們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觀察問題以為,還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來觀察物體?
分組實驗:每個小組分給不同的鮮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復讀機、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種方法觀察這些物體
2、觀察,然后進行交流
3、引導學生進行描述,觀察物體還要用到聽覺器官耳朵,觸覺器官皮膚、如:觀察復讀機除了用眼睛看,還要用手摸,用耳朵聽等等方法來辨別
四、歸納總結
1、 說說我們今天觀察物體要用到那些器官?這些器官能認識到物體的'哪些特征?
2、 歸納這些器官的作用:
視覺器官(眼睛)——看到物體的外形、顏色、大小等
聽覺器官(耳朵)——聽到物體發(fā)出的聲音,辨別聲音的高低、強弱等
嗅覺器官(鼻子)——聞到物體發(fā)出的不同氣味、
味覺器官(舌頭)——嘗到物體不同的味道、
觸覺器官(皮膚)——感受到物體的冷熱,現(xiàn)狀,光滑粗糙。
科學教案 篇3
第一章 生物科學和我們
【情景點擊】
【課程目標】
1.嘗試說出人類健康面臨的挑戰(zhàn)。
2.舉例說出生物科學與社會的關系。
3.說明學習生物科學需要正確的方法。
4.嘗試像科學家一樣實驗。
【自主預習精細梳理】
1.人類面臨的問題之一:健康問題
(1)癌癥是人類健康的殺手,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都可能導致癌癥的發(fā)生。
。2)癌癥的預防措施
①避免接觸物理、化學、病毒等各種致癌因子。
②增強體質(zhì),保持心態(tài)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傳染病
①發(fā)病率較高的傳染。阂来螢椴《拘愿窝住⒎谓Y核、痢疾、淋病、麻疹、傷寒及副傷寒、梅毒、瘧疾、出血熱、猩紅熱等。21世紀教育網(wǎng)版權所有
、诓∷缆瘦^高的傳染病:依次為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兒破傷風、流腦、鉤端螺旋體病、炭疽病、乙腦、霍亂、出血熱等。21教育網(wǎng)
2.生物科學與社會: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
。1)對于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遺傳病,可通過對胎兒進行產(chǎn)前基因診斷,并對確診患病的胎兒實施人工流產(chǎn),從而避免遺傳病患兒的出生。
(2)基因治療是治療遺傳病的新途徑,其基本原理是采用轉基因技術將帶有治療作用的基因(目的基因),導入患者的受體細胞中,體外培養(yǎng)使其增殖,然后輸回患者體內(nèi),以糾正或彌補缺陷基因帶來的影響;或將目的基因通過載體直接送入人體內(nèi)受體細胞中,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思考】有些糖尿病是由于基因(遺傳物質(zhì))突變引起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濃度高于正常水平,從而形成糖尿,目前一般采取注射胰島素的方法暫時緩解,但一段時間后血糖又會升高,如何根治?
提示: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健康基因導入胰島細胞,即基因治療。
3.21世紀生物科學發(fā)展的大趨勢
對生命現(xiàn)象與生命本質(zhì)的研究不斷擴大、深入,向微觀和宏觀、最基本和最復雜的兩極發(fā)展。
4.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法是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許多生物現(xiàn)象及規(guī)律都是通過科學的實驗法而被發(fā)現(xiàn)的。實驗法要遵循一定科學過程,通過雷迪→尼達姆→斯巴蘭扎尼→巴斯德的實驗,不但能體驗到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且更能感受到實驗法是挑戰(zhàn)偽科學最有力的武器。
5.生物科學的探究過程
研究生命科學的程序包括觀察、假設、實驗、對假設的進一步修正,得出結論、進一步地觀察、進入下一個認識周期。在嘗試像科學家一樣實驗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
。1)觀察:用一種或多種感官去收集有關這個世界的信息。觀察有時需要使用一些輔助儀器,如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
。2)測量:對被測量的對象用比較精確的數(shù)據(jù)加以表示。
。3)實驗設計:預測技能實際上是根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和既往實驗對將來的事件作出的推論。由于預測只是推論的一種,所以可能出錯,必須通過巧妙設計實驗來檢驗預測的正確與否。在設計實驗時,特別注意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對照原則、平行重復原則、等量原則等。
。4)收集數(shù)據(jù)和分析數(shù)據(jù):把分類、觀察或測量得到的內(nèi)容如實地記錄下來的過程叫做數(shù)據(jù)收集。運用數(shù)學知識整理、分析、歸納各種數(shù)據(jù),可能會發(fā)現(xiàn)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得出獨到的見解,并通過實驗報告的形式與他人交流。
。5)安全實驗:科學實驗需要確保實驗安全。只有完全理解并能自覺遵守實驗安全規(guī)則才能確保實驗安全。
【思考】巴斯德的實驗最精巧的一個方面是什么?
提示:將玻璃瓶頸拉成彎曲的鵝頸狀,如圖。好處是:瓶子雖未密封,卻可以保持無菌。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zhì)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zhì),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zhì)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zhì)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2.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3.浸泡好的廢報紙、筷子、棉布
老師:古代造紙的錄像。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小游戲:各取所需
具體規(guī)則:教師出示木頭、紙、鐵、塑料,讓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材料,并簡單說明理由。具體情境設置舉例:做一個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導語:剛才同學們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材料,我們認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這節(jié)課,讓我們來研究材料的吸水x##b。
二、誰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為什么這樣想?把猜測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2.怎么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出示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我們請這兩位朋友來幫忙,你們打算怎么做?(學生小組設計實驗,只要求簡單設想)
3。教師補充觀察、實驗要點:
①.實驗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盡量保持相同。
、冢畯膫让嬗^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化。
③.注意記錄,可以用圖畫和語言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觀察。
④.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把四種材料按吸水性從強到弱排序?斓男〗M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關?
4.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
可預期的發(fā)現(xiàn):
①.紙的吸水能力最強、木頭次之、塑料和鐵最弱。
、冢埡湍绢^都能把水吸到內(nèi)部,它們的表面比較粗糙,可能中間有空隙。
三、紙的觀察
1.提供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導語:紙的吸水性最強,有些同學猜想紙的中間可能有空隙,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更仔細地來觀察兩種紙吧。
2。我們可能用什么方法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呢?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鏡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順序。
3。小組觀察后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紙的特點,均應給予肯定,要注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紙的纖維和結構上去。
4。我們在鉛畫紙和餐巾紙里都發(fā)現(xiàn)了纖維,紙的纖維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可以把紙放入水中,輕輕攪拌一下,進行觀察。(學生觀察懸浮在水中的紙纖維)
四、介紹造紙術
導語: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但不知道同學們了解過沒有,世界上第一張紙正是由我們中國人造出來的呢!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我們來看一看古人是怎樣造紙的,想想跟我們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關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紙的錄像。
說說古人造紙與我們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纖維)
五、我們來造一張紙
1.有沒有興趣用短纖維來造一張紙呢?出示造紙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廢報紙。學生動手造一張紙。
3.觀察:我們造的紙是怎么樣的?與我們使用的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由纖維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紙纖維疊加的方式等。
4。我們能造一張厚薄均勻一些的紙嗎?紙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課堂小結:
1。通過對紙的研究,我們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與什么有關了嗎?
2。用過的紙還能再利用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用過的紙?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能夠調(diào)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畫圖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調(diào)查、討論,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2、難點: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時,對植物各部分的名稱有所認識。
三、教學準備。
一些植物或圖片、課前收集植物對人類的貢獻相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認識植物對人類的多方面貢獻。
1、講述: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有生命的物體,包括哪些?
2、提問:在動物和植物中,你認為誰和我們?nèi)祟惖年P系最密切?
3、學生回答。
4、講述:大部分同學認為植物同我們?nèi)祟愱P系最密切,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說一說嗎?
5、小組討論。(可以結合書上插圖或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
(二)認識植物的局部。
1、講述:在同學們剛才的發(fā)言中,都談到了我們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說說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嗎?
2、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把植物的名稱寫在黑板上或貼出相應圖片。
3、以橘子為例,提問:橘子是大家愛吃的水果,我們是不是把整個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認識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稱。
1、講述:
剛才在交流過程中我們知道了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都有可能被我們食用,它們含有不同的營養(yǎng),而這六個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請看p17,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圖,在它的生長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其實,其他植物一般也有這些部分。你能說出一些嗎?
2、請你在活動記錄上畫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圖,并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ㄋ模┱n外調(diào)查
調(diào)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心臟的大小、位置、結構;了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與哪些因素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根據(jù)現(xiàn)象合理猜想,能夠利用簡單的表格、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意識;珍愛生命,并將學到的知識用于生活。
教學材料準備:
1、模擬心跳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2、多媒體課件;
3、聽診器、心跳測試記錄表、血液循環(huán)繪圖板、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聽診器,教師問:知道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嗎?
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入本課研究主題:心臟和血管(板書:心臟和血管)
2、學生交流關于心臟想知道的問題。根據(jù)交流情況,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認識心臟。
【通過讓學生思考聽診器的作用,引出心臟,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這樣既直入主題、不浪費時間,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二、自主探究,認識心臟。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據(jù)學生已有經(jīng)驗先讓學生猜測位置,在猜測中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摸一摸,你的心臟在哪里?試著說一說它的樣子。
課件出示心臟模型、位置。
師生交流總結:心臟位于人體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頭在胸前比劃一下自己心臟有多大。
【通過學生猜測,摸一摸,找出心臟的位置,最后出示課件,師生共同總結出心臟的位置、大小、形狀。學生在親身感受中驗證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2、摸一摸、聽一聽
對照著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臟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覺?
學生自己摸摸心臟,感受心跳。
指導正確使用聽診器的方法:將聽筒置于耳內(nèi),用有膜片的這端放到心臟的位置。沒有輪到你的同學可以把耳朵貼近同伴的左胸心臟的位置,靜靜的感受心臟的聲音和節(jié)奏。
學生用聽診器聽心跳。
學生交流聽到的聲音,師生共同總結:有規(guī)律的、有節(jié)奏的一跳一跳的。
【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是想通過聽診器,讓學生清晰的聽到心跳,在聽中感受心臟,學生對這個實驗的興趣很濃厚,但一定要給學生講解聽診器的正確使用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實驗!
3、看一看,做一做
。ㄕn件出示心臟跳動)大家看一看,說一說:心臟是怎樣跳動的?學生交流
師生用手勢模擬心臟的跳動,共同總結:(比劃)我們把這樣叫收縮,這樣叫舒張。心跳就是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板書:心臟收縮、舒張)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我們就感覺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來用手勢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利用聽診器感受心跳,但心臟到底是怎么跳的,學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課件給學生最直觀的心臟跳動,并在觀察的同時引出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最后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設計了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心跳,學生在玩手勢的同時,加深了對心臟跳動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師出示豬心臟解剖圖,看其內(nèi)部構造。
【在上面幾個實驗的'基礎上,適時的拋出問題“心臟的內(nèi)部構造又是什么樣的嗎?”將學生帶入心臟內(nèi)部構造的學習中,接著通過豬心臟解剖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心臟的構造!
課件出示心臟內(nèi)部構造:心臟是具有強有力的肌肉構成的,內(nèi)部是空的,可以分為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個腔的位置。
小組交流,在交流中強化四腔。
【在第二個大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通過教師適時拋出的問題及幾個活動的設計,同學們在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心臟的形狀、大小、位置、構造!
三、探究心臟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臟跳動
1、猜想心跳作用。
學生猜測,交流。
2、師:同學們認為心跳的作用是輸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驗證?
學生交流。
提供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小組商討“設計一個演示心臟跳動的模擬實驗”實驗方案,并在班內(nèi)交流。
3、實驗補充完善后,分組實驗。
小組到前面演示實驗,并交流實驗結果。
4、師生共同演示實驗,在演示中得到理論的提升。最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心臟的作用:心臟收縮,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心臟舒張,將血液運回心臟。
【在課堂上,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或是直接給出結論,只是起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得出結論,學生理解的更為透徹,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ǘ┱J識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幾種血管
通過課件形象揭示三種血管。
理論提升:我們來看人體全身血管圖,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各處的血管叫動脈。(動脈里的血液攜帶著養(yǎng)料和氧氣,一般用紅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叫靜脈。(靜脈里的血液攜帶著人體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氣等廢物,一般用藍色表示),連接動脈和靜脈的是比頭發(fā)絲還細的布滿全身各處的是毛細血管。(板書:毛細血管)。
學生看完課件,師生共同完成板書:血管有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用紅筆板畫動脈血管,用藍色板畫靜脈血管。
【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直觀的學習,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認識三種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環(huán)
1、畫血液循環(huán)圖。各小組先想一想,用箭頭在血液循環(huán)模板畫出,血液在人體內(nèi)是怎樣循環(huán)流動的,用箭頭在圖上劃出血液流動方向。師巡回指導。
2、學生上臺展示,揭密血液循環(huán)
找兩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他們的想法。
師總結:心臟的構造以及血液循環(huán)是非常復雜的,同學們能想到這么多,很不簡單。
看屏幕電影:血液在人體內(nèi)到底是怎樣循環(huán)流動的呢?我們再來看個影片。(課件插播血液循環(huán)小電影)看了剛才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身體相互說說,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之間怎樣循環(huán)流動。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血液循環(huán)圖是基于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理解與猜測,在猜測后給予正確的引導,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入,記憶會更加牢固。】
四、測脈搏,探究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師生交流,除了用聽診器聽心跳,你知道還可以怎么測心跳?
找一找身體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這樣的跳動?(生:手腕、脖子、頭)
師生共同總結:脈搏是由于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所以我們通過摸脈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況。
【有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學生不難猜測出脈搏是因為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
。ǘy心跳,了解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
1、測半分鐘心跳數(shù),然后將測得的數(shù)據(jù)乘以2記錄下來。
比較數(shù)據(jù),找發(fā)現(xiàn)。
學生交流:每個人的心跳是不一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關呢?
2、老師質(zhì)疑:剛才我也測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鐘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這是怎么回事?
學生猜測原因:可能是因為太緊張的緣故;或許是心情激動。與情緒有關。
師:你在什么情況下還感到過心跳與平時不一樣?
生自由回答(激動,批評、看恐懼片等等。)
師:現(xiàn)在誰能總結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關呢?學生總結。
提升:人在情緒激動、從事勞動或體育運動時,需要的氧氣多,血液循環(huán)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會明顯加快。另外,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狀況的人,心跳會有所不同,少年兒童在正常情況下的心跳每分鐘60——100次。我們學會了摸脈搏的方法,平時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檢查自己的健康情況。
【學生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斜面構造上的要素;
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系提出疑問,了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過實驗驗證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識與技能
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之一,了解它的結構特征及組成;
知道斜面及其變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叛菔静牧希罕P山公路、橋梁的引橋等圖片和電教課件、斧子、葡萄酒開瓶器、瓶子上的蓋子、水龍頭、螺絲釘、一段圓木等。
⑵分組實驗器材:一個封閉的重盒子、長短不同的木板、鐵架臺或其他支架、彈簧秤、滑輪組、書、各種螺釘、各種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紙片。
2、學生準備:拉鏈、帶蓋子的塑料瓶等實物。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問: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哪幾種簡單機械?這些簡單機械各有什么作用?
2、談話:假如有一個沉重的機器要你從低處搬到高處,你會怎么做?小組討論,并利用身邊的現(xiàn)有材料操作演示搬運活動。
3、交流,比較:哪一種方法搬運起來更容易些呢?
4、小結:利用斜坡,搬運工作會簡單許多。用了斜坡,將沉重的機器用手推車推到高一點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難了。(畫示意圖)
二、觀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體出示盤山公路、橋梁的引橋、樓梯等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交流、歸納總結:都可以將物體提升到一個高度;都具有一個傾斜面。
3、揭示:像盤山公路、橋梁引橋這樣的斜坡或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與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書:斜面)
4、討論: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來調(diào)整斜面的傾斜度?(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斜面的長度,二是斜面的高度。這也是斜面的兩個要素。)
5、圖片出示兩座高度相等、引橋長度不等的拱橋的圖片。提問:如果你騎自行車上橋,上哪一座橋比較輕松些呢?說說你以往的體驗和感受。
6、談話:為什么同樣高的拱橋,騎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氣不一樣呢?當引橋變得更長些時,引橋這一個斜面的坡度變得更小了。
三、實踐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對力的影響。
1、出示問題:一個斜坡的坡度大。ㄐ泵娴拈L短)到底是如何影響小車運動時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學生提出假設。
3、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小組討論,設計實驗。
4、交流:你是如何設計實驗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勵學生盡量使用身邊現(xiàn)有的材料來做簡單的實驗)。
5、評點學生的實驗設計,并作指導。
可以分別從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兩個因素去考慮并實驗操作:斜面的長度和斜面的長度。各組同學在實驗操作時要保持其中一個量的不變。
6、學生按假設的不同分組實驗,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填寫活動記錄。
斜面的坡度大小對小車拉力影響的實驗記錄
斜面坡度
。〞緮(shù)) 豎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長度對小車拉力的影響的實驗記錄
斜面的長度 豎直提起 60厘米、 90厘米 、120厘米 所需的拉力
7、匯報實驗現(xiàn)象,交流實驗收獲。
8、提問:比較全班同學測得的數(shù)據(jù),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9、小結:如果斜坡的長度不變,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車運動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變,增加斜面的長度,斜坡越長,小車運動時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盤山公路的圖片,提問:通往山頂?shù)墓窞槭裁床恍蕹苫菀粯拥男泵?公路繞著山盤旋而上,與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變?盤山公路為什么要修成這樣呢?
四、認識變形的斜面。
1、實踐操作活動:從紙上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后將紙圍著鉛筆繞起來。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出示螺釘,組織觀察并討論:螺釘上的螺紋與斜面有什么關系?
3、小結:螺旋是一種變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長,繞在圓柱形物體上的螺紋就越密。
4、討論: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嗎?為什么要把釘子做成螺旋狀的?
5、出示一段圓木,你可以把它掰開嗎?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這段圓木分開?(出示:斧子)觀察斧子的剖面結構。我們把這種形狀叫做“楔形”。楔形是兩個背對背的斜面。
6、指導一學生操作實踐,利用斧子的楔形結構將圓木劈開。說說感受。
7、還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組織學生觀察拉鏈:你是否嘗試過用手把拉鏈的兩邊扣到一起?怎么樣把拉鏈的兩邊分開或者合上呢?
實踐操作,體驗拉鎖的重要作作用。
9、小結: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變形。
五、學習應用,遷移拓展。
1、利用多媒體出示多幅圖片,解釋一下它們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各是什么?
科學教案 篇8
教材簡析:
《食鹽地水里溶解了》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溶解〉的第一課,主要通過實驗,讓學生辨別常見的幾種物質(zhì)是否溶解在水中,認識溶解的幾個特點,形成關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親身實踐“鑒別各種物體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么是“溶解”,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使學生感受“溶解”的幾個特點。
教學準備
1、 9種可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物質(zhì)。(生活中常見的)
2.實驗必備儀器。(燒杯、玻璃棒、聚氣瓶、勺子、濾紙、漏斗、鐵架臺)
3.探究用的表格,1張。
教學流程:
(一)故事引入,質(zhì)疑激趣
1、老師講一個關于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
2、學生談談對溶解的認識。
(二)演示實驗,學會操作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燒杯、聚氣瓶、玻璃棒、勺子,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在燒杯內(nèi)裝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鹽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輕輕攪拌;
第四步:做好實驗記錄,匯報實驗情況。
(三)親自實驗,了解“溶解”
1、小組分工合作
將全班同學分成8組,每組4人,根據(jù)各自的`特長,組內(nèi)分好工。
2、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安全性。
3、小組討論匯報
各小組在實驗的基礎上,分析討論所做實驗是“溶解”實驗還是“不溶解”實驗,說說依據(jù)。
(四)分離實驗,解釋“溶解”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漏斗、濾紙、鐵架臺、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課件演示實驗步驟
第一步:折濾紙:先把濾紙對折,再對折,然后把濾紙打開,一面三層,一面一層,跟漏斗一樣的形狀;
第二步:放濾紅:把濾紙小心地放入漏斗內(nèi),濾紙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點水把濾紙濕潤,使濾紙與漏斗緊貼。
第三步:放漏斗在鐵架臺鐵圈下放好一個量杯,再把漏斗放入鐵架臺鐵圈內(nèi),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nèi)壁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 ,將燒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體沿著玻璃棒流進漏斗,不能漫過濾紙。
3、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做好實驗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哪些物質(zhì)和水混合后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五)總結實驗,拓展延伸
1、解釋溶解
觀察實驗表格,了解溶解的特點,知道溶解是指:物質(zhì)放入水中后,變成肉眼看不見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過濾的方法分離的一種現(xiàn)象。
2、布置課外作業(yè),
學生課后研究如何幫冬冬把鹽找回來。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概念:
1、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lián)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視覺圖像也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主要標志,利用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極星(小熊座)。
教學目標:
制作星座模型,對模型進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釋。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全天星空圖、星座圖、傳說資料。
2、學生準備:紙板、細線、橡皮泥。
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老師出示星座圖,同學們,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興嘆,但哪位同學知道怎樣認星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在星空是(一)》。
2、請同學們了解課本57—58頁,然后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
3、提出問題
。1)星空中有些什么星座? (2)如何借助大熊座找到北極星?
互動學習:
一、比較平面和立體,鋪墊星座概念
1、出示正方形和立方體,問:它們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
2、出示圓和球形,問:它們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
3、出示平面點圖和星座模型
。1)它們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
。2)它們之間又有什么聯(lián)系?
二、制作和觀察星座模型,建構星座概念
1、制作要求:
(1)在1—7號小孔上分別掛上不同長度的鈴鐺。
(2)將其固定在鐵架臺上。
2、出示北斗七星圖,推測:組成北斗七星的這七顆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會是怎么樣的?如果從宇宙的其他地方,如這顆星看過去,還會是這樣的圖像嗎?
3、關于星空,除了北斗七星,你還知道些什么?
剛才大家已經(jīng)說出了很多星座的名字,這張星圖中就有許多星座,看一下,有哪些星座?
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
三、布置觀測任務,深化星座概念
1、北天星圖觀察
。1)出示北天星圖找大熊座和小熊座
板書 :大熊座——北斗七星
小熊座——北極星
。2)填寫北天星圖。
。3)請同學上來匯報一下。
2、南天天星圖觀察
課件出示南天星圖,填寫記錄紙中的星圖,并匯報交流。
3、剛才我們是對照著星空圖片找到了這些亮星或恒星特殊組合及它們所在的星座,那如果在今晚實際的夜空中你找到它們?那今晚七點就去觀察星空,找一找這些星座吧! 自我總結
。1)學生互動出題: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能出一些題來考一考你的同學嗎?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1
科學教案(精選)07-28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6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3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