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并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詞語,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領會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教學重點:
根據(jù)要求找出能體現(xiàn)時代背景的句子并分析,從隱士-----孔子的言行差異中體會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分析孔子孤獨、寂寞于亂世,卻鍥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學安排:
三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教時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論語》第四專題“知其不可而為之”。我們換一種方法來學習,我們請幾個聲音比較響亮的同學來上課。
二.閱讀理解“知其不可而為之”,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判斷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ㄒ唬14.21
1.朗讀、翻譯
2.重點掌握以下詞語:
弒:殺君朝:朝見,動詞討:出兵討伐
以:因為之:到
3.給下面兩個句子補上省略的成分
告(之)于哀公
。ㄗ樱┲痈,(三子)不可
4.提問:孔子做了什么?孔子在報告時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無效后為什么反復申訴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內心世界?
……
在陳成子弒君后,孔子反復申訴報告,要求出兵討伐無道。“沐浴而朝”說明孔子對這件事的重視。
反復申訴,說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責任來要求自己,表現(xiàn)他對周禮的虔誠;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知道自己的報告不能為魯國君臣的認可,突出了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反復申訴反映了孔子內心的孤獨寂寞和無奈。
(二)18.5
1.朗讀、翻譯
2.掌握重點詞語
歌:唱歌,動詞諫:挽回追:趕上,及
已而:算了,罷了殆:危險下:下車,動詞
趨:快步走辟:通“避”,避開
3.一個句子,補上省略成分
。ń虞洠┶叾僦ㄗ樱┎坏门c之言
4.提問:面對當時社會的無道,精英分子選擇了不同的方式,孔子和接輿就是兩種不同的代表,你能從這則文字中體會出孔子的孤獨、寂寞么?
……
接輿是一個隱者的代表,他們一樣擔憂祖國的命運和未來,但他們認識到時代的無法挽回,采用了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鬃用靼姿麄兊男睦恚芟牒退麄兘涣,但是得不到他們的理解。身處亂世,自己的主張得不到社會普通人的認可,這可以理解,最可怕的是連社會上所謂的精英都不能理解自己。由此可見,孔子的內心是多么的失落和孤獨無奈呀!
。ㄈ18.6
1.朗讀、翻譯
2.重點詞語
耦:兩人并排耕作使:讓問津:問渡口,后引申為詢問
執(zhí)輿者:駕馬車的人與:通“歟”,嗎是:這,這里代孔子
滔滔:這里形容社會動亂皆是:都這樣誰以:“誰與”,跟誰
易:改革而:你
辟人之世:逃避壞人的人(辟世之世)耰:下種覆土耙平
輟:停止憮然:悵然的樣子與:相處、和
3.三個句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斷句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與其……豈若……,與其……哪里比得上……
鳥獸不可與(之)同群:省略句,丘不與(之)易也:同上
。ㄋ模18.7
1.朗讀、翻譯
2.重點詞語
丈人:老人以:用荷:動詞,擔、扛
四體:四肢植:立起蕓:通“耘”,耕耘
拱:雙手下垂而立,比喻恭敬止:留宿食:給食,使……吃
見:使……見明日:第二天反:通“返”,返回
行:出門義:宜節(jié):禮節(jié)
廢:廢棄如之何:怎么能潔:使……純潔
大倫:重要的人際關系,這里引申為君臣之義行:實行
3.幾個句子
子路行,以(之)告(子):省略句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判斷句
4.子路最后說: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說明孔子及其弟子都知道了自己的主張是無法實行了。請問,子路是從哪里知道的'?
……
丈人是個精英,他懂得禮——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他懂得長幼有節(jié),但是他不仕,廢“君臣之義”,甚至反諷孔子——說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由此子路知道。
(五)14.38,14.39,9.9
1.朗讀,翻譯
2.重點詞語
晨門:主管城門晨夜啟閉的人奚自:即自奚,從哪里(來)是:這,此人
與:通“歟”,嗎磬:動詞,擊磬荷蕢:挑著草筐
心:深意、心意而:過了一會鄙:偏狹
硁硁:擊磬的聲音己:守己而已:罷了
厲:穿衣涉水提:提衣過河果:堅決
末之難:沒有辦法詰難他河:黃河已:行不通
3.幾個句子
奚自:介賓倒裝
有心哉,擊磬乎:謂語前置
鄙哉,硁硁乎:同上
果哉,末之難矣:賓語前置。果哉,末難之矣
三.課內練習鞏固
1.翻譯下面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部分
。ㄗ樱┲痈妫ㄈ樱┎豢
。ń虞洠┶叾僦,(子)不得與之言
子路行以(之)告(子)
鳥獸不可與(之)同群
丘不與(之)易也
2.說明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止子路宿:止,使……留宿
殺雞為黍而食之:食,給……吃(飼)
見其二子焉:見,使……拜見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潔,使……保持純潔
懷其寶而迷其邦:迷,使……迷亂
3.給下面短文加上標點。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鬃营毩⒐鶘|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鬃有廊恍υ唬骸靶螤钅┮玻茊始抑,然哉!然哉!”
四.小結
第三教時
一.復習提問
提問試卷基礎知識
二.主要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和他蒼涼、無奈的行道生活。
1.參看孔子簡歷:
(一)艱難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誕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內“尼丘”山的一個山洞中(今山東曲阜城東南)?鬃右颉澳崆稹倍扒稹,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歲時,父親叔粱紇去世,孔母顏征帶著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內闕里,過上背井離鄉(xiāng)、寄人籬下、受人歧視的艱難生活。
15歲時,孔子立志做學者。
17歲時,孔母顏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會的歧視心力交瘁而死。
。ǘ┱紊系钠鹇
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開始走上仕途,后因政績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在孔子的治理下,魯國大治。
第五年春季,孔子55歲,齊國害怕魯國強盛,采用反間計離間魯國君臣關系?鬃又缓秒x開魯國。
。ㄈ┲苡瘟袊
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開始周游列國。從55歲到68歲,共計13年,孔子轉輾衛(wèi)、陳、魯、宋、蔡、齊、楚等諸侯國推行自己的仁政、禮治思想,多次險遭不測,深陷囫圇,其間因兵、因餓等備受磨礪,尤其使孔子感到難過的是他的為政思想,做人理念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甚至得到賢哲隱士的嘲諷,更不要說推行了。公元前484年,時孔子68歲,他終于在多次碰壁的情況下,帶著萬般無奈和遺憾,孤獨地回到魯國。開始修詩書禮樂。公元前479年,73歲的孔子去世。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守墓六年。以墓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為孔廟。
今天我們就來解讀孔子內心萬般寂寞、孤獨的內心世界,體味他鍥而不舍、“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2.尋章摘句。
。1)這幾則文字圍繞“知其不可而為之”編撰在一起,每則短文都體現(xiàn)了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請摘錄有關語句來回答。
……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表現(xiàn)了孔子對這件事的重視,重在“為”
“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雖然離職還鄉(xiāng),但是仍然以大夫身份關心政事,表現(xiàn)了孔子“知其不為而為之”的精神,兩個“不敢不告”,寫出了孔子心中無限的感嘆和無奈。
孔子下,欲與之言:孔子明知接輿不會與自己一道入世濟時,但是他充滿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輿的理解和認可。“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無奈和孤獨!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句話寫出了孔子悲苦的內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表現(xiàn)。鳥獸都不會同群,假如天下有道,我是不會與這些人一起的,正是因為天下無道,所以我必須積極入世,團結更多的人,爭取更多的人。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勢,所以一個“憮然”寫盡了他內心的蒼涼。
使子路反見之:“荷條者”本身是一個懂得“禮”的人,他“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對于社會上這樣的賢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見之,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體現(xiàn)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子曰:果哉!末之難矣。面對“荷蕢者”的嘲諷,這次孔子沒有表示親近的意思,多次與隱士的交流,孔子心理十分明白,要得到隱士的支持已經(jīng)不可能。所以這個感嘆應該比前面的“憮然”更使人傷感、無奈。
世道黑暗,社會無道,孔子的理想永遠得不到實現(xiàn),更可怕的是連社會上的這些所謂的賢人都不能理解和支持孔子的崇禮思想,這是對孔子內心最大的打擊。所以孔子最后發(fā)出了“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那樣沉重的感嘆。
公元前484年,時孔子68歲,他終于在多次碰壁的情況下,帶著萬般無奈和遺憾,孤獨地回到魯國。開始修詩書禮樂。公元前479年,73歲的孔子去世。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守墓六年。以墓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為孔廟。
一代圣人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卻流傳了下來,傳過戰(zhàn)國的屈原,傳過宋代的范仲淹,傳過明代的文天祥,一直傳過“戊戌六君子”,傳過許許多多抗日英雄,傳到了現(xiàn)在那些在大多數(shù)人面對小偷選擇沉默的時候拍案而起的青年身上,傳到了那些在大多數(shù)人面對作弊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時依然保持寧靜自然的心靈的學生身上。
我要說的是:這種精神是永遠不會磨滅的!
三.理解文章中的“隱士”。
1.尋找課文中出現(xiàn)的隱士有哪些?
……
接輿、長沮、桀溺、丈人、晨門、荷蕢者
2.說說這些隱士有什么特點。說明理由。
……
都是一些非同尋常、不等閑的人,或者說是那個時代出類拔萃的知識精英,他們都是憂國憂民,擔憂這個時代,對社會有深刻的理解,知道無法改變社會,所以選擇避世,他們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時也為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表達了深深的遺憾、惋惜。
接輿: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接輿把孔子比作鳳,表達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達了對孔子做法的批評和遺憾,寫出了接輿對當時社會的極端失望。
長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避世之士哉?他們對社會形勢有精辟獨到的見解,同時委婉地勸告孔子放棄無謂的努力。
丈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這句話表明了丈人對孔子不干實事,盡做那些無法做到的事而厭惡,同時也含蓄地勸戒孔子停止自己無謂的奔走。
晨門、荷蕢者都一樣。
文章把這些隱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誰或者肯定誰,其實無論是孔子還是隱士,他們都是社會的精英,他們憂國憂民的思想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做法兩樣。
在這里,可以理解為襯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四.小結。
這就是孔子,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孔子的這種思想后來成了歷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負,他們不管世界變得怎樣,總認為人應當盡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不管結果怎樣,我活著就要實現(xiàn)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為萬民造福。
隱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五.作業(yè)
知其不可而為之
陳成子弒()簡公?鬃鱼逶《ǎ┏ǎ,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惫唬骸案娣颍ǎ┤!”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骸耙晕釓拇蠓蛑螅桓也桓嬉。”(14.21)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18.5)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痹唬骸笆囚斂浊鹋c()?”曰:“是也!痹唬骸笆牵ǎ┲蛞!
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痹唬骸笆囚斂浊鹬剑ǎ┡c?”對曰:“然()!痹唬骸疤咸希ǎ┱撸煜陆裕ǎ┦牵ǎ┮,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保18.6)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條(),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保18.7)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痹唬骸笆牵ǎ┲洳豢啥ǎ橹吲c?”(14.38)
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期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子曰:“果()哉!末之難()矣!保14.39)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9.9)
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孔子的選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zhí)著與追求
2.走進孔子的時代:時代不容、世人不解、弟子不信
3.領會孔子的內心:有一個夢想、有一份責任、更有一份仁愛
4.理解孔了精神的文化意義
5.學會辯證分析孔子的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在語錄文本中感悟孔子孔子選擇的不易
2.深入理解孔子的精神世界和追求的悲劇性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預習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一下《楚辭·漁父》中的對話。
◆漁父:
世人皆濁,何不淈gǔ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哺bū其糟而歠chuò其釃lí?
====與世推移 隨俗浮沉====應變的人格精神
◆屈原: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堅守節(jié)操 至死不渝====執(zhí)著的人格精神
2.在那個紛亂的年代里,我們敬佩屈原的精神。但是,你可知道屈原精神的源頭在哪里呢?
對,那便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二)了解偉人的追求
1.解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含義。
(明確:明知行不通,卻還要去做!岸笔沁B詞,表轉折;“其”是代詞,指代孔子做的事。)
2.孔子的一生在做什么?追求什么?
●孔子一生(前551—前479年)
◆55歲之前,仕于魯國====努力恢復魯國的君臣之禮====計劃失敗
◆55—68歲,周游列國====努力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無人理睬
◆68歲以后,返回魯國====收徒授業(yè)、整理典籍====培養(yǎng)治國賢才,讓理解表于后世
可見,孔子一生,“為政以德”是其政治主張,“克己復禮”是其一生的事業(yè),烏托邦式的禮治社會的其社會理想。偉大的理解,偉大的事業(yè)。
3.但是,孔子遇到了一個問題,他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完)矣夫!”
由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認識到了什么問題?
(明確:“鳳鳥至”、“河出圖”是太平盛世的預兆?鬃诱J識到,只有太平盛世才能實現(xiàn)理想,而春秋末期這樣一個五霸爭強、弱肉強食的亂世,根本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
4.然而,孔子明知自己身處亂世,時代不容他,卻依舊不懈地追求自己治世的政治理想,這是一種執(zhí)著。
(三)走進偉人的時代
1.我們說,面對屈原的執(zhí)著,漁父勸說他放棄,那有沒有人勸說孔子,要他放棄呢?(有)有哪些人?(接輿等)
2.在勸說中,他們對孔子的追求和執(zhí)著持什么態(tài)度?
(1)接輿:“鳳兮!鳳兮!何(為什么)德之衰!往者不可諫(挽回),來者猶可追(趕上)。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危險)而!”
孔子周游列國,在前往楚國途中遇到了楚狂接輿,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說了這番話。
鳳指誰?(孔子)為什么把孔子比作鳳?
(明確:鳳凰是一種有德行的鳥,在天下太平時出現(xiàn),而在亂世時隱藏不出。把孔子比作鳳,表面上顯得尊重,實際上是嘲諷孔子該隱退卻不隱退,德行衰微。)
(2)長沮:“是知津矣!
桀溺:“滔滔(動亂)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與誰)易(改革)之?且(并且)而(你)與其從辟人之士(志士)也,豈(哪里)若(比得上)從辟世之士(隱士)哉?”
孔子在從楚國返回蔡國途中迷了路,派子路去問津(渡口),子路遇到了長沮和桀溺。長沮一看是孔子來了,曰:“是知津矣。”桀溺一看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來了,說了以上這番話。
人家問路,你卻說“是知津矣”,這是一種什么態(tài)度?
(明確:譏諷、刁難)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這是向孔了一行指出了一個什么樣的殘酷現(xiàn)實?
(明確:勢單力薄,支持者、追隨者很少,志同道合者少,根本難以實現(xiàn)理想,這是對孔子一行實現(xiàn)理想持懷疑態(tài)度。)
(3)荷蕢者:“鄙(偏狹)哉,硁kēng硁乎!莫己知(知己)也,斯(這樣)己(守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孔子在衛(wèi)國彈奏一種叫“磬”的樂器,把自己的追求寄托在音樂之中,有一荷蕢者過孔氏之門,說了這番話。
“鄙(偏狹)哉,硁kēng硁乎!”可以理解為主謂倒裝。這句話體現(xiàn)了什么態(tài)度?
(明確:這表面上是對孔子音樂的批評,實際上是對其人生追求的批評。)
3.但這些不理解都還是輕微的,比這更嚴重的是孔子周游列國途中曾多次遭到“甲士包圍”,武裝人員的暴力威脅,更甚的是還有人竟想要刺殺暗算孔子。世人的不理解,世人的排斥竟到了這種地步。
4.孔子的弟子對老師的人生追求持什么態(tài)度呢?從文中找出來。
子路:“不仕(做官)無義。長幼之節(jié)(禮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語氣詞)廢之?欲潔(使動)其身,而亂(使動)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實踐)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跟隨孔子,有一次掉隊了,遇到一個老人,老人留子路住宿,用酒食招待他,讓自己的兩個兒子會見子路,子路過后說了這番話。
這表明,子路對老師的人生追求持什么態(tài)度?
(明確:對老師的主張是贊同的,但對主張的實行是心存懷疑的,認為行不通。)
4.時代不容他,世人嘲諷他、懷疑他、批評他,連子路這樣一個與孔子朝夕相處的親密弟子都不相信他,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深沉的悲涼與孤獨。
5.我們作一個假設:如果讓你回到那個時代,讓你邂逅孔子,讓你以一定的身份與他對話,你會怎么說?是勸說,是鼓勵,是批評,還是……?
6.學生準備發(fā)言,并各抒己見。
7.孔門弟子中有沒有支持者呢?(當然有)
顏回:“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顏回如何支持孔子?
(明確:顏回不愧為孔子贊嘆的得意弟子,他不但理解老師的主張,還支持老師不心不懈追求的行為。但這樣的弟子太少。)
8.我想,即使整個天下都在反對他,孔子依舊還會堅持。我們不禁會問,孔子這樣做的精神動力在哪里?
(四)知曉偉人的內心
1.學習14、21章節(jié):注釋關鍵字詞,齊讀并思考:敘述的是一個什么事件?
討:討伐,帶有正義性質。
告夫三子:那
以吾從大夫之后:因為
之三子告:到,往。
2.簡述一個發(fā)生的事件。
(明確;齊國大臣陳成子弒殺齊簡公,孔子向魯哀公稟告此事,并要求魯哀公出兵討伐陳成子,魯哀公要陳成子報告給三子,孔子報告給三子,三子不同意。)
3.有人說,孔子最后失敗的結局是必然的,你怎么看?
(明確:當時魯國公室衰微私室強大,魯哀公沒有權力,幫不了孔子,而三桓貴族擁有實權,不會聽孔子的。)
4.這樣的現(xiàn)實,孔子肯定知道,失敗的結局,孔子肯定早已預料到。而且,孔子當時已71高齡,已告老在家。但是,孔子為什么還要去稟告?大家結合課文分析一下原因。
(1)看一個字:“弒”
古代卑幼殺死尊長叫弒。多指臣子殺死君主,子女殺死父母。這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違背周禮的行為。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強大,在權力斗爭中弒君的行為時有發(fā)生。君最頻繁的當屬晉、齊兩個國家,齊國的弒君事件主要集中在齊桓公幾個兒子爭王位時期。“陳成子弒簡公”就發(fā)生在這個時候。這體現(xiàn)了“周禮”的禮瓦解、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
面對這種“弒”君的行為,孔當然要采取行動,以維護“禮”的神圣不可侵犯。這說明孔子一言一行都依禮行事。你看,孔子在稟告時,為什么“沐浴而朝”?
(明確:表示對這件事的重視,對復禮大業(yè)的重視。)
他為什么稱陳成子不是陳成子,而是陳恒?
(明確:直呼其名,表示對弒君者的痛恨。)
這些都表明他對禮的'虔誠,他的心中有一個夢想:克己復禮。
(2)看一句話: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在稟告遭拒絕的情況下,他為什么重復說了兩次?
(明確:這是強調自己曾做過魯國的司寇,仍屬于士大夫階層,身上肩負著一定的政治責任!安桓也桓妗睆娬{的正是這種責任。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钡鬃蝇F(xiàn)在卻是“不在其位,仍謀其政”,可見孔子身上對社會、對蒼生強烈的責任意識。
同時,在“不敢”中也包含了一種悲涼與無奈。他對殘酷的現(xiàn)實看得很清楚,對事情的成敗實際上不抱太大希望,但作為士大夫階層,只是盡到一點責任而已,表現(xiàn)了孔子的一種無奈與悲涼。、
(3)總之,孔子出于對殘酷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對自己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早已心知肚明,在實現(xiàn)理想的道路上時時表現(xiàn)出一種無奈與悲涼。但是,他依舊知其不可而為之,為什么呢?那是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個夢想,一個實現(xiàn)包托邦式的禮治社會的政治理想;他的心中更有一種責任,一種對社會、對天下蒼生念念不忘的責任,為此,他頑強執(zhí)著,他義無反顧,知其不可而為之。
5.由此,我們如何概括孔子的一生呢?
他心存遠志
卻生不逢時 志不得伸
處處碰壁
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
他心寄蒼生
為一夢想 為一責任
頑強執(zhí)著
他的一生是可敬的一生
(五)評價孔子的精神
1.當代國學大師柳詒yí徵這樣評價孔子:“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僅僅在于他的思想,更在于精神。請舉例說說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人也是類似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
(明確:諸葛亮明知蜀國不可興,阿斗不可扶,卻依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流芳千古;文天祥明知無力挽救國家,卻用自己的死感動世人,證明了民族的血性與骨氣。等等。)
2.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已經(jīng)沉淀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成為華夏子孫寶貴的精神財富。
3.討論探究: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明確:一分為二地分析,批判地繼承。一看行為目的,是否為正義事業(yè)和崇高理想;二講斗爭策略,不作無謂犧牲。)
(六)板書設計
時代不容,世人不解:
◆接輿 ====嘲諷
◆長沮 ====譏諷
◆桀溺 ====懷疑
◆荷蕢者====批評
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
◆有一個夢想====
克己復禮
◆有一種責任====
不在其位仍謀其政
◆有一種無奈====
沒抱太大希望
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3
教學目標:
一、通過分析重點句和完成相關練習落實文言詞句;
二、通過根據(jù)每章內容,對各章節(jié)進行歸類,及討論練習來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思想。
三、聯(lián)系現(xiàn)實,通過“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話題,來探討孔子積極入世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和不足。
教學重點:
理解孔子的積極入世思想
教學難點:
如何在翻譯、注解的情況下落實文言詞句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初讀各章
請同學范讀、齊讀、自讀、小組讀、男聲讀、女聲讀
初步熟悉課文
三、熟悉課文,概括每章內容
14.21
弒:殺
夫三子:那
以:因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孔子循禮衛(wèi)道,不敢不告。
探究:孔子去報告時為何要“沐浴而朝”?
子對此表明孔事的重視。
探究:為何反復申說自己“不敢不告”?
小結:一方面說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xiàn)他對周禮的虔誠;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魯國君臣實現(xiàn)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沒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為之。反復申說,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
18.5
歌:唱歌
兮:語氣助詞
何:多么
已:停止
殆:危險
得:能夠
探究:說說接輿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為什么你身處亂世卻不知退隱,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
從“孔子下,欲與之言”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內心?
小結:一方面是孔子衛(wèi)道的堅定與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體會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無奈與悲涼。
18.6
桀:jié
耦:ǒu,兩人并耕
然:對
誰以:與
易:改變
從:跟隨
與其……豈若:與其……哪里比得上
輟:停止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探究:第一位隱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諷孔子周游列國,忙于求仕,應該很熟悉道路情況。
第二位隱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小結:現(xiàn)在世道動亂,政治黑暗,是不會有所作為的,你不應該再追隨孔子,而應該追隨那些隱士。
《為政以德》學案語文版
《為政以德》學案語文版
師:(由復習舊課導入,背誦相關內容)
。c評:知識的累積需要有一個反復,而“知新”也離不開“溫故”,尤其是文言文教學)
首先請同學們朗讀7-12章,讀的時候有個要求,注意下面的字詞解釋,但是盡量不要看譯文。
生:(自由朗讀)
師:下面我們請6位同學分讀7-12章。
生:(6位同學分讀7-12章)
師:請同學門注意黑板上這幾個字的讀音:盍、偃。
下面請同學們齊讀這六章
生:(齊讀這六章)
。c評:很難設想:讀尚且不會,卻能很好地理解、感受、背誦。文言文是有語言距離的,更需要反復誦讀。孫老師強調“讀”,這是抓住了“本”。)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看這六章需要注意的重點字詞。
(點評:是第七章的)
師:第7章中“季氏富于周公”中的“于”是什么意思?
生:是“比”的意思。
師:“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的“益”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
師:是“更加”嗎?
生:應該是“增加”。
師:對,這里應該翻譯為“增加”,還有兩個字也特別需要注意,一個是“徒”,還有個是“攻”,可以查看課文注解。
(點評:落實重點詞語,便于學生把握。)
師:那么這一章孔子重點論述的是什么?
生:反對統(tǒng)治者去搜刮百姓,還有就是要做到愛民。
師:很好,孔子反對橫征暴斂并且把矛頭指向助紂為虐的冉有。那么“非吾徒也”這句話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主語,冉有。
。c評:按章分析,便于中、下程度的學生接受,這是教師看對象來設計的。但批評冉有,只是出于“愛民”嗎?)
師:好,我們繼續(xù)看第8章
“哀公問于有若曰”中這個“于”是什么意思?
生:向
師:下面我們來看黑板上的兩個句子:
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如之何”,它可以翻譯成:怎么辦;第二個“如之何”加上“其”,其是加強反問語氣,構成一個反問句。翻譯成:怎么能。
師:另外,“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大家看出來了沒有,這是一個什么句式?
生:反問句。
生:“君與孰不足”,賓語前置句。
師:對的。是賓語前置,翻譯成:百姓足,對你而言,還有什么不滿足呢?
。c評:抓住典型句子,通過比較進行分析,便于學生領會、掌握。應該肯定兩位學生講的都對。)
師:那么大家來思考一下,第八章它闡述的什么意思?
生:我認為應該是統(tǒng)治者不能從百姓那里獲取太多。
師:講得很好,其他同學有沒有補充?
生:我認為他是想對國君說先讓百姓富有起來,自己才能富有,如果一味的向百姓橫征暴斂的話,即使你富有了,百姓還是貧窮的,這個國家還是落后的。
師:恩,很好。那么這里其實就涉及了孔子為政的經(jīng)濟思想,對百姓應該輕賦稅,就像我們兩位同學所講的不能夠過度搜刮百姓,要愛民。(點評:讓學生講,不是教師不用講了,教師還要總結的,只是語言要簡潔,內容要提高。孫老師這一點處理得很好)下面我們來看第九章。
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對誰而言?
生:對君主而言
師:對,為政者應該怎么做?
生:身正
師:身正有什么作用?
生:不令而行
師:這一章就是對統(tǒng)治者的具體要求,除了我們上節(jié)課提到的統(tǒng)治者要做到敬事,愛人,節(jié)用,還有一個要求是身正,身正就可以達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如果身不正呢,則“雖令不從”。下面我們來看第十章。第十章要注意一句話“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里的“風”,這里的“草”應該怎么解釋?
生:名作狀
師:怎么翻譯
生:像風一樣
師:有沒有不同的意見,具體怎樣來區(qū)分名作動還是名作狀?
生:名作狀,翻譯就是把君子道德比做像風一樣,把小人的道德比做像草一樣。
師:是不是看到“像”就是名作狀呢?
生:那也不一定。
師:首先確定這個句子的主語是什么?
生:君子之德
師:那謂語呢?我們判斷到底是名作狀還是名做動主要是要看它有沒有修飾中心語(謂語動詞),我們來回憶一下,《鴻門宴》當中有這么一句話“翼蔽沛公”。
生: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翼”修飾“蔽”,名詞作狀語。
師:那這里有沒有修飾動詞呢?
生:沒有
師:所以說這里應該理解成名詞作動詞,翻譯成“好比風,好比草”。(點評:通過聯(lián)系已有知識啟發(fā)學生,糾正學生的知識錯誤,這比直接告訴效果要好得多。)那么在這一章當中孔子所要表達的是怎么樣的思想呢?
生:君主應該以德治國,小人在道德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師:是不值一提嗎?小人在道德的感染下會像草一樣“必偃”,那么這里其實強調統(tǒng)治者身正以后所能達到的效果,強調了德的無所不能的作用。(點評:這里,教師似乎有些急了點吧?)繼續(xù)往下看第十一章。
師:首先來看下這里的兩個句子,一個是“臨之以莊”
生:以莊臨之,狀語后置
師:用莊重的態(tài)度來對待百姓,還有一個“舉善而教不能”,這個“善”怎么解釋?
生:優(yōu)秀的人才,形作名。
師:下面“忠以勸”的.“以”相當于“而”,做連詞!皠瘛笔莿衩愕囊馑,那我們一起來看下這一章,又表達的怎么樣的思想呢?
生:要使百姓盡忠的話君主應該對父母孝順,對幼小慈愛。
師:這里除了上文所提到的為政者所應該具備的這些素質外,這里為政者還應該用莊重的態(tài)度對待百姓,另外還要對父母孝順,對兄弟朋友慈愛,并且推舉賢才教育能力差的人,所以這才是一個為政者所應該具備的素質。(點評:這一段語言有些亂了。)下面我們來看最后一章。
師:這里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這句話我們怎么翻譯呢?
生:這個人真是君子!這個人真崇尚道德。
師:什么句式?
生:倒裝句
師:主謂的倒裝,這里引用了幾個典故,一個是“羿善射”,還有一個是“驁蕩舟”“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引用這4個典故,意在說明什么?
生:武力跟權術對百姓來說是沒有什么作用的,需要用道德來治理國家。
師:這里的“羿”跟“驁”代表是武力和權術,用武力跟權術來治理國家并不能真正達到德治的那種效果。那么這里表達了孔子對武力和權術的什么態(tài)度呢?
生:鄙視武力和權術。
師:孔子是鄙視武力和權術的,在“季氏將伐顓臾”中提到“何以伐為?”在這里也提到“焉用殺”,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
生:以德治國。
師:好,在戰(zhàn)國中期,有一個儒家學者叫趙良,引用了《尚書》當中這么一句話“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憑借以德治國的國家昌盛,憑借武力、權術的國家必亡。他為什么要引用這句話呢,原來趙良引用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攻擊、反對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我們來看這句話用在這里也是很恰當?shù)模哉f儒家的后世學者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
師:那么我們課文講到這里可能同學們會有疑問,昨天我們有同學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孔子在文章中強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就是說君子可以用他的崇高的道德去感化小人,讓那些小人折服。但是他自己的作為卻和他的主張背道而馳,比如他對冉有的態(tài)度。師:在第九章中,孔子的弟子冉有助紂為虐時,孔子對他采取了怎樣的態(tài)度?
生:鼓動他的學生“群起而攻之可矣”
師:那不是和自己的主張相矛盾了嗎,孔子不是主張以德服人嗎?
生:是的
師:那么這樣一來,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小組討論一下。(點評:我記得學生討論時教師在巡回指導,這有越俎代庖之嫌了。)
(討論后學生回答)
生:冉有的這些話語讓孔子覺得他是屬于那種屢教不改的人,再說前面的“季氏將伐顓臾”中也提到了孔子對冉有的態(tài)度:求,無乃爾是過與?所以孔子認為對冉有再也不用那種道德感化的方法了,應該去聲討他。
師:那么這又說明什么呢?
生:這說明孔子認為的道德并不是無上的。
師:能不能說得再具體一點?
生:說明這里的道德的作用也是有缺陷的。
師:恩,很有道理。其他同學還有沒有補充?
生:我認為在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孔子的這種以德治國的思想沒有得到落實和實現(xiàn),所以,當全社會都沒有用德來得以感化時,冉有自然也得不到感化。
師:你說在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那當時是怎樣的一個歷史環(huán)境?
生:國家分裂,戰(zhàn)火四起的年代。
生:“春秋無義戰(zhàn)”時期。
師:對?鬃拥膶W說和治國主張當時有沒有被魯國的統(tǒng)治者采納?
生:沒有。
師:對,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才帶著眾弟子開始周游列國,去說服其他國家的統(tǒng)治者來采納他的政治主張,當然,最后他也失敗了。這些又說明什么?
生:說明孔子在現(xiàn)實中碰壁了。
師:很好,孔子的德治理想,不僅沒有讓他的弟子冉有象草遇到風那樣“必偃”,而且在現(xiàn)實中也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青睞,四處碰壁。(點評:我覺得這個遞進關系顛倒了)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出孔子的道德至上,道德萬能的思想能真正實現(xiàn)嗎?
生:不能。
師:那我們應該肯定孔子的哪些思想呢?
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4
一、基本要求
1.背誦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該章結束部分。
2.理解“弒”、“之”、“津”、“為”、“是”、“食”、“見”、“丈人”在文中的意義。
3.理解并默寫下列文言詞句: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為之。
4.明確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xiàn)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隱士的處世方式和孔子對他們的態(tài)度。深刻領會孔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情懷。
二、知識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詞注音
長沮(jū)憮然(wǔ)食之(sì)擊磬(qìng)夫執(zhí)輿(fú)硁硁(kēng)荷蓧(hè)(diào)耦而耕(ǒu)弒(shì)耰(yōu)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來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炮叾僦俦堍墒棺勇贩匆娭捶
⑵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而辟爾避⑹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與歟
、侵财湔榷|蕓耘⑺今之從政者殆而而爾
、纫娖涠友梢姮F(xiàn)
3.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
句子活用類型句子活用類型
、趴鬃鱼逶《鲃英葰㈦u為黍而食之動詞作使動
⑵子路從而后名作動⑸見其二子焉動詞作使動
、侵棺勇匪迍釉~作使動⑹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形容詞作使動
。矗畬懗鱿铝懈骶渲屑狱c詞的古今異義
句子句中義今義句子句中義今義
、艁碚擢q可追未來的歲月來的人⑶子路從而后跟著……卻然后,接著
、频乐恍,已知之矣不被推行不好,不允許⑷遇丈人老人妻子的父親
。担赋鱿铝刑厥饩涫降木唧w類型,并翻譯句子。
、盘咸险,天下皆是也句式判斷句翻譯略
、谱勇沸幸愿婢涫绞÷跃浞g略
、翘煜掠械,丘不與易也句式省略句翻譯略
、萨B獸不可與同群句式省略句翻譯略
⑸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句式賓語前置翻譯略
、首勇匪抻谑T句式狀語后置翻譯略
、硕l以易之句式賓語前置翻譯略
、棠褐簿涫劫e語前置翻譯略
、湍┲y矣句式賓語前置翻譯略
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胚^⑵以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經(jīng)過以吾從大夫之后因為
無乃爾是過與責備子路行,以告把
、潜散纫
鄙哉,硁硁乎偏狹,形容詞子見夫子乎 見到,看見
蜀之鄙有二僧邊遠的地方,名詞見其二子焉現(xiàn)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形容詞使子路反見之拜見
⑸殆⑹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危險孔子沐浴而朝表承接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幾乎子路拱而立表修飾
思而不學則殆精神困倦而無所得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你
、擞冖讨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對,向君子之仕也助詞,取獨
子路宿于石門在陳恒弒其君,請討之代詞,他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到之三子告到
青,取之于藍從
、褪棺勇穯柦蜓啥煽谕卟豢芍G匡正挽回陳成子弒簡公殺。用于臣殺君、子殺父,下殺上
。罚烧Z解釋
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頑固。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谷。形容脫離生產(chǎn)勞動,缺乏生產(chǎn)知識。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菽。
。福
三、思考探究
。保畬﹃惓勺訌s君一事,孔子在報告時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無效后為什么反復申說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心情?
“沐浴而朝”說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不敢不告”說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xiàn)他對周禮的虔誠;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魯國君臣實現(xiàn)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沒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舉動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復申說“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
。玻(18.5中)“接輿”要表達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輿”說什么?我們應如何看待“接輿”這類隱者?
接輿要表達的意思: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古人說麟、鳳,有時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絕對太平,時代有道的時候,就可見到走獸中的麒麟、飛禽中之鳳凰,亂世的時候就看不見,F(xiàn)在楚狂是用鳳來比孔子,諷刺孔子在天下無道之時都不隱去,這是德行衰敗的表現(xiàn)。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勸孔子不要再做徒勞之事,應避亂隱居。
“已而!已而!”——言亂世已甚,不可復治。
“今之從政者殆而”——勸孔子不要亂世從政,那樣會給自己帶來危險。
孔子會說什么?
我們撇開《論語》里這節(jié)看接下來一節(jié)。在長沮、桀溺的兩位隱士和孔子的交鋒跟這節(jié)的內容類似。兩位隱士通過孔子弟子子路詰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論語薇子第十八》)天下都無道成這樣了,誰能改變得了呢?孔子答:“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比绻煜掠械,我又何必改變它呢?在接下一節(jié)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確提出一個思想——不仕無義!白勇吩唬翰皇藷o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也!弊勇返囊馑际牵煜聼o道,是誰都知道的事。但是,我們應該積極的去面對它、改變現(xiàn)狀。這是一種社會責任,一種道義。孔子想要同接輿說的,想必也是這樣的話。
我們應如何看待“接輿”這類隱者?
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社會的轉型時期,也可以說是一個亂世。許多知識分子知道時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謂的“中流砥柱”。他們對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們不是等閑之輩,所以很想同他們溝通交流,“欲與之言”。據(jù)記載,接輿是楚國的隱士,因為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發(fā),表示堅決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輿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輿就是他。另類的的佯狂與其說是對統(tǒng)治者的失望、厭惡和反抗,不如說是對自己心靈救世的責任感進行的掙扎與逃避?吹剿ヂ,該怎么辦呢?接輿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擔負起拯救文化的道義和責任,這和孔子的思想作為也不謀而合。他認識到,舊文化衰落成這樣,怕是已經(jīng)無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亂黑暗,推銷文化禮儀出力不討好,有著很大的危險,還是不干這營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鬃优c這些隱士都是那個時代出類拔萃的知識精英,都憂國憂民,只是做法兩樣。
。常喿x18.7章,回答下列問題
、拧伴L幼之節(jié)”在文中具體指什么?“君臣之義”指什么?
“長幼之節(jié)”指老人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君臣之義”指有才能的人應出仕輔佐君王。
、谱勇匪f的“道”的含義是什么?子路認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張,如施行仁義,恢復周禮等!暗乐恍小钡脑蚴怯胁拍軕摮鍪艘酝菩凶约旱牡懒x,如今,有才能的人卻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潔,而不愿意出仕輔佐君王來推行道義。
4.閱讀14.39章,回答下列問題
⑴“深則厲,淺則揭”是什么意思?“荷蕢者”這樣說的用意是什么?
“深則厲,淺則揭”的意思是說水深就穿著衣裳過河,水淺就提起衣裳過河!昂墒壵摺笔窃谡f孔子就是一個不知水深水淺、不顧水深水淺的人,諷刺孔子不知通達權變。
、瓶鬃邮侨绾慰创昂墒壵摺钡挠^點的?
孔子認為挑筐人的評說干脆利落,很難辯駁。
5.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信念,不少隱者對孔子的行動持否定態(tài)度,連他的弟子也頗有微詞。當他與弟子被困于陳蔡之間沒有糧吃的時候,他曾經(jīng)征求三位弟子對行道的意見和看法。子路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孔子也許還沒有達到仁、智,子貢肯定孔子之道極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為何堅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這種行為?請簡述之。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堅信自己的事業(yè)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實現(xiàn),也要給后人樹立一個典范!安豢伞辈皇强鬃拥腻e,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證明天下見識淺,反而顯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省考試院第一次例卷題)
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5
一、解題:
[問題]“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怎么翻譯呢。
【明確】知道自己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實現(xiàn)但還是要去做。(強調“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
[問題1]孔子在他生活的時代也是被當時的人看成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課文中哪一章直接提到這一點。
【明確】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賓語前置)”子路曰:“自孔氏!痹唬骸笆侵洳豢啥鵀橹吲c。
。ㄒ唬┳衷~
1.子路宿于石門:狀語后置
2.奚自:自奚,賓語前置
3.與:通“歟”
。ǘ┓治
1.生讀,重點揣摩語氣及蘊含的情感。重點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晨門對孔子做法是帶一種懷疑的,不以為然的看法。
揣摩語氣:“哦,就是那個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還一定要去做的那個人嗎”。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瘋子,有挖苦之意。
2.當時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這位看城門(看管人進出的,閱歷很豐富)的話,大約頗能代表當時流俗對孔子的看法。
補充資料:課本P83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sǎng,額頭)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弊迂曇詫嵏婵鬃,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
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
然哉! —— 《史記·孔子世家》
喪家之犬解釋:比喻無處投奔,到處亂竄的人。
孔子于55歲離開魯國,帶著一幫弟子開始了他的周游列國之行,先后到了
6、7個國家,遍求十幾位國君,但是終不被用,于68歲回到魯國。歷經(jīng)14年。用“喪家狗”比喻孔子確實有些相似。在世俗人看來,孔子帶著一幫弟子周游列國,想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知其不可而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
【問題2】孔子知道“不可”這個現(xiàn)狀嗎。(分析14.21)
(一)字詞
告于哀公:狀語后置,于哀公告于,向
夫:fǘ那,那個
以:因為
之:到,往
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二)分析
1.弒君:
“弒”的理解(古代卑幼殺死尊長,多指臣子殺死君主,子女殺死父母);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強大,在權力的斗爭中弒君的行為時有發(fā)生,弒君活動最頻繁的國家當屬晉、齊,在齊國這次政變中,孔子弟子宰我死于難。
2.在得知陳成子殺了齊簡公之后,孔子為何要“沐浴而朝”
(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有助于對文本的理解。)
沐浴就是齋戒,古代在舉行祭祀或其他典禮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潔食、禁欲,以示莊重和虔誠。這說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3.孔子又為什么如此重視呢。殺的又不是魯國的國君。
這是因為在孔子的觀念中,臣子應該有自己的本分,應該依禮行事,臣子僭越諸侯的禮節(jié)都已經(jīng)使得他很憤怒了,如他就曾說過:“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況竟然有人弒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此種行徑當然應該天下共擊之,不僅是為了簡公,還為魯哀公的統(tǒng)治,甚至為了天下的君主統(tǒng)治的秩序。這是孔子“禮”的思想的體現(xiàn),所以他才會如此隆重地提出這種要求。
4.孔子在稟告時為什么直呼陳成子為“陳恒”
古代稱呼他人,同輩稱字或稱官職。
陳成子作為齊國的掌權大夫,地位何其尊貴,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體現(xiàn)了孔子對他弒君行為的憤怒。
5.哀公又為什么說“告夫三子”
哀公說“告夫三子”,實屬無奈,因為當時的魯國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強大,三桓握有實權,以致國君沒有實際的決斷權。對討伐陳成子這樣的大事,魯哀公不敢做主,故叫孔子向這三位大夫報告。這就是“陪臣執(zhí)國命”的狀況。
這種情況孔子理應知曉,但他首先稟告國君而沒有直接找三桓這種實權人物,也體現(xiàn)了他遵守禮制的思想。
6.孔子在告三子前,知道自己會得到什么樣的答復嗎。
當然知道。“三桓”本身就是陳成子一樣的人物,素有無君之心。但孔子仍去報告,是因為他覺得:弒君之賊,法所必討;大夫謀國,義所當告。(《四書集注》)
7.在遭到哀公的婉拒,又遭到三桓的一致拒絕之后,孔子為什么一連兩次說出“不敢不告”
孔子曾經(jīng)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即“在其位,就謀其政。”
這一方面說明了孔子因為自己做過魯國的司寇,雖告老還家,但依然屬于士大夫階層,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xiàn)出他對周禮的虔誠;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于魯國君臣實現(xiàn)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沒抱太大的希望,孔子的舉動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復的申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而又想有所作為的心情。
此處“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其”指對于弒君者的討伐問題。
8.這一章讓我們知道了孔子所處的那個時代——禮崩樂壞。 “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到處都是亂臣賊子,且個個生龍活虎”。而且陪臣執(zhí)國命。
孔子也知道這樣一個社會中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但他還是要去做,而且這一章中孔子已經(jīng)71歲,過兩年就死了,這更加體現(xiàn)了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三、孔子與隱士的對比
在這樣一個“知其不可”的社會背景中,孔子選擇了“為之”,而有些人選擇“不為”,我們接下去來看一看孔子與隱士的對話。
18.5
。ㄒ唬┳衷~
兮:語氣助詞
何:多么
已:停止
而:語氣詞,表感嘆
殆:危險
得:能夠
省略句:(接輿)趨而辟之,(孔子)不得與之言。
(二)分析
1.接輿的名稱
接輿:接,迎。輿,車。
此人忽然而來,倏然而去,當然不知其姓名,因他出現(xiàn)時迎面遇著孔子的車,就把這個叫“接輿”。下文的“長沮”“桀溺”的稱名亦如此。即指在泥水中勞動的一高一壯的兩個隱士。
沮,泥水之處。溺,浸在水國。長沮、桀溺,都是因形因情造名。
2.接輿為什么要對孔子唱歌他的“鳳歌”有什么含義呢
古人認為,鳳凰是一種有德行的鳥,它在天下太平時出現(xiàn),而在亂世時隱藏不出。楚狂人把孔子比作鳳凰首先是對孔子的尊重,是說,現(xiàn)在是亂世,你為什么還要尋求出仕呢難道鳳凰的'德行衰微了嗎
鳳歌笑孔丘,并非純粹反對孔子,只是覺得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難以實現(xiàn)。接輿是一個隱士,他不滿社會現(xiàn)實,眼看政治無可挽回而知難退隱。他對孔子傳道濟世的思想持悲觀態(tài)度,接輿善意地諷喻孔子急流勇退。(諷喻勸告)
3.孔子在聽了接輿委婉的勸說之后,為什么“下,欲與之言”發(fā)揮你的想像,你覺得孔子會以什么態(tài)度對待接輿又會說什么呢從中你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內心。
孔子聽完接輿的話后,應該能夠明白接輿的意圖,即認為從政已岌岌可危了,應避禍為是,別去救治,要孔子及時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貫追求和主張,他必定不會放棄自己的堅持。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
一方面是孔子衛(wèi)道的堅定與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體會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無奈與悲涼。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論語·子罕篇第九》) P13 9.5
可見,孔子以周德之繼承人自居,雖屢遭困厄,但依然不改初衷,當然也不會因為接輿的寥寥數(shù)語而改變自己的主張,因此,孔子當會以堅決回應之態(tài)度應對,可惜的是接輿缺乏一種對話的態(tài)度。
18.6
。ㄒ唬┳衷~
使子路問焉:兼詞,相當于“于之”,之,代這兩個人。
問于桀溺:狀語后置,向桀溺問
誰以:誰與與,跟。跟誰,賓語前置。
而:你
與其……豈若;與其……哪比的上
子路行以告:子路行以(之)告(之)
鳥獸不可與同群:鳥獸不可與(之,代鳥獸)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賓語前置,我不和世上的人相處又和誰相處呢。
與:結交
丘不與易也:和,跟。
丘不與(之,代斯人之徒)易也
(二)分析(嘲諷挑撥)
1.第一位隱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諷孔子周游列國,忙于求仕,應該很熟悉道路情況。
2.第二位隱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挑撥現(xiàn)在世道動亂,政治黑暗,是不會有所作為的,你不應該再追隨孔子,而應該追隨那些隱士。
3.桀溺稱孔子為“辟人之士”,稱自己為“辟世之士”,如何理解這兩個稱呼。
鮑鵬山:什么叫“避人”呢。避人就是擇人,就是避開那些昏庸無道的諸侯,而去尋找志同道合的有為之君,一同來重整乾坤。良禽擇木而棲,賢才擇主而事嘛,不擇主,只要給富貴就幫他賣力,那是蘇秦張儀的作為?鬃右恍囊氖蔷仁,而不是人個富貴,所以他棲棲惶惶地駕車在縱橫阡陌間奔走揚塵,就是要避開身后的昏君而去尋找前面的明君。所以孔子是“避人之士”。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7.16)P29
什么是“避世”。在“避人”的基礎上再跨一步,徹底冷了心,閉了眼,認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諸侯還能與他一起改變這世界,于是徹底絕望,從而徹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園中去,回到自己的內心中去,告別都市、政治與熙熙嚷襄的外部世界,就叫避世。
4.在聽了子路的報告之后,孔子為什么會“憮然”呢
這是因為沮、溺雖然刁難孔丘之徒問津,孔丘卻很尊重隱士的清凈不擾、潔身不辱的拒污染的品德。他曾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乎”,還說“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其伯夷、叔齊乎”。而且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也確實如二人所說的,紛亂不堪,“而誰以易之”一語,不由得讓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因此,從自己所尊重的隱士口中聽到這種話語,使得孔子內心的悲涼更為濃重,不禁“憮然”。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孔子說:“自己從容安靜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么呢。莊嚴端正地坐朝廷罷了。
”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孔子說:“不動搖自己意志,不辱沒自己身份,是伯夷、叔齊吧!
5.在“憮然”之后,孔子又道出一番話來,對這些話語應該作何理解
在憮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棄,而是以此為契機,對子路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跡。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沮、溺二人看出天下惡濁,已是遍地皆然無從改,便說改革難成,不如逃避。一如后來的莊周玩詭辯、倡齊物,謂萬物都一樣亦是亦非、無是無非,沮、溺認為分善惡、談改革本身就是荒謬命題,它們似乎超越人類觀念的一切局限了,而事實上卻是粉飾丑惡、玷污美善。古今智足以口辯清談而膽不足以問蒼生疾苦的士大夫們,最喜引莊生為同調。
中國向來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世界縱丑惡,隱者豈真能遁出世外去人和禽獸合不成群,不和滔滔的同類打交道還能和誰在一起要說“滔滔者皆是”而導致改革之難,那么此時正需有人知難而進、知不可而為之,給黑暗以光明,方見君子仁人的分量與質量。若天下已有道,享現(xiàn)成福誰不會,何用我孔丘棲棲惶惶為天下先。
話語之誠懇,如見肺腑。
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6
一、基本要求
1.背誦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該章結束部分。
2.理解“弒”、“之”、“津”、“為”、“是”、“食”、“見”、“丈人”在文中的意義。
3.理解并默寫下列文言詞句: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為之。
4.明確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xiàn)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隱士的處世方式和孔子對他們的態(tài)度。深刻領會孔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情懷。
二、知識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詞注音
長沮()憮然()食之()擊磬()夫執(zhí)輿()
硁硁()荷蓧()()耦而耕()弒()耰()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來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炮叾僦墒棺勇贩匆娭
、魄叶c其從辟人之士也⑹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侵财湔榷|⑺今之從政者殆而
、纫娖涠友
3.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
句子活用類型句子活用類型
、趴鬃鱼逶《葰㈦u為黍而食之
⑵子路從而后⑸見其二子焉
、侵棺勇匪蔻视麧嵠渖,而亂大倫
4.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異義
句子句中義今義句子句中義今義
、艁碚擢q可追⑶子路從而后
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⑷遇丈人
。担赋鱿铝刑厥饩涫降木唧w類型,并翻譯句子。
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句式翻譯
、谱勇沸幸愿婢涫椒g
、翘煜掠械溃鸩慌c易也句式翻譯
、萨B獸不可與同群句式翻譯
、忍煜掠械溃鸩慌c易也句式翻譯
、晌岱撬谷酥脚c而誰與句式翻譯
、首勇匪抻谑T句式翻譯
、硕l以易之句式翻譯
、棠褐簿涫椒g
⑼末之難矣句式翻譯
。叮忉屜铝屑狱c的詞語
、胚^⑵以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以吾從大夫之后
無乃爾是過與子路行,以告
、潜散纫
鄙哉,硁硁乎 子見夫子乎
蜀之鄙有二僧見其二子焉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使子路反見之
、纱识
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沐浴而朝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子路拱而立
思而不學則殆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
、擞冖讨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君子之仕也
子路宿于石門陳恒弒其君,請討之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之三子告
青,取之于藍
、褪棺勇穯柦蜓赏卟豢芍G陳成子弒簡公
。罚烧Z解釋
知其不可而為之: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福痴b自測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
子路曰:“不仕無義!。豢蓮U也;君臣之義,? ,而亂大倫!,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三、思考探究
。保畬﹃惓勺訌s君一事,孔子在報告時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無效后為什么反復申說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心情?
2.(18.5中)“接輿”要表達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輿”說什么?我們應如何看待“接輿”這類隱者?
。常喿x18.7章,回答下列問題
、拧伴L幼之節(jié)”在文中具體指什么?“君臣之義”指什么?
、谱勇匪f的“道”的含義是什么?子路認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矗喿x14.39章,回答下列問題
⑴“深則厲,淺則揭”是什么意思?“荷蕢者”這樣說的用意是什么?
、瓶鬃邮侨绾慰创昂墒壵摺钡挠^點的?
5.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信念,不少隱者對孔子的行動持否定態(tài)度,連他的弟子也頗有微詞。當他與弟子被困于陳蔡之間沒有糧吃的時候,他曾經(jīng)征求三位弟子對行道的意見和看法。子路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孔子也許還沒有達到仁、智,子貢肯定孔子之道極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為何堅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這種行為?請簡述之。
孔子:黑暗王國里的殘燭(節(jié)選)
鮑鵬山
癡人有多種,或因情深而癡,或因智淺而癡,孔子屬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孫,如宋明之際的理學家們,就屬于后者了,新儒家們當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癡的孔子常常沉湎在過去的懷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逝者如斯夫!”這時,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動情,很感人。在一個抽象的、冷酷的、沉悶的老子之后,出現(xiàn)一個一往情深、感懷萬端的孔子,使我們再次感受到—種溫軟,一種熨帖,這實在是讓我們大大舒了—口氣,歷史終于在絕望中咧口而哭出了聲,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釋放了。
孔子使一些無序的暴力變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與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帶著這些社會精英致力于建構新的理想。當混亂的'歷史有了理想與方向時,混亂就不再是一無是處,相反,倒往往顯示出一種蓬蓬勃勃、生機無窮的魅力。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刀光劍影的時代,一個流血漂櫓的時代,一個殺人盈城、殺人盈野的時代,但它不也是一個充滿理想,充滿激情,充滿公理仁德的時代嗎?誰開辟了這樣的時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義的是,當孔子和弟子們周游列國的時候,他往往自己駕車——他確實是在駕著這個時代的馬車。弟子們在車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連天,一臉凄迷與懷疑,只有他永遠目光炯炯,自信目標就在前方。
…………
這位可敬可嘆的老人,想憑自己個人的德行與魅力來聚集一批年輕人,讓他們傳道義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顛,但年輕人不容易經(jīng)受得了各種誘惑,“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我從未見過一個喜愛德行比得上喜愛美色的人。)“吾未見剛者”(我未見過剛強的人)“吾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我未見過喜好仁厭惡不仁的人)“末聞好學者”(沒聽說過好學的人)。這些話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賢者都包括在內了嗎?要讓這些弟子們“無欲則剛”、“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況別人?韓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說憑著孔子那么巨大的個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隨他么?而下等君主魯哀公卻能讓一國人都服從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魯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權勢屈服,而向慕仁義的人是多么少啊?鬃哟藭r的處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讓我們尊敬。這就是他的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殉道精神!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三軍可以更改主帥,匹夫卻不能逼他改變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奪志,更何況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氣,至大至剛,豈容玷污?天下一團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練就了貓頭鷹的眼睛,從適應黑暗而進于喜歡黑暗,為黑暗辯護,他們把這稱為提高了覺悟和認識,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據(jù)了一棵枝丫,又轉過頭來嘲笑別人不知變通。而孔子,這位衰弱的老人卻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歡“一意孤行”這個詞,很喜歡這個詞所指稱的那種性情與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經(jīng)警告過孔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你過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現(xiàn)在追隨政治危險得很啦。┑荒芤驗檎挝kU,就置天下蒼生于不顧,聽任他們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倫理責任于不顧!“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對暴政的矯正!就是正義!所以,孔子莊嚴宣告:“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雖然他也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之類的話;雖然他也稱贊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并慨嘆“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聰明別人是比得上,他的糊涂別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鄭板橋“由糊涂入聰明難,由聰明入糊涂尤難”的意味,但他對自己,卻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魚一樣,“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永遠是如射出的箭一樣,正道直行,永不回頭。
自魏晉以后,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就有了一種極古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人格理想與倫理責任的分離。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難面前卷而懷之、閉目養(yǎng)神的隱君子!他們的倫理關懷哪里去了?他們的道德痛苦哪里去了?作為知識分子,他們的基本人道精神哪里去了?難道我們不應該要求知識分子有起碼的價值關懷嗎?但我們卻偏偏認為他們是涵養(yǎng)最高、道德最純潔的人!魯迅禁不住對這些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黃河溢,隱士目無見,耳無聞!這種目不關注人間苦難,耳不聽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飯桶酒囊茶壺甚至權勢的尿壺么!現(xiàn)在不少人飄飄然地要“告別魯迅”,卻又膩歪歪地對“茶壺”周作人大為鐘情。這種人是難以讓人生出敬意的。一個人讓人尊敬是有條件的。在孔子那里,在他的學說之中,那種古典的崇高確實讓我們這些聰明機靈的后來人愈顯扁平而單薄。
【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相關文章:
《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01-07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教案幼兒中班教案02-15
鉆洞洞教案教案12-10
大班教案認識a的教案10-10
藝術教案中班教案03-05
語言故事教案中班教案11-08
小班健康教案牙齒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