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特點。
2、熱帶雨林的危機
3、巴西主要的熱點經濟作物
4、巴西的工業(yè)布局及城市分布特點。
能力目標
1、運用巴西的地形圖、氣候圖分布圖,掌握巴西主要的熱帶經濟作物分布
2、運用巴西的礦產資源圖及主要的工業(yè)區(qū)和工業(yè)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巴西工業(yè)區(qū)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地理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巴西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農業(yè)生產特點、工業(yè)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教學難點
熱帶雨林對于全球氣候的影響
教法學法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導入新課
1、創(chuàng)設情景導課。
大家看錄像,說出展現(xiàn)的內容。
播放日韓世界杯,巴西隊獲得冠軍時的錄像片斷。
說說看,你還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總結: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巴西
重難點教學過程
板書:第二節(jié)巴西。
2、展示世界政區(qū)圖。
要求:指圖說出巴西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總結:巴西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緯度較低,光熱資源豐富。
板書:位置、環(huán)境、熱帶面積廣大。
電腦播出巴西的`地形圖(多媒體課件)
讀圖回答:
1、二條特殊的緯線:赤道、南回歸線。
2、巴西所處的溫度:熱帶
3巴西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景觀圖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占面積的1/3巴西高原—————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占面積的2/3
(提問):
。ㄒ唬槭裁窗臀魇鞘澜缟蠠釒в炅置娣e最大國家?
。▽W生回答)
。ń處熆偨Y):
1、地理位置決定。
2、亞馬孫流域經過這里。(讓學生自己來介紹亞馬孫河并展示圖片)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帶來大量流水
。ǘ釒в炅钟泻巫饔盟鼮槿祟愄峁┝四切┵Y源?
。ɑ顒樱簩W生分組討論并推選代表舉例說明。
教師提供圖表總結。
經濟價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氣候
提供新鮮空氣
環(huán)境效益涵養(yǎng)水源,保護淡水資源
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三)。巴西是怎樣開發(fā)和利用熱帶雨林的?
。ɑ顒樱河蓪W生出示資料進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1。林業(yè)部長2。外國開發(fā)商3。當?shù)剞r民4。生態(tài)學家。(小組成員認領角色,通過討論,然后上臺表演。各小組經過角色之間引起的爭論,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ń處熆偨Y):開發(fā)的同時,要注重保護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二、熱帶經濟作物王國
1、看圖9.35請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農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帶?
結合圖9.33,34圖說明這里有哪些發(fā)展農業(yè)的有利條件?有哪些產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咖啡、甘蔗、柑橘、橡膠、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東南沿海一帶。這里地形平坦,海拔較高,氣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運便利;這里城市密集,人口眾多,便于就地消費。
總結:巴西大部分國土位于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熱帶土地廣闊,為熱帶作物的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創(chuàng)匯產品。
三、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1、導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同時也是發(fā)展中國家經濟水平較高的國家。它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呢?工農業(yè)生產又有什么樣的特征呢?這些是下面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發(fā)展中的工農業(yè)大國。
2、閱讀課本,自學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經濟特征。
。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
。2)16世紀中期,種植甘蔗,制糖業(yè)興起。
。3)17世紀末,掀起采金熱。
(4)19世紀初,大量種植咖啡。
總結:單一生產農礦產品,現(xiàn)代工業(yè)不發(fā)達。
3、展示“巴西的農產、礦產和工業(yè)”圖,觀察該圖,看看巴西有哪些豐富的礦產?分布在何處?對巴西的現(xiàn)代工業(yè)有何影響?(主要礦產有鐵、錳、金、煤等,集中分布于東南部。富的鐵、錳等金屬礦產,便于發(fā)展重工業(yè);而礦產的分布,又影響著工業(yè)的分布在接近東南沿海的礦產地
總結:的確,依據(jù)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巴西的鋼鐵、造船、汽車、飛機等制造業(yè)都已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
4、引導:巴西重工業(yè)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qū),除靠近礦產地等因素以外,還受哪些因素影響?
提示:從交通、氣候等方面考慮。(東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運輸;這里緯度較高,氣候涼爽宜人。
5、引導探究:巴西的能源礦產如優(yōu)質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該怎樣解決能源不足的問題?
。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
。2)進口能源。
(3)大力發(fā)展生物能源等。
。4)研究利用太陽能、風能、潮夕能等。
總結應用
四、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桑巴王國”巴西,知道了它是世界上占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熱帶雨林最多的國家,該國鐵礦豐富,工業(yè)發(fā)展很快,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占世界重要地位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一、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
1、位置:緯度位置:主要位于南半球,熱帶海陸位置;東臨大西洋
2、地形和河流: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亞馬孫河
3、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二、熱帶雨林的危機
1、經濟價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氣候
提供新鮮空氣
環(huán)境效益涵養(yǎng)水源,保護淡水資源
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2、熱帶雨林的保護
三、熱帶經濟作物王國
1、主要作物:咖啡、甘蔗、可可、劍麻
四、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1、主要城市:里約熱內盧,圣保羅,巴西利亞
2、人口和工業(yè)分布在東南沿海
初一地理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主要的地形類型,能夠說出主要地形類型的特點。
2、了解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并能根據(jù)當?shù)厍闆r說出1—2種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點。
二、教學重點:
地形類型、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難點:主要地形類型特點、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三、教具:
沙盤、水、小風扇。
四、教學方法:
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的家園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陸地而這陸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種形形色色的地形構成的。對于這些地形我們的地理學家給它們取了相應的名字。它們各叫什么、有什么特點呢?
讀圖4—48———4—51思考并分組討論:地形主要有那些類型?各有什么特點?
代表發(fā)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據(jù)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類型海拔相對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寬廣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較高有明顯起伏大
高原極高頂面較大起伏小大
提問:我們的家鄉(xiāng)有那些地形類型?這些類型對我們家鄉(xiāng)經濟有什么作用?
分組討論:
代表發(fā)言:
教師小結:我們的家鄉(xiāng)確實有許多礦,開采這些礦對我們生活水平提高有好處,但是我們以前的家鄉(xiāng)是山清水秀、魚羊成群。你們的父輩不合理的開發(fā)以使我們的家鄉(xiāng)上無一片凈空、下無一片凈土水中無魚,自然界已經開始給我們懲罰了。合理開發(fā)資源還我清山綠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過渡:通過前面我們大家的討論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回答:(山脈是由板塊碰撞形成的等。)
教師再問:那么我們家鄉(xiāng)的山上的溝谷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討論:
教師演示小實驗:
、儆盟畯纳潮P中“山”的頂部沖下。
、谟眯★L扇吹沙盤中的“山”。
教師講解:降水沖刷、風蝕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區(qū)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萬別形成了許多特殊的地形。
對照圖4—60至4—65看書P157內容。
學生討論:引起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外力因素及我們家鄉(xiāng)地形變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師小結:地球的巨大內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則是地形的雕刻師,雕刻出千奇百態(tài)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誰發(fā)揮較大的作用呢?(有時是內力、有時是外力。)
課堂總結:
布置作業(yè):P158、2
板書設計: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
一、地形的類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變化
1、地球內力的作用。流水沖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風蝕
冰川移動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第2課時
上方鎮(zhèn)初中:徐建平
一、教學目標:
1、能根據(jù)等高線的特點讀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能舉例說明等高線地形圖在生活和生產中的用途。
2、知道繪制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判讀簡單等高線地形圖。
難點:繪制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三、教具:老齡土做的山模型(濕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膠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線地形圖等。
四、教學方法:實驗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通過前面我們討論我們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們可用什么方法把它們表示到地圖上呢?
讀圖4—52,討論關于珠穆朗瑪峰的知識。可用什么方法把山峰表示在地圖上?是否看到過表示地形的地圖。
學生討論:
代表發(fā)言:(等高線地形圖。)
提問:等高線地形圖是什么呢?
分組實驗:(要求把老齡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畫出等高線,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紙上。)
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討論:(P155、1、2、3問題,重點是2、3兩問題。)
學生代表發(fā)言:(把等高線繪制到白紙上學生方法有多種)
教師選其一種進行示范:
步驟:
①用硬棒從“老齡土做的山模型”山頂直插入到底。
、谟眯〉栋吹雀呔依次橫切“山”但不能切斷其中硬棒。
、郯亚泻玫摹巴链闭旁诎准埳,用筆沿山腳輪廓在紙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線。
、馨训谝粭l到第二條等高線之間的“土塊”從“土串”上卸下,再用筆沿第二條等高線在紙上描出輪廓等高線,依次在白紙上描出相應的等高線。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盡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展示:
教師小結且提問:等高線繪制在白紙上形狀是怎樣的?(閉合的曲線)
教師講解:對于真正的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來表示起伏的地形。
教師演示:等高線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緩坡、山峰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等高線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學生討論:(陡坡、緩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線分布特點)
代表發(fā)言:
教師小結:(陡坡等高線密、緩坡等高線疏、山頂?shù)雀呔呈封閉狀由內向外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峭壁等高線重疊。)
學生讀圖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練習:對照等高線地形掛圖由學生找出圖中山峰、山谷、陡坡、緩坡、峭壁、鞍部等。
思考:盆地的等高線有什么特點?
初一地理教案3
教法指導:
1、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師生探究解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2、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報紙、圖書、網絡等查找資料,培養(yǎng)比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過學生播報天氣預報,讓學生體驗做天氣預報員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學生了解的當?shù)厮夭暮碗娨曅侣勚械膶嵤,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情景設計:
開放式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qū)別,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個詞語。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通過天氣圖和衛(wèi)星云圖,結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粗略地判斷近期可能出現(xiàn)的天氣情況。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氣預報,學會比較不同地區(qū)的天氣情況。
5、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網絡、報紙、圖書等學會調查和分析資料,在欣賞、快樂的氛圍中對所學知識滲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更加關注各種地理現(xiàn)象以及各類經濟活動,使學生逐步樹立保護大氣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天氣”和“氣候”的區(qū)別。學會閱讀衛(wèi)星云圖和簡單的天氣預報圖。
教學難點:綜合分析天氣形式圖和天氣預報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同學們,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么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生答略)。你去過海南嗎?(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帶單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熱帶,氣候四季炎熱。我打算1月1日出發(fā)去海南,在去之前,我買好了車票,準備好了必需品,還要關注一下什么?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還要關注天氣預報。天氣和氣候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因此探討氣候的變化規(guī)律,對人類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與每個人密切有關的`天氣和氣候。
板書:天氣和氣候
教師:展示課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轉多云,偏北風四級,最高氣溫14℃,最低氣溫7℃。請同學們注意這則天氣消息傳達了哪些具體內容?你能說說天氣的概念嗎?
(板書)天氣的概念:
根據(jù)當天的天氣狀況和已經了解的天氣預報的內容請同學們描述天氣的概念。(同位交流)
講解:天氣是短時間的陰晴冷熱風雨等的大氣狀況。是指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tài),可以用陰、晴、冷、熱,風力大、小等來描述。從同學們的回答看,我們不難知道天氣有兩個特點:
學生總結:時間短、變化快
初一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目標:海陸的變遷
(1)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理論依據(jù):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
2.思想目標:培養(yǎng)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探索精神。
3.重點、難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輔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別繪好“南美洲、非洲輪廓圖”和“六大板塊示意草圖”(不畫板塊界線)。
2.用較厚的紙剪好的七大洲輪廓圖片兩套。
3.可活動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凈的細沙和泥糊兩套。
教學:
提問,學生活動、討論、分析。再講解、總結、歸納法。
教學過程設計:(1課時)
一、第1節(jié)“大洋和大洲”,導入新課:
展示沒有畫出板塊邊界的“六大板塊示意草圖”,讓學生指認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稱,并能說出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目的:為下面講授新課奠定基礎)
二、講授新課:
板書: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
提問:同學們現(xiàn)在看到的海洋、陸地,從古至今都是這個樣子嗎?都是處于這個位置嗎?會不會曾發(fā)生過變遷?
學生討論。一種說法是不會發(fā)生變遷;一種說法是會不斷變遷。
教師講授:同學們的討論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早在20世紀上半葉時,學科科學史上已爭議很久了,那么接下來,我們用一些實例來證明,看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學生活動:看圖2.10“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用科學研究實例證明海陸變遷是不變的事實,學生邊看邊討論,再由講解“滄海桑田”的`意思,使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不是固定不變的 初中地理,而是不斷變遷的。
板書:一、滄海桑田
提問:海洋、陸地是如何變遷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閱讀材料”:“偶然的發(fā)現(xiàn),偉大的假說”。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輪廓圖”,要求同學們觀察它們的輪廓,并參照課本2.14圖“難道是巧合嗎?”、圖2.16“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和圖2.17“海洋、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圖,看看兩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輪廓的凸凹處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塊陸地被撕破了,分別漂離了原來的位置而來到現(xiàn)在位置上”。
教師歸納、總結:這種現(xiàn)象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首先看到的、發(fā)現(xiàn)的,他發(fā)現(xiàn),如果把這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它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而且就好像一張撕開了的報紙,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對應了。于是,他提出了偉大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并窮其一生,證明這一觀點。
學生活動:①把學生分組,每組一套輔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輪廓圖片。
、诒荣悾耗囊唤M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陸找到,并拼合好。
、厶崾緦W生可參照課文圖2.15──大陸的漂移,2億年前的大陸→6500萬年前的大陸→現(xiàn)在的大陸。
活動目的: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識記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發(fā)現(xiàn)的喜悅和來之不易。在活動中,啟發(fā)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的,進而得出結論:魏格納的假說是有科學依據(jù)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陸漂移呢?
板書:三、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學說”
這一部分內容是本章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概念抽象,為符合七年級學生的習慣和能力,采用互動的教學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活動:
①把學生分兩組,每組拿一套輔助課件──三:“可活動的平木板和干凈的細沙和泥糊”。
、诘谝唤M:把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向兩邊拉木板,使木板斷裂開來。觀察泥糊及細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3。
、鄣诙M:在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從兩邊擠壓木板,使兩塊木板的相交處,一邊被另一邊抬升,觀察泥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2。
活動結束:學生分析討論所看到的現(xiàn)象及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的原因。
、俚谝唤M討論結果:板塊張裂,可看見泥沙下陷,板塊分開、移位。
試用這一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0“東非大裂谷”。和圖2.21“紅海的形成示意圖”(從陸地到海洋)的現(xiàn)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張裂運動,使非洲與亞洲的距離不斷擴大,位于它們之間的紅海范圍也擴大。
板書: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的海洋出現(xiàn)(紅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诘诙M討論:結果:板塊受擠壓,地表隆起成山脈狀。
試用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和圖”2.24“喜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圖”(從海洋到陸地)的現(xiàn)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相向運動,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靠近古地中海不斷縮小,兩大陸地受擠壓力繼續(xù)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于是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陸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書:板塊擠壓運動→大陸與大陸靠近(古地中?s小)→繼續(xù)擠壓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脈狀(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塊疊加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動目的:把抽象的運動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動手操作,加深學生理解,培養(yǎng)學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塊示意草圖”,把板塊邊界用色筆加畫,邊畫邊講解六大板塊的名稱。
(板書)1.全球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
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現(xiàn)象
課后作業(yè):
1.活動:把兩塊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擠壓木板,看池水的運動變化,放開手后看木板運動狀態(tài)。(池水濺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巖漿、海水)
2.結論:把以上活動的現(xiàn)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學過的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解釋這一現(xiàn)象。
課后提高:思考
1.據(jù)測量,喜馬拉雅山還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這說明什么問題?
2.巖層那么厚重,在運動過程中是否會在巖石上留下什么運動痕跡嗎?
初一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說出兩極地區(qū)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理解在兩極地區(qū)開展科學考察和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
2、使學生學會判讀極地投影圖,并能根據(jù)兩極地區(qū)的氣溫特征比較兩極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
3、通過書中實例,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qū)環(huán)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極地地區(q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的特殊性。
2、在兩極地區(qū)開展科學考察和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兩極自然環(huán)境的特殊性。
教學準備
教師
計算機或實物投影儀、兩極地區(qū)投影圖。
學生
1、收集有關兩極地區(qū)的自然景觀和生物資源的圖片、資料。
2、歷史上人類對兩極考察活動的圖片。
3、日本捕鯨的資料、照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 提示和建議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前面我們學過分別位于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國家和地區(qū),今天我們來學習同時位于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區(qū)──極地地區(qū)。
問題:
1、假設我們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應建在何處?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學們了解兩極地區(qū)嗎?說說你們對南極和北極地區(qū)的印象。
3、南極和北極地區(qū)的代表動物分別是什么?
板書:一、冰雪覆蓋的地區(qū)
極地地區(qū)的位置和范圍。
教師:掛兩極地區(qū)的投影圖,指導學生看教材P100~101,讀圖10.1“北極地區(qū)”和圖10.2“南極地區(qū)”。
學生活動步驟
1、找出北極圈和南極圈,并說出北極地區(qū)和南極的緯度范圍。
2、研討緯度位置對極地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3、對圖10.5(“南、北極地區(qū)氣溫比較”)進行對比分析。
4、讓學生將南北極的氣溫和人體體溫以及水的冰點來對比,突出極地地區(qū)環(huán)境的惡劣程度。
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對極地地區(qū)產生興趣。讓學生學會在極地地區(qū)辨別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組收集的有關兩極的資料和圖片,并展開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讀圖,指出環(huán)繞北冰洋的大洲和環(huán)繞南極大陸的大洋名稱。
極地地區(qū)位于66.5°~90°的廣大地區(qū),緯度位置屬于高緯度,這對極地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影響,造成兩極地區(qū)氣溫低下。通過對比南極地區(qū)和北極地區(qū)的氣溫,使學生了解南極地區(qū)的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均比北極地區(qū)低。
兩極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特征。
讓學生閱讀P102的兩則閱讀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極地地區(qū)的資料、圖片。比較兩極自然環(huán)境的異同。
學生活動步驟
1、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一個組代表北極地區(qū),一個組代表南極地區(qū)。
2、給5分鐘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和閱讀材料。
3、各組選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并進行對比,討論。
4、用紙列表比較出北極地區(qū)、南極地區(qū)在自然環(huán)境上的異同點。
教師:下面請小組代表上黑板填寫下表。
附表 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對比
異同點 北極地區(qū) 南極地區(qū)
相同點
不同點
教師小結
北極中心──北冰洋;南極中心──南極大陸。兩極地區(qū)終年嚴寒,即使是在暖季時,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極地區(qū)的環(huán)境更加惡劣,被稱為地球上的“寒極”,因大部分地區(qū)覆蓋著很厚的冰層,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另外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 讓學生借助書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并能通過對比,找到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在自然環(huán)境上的異同。
提醒學生注意比較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地表的不同,以及兩地在降水量、風速等方面的差異。
表格畫在黑板上,學生填完后注意訂正和點評。
第二課時
新課導入
教師:同學們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可能會感到兩極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與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滿了神秘之處。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人類從未停止對它的認識過程。
板書: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教師: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學家去考察。下面給每組布置一個題目,分組討論后,推出一個代表發(fā)言。
第一組:人們最初去南極是出于什么目的?現(xiàn)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組:南極有哪些自然資源?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樣的氣候環(huán)境?
第三組:南極大陸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價值?
第四組:為什么把南極地區(qū)稱為“天然實驗室”?
學生活動步驟
1、猜想。
2、組內討論發(fā)言。
3、老師巡察提示。
4、小組代表發(fā)言。
5、其他同學補充或發(fā)表不同看法。
6、老師參與總結。
(微機或投影儀展示)
圖片1我國考察隊員手舉五星紅旗站在南極大陸上。
圖片2我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圖片3“雪龍?zhí)枴笨疾齑叫性诖蠛I系恼掌?/p>
教師:同學們在平時讀書、看電視中,可能知道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考察站的名稱。下面,我們請兩個同學來發(fā)布下面兩條新聞,大家在聽的時候請思考下面的問題。
(問題)1、為什么兩次建站的時間都選在2月?
2、我國南極考察船從我國出發(fā)時,應該選擇什么季節(jié)最好?
學生活動步驟
1、(老師啟發(fā))南極被稱為“寒極”“冰雪大陸”和“風庫”,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2、(學生回答)避開大風大雪溫度最低的季節(jié)。
3、(老師啟發(fā))南半球的季節(jié)在月份上與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學生回答)與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溫暖的季節(jié),而且2月份南極大陸白晝時間長。
5、(老師啟發(fā))我國考察船到南極要行駛1~2個月。
6、(學生回答)考察船應該在我國冬季(12月或1月)出發(fā)最好。
(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大組)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合作學習能力。增強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各種答案盡量進行鼓勵。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提示學生在圖10、2上找到“長城站”和“中山站”。
教師:北極地區(qū)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陸地和島嶼,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冷。隨著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發(fā)現(xiàn)和開采,加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人類對北極地區(qū)的科考越來越頻繁。
下面按剛才的分組,每組推舉兩個同學上臺來展示收集的兩極地區(qū)考察活動的圖片并作介紹。
學生活動步驟
1、選最好的圖片和一次考察活動介紹。(其中第一組介紹書上的閱讀材料“穿越南極”,第二、第三組另選一次南極考察活動介紹,第四組介紹北極考察活動)
2、每組兩人上臺介紹,其他人可補充。
3、要求介紹完后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收獲。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教師:兩極地區(qū)有大量的生物資源,比如南極地區(qū)的鯨魚,北極地區(qū)的北極熊、海豹、海象、海獅等。近年來,由于商業(yè)利益的驅動,南極地區(qū)鯨魚遭到濫捕濫殺,已陷入危機之中。人類應該怎樣合理利用兩極地區(qū)的資源?我們中學生在環(huán)保上應該怎么做呢?
下面我們舉行一場辯論賽,一、二組為正方(綠色和平組織),觀點是進行科學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規(guī)模地捕鯨,更何況現(xiàn)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過被殺死的鯨來進行科學研究;三、四組為反方(日本),觀點是捕鯨是為了科學研究,而鯨肉食品只是科學研究的副產品。
學生活動步驟
1、每方四個選手,根據(jù)收集的資料準備。
2、雙方陳述觀點。
3、自由答辯。
4、結束陳述。
5、教師點評并小結:面對著最后一塊凈土,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簽訂條約,比如《南極條約》的簽訂。和平利用,共同保護兩極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huán)保行為。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在環(huán)保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提前布置收集資料、圖片的時候,有目的地按小組布置。該活動著重檢查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讓學生理解科學家不畏艱難,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將第一排桌子反轉,作為辯論席。
每個環(huán)節(jié)時間一般控制在2~3分鐘。
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
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極條約》。
初一地理教案6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簡化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fā)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1.緯線的特點,經線的特點。2.認識地軸、南極、北極。
(提問)地球真有一根軸嗎?地球表面能畫出多少條經線和緯線?(學生活動)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球儀上的經線”、“地球儀上的緯線”(引導學生讀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呈什么形狀?緯線又是什么形狀?
2.認識本初子午線、赤道;區(qū)別南緯、北緯、東經、西經。讓學生讀出赤道、本初子午線的度數(shù)。(展示地圖)五帶分布圖(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繼續(xù)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
2.請同學們在圖上描畫出00、300、600三條緯線,教師補充低、中、緯度的劃分。
(讓學生在地球儀標出低緯、中緯、高緯的三個區(qū)域。)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片“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組成的經線圈。(提問)
1.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2.東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容易,讓學生說出。東西半球的劃分比較難,教師指圖引導,讓學生充分想象、理解。)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教師采取問題教學法,邊提問、邊啟發(fā)與學生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不同的經線長度有什么變化。不同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呢?
讓學生完成教材的“活動”中第二問題“小明的暑期夏令營”,問:小明能否找到夏令營地點?為什么?(總結:找不到該點,400的緯線南北半球各有1條,1160的經線有2條。)(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
2.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qū)域的國家各一個。(通過上面的練習,強化練習了地球儀的使用,對發(fā)言積極、答案正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
【課堂小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jié)學習的主要內容。
初一地理教案7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世紀精神為指針,以學校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盡快適應網絡環(huán)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基本情況:
通過復習七年級上一學期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知識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我將本著認真,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開展本期教學工作,在新的學期里希望揚長避短,深入學生,力爭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目標:教完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具備必要的基本技能,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有一個明晰的了解,對世界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qū)有著較為詳盡的知識掌握。
四、本期教材重點、難點: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2、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征;
3、會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五、教學措施:
1、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學會讀圖、填圖、從客觀上了解地理單元的知識。充分利用地圖冊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要求。
2、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shù)據(jù)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同時,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回憶上學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識,讓學生對世界地理能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和掌握,也為他們今后地理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3、強化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多種教學形式,適當?shù)倪\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關注自然,關心社會,關心時事的自覺性。關注熱點問題生活問題,進行專題復習和綜合復習。
六、教學課時與進程:
1、二月份復習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七、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qū)
2、三月份復習第八章、東半球的其它國家和地區(qū)九、西半球的國家十、極地地區(qū)
3、四、五月份綜合復習市的綜合訓練題
6、六月份進行考前訓練
初一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1、了解亞洲各國經濟發(fā)展存在的巨大差異,知道亞洲的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比較快的國家的名稱和位置。2、理解各國的發(fā)展都要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特色。3、了解新加坡、伊朗、沙特、以色列、馬來西亞等國的經濟發(fā)展特點和優(yōu)勢資源
教學重點
亞洲各國因地制宜的發(fā)展道路
教學難點
亞洲各國經濟存在差異的原因
教法學法
講練結合,分組學習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14--------17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亞洲各國經濟發(fā)展的差異,尋求快速發(fā)展經濟的方法
重難點教學過程
讀圖7、152000年亞洲部分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圖
組織學生活動:觀察圖片中各國的收入,完成下列題目:
(1)由多到少,給超過20xx美元的國家排序。
(3)中國在亞洲處于怎樣的地位?
(4)總結亞洲經濟發(fā)展的特點,討論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
(總結講述)通過分析圖片我們知道,在亞洲,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收入較高,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發(fā)達國家,既是同屬發(fā)展中國家,收入相差也很多,韓國、沙特等國家發(fā)展很快,而越南、孟加拉國等發(fā)展緩慢,中國也處于中等偏下的地位。這就造成了各國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
一、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
閱讀課本15頁,找出韓國、新加坡和沙特等國家的位置,分析其經濟發(fā)展較快的原因
(學生活動)分組閱讀課本,討論原因。得出結論(韓國、新加坡工業(yè)發(fā)展較快;沙特石油資源豐富)
1、日本是唯一的發(fā)達國家。
2、發(fā)展中國家:新加坡、韓國(工業(yè)國)
沙特(石油國)
(過渡)新加坡、沙特等國的發(fā)展經驗告訴我們,發(fā)展經濟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發(fā)揮本國優(yōu)勢,走出各具特色的道路。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新加坡的經濟發(fā)展之路。
板書:二、因地制宜發(fā)揮優(yōu)勢
展示新加坡位置圖
(學生活動)閱讀15-16頁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1)根據(jù)新加坡的位置,分析其發(fā)展的有利條件。
(2)根據(jù)新加坡的資源情況,分析其適合發(fā)展的工業(yè)部門。
(3)根據(jù)新加坡的工業(yè)分布,分析這樣布局的原因。
(4)綜合以上分析,總結新加坡是如何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fā)展經濟的'。
(總結分析)新加坡是位于馬六甲海峽中的一個島國,由于馬六甲海峽在世界航運中的重要地位,使新加坡的交通十分便利,這也是其發(fā)展經濟的最大的有利條件。但是本國資源缺乏,人口眾多,因此只能發(fā)展一些低耗能的工業(yè)。一些造船和煉油等重工業(yè)分布在馬六甲海峽沿岸,這樣便于從中東進口石油和發(fā)展航運。總而言之,新加坡就是充分利用了本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發(fā)展航運、造船,煉油燈產業(yè),使經濟迅速騰飛。
板書:1、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優(yōu)越。
2、以色列(科技發(fā)達),沙特和伊朗(石油豐富),馬來西亞(熱帶經濟作物豐富)
(延伸)我們可以用分析新加坡的方法,分析以色列、沙特、伊朗和馬來西亞的有利條件。
(學生活動)閱讀17頁材料,分析以色列、沙特、伊朗和馬來西亞的優(yōu)勢條件。分組討論,得出答案。以色列(科技發(fā)達),沙特和伊朗(石油豐富)馬來西亞(熱帶經濟作物豐富)
總結應用
總結:我們通過學習知道了亞洲各國經濟發(fā)展是不均衡的,各國發(fā)展要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因地制宜,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板書設計
一、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
1、日本是唯一的發(fā)達國家。
2、發(fā)展中國家:新加坡、韓國(工業(yè)國)
沙特(石油國)
二、因地制宜發(fā)揮優(yōu)勢
1、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優(yōu)越。
2、以色列(科技發(fā)達),沙特和伊朗(石油豐富),馬來西亞(熱帶經濟作物豐富)
初一地理教案9
一、教學內容
選自(浙江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七年級第二冊。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學生在小學和七年級第一冊對靜態(tài)地球的認識及九大行星繞日運動初步了解的基礎上,繼續(xù)通過探究讓學生體會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以及由此體驗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晝夜交替的規(guī)律,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地球的公轉做好準備。是學生對地球原有認識的沿伸(從原來認識的靜態(tài)的地球——到動態(tài)的地球)。
三、學生分析
我校地處衢江區(qū)的山區(qū),學生對天文、地理方面知識了解的比較少;初一學生對空間想象能力也較弱。但學生對天文方面知識有濃厚的興趣。
四、設計理念
根據(j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突出科學探究體現(xiàn)科學本質,注重學生發(fā)展。)
本課的設計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識來源于動作(活動),來源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將個體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分為同化、順應、平衡和自我調節(jié)等環(huán)節(jié)。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包含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故本人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以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xiàn),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對當前知識有效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體現(xiàn)如下特征:
1、強調創(chuàng)設情境并使學生進入情景。
2、強調組織學生進行協(xié)作學習活動。
3、強調為學生提供多種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問題研究。
4、強調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模擬形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喜悅與樂趣。
5、強調學生進行意義建構。
五、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旋轉特征。
2、通過模擬實驗觀察和討論。了解晝夜現(xiàn)象和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產生,知道晨昏線的含義及晝夜交替周期。
3、通過模擬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樂于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六、教學用具
地球儀、十字方向標、礦燭、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組,地球自轉及晝夜現(xiàn)象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引入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你們對我們的家園——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學生依靠以前所學所接受的知識進行回答,內容很豐富。)
師:同學們對地球了解的確實不少,現(xiàn)在我有一個問題哪個同學是否能幫我解疑?我們常看到太陽周而復始地東升西落,是太陽繞地球旋轉造成的嗎?
(常見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發(fā)生沖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生:不對,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轉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探究《地球的自轉》。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轉
師:請同學們轉動地球儀,看看地球儀有幾種轉動方向?
生:(通過轉動地球儀)有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兩種。
提出問題:
師:地球究竟是繞地軸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旋轉呢?
建立假設:
學生假設:1、地球自西向東旋轉。2、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師:如何來設計實驗檢驗我們的假設呢?
(根據(jù)以上的猜測假定太陽不動,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某點貼上十字方向標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標中間插上一火柴代表觀察者。)
師:怎樣檢驗我們的假設是否正確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以觀察者看到太陽是否是東升西落為標準。)
方案一:猜測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方案二:猜測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師:請各組派一代表匯報探究的`結果,進行組間交流。
得出結論:
1、地球是繞地軸自西向東旋轉。
2、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我們從地軸北端或北極上方觀察和從地軸南端或南極上方觀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從北極上方觀察地球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觀察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師:我們的結論是否正確呢?讓我們坐上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轉的課件。(通過學生相互間合作與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學的正確的結論,學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晝夜交替和晝夜交替現(xiàn)象
師: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時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們現(xiàn)有的工具來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讓“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觀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陽光”照到哪部分沒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2、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小組中學生代表發(fā)言:“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晝);“太陽光”沒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xiàn)白天與黑夜交替現(xiàn)象。
師:造成晝夜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
師小結:地球是一個不發(fā)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一半就是白晝,而被著太陽的另一半則太陽照不到,是黑夜,這就產生了晝夜現(xiàn)象。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斷更替,地球每轉一周,晝夜就更替一次,這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現(xiàn)象。
師:晝夜更替一次的時間是多少?
生:約24小時。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與沒被照亮(即晝與夜)之間有一條分界線——晨昏線(圈)。
師:晨昏線(圈)有幾條?
生(討論):有無數(shù)條。
播放晝夜現(xiàn)象及晝夜交替現(xiàn)象課件。(使較抽象較難理解的現(xiàn)象直觀化、具體化、可接受化。)
師: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fā)展有沒有好處?為什么?請大家課后思考。
師: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大家的探討、研究,你們對地球有那些新的認識?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問題!
生:小結(通過學生小結使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與原有知識進行順應。同時產生新的問題激發(fā)新的探究動機和目標。)
八、教學反思:
激發(fā)學生探究動機及興趣是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和這種教學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本設計抓住學生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的沖突引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動機及學習興趣。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也較抽象,但通過模擬實驗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視化、易懂化使學生可操作化,效果較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實以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xiàn),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按照探究活動的步驟進行探究活動,使學生能真正的動起來、活起來,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教師確實要改變教育觀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學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應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只要我們能為他們創(chuàng)設起較好情境、合適的氛圍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完全可以在“開放、自主”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初一地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了解東南亞主要農作物和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
。3)了解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眾多的特點,了解華人、華僑在開發(fā)東南亞和支援我國經濟建設中做出的貢獻。
(4)了解東南亞的旅游資源和社會風貌。
技能目標
。1)會讀東南亞地形圖、馬六甲海峽圖,會利用地圖來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區(qū)內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分析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進一步樹立各國發(fā)展應該因地制宜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世界的優(yōu)良品質。
教學重點
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農作物及分布
教學難點
。|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yè)的關系;農作物的分布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演示、討論、歸納等方法,制作多媒體。
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詩歌方式引入:讀陳毅贈緬甸友人的一首詩: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連,依山復靠水。這首詩所描述的就是與我們國家山水相連的東南亞。
[講授新課]
1.展示:圖9.1“東南亞在亞洲的位置”和9.2“東南亞的國家和地區(qū)”,明確東南亞的范圍,主要國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1)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2)國家:共11國,其中東帝汶為新建的國家。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南、老撾、緬甸);內陸國(老撾);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緯度位置(10°S~25°N),這就決定了東南亞主要位于熱帶。
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比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著名的馬六甲海峽。
展示:圖9.3“馬六甲海峽”,看圖后請大家思考: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從波斯灣進口石油,向西歐等國出口工業(yè)產品,都要途經該海峽,因此日本才會把馬六甲海峽稱為它的“海上生命線”。
承接,我們知道了東南亞的位置,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它的自然地理特點,先看地形
二、多山的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qū)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教師歸納] 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 這種山河大勢給當?shù)鼐用裆a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qū),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yè)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yè)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yōu)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yè)發(fā)達,人口稠密。)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板書)
[提問] 指導學生讀《東南亞地形圖》后問馬來群島與中南半島相比較,地形有什么區(qū)別?(同樣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嶇,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看景觀圖]指導學生看課本“坦博臘火山大爆發(fā)”圖。
[提問]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提示學生參看《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并注意與日本比較。
[教師歸納]馬來群島與日本群島一樣,也是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wěn)定。所不同的是,馬來群島處于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提問]火山爆發(fā)會給當?shù)貛硎裁从绊?(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富多種元素,也會使當?shù)氐耐寥婪饰帧#?/p>
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板書)
總的看東南亞的多山地形與其所在位置是分不開的。它不僅影響了東南亞的地形,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氣候,我們來分析一下本區(qū)氣候特征。
、跓釒Ъ撅L氣候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哪些地區(qū)?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購牡貐^(qū)看,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群島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從國家看,印尼、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和菲律賓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應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趶牡貐^(qū)看,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的北部、菲律賓群島的北部,緯度相對較高,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從國家看,主要是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等國。
而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展示: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溫與降水量”,歸納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然后,讀圖“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一天中的天氣示意”,由學生說出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一天中降水出現(xiàn)的時間(午后兩點左右),以加深學生對東南亞高溫多雨氣候的印象。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東南亞有什么吸引人的旅游資源?請舉例說明。
分小組進行展示:
自然景觀:越南的下龍灣,原始的熱帶雨林。
名勝古跡: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
風土人情: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
多媒體展示東南亞豐富的旅游資源圖片,學生做小導游,展示自己搜集的東南亞資料,解說各景點。
通過角色扮演,學生進一步了解到東南亞,感受到旅游業(yè)帶動了經濟的發(fā)展,同時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將地理事物聯(lián)系起來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同學們的理解能力。
在東南亞降水豐富著呢,大家覺得這里可以種植什么農作物呢?
。ㄌ釂枺〇|南亞為什么以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
(教師)對!由于這里水熱充足,人們在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的同時,也能培育生長于熱帶的經濟作物。請同學們看書,找出東南亞的更多的世界之最。
學生閱讀圖9.12“東南亞的物產分布”,找出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
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五、華人和華僑集中的地區(qū)
承接過渡: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區(qū)之一,有5億人生活在東南亞,絕大多數(shù)屬黃種人,其中華人和華僑占了相當?shù)谋壤,是世界上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
學生閱讀材料“外籍華人與華僑”,了解華人和華僑的區(qū)別(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了解華人和華僑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國的廣東、福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的歷史。
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應當學習他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精神。
初一地理教案11
教材簡析:
本節(jié)課包括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初步認識地球儀三部分內容!暗厍虻男螤睢笔潜竟(jié)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中有3個閱讀部分和一個活動部分,并配有相應的圖、像,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要求他們能夠比較詳細的描述地球的形狀。地球有多大?這部分內容教材是通過圖片來說明的,要求學生認識地心、赤道、赤道半徑、極半徑,并重點掌握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億平方千米,培養(yǎng)學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認識地球儀這部分是學生以后學習經緯網、認識海陸分布等內容的前提條件,教材中配有圖片以及一個活動部分,要求學生認識地球儀,知道地球儀的用途,并能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教學目標:
1、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能夠比較詳細的描述地球的形狀,使學生領悟到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過程,激發(fā)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
2、能根據(jù)生活實際舉例說明地球是個球體,提醒學生平時要注意觀察地理現(xiàn)象,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進其求真務實科學態(tài)度的形成。
3、學會運用地球的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培養(yǎng)學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認識地球儀,知道地球儀的用途,觀察地球儀找出地軸、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教學方法:
1、學生活動,分組交流,讓學生思考、討論,談看法。
2、通過對比古代與現(xiàn)代人們對地球形狀的不同認識,激發(fā)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進其求真務實科學態(tài)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拓展學生的思維。
4、觀察圖片、課件及地球儀,讓學生學會描述相關地理事物,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講授新課:
板書:
一、地球的形狀
1、認識過程展示圖片:地球提問:地球是什么形狀?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ㄒ龑W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蓋天說”與“渾天說”)(學生討論,小組交流,根據(jù)教材的閱讀部分和自己的認知情況談談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蓋天說→渾天說→麥哲倫船隊環(huán)球航行)活動:(看圖回答:)
A.麥哲倫船隊從西班牙出發(fā),繞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經過了那些大洋?
B.麥哲倫船隊航行成功證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狀?(注意讓學生分清圓形和球體(平面、立體))
2、證據(jù):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據(jù)你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說說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體的事例嗎?
。ㄐ〗M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交流、探討,舉出實際中的例子啟發(fā)、解釋。)
典型事例:A、站在海邊,看遠處駛來的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課件)
B、發(fā)生月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現(xiàn)的地球陰影的邊緣是圓弧形,使我們確認了地球的球體形狀。(課件)
C、地球儀衛(wèi)星照片。
3、真實形狀:
承轉: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閱讀課本,說出地球的真實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小結: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經過長期探索,多方考證的,同學們在平時要注意觀察地理現(xiàn)象,勤思考,常體驗,勇于探索,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板書:
二、地球有多大
承轉:有哪些具體的數(shù)據(jù)可以說明地球是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圖片:地球的基本數(shù)據(jù)圖
學生活動:讓學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徑、極半徑,讀出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億平方千米。
。ㄗ⒁猓壕_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書:
三、地球儀展示:地球儀
提問:
1、地球儀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3、地球儀與真的地球有什么區(qū)別?(啟發(fā)學生積極回答)如:A、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B、地球儀上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C、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D、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板書設計:認識地球
一、地球的形狀
1、認識過程
2、證據(jù)
3、真實形狀
二、地球有多大表面積: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三、地球儀
1、定義及作用
2、地軸、南北極等
3、與地球的不同點
反思:
對于“根據(jù)生活實際舉例說明地球是個球體”這一內容,由于很多學生平時沒有注意觀察,說不出來,因此在教學時需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并注意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要多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初一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1、運用圖文資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2、在地圖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圍,說出其主要的國家和首都,讀圖說出改地區(qū)地理位置的特點。
3、運用地圖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點,說明地形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
4、認識正確處理人類活動和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范圍,主要地形區(qū)和河流。
教學難點
地形對于拉丁美洲人類活動和氣候的影響。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分組討論來源:學科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51—————55
導入新課
源:古代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古老的印第安人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至今保留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閱讀51頁資料,了解瑪雅文明
展示拉丁美洲國家和地區(qū)圖
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完成:
。1)拉丁美洲的組成。
。2)拉丁美洲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3)拉丁美洲主要的國家及首都。
總結講述:拉丁美洲主要指美國以南的美洲部分,包括北部的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東臨大西洋,西鄰太平洋。大部分地區(qū)位于熱帶。主要國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其中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印第安人的故鄉(xiāng)
展示拉丁美洲地形圖
學生活動:
。1)找出拉丁美洲主要的山脈,高原,平原和河流。
(2)分析安第斯山脈對于兩側氣候和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分析講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東西兩部分,西部的高聳的安第斯山脈,他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阻擋了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使東部平原降水稀少,草原廣闊,因此阿根廷以畜牧業(yè)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國家。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亞馬孫平原。亞馬遜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巴西高原蘊藏著豐富的鐵礦。
二、地形與人類活動
學生活動:閱讀54頁課本資料,了解安第斯山脈的情況。
展示拉丁美洲移民構成圖
講解:這里的居民構成非常復雜,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屬于黃色人種,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隸貿易使白種人和黑種人也大量進入,各種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種。現(xiàn)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同用西班牙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
展示玉米節(jié),狂歡節(jié)的圖片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認識,說說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總結應用
拉丁美洲是一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這里生活著勤勞勇敢的印第安人,由于殖民入侵和奴隸貿易使這里人種復雜,以混血人種為主。地形對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
初一地理教案13
1、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主要位于五帶中的熱帶和南溫帶。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亞利用不同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fā)展農牧業(yè),形成四個不同的農牧業(yè)區(qū),讀圖8.37p74。澳大利亞又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人口密度小,農場規(guī)模很大,農牧業(yè)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農牧產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麥的出口國。
澳大利亞服務業(yè)已大大超過農牧業(yè)和工礦業(yè),成為澳大利亞的主導產業(yè)。
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yè)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獨占大陸的國家,三個美名傳天下。特有動物大袋鼠,鴨嘴鴯鹋和考拉。
氣候環(huán)狀多樣化,咱是冬來它是夏。地廣人稀好牧羊。煤鐵資源儲量大。
人口集中東南部,暖濕氣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爾本,首都卻在堪培拉。
第一節(jié)美國
1、美國位于西半球,美國本土有48個洲,位于北溫帶;兩個海外洲,一個是位于寒帶的阿拉斯加洲,一個是位于熱帶的夏威夷洲。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北部與加拿大接壤,南部與墨西哥接壤。
2、美國人口超過3億。是一個移民國家,有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華人華僑集中在舊金山、紐約、洛衫磯等城市。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國地形呈縱列分布,西部為多條平行山脈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綿延于南北美洲西部,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廣闊,面積占全國總面積一半以上,耕地廣大,約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0%。東部為阿拉巴契亞山脈。全國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長河。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過圣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國是世界農業(yè)大國,農業(yè)生產實現(xiàn)了機械化和專業(yè)化,效率高,產量大。閱讀材料p83,讀圖9.9p85,了解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
6、美國是世界上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主要工業(yè)區(qū)有東北部工業(yè)區(qū)、西部工業(yè)區(qū)、南部工業(yè)區(qū)。美國是世界上高新技術產業(yè)基地,位于舊金山(圣弗朗西斯科)東南端的'硅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yè)中心。讀圖9.12p86,了解美國的主要工業(yè)區(qū)和工業(yè)城市的分布。
7、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也是世界上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第二節(jié)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讀圖9.18p90,了解巴西的經緯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巴西。
3、巴西的鐵礦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東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鐵礦石巴西最大的鐵礦山;伊泰普水電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僅次于長江三峽的規(guī)模第二大的水電站。
5、農業(yè)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yè),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護的是亞馬孫熱帶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qū),首都是巴西利亞,圣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yè)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亞,既有加強對內地的開發(fā)和管理的考慮,也有縮小城市規(guī)模,避免出現(xiàn)城市環(huán)境問題的考慮。
圖10.1、10.2p100、101南極地區(qū)北極地區(qū)
緯度位置南極圈(南緯66.5°)以南北極圈(北緯66.5°)以北
海陸位置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是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洲、歐洲、北美洲
特征是地球最冷的地區(qū),降水很少,風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之稱,冰山是南極大陸附近海面顯著的自然景觀。比南極溫暖濕潤,但大部分地區(qū)也是終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極,風力遠不及南極。
自然資源豐富的礦產,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沿岸無數(shù)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是最為廣闊的天然實驗室。石油、天然氣、煤、鐵,也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18個國家140個)
世界之最
最大島嶼-格陵蘭島最大半島-阿拉伯半島最大平原-亞馬孫平原最高高原-青藏高原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最長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9個國家)最大淡水湖-蘇必利爾湖最大咸水湖-里海最深的湖-貝加爾湖
初一地理教案14
教材分析
《地球公轉》在七年級已經學過,初中階段的重點是: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地軸傾斜及由此產生的太陽直射點移動、晝夜長短變化、四季的形成。
學情分析
1、本班學生優(yōu)秀生在1/4,中層生占1/2,有1/4的學生成績不是很理解,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辦法,通過組內、組間、師生合作互助交流,解決問題,實現(xiàn)全體學生成績的提升。
2、七年級學習過的內容,現(xiàn)在有所遺忘,通過復習,溫故而知新,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課標考綱要求
1、分別用事實說明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課標)
2、能夠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考綱)
3、知道四季更替和五帶形成是地球公轉造成的;(考綱)
4、懂得比較不同季節(jié)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考綱)
教學目標
1、觀看教學視頻、動畫等,理解地球公轉的規(guī)律及各種現(xiàn)象的相互關系。
2、熟悉地球公轉中的知識點并系統(tǒng)化。
3、分析圖形,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
4、運用播放視頻、動畫,投屏,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感知,理解抽象理性的地理原理,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5、采用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教學,統(tǒng)籌分配時間,分工合作,優(yōu)勢互補,展示、評價、互助,面向全體學生。
6、投屏包括:平板屏幕投影,平板控制講臺電腦,平板充當移動的'實物投影儀,增強教學效果。
7、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教學,角色扮演,培養(yǎng)學生間的團結互助精神,實現(xiàn)學生上的“精準扶困”,引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及地軸傾斜指向。
2、地球公轉過程二分二至點的日期、太陽直射位置及晝夜變化規(guī)律。
3、理解地球公轉的規(guī)律及各種現(xiàn)象的相互關系。
4、系統(tǒng)化地球公轉中的知識點。
5、分析圖形、數(shù)據(jù),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
教學策略
感性到理性認知法、問題導學復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原創(chuàng)ppt課件,投屏教學的軟硬件,自制教具等。
導學案、地理書、圖冊等。
利用路由器(或隨身wifi等)及希沃授課助手實現(xiàn)同屏(投屏)教學,用平板電腦或手機無線操作講臺電腦,減少被講臺的束縛,提高效率;把手機或平板電腦屏幕投影到講臺電腦屏幕及白板,打開錄像功能,實時拍攝學生答卷或活動過程并同步投影到講臺白板,變成移動實物投影儀。
利用PPT功能創(chuàng)作:太陽直射點移動及晝夜變化的動畫,控制歌曲播放時間,ppt中有ppt對象,控制答案顯示。
地理功能室應用:白板書寫,雙屏投影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堂三合一:
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跟崗老師匯報課
斗門區(qū)城東中學地理室驗收展示課
珠海市初中地理小組合作與現(xiàn)代教學手段優(yōu)化整合研討課
總設計意圖:
整理加工知識,構建思維線索和知識網絡。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根據(jù)已經講過的知識,設置新的問題,給學生提供思考和應用的機會,讓學生愛聽,加強理解,加深記憶,并能思考應用。疏理系統(tǒng)、整理結構、總結規(guī)律、分析聯(lián)系,相同知識歸納,不同知識重組,相似知識遷移,相關知識聯(lián)系。
通過小組合作、投屏等教學技能的優(yōu)化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后練習
課后制作環(huán)保教具
教學后記
初一地理教案15
教學設計
基本信息名稱《地球的運動》執(zhí)教者張培杰課時1所屬教材目錄人教版七年級第一章第二節(jié)教材分析本節(jié)主要內容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地球運動是地理環(huán)境形成以及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變化的基礎,并影響到人類活動。學情分析我校賈莊中學是一所農村普通初級中學,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學習水平均處于較底水準。學生對地球運動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靜止的表面化,對于如晝夜交替為什么產生,各地的地方時為什么不同等等還有很多疑問,特別是對各種光照圖的判讀還有困難。但他們對這些現(xiàn)象有很大興趣而且和現(xiàn)實有著緊密地聯(lián)系,因此這節(jié)課充分根據(jù)學生最想知道的聯(lián)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⑴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
、朴煤唵喂ぞ哒_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怯脤嵗f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過程與方法目標⑴動手演示,感知地球的運動,發(fā)展空間想象力。
、圃谔骄孔匀滑F(xiàn)象產生的原因過程中,掌握科學方法,也體現(xiàn)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觀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⑴明白任何地理現(xiàn)象都有成因,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的人地關系觀。
⑵培養(yǎng)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教學重難點重點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運動規(guī)律。
正確列舉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難點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運動規(guī)律。
正確列舉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教學策略與設計說明本節(jié)抽象、空間概念強,成為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時,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做好內容的取舍,把握好難度和深度,做到淺化,重現(xiàn)象描述,輕原理分析。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
探究式教學貫穿始終,采用多媒體現(xiàn)代化手段幫助學生觀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間運動,理解地球運動與相應地理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注明每個環(huán)節(jié)預設的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4分鐘)第一節(jié)中,我們認識了地球的形狀,知道一些關于地球的數(shù)據(jù)。播放動畫“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贝蠹夷芙庖幌略騿?學生回憶舊知回答!皽毓识隆,引入新課。新課教學(35分鐘)地球自轉有哪些特點呢
動畫:“地球的運動”。自學P9第1、2段、第P11第1、2段。結合屏幕上,完成學案“學生自主學習(一)”表格。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有針對性的鼓勵。展示學習成果:“學生自主學習(一)”讓學生展示自我,提高學習興趣。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怎樣產生的'?①若地球不自轉會產生什么現(xiàn)象
、谌舻厍蚴且粋透明的球體會產生什么現(xiàn)象?探究晝夜的形成:借助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邊演示邊解說。
?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解決問題,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如果分別從北極和南極看,還能簡單的說地球是自西向東轉嗎?教師動畫點撥。表演者敘述,觀察者完成“學生合作學習(一)”。了解我們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對生活是有用的。師生共同學有關時區(qū)的知識。和老師一起學習時區(qū)知識,并完成“師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識。?師生共同探究:怎么統(tǒng)一時間呢?和老師一起分析、學習?
完成學案“師生共同探究(一)”。分析問題能力,初步了解時區(qū)。教師以詩的形式小結地球自轉。說說對該詩的理解;钴S氣氛溫習知識播放動畫“走過四季”。觀看動畫。緩解氣氛,感受四季之美和學生一起學“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知識。和老師一起學,并完成學案上“師生共同探究(二)”。生活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為后面“學生合作學習(二)”作為知識準備。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并給予指導。小組合作探究“太陽的公轉”。合作探究能力。你學到了哪些地球公轉的知識?用動畫補充或強調。利用“學生合作學習(二)”展示學習成果。檢驗合作學習情況。了解科學史上的“天轉還是地轉“之爭。閱讀“是天轉還是地轉”。培養(yǎng)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結合動畫,和學生一起學習五帶的劃分。利用“師生共同學習(三)”?。
展示學習成果:五帶。太陽公轉知識的延伸。延伸拓展:思考并回答。檢驗學習情況。課堂小結(5分鐘)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和技能?有什么感想?(梳理本節(jié)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后總結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布置作業(yè)
【初一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10-10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08-31
初一地理教案最新09-02
初一地理復習教案12-12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11-20
地理初中教案11-10
初中地理教案11-15
地理教案模板12-23
印度-地理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