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教案三應用題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教案三應用題,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教案三應用題1
教學內(nèi)容:教材14頁例3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1、使學生學會分步解答含有四個已知條件的三步應用題,在理解數(shù)量關系的基礎上明確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數(shù)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3、結(jié)合內(nèi)容滲透思想教育。
二、學法指導
1.引導學生從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出發(fā)引出新課,運用知識遷移,指導學生學習新知。
2.引導學生試算,掌握計算方法。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分析理解題目的數(shù)量關系,確定求某個問題需知道哪兩個直接條件,進而確定解題步驟。
2.教學難點: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數(shù)量關系。
四、教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根據(jù)問題補充相應的條件并列式2.改(3)為下面習題。
新鎮(zhèn)小學三年級有四個班,每班40人,————。三年級和四
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這道題要求三、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必須知道哪些條件?缺少什么條件?
要求學生直接補充四年級人數(shù)。列式,分步解答。
。ǘ┨骄啃轮
有個學生是這樣補充的條件,同學們看一看,這道題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該怎樣解答呢?
出示例3:
(通過補充條件的練習,自然引出例題,可使學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計算應用題與一步、兩步計算應用題間的聯(lián)系,進而理解三步計算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
(1)、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分析與復習題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補充了兩個條件,有四個已知條件,所求問題沒有改變。)
(2)、問:要想求“三、四年級共多少人”,應該知道哪兩個條件呢?
三年級有多少人?四年級有多少人?
。3)、讓學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題的問題改成“三年級比四年級多多少人?”該怎樣解答?
4.反饋練習:“做一做”第2題。
(三)、鞏固發(fā)展
1.練習四第1、2題
先討論分析解題思路,再獨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圖情景,分組根據(jù)圖意補充條件,分別組成一步、兩步應用題,并請其他組口頭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藥花共有多少盆?
(通過此題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三步計算應用題與一、二步計算應用題間的聯(lián)系,深化對數(shù)量關系的理解。)
(四)課堂小結(jié)
引導學生總結(jié)解三步應用題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業(yè)
練習四第3題
七、板書設計(略)
教學內(nèi)容:教材15頁例4
素質(zhì)教育目標:
1、使學生借助線段圖能夠理解簡單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并會用兩種方法解答這類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靈活解題的能力。
3、滲透數(shù)形結(jié)合和事物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掌握三步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分析并理解三步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1、根據(jù)條件補充問題,使之成為一道三步計算的應用題。
。1)、請說說解題的思路和相應的算式。
。2)、這道題還可以怎樣解答?
2、教學例4:
出示例題
。1)指名讀題,找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借助線段圖分析數(shù)量關系。
想一想:根據(jù)題里的條件,前面的線段圖該怎樣修改?所求問題在線段圖上怎樣表示?
討論題:
。3)比較兩種方法哪種比較簡便。
3、引導概括
解答應用題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樣,而且計算的'步驟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題可以用兩步來解答。這樣使計算變得比較簡便。所以解題時應該注意選擇合理、簡便的方法進行解答。
4、綜合與應用:(課件)
5、板書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例5及第19頁“做一做”,練習五第1、2題。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三步計算的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
2.能分步解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應用題。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yǎng)學生類推能力、分析比較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理解應用題數(shù)量關系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滲透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的思想。
(四)美育滲透點
使學生感悟到數(shù)學知識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邏輯之美,提高審美意識。
二、學法引導
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經(jīng)驗,合作學習、討論、試算,感知算理和計算方法。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
教學難點:確定應用題的解題步驟。
四、教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練習:(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復習題:
讀題,分析解題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級一共栽樹多少棵”,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四年級栽樹棵數(shù)怎樣求?為什么用“56×2”,你們是根據(jù)哪句話這樣求的?
學生獨立解答、訂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復習題為例5。(課件演示)
(抓住復習和例5的聯(lián)系點,設計了復習題,為學習例5做好鋪墊,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2.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討論:你認為這道題的關鍵句是哪一句?
(教師在“五年級栽的比四年級總數(shù)少10棵”下面畫出曲線。)
3,怎樣用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呢?
引導學生畫線段圖。
4.根據(jù)線段圖和題意,討論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級栽樹多少棵?必須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據(jù)什么這樣說的?為什么?
啟發(fā)學生:“三、四年級一共栽樹多少棵”能直接求出來嗎?解答這道題,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過線段圖,從直觀到抽象,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5,通過交流匯報,確定解題思路,教師板書小標題,再讓學生直接在書中填空,指定一名學生板演。
形成板書:
四年級栽樹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級一共栽樹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級栽樹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級栽樹158棵。
6.小結(jié):
引導學生回顧例5的解題過程,解答這類題時應注意什么?
抓住關鍵句理解數(shù)量關系,依據(jù)關鍵句確定數(shù)量關系,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導學生觀察:在解題過程中,56這個已知條件用到了幾次?分別是在求什么時候用的?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解答應用題時,有的已知條件不止用一次,具體怎樣用,要根據(jù)題目內(nèi)容確定。
7.反饋練習:教材第19頁“做一做”第1題。
同桌討論,關鍵句是哪一句,再根據(jù)題意確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確定2-3名學生匯報討論結(jié)果。然后再讓學生分步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三)、鞏固發(fā)展1、“做一做”第2、3題。
同桌每人選一題,互相說一下這道題的關鍵句是什么,應該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獨立完成。
2、練習五第1題
先畫圖表示數(shù)量關系。
(四)、課堂小結(jié)
回顧本課學習內(nèi)容,指出這類應用題是三步計算應用題,還是兩步
計算的應用題
板書課題:
進一步明確:解答此類應用題,要抓住關鍵語句,明確數(shù)量關系,通過分析關鍵語句確定的數(shù)量關系,明確解題步驟。
提示同學:有的已知條件在解題時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業(yè)
練習五第2題
七、板書設計
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教案三應用題2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32、33頁例4和“練一練”,練習七第6~10題。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三步計算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更加熟悉解答三步計算應用題的分析方法,學會解答三步計算的復合應用題及其檢驗方法,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復習應用題。
。1)梨花莊要挖一條580米長的水渠,已經(jīng)挖了5天,平均每天挖65米。還剩下多少米?
。2)梨花莊要挖一條580米長的水渠,已經(jīng)挖了325米,剩下的要3天挖完,平均每天要挖多少米?
提問:
第(1)題怎樣解答?(板書綜合算式)第一步求的什么?第二步求的什么?這是根據(jù)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式來解答的?(板書:剩下的米數(shù)=水渠全長的米數(shù)一已挖的米數(shù))
說明:根據(jù)挖了5天和每天挖65米,可以求出已挖的米數(shù),再根據(jù)全長580米和已挖的米數(shù),就能求出剩下的米數(shù)。
第(2)題怎樣解答?(板書綜合算式)第一步求的什么?第二步求的什么?這是根據(jù)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來解答的.?(板書:平均每天要挖的米數(shù)=剩下的米數(shù)÷天數(shù))
說明:根據(jù)全長580米和已挖325米,可以求出剩下的米數(shù),再根據(jù)剩下的米數(shù)和3天挖完,就能求出平均每天要挖多少米。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解答許多應用題,解答應用題要按怎樣的步驟進行呢,我們這節(jié)課就繼續(xù)學習應用題,(板書:應用題)并且要
總結(jié)、掌握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二、教學新課.
教學例4。
1.出示例4。
說明:解答應用題要先審題,弄清題意。現(xiàn)在請大家找一找題里的條件和問題,然后告訴老師。
根據(jù)條件和問題,可以怎樣畫線段圖來表示題意呢?(老師畫出線段圖)
誰能看著線段圖說一說這道題的意思?
2.弄清了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就要根據(jù)題里的條件和問題,來分析題里的數(shù)量關系,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提問:從線段圖上看,題里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挖多少米,可以怎樣想?
指出:因為后3天平均每天挖的米數(shù):剩下的米數(shù)÷天數(shù),所以要先求剩下的米數(shù)。
提問:剩下的米數(shù)要怎樣求?
誰來說一說,這道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請同學們看課本是不是這樣想的,剛才說的三步對不對。
3.通過分析數(shù)量關系,知道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就要列式計算了。解答應用題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綜合算式,F(xiàn)在請大家在課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同時指名一人板演)
指名學生說一說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讓學生在課本上列出綜合算式解答。
指名學生口答綜合算式和解答過程,老師板書。結(jié)合提問每一步算的什么。
4.提問:我們過去學過應用題,知道列式計算后還要做什么?
說明:解答應用題要進行檢驗,證明解答正確了,就寫出答案。
提問:我們過去學過的應用題的檢驗,有哪幾種方法?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33頁,應用題可以用哪幾種方法檢驗。
大家想一想,把后3天平均每天挖85米當作已知數(shù)來檢驗例4時,可以怎樣倒著一步一步地計算?如果上面的解答正確,這樣算出的結(jié)果應該和哪個數(shù)相同?
請大家按課本上的這種方法檢驗例4的解答。(同時指名一人板演)
提問每一步算的什么。
說明:這里的檢驗,先按照每天挖85米,算前3天挖的米數(shù),再算后5天挖的米數(shù),加起來正好是題里的全長580米,說明上面
的解答是正確的,這樣就可以寫出答案。請大家在書上填寫答案。
5.提問:這道題是怎樣算出平均每天挖的米數(shù)的?為什么前兩步要先算剩下的米數(shù)?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的題。
學生看圖讀題。
提問:這道題的條件和問題是什么?這道題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你是怎樣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結(jié)合提問可以怎樣驗算。
說明:如果題目要求檢驗,要列出算式來檢驗;如果沒有要求檢驗,要在草稿紙上檢驗,確保正確解題。
2.做練習七第8題。
學生讀題,提問條件和問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
提問:解答這道題你是怎樣想的?用倒推的方法檢驗要怎樣算?
3.做練習七第9題。
讓學生看懂題意。
提問:題中已知什么條件求什么問題?求鋼筆每支多少元要怎樣列式解答?
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并說說解題思路。
四、課堂小結(jié)
提問:今天學習的什么內(nèi)容?解答三步計算應用題可以怎樣想?應用題可以怎樣檢驗?
五、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練習七第6、7題。家庭作業(yè):練習七第10題。
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教案三應用題3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57頁例3和“練一練”,練習十二第1~4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列含有未知數(shù)j的等式解答加、減法一步計算應用題的方法,初步認識這樣的解題思考方法和解題步驟,能正確地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j的等式解答加、減法一步計算應用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和解題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復習。
(1)做復習題第(1)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作業(yè)本上。
集體訂正。提問:為什么要列成x+43=857
指出:這道題的未知數(shù)是x,要先按照題目的意思列出等式,再求出工的值。
(2)做復習題第(2)題。
提問:解這道題要先做什么工作?為什么?
讓學生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工的等式解答。然后學生口答解題過程,老師板書。
提問:做這道題是怎樣想的?
2.引入新課。
列含有未知數(shù)x的等式解答這道題,要先用工表示要求的數(shù),再按照題意列出等式,然后求出工的值。今天這節(jié)課,就按照這樣的思考過程和解題方法,來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解答加、減法應用題。(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3。
(1) 出示例3。讀題,提問條件和問題。結(jié)合提問畫出線段圖。
運來?本
賣出350本 還剩100本
(2)用以前學過的方法怎樣解答?(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3)提問:根據(jù)線段圖表示的題意,按照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就能得到剩下的本數(shù)100本?
(板書:運來的本數(shù)一賣出的本數(shù)=剩下的本數(shù))
在這個數(shù)量關系式中哪個數(shù)量是要求的?
如果運來的本數(shù)用j表示(把線段圖中“運來?本”中的“?”改成“x”),聯(lián)系剛才復習題里求未知數(shù)j的知識想一想,這道題還可以怎樣解答?
用x表示運來的本數(shù),根據(jù)這道題目的意思,可以得到怎樣的一個等式?
追問:為什么省減350等于1007
(4)講解解題方法。
按照上面的分析,怎樣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來解答呢?我們現(xiàn)在就來做一做。
因為要求的數(shù)用j表示,所以第一步先設運來的這種書有x本。(板書,并強調(diào)先寫“解”)
第二步要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誰來說一說,用x表示運來的本數(shù),怎樣列等式?(板書:x一350=100)
追問:你是怎樣想到的?
強調(diào):在列含有未知數(shù)i的等式時,一定要根據(jù)題意,想出題里的數(shù)量關系式,對照數(shù)量關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第三步要求出j的值,就是求題目里的結(jié)果。你能求出x的值嗎?(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說明:在求出的x=450后面不要寫單位名稱,因為x只表示有多少本的數(shù)。所以要十分注意,這是和過去的方法不同的地方,它不需要寫單位名稱。
請你按題意口算一下,求出的450對嗎?(學生回答后,老師板書答案)
(5)誰來說一說,剛才列含有未知數(shù)j的等式解應用題分幾步解答?哪三步?第二步要根據(jù)什么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省的等式?
小結(jié):列含有未知數(shù)j的等式解答應用題,要先設題里未知的數(shù)為x,再根據(jù)題意想數(shù)量關系式,對照數(shù)量關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x的等式,然后求出工的值。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的題。
(1)讀題。,提問:根據(jù)題意,這道題有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式?(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2)讓學生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j的等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訂正時注意書寫格式)
提問:為什么要列成12+。557
強調(diào):列含有未知數(shù)j的等式解應用題時,一定要根據(jù)題意
想數(shù)量關系式,對照數(shù)量關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現(xiàn)在看下面的題里是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式,可以列出怎樣的含有未知數(shù)x的等式。
2.練習十二第1題。
(1)讀第(1)題。提問:有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式?
讓學生把含有未知數(shù)j的等式補充完整,然后口答,老師板追問:121+x=132表示題里的什么意思?
(2)讀第(2)題。提問數(shù)量關系式。
讓學生把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補充完整,然后學生口答,老師板
追問:你為什么要列成x一14=267
(3)提問:從剛才兩題的練習可以看到,要根據(jù)什么來列含有未知數(shù)x的等式?
四、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列含有未知數(shù)i的等式解應用題要按哪幾步來做?怎樣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省的等式?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二第2~4題。 ,
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教案三應用題4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15—16頁例4,第16頁“做一做”的第1—3題,練習四的第4—6 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學會解答這類比較容易的三步應用題,理解它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做練習四的第4題,怎樣簡便就怎樣計算。
二、新課
教師出示例4,請一位學生讀題后,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教師提問:這道題說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給出的條件是什么?
待學生一一弄明白這些問題后,教師提問:怎樣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呢?讓學生討論,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意見,把線段圖畫在黑板上:
(把表示120米的線段平均分成3
第一隊: 份表示修了3天。)
第二隊: (把表示102米的線段平均分成3
份表示修了3天。)
教師:注意要把兩條線段左端對齊,這樣才容易比較兩個隊平均每天修路的米數(shù)。
教師:知道了兩隊3天各自修路的米數(shù),要求出平均每天第一隊比第二隊多修路的米數(shù),應該怎樣計算?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動腦筋想一想,自己做在練習本上。
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注意看一看是否有不同的解法。
學生解答完之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解法,集體訂正,教師把學生的解法寫在黑板上。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哪一種解法是對的,為什么是對的;哪一種解法更為簡便一些。如果學生沒有得出第二種解法,教師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線段圖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解法。教師可以給予適當?shù)膯l(fā)。如教師畫出第二種解法的線段圖:
第一隊:
第二隊:
可提問:
從線段圖上看,第一隊右邊長出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第一隊比第二隊多修路的米·
數(shù)。)
為什么會多出那么多?(因為是3天多修的'。)
知道了這一部分是3天里第一隊比第二隊多修的路,那么怎樣求出多修路的米數(shù)呢?
(120-102=18) ’
知道了第一隊比第二隊3天多修路18米,怎樣求出第一隊比第二隊每天多修路的米
數(shù)呢?(18÷3=6)
這時黑板上的板書是:在黑板的左側(cè)和右側(cè),線段圖的下面,并列寫著兩種解法。
教師讓學生翻開教科書第16頁,閱讀兩種解法。
教師提問:他們的解法對嗎?為什么?
讓學生討論,說明兩種解法都是對的。
教師提問:哪一種解法比較簡便呢?為什么?(小強的解法比較簡便,因為這種解法只
需要兩步計算。)
教師綜述:通過上面的例題,我們看到: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隊比第二隊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兩個條件。但是,所需的兩個條件不只一組,可以有兩組。有哪兩組呢?
教師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根據(jù)學生的意見,教師把兩組條件分別寫在黑板上兩個算式的下面:(也可用小黑板。)
平均每天第一隊比 平均每天第一隊比
第二隊多修多少米? 第二隊多修多少米?
。 \ / \
第一隊每天 第二隊每天 第一隊比第二隊 修了幾天?
修多少米? 修了多少米? 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道題有兩種解法,而且這兩種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計算的步數(shù)也不一樣。有的三步題可以用兩步來解決。這樣就便計算變得比較簡便,應該掌握這種解法。我們平時在解題時,要注意選擇既合理又簡便的解法。
三、鞏固練習。
做教科書第16頁“做一做”的第1—3題。
第1題,做完后,可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做的。
第2題,先讓學生自己做,教師巡視。集體訂正后,教師可提問:如果把這題“平均每人糊5個”改成“一班平均每人糊5個,二班平均每人糊7個”還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嗎?為什么不能呢?引導學生討論,集體得出結(jié)論。
第3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四、作業(yè)。
練習四的第5、6題。
【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教案三應用題】相關文章:
數(shù)學四年級應用題教案文案01-06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三篇04-05
小學數(shù)學教案三篇07-15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三篇07-16
《連乘應用題》數(shù)學教學反思08-07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應用題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