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国產乱老熟视頻老熟女,97在线起碰视频,麻豆Av一区二区,亚洲视频国产91www.

<pre id="jdrot"></pre>

<td id="jdrot"><strong id="jdrot"></strong></td>
      <pre id="jdrot"></pre>

          當前位置:9136范文網(wǎng)>教育范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時間:2023-12-26 06:59:2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琵琶行并序》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這種文學體裁;

            2、領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具體內(nèi)涵;

            3、體會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4、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的出色音樂描寫。

            【教學難點】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教學準備】錄音機、樂曲《春江花月夜》。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它不像藍天白云、飛禽走獸、山峰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何才能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呢?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典范,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一起聆聽這美妙的音樂。(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這種體裁

            學生閱讀相關資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學依次朗讀序文和全詩,每人讀一段,并正音。

            2、小聲播放樂曲《春江花月夜》,教師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3、把握詩歌內(nèi)容:

            學生快速默讀詩序文和全詩,把彼此對應的部分找出來。

            明確: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跟詩的第一段對應;第四、五句(“問其人……轉徙于江湖間”)同詩的第二、三段對應;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對應。

            四、作業(yè):反復讀全詩。

            第二課時

            一、鑒賞詩歌:

            1、提問:詩中幾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確:詩人三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她的演奏是詩人和他的客人聽到的。第二次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寫,但寫得簡略。

            2、賞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學生自由朗讀詩的第一段。

           。2)學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沒有明確交代,同學們能判定出是哪種基調嗎?有什么理由?

            明確:它的基調是悲涼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這“繞船明月江水寒”之際,顯然是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確實打動了“慘將別”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離愁,以致“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其余寫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寫?zhàn)T別酒宴的悲傷氣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學生有感情地背誦第一段。

            3、賞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的第二段

           。2)學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琵琶女演奏之前調弦,并已進入樂曲的境界中。第二階段(“弦弦掩抑聲聲思……說盡心中無限事”)寫琵琶演奏大概根據(jù)當時心緒選定的一支曲子,寫出了琵琶女的技藝的嫻熟。第三極端(“輕攏慢捻抹復桃……四弦一聲如裂帛”)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鄉(xiāng)》。

           。3)學生思考:作者分幾個樂段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個樂段的內(nèi)容是什么?詩人是用怎樣的手法來表現(xiàn)樂曲情調的?

            明確:作者分四個樂段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xiàn)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了;接著又逐漸緩慢下來,仿佛進入了半終止狀態(tài)——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憂愁暗恨”,并期待著變化的到來。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fā)展得很快,接著就出現(xiàn)了“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緊張的場面。第四樂段寫樂曲的終止,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跟鋼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終止全曲一樣具有顯著的藝術效果,使聽眾繼續(xù)沉浸在樂曲的境界里。

           。4)本段用“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小側面烘托,說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境界中。

           。5)學生有感情地背誦第二段。

            4、賞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學生默讀三至五段。

           。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調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確:調子悲涼,與《霓裳》、《六么》不同,從“滿座重聞皆掩泣”和“江州司馬青衫濕”可看出。

           。3)作者寫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從正面寫音樂的藝術境界。第三次作者從側面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二、比較閱讀李賀《李憑箜篌引》

            三、作業(yè):

            1、背誦全詩;

            2、找白居易其他詩歌作品,如《長恨歌》。

          《琵琶行并序》教案2

            學習目標

            1、把握詩歌基本內(nèi)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兩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詩歌的表達技巧,把握詩人的情感變化;

            3、欣賞詩中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4、背誦全文。

            第一課時

            一、作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xiàn)實主義的偉大詩人。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xiàn)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新樂府運動,詩歌革新運動,由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導,主張恢復古代的采詩制度,發(fā)揚《詩經(jīng)》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tǒng),使詩歌起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強調以自創(chuàng)的新的樂府題目詠寫時事,故以此命名。所謂新樂府,是相對古樂府而言的。樂府本是漢武帝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采集民歌,供統(tǒng)治階級“觀風俗”。后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chuàng)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于變化,可多次換韻。

            二、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于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于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三、糾正字音

            教師通讀全文,糾正字音。

            錚(zhēng)憫然(mǐng)轉徙(xǐ)潯陽(xún)瑟(sè)聲聲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衣裳(cháng)紅綃(xiāo)鈿頭銀蓖(diànbì)謫居(zhé)整頓衣裳——(cháng)還獨傾——(huán)間關——(jiān)嘔(ōu)啞(yā)嘲(zhāo)哳(zhā)

            四、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教師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詞。

            左遷:

            明年:

            ……者:……的人,錚錚然有京都聲

            倡女:

            命酒:

            憔悴:

            轉徙:

            恬然自安:

            斯人: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因為長句:

            命曰:

            2、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nèi)容及作用。

            3、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4、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你有何看法?

            五、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1、詞義解析:

            慘:

            潯陽江:

            主人下馬客在船:

            2、作為敘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么內(nèi)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第二課時

            一、學生朗讀第二段,教師提示

            思考1:白居易是根據(jù)什么來描述音樂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聲中流露出什么樣的內(nèi)心感情?

            思考2、為什么演奏完畢,要添上“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

            二、學生朗讀第三、四段,教師提示

            思考1:詩人塑造了一個怎樣的琵琶女形象?為什么要著力刻畫這一形象?

            思考2、詩人為何認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們同在何處?

            三、學生朗讀最后一段,教師提示

            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何特色?

            四、細節(jié)探討

            1、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2、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3、詩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后貫穿了幾處景物描寫的文字。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呢?

            4、詩人用哪兩句詩將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詩人為什么會發(fā)出這樣的嘆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命運、遭遇?.“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第三課時

            合作探究

            一、全詩共寫了幾次音樂?(連帶詩歌結構)是怎樣寫的?

            二、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么特點?并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2、疊詞和聯(lián)綿詞: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僬婷枘。

           、趥让婧嫱校

            4、曲中帶情:

            三、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體會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前奏曲”:

            第三樂章“沉思曲”:

            第四樂章“悲憤曲”:

            四、完成課后練習

            詞類活用

            1.聞舟中夜彈琵琶者。()

            2.遂命酒。()

            3.商人重利輕別離。()

            4.歌以贈之。()

            5.血色羅裙翻酒污。()

            古今異義

            1.因為長句。古:;今連詞,表示原因或理由。

            2.鐵騎突出刀槍鳴。古:今:1.鼓出來。2.超過一般的顯露出來。3.使超過一般。

            3.暮去朝來顏色故。古:;今:顏色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所產(chǎn)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

            4.凄凄不似向前聲。古: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今:明年。

            6.似訴平生不得志古:;今:志愿實現(xiàn),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7.凝絕不通聲暫歇古:今:暫時。

            8.老大嫁作商人婦古:;今:長兄,長子。

            9.整頓衣裳起斂容古:今:使紊亂變整齊,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

            通假字

            1.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

            2.家在蝦蟆陵下。

            3.曲終收撥當心畫:

            一詞多義

            1.言:(1).感斯人言。()(2).凡六百一十六言。()(3)自言本是京城女。()

            2.命:(1).遂命酒。()(2).命曰《琵琶行》。()

            3.是:(1).是夕始覺有遷謫意。()(2).自言本是京城女。()

            4.為:(1).因為長句。()(2).初為《霓裳》后《六幺》。()(3).為君翻作《琵琶行》。()

            5.語:(1).琵琶聲停欲語遲。()(2).今夜聞君琵琶語。()

            6.輕:(1).輕攏慢捻抹復挑。()(2).商人重利輕別離。()

            7.暫:(1).凝絕不通歌暫歇。()(2).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8.泣:(1).滿座重聞皆掩泣。()(2).座中泣下誰最多。()

            文言句式

            1.歌以贈之。()

            2.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3.轉徙于江湖間。()4.問其人,本長安倡女。(")

            5.使快彈數(shù)曲。()

            6.送客湓浦口。()

            7.感斯人言。()

            答案

            四、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教師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詞。

            左遷:貶官降職。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

            明年:第二年。

            ……者:……的人,表判斷。

            錚錚然有京都聲:音調清脆動聽,有京都流行樂曲的聲調。錚錚,金屬相擊聲,這里形容弦聲清脆。

            倡女:“倡”通“娼”。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擺酒席。命,動詞,叫,吩咐,命令。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憔悴:臉色黃瘦。

            轉徙:不斷轉換地方,遷移居處。

            恬然自安:心境平靜,自覺安適。恬然,平靜坦蕩地。

            斯人:這個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天晚上才感覺到有被貶的不愉快的意味。謫,降職外調。

            因為長句:就寫了一首長詩。因,連詞,于是,就。為,動詞,寫,作。長句,指七言詩。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計六百一十六個字。凡,共計。言,字。

            命曰:命,動詞,取名,叫它。

            2、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nèi)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jīng)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3、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問其人,……轉徙于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4、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郁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五、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1、詞義解析:慘:悲傷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長江,因臨近潯陽,故古稱潯陽江。

            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登上船。

            2、作為敘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么內(nèi)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引了了琵琶聲。

            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

            中間四句寫船中餞別,“舉酒欲飲無管弦”為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伏筆,并和后文“潯陽地僻無音樂”照應。在無管弦的寂寞中飲酒,自然“醉不成歡”酒喝得雖多,卻不成歡,言外之意是心情郁悶,一個“慘”字不但渲染出氣氛的特點,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詩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則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詩人的離情別緒,有如荒江冷月。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為琵琶女的出場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氣氛。

            最后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郁悶和凄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突出琵琶聲的藝術魅力,感情由悲抑轉為驚喜。

            這種氣氛可用詩中的一個“慘”字加以概括。

            第二課時

            一、學生朗讀第二段,教師提示

            思考1:白居易是根據(jù)什么來描述音樂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聲中流露出什么樣的內(nèi)心感情?

            明確:1、詩人根據(jù)琵琶女演奏時琴聲的高低緩急,把演奏過程分為若干個階段,分而有合,寫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處戛然而止,干凈利落,動人心魄。2、運用通感的表現(xiàn)手法,賦形于聲,把對客觀事物的描述轉移到聽者主觀的感覺之中,啟發(fā)聯(lián)想,余韻無窮。

            3、使用了一連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來描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音樂,仿佛在聞其聲時能見其形,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

            4、運用了側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過音樂效果的描寫來烘托琴聲的優(yōu)美動聽、深切感人。琵琶女在琵琶聲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調,不得志的哀怨、悲憤之情,暗示了她悲慘的身世。

            思考2、為什么演奏完畢,要添上“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

            明確:1、為了突出音樂效果!扒臒o言”比報之以熱烈的掌聲或喝彩聲更好,這就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樂曲引人入勝,感人肺腑,它雖然結束了,但聽眾還是曲意未盡,仍然沉浸在動人的音樂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癡。這是一種最好的藝術反應,在直接描寫之后,續(xù)以這兩句精練而意味深長的間接描寫,更突出了音樂的魅力,是畫龍點睛之筆。

            2、為了深化詩歌的意境。它把動態(tài)的音樂凝固在靜態(tài)的畫面里,曲終已經(jīng)收撥,樂聲已經(jīng)消逝,但人們的欣賞活動仍在繼續(xù)。眼前是江水茫茫,無邊無際,四周寥落,萬籟俱寂,中天一輪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輝。人們憑著詩意的想象,似乎感到這秋涼的`夜色中彌漫著音樂的氣氛,這粼粼的波光中蕩漾著動人的旋律?傊嘁衾@梁,不絕如縷。這兩句詩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愴的樂曲和凄清的畫面都融為一體,這種以景結情的寫法,頗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妙。

            二、學生朗讀第三、四段,教師提示

            思考1:詩人塑造了一個怎樣的琵琶女形象?為什么要著力刻畫這一形象?

            明確:琵琶女年輕時曾是京城名噪一時的歌女,色藝雙絕,生活充滿了歡樂。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會發(fā)生動亂,不得已嫁作“商人婦”,過著凄慘的生活。詩人著力刻畫琵琶女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抒寫自己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恨。

            思考2、詩人為何認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們同在何處?明確:1、都來自京都“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辭帝京”

            2、皆有出色才華"名滿京都的藝人"和“才華橫溢的詩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和“因直言進諫而遭貶謫”

            所以詩人才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共鳴。

            三、學生朗讀最后一段,教師提示

            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何特色?

            明確:全詩以人物為線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為線索,一是以詩人的感受為線索。前者是明線,后者為暗線。兩條線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詩人),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怨恨交織,謫情離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江州司馬青衫濕”更是對主題的形象闡釋,是詩人同情琵琶女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四、細節(jié)探討

            1、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明確]: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2、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賯门赫缭娭兴鶎懀骸拔衣勁靡褔@息,又聞此語重卿卿!迸门畱嵓び脑沟那{本引發(fā)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后,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琵琶女也深深憐憫詩人)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兩人有著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淀,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說明]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3、詩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后貫穿了幾處景物描寫的文字。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huán)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凄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獎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仿佛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huán)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huán)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huán)境,渲染詩人被貶后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景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4、詩人用哪兩句詩將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詩人為什么會發(fā)出這樣的嘆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命運、遭遇?.“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僮x序與第三節(jié)相關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色藝雙絕、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歡笑紅顏)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飄零憔悴、飽受冷落)

            京倡商婦怨

           、诮柚⑨尅⑿、第一節(jié)與第四節(jié)相關部分,了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京城作官、、身居高位、位至諫言,名動京師)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謫居九江,凄涼落魄)

            京官謫官恨

           、邸跋喾旰伪卦嘧R”,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lián)系在一起?

            明確:音樂(琵琶聲)。

            第三課時

            合作探究

            一、全詩共寫了幾次音樂?(連帶詩歌結構)是怎樣寫的?

            第一次詩人送客聞琴邀相見(暗寫、側面烘托)

            第二次彈奏《霓裳》《六幺》訴淪落(明寫、詳寫)

            第三次感我此言“卻坐促弦”,青衫濕(明寫、略寫、側面烘托)

            二、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么特點?并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yōu)美)(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凄厲)

            由激越雄壯——舒徐流暢——間歇停頓——逐漸沉咽

            --好處: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

            2、疊詞和聯(lián)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xù)續(xù)、嘈嘈、切切

            聯(lián)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使音節(jié)悅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僬婷枘。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②側面烘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寫聽眾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曲中帶情:

            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著感情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著感情來聽、來描摹的。

            三、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體會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前奏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睗£柦,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第二樂章“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薄伴g關鶯語花底滑”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暗茏邚能姲⒁趟溃喝コ瘉眍伾省,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于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貞浀竭@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

            第三樂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毙勺兊谩袄錆薄澳^”,音樂之聲“暫歇”(由于心情沉痛,越來越低沉,以至于停頓),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第四樂章“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边@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jié)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沾毷。這現(xiàn)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xiàn)實和命運的抗爭!也和詩人無辜遭貶的憤懣不平相合。

            四、完成課后練習

            詞類活用

            1.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夜,時間名詞做狀語:在夜里)

            2.遂命酒。(名詞"酒"受助動詞"命"修飾,作動詞:擺酒席。)

            3.商人重利輕別離。(形容詞"重""輕"的意動用法:以為重,以為輕。)

            4.歌以贈之。(歌,名詞作動詞,作歌)

            5.血色羅裙翻酒污。(污,被動,被玷污)

            古今異義

            1.因為長句。古:因此創(chuàng)作;今連詞,表示原因或理由。

            2.鐵騎突出刀槍鳴。古:突然,發(fā)出;今:1.鼓出來。2.超過一般的顯露出來。3.使超過一般。

            3.暮去朝來顏色故。古:面容的色澤;今:顏色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所產(chǎn)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

            4.凄凄不似向前聲。古:剛才的;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的第二年;今:明年。

            6.似訴平生不得志古:稱心如意;今:志愿實現(xiàn),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7.凝絕不通聲暫歇古:時間短促,忽然;今:暫時。

            8.老大嫁作商人婦古:年齡大;今:長兄,長子。

            9.整頓衣裳起斂容古:整理;今:使紊亂變整齊,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

            通假字

            1.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篦"通"鎞",釵子。

            2.家在蝦蟆陵下。骸拔r”通“蛤”

            3.曲終收撥當心畫:“畫”通“劃”,用拔子劃。

            一詞多義

            1.言:(1).感斯人言。(話,名詞。)(2).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詞。)(3)自言本是京城女。(說,動詞。)

            2.命:(1).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動詞。)(2).命曰《琵琶行》。(取名,動詞。)

            3.是:(1).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此,指示代詞。)(2).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動詞。)

            4.為:(1).因為長句。(寫,做,動詞。)(2).初為《霓裳》后《六幺》。(彈奏,動詞。)(3).為君翻作《琵琶行》。(替,給,介詞。)

            5.語:(1).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回答,動詞。)(2).今夜聞君琵琶語。(曲,名詞。)

            6.輕:(1).輕攏慢捻抹復挑。(輕輕,形容詞。)(2).商人重利輕別離。(輕視,動詞。)

            7.暫:(1).凝絕不通歌暫歇。(短暫,副詞。)(2).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頓時,忽然,副詞。)

            8.泣:(1).滿座重聞皆掩泣。(哭泣,動詞。)(2).座中泣下誰最多。(眼淚,名詞。)

            文言句式

            1.歌以贈之。(介詞"以"的賓語"歌"前置,以示強調。)

            2.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詞結構后置。介詞結構"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動詞"學后"作補語。"于"相當于"向"。)

            3.轉徙于江湖間。(介詞結構后置。"于江湖間"作動詞"轉徙"的補語。"于"相當于"在"。)4.問其人,本長安倡女。("本"后省略動詞謂語"是"。)

            5.使快彈數(shù)曲。("使"后省略賓語"之",指"琵琶女"。)

            6.送客湓浦口。("客"后省略介詞"于"。"于"相當于"被"。)

            7.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詞"于"。"于"相當于"在"。)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配套練習

            3、就一段音樂,如《梁!坊颉抖吃隆穼懸欢蚊枋鲆魳返奈淖,2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寫音樂:邀相見訴淪落青衫濕

            比喻疊詞和聯(lián)綿詞正面描寫側面烘托

            前奏曲歡樂曲沉思曲悲憤曲

          《琵琶行并序》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白居易的有關常識。

            2、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xiàn)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3、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學習用文字表現(xiàn)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方法】誦讀、研讀、小組合作學習

            【課前預習】

            1、反復誦讀詩歌,閱讀《金版學案》第72走進作者探究背景,74頁的審美鑒賞。

            2、結合注釋,疏理課文,初步感受詩意。

            [教學過程和要點]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結合初中學過的課文及《金榜學案》72頁介紹)。

            三.賞析課文

            1、聽課文朗誦,引導學生疏理課文。(依據(jù)《金榜學案》74頁審美鑒賞)“聞琴聲——品琴音——談琴感”。

            2、學生自學并串講小序,了解小序的作用。

            3、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琴聲”。

            4、課堂小結。

            四.【當堂檢測】:試背第一段

            五.課后作業(yè):

            1、完成《金榜學案》75頁(二)的3、4

            2、預習:疏通翻譯第二至第五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完成教學重難點

            一、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樣的樂聲。(欣賞這千古絕唱的音樂描寫及描寫無形的.音樂所運用的方法)

            2、朗讀這些句子,師生小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3、朗讀第三段分析琵琶女

            4、朗讀第四、五段分析白居易的命運

            5、比較分析琵琶女與白居易的共同命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6、課堂小結。

            三.【當堂檢測】:試背第二段

            四.課后作業(yè):

            1、完成《金榜學案》78頁,79頁14——16題

            2、背誦《琵琶行》全詩。

          《琵琶行并序》教案4

            【教學目標】

            1.欣賞對音樂的描寫,品味詩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具體內(nèi)涵。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想像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yǎng)學生感悟美、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鑒賞音樂描寫。

            2.引導學生結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經(jīng)歷遭遇,透過琵琶曲旋律的變化想像琵琶女和白居易。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文字描寫,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變化。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想像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1.小組討論法。將全班分為8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感知,小組代表發(fā)言。

            2.點撥法。在關鍵處,教師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路。

            3.誦讀法。學生集體讀重點段落,在誦讀中去感知。

            4.情感體驗法。在教學中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在情感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感悟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方面:做好課件,準備上課所用的教具。

            2.學生方面:

            (1)利用工具書,自己解決生字詞。

            (2)通讀全篇課文,熟悉故事,談自己的感受,探討自己感興趣的句子。

            (3)上網(wǎng)查找白居易、琵琶行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自始至終,輕輕低放《長門怨》的琵琶曲,作為背景音樂。渲染氣氛,進入情境。

            一、激趣導入

           。とひ龑,渲染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氛圍,配置圖畫,讓學生漸漸進入詩的意境,激發(fā)學習熱情。)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已經(jīng)穿越了《詩經(jīng)》的河流,走過了幾千年的光輝

            歲月。一提起唐代,人們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代就有這么一位皇帝,也許他的名字早已被人們所淡忘,但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地流傳下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已愴然。

            師問:

            1.詩中所寫的這位詩人是誰呢?

            2.怎么知道的?(學生立足悼亡詩,不難答出白居易,出示:白居易頭像。)

            師: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的投影)琵琶亭位于九江長江大橋的東側,因白居易的《琵琶行》而得名的。琵琶亭是一座詩亭,是一個讓古人流淚今人感慨的地方,站在亭閣上看盡千帆遠影,聆聽滔滔的江聲,蕭瑟凄涼涌上心頭。琵琶亭永遠記載了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也將這個美麗的故事流傳下來。

            二、檢查預習

            1.本首長詩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讀一篇文章,會產(chǎn)生知覺的感受和體驗。請各位用一句話,說說自己初讀后的感受和體驗。(小組討論,代表回答。)

            師評:傾聽了大家的心聲,我也深深地被感動了,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千年前潯陽江頭的那個夜晚,走進了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心靈。的確,本文是一首真正的好詩,心底的歌。那今天我們師生要放開心靈去感悟,去評判,去表達,好嗎?

            三、小組合作、探究

            1.讓我們首先聚焦音樂描寫,化身為詩人,走近琵琶女,用心靈去聆聽,去感受美妙的音樂。

            (1)誦讀第二段。

           、偌w誦讀第二段。

           、趲熤笇Ю首x。(幫助學生確定詩文的感情基調,分辨重音,掌握節(jié)奏和速度。體驗作品的意境、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如急雨:形容樂曲之濁重沉響,節(jié)拍急促。應大聲速讀。

            如私語:形容樂曲之輕柔尖細,委婉纏綿。讀時應輕緩低沉。

            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樂曲之錯落有致,明快清脆。讀時應輕快有力。

            間關鶯語花底滑:形容樂曲之悠揚婉轉,悅耳動聽。讀時應流暢。

            銀瓶乍破水將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潮部分應讀出雄壯激昂。

           、坌蕾p配樂朗讀,要求大家閉目靜聽,把語言轉化成我們頭腦中的形象。

           、苷垖W生再讀兩遍,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用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

            (2)教師啟發(fā)思考(多媒體投影):

           、偌偃缯f琵琶女演奏的是一首江南小調,能否激起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

           、陂L安對于詩人意味著什么?為什么聽到京都聲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憤懣?

            生回答,教師小結:

           、俳闲≌{所表達的是一種歡快的、流暢的感情。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chǎn)生了共鳴。

           、凇赌奚选贰ⅰ读邸肥翘拼膶m廷名曲,容易引起詩人對往日宮廷生活的回憶,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經(jīng),撥動了它脆弱的心弦。

           。3)賞析音樂描寫。

            師:琵琶女的'彈奏讓詩人將這種憤懣的情感釋放出來,自己的感情之門也打開了,現(xiàn)在我們就欣賞有關音樂描寫的千古絕唱。我相信大家對描寫音樂的句子喜愛的程度決不相同,對你最喜歡的句子進行賞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好嗎?

           。ㄐ蕾p音樂美,感悟語言,讓學生大膽發(fā)言談自己的理解。學生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這一教學過程,須由教師激發(fā)學生的興致,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暢所欲言,品味本小組喜歡的句子,然后選代表發(fā)言,教師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并啟發(fā)深化。出示部分多媒體課件供參考。)

            2.小組討論樂曲的旋律。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四段精心剪輯準備的琵琶曲,讓學生品判這四段琵琶曲分別屬于旋律起伏的哪一階段,并結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經(jīng)歷遭遇,想像琵琶女彈奏時的所思所想和白居易聽到琵琶聲時的所思所想,體味琵琶曲中滲透的縷縷情思。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必要的點撥。(播放四段樂曲)

            (讓學生感悟音樂美,展開想像的翅膀,勾勒腦海中的畫面,將聲音轉化為文字,小組內(nèi)交流,小組代表展示本組的最高水平。)

           。1)第一曲是前奏曲。潯陽江邊,瑟瑟秋風,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調弦定音中不

            經(jīng)意流露了對往事的傷懷,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仿佛從沉寂中喚醒記憶,白居易聽到此曲想到自己貶謫江州的境遇,也不禁心情低沉。

           。2)第二曲是歡快曲。琵琶女彈奏此曲時陷入了對昔日生活的回憶。當時她紅極一時、色藝雙全、藝壓京城、艷蓋群芳,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所以旋律清脆圓潤,輕快舒緩。白居易聽到此曲可能回憶當年高官厚祿、才華橫溢、名滿朝野的驕傲。

           。3)第三曲是沉思曲。琵琶女“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彈奏此曲時,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變得艱澀凝滯。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白居易聽到此曲則可能想起晚年因犯顏直諫貶江州的遭遇。

           。4)第四曲是悲憤曲。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獨守空船,難以派遣幽怨,所以旋律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薄情的強烈控訴。白居易聽到此曲則可能引起壓抑在內(nèi)心的對不公平現(xiàn)實和命運的抗爭。

           。ū经h(huán)節(jié)理解“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是音樂的靈魂。琵琶聲中滲透的兩人哀怨愁苦的縷縷情思,雖然他們的身世不完全相同,但淪落天涯的命運卻完全一樣,體現(xiàn)全文的主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四、請大家用一句話,代教師為本節(jié)課做一個結束語

           。ū竟(jié)課師生配合默契,真正做到師生互動。開放的課堂中,讓學生親自感受學習語文的快樂,激發(fā)參與的興趣。)

            學生紛紛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感受。

            教師順勢總結:一千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是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頭的悠悠流水,瑟瑟的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那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如今,那哀婉的琵琶仍在回蕩,回蕩在歷史的長廊,回蕩在我們心間,那就讓我們從中學會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做一位生活的有心人吧!

            五、布置作業(yè)(任選一題)

            1.欣賞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文體不限,字數(shù)不限。(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像能力,用文字描繪生動的圖景)

            2.“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也可以指同時代的人同病相憐,你有這樣的經(jīng)歷嗎?把你的感受寫下來,下節(jié)課交流給大家。(在情感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并序》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音樂藝術的描寫技巧,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的領悟力和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樂的片段,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里描寫音樂的絕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樂,狀無形如在眼前,為學生學習描寫音樂提供了最好的借鑒。引導學生體會描摹的妙處,領略品評作者形象化的表現(xiàn)手法,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本課的難點與重點。

            解決方法:

            1、通過觀看電影剪輯幫助理解,增強感性認識。

            2、列出思考題發(fā)揮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結合《音樂欣賞》課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談談欣賞一些樂曲的感受,啟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重點閱讀琵琶音樂聲調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揚疾徐變化的過程,領略品評作者形象化的表現(xiàn)手法,體味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ㄒ唬⿲胄抡n:

            (幻燈片1)(課前反復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這幾首曲子是在《音樂欣賞》課上欣賞過的,大家能說出它的曲子嗎?

            學生們能說一說自己聽了以后的感受嗎?

            在音樂欣賞課上,我們學習怎么樣欣賞音樂,在語文課上,我們則學習怎樣把自己的這些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位唐朝詩人是怎么樣描寫音樂的。

           。ǘ┙榻B背景。(幻燈片2“潯陽江頭”)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被貶江州時,一個秋天的夜晚,潯陽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長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飽藏憂怨的琵琶曲,引得詩人淚濕衣襟,發(fā)出了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三)思考題1:

           。ɑ脽羝3:“思考題一”)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讀課文,請同學們找出詩歌中描寫音樂的詩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問:“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边@些是不是描寫音樂的呢?

            “轉軸撥弦三兩聲”、“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是寫琵琶女彈奏的姿態(tài);“初為《霓裳》后《六幺》”寫彈奏的內(nèi)容;“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是寫聽者的感受,這些是不是為寫音樂服務的呢?

            這一段的最后一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边@一句表面看是寫景,我們能不能把它也歸入描寫音樂的句子呢?

            請同學們齊讀正面描寫音樂的這一段。思考一個問題:

            打出幻燈片:作者是怎樣實現(xiàn)對音樂的描寫的?用到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比喻。

           。ㄋ模ɑ脽羝核伎碱}二)。

            這些比喻句本體都是音樂,喻體分別是什么?通過比喻它們分別描摹出了音樂的哪些特征?

            1、(幻燈片:答案):

            比喻 特征

            如急雨 粗重急驟

            如私語 輕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盤 連續(xù)、重音與輕音交錯、清脆

            鳥語花底 音調宛轉、流暢、輕快

            泉流冰下 音調尖細、陰塞、壓抑、

            冰泉冷澀 音停頓、清冷、凝滯

            銀瓶乍破 激越奔涌

            鐵騎突出 高亢雄壯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2、小結(點擊):九個比喻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急雨的聲音,私語的聲音,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等等,這些,都是什么呢?都是聲音。那么,琵琶彈奏的是不是也是聲音呢?

            所以,這些比喻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聲喻聲,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

            3、朗讀(幻燈片:朗讀片斷):看錄像剪輯。

            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誦這一段描寫音樂的文字。

           。ㄎ澹⿺U展(幻燈片):

            音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如何把抽象的音樂用形象地表達出來呢?最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描摹音樂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善于用比喻,能使我們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你還能說出一些描寫音樂的文字嗎?

            在我們這個單元課后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憑箜篌引》,就有關于音樂的描寫。《明湖居聽書》一文中,也有關于黑妞和白妞兩個藝人唱腔的描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去讀一讀。這里給大家?guī)淼氖且欢侮P于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返拿鑼懀

            1、欣賞:(幻燈片)點擊播放音樂同時打出文字

            開始,寂靜無聲的短暫的空白。像潔白的稿紙開頭的幾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開之際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開臨湖畫窗之時的一瞬,靜靜的,靜靜的……

            仿佛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幾聲叮咚,幾聲鳴囀,隨之,一個悠長徐緩的聲音出現(xiàn)了,像舒卷的輕紗,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蠶傾吐著纏綿不盡的絲絲縷縷……

            2、比較:(幻燈片)同時列出兩段文字描寫

            請同學發(fā)言,談談這兩段音樂描寫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這兩段描寫音樂的'片斷,《琵琶行》中的音樂片斷描寫寫出了彈者和聽者的感情。我們仿佛能感受到聽者和彈者中存在著某種共鳴。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引導學生答出:因為詩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伎碱}三:

           。ɑ脽羝┰娙艘驗榕门纳硎老氲搅俗约旱脑庥觯虼水a(chǎn)生了心靈的震撼。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詩人的遭遇有怎么樣的相似之處呢?(研讀詩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燈片)兩人有相同點:

            琵琶女 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 我從去年辭帝京 來自京城

            名屬教坊第一部 才能橫溢大詩人 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淪落

            商婦京口守空船 嫡居臥病潯陽城

           。ㄆ撸w納。

            本詩有兩個獨特之處,千百年來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讀者。

            1、是詩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使人們產(chǎn)生了心靈的震顫。琵琶女的身世就仿佛是作者感情渲瀉的一個突破口。在文學史上許多優(yōu)秀的篇章都會用到這一種抒情模式。如《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片斷。

            花本是沒有生命的,可是黛玉為什么會想到要埋葬它呢?因為黛玉覺得自己和花會有相似的遭遇。所以對花產(chǎn)生了同情。

            2、是對音樂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勢入江潮雪涌。本來聲音稍縱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寫到位,白居易卻能以生花妙筆,調動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們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ò耍┳鳂I(yè):結合音樂欣賞課上欣賞過的音樂以及今天學到的知識,寫一篇聽后感。

            字數(shù):三百字左右。

          《琵琶行并序》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的身世及領會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2、理解把握課文的內(nèi)容。

            3、領會用各種比喻描摹音樂變化的手法,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運用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和領會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2、領會用各種比喻描摹音樂變化的手法。

            難點:理解描摹音樂變化的手法及表達的內(nèi)容。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方法:誦讀、點撥、討論等方式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nèi)容

            1、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和詩人的處境,進一步理解他們產(chǎn)生共鳴的原因,

            2、誦讀課文,了解詩歌內(nèi)容,初步感受詩歌感情基調。

            〈二〉教學過程

            1、聽誦讀錄音,了解課文梗概。(用一句話概括)

            2、誦讀全文,初步感受作者抒發(fā)的情感。

            3、了解琵琶女的身世

           。1)找出寫琵琶女身世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3句,②正文第三段2—11句);

           。2)誦讀相關句子,理解一些文言詞語意思,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4、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

           。1)找出寫詩人當時處境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1句,②正文第四段3—8句);(2)誦讀相關句子,結合課文注解③,再作一些關于作者身世的補充。

            5、兩人的遭遇有什么相同之處?用原文詩句概括。(“同是天涯淪落人”)

            解釋“淪落”含義,并結合以上(1)、(2)點進一步理解兩人“淪落”的具體表現(xiàn):

            琵琶女:年輕貌美、技藝高超、歡笑作樂——年老色衰、冷落飄零;(怨)

            作者:京城高官、高朋滿座、詩酒流連——謫居臥病,凄涼落魄。(恨)

            為下一步理解兩人能產(chǎn)生共鳴作鋪墊。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nèi)容

            1、理解描摹音樂變化的手法及表達的`內(nèi)容;

            2、領悟琵琶女通過音樂變化流露的情感變化。

            〈二〉教學過程

            1、提問:詩中幾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確:詩人三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略寫;第二次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而演奏,詳寫;第三次是明寫,略寫。

            2、賞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學生自由朗讀詩的第一段。

           。2)提問、思考:

           、倜鑼懢拔锞渥拥奶攸c及作用:蕭瑟,渲染氣氛,烘托心情。

           、凇爸魅送鼩w客不發(fā)”,為什么?(琵琶聲的情調觸發(fā)了主客的心情)

            (3)學生誦誦第一段,體味其中作者的感情。

            3、賞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的第二段

           。2)學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琵琶女演奏之前調弦,嫻熟、傳情,并進入狀態(tài)。

            第二階段(“弦弦掩抑聲聲思……說盡心中無限事”)概寫琵琶女演奏,寫出了琵琶女的技藝的嫻熟以及怨怨恨之情。

            第三階段(“輕攏慢捻抹復桃……四弦一聲如裂帛”)具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的情景。

           。3)鑒賞詩人表現(xiàn)樂曲情調的的手法

           、僬页雠门轀惖木渥,并說說演湊的內(nèi)容。

            ②在演湊之前,詩人先寫琵琶女調弦的動作和神情,有何作用?

            ③具體找出描慕聲音和比喻兩種表現(xiàn)手法,說說有何作用,并誦讀相應句子。

           、苷f說琵琶女演奏中流露的情感變化。

           。4)末句“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有什么作用?

            明確:側面烘托,說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浸余音的境界中。

           。5)學生誦誦第二段,進一步領會琵琶女的感情變化。

            4、賞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學生默讀5段。

           。2)作者寫琵琶女第一、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從正面寫音樂的藝術境界。第一、三次作者從側面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5、討論:

            (1)兩人產(chǎn)生共鳴的原因:

           、倥寐晝(yōu)美動人;

           、谠庥鱿嗨疲撵`觸動。

           。2)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三〉總結本文寫作特色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xiàn)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2)善于運用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四〉作業(yè)

            學生誦讀第二段,進一步領會描摹音樂變化的手法以及蘊含的情感。

            〈五〉板書設計

            琵琶行(并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婦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韋首建

          《琵琶行并序》教案7

            教學目標

            1、理解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手法;

            2、領會天涯淪落的感傷和豐富內(nèi)容;

            3、描寫音樂的藝術

            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省渭南縣境)人。貞元十五年(798)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75歲。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理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其詩語言通俗易懂,相傳老嫗也能聽懂。

            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盎峦咀源诵拈L別,世事從今口不開”,創(chuàng)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

            《白牡丹》《買花》《暮江吟》《長恨歌》《琵琶行》《觀游魚》《鳥》《賦得古原草送別》《問劉十九》《宮詞》

            知識點:“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稱)

            “劉白”(劉禹錫和白居易的并稱)

            “元輕白俗”-- 蘇軾《祭柳子玉文》: “元輕,白俗;郊寒,島瘦。 ”二人在詩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詩過于強調通俗平易,元詩還流于輕佻yin靡.后人“學淺切于白居易,學yin靡于元稹”,故蘇軾譏之為“元輕白俗”。

            白居易生平與創(chuàng)作:

            時期 生活特點 詩歌特點

            前期

            (從入仕到貶江州司馬以前) 仕途一帆風順,始終抱著“為民請命”“兼濟天下”的宗旨。 以諷喻詩為主。代表作品為《賣炭翁》《秦中吟》,《新樂府》

            后期

            (即自貶江州司馬到死) 是他"獨善其身"的時期,揉和儒家"樂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來作"明哲保身"的法寶。悔恨"三十氣太壯,胸中多是非"。 以閑適詩和感傷詩為主。感傷詩:《長恨歌》《琵琶行》

            閑適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2.解題

            (1)關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qū)別。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2)關于小序:

            詩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jīng)過,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3)《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詩。白居易另外還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長篇歌行體叫《長恨歌》。歌、行、引,本來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種名稱不同,其實并沒有嚴格區(qū)別。它們的音節(jié)和格律都比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這種手法很自如。

            《琵琶行》是中國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詩中雖有較濃重的感傷意味,但比《長恨歌》更具現(xiàn)實意義。詩人一方面表達了對“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的悲慘命運的同情,同時也寄托了對自己遭貶的悒郁、憤懣之情!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流傳千年的詩句,將琵琶女的命運和自己的身世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首詩敘述的層次分明,描寫的細致生動,比喻的新穎精妙(如對琵琶聲的描寫),被歷代文人所稱頌,表明白詩語言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琵 琶 行 (原文)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3.寫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諫官,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期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chuàng)作出這首傳世名篇《琵琶行》。

            4.疏通字詞

            賈(gǔ)人 荻(dí)花 管弦(xián)六幺(yāo)鈿(diàn)頭 嘔啞(ōuyā)嘲哳(zhāozhā)蝦(há)蟆陵

            5.琵琶行并序(原文朗誦錄音)

            對照課本

            6.課文詳解

            (1)小序

            思考:詩前小序有些什么內(nèi)容?對全詩有何作用?

            答: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jīng)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2)全文結構與內(nèi)容

            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部分:

            A、第一部分:

            第一詩段: 作者秋夜江邊送客忽聞琵琶聲。(詩的引子) :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第一層: 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起因、自然環(huán)境,全詩一開始就籠罩著悲涼的氣氛。在遠離京都的潯陽江邊送客,這不是一般的離愁別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悵惜別;霜葉衰草,秋風蕭瑟,更顯出荒涼寥落。 )主人下馬客在船,(互文,即主客都下馬登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助興的音樂)。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第二層: 寫與客人餞別時的凄涼情景。沒有音樂助興,只能對飲悶酒,借酒澆愁,更反映出失意謫居的冷落寂寞。一個"慘"字,直抒胸臆,真實表現(xiàn)了當時的場面氣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間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以上這些描寫,為悲劇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場,創(chuàng)造了悲涼的氣氛。)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第三層: 概括寫出主客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的神往,從側面表現(xiàn)了琵琶曲強大的吸引力量。這兩句,從感情上來說,是由抑郁到驚喜的一個轉折;從結構上來說,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先聞其聲,后見其人。

            B、第二部分:

            第二詩段: 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情景,著重表現(xiàn)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琵琶聲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尋聲暗問彈者誰? 琵琶聲停語欲遲(遲疑)。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層: 寫邀請琵琶女的經(jīng)過!皩ぁ薄皢枴薄耙啤薄疤怼薄盎亍薄伴_宴”“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忽聞琵琶聲和急欲見到彈奏者的迫切心情。詩人運用想象“欲語遲”、夸張"、“千呼萬喚始出來”和行動描寫“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煉而又細膩地表現(xiàn)了琵琶女此時矛盾復雜的心情。這中間有自慚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獻藝卻又拗不過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束縛下的猶疑和顧慮。準確描繪了琵琶女真切的個性,復雜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見其態(tài)。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 抑(低沉抑郁)聲聲思(悲),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隨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寫琵琶女的調弦、音調、感受、神態(tài),包含豐富的切身生活體驗,為下文彈奏有情作鋪墊,是情的`根源。這里略寫,預示以后琵琶女自敘身世的一段敘述。)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么》。(寫指法,即演奏者對各種技法綜合的、熟練地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接著寫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對音樂展開大段描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急雨”、“私語”的比喻對比在不同彈法下產(chǎn)生截然相反的音樂效果。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盤的比喻來概括音樂的美。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滑”和“難”比喻聲音的特色,“滑”指流利暢通,像善于歌唱的黃鶯在花間鳴叫一樣流暢、悅耳;“難”指滯澀阻塞,就像人低聲哭泣,氣咽聲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難通。)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形容聲音越來越低沉,以至停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停止后,讓聽眾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暫時的寂靜無聲,比連續(xù)不斷的鏗鏘之聲更能撩撥人們的心弦,增加一層對比: 有聲無聲。)銀瓶乍(突然)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奔突而出)刀槍鳴。(比喻琴聲在沉咽、暫停后忽然又爆發(fā)出激越、雄壯的樂音,是全曲的最強音。)

            曲終收撥當心(對著琵琶中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樂曲收束時的動作和聲音。 )

            第二層:彈奏琵琶的過程,樂曲旋律的變化: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全詩描寫重點,最精彩的地方)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用精煉的筆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藝術效果。"悄無言" ,說明樂曲引人入勝,感人肺腑,它雖然結束了,但聽眾還是曲意未盡,仍然沉浸在動人的音樂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癡。這是一種間接描寫,更突出了音樂的魅力, 是畫龍點睛之筆!扒镌掳住保褎討B(tài)的音樂凝固在靜態(tài)的畫面里,曲終已經(jīng)收撥,樂聲已經(jīng)消逝,但人們的欣賞活動仍在繼續(xù)。眼前是江水茫茫,無邊無際,四周寥落,萬籟俱寂,中天一輪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輝。人們憑著詩意的想象,似乎感到這秋涼的夜色中彌漫著音樂的氣氛,這粼粼的波光中蕩漾著動人的旋律。這是“以景襯情”的典范。

            第三層: 聽眾的反映。

            C、第三部分:

            第三詩段: 寫琵琶女自敘身世。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顯出莊重的臉色)。

            第一層: 過渡句,琵琶女由彈奏結束到準備自敘時的動作和神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借代其他歌女)妒。五陵年少(京城富貴人家子弟)爭纏頭(送給歌女的錦帛),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鈿頭銀篦(鑲著金花的銀釵)擊節(jié)(打拍子)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借代年月)等閑(平常)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容貌衰老)。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地名)買茶去。去來(離去!皝怼,助詞)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縱橫錯亂)。

            第二層: 琵琶女自敘身世的話,敘說前后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

            本段運用對比、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輕美貌,對比后來的年長色衰;用昔日的紈绔子弟爭相追逐,對比后來的門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歡笑",對比后來的滿腹辛酸。

            D、第四部分:

            第四詩段:寫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嘆息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寫出了自己與琵琶女之間身世的共同點。現(xiàn)成了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藉的名句。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溢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嗚。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ōuyā單調的樂聲)嘲哳(zhāozhā繁雜的聲音)難為聽。(著重表現(xiàn)詩人謫居江州后的凄涼生活和郁悶心情,先說無音樂,再說聽慣了傷感的啼鳴和山歌與村笛之難聽。一方面突出處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襯琵琶女演奏的優(yōu)美絕倫。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對琵琶女的贊揚與請求。)

            E、第五部分:

            第五詩段: 寫琵琶女重新彈奏,詩人為之淚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寫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應,包含了非常復雜的感情,有對詩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詩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滿腔激情通過琵琶聲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無言"程度更深,表現(xiàn)大家對兩個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用設問句表現(xiàn)自己傷感程度之深,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突然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結構與主旨歸納:

            主旨小結: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詩,頗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傷詩的代表作。鑒賞詩歌要準確而深入把握藝術形象。長篇敘事詩多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現(xiàn)主題。

            《琵琶行》主要敘述了詩人與一飄泊江湖的長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聲和凄苦身世感動的故事。

            通過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及淪落天涯的悲慘身世, 表現(xiàn)了對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抒發(fā)了詩人謫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訴了封建社會對人才的摧殘。

            7.藝術特色

            A、寫作特點:

            1、層次分明,故事完整。這是一篇敘事詩,從作者江頭送客聞琵琶聲、尋聲邀彈者相見寫起,接著寫琵琶女演奏、傾訴身世,最后寫作者觸發(fā)遷謫之感而收束全篇,層次分明,結構緊密。

            2、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強烈的抒情氣氛貫徹始終,詩歌所敘之事本身飽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節(jié)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滲透著感情,使詩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無間。

            3、刻畫細致,語言生動。人物的舉止神態(tài),通過細節(jié)描寫,把內(nèi)心活動也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了出來。如詩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話,寫得生動、形象、簡潔。

            B、創(chuàng)作特色

            a、音樂描寫特色:

            這首詩是如何表現(xiàn)樂聲美妙的?

            1、以聲喻聲,聲中有情,聲中有形。用一連串比喻(博喻)來描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不僅以讀者熟悉的種種聲音來形容讀者比較生疏的琵琶聲,還使讀者在聞其聲的同時能見其形,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

            2、直接妙語點睛,通過對樂聲的描寫評價來揭示樂曲的無窮含蘊。

            3、通過聽者的反應間接表現(xiàn)樂聲的美妙,用景物烘托樂聲的感染力。

            高超的音樂描寫:

            運用比喻

            寫音樂效果

            演奏者的動作態(tài)度

            運用擬聲詞

            點撥音樂中的感情

            描寫音樂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柔美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高亢

            鐵騎突出刀槍鳴 --氣勢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小結:

            1、大量運用比喻;

            2、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3、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4、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b、典型性歸納:

            典型樂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次句描寫音樂的詩句堪稱絕唱。詩人通過通俗新穎、生動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喚起人們的想象,而且使讀者對樂聲有了更為具體的感受,可謂形象鮮明,韻味無窮;且樂聲的富于變化,使人覺得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們傾訴著滿腔的怨憤和哀愁。

            典型境界: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此時無聲勝有聲”,此句道出了“無聲”與“有聲”之間的辨證關系,道出了音樂上停頓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場合下,樂曲的暫時休止比連續(xù)不斷的演奏更能觸動人們的心弦,更易讓人受到感染。創(chuàng)造出了曲止情續(xù)、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典型氛圍: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無聲的環(huán)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余音饒梁,經(jīng)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chuàng)造的氛圍中。"悄無言"的寂靜,實則是充滿了感情的時刻,聽眾的忘情和如癡如醉的神情,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畫面,有著及其感人的藝術魅力。

            典型感情: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詩人和琵琶女雖然經(jīng)歷、地位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艱難處境,生活都同樣地飄零、凄涼、失意。詩人把對琵琶女的深摯同情、對自己被貶的滿腔幽怨以及對冷酷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為這兩句詩揭示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

            c、人物形象分析

            1.琵琶女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個才貌雙全,但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對自己的凄涼遭遇、對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表示了積聚已久的憤懣之情,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強烈控訴。

            但是詩人筆下的琵琶女沒有認識到昔日賣笑承歡、醉生夢死的生活是一種被摧殘的痛苦生涯,相反還抱著炫耀、追戀、惋惜的態(tài)度。她只是悲嘆紅顏易老、繁花早逝,卻沒有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覺醒。

            2.“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

            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

            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凄涼的寂寞生活。

            知識點梳理(回顧全文)

            1.主題內(nèi)容上:

            一個是處于封建社會底層的藝伎,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huán)境下自然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為知音,可見其對歌伎人格尊重的進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蘊含著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時代、階級的局限,成為后世飽經(jīng)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xiàn)實意義)

            2.基礎知識:

            A、一詞多義

            1、言:

            感斯人言(話,名詞)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詞)

            自言本是京城女(說,動詞)

            2、數(shù):

            使快彈數(shù)曲(幾,表不確定的數(shù)目,數(shù)詞)

            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數(shù)量,名詞)

            3、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回答,動詞)

            今夜聞君琵琶語(曲,名詞)

            4、為:

            因為長句(寫,創(chuàng)作,動詞wéi)

            初為《霓裳》后《六幺》(彈奏,動詞wéi)

            為君翻作《琵琶行》(替、給,介詞wèi)

            5、輕:

            輕攏慢捻(輕輕,形容詞)

            商人中立輕別離(輕視,動詞)

            6、泣:

            滿座重聞皆掩泣(哭泣,動詞)

            座中泣下誰最多(眼淚,名詞)

            B、古今異義詞

            因為:古:兩個詞,于是創(chuàng)作。今:表原因的連詞。

            闌干:古:參差錯雜,縱橫散亂。今:用木、石、鋼材制成的攔擋物。

            向前:古:從前、剛才。今:介詞和方位名詞構成的兩個詞。

            老大:古:年齡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顏色:古:神態(tài)、臉色。今:色彩。

            C、文言句式

            歌以贈之(賓語前置)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賓短語后置;于,向)

            轉徙于江湖間(介賓短語后置;于,在)

            本(是)長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謂語)

            使(之)快彈數(shù)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感斯(于)人言(省略句,于,被)

            沉吟放撥插(于)弦中(省略句,于,在)

            探究與思考

            討論話題:

            1、你喜歡《琵琶行》一詩中的哪些詩句?為什么?

            2、你喜歡白居易其他詩篇中的哪些詩句?為什么?

            3、唐代三大詩人,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的詩?為什么?

          《琵琶行并序》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2、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過程與方法:

            3、了解運用環(huán)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方法;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5、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xiàn)實;

            教學重點:

            感受悲劇美,鑒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教學難點:

            通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早讀教師放錄音范讀,學生熟讀、預習這首詩)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唐代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寫詩非?炭,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fā),日午悲吟到日西!边^分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稱“詩魔”。這個詩人是誰呢?他就是——白居易。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詩歌《琵琶行》。

            二、詩人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居下鄧邽(今陜西渭南縣)。早年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地接觸和了解。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請嚴緝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積極興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畝千頃,成績卓著。唐敬宗寶歷元年(825)改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卒,終年七十五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在文學上,他與元稹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其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廣泛尖銳地揭露了當時政治上的黑暗,抨擊了現(xiàn)實中的流弊,表現(xiàn)了愛憎分明的進步傾向。除諷諭詩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獨具特色,為千古絕唱。白詩語言通俗,深入淺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跡。其詩刻畫人物,形象鮮明,以情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三、整體感知: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tǒng),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yōu)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睍r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

            四、誦讀:在早讀、預習的基礎上齊讀一遍這首詩。

            五、指導學生學習“序”:

            1、快速閱讀,疏通字詞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內(nèi)容?

            (1)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經(jīng)過;(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點明寫作動機;(4)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凄切傷懷

            六、學生思考、研討下列問題:

            1、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詩人和琵琶女聯(lián)系在一起?

            4、全詩共寫了幾次音樂?(連帶詩歌結構)是怎樣寫的?

            第一次詩人送客聞琴(暗寫、側面烘托)

            第二次邀見、彈奏《霓裳》《六幺》(明寫、詳寫)

            第三次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明寫、略寫、側面烘托)

            5、哪一次音樂寫得最精彩?(轉入精讀)

            第二課時

            一、精讀音樂段

            (一)詩中關于音樂的描寫(為第二自然段劃分層次)

            1、找出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八個比喻句(板書)

            音樂特征情感

            轉軸撥弦和緩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聲聲思

            輕攏慢捻抹復挑(過渡)無限事

            1、如急雨粗重急驟

            2、如私語輕微委婉

            3、珠玉落盤清脆圓潤

            4、鶯語花底宛轉流暢

            5、冰泉冷澀阻塞壓抑幽愁暗恨

            6、銀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7、鐵騎突出高亢雄壯

            8、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終)、余韻悠悠

            2、八個比喻句分別描摹了音樂的哪些特征?音樂的旋律有什么變化?

            (1)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為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視覺、聽覺融通——通感)

           。2)、以形摹聲(視覺角度)

           。3)、聽者與彈者情感交織

           。4)、景特描寫烘托氣氛

            二、學習3、4、5自然段

            1、思考:作者為何聽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動,詩中有沒有告訴我們原因?

            2.閱讀3、4自然段(板書)

            比較詩人與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賞析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年老色衰

            門庭若市門前冷落

            下嫁賈人獨守空船

            (詳寫生平,略寫感受)

            同是天涯淪落人,

            詩人(凄苦)

            辭帝京,謫居臥病,

            地僻無音樂,不聞絲竹

            黃蘆苦竹,杜鵑啼血

            山歌村笛,嘔啞嘲哳

           。ㄔ攲懜惺,略寫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識

            三、重點鞏固,難點突破:

            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么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jié)相關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商婦怨

            2)讀P53注釋②、序、第一節(jié)與第四節(jié)相關部分,了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京官謫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lián)系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lián)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5.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梁,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jié))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jié))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

            6.是什么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么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jié)是重點精彩詩節(jié),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tài)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谡b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力。

            調弦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xù)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坭b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么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借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注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xiàn)的樂聲特點;

            依據(jù)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fā)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fā)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為何“凄凄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濕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凄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濕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四、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全篇寫音樂三個回合: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琵琶聲中塑造出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郁寡歡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淪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淚中表現(xiàn)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薄珴蓶|《讀注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這真是(讀《琵琶行》有感):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

            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琵琶行并序》教案9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1、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感受詩歌的魅力。

            2、品味詩歌意像,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3、通過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詩人天涯淪落、憤憤不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解讀詩歌的形象和語言,提高鑒賞水平。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它不像藍天白云、飛禽走獸、山峰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何才能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呢?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典范,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一起聆聽這美妙的音樂。

            2、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后,國內(nèi)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zhèn)割據(jù)作亂,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為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閑職。

            3、作者介紹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狈磳Α俺帮L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杜眯小肥且皇灼哐蚤L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tǒng),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yōu)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睍r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4、題目解說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tǒng)稱“歌行”。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5、層次結構

            第1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2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3段:江中自訴身世苦。

            第4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5段:重聞琵琶青衫濕。

            6、全文分析

            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么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巴翘煅臏S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①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商婦怨

           、诹私庠娙说脑庥雠c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京官謫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lián)系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lián)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新學案題目;

            2、欣賞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動形象的文字描繪其音樂的特點或你聽歌時的感受;

            在一種平和安詳中蕩漾開了的是一朵紅蓮,一朵像鮮血一樣的紅蓮。那是原始生命最純樸的吶喊,那是襁褓中的嬰孩對乳汁的渴望,對母親的深情呼喚。像一股直沖天際的氣旋,撕破了云層。陡然一轉,又仿佛是萬千流星隕落,帶著有刺的棱角,循環(huán)往復地沖擊著心臟,沖擊著生命每一處神經(jīng)最敏感的末梢。那音樂燃燒著你的周身,沸騰著你的血液,沖蕩著你的神經(jīng),你掙脫不了它從心底的火山噴射,只可與它同渡雪域高原。

            3、背誦全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10

            教學目標:

            1、了解琵琶女的的涼身世和詩人貶職失意的苦悶心情,琵琶女的飄零身世和詩人宦途潦倒,溝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訴了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黑暗現(xiàn)實。

            2、賞析這首詩的音樂美、意境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運用環(huán)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朗讀背誦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后,國內(nèi)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zhèn)割據(jù)作亂,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為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閑職。

            元和十年,平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派人殺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權示,白居易認為這是重大“國恥”。激于義憤,他率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但都被權貴們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又造謠誣蔑說,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卻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明教”,于是貶為江州刺史,繼而又貶為江州司馬(九品小官)。白居易獲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寫的針砭時弊的諷諭詩,正如他自己所說,“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

            對于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又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會世態(tài)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這首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琵琶行》的“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統(tǒng)稱“歌行體”。它的特點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句法長短不一,富于變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詩體裁。

            二、整體感知

            1、 聽朗讀錄音,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賈(gǔ) 恬(tián) 謫(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間(jiān)關 蝦(há)蟆(má) 名屬(zhǔ)教坊(fāng) 綃(xiāo) 鈿(diàn) 篦(bì) 嘔(ōu)啞(yā)嘲(zhāo)哳(zhā)

            2、學生默讀全詩,然后用一句話概括名段內(nèi)容。

            第一段寫潯陽江頭夜送客;第二段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段寫江心自訴身世苦;第四段寫同病相憐感慨多;第五段寫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提示注意以下詞句。

            左遷:貶官降職。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

            明年:第二年。

            錚錚然有京都聲:音調清脆動聽,有京都流行樂曲的聲調。錚錚,金屬相擊聲,這里形容弦聲清脆。

            倡女:“倡”通“娼”。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擺酒席。命,動詞,叫,吩咐,命令。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憔悴:臉色黃瘦。

            轉徙:不斷轉換地方,遷移居處。

            恬然自安:心境平靜,自覺安適。恬然,平靜坦蕩地。

            斯人:這個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天晚上才感覺到有被貶的不愉快的意味。謫,降職外調。

            因為長句:就寫了一首長詩。因,連詞,于是,就。為,動詞,寫,作。長句,指七言詩。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計六百一十六個字。凡,共計。言,字。

            命曰:命,動詞,取名,叫它。

            3、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nèi)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jīng)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4、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皢柶淙,……轉徙于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5、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郁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四、賞析詩歌第1段。

            1、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長江,因臨近潯陽,故古稱潯陽江。

            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登上船。

            2、作為敘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么內(nèi)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引了了琵琶聲。

            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

            中間四句寫船中餞別,“舉酒欲飲無管弦”為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伏筆,并和后文“潯陽地僻無音樂”照應。在無管弦的寂寞中飲酒,自然“醉不成歡”酒喝得雖多,卻不成歡,言外之意是心情郁悶,一個“慘”字不但渲染出氣氛的特點,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詩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則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詩人的離情別緒,有如荒江冷月。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為琵琶女的出場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氣氛。

            最后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郁悶和凄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突出琵琶聲的藝術魅力,感情由悲抑轉為驚喜。

            這種氣氛可用詩中的一個“慘”字加以概括。

            五、作業(yè)

            背誦第1自然段。

            第2課時

            一、賞析詩歌第2段。

            1、“尋聲暗問彈者誰”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這個字解釋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詩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開、直接問。把這種解釋與課本中的解釋比較一下,哪個更準確生動?

            明確:前者的解釋與語境不合。詩人“暗問彈者誰”說明他并不知道彈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顧慮自己為官的身份問題,后來知道是歌妓,詩人也沒有因自己的身份顧慮什么,相反,對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釋為“輕聲”準確生動,因為琵琶聲太動人了,致使“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在冷寂凄清的氛圍中,琵琶聲越發(fā)顯得凄楚動人!拜p聲”問才能表現(xiàn)出詩人被樂聲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斷琵琶的彈奏這樣一種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

            2、“琵琶聲停欲語遲”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幾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樣的心理情態(tài)?一般的都認為是表現(xiàn)了她的“羞澀”,你以為如何?

            明確:一個紅極一時的歌女年長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婦,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拋棄,面對這世態(tài)的炎涼,她有滿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彈奏琵琶不是招徠顧客,而是借琵琶抒發(fā)自己哀怨的心曲。這一系列不同尋常的舉止情狀,表現(xiàn)了她不愿隨便重新拋頭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著不同尋常的生活經(jīng)歷和藝術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拋頭露面,可為什么最后還是出來了?請從詩句中找出答案。

            明確:由于詩人“尋聲暗問彈者誰”,又“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又“千呼萬喚”,琵琶女深感盛情難卻,卻之不恭。詩中用了“尋”“問”“移”“邀”“添”“回”“開宴”這一連串的動詞,生動地表達了詩人聽到琵琶聲后所激起的驚喜心情和邀見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淪落天涯的不幸際遇中,覓得知音,這對于琵琶女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詩人的舉動表示了他對琵琶女應有的尊重和禮貌,這是以藝會友,決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點曲。所以琵琶女終于擺脫了重重顧慮,登上了詩人所在的船頭。然而畢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謹,也許還夾雜著一點兒羞澀,故而“猶抱琵琶半遮面”。

            4、從“轉軸撥弦三兩聲”起以下24句是寫彈奏琵琶的全過程,這是全詩描寫的`重點,也是全詩寫得最精彩的地方。這部分都寫了些什么內(nèi)容?請歸納概括一下。

            明確:前8句中主要寫了彈奏者的動作和彈奏者(也包括詩人)的心理,中間14句集中描繪琵琶樂聲,其中也融進了詩人的感受。最后兩句寫周圍的環(huán)境,烘托彈奏的效果。

            5、反復誦讀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詩人在描繪琵琶聲樂時是圍繞一個什么字來寫的嗎?

            明確:注意詩人表達感受的語句,可知是緊緊圍繞一個“情”字來描繪的。“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是演奏前的調弦試音,卻已使聽者感到了一種動人的情韻,可見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詣頗深!跋蚁已谝致暵曀迹圃V平生不得志”,這是概括地總寫一筆,依然扣住“情”字,“弦弦”“聲聲”“似訴”“說盡”,充分顯示出樂曲的表現(xiàn)力,樂聲是如此哀怨低沉。一開始就把琵琶聲音與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表現(xiàn)了琵琶女怎樣的神態(tài)?

            明確:這兩句既傳神地寫出了琵琶女從容自若的神態(tài),揮灑自如的風度,又表現(xiàn)了她沉穩(wěn)端莊的性情,還寫出了她精湛嫻熟的技巧,詩句凝煉而含義廣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靈、性情的表現(xiàn),而知音者的聆聽嘆賞表現(xiàn)他對樂聲的深刻感知和透徹理解,也反映了聆聽者的感情、心靈、性格和藝術修養(yǎng)。

            7、詩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寫琵琶的聲音?

            明確:

            比 喻 琵 琶 聲

            明

            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四弦一聲如裂帛 粗重急驟

            細輕委婉

            強音收束

            暗

            喻 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

            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 輕脆圓潤

            宛轉流利

            阻塞不暢

            低沉停滯

            突然爆發(fā)

            激越雄壯

            8、請學生歸納樂聲旋律的變化情況。

            明確:樂聲由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雄壯激越--強音收束。從這個變化中,我們再結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緒的起伏變化,似乎聽到了她在訴說不幸的平生和心中無限的幽愁暗恨。

            9、在樂曲終了之后,詩人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結尾,這兩句作用如何?

            明確:詩人沒有直接寫聽者的熱烈反響以說明琵琶女技藝非凡和樂聲的感人至深,否則過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顯不出深沉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的寂靜無聲,反襯“有聲”的音樂效果,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了。人們無聲地沉浸、陶醉在藝術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動人的樂聲仿佛繚繞迂回耳際,不由得使詩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緒上的波瀾。在這片刻的沉寂中,只見一輪迷蒙的冷月蕩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詩人從樂聲中回到現(xiàn)實中來。這句景物描寫點染烘托了濃重的氛圍,與復雜的樂聲融為一體,共同表現(xiàn)了琵琶女與詩人息息相通的復雜情感,是那么的憂憤、哀怨凄楚、蒼涼,給整個音樂形象補足了畫龍點睛之筆。

            10、試比較《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與《明湖居聽書》對王小玉歌聲的描寫。

            明確:①二者都用比喻手法來描繪音樂,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聲喻聲,用人們熟悉的聲音作比,把琵琶的樂聲旋律描繪得變化多彩多姿,淋漓盡致,使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睹骱勇爼分饕且孕斡髀暎训翘┥降捏w驗移到對高亢唱腔的欣賞上,使人領略唱腔一疊高似一疊,每疊唱腔都有與眾不同的新奇境界。寫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條飛蛇游走于崇山峻嶺之間來作比,給人印象深刻。②二者都寫了聽后的感觸。不過《琵琶行》寫得凝煉、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聽書》則把自己的感受全盤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動人的神韻。③二者在描寫音樂時都用了烘托手法!杜眯小返母呙鬟@處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創(chuàng)造了深邃的詩的意境。例如“惟見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蒼涼幽寂的氛圍,一掃琵琶的急響繁音,令人轉眼之間回到了現(xiàn)實世界:還是那“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秋夜,還是那“別時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輝灑向人間,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詩人也許在痛惜自己在孤獨中度過良辰美景,思念著親人,慨嘆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許會想到“秋月春風等閑度”的過去,想到“繞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為自己的淪落天涯悲傷不已……《明湖居聽書》側面烘托較為直白、缺乏那種詩的意蘊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優(yōu)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點:①描寫的過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暢;發(fā)展--起伏跌宕;間歇--悄無聲息;高潮--激烈高亢;結束--戛然而止)。②寫聲時都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③都運用了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兩者的不同點:《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嘆琵琶女身世的凄涼和抒發(fā)自己的不滿!睹骱勇爼分粸闃O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無弦之音。

          《琵琶行并序》教案11

            教學目標:

            1、了解琵琶女的的涼身世和詩人貶職失意的苦悶心情,琵琶女的飄零身世和詩人宦途潦倒,溝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訴了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黑暗現(xiàn)實。

            2、賞析這首詩的音樂美、意境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運用環(huán)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朗讀背誦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后,國內(nèi)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zhèn)割據(jù)作亂,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為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閑職。

            元和十年,平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派人殺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認為這是重大國恥.激于義憤,他率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但都被權貴們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又造謠誣蔑說,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卻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明教,于是貶為江州刺史,繼而又貶為江州司馬(九品小官)。白居易獲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寫的針砭時弊的諷諭詩,正如他自己所說,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對于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又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會世態(tài)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這首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琵琶行》的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統(tǒng)稱歌行體.它的特點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句法長短不一,富于變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詩體裁。

            二、整體感知

            1、 聽朗讀錄音,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賈(gǔ) 恬(tián) 謫(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間(jiān)關 蝦(há)。╩á)

            名屬(zhǔ)教坊(fāng) 綃(xiāo) 鈿(diàn) 篦(bì)

            嘔(ōu)啞(y。┏埃▃hāo)哳(zhā)

            2、學生默讀全詩,然后用一句話概括名段內(nèi)容。

            第一段寫潯陽江頭夜送客;第二段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段寫江心自訴身世苦;第四段寫同病相憐感慨多;第五段寫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提示注意以下詞句。

            左遷:貶官降職。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

            明年:第二年。

            錚錚然有京都聲:音調清脆動聽,有京都流行樂曲的聲調。錚錚,金屬相擊聲,這里形容弦聲清脆。

            倡女:倡通娼.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擺酒席。命,動詞,叫,吩咐,命令。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憔悴:臉色黃瘦。

            轉徙:不斷轉換地方,遷移居處。

            恬然自安:心境平靜,自覺安適。恬然,平靜坦蕩地。

            斯人:這個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天晚上才感覺到有被貶的不愉快的意味。謫,降職外調。

            因為長句:就寫了一首長詩。因,連詞,于是,就。為,動詞,寫,作。長句,指七言詩。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計六百一十六個字。凡,共計。言,字。

            命曰:命,動詞,取名,叫它。

            3、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nèi)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jīng)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4、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問其人,……轉徙于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5、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郁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四、賞析詩歌第1段。

            1、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長江,因臨近潯陽,故古稱潯陽江。

            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登上船。

            2、作為敘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么內(nèi)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引了了琵琶聲。

            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

            中間四句寫船中餞別,舉酒欲飲無管弦為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伏筆,并和后文潯陽地僻無音樂照應。在無管弦的寂寞中飲酒,自然醉不成歡酒喝得雖多,卻不成歡,言外之意是心情郁悶,一個慘字不但渲染出氣氛的特點,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詩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則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詩人的離情別緒,有如荒江冷月。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為琵琶女的出場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氣氛。

            最后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郁悶和凄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突出琵琶聲的藝術魅力,感情由悲抑轉為驚喜。

            這種氣氛可用詩中的一個慘字加以概括。

            五、作業(yè)背誦第1自然段。

            第2課時

            一、賞析詩歌第2段。

            1、尋聲暗問彈者誰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這個字解釋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詩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開、直接問。把這種解釋與課本中的解釋比較一下,哪個更準確生動?

            明確:前者的解釋與語境不合。詩人暗問彈者誰說明他并不知道彈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顧慮自己為官的身份問題,后來知道是歌妓,詩人也沒有因自己的身份顧慮什么,相反,對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釋為輕聲準確生動,因為琵琶聲太動人了,致使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在冷寂凄清的氛圍中,琵琶聲越發(fā)顯得凄楚動人。輕聲問才能表現(xiàn)出詩人被樂聲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斷琵琶的彈奏這樣一種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

            2、琵琶聲停欲語遲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幾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樣的心理情態(tài)?一般的都認為是表現(xiàn)了她的羞澀,你以為如何?

            明確:一個紅極一時的歌女年長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婦,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拋棄,面對這世態(tài)的炎涼,她有滿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彈奏琵琶不是招徠顧客,而是借琵琶抒發(fā)自己哀怨的心曲。這一系列不同尋常的舉止情狀,表現(xiàn)了她不愿隨便重新拋頭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著不同尋常的生活經(jīng)歷和藝術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拋頭露面,可為什么最后還是出來了?請從詩句中找出答案。

            明確:由于詩人尋聲暗問彈者誰,又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又千呼萬喚,琵琶女深感盛情難卻,卻之不恭。詩中用了尋問移邀添回開宴這一連串的動詞,生動地表達了詩人聽到琵琶聲后所激起的驚喜心情和邀見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淪落天涯的不幸際遇中,覓得知音,這對于琵琶女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詩人的舉動表示了他對琵琶女應有的尊重和禮貌,這是以藝會友,決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點曲。所以琵琶女終于擺脫了重重顧慮,登上了詩人所在的船頭。然而畢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謹,也許還夾雜著一點兒羞澀,故而猶抱琵琶半遮面. 4、從轉軸撥弦三兩聲起以下24句是寫彈奏琵琶的全過程,這是全詩描寫的重點,也是全詩寫得最精彩的地方。這部分都寫了些什么內(nèi)容?請歸納概括一下。

            明確:前8句中主要寫了彈奏者的動作和彈奏者(也包括詩人)的心理,中間14句集中描繪琵琶樂聲,其中也融進了詩人的感受。最后兩句寫周圍的環(huán)境,烘托彈奏的效果。

            5、反復誦讀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詩人在描繪琵琶聲樂時是圍繞一個什么字來寫的嗎?

            明確:注意詩人表達感受的語句,可知是緊緊圍繞一個情字來描繪的。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是演奏前的調弦試音,卻已使聽者感到了一種動人的情韻,可見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詣頗深。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這是概括地總寫一筆,依然扣住情字,弦弦聲聲似訴說盡,充分顯示出樂曲的表現(xiàn)力,樂聲是如此哀怨低沉。一開始就把琵琶聲音與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表現(xiàn)了琵琶女怎樣的神態(tài)?

            明確:這兩句既傳神地寫出了琵琶女從容自若的神態(tài),揮灑自如的風度,又表現(xiàn)了她沉穩(wěn)端莊的性情,還寫出了她精湛嫻熟的技巧,詩句凝煉而含義廣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靈、性情的表現(xiàn),而知音者的聆聽嘆賞表現(xiàn)他對樂聲的深刻感知和透徹理解,也反映了聆聽者的感情、心靈、性格和藝術修養(yǎng)。

            7、詩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寫琵琶的聲音?

            明確:比喻琵琶聲

            明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四弦一聲如裂帛

            粗重急驟

            細輕委婉

            強音收束

            暗喻

            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

            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 輕脆圓潤

            宛轉流利

            阻塞不暢

            低沉停滯

            突然爆發(fā)

            激越雄壯

            8、請學生歸納樂聲旋律的變化情況。

            明確:樂聲由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雄壯激越——強音收束。從這個變化中,我們再結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緒的起伏變化,似乎聽到了她在訴說不幸的平生和心中無限的幽愁暗恨。

            9、在樂曲終了之后,詩人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結尾,這兩句作用如何?

            明確:詩人沒有直接寫聽者的熱烈反響以說明琵琶女技藝非凡和樂聲的感人至深,否則過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顯不出深沉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的寂靜無聲,反襯有聲的音樂效果,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了。人們無聲地沉浸、陶醉在藝術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動人的樂聲仿佛繚繞迂回耳際,不由得使詩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緒上的波瀾。在這片刻的沉寂中,只見一輪迷蒙的冷月蕩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詩人從樂聲中回到現(xiàn)實中來。這句景物描寫點染烘托了濃重的氛圍,與復雜的樂聲融為一體,共同表現(xiàn)了琵琶女與詩人息息相通的復雜情感,是那么的憂憤、哀怨凄楚、蒼涼,給整個音樂形象補足了畫龍點睛之筆。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shù)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盡事。

            輕攏慢拈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鈿頭云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弟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空守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廬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譯文:

            元和十年,我被貶到九江當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個夜晚,到湓浦口送一個朋友,聽見船中有人彈琵琶,那聲音,錚錚縱縱,很有京城里的韻味。問那個人,才知道她原來是長安歌伎,曾經(jīng)跟曹、穆兩位名師學彈琵琶,年紀漸大,姿色衰退,只好給一個商人當老婆。我便吩咐擺酒,讓她暢快地彈幾只曲子。她彈奏完畢,十分憂傷。敘述了年輕時侯的歡樂情景;可是如今呢,飄零憔悴,在江湖中間輾轉流離!我從京城里貶出來,已有兩年,心情平靜,安于現(xiàn)狀。聽了她的話,這天晚上,才感覺到被貶謫的味道,因而作了這首長詩送給她,共計六百一十二字(實際上全詩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楓葉荻花,在秋風里沙沙抖動。主人下了馬,走進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悶悶地喝醉了,凄凄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著明月。忽然聽見水面上飄來琵琶的聲音。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著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么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說話卻遲遲地沒有說話。 移近船只,請那個人相見。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著琵琶,遮住半邊臉龐。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弦,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jīng)充滿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嘆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象在訴說不得意的身世,低著眉隨著手繼續(xù)地彈啊,彈,說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輕輕地攏,慢慢地捻、又抹又挑,開頭彈的是《霓裳》,后來彈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象是兒女私語。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花底的黃鶯間間關關──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艱難!流水凍結了,也凍結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凍結了,聲音也暫時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沒有聲音,卻比有聲音的更激動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銀瓶,水漿奔進,驟然殺出一隊鐵騎,刀槍轟鳴。曲子彈完了,收回撥子從弦索中間劃過,四根弦發(fā)出同一個聲音,好象撕裂綢帛。東邊西邊的船舫里都靜悄悄沒人說話,只看見一輪秋月在江心里閃耀銀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lián)茏佑植宓较抑校砗靡律,站起來顯得十分肅敬。她訴說:本來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蝦蟆陵附近。十三歲就學會了彈琵琶的技藝,名字登記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彈罷曲于,曾贏得曲師的贊揚,妝梳起來,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爭先恐后地贈送禮品,一只曲子,換來無數(shù)匹吳綾蜀錦。打拍子敲碎了鈿頭云篦,吃美酒潑臟了血色羅裙。今年歡笑啊,明年歡笑,輕輕地度過了多少個秋夜春天;兄弟從了軍,阿姨辭別了人世,無情的時光,奪去了美艷的紅顏。門前的車馬,越來越稀,嫁了個商人,跟他到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別離,上個月又到浮梁,去買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獨守這空蕩蕩的船倉,繞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涼。深夜里忽然夢見少年時代的往事,滿臉淚水,哭醒來更加悲傷!

            我聽了琵琶聲已經(jīng)嘆息,又聽了這番話更加歔欷。同樣是失意人流落在遠方,碰在一起啊,從前不認識那又何妨!我自從去年辭別了京城,貶官在潯陽,一直臥病。潯陽這地方荒涼偏僻,哪有音樂,一年到頭,也聽不見管弦奏鳴。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濕,院子周圍,盡長些黃蘆苦竹。早上晚間,在這兒聽見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鵑的哀鳴,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來,卻往往自酌自飲。難道說沒有山歌?也沒有村笛?嘔啞嘲哳,那聲音也實在難聽!今晚上聽了你用琵琶彈奏的樂曲,象聽了天上的仙樂,耳朵也頓時清明。不要告辭,請坐下再彈一只曲子,我替你譜寫歌詞,題目就叫作《琵琶行》。

            聽了我的話長久地站立,又坐下?lián)芟宜,撥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剛才的聲音,滿座的聽眾,都忍不住哭泣。這當中哪一個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馬的眼淚啊,濕透了青衫!

          《琵琶行并序》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白居易其人其作及創(chuàng)作風格,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地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xiàn)實。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理解運用環(huán)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研習課文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濃厚興趣,提高人文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并以此去感受人生,領悟生活真諦。

            教學重點:

            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豐富情感世界。

            教學難點:

            領略作者樂聲造像的高妙藝術,提高古詩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生活敏感,提高審美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談話法、討論法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兩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千多年前,一個秋風瑟瑟、月光清冷的夜晚,著名詩人與天涯歌女在潯陽江頭偶然相逢,共同演繹了一曲千古流傳的知音絕唱,詩人用飽含深情的筆觸記述了這段難忘的經(jīng)歷,中華文學寶庫收錄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琵琶行。

            二、背景簡介

            簡介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介紹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解釋“行”這種文學體裁。

            三、配樂朗誦

            《琵琶行》配樂朗讀。

            1、矯正字音。

            2、初步感受音樂的起伏變化以及人物情感。

            四、學習小序

            齊讀小序,注意“明年”“因為”等字詞,解釋小序大意。問:詩前序文介紹了哪些內(nèi)容?對全詩起什么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jīng)過。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悲切凄涼的感情基調。

            要求找出序文和詩文的對應部分。

            五、理清思路在其他一些版本的教科書里,這首詩分為五個自然段。請學生按照詩意給全詩劃分段落,并用七言句概括段落大意。

            明確:

            第一部分,潯陽江頭夜送客;第二部分,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部分,江中聽訴身世苦;第四部分,同病相憐傷遷謫;第五部分,重聞琵琶青衫濕。

            六、初步賞析

            1、本詩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用原文語句回答)?你是從哪些詩句中看出來的?

            明確:琵琶女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

            2、本詩共寫了幾次琵琶彈奏?在文中劃出相關語句和語段。明確:本詩主要內(nèi)容是三聞琵琶,互訴身世。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可知,本詩主要內(nèi)容就是三聞琵琶互訴身世。古語云:“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今日也有“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善意提醒,那么到底是什么讓兩個身份懸殊的陌生人將滿腹辛酸和盤托出毫無保留呢?有是什么讓才華橫溢的大才子面對一個落魄歌女和淚作詩并慷慨相贈呢?讓我們從當時聽眾的反應來尋找答案。

            二、精讀鑒賞

            問:三次琵琶彈奏各有什么樣的聽眾反應?(找出原文語句。)明確:

            1、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3、滿座重聞皆掩泣。

            小結過渡:一聞琵琶客船滯留,二聞琵琶讓人沉浸在音樂的美妙意境中沉醉難返,如果說前兩次是被美妙的音樂打動的話,那第三次就是被音樂傳達的情感打動以致情難自禁了。

            問:

           。ǘ┮粯拥姆諊粯拥呐茫瑸槭裁唇菟抉R泣下最多?如何理解“我聞琵琶已嘆息”?讀第二節(jié),找出并品讀相關語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意”“說盡心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是因為從音樂中聽出了情感和心事。

            小結過渡:看來,彈奏高手能用瑤琴說心事,賞樂行家能從瑤琴之心事,現(xiàn)在就讓我們也來做一次賞樂行家。

            問:品讀第二節(jié)中音樂描寫的精彩片段,根據(jù)音樂的起伏變化劃分樂段并用四字詞語概括每個樂段的特點。

           。ㄗ杂烧b讀,感受音樂變化;師生齊讀,師大聲,生邊讀邊思;師生齊讀,讀出節(jié)奏的快慢、音調的高低和音速的疾緩。)

            明確:前奏曲,低沉抑郁;歡樂曲,清脆圓潤,流暢婉轉;沉思曲,冷澀凝絕;悲憤曲,高亢激越。

            小結過渡:音樂你已經(jīng)聽懂了,可你聽出音樂背后的心事了嗎?

            問:品讀第三節(jié),分析每個樂段抒發(fā)了琵琶女什么樣的情感,這些情感和她的身世經(jīng)歷有何關聯(lián)?(音樂特點—人物情感—身世經(jīng)歷)

           。ㄉ僮x,結合琵琶女身世思考回答)明確:

            前奏曲,低沉抑郁——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獨守空船孤單凄涼,強烈的生活反差勾起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歡樂曲,清脆圓潤流暢婉轉——年輕時代色藝雙絕名噪京華,醉酒歡歌是她生活的全部,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歡樂曲唱出她火紅的青春年代;

            沉思曲,冷澀凝絕——生活變故,由人妒人捧至門庭冷落直至如今獨守空船,怎么會這樣呢?心情越來越沉痛;

            悲憤曲,高亢激越——沉思過后的頓悟,都是這個社會重色輕才重利寡情啊,于是不平憤懣化為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jié)奏。

            問:讀第四節(jié)內(nèi)容,并結合詩前小序內(nèi)容,與琵琶女的心事對應一下,設想自己就是詩人,在欣賞琵琶時想到了自己的什么經(jīng)歷以至淚濕青衫呢?

            生讀第四節(jié)和詩前小序并思考回答。

            小結過渡:音樂聲中,琵琶女漂泊淪落、凄苦哀怨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聲音是稍縱即逝的,作者是如何將音樂描寫的形象可感出神入化的呢?

            三、探究手法

            問:本詩是用了哪些手法把音樂寫得形象可感、出神入化的'呢?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一人主筆總結答案,小組互評補充,最后老師明確。明確:

            1、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具體可感。

            2、疊詞和連綿詞,直接模擬聲音,再現(xiàn)音樂的悅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四、課外拓展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領略了作者樂聲造像的高妙藝術,還學會了再現(xiàn)音樂的手法,現(xiàn)在用你所學的知識解決一個問題。

            問:品讀《明湖居聽書》摹寫聲音的著名片段,比較兩者的異同點。與本文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清人方扶南把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品讀這幾首詩,體味各自特色。

            五、布置作業(yè)

            1、品讀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欣賞《百鳥朝鳳》、《十面埋伏》,用本文學到的手法再現(xiàn)音樂的精彩。

          《琵琶行并序》教案13

            教學目的:

            1、欣賞并學習詩中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huán)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方法。

            2、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xiàn)實。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二詩段,以比較賞析為主。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手段:使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音樂與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就象藝術孕育的聯(lián)體嬰兒,在《詩經(jīng)》及以后的很長時期,詩歌既是文學(詩)又是音樂(歌)。

            雖然在后來,音樂與文學逐漸分離,但二者仍然互相影響,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據(jù)唐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而許文學大家在自己的詩文中也給我們描畫出了經(jīng)典的音樂場景、我們知道的有《老殘游記》中的句段、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另一篇寫音樂的名篇。

            二、作者簡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

            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學過他的作品《賣炭翁》。

            三、本詩的相關文體常識、

            1、關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qū)別、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2、關于小序:

            詩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jīng)過,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四、欣賞相關的書法、圖片(大屏幕展示)

            五、把握梳理課文內(nèi)容結構、

            1.學生對照了解小序、解決字詞。

            2.朗讀,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3、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段:

           。ㄒ唬┙^送客聞琵琶

            (二)江上聆聽琵琶曲

            邀見歌女

            演奏名曲

            聽者陶醉

           。ㄈ└枧畠A訴身世苦

            少年歡樂

            晚年凄涼

            悲苦心境

           。ㄋ模┩∠鄳z傷遷謫

           。ㄎ澹┲芈勁们嗌罎

            六、品味課文第二段“音樂描寫”

            1.形象的使用。

            2.比喻、以聲寫聲。

            七、隨堂練習、

            大屏幕展示(從略)

            八、課后思考作業(yè):任選一題、

            1.比較閱讀李賀《李憑箜篌引》、《明湖居聽書》、朱自清《歌聲》等描寫音樂的篇章。

            2.聽一聽古典名曲,寫300字左右欣賞文字。

            附注:第二課時學習重點:

            1.對比欣賞各文段音樂描寫。

            2.討論詩人何以與身份低微的歌女產(chǎn)生感情共鳴?

          《琵琶行并序》教案14

            【課例實錄】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

            師:請同學們先欣賞一段視頻。(播放經(jīng)過編輯的《江南煙雨琵琶行》視頻及解說詞)

            師:視頻中提到的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白居易是怎樣一位詩人?

            生: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現(xiàn)實主義大詩人。

            師:不僅如此,白居易還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憫心的詩人。他在《長恨歌》一詩中既諷刺了唐玄宗重色誤國,又表達了對玄宗思念楊玉環(huán)的同情,他說“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在《賣炭翁》一詩中講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又表達了對下層勞動者的同情與悲憫。那么,白居易由長安被貶到江西九江的潯陽江頭,又對什么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慨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板書課題)

            師: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詩歌的一種體裁。

            師: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它是一種以鋪敘記事為主的歌詞。

            二、誦讀小序,概括情節(jié)

            師:下面請同學們讀一下詩前的小序。

           。ㄉx小序)

            師(糾正個別讀音):詩前小序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誰能用簡單的話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寫了琵琶女的身世。

            師:寫身世,也就是介紹了寫《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讀文本,抓關鍵句

            師: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國文本是讀的學科”。我們首先走進文本,放聲地、自由地來讀一下這首詩,好不好?下面我們自由地放聲來讀。(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樂,學生放聲自由讀。5分鐘左右)

            師:好,剛才大家已經(jīng)讀過了這首詩,我們都沉浸在詩的境界里。那么,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首詩最能體現(xiàn)詩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對,同學們,“淪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師:對,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淪落人”又是誰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四、再讀文本,學生質疑

            師: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誰解淪落人”(板書)。琵琶女的淪落經(jīng)歷是怎么樣的?咱們首先請一位同學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為我們讀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嗎?你現(xiàn)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帶出來。

            生(讀第三節(jié)):“沉吟放撥插弦中……夢啼妝淚紅闌干!

            師(請另外一生評價):你覺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樣?

            生:我覺得讀得挺好的。這一節(jié)主要講琵琶女的身世,詩人對琵琶女應該比較同情,讀的時候讀出了同情的感覺。

            師:你是站在詩人的角度講吧,現(xiàn)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這個角度,你覺得她應該用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去讀?

            生:悲涼。

            師:對,悲涼的感情。我們讀詩歌首先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得抑揚頓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詩歌中詩人所蘊涵的感情。剛才同學讀的這一節(jié)感情把握得比較到位。

            師:就這一節(jié),同學們有什么疑問沒有?把你最想提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大家共同討論。(生自由組合,小聲交流,討論質疑)

            師:同學們主要提了兩個問題: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慘命運的原因,一是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她的身世。咱們周圍同學自由組合議一議,由一位同學記錄小組討論要點,兩個問題可以任意選。

           。▽W生自由組合,討論)

            生:我代表我們小組想說第一個問題。前幾句寫她少年的時候,然后還被那個秋娘嫉妒……

            師: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華出眾的歌伎,然后還要嫉妒琵琶女,說明琵琶女比秋娘還要才華橫溢。后面寫她“弟走從軍阿姨死”,她的家人,離開的離開,死去的死去,后來她的容顏因為家庭變故和時光流逝變得非常憔悴。當時社會看重你,就是因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華。琵琶女的淚既是感傷的淚又是不滿的淚。

            生:我覺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國封建社會女子普遍的悲慘的命運。

            師:這里你談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個高度。琵琶女的技藝高超,她年輕的時候,“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但是到了后來的時候是什么樣子?

            生(眾):“門前冷落鞍馬稀!

            師:這說明什么問題?

            生:那個時代就是重色輕才的。

            師:重色輕才。那個時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藝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來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拋棄了。所以從這里看出,琵琶女僅僅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對象。

            師:還有一個問題,琵琶女描繪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對比。

            師:如果說詳細些,有哪些?

            師:過去是京城名伎,現(xiàn)在是——

            生(眾):淪落江湖。

            師:過去是少年得意——

            生(眾):現(xiàn)在是老年失意。

            師:過去是年輕貌美——

            生(眾):現(xiàn)在是年老色衰。

            師:過去是門庭若市——

            生(眾):現(xiàn)在是門可羅雀。

            師:過去歡笑——

            生(眾):今日辛酸。

            師:除了琵琶女,剛才說,“誰解淪落人”,淪落人一個是指琵琶女,還有一個是指誰呀?

            生(眾):白居易。

            師:當詩人和琵琶女彼此穿過無數(shù)人群,走過無數(shù)條路,在這個蕭瑟的秋天,相逢在潯陽江頭船上的時候,他又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我們請一位同學模仿詩人白居易的口吻讀第四節(jié)。

            (生讀第四節(jié))

            師:好,我們的白居易還得加把勁。我們在讀這一節(jié)詩時要讀出什么感情?

            生:應該和琵琶女一樣感同身受吧。

            師:感同身受,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這里面,詩人的遭遇還有什么詞可以體現(xiàn)出來?

            生:“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的“黃蘆、苦竹、杜鵑、哀猿”。

            師:這些意象所傳達出來的正是感傷之情,進行詩歌的欣賞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義。

            師:就這一節(jié),大家最想提出的問題是什么?(生自由組合,討論質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為什么會引起詩人的強烈共鳴?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話怎么理解?那個“同”字,同在哪里?

            師:兩個問題的本質相同。大家想一想,一個是朝廷官員,一個是江湖的歌伎;一個是高朋滿座,一個是門前冷落。那他們又“同”在哪里呀?誰能說一說,你覺得“同”在哪里?

            生:從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上看,他一開始滿腹才華,想一展鴻鵠之志,卻在朝廷中受到排擠,而被貶謫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來也是很有才華,但她卻因為年老而無人問津,所以他們的經(jīng)歷都是從曾經(jīng)的輝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們的心境都是悲傷的。

            生:還有,他們倆都是京城人。

            師: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前面小序上講的,“問其人,本長安倡女”。

            師:對,是來自京城,F(xiàn)在呢,他們都來到了什么地方?

            生:潯陽江頭。

            師:這一點也相同。

            生:還有一點就是他們都懷著一種落魄之情。

            生:他倆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視,這也是相同的一點。

            師:都是很有才華的,琵琶女“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我覺得她的水平還是挺高的。詩人呢,也是才華橫溢的,而現(xiàn)在卻觸怒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由此可見,詩人是在寫琵琶女,又是在寫自己,抒發(fā)郁積于心的貶謫之恨。

            五、三讀文本,品味感受

            師:那么我們再想一想,他們原本認識嗎?是什么打動了白居易,把兩個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誰能說一說?

            生:是因為琵琶女彈的那個琵琶曲。

            師:“誰識琵琶聲”(板書),同學們,詩中有一段對音樂的描寫,應該說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剛才我們班的琵琶女和詩人都讀了一下,我也情不自禁,給大家背一下這一段,請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想一想,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為什么精彩?

            (教師配樂示范背誦第二節(jié):“尋聲暗問彈者誰……唯見江心秋月白!保

            生:我最喜歡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它把琵琶聲在沉靜以后爆發(fā)的聲音比作乍破的銀瓶和騎士突然拔出刀槍那一瞬間的聲音,更加突出了琵琶聲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點。

            師:你很喜歡非常激越的音樂。好,還有沒有?

            生:我喜歡“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因為我覺得這句話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經(jīng)過音樂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轉動聽,很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來,聽上去挺有感覺。

            師:比喻有什么好處?

            生:就是十分生動形象。

            師:化——

            生:化抽象為具體。

            師:對,大家都知道,寫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抽象的無形的愁化作具體可感的滾滾江水。李清照怎么寫?“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把抽象的無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負。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還有沒有同學想談?

            生:我喜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它把弦聲首先比喻為急雨,聲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絲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覺,很形象,很生動。

            師:聽了剛才同學們談的精彩的詩句,我想問一個問題:是什么打動了詩人?僅僅是精彩的音樂嗎?誰來說一下?

            生:從第二節(jié)里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可見,作者被打動,不僅因為好聽的音樂,還有琵琶女在音樂里面融入的自己的情感。

            師: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情感在音樂里面。

            師:那我還要問,僅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就打動了詩人嗎?

            生:還有,詩人想到了他自己的身世。詩人也從琵琶曲中讀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歡悅與痛苦、苦悶與希望,這引起了詩人強烈的感情共鳴。

            師:對,音樂的魅力不僅在于音樂本身,更在于它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實際上,是音樂把“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詩人和琵琶女聯(lián)系在一起,拉近了他們的距離,在兩個陌路人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梁。

            師:好,我們下面一起讀一下最后一段。(學生有感情地齊讀第五段)

            師:“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琴聲和著白司馬的淚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們耳畔回響。

            六、放飛心靈,交流感悟

            師:我想同學們還有很多的感觸吧,下面我們就暢所欲言,敞開心扉,用較富有詩意的一兩句話來表達你的感悟。(播放琵琶曲,生思考、寫作)

            生:天公薄情病樂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怒憤難自平。

            師:好,你很厲害呀,像一位詩人。

            生:音樂,仿佛從遠處傳來,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靜,那么飄渺。琵琶聲響徹長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著,纏綿著。彈者有意,聽者有情,我愿化作一首小曲去撫慰你那懂我的心。

            師:是一首富有詩意的散文詩呀。還有沒有?

            生:白居易在這個不眠之夜,用濕漉漉的詩句寫出了用濕漉漉的眼淚浸泡的濕漉漉的心。他那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師:好,這也是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詩呀。老師也很喜歡詩歌,在備課時,也寫了一首七律談我的感受。

            投影:

            感悟《琵琶行》

            王毅軍

            潯陽江畔客將還,

            秋月荻花夜色寒。

            一曲琵琶情切切,

            半觴清酒淚漣漣。

            飄零歌女傷神苦,

            淪落詩人為客難。

            司馬揮毫傾肺腑,

            后生吟誦嘆先賢。

            七、再讀文本,升華感情

            師:今天,我們進行了一次詩歌的漫游,下面讓我們伴著音樂,再一次放聲地旁若無人地自由地讀一遍這首詩。讓我們把情感浸在詩歌的意境里,去體會音樂的美妙,去感受詩人的情懷。

           。úシ拧杜眯小放们魳,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放聲自由讀全詩)

            結束語:歷史不會抹殺這一切,時間不會淡忘這一頁:那低眉信手的婉約,那哀怨凄切的曲調,那東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識的遭遇。千古的詩篇還在耳畔回響,江邊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絕唱。

            最后讓我們在悠揚的琶琵曲中,以經(jīng)典為伴,與詩歌同行!

            【執(zhí)教感言】

            《琵琶行 并序》原設想主要采用誦讀法、點撥法、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圍繞“誰解淪落人”“誰識琵琶聲”兩條線索啟發(fā)點撥學生,并讓學生大膽質疑,深入鑒賞詩歌中所蘊涵的豐富思想感情,讓學生體會鑒賞詩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整節(jié)課作為詩歌賞析課,力爭成為書聲瑯瑯的“生態(tài)課堂”,多元性的“對話課堂”,生成問題的“質疑課堂”,進而成為一節(jié)使人感覺是享受的語文課堂。

            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覺得有幾點把握得較為成功:

            一是誦讀教學落實較成功。有齊讀、單人朗讀、自由讀、分段讀、全篇讀、放聲讀,初步感知讀、強化體驗讀。從字詞的讀音,到情感的把握,再到朗讀技巧的運用,指導具體,其中示范讀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

            二是在教學中注意滲透學法指導。有誦讀技巧的指導,有對古典詩歌思想感情的賞析方法的指導。

            三是以生為本,平等對話,使學生參與課堂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落實,接受性學習與探究合作相得益彰。能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更新角色定位,課堂上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有效實現(xiàn)了對文本的意義建構。

            四是使合作學習成為教學常態(tài)而非裝樣子。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或依據(jù)活動時的情境,“動態(tài)生成,自由組合”生成學習小組。通過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率。

            不足之處:

            一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存在問題。一開始課件視頻播不出來;另外,在最后讓學生放聲自由讀時不應播放視頻,以免影響學生進入文本體驗。

            二是咀嚼詩歌語言不夠深,不夠細!杜眯小返钠^長,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較多,賽課時我有意加快了教學速度,雖然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咀嚼詩歌語言不夠深,不夠細,有些值得反復玩味的細節(jié)未能充分表現(xiàn)出來。

           。ㄍ跻丬 陜西西安市西北大學附中;710069)

            【名師觀察】

            創(chuàng)意設計 突出主體

            尊重體驗 指導鑒賞

            一、創(chuàng)意設計,脈絡清晰

            面對《琵琶行 并序》這樣一篇經(jīng)典課文,教師怎樣能在常規(guī)教學的基礎上有所突破,使教學設計更精心、更優(yōu)化、更具有課堂的實效性并更具有語文味呢?我想,這應該是每一位語文教師不懈的追求。王老師的這節(jié)課緊緊圍繞“誰解淪落人”“誰識琵琶聲”這兩條線索來設計教學,切入點巧妙,教學脈絡簡潔清晰,并與這首詩的雙線結構——以歌女的遭遇身世為明線,以詩人的感受為暗線——相契合,很有創(chuàng)意,值得學習和借鑒。

            二、突出主體,鼓勵探究

            這節(jié)課教師能立足于學生的學習來設計教學,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呈現(xiàn)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不是教師填裝知識的袋子,而是教師服務對象的新課程理念。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幫助者,重在調動并引導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學習,獨立思考、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搭建了交流的平臺。

            本節(jié)課教師在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大膽質疑的同時,還十分注意啟發(fā)、點撥學生,使得學生的探究和教師的點撥相得益彰。這種對學生“學”的狀態(tài)的關注,以及對學生學習的及時引導、恰當評價和點撥,使學生學習始終興趣盎然,參與度高,有效實現(xiàn)了對文本的意義建構。

            三、書聲瑯瑯,以讀促悟

            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課王老師以葉圣陶先生的名言“國文本是讀的學科”為誦讀的引領,使“讀”摒棄了盲目性,更具有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語文學習的本質。在這節(jié)課中師生通過自由讀、聽讀、跟讀、教師范讀等誦讀方式,從初步感知、以讀促悟到強化體驗,從內(nèi)容理解、情感把握到朗讀技巧的運用,教師指導具體,教學推進有序,課堂上書聲瑯瑯,使作者、讀者和聽課者的情感融為了一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尊重體驗,指導鑒賞

            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培養(yǎng)其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杜眯胁⑿颉非楦胸S富而充沛:詩中充滿對黎民蒼生的人文關懷,訴說了詩人貶謫潯陽時的精神訴求,展示了詩人與琵琶女人生遭際的暗合等。如何通過學習讓學生真正理解詩人的情懷,走進白居易真摯而痛苦的內(nèi)心世界?從這節(jié)課的實錄中可以看出,王老師沒有以一個成人的理解去代替學生的理解,沒有用自己的思考來替代學生的思考,而是耐心地引導、啟發(fā)學生通過對詩文的研讀,去探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去感受世事復雜多變,這是非?少F的。正因如此,在學習之后的“放飛心靈,交流感悟”環(huán)節(jié)里,師生都有諸多收獲,令人欣喜。

            作為一首千古傳頌的`經(jīng)典詩篇,《琵琶行》的結構美、情感美、語言美及其音樂描寫之精妙,都是教學的重點。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能力,關注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在感知詩歌的基礎上學習鑒賞,較好地體現(xiàn)了詩歌教學的有效性。

            《琵琶行》教學課例

            一、導入課文

            江西九江有一處名勝古跡,名為白居易祠。白居易祠中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一彈流水一彈月”,下聯(lián)是:“半入江風半入云”(板書對聯(lián))。這副對聯(lián)的含義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詩《琵琶行》(板書課題)。

            怎樣學習這首詩呢?我們分四步來進行。一、整體感知;二、探討研究;三、自主欣賞;四、聯(lián)語寫作。下面我們分步來學習。

            二、 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要求背誦。學習古詩詞重在記誦,F(xiàn)在我先背誦給同學們聽一聽。大家看著課文,一邊聽,一邊整體感受課文的內(nèi)容。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你從詩中的哪些語句看出來。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詩的序言,接著教師示范背誦全詩。

            2.明確全詩感情基調。感情基調:凄涼。(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可從下面詩句看出來:“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繞船月明江水寒”、“杜鵑啼血猿哀鳴”、“滿座重聞皆掩泣”。

            3.理解小序與全詩的關系。詩前面的小序與全詩有怎樣的聯(lián)系?(小序交待了寫作的背景,是全詩內(nèi)容的概括,同時為全詩定下了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4.給詩的各節(jié)擬一個小標題。這是一首敘事詩,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給詩的各節(jié)擬一個小標題。(學生交流)

            老師參與交流:秋夜送客聞琵琶移船相邀聽琴聲紅顏苦女敘身世同病相憐訴衷情重彈琵琶皆掩泣。

            好,我們對這首詩的故事梗概基本清楚,第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整體感知”到這里結束,下面進行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探討研究。

            三、探討研究

            這篇課文值得探究的內(nèi)容很多,我們重點探究兩個問題:第一、詩中的音樂描寫;第二、琵琶女與詩人的身世。

           。ㄒ唬┮魳访鑼

            這首詩有幾次描寫音樂?(三次)請把三次描寫音樂的地方找出來,然后朗讀(第一、三次指名學生讀,第二次齊讀)。

            從描寫的角度來看,這三次對音樂的描寫有沒有不同?有哪些不同?(討論一下,然后交流)

            在學生討論、交流基礎上,整理完成下表:

            三次音樂描寫比較

            描寫次序與角度 琵琶女 描寫方法 詳略處理

            第一次 沒有出場 先聞其聲(側面描寫) 略寫

            第二次 應詩人邀約而演奏 彈奏琵琶(正面描寫) 詳寫

            第三次 被詩人的感慨所感動再次彈奏 聽眾反應(側面描寫) 略寫

            3.詩中描寫了音樂的高低變化,你認為琵琶女演奏的弦律有怎樣的變化?

            琵琶女的演奏表現(xiàn)出三個樂段:

            第一樂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盤!保ㄇ宕鄨A潤)

            第二樂段:“間關鶯語花底滑……凝絕不通聲暫歇!保ㄍ疝D低沉)

            第三樂段:“銀瓶乍破水漿迸……四弦一聲如裂帛!保ぴ叫蹓眩

            4.詩人是怎樣描寫音樂的?(學生討論,然后交流)

            一是運用比喻。在第二節(jié)中找出描寫音樂的比喻句,劃出來(8句),齊讀。

            比喻分為兩類:一是以聲喻聲。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珠落玉盤,清脆悅耳)“銀瓶乍破水漿迸”(銀瓶爆破,激越雄壯)。二是以形摹聲。通過一連串精巧的比喻把無形的音樂寫得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把聽覺和視覺都調動起來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見,又能聽見,既有形,也有聲)、“大珠小珠落玉盤”(既有聲,又能見其形)。

            二是側面烘托。(文中有三處。齊讀)學生分組點評其作用(每組點評一句)。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以“忘歸”和“客不發(fā)”烘托琵琶聲的迷人)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靜烘托人物的全神貫注,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境界之中)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保ㄒ栽娙藴I濕衣衫,烘托琵琶女音樂的哀怨感人)

            拓展:側面描寫這種方法我們還可以從一些古詩文中找到例句:

            “曲終聲盡已日半,四座相對愁無言!

            “靜女其姝,俟我以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耕者忘其耕,鋤者忘其鋤。來歸要怨恕,但坐觀羅敷!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關于詩中的音樂描寫我們就探究到這里。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黑板上板書的這副對聯(lián)。提示:上聯(lián)寫的是琵琶女的琴聲;下聯(lián)寫優(yōu)美的旋律。(引導學生欣賞這副對聯(lián))

            上聯(lián)寫琵琶女彈出的琴聲,如流水悠悠,似明月皎皎;下聯(lián)寫優(yōu)美的旋律,隨江風遠播,入云天飄渺。上聯(lián)兩個“一彈”,刻畫曲調優(yōu)美多變;下聯(lián)兩個“半入”則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琴聲的效果。

            (二)人物身世

            音樂是表達感情的!杜眯小穼懸魳罚獠辉趯懸魳,而在寫人。音樂是自己身世的傾訴。因此,琵琶女看似在彈奏音樂,實際上是在傾訴人生,她在慨嘆自身的凄涼!也引起了詩人白居易感情的共鳴。從哪一句可以看出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現(xiàn)在有哪些話和這個句子的意思相近?(“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笨磥硭麄兂闪恕爸簟绷耍

            提問: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身世有哪些相同呢?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都來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啊!

            2.才能超眾。琵琶女是才女。從哪里看出來?齊讀:“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迸门心贻p時的輝煌! 白居易也有出色的才能,(穿插簡介白居易)白居易29歲中進士,32歲以“拔萃”登科,35歲復應制舉,“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入眾耳”。白居易“始得名于文章”,“童子解吟長恨曲,忽而能唱琵琶篇。”

            3.落泊失意。詩中有具體的描寫。請一位女生讀琵琶女落泊失意的詩句:第三節(jié)中“弟走從軍阿姨死……夢啼妝淚紅闌干”;請一位男生讀詩人落泊失意的詩句:第四節(jié)中“我從去年辭帝京……嘔啞嘲哳難為聽!弊⒁庾x出失意凄涼的感情。

            詩人與琵琶女都有“天涯淪落”之恨,因此詩人唱出了自己的心聲:“同是天涯淪落人”!這就是本詩的主題。詩人由琵琶女的身世而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鳴,抒發(fā)了自己被貶謫的悲苦心情。

            好,對這兩個問題的探究就到這里結束。下面進行第三個步驟的學習自主欣賞。

            四、自主欣賞

            現(xiàn)在請同學們來欣賞一段琵琶樂曲,感受一下琵琶樂曲的美(播放琵琶樂曲錄音),然后根據(jù)音樂旋律的變化低聲吟誦詩中相應的內(nèi)容,體會詩的意境(播放琵琶女演奏的三個樂段的內(nèi)容,學生低聲吟詠詩中相應的內(nèi)容)。

            欣賞古典詩歌主要是欣賞語言。學了這首詩,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你為什么喜歡?現(xiàn)在請你任選其中一句詩自選角度寫幾句欣賞性的文字。要求:寫3050字。(全班交流)

            五、聯(lián)語寫作

            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關心人民,“心中為念農(nóng)?啵锶缏勷噧雎暋。因此,他調離九江不久,就有人在潯陽建亭紀念,九江人民對他有著深厚的情意,白居易祠中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

            楓葉四弦秋,棖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

            上聯(lián)是《琵琶行》詩意的濃縮!皸栍|”是感觸之意。下聯(lián)寫白居易離開九江時,九江人民對白居易的深厚情意。

            我們引讀了兩副對聯(lián),這兩副對聯(lián)對于我們學習課文都有幫助,F(xiàn)在我們來學一學寫對聯(lián),要求同學們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與感悟用對聯(lián)的形式表達出來。注意從詩的內(nèi)容、手法、人物的命運和遭遇以及主題等方面去琢磨。老師也寫了兩副對聯(lián)現(xiàn)在和同學們交流一下,同學們課后去寫作,然后在班上交流。

            潯陽江上琵琶語, 楓葉荻花,半籠煙云半籠月;

            海角天涯淪落人。 離愁謫恨,一訴琵琶一訴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把老師撰寫的兩副對聯(lián)齊讀一遍。下課。

            附:學生撰寫的部分對聯(lián)

            一曲琵琶語,

            幾多遷謫情。(孫冰倩)

            凄凄琴聲昭日月,

            冷冷江水寒人心。(顧丹梅)

            一曲琵琶肝腸斷,

            兩行涕淚青衫濕。(周莉)

            江水幽幽琵琶語,

            岸風瑟瑟詩人情。(王翔翔)

            大弦嘈嘈,訴說天下悲憤事;

            小弦切切,傾吐四海哀傷情。(胡冬玉)

            帝京一別,萬種憂怨心頭起;

            江州巧遇,一曲琵琶千古留。(葛偉杰)

            潯陽江頭,倡女撥弦泣身世;

            冷月岸邊,騷人吟詩訴謫情。(王錦龍)

            潯陽送友偶得一世知己,

            長安驅賢自毀萬古江山。(葛偉杰)

            六、教學反思

            教完《琵琶行》這篇課文,我總的感受是,學生興趣很濃,思維活躍,收到了應有的效果。反思這堂課的教學,我認為以下三點是我高度重視的。

            1.教學設計,選好角度。《琵琶行》是膾炙人口的傳統(tǒng)名篇,過去教學很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為主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我教這一堂課,改變了教學的角度,選擇了這樣一個突破口:把本詩的欣賞與對聯(lián)的學習結合起來。在這一課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兩條教學線,一條線是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這是主線,其結構設計為“整體感知”“鑒賞探究”“自主欣賞”三個步驟;另一條線是對聯(lián)的欣賞與創(chuàng)作,這是副線,其結構設計為“引讀對聯(lián)”“賞析對聯(lián)”“創(chuàng)作對聯(lián)”三個環(huán)節(jié)。這樣設計,避免了教學的單一性,增強了教學的立體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的文化氛圍。

            2.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杜眯小愤@首詩值得欣賞的內(nèi)容很多。我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的時候,沒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詩中兩個關鍵的地方,突出其重點。一是詩中的音樂描寫,這是詩的主要藝術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這樣一個規(guī)律,教《琵琶行》就必須講音樂描寫;一是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這涉及到詩的主題。敘事詩是通過人物的命運來反映現(xiàn)實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詩人的強烈共鳴,詩人才產(chǎn)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的共同點,才能夠讓學生進入詩的境界。在教學這兩個重點內(nèi)容的時候,我采取了欣賞與探究相結合的教法,在欣賞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賞。欣賞中,我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從審美的角度來欣賞詩的內(nèi)容,進而提升語文學習的人文品位。我認為,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審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進而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這便是我在教學中的一種追求。

            3.改變學習形式,促進主動學習。在課堂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越俎代庖。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難啊!很多時候,老師一進課堂,就難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給忘了學生的活動。這堂課,我的出發(fā)點是力圖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學習的生動局面,我改變了以往教師講解學生聽的方式,在學習形式上,我設計為“誦讀式感悟”、“探究式鑒賞”、“自主式賞析”和“獨立式創(chuàng)作”,這樣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白灾餍蕾p”這一板塊的設計,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學生的賞析異彩紛呈,體現(xiàn)了個性化閱讀的特點。這堂課還有一點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學生對學對聯(lián)、寫對聯(lián)很感興趣,尤其是他們在課下相互討論、切磋,共同研究,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精神,從中也體現(xiàn)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才能。我認為,語文學習就是要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讓學生在課下動起來,這就是我們語文老師所期待的一種學習狀態(tài)。

          《琵琶行并序》教案15

            學習目標1.理清全文脈絡,分析本課的結構特點。2.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3.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字音辨識

            (1)單音字

           、黉云挚( ) ②錚錚( )

            ③憫然( )④謫居( )

           、葺痘( )⑥霓裳( )

           、吖芟( )⑧紅綃( )

            ⑨銀篦( )

            答案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倨谖r

           、凵

            答案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組詞

            答案(1)鈿頭/佃戶(2)西舫/作坊(3)貶謫/嫡系/水滴(4)撥弦/堅忍不拔/跋涉

            3.通假舉要

            曲終收撥當心畫:xx

            答案通“劃”,用撥子劃

            4.詞語解釋

            (1)左遷九江郡司馬:xx

            (2)委身為賈人婦:xx

            (3)使快彈數(shù)曲:xx

            (4)曲罷憫然:xx

            (5)恬然自安:xx

            (6)弦弦掩抑聲聲思:xx

            (7)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xx

            (8)幽咽泉流冰下難:xx

            (9)夢啼妝淚紅闌干:xx

            (10)又聞此語重唧唧:

            (11)嘔啞嘲哳難為聽:

            (12)卻坐促弦弦轉急:

            答案(1)貶官,降職(2)托身。文中是嫁的意思(3)暢快(4)憂郁的樣子(5)淡泊寧靜的樣子(6)低沉抑郁(7)隨手(8)低泣聲,文中形容堵塞不暢的水流聲(9)縱橫錯亂的樣子(10)嘆息聲(11)形容聲音繁雜,也作“啁哳” (12)退回(原處)坐下

            5.古今異義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義:xxxx

            今義:時間詞,今年的下一年。

            (2)因為長句

            古義:xxxx

            今義:介詞,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連詞,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關系。

            (3)似訴平生不得志

            古義:xxxx

            今義:志愿實現(xiàn)(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4)鐵騎突出刀槍鳴

            古義:xxxx

            今義:沖出;鼓出來;超過一般地顯露出來;使超過一般。

            (5)整頓衣裳起斂容

            古義:xxxx

            今義:使紊亂的變?yōu)檎R;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多指組織、紀律、作風等)。

            (6)暮去朝來顏色故

            古義:xxxx

            今義: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婦

            古義:xxxx

            今義:排行第一的人。

            (8)去來江口守空船

            古義:xxxx

            今義:去了又來。

            (9)凄凄不似向前聲

            古義:xxxx

            今義:向著前方。

            答案(1)第二年。(2)因此創(chuàng)作。(3)稱心如意。(4)突然發(fā)出。(5)整理。(6)面容的色澤。(7)年紀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6.一詞多義

            (1)言

            (2)命

            (3)數(shù)

            (4)暫

            答案(1)名詞,話/名詞,字/動詞,說(2)動詞,叫,吩咐,命令/動詞,命名,題名

            (3)數(shù)詞,幾,表示不確定的數(shù)目/名詞,數(shù)量(4)副詞,短暫/副詞,忽然,一下子

            7.詞類活用

            (1)遂命酒:xx

            (2)歌以贈之:xx

            (3)聞舟中夜彈琵琶者:xx

            (4)商人重利輕別離:xx

            答案(1)名詞用作動詞,擺酒(2)名詞用作動詞,作歌(3)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重;以……為輕

            8.虛詞辨析

            (1)是

            (2)為

            答案(1)指示代詞,這,此/動詞,表示肯定判斷,是(2)動詞,創(chuàng)作/動詞,彈奏/介詞,替,給

            9.句式特點

            體會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譯文:xxxx

            (2)江州司馬青衫濕。

            譯文:xxxx

            (3)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譯文:xxxx

            (4)轉徙于江湖間。

            譯文:xxxx

            (5)送客湓浦口。

            譯文:xxxx

            (6)使快彈數(shù)曲。

            譯文:xxxx

            答案(1)被動句,無標志被動句。

            這天晚上我才體會到被貶謫的意味。

            (2)被動句,無標志被動句。

            我這江州司馬的青衫已被淚水浸濕。

            (3)狀語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是后置的狀語,“于”是后置的標志。

            曾經(jīng)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樂師學藝。

            (4)狀語后置句,“于江湖間”是后置的狀語,“于”是后置的標志。

            在江湖上輾轉奔波。

            (5)省略句,“送客”后省略“于”。

            (我)去湓浦口為朋友送行。

            (6)省略句,“使”后省略“之”。

            讓(她)暢快地彈幾支曲子。

            10.名言警句

            (1)課文名句

           、偾Ш羧f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趧e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2)課外名句——白居易名句

           、俑拯S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

           、谠谔煸缸鞅纫眸B,在地愿為連理枝!堕L恨歌》

           、厶扉L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堕L恨歌》

           、軄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跺X塘湖春行》

           、菀坏罋堦栦佀,半江瑟瑟半江紅。——《暮江吟》

           、拊囉褚獰諠M,辨材須待七年期!斗叛晕迨(其三)》

            一、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與元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詩作,其中《新樂府》《秦中吟》等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了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二、背景展示

            《琵琶行》創(chuàng)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諫官時,直言敢諫,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諷喻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貴,元和十年,被貶為江州刺史;又進而被貶為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加之州司馬是一種閑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莫大的嘲弄。他連遭打擊,心境凄涼,滿懷郁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chuàng)作出這首傳世名篇。

            三、文化常識

            歌行體

            “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主要特點有:

            (1)篇幅可短可長。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則有八十八句。

            (2)保留著古樂府敘事的特點,把記人物、記言談、發(fā)議論、抒感慨融為一體,內(nèi)容充實而生動。

            (3)聲律、韻腳比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換韻。“歌行”體詩歌在格律、音韻方面沖破了格律詩的束縛。歌行體的形式比較自由,是由內(nèi)容所決定的。

            (4)句式比較靈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文白對譯

            白居易才華橫溢,卻生不逢時;他滿懷忠誠,卻連遭貶謫;他憂國憂民,卻屢見民間疾苦。心中充滿惆悵,化為一聲嘆息,訴不盡心中悲涼。那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化為千古絕唱,載入史冊。是什么讓白居易發(fā)出這樣的慨嘆呢?又是誰讓他吟出這樣的慨嘆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踏著他平平仄仄的詩行走進那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下面是本文結構思維導圖,讀完思考后面的兩個問題。

            (1)請概括“品琴音”的“發(fā)展、高潮”部分的內(nèi)容,并將其分別填入圖中①②處。

            (2)請寫出本詩的主旨句,并將其填入圖中③處。

            答案①鶯語泉流②銀瓶鐵騎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1.詩前小序有什么作用?誦讀全詩,找出詩歌中和小序呼應的地方。

            答:xxxx

            答案(1)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經(jīng)過;②概述琵琶女的身世;③點明寫作動機;④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凄切傷懷。(2)詩歌中和小序呼應的地方:①“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第一段;②“問其人……轉徙于江湖間”→第二、三段;③“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第四段。

            2.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詩人是運用了什么手法將琵琶聲寫得如此動人的?請結合第二段進行賞析。

            答:xxxx

            答案(1)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化抽象為形象。如將“大弦”比作“急雨”,將“小弦”比作“私語”;將清脆悅耳、錯落有致、圓潤的聲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將婉轉流暢的聲音比作花底的鶯語,將激越雄壯、高亢激昂的聲音比作鐵騎突出刀槍的鳴響。(2)疊詞、擬聲詞、聯(lián)綿詞的運用!班朽小薄扒星小薄伴g關”(疊韻)“幽咽”(雙聲)表現(xiàn)出音樂的節(jié)奏和韻律。(3)側面烘托。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通過聽眾的反應和對周圍環(huán)境的描寫來展示音樂的美妙。

            3.琵琶女的第一次彈奏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

            答:xxxx

            答案(1)用“東船西舫悄無言”的寂靜無聲側面烘托琵琶女非凡的技藝,說明周圍船上的人

            們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境界中,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2)“江心秋月白”提醒詩人從樂聲中回到現(xiàn)實中來,詩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緒上的波瀾。(3)景物描寫點染烘托了濃重的氛圍,與復雜的樂聲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美妙的意境。

            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處,以至于引起了詩人強烈的共鳴?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句詩的意蘊?

            答:xxxx

            答案(1)相似之處:①兩人都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②兩人都才華出眾,一個是名揚京都的女藝人,一個是才氣橫溢的大詩人;③兩人都落魄失意,一個年長色衰嫁商人,一個犯顏直諫貶江州。(2)意蘊:這兩句詩直抒“天涯淪落”之感,當為全詩的主旨所在。詩人通過淪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來抒發(fā)自己憂國遭貶的政治苦悶,把對琵琶女的無限同情、對被貶謫的滿腔怨憤、對封建社會冷酷黑暗的揭露全部交織在一起,是封建社會士大夫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現(xiàn)已成了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藉的名句。

            5.找出詩歌中的幾處環(huán)境描寫,并分析它們的作用。

            答:xxxx

            答案(1)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寫詩人于江邊送客時的環(huán)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了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傳達出詩人凄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2)“別時茫茫江浸月”,敘述分別時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仿佛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3)“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周圍環(huán)境的寂靜。雖然音樂結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到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該句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4)“繞船月明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huán)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涼的心情。(5)“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生活的環(huán)境,渲染了詩人被貶后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片憂郁的月光里,凄美動人。

            詩人與琵琶女可謂萍水相逢,一次這樣的邂逅為什么會在詩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蕩以至不能自持?請談談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答:xxxx

            答案(觀點一)音樂認同。課文第四段有“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的交代。由課文第二段詩人對樂曲的音色、音質、節(jié)奏、旋律所作的十分準確細致、形象生動的描繪,

            可以看出詩人深諳音樂,而今卻被迫遠離音樂,詩人正處在一種音樂饑渴的狀態(tài),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么會對演奏技藝高超絕倫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動了。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會賣弄出渾身本領,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平表演時才會如癡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時展示了詩的魅力和音樂的魔力,堪稱絕唱。

            (觀點二)身世認同。琵琶女兩次為詩人演奏中間插入了自訴身世的情節(jié),它大大改變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樂因此變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場浮沉的背景音樂?梢哉f琵琶女和詩人有著完全相同的無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無意中撥動了詩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這位江州司馬不免青衫濕。完成了身世認同的詩人與琵琶女一見如故,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千年浩嘆。

            (觀點三)文化認同。淪落天涯的共同命運造成他們“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生活基礎,更重要的是詩人一貫的平民情結和普世主義的思想,使他始終對民間疾苦有著強烈的關心,尤其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將自己放在了與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淪落人”,這不是居高臨下的屈就,而是完全平等的相知、相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最后的失態(tài)痛哭,正是徹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對大眾文化的認同。

            鑒賞詩歌的側面烘托手法

            1.內(nèi)涵: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側面烘托就是對事物的側面描寫。它的藝術效果,可以與渲染相媲美。

            2.側面烘托的常見類型:

            (1)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是以鬧襯靜。

            (3)以物托人(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幾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的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

            3.作用:運用側面烘托手法不僅可以使主體事物的特征得以強化,更加鮮明突出,而且還可以在對照中使讀者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對主要事物的認識,從而收到單純用正面描寫所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

            比喻

            《琵琶行并序》中運用了許多形象、新鮮、貼切的比喻來表現(xiàn)琵琶曲中復雜、細微的音響變化,給予讀者十分深刻和具體的印象。如以人們在生活中時常接觸到的聲音作比,以驟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節(jié);以小兒女般的輕柔“私語”比喻細弦輕細綿密的聲音;以大珠小珠灑落在玉盤中的聲音比喻樂聲的清脆悅耳與高低交錯;以花間流轉的“鶯語”比喻樂聲的婉轉流利;以冰下堵塞不暢的“泉流”比喻樂聲的幽咽;以銀瓶乍破水漿迸濺,鐵騎突出刀槍齊鳴比喻樂聲休止后又驟然響起時的鏗鏘激越;以撕裂絹帛的聲音比喻四弦齊撥時樂聲的短促脆亮。聯(lián)翩的妙喻能賦予抽象的音樂以具體可感的聲、色、形的形象,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這些形象貼切的比喻,把樂音的特點和旋律的變化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技巧點撥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處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甲、乙兩種事物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依據(jù)描寫或說明的方式,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它能將抽象化為具體,將無形化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遷移運用

            請寫一個片段,描寫一段景色,至少用到三個比喻句,不少于200字。

            答:xxxx

            答案(示例)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驹谒,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地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裾;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蓯鄣模覍⑹裁磥肀葦M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節(jié)選自朱自清《綠》)

            一、課本素材

            點擊素材白居易被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創(chuàng)作了膾炙人口的《琵琶行并序》。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她的凄涼身世,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遭遇的無限同情,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自己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這里,詩人把一個歌女視為自己的紅塵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潞5母〕、生命的悲哀,全部融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運用示例白居易對于身世淪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質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獲得了永世傳唱。雖為貶謫之人,但畢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個投歡賣笑的歌女互敘身世,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是難能可貴的。同情不是一種炫耀、一種交換,而是一種與功利機巧全然無關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臨下的恩賜,不是裝模作樣的慈悲,而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和諧的相處,是同情者與被同情者之間平等的情感流動,這樣的同情便是美的極致。

            二、課外素材

            杭州圖書館十年不拒乞丐

            被稱贊為“史上最溫暖圖書館”

            “我無權拒絕他們?nèi)雰?nèi)讀書,但您有權選擇離開!焙贾菔袌D書館館長褚樹青如是說。因為從2003年起,杭州市圖書館就開始實行對所有讀者免費開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圖書館對這些特殊讀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凈再閱讀。這一舉措推行以來,一直引起一些讀者的不滿。褚館長的話在網(wǎng)上引發(fā)好評如潮,不少網(wǎng)友直贊這位館長有北大遺風。

            選材感言當杭州圖書館堅持向乞丐和拾荒者開放時,尊重使中華大地溫暖如春。尊重他人,平等地對待他人,尤其是學會尊重弱勢群體,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美好。乞丐、拾荒者作為弱勢群體,雖然物質上貧窮,但不等于他們精神上同樣貧窮;也許他們身上有點臟,但是心靈并不臟。他們有閱讀、學習和求知的需求,他們也許更需要補充精神的維他命。圖書館對所有讀者免費開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等弱勢群體,充分體現(xiàn)了圖書館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彰顯了一個開放型公共圖書館應有的胸懷,更是對弱勢群體精神的救助。

            千年琵琶聲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遷九江郡司馬,在鄱陽湖邊住了下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被琵琶聲驚醒,循著琵琶聲,詩人發(fā)現(xiàn)了自己。面對鄱陽湖他流下了兩行清淚。琵琶聲和著淚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這里仍然能夠聽到嘈嘈切切的聲音。

            我也是被琵琶聲驚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聲裂帛,仿佛就在耳邊,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個瞬間,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聲響在詩人的詩里,撥弦的人輕攏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歡,琵琶聲漸行漸遠,在心頭響起,在詩里隱沒,書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馬,淚濕青衫。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但求一醉的白司馬,湖心的飛鳥,湖邊的新芽,挑不明詩人的醉眼昏花。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詩人的酒杯,舉得起,卻放不下。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石獅子立在湖邊有上千年了,你們還記不記得那個白司馬?白司馬怕是已經(jīng)記不得你們了,那天,晚歸的詩人真的醉了,烈酒燒灼著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難酬的壯志;烈酒蒙眬了他的雙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聲并未遠去,但春天還是來了。

            詩,是有氣味的,這會兒的詩,有一種濕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詩人一來,滿山的清流鳴泉便開始吟詠唱和,天罡浩蕩,那是風在尋章摘句。詩人一伸手,便拽了滿把的新詩,詩太多了,詩人開始隨手拋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經(jīng)典。

            詩實在是太多了,詩人專門為它們建造了家園。

            白居易草堂,這是一個詩的樂園。日上三竿,詩人在這里高臥,伸一個懶腰,竟也是詩意盎然。

            我獨坐在草堂前,守候著詩人,守候著白司馬有些遲了的春天。

            琵琶還在,我分明聽到了欣喜的彈撥,比詩人的腳步更迫切,比詩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詩人的詩更浪漫。

            詩人歸來了,一起歸來的,有詩,有酒,還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詩。分不清誰更醉人,誰更燦爛。分不清誰會芳華于彈指之間,誰將流傳得更加久遠。有花,有酒,白司馬醉倒在詩的面前,詩無言,詩是詩人最初和最終的家園,詩是詩人永遠的春天。

            讀后啟悟讀此文,我們好像站在了煙雨濛濛的江南;聽此曲,我們好像坐在了千年之前的那個夜晚。文章以飽蘸感情的筆墨讓我們再次聆聽了那如泣如訴的琵琶聲,見證了那灑滿淚水的青衫。千古絕唱《琵琶行》如花,如酒,成就了詩人永遠的醉人的春天。

            一、基礎知識檢測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使快彈數(shù)曲快:快速

            B.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信:隨意

            C.如聽仙樂耳暫明暫:暫時

            D.卻坐促弦弦轉急轉:轉變

            答案B

            解析A項快:暢快。C項暫:忽然,一下子。D項轉:更,越。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B項均為數(shù)詞,幾,表示不確定的數(shù)目。A項動詞,說/名詞,字。C項動詞,命名,題名/名詞,性命。D項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輕/形容詞,輕柔。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C項均為介詞,在。A項介詞,替/動詞,是。B項連詞,因此,于是,就/名詞,原因,機緣。D項連詞,和/介詞,和。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鐵騎突出刀槍鳴

            B.門前冷落鞍馬稀

            C.整頓衣裳起斂容

            D.凄凄不似向前聲

            答案B

            解析A項古義:突然發(fā)出。今義:沖出;鼓出來;超出一般地顯露出來;使超過一般。C項古義:整理。今義:使紊亂的變?yōu)檎R;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多指組織、紀律、作風等)。D項古義:以前。今義:向著前方。

            5.下列各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遂命酒

            A.商人重利輕別離

            B.歌以贈之

            C.聞舟中夜彈琵琶者

            D.砯崖轉石萬壑雷

            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項均是名詞用作動詞。A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重;以……為輕。C項名詞作狀語,在夜里。D項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回轉。

            6.下列各句中的省略成分補充錯誤的一項是( )

            A.送客(于)湓浦口

            B.使(之)快彈數(shù)曲

            C.沉吟放撥(于)插弦中

            D.感(于)斯人(之)言

            答案C

            解析應為“沉吟放撥插(于)弦中”。

            7.下列對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富于變化,可多次換韻。

            B.白居易是中唐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C.白居易詩歌的雙璧是《琵琶行》和《賣炭翁》。

            D.放在文章開頭的叫序,放在結尾的叫跋。

            答案C

            解析應是《琵琶行》和《長恨歌》。

            8.閱讀端正好,將《琵琶行并序》(第一節(jié))仿寫成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琵琶行并序》(第一節(jié)):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答:xxxx

            答案(示例一)秋風起,夜無邊,江浸月,楓荻亂飛。帶不走離別滋味,讓我一夜醉。

            (示例二)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馬蹄亂狂。勸君舉杯洗愁腸,滿壺是離傷。

            9.對下面詩句進行擴展,使其更加豐富、形象,擴展后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答:xxxx

            答案(示例)天邊掛著一輪孤月,似罩上了幾分淡淡的云靄,又像蒙上了揮之不去的層層霧障,總是那么不透明。江風襲來,枯敗的楓葉紛紛滑落,漂浮在江面上順流而下,幾朵破敗的荻花也隨風瑟瑟地抖動著,風過后,枝干光禿禿的,留下幾分孤寂。在一片寂寞的氛圍中,我送客人來到了潯陽江頭。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猶豫不決而出場的詩句是“,”。表現(xiàn)琵琶女年長色衰后寂寞處境的詩句是“弟走從軍阿姨死,。門前冷落鞍馬稀,”。

            (2)《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樂音和旋律的變化,如表現(xiàn)急切而愉悅情調的句子是“,”,表現(xiàn)旋律婉轉而流暢的句子是“”,表現(xiàn)熱烈緊張的場面的句子是“,”。樂曲的終止也寫得很好,“,”,使聽眾繼續(xù)沉浸在樂曲的境界里。

            (3)詩中不止一次出現(xiàn)月亮這個意象,借月烘托琵琶女獨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詩句是“,”。

            (4)《明湖居聽書》寫小玉說書時,“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類似情景,以表現(xiàn)琵琶女的高超技藝,這些詩句是“,”。

            答案(1)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暮去朝來顏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婦(2)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3)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4)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

            二、課內(nèi)閱讀強化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11.解釋下列詩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尋聲暗問彈者誰( )

            (2)弦弦掩抑聲聲思( )

            (3)間關鶯語花底滑( )

            答案(1)悄悄(2)低沉抑郁(3)形容鳥聲婉轉

            12.下列對“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的理解,最恰當?shù)囊豁検? )

            A.傳神地寫出了琵琶女羞澀的神態(tài)。

            B.寫琵琶女端莊自重,不肯輕易見客。

            C.準確地寫出了琵琶女此時的羞澀、猶疑等復雜的心理活動,還暗示出她的無限的幽愁暗恨。

            D.寫出了琵琶女深夜與陌生人相見后心懷畏懼,演奏時十分拘束的神態(tài)。

            答案C

            解析A、B兩項表述不全面。D項“心懷畏懼”“拘束”的表述不正確。

            13.下列對選文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輕攏”一句描寫琵琶女的彈奏動作,表現(xiàn)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兩句寫出了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xiàn)!叭缂庇辍薄叭缢秸Z”使兩種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聽覺形象為視覺形象,給人以“耳不暇接”的感覺。

            D.“間關”一句繼續(xù)寫旋律的變化,用“鶯語花底”這一美的視覺形象,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yōu)美。

            答案C

            解析“大珠”一句并不是“化聽覺形象為視覺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在玉盤上的聲音來形容琵琶彈奏的樂曲的清脆悅耳。

            14.下列對“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最恰當?shù)囊豁検? )

            A.以環(huán)境的寧靜襯托音樂演奏的昂揚。

            B.以聽眾的專注反襯音樂演奏的成功。

            C.以環(huán)境的靜寂側面烘托琵琶女技藝的高超。

            D.渲染靜寂的氣氛,襯托聽眾感情的凄涼。

            答案C

            解析A項“襯托音樂演奏的昂揚”錯。B項“反襯音樂演奏的成功”不是這兩句在文中作用最恰當?shù)谋硎。D項“襯托聽眾感情的凄涼”錯。

            15.選文生動地描寫了琵琶女彈奏樂曲的全過程,請仔細閱讀選文后十六句,用幾個詞語概括樂曲旋律的變化。(每空4個字)

            ( )→( )→( )→( )→戛然而止

            答案流暢婉轉低沉冷澀間歇停頓激越雄壯

            解析解答本題,需要找出描寫樂曲旋律的句子,然后按題干要求進行概括。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盤”是一層,突出樂曲的流暢婉轉;從“間關鶯語花底滑”到“此時無聲勝有聲”是說樂曲由低沉冷澀到間歇停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兩句是說樂曲的激越雄壯;剩下的為一層,說樂曲戛然而止。

            三、課外閱讀拓展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夜箏

            白居易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16.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選詞造語十分工整。“紫袖紅弦”不僅暗示出彈箏者的樂妓身份,也描寫出其修飾的美好,女子彈箏的形象宛如畫出。

            B.次句寫到彈箏,連用了兩個“自”字,表現(xiàn)了女子處境的孤單,也寫出了她已全神貫注于箏樂的神態(tài),“自彈自感”把演奏者靈感到來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寫得惟妙惟肖。

            C.第三句集中筆力,寫出一個無聲的頃刻。“弦凝”,是樂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指咽”,是如泣如訴的情緒上升到頂點所起的突變;這無聲是“聲!,而不是一味的沉寂。

            D.三、四句不僅引導讀者發(fā)現(xiàn)了奇妙的無聲之美,更通過這一無聲的頃刻讓讀者去領悟想象那箏曲全部的美妙。和《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相通之處。

            答案B

            解析“女子處境的孤單”錯,應是旁若無人的意思。

            17.有學者認為,《夜箏》是《琵琶行》的一個精妙的縮本。簡要分析這首詩與《琵琶行》在

            描寫音樂上的不同。

            答:xxxx

            答案《琵琶行》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既對琵琶樂本身作了繪聲繪色的鋪陳描寫,也在最后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來側面烘托了音樂的美妙;而《夜箏》則從側面落筆,通過演奏者的裝束、表情和聽眾的感受來襯托音樂,沒有對音樂進行正面描寫。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聽流人①水調子②

            王昌齡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樂人。②水調子:水調歌。這首詩大約作于王昌齡晚年赴龍標(今湖南黔陽)貶所途中,寫聽箏樂而引起的感慨。

            18.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寫景,并列三個意象(孤舟、微月、楓林),構成極凄清的意境,一方面點明了“愁”,另一方面也為箏曲的演奏安排了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

            B.第二句“分付”同“與”字照應,意味著奏出的箏曲與遷客心境相印。“水調子”本來哀切,此時又融入流落江湖的樂人(“流人”)的主觀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遷謫者內(nèi)心的共鳴。

            C.第三句寫景側重描寫音樂,運用通感手法,想象出“千重萬重雨”的視覺形象,表達出詩人聽音樂時的復雜心情。

            D.這首詩想象新穎獨特,發(fā)人妙思。此詩從句法、音韻到通感的運用,頗具特色,而且都服務于意境的創(chuàng)造,渾融含蓄。

            答案A

            解析“愁”字并未點明,而是見于言外的。

            19.這首詩中“斷弦”二字有很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請就“斷弦”這一細節(jié)作簡要分析。

            答:xxxx

            答案(1)反映了箏曲的激越。前句“嶺色千重萬重雨”是箏曲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樂形象,想象瑰麗,表現(xiàn)了樂音的繁促酣暢!皵嘞摇北砻骷ぴ降囊魳愤_到了琴弦的極限。(2)表現(xiàn)了彈箏人的激憤情感。(3)揭示了“淚痕深”的原因。正因為箏曲激越,樂人傾情演奏,乃至“斷弦”,才深深打動了“客心”。

            (三)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聞琴

            孫氏

            玉指朱弦軋復清,湘妃愁怨最難聽。

            初疑颯颯涼風勁,又似蕭蕭暮雨零。

            近比流泉來碧嶂,遠如玄鶴下青冥。

            夜深彈罷堪惆悵,露濕叢蘭月滿庭。

            20.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lián)描寫調弦的過程,琴音由嘈雜到純凈。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運用湘妃的典故,總寫琴聲的哀怨。

            B.頷聯(lián)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用自然界中常聽見的風聲、雨聲,形象地表現(xiàn)琴聲,化抽象為具體。

            C.頸聯(lián)寫聽琴感受。琴聲如在耳邊,仿佛泉水從青色的山峰上流瀉下來;琴聲越來越遠,又如黑鶴從青蒼幽遠的天空飛下。

            D.“遠如玄鶴下青冥”中的“青冥”即藍天。該句運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視覺寫聽覺,表現(xiàn)了琴聲的曠遠。

            答案B

            解析應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21.請賞析尾聯(lián)的藝術手法。

            答:xxxx

            答案(1)運用了烘托手法或側面描寫!奥稘駞蔡m月滿庭”通過描寫月光滿庭、露濕叢蘭的寂靜,烘托出聽眾沉浸在音樂中不愿抽離的情形,從側面突出了琴聲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藝的高超。(2)以景結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鋪滿庭院,院中一叢叢的蘭花都被露水打濕,含蓄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音樂結束的惆悵之情,韻味悠長,意猶未盡。

            鑒賞詩歌的側面烘托手法的步驟

            明確詩歌所寫的主體事物→找出其他事物→根據(jù)詩歌主旨,聯(lián)系詩句分析側面烘托手法→從表達內(nèi)容、情感方面分析作用。

          【《琵琶行并序》教案】相關文章:

          優(yōu)秀教案《琵琶行》12-12

          《愚溪詩序》教案03-17

          蘭亭集序教案12-12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3-02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3-28

          蘭亭集序教案最新12-19

          蘭亭集序教案范文12-12

          伶官傳序教案通用12-17

          《蘭亭集序》教案必備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