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課文霧凇的教案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課文霧凇的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新課文霧凇的教案1
【設計理念】
海德格爾有言:“所有的思都是詩!边x入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思的精華,思的表達,尤其是《桂花雨》這類抒情散文,更是蘊含著無限詩情。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贊美應當是:“就像一首美到骨子里的散文詩!”這里的“詩”,一方面指那些在課堂上讓師生感受到綻放、閃光或者激蕩的語文課堂的本體,它是語文課堂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是指語文課堂教學要努力營造詩意的境界。因此,我對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提出了“還原文本詩意的教學”這一理念。本文的教學正是力圖創(chuàng)設詩意的氛圍,讓學生倘徉在文本中,在語言中、想象中感悟鄉(xiāng)情,感悟詩意盎然的桂花雨。
【教學目標】
1、識記、理解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自讀自悟和與同學交流,體會作者思戀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并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文本朗讀感悟,引導學生從桂花香和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xiāng)的懷念難點:體會母親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所表達的感情。
【課前準備】課外查閱資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鄉(xiāng)甜》《家鄉(xiāng)味》等。
【教學過程】一、導入文本,整體感知
1、同學們,我們說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難忘的。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一起走進中國臺灣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場奇妙的——《桂花雨》。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2.讓我們用心去讀讀課文,把生字念準,把課文讀通,讀到喜歡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
3、讀書交流。(l)請學生選讀感興趣的段落。(2)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nèi)與同學交流、討論。
二、導學全篇扣“詩”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為什么愛桂花呢?
2、請找出具體描寫桂花香的語句。
3、交流具體描寫桂花香的語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氣四溢。(換字比較)
【設計意圖:《桂花雨》一文敘寫了愛花香、搖花樂、憶花雨,寫的始終是桂花,而“香”則是串起這些內(nèi)容的一條紅線。本文的教學中,我以“香”為抓手,把握全文,扣住關鍵的字詞,立足文本的語言,彰顯意象,領悟情感。如這個“浸”字,引導學生從嗅覺、觸覺、視覺等不同方面去“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弊寣W生在這些尋常而耐人尋味的字詞上駐足欣賞、品味一番,去感覺花香彌漫,去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并漸而磨礪出敏銳的語感來!
三、巧用插圖品“詩”意——欣賞“花雨美”
1、看看插圖,描繪一下落桂紛紛的情形。(花雨美)
2、觀察“我”搖花時的神情,想想“我”此時的內(nèi)心。(心里美)
【設計意圖:插圖是展示學生獨特感受的重要平臺,是深化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有效載體。小學語文課本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插圖都是以兒童的形象出現(xiàn),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僅能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能夠陶冶學生的心靈情趣。這個片段中,對插圖的觀察,基于觀察的想象,圖文對照讓學生品位文本的意蘊,讓搖桂花的快樂感染學生,開放學生的情感!克.感悟體驗覓“詩”趣——享受“搖花樂”
1、作者搖桂花時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個字簡單概括一下嗎?(樂)
2、請找出具體描寫作者搖桂花的句子來
3、在描寫描桂花時,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來寫?(動作、語言)
4、請圈劃出具體描寫作者搖桂花時的動作的詞句。
5、你們想讀讀這些句子嗎?你最喜歡哪一句?(朗讀指導)
6、全體學生起立,閉上眼睛,在音樂聲中,一起來做搖桂花的動作。(師配樂范讀)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感受到了這美妙的桂花雨了嗎?盡情地喊出來吧!
【設計意圖:語文課講究體驗,在體驗中激發(fā)情感、靈感,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教師在學生搖花的向往之情涌動之時,用話語創(chuàng)設了一個親近課文語言的情境,并和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搖、看、發(fā)現(xiàn)、喊叫,讓學生的情感盡情釋放,演繹出一個快樂的搖花場景!皳u”并非簡單模仿,為搖而搖,要有恰到好處的語言引領,才能觸發(fā)學生的思維、靈感,學生才會在搖的過程中關注桂花的飄落,發(fā)現(xiàn)盎然的詩趣!
8、同學們,在你的腦海里是怎樣一副畫面?請趕緊寫下來吧!
9、寫作反饋。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課文的學習應開啟和貫通學生的課前閱讀和課后拓展,讓學生通過課文去領略更廣闊的世界;通過“搖桂花”“淋花雨”的體驗和想象,喚起了學生真切體驗,放飛了學生豐富的想象,激發(fā)起他們靈動的思維,此時,安排片段寫作訓練,讓孩子們的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動,用詩一般的.語言和大家分享這場“桂花雨”的繽紛美妙。那是一種如童話世界般的美,是一種詩意洋溢的境地!
10、感受著這份快樂的難道只是作者一個人嗎?還有誰,也從中感受到了快樂呢?(指名讀)
a、寫母親動作的詞“洗凈”“撮”說明什么b、你從父親的詩中讀出了什么呢?c、感情朗讀父親的詩。
五、彰顯意象悟“詩”情——體悟思鄉(xiāng)情
1、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都讓我對桂花魂牽夢縈,但而已嗎?還有更特殊的原因嗎?讓我們再深入地讀讀課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出示母親的話)
2、難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過家鄉(xiāng)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樹嗎?母親為什
么這樣說呢?
3、其實,除了這一句,在這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還隱藏著許多母親及父親與家鄉(xiāng)桂花的小故事,隱藏著母親與家鄉(xiāng)的一片深情。讓我們再細細地讀讀文章,把這些小故事找出來,把這份情讀出來!
4、反饋。
5、母親對故鄉(xiāng)充滿了無限的懷念,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出示最后一句)想象一下,作者此時眼前會浮現(xiàn)出怎樣的情景,耳邊又會響起什么聲音呢?
【設計意圖:閱讀要注意體會文字背后的東西,領會語言內(nèi)涵。理解母親話中的思鄉(xiāng)情無疑是本文難點,然而,由前文對桂花香、花雨美、搖花樂,父母親的愛花喜花一一體悟,以及課前背景資料的相關閱讀,學生對母親和“我”感懷家鄉(xiāng)的金桂,對美好幸福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戀便有了自然的理解與感悟!
六.書聲瑯瑯入“詩”境——融入“桂花雨”課文以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內(nèi)容豐富、感情真摯,文中蘊含著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讀起來很感人,讓我們再一次欣賞美麗的桂花雨。(全體師生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葉圣陶曾說:“文章要靠讀才能明其言,曉其義,悟其旨,得其辭,體其境!弊x是一門用眼睛、聲音和心靈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藝術,它融入了誦讀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要采用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廣泛而深入地接觸文本,讀懂文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在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六、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動手寫一寫自己童年中難忘的人和事。
【板書設計】
7.桂花雨愛桂花──香點點桂花雨搖桂花──樂片片思鄉(xiāng)情思桂花──情
最新課文霧凇的教案2
文本分析:
《出塞》是一首懷古傷今的感時之作,它通過描寫月照邊關時戍邊士卒思慕良將的強烈感情和報國建功的愿望,抨擊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邊將無能,致使邊釁四起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詩人王昌齡誠摯的愛國熱情。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生活做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將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涼州詞》同樣是一首邊塞詩,作者是唐代的王翰。詩歌前兩句通過描寫“葡萄酒”“夜光杯”和“琵琶”等帶有鮮明邊塞特色的事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華貴的酒宴以及戰(zhàn)士們痛快豪飲的場面;后兩句借將士的心聲吐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豁達和奔放的思想。本詩寫的雖是艱苦荒涼的邊塞生活,但語言明快,體現(xiàn)了大唐盛世的氣象。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fā)悲憤之情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直抒胸臆,提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崇高境界;后兩句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僅二十字,卻巧用典故,可謂字字珠璣。
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三首與戰(zhàn)爭有關的古詩,因此對于古詩學習的一般技巧,如朗讀、想象、背誦等,都需要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此外,課內(nèi)生字的讀寫和認識,詩歌內(nèi)容、情感的體會與賞析,也是課堂上的重點。同時,教師也可補充活動教學,如誦詩會或賽詩會等,借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塞、秦、征”等8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詞、催、醉”等10個生字。
2.通過看注釋、查工具書、查閱詩歌寫作背景等方法,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情。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三首古詩,默寫《出塞》和《夏日絕句》。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濃濃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1.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詩歌表達的情感。
2.讀悟結合,體會詩歌氛圍,激發(fā)學生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難點:
1.通過看注釋、查工具書、查閱寫作背景等方法,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情。
2.比較三首古詩的異同。
課時安排:2課時
出塞
1.認識本課“塞、秦、征、還”4個生字,會寫“塞、秦、征”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默寫,結合注釋、工具書和寫作背景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3.理解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增加對和平生活的熱愛之情,體會邊塞詩的風格。
1.反復朗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
2.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態(tài)度。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引導學生形成單元整體印象,從單元整體學習目標過渡到課文學習。
導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边@句話想必你們中不少人都聽過,它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其實,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詞語來概括它的核心內(nèi)容,那就是“愛國”。說到愛國,你們會想到什么?(學生自由表達,引導學生說出愛國的詩歌)沒錯,愛國的表現(xiàn)有很多,這個單元我們就將去誦讀一批愛國詩歌,去認識一群愛國詩人,去感受一片愛國的熱土,F(xiàn)在,就讓我們步入詩歌的世界,去品一品古人的愛國之情。
2.播放朗讀音頻,學生聽讀三首古詩,觀賞插圖,進入古詩情境。
3.出示《出塞》課件。齊讀詩歌,校準字音,理解詩題。
過渡:“塞”是一個多音字,在這里讀“sài”,指軍事要地,即邊關、邊塞。“出塞”的意思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它是漢朝樂府詩舊題,內(nèi)容多與征戰(zhàn)有關。由此可見,《出塞》這首詩很可能寫的是什么?(寫邊關的戰(zhàn)爭見聞、感想)
知識補充:“樂府”在兩漢時是指主管音樂的官府,它主要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chuàng)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后來變成一種帶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指名學生介紹作者,教師補充歷史背景。
王昌齡(698—756) 字少伯,一說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開元、天寶年間詩名甚盛,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尤擅七絕,其詩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他也因此又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歷史背景 盛唐開元、天寶(713—756)數(shù)十年間,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當時因西北邊疆的征伐、守衛(wèi)而產(chǎn)生的戰(zhàn)爭層出不窮,征戍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許多詩人從不同角度接觸并描寫了這一題材。《出塞》這首詩就是詩人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
2.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課件出示閱讀交流的要求。
(1)讀準字音,識記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小組交流。
3.檢查交流情況,重點識記、書寫生字。
(1)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認讀。教師糾正字音,識記生字。
會寫的字:出塞(sài) 秦(qín)時 長征(zhēnɡ)
會認的字:未還(huán)
方法拓展:“還”是多音字,可以通過組詞造句進行辨別;“塞”的讀音可聯(lián)系之前所講,再次進行鞏固。注意讀準前鼻音“秦”,翹舌音和后鼻音“征”!叭⑶亍笨梢杂眯谓直嫖龅姆椒ㄟM行識記,“征”可以運用生字加減法進行記憶。
◆形近字示例:
塞(塞外)——寒(寒冷)
賽(比賽)——寨(山寨)
◆生字加一加:
彳+正=征
(2)播放生字書寫視頻,提醒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筆畫及筆順。
(3)教師示范寫生字,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4)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嘗試劃分節(jié)奏,吟誦詩歌。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課文配圖,引導探究。
過渡:同學們朗讀得非常流利,也非常有節(jié)奏,讀出了詩歌特有的韻味。但是對于情感的把握,我覺得還不夠精準。下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歌,通過了解詩歌大意來感受詩人的情感。
2.分小組查閱相關資料,通過交流了解詩中涉及的歷史知識。
明確:(1)秦、漢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個朝代,它們距唐朝有七八百年的時光。
(2)“飛將”指李廣。李廣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將領,一生都在邊關御敵,以驍勇善射、智謀超群著稱,匈奴稱他為“飛將軍”。漢武帝在位時,派他鎮(zhèn)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來了,都畏懼得爭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內(nèi)。(可補充詩歌《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3.看圖想象,引導學生說一說詩歌描繪的畫面。
示例: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峰在夜色中隱約可見,一輪皎潔的明月照著邊關的漠漠黃沙。那些背井離鄉(xiāng)、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zhàn)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靜靜地思索著,思念著……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1.教師教學“秦時明月漢時關”。
(1)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詩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勾勒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包含著詩人怎樣的情感?
預設:詩人從描寫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和“漢”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讀者帶到了遙遠的古代,同時也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zhàn)爭接連不斷,一直持續(xù)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里“秦、漢、月、關”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屬于“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方法拓展:“互文”即古代詩文中的相鄰的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如《木蘭辭》中的“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兩句,前句省略了“壯士百戰(zhàn)死”,后句省略了“將軍十年歸”,這兩句表達的意思是“將士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zhuǎn)戰(zhàn)多年勝利歸來”。
(2)想象畫面,串講詩意。
過渡:這一句設定了本詩的大背景,奠定了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讓我們走入那個寂靜的月夜,走近那些守衛(wèi)在荒涼的關山的戰(zhàn)士,去體會他們內(nèi)心的情感波動。
2.教師引導學“萬里長征人未還”。
(1)引導學生理解“萬里長征人未還”中蘊含的情感。這里的“人”指的是誰?他們在哪里?他們在干什么?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么?
預設:“人”是“征人”,他們在“萬里”之外的邊關戍守,為維護國家和平而默默奉獻!叭f里”雖是虛指,卻突出了空間的遼闊,點明了邊塞的遙遠。“人未還”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透露出作者對守衛(wèi)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無比哀嘆和同情。
(2)出示戰(zhàn)爭過后的畫面和相關詩句,學生自由發(fā)表感想。
預設:戰(zhàn)爭在你眼里是怎樣的?(悲慘、恐怖、可怕)假如你是征人,面對戰(zhàn)爭,你心中會做何感想?(恨、渴望、愁、盼、苦、思念家人……)你會生出怎樣的愿望?(回家)假如你是征人的親人,你會想些什么?(期盼征人平安歸來)
3.小組交流,學習“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這兩句講了什么?你從中讀出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寫詩人的希望,只要有漢朝李廣這樣的英雄在,匈奴就休想入侵我們的疆土,殺害我們的同胞。詩中透露出詩人期望戰(zhàn)爭早日平息、向往美好安寧的生活的情感。)
(2)詩人借李廣這個典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此處以古諷今,正是由于現(xiàn)今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詩人提李廣,是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像李廣那樣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來抵御侵擾,保障邊關的和平與安寧。)
4.把握情感,朗讀回顧。
小結:這首詩跨越時空的界限,將秦漢以來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邊關所進行的戰(zhàn)爭都概括起來,反映出詩人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哀嘆之情,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使國家得以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下面,讓我們再次誦讀這首詩,品味詩人那誠摯的愛國情。
五、朗讀悟情,背誦積累
1.個性朗讀。
過渡:詩是沒有譜曲的歌,通過反復誦讀,我們能感知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冻鋈愤@首詩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營造出時光流逝、物是人非、戰(zhàn)爭依舊的痛苦畫面,再采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含蓄、深沉地抒發(fā)詩人對國家安危的關注。現(xiàn)在,假如你就是詩人王昌齡,你會用怎樣的朗讀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呢?試著比比吧!
2.學生配樂朗讀比賽。(學生朗讀展示、評價,最后全班齊讀收尾)
3.想象畫面,結合板書,學生試背詩歌。
4.課堂回顧,總結方法。
小結: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出塞》這首古詩,認識了一位詩人。大家用構詞法理解了詩題,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朗讀了詩文,通過查找相關資料、結合注釋理解了詩歌大意,并在相互交流中體會了詩歌意境,感悟了詩人的情感。下一節(jié)課上,我們將用類似的方法,一起學習《涼州詞》《夏日絕句》這兩首詩。
5.延伸拓展,作業(yè)設計。(出示課件:學生自選作業(yè))
(1)畫:畫一幅邊關月夜戍守圖,表現(xiàn)征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2)寫:默寫古詩《出塞》,完成一幅書法作品。
(3)找:另找一些描寫戰(zhàn)爭的古詩,試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
(4)學:搜集王昌齡的故事和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體會詩人傳達出的情感。
涼州詞/夏日絕句
1.認識本課“琵、琶、杰、項”4個生字,會寫“詞、催、醉”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默寫。
3.結合注釋、工具書和寫作背景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1.反復朗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
2.通過文本的分析、比較、欣賞,培養(yǎng)學生對比閱讀的意識。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抽查背誦《出塞》,齊背。
導語:同學們,上一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出塞》這首詩。誰能準確流利地把它背出來呢?
2.再次歸納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入新課。
過渡:大家背誦得十分流利。學習這首詩的過程你們還記得嗎?(認生字、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悟詩情)這節(jié)課,我們將運用同樣的方法來學習《涼州詞》和《夏日絕句》這兩首詩。我們先來看看《涼州詞》。
二、學習古詩,掌握方法
1.理解詩題,了解詩人。
(1)理解詩題。
《涼州詞》即涼州歌的唱詞,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diào)名。唐開元年間,隴右節(jié)度使郭知運收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漢化版,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chǎn)生的地名為曲調(diào)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diào),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張籍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又名《出塞》。古代所指的涼州就是現(xiàn)在的甘肅省武威市。
(2)介紹詩人。
王翰(687—726) 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邊塞詩人。其詩以邊塞詩見長,詩風壯麗酣暢,《全唐詩》錄存十四首。他善于描寫邊塞生活,這首《涼州詞》是他的代表作。
2.初讀古詩,疏通字音、把握節(jié)奏。
(1)學生借助拼音認讀生難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爭取讀出古詩的韻律。
(2)教師檢查朗讀情況,教學生字。
[催]可組詞“催促、催生”。這是一個形聲字,“崔”是聲旁,可借此記憶生字讀音;意思是“使趕快行動”或“使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加快”,可以用動作來揭示詞義,也可以用組詞的方式幫助理解詞義。
[醉]“酉”表示“酒”,“卒”表示“極點、極端”,二者合起來就是“酒喝到極端”的意思,這也是“酒”字的本義。從本義中又引申出“沉迷、用酒泡制食品”的意思。可以組詞“沉醉、醉蝦”等。可以用生字加減法的方法幫助記憶,也可以拓展“碎、粹、悴”等形近字。
[琵琶]一種彈撥樂器。音同“枇杷”,可用同音詞辨別的方法幫助識記讀音。
易錯字音:“詞”“催”“醉”均為平舌音;“琵”“琶”聲母均為“p”。
易錯字形:“催”右下有四橫,不要少寫;“醉”左邊的“酉”不要漏寫里面的短橫。
(3)學生邊聽朗讀邊劃分節(jié)奏,模仿朗讀,讀出停頓、節(jié)奏、韻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3.圖文結合,誦中會意。
(1)小組自由學習,合作探究。
閱讀與交流:
、俳Y合課文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
、谛〗M內(nèi)討論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難問題記下來。
、坌〗M內(nèi)交流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
(2)觀察圖片,理解詩句。
a.對照配圖細細品味,詩中描寫了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人們的心情可能是什么樣的?你有什么感受?
過渡:邊塞詩的數(shù)量很多,名篇也不少,為什么本詩能在眾多的邊塞詩中脫穎而出,被大家推崇呢?讓我們一起品味王翰眼中的邊關情、邊關景,一同解開這個疑惑吧!
b.理解“葡萄美酒夜光杯”。
、僬归_想象,描述詩句的畫面。(醉人的葡萄酒盛放在精致的夜光酒杯中,在營火的照耀下閃爍著晶瑩的光,香甜的酒味彌漫在整個軍營中)
②詩人為何要選擇“葡萄酒”和“夜光杯”進行描述?(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涼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魯番,那里就是盛產(chǎn)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選擇這兩個帶有極強的邊塞色彩的意象,恰當?shù)攸c明了“邊關”這個特殊的地點)
、圻@樣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讓你聯(lián)想到什么?(將士們碰杯、歡笑、勸酒,大家都十分開懷)這時的氣氛是怎樣的?(歡快、熱鬧)
小結:“葡萄美酒夜光杯”,盛大的酒宴上盛滿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擺滿了豐盛的食物,很多將士在舉杯歡慶,真是豪華的盛宴啊!這樣熱鬧的場面該多歡快呀!來,齊讀這句詩,讀出這樣的情緒來。
c.理解“欲飲琵琶馬上催”。
、賾(zhàn)士們剛要舉杯豪飲,卻聽到了什么?(琵琶聲)
、诓シ排脴非,戰(zhàn)士們聽到的琵琶聲可能會是什么調(diào)子呢?(激昂的、急促的、歡快的……)
、邸榜R上催”的“催”字應該怎么理解?它是在催什么呢?(有說是催促將士們趕快奔赴戰(zhàn)場——邊關戰(zhàn)事頻繁、緊急;有說是催促將士們多飲幾杯,一醉方休——西域有騎在馬上彈奏琵琶以助興的習俗。從全詩風格來看,后者更為貼切)
小結:在激越的琵琶聲中,將士們的興致越發(fā)飛揚了。美酒美食源源不斷地送上來,大家一杯一杯又一杯地飲酒,談笑聲、勸酒聲交織成一片,甚至還有人開懷放歌,宴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這么歡暢的場面,我們一起用朗讀來表達吧!
d.教學“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①這兩句可能是在什么場景下說出的?(一陣痛飲過后,也許有人想放下杯子,這時便有人用這兩句話來勸酒;有人看到大家都醉倒在地,覺得好笑,便有醉酒的將士用這兩句話來回應)
、趶摹白砼P沙場”這四個字中,你能體會出什么?(既有將士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還包含著他們視死如歸的勇氣)
、蹫槭裁丛娙苏J為不應笑話“醉臥沙場”的將士們?(因為“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堋皫兹嘶亍边@三個字說明了什么?你從中讀出了什么?(戰(zhàn)爭是殘酷的,自古邊關烽火難息,無數(shù)將士血灑疆場,多么悲慘。然而,盡管有那么多將士戰(zhàn)死邊關,仍然有無數(shù)的熱血男兒奔赴戍邊,他們?yōu)榱藝翌I土的完整在沙場上拼死抵抗,寸土不讓,視死如歸,他們的死是悲壯的,更是豪邁的)
⑤指名學生說詩意、悟詩情。(舉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酒,正要開懷暢飲,忽然琵琶聲從馬上傳來。醉就醉吧,醉倒在戰(zhàn)場上又有什么呢,請你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在外征戰(zhàn)的人有幾個能活著回來?)
、拶|(zhì)疑思考:對于詩歌后兩句,有人認為是“作曠達語,倍覺悲痛”,說它表達了低沉、悲涼、感傷的情感;有人認為它展現(xiàn)的是狂熱、激動、向往的情緒。你覺得哪種解讀更準確?
明確:學生自由討論,主要引導其品讀詩歌傳達的情感。
小結:千百年來,多少視死如歸的勇士,他們胸懷壯志,共赴國難,精忠報國,魂歸關外。詩人王翰作為運送糧草的官員曾親赴邊關,被戰(zhàn)士們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被戰(zhàn)爭的殘酷所震撼,于是訴諸筆端,寫下了這兩句千古絕唱。讓我們用慷慨豪邁的語氣,再次讀出戰(zhàn)士們的偉大吧!
(3)課堂延伸,文化積累。
過渡:邊塞詩中往往截取極具當?shù)靥厣氖挛飦頎I造氛圍,抒發(fā)情感,比如本詩就運用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來渲染熱烈的宴飲氛圍。請大家課下多讀一讀邊塞詩,找一找詩中描寫了哪些特定的事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4.朗讀悟情,背誦積累。
(1)詩歌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背誦,并交流自己的背誦方法。
(3)指名學生背誦。注意背誦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富有韻律感。
三、運用方法,自主學習
1.過渡引入《夏日絕句》,引導學生認識詩人。
過渡: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兩位唐朝詩人寫的邊塞詩,他們身為熱血男兒,懷抱愛國之情,都曾奔赴戰(zhàn)場,親歷了戰(zhàn)爭。今天,我們將再學習一首宋代女詩人李清照的詩,看身為女子的她又是如何表達對國家的熱愛之情的。
2.解詩題,明背景。
(1)“夏日絕句”是什么意思?(“夏日”點明寫詩的時間,“絕句”點明詩歌的體裁,連起來就是“夏天寫的一首絕句”)
(2)誰知道這位女詩人的相關情況?(出示課件或點名學生介紹)
明確: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她年少時便頗有詩名。十八歲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對金石書畫很有研究。夫婦間賞玩書畫,吟詩填詞,生活美滿。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宋室南遷。她與丈夫避兵江南,倉皇中丟失了珍藏的書畫,趙明誠也在途中病死,從此,她只身漂泊于杭州、紹興、金華、溫州等地,在愁苦中度過晚年。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作品情調(diào)活潑優(yōu)美,主要抒寫少女、少婦的閨情和對自然景物的喜愛。后期作品情調(diào)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涼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國家興亡之痛,一并抒發(fā)其中。
(3)詩人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fā)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chuàng)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3.初讀詩歌,夯實基礎。
(1)出示古詩課件,學生自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自主朗讀情況,教師適時正音,教學生字。
預設:“杰”可用同音字“節(jié)、潔”幫助記憶,也可引入學生名字加以記憶;“項”是后鼻音,可用組詞法幫助記憶,如有學生姓名相關,也可加以提示。
“杰”為上下結構,四點底布局要合理;“亦”為獨體字,整體居中,筆畫舒展;“鬼”為獨體字,中間的豎撇不要斷成兩筆;“雄”筆畫較多,要寫緊湊,不要少寫點或橫;“項”左“工”右“頁”,用生字加減法加以記憶。
(3)指名學生讀詩,引導學生讀好詩句的停頓和節(jié)奏。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出示自學要求。
閱讀與交流:
、僮宰x古詩,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圈畫出來。
、诼(lián)系課文插圖和項羽的生平,思考為什么詩人會提到項羽。
、坌〗M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師檢查自學情況,引導賞析古詩。
(1)一邊讀前兩句,一邊思考:“人杰”是什么意思?“鬼雄”又是什么意思?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明確:“人杰”和“鬼雄”可以用組詞法來引導學生解釋,前者指人中豪杰,后者指鬼中英雄(即壯烈死去的人)。這兩句是李清照的生命觀,即做人應該有浩然正氣,錚錚鐵骨。
過渡:李清照生活在動亂的年代,她目睹宋朝統(tǒng)治者倉皇渡江南逃,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敵手,想到了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人應該怎樣生?怎樣死?并于本詩中做出了明確的回答: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力透胸臆、直指脊骨的兩句詩,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種感受,來源于詩人巧妙的寫作技巧。
(2)從修辭手法入手,體味這兩句詩在表達上的精妙。
明確:“生”與“死”,“人杰”與“鬼雄”,這兩組鮮明的對比構成了詩歌中的對偶句式,讓讀者受到深深的震撼的同時,也體會到詩句的工整,富有音樂感。
方法拓展:對偶,是用字數(shù)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手法。它看起來整齊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傳誦,在古詩中非常常見。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等詩句均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3)指名學生讀,用凝重、莊嚴的語氣讀出詩中崇高的境界和非凡的氣勢。最后學生齊讀。
(4)讀后兩句詩,你們知道項羽嗎?能說說有關他的故事嗎?為什么他選擇在烏江邊自刎?
明確:項羽(前232—前202),秦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軍的領袖,自稱西楚霸王。他是一位悲劇性的英雄,既具備亂世梟雄的霸道和任性,剛愎自用,不聽人言,又帶著末世后主的優(yōu)柔寡斷,婦人之仁。關于他的故事有“破釜沉舟”“霸王別姬”等!敖瓥|”是項羽起兵的根據(jù)地,在被敵軍追趕到烏江時,他本可以渡過烏江借此逃生,但他認為當年和自己一起渡江的八千江東子弟無一生還,“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獨自茍且偷生,于是自刎于烏江邊。
(5)詩人為什么“思項羽”?
明確: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宋朝統(tǒng)治者卻龜居南隅,整日飲酒作樂,歌舞升平,不思恢復中原。李清照“思項羽”,是思念他“不肯過江東”的敗而不屈的氣概,因為這與南宋王朝的渡江南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詩人正是借“思項羽”來批判南宋統(tǒng)治者的投降逃跑、茍且偷生的可鄙行徑,寄寓自己抗擊侵略、收復故土的愛國之情。
小結: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擇。項羽這位叱咤風云的西楚霸王,放棄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這就是“士可殺而不可辱”的英雄氣概,這就是“死不懼而辱不受”的壯志豪情!這壯舉怎能不讓李清照盛情謳歌?
(6)指名學生讀,要正氣凜然,讀出詩人對項羽的盛贊之情。全班學生齊讀。
6.朗讀背誦,感悟詩韻。
過渡:李清照作為婉約派的詞人,寫的詩詞多含蓄、委婉,這首詩卻風格大異,顯得極為豪放,在她的作品中很是少見。這振聾發(fā)聵的高亢一呼,時刻警醒著人們。讓我們再次誦讀這首詩,感受詩人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
(1)指名學生讀古詩,讀出詩的韻律美。
(2)配樂齊誦古詩,感受詩的情感美。
四、對比閱讀,整體回顧
1.分析比較,群文閱讀。
過渡:同學們,學完這三首古詩并不代表著學習任務就此結束。接下來,我們將進入更高層次的詩歌鑒賞水平訓練——比較閱讀。
(1)齊讀三首古詩。(出示課件:三首古詩)
(2)填寫表格,比較異同。(出示課件:表格)
a.先小組合作填寫表格,教師點撥后出示答案。
b.對比一下三首古詩,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詩名 作者 朝代 詩歌類別 寫作特點 詩人的情感
《出塞》 王昌齡 唐 邊塞詩 借古諷今 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和平的渴望,對國家的關注
《涼州詞》 王翰 唐 邊塞詩 借景抒懷 視死如歸的豪情,保衛(wèi)祖國的堅定信念
《夏日絕句》 李清照 宋 詠史詩 借古諷今 諷刺南宋朝廷的屈辱行徑,抒發(fā)愛國之情
相同:這三首詩都抒發(fā)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出塞》和《涼州詞》都屬于(邊塞詩);《出塞》和《夏日絕句》都采用了(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
不同:三首詩的寫作內(nèi)容不同,表達的情感不完全相同。
2.拓展詩句,促進感悟。
過渡: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未曾中斷,就源于灌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那份愛國情。它涌動在國人的心中,傳誦于人民的口中,也流露在詩人的筆下。你們還搜集到了哪些關于愛國的詩歌?這些詩歌抒發(fā)了詩人們怎樣的情感?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誦一誦。(出示課件:愛國詩歌)
從軍行[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揚子江[宋]文天祥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抓住關鍵詞語,體會戍邊之苦
師:看,一個“人未還”包含著多少辛酸與無奈呀!據(jù)史書《資治通鑒》記載,唐玄宗時曾將士兵戍邊的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后又從三年延至六年,最后竟從六年延至九年。你說,戍邊的戰(zhàn)士還有可能回到家鄉(xiāng)嗎?
生:不可能。
師:是啊,根本不可能。夜色中,一輪明月高掛天空,那些背井離鄉(xiāng)、長年征戰(zhàn)的士兵,面對這樣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么呢?
生:他們可能在想著家鄉(xiāng)白發(fā)蒼蒼的雙親。
師:是的,思念親人是人之常情。
生:他們可能在想,家鄉(xiāng)啊,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去呢?
師:身在邊關,心在家鄉(xiāng)。那么戍邊戰(zhàn)士的雙親,他們望著一輪明月,又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們會想,我的兒子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和我們團聚呢?
師:是的,兒行千里母擔憂。老人家為何會如此傷感呢?你們能用詩中的詩句來回答嗎?
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我們可以改一改,萬里長征誰未還?
生:萬里長征兒未還。
師:那戍邊的戰(zhàn)士家中善良、勤勞的妻子,面對同一輪明月,她又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妻子抱著年幼的孩子,望著明月,在想,我的丈夫什么時候才能回家與我團聚呢?
師:她為什么如此傷感呢?能用詩中的詩句來回答嗎?
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好,誰來改一改?
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夫未還。
師:觸類旁通,一點就通,聰明!那戍邊的戰(zhàn)士家中那年幼、孤苦的孩子又在做什么呢?
生:追問娘親,爹爹去哪兒了?
師:誰能告訴他?
生:爹爹在邊關保衛(wèi)國家呢。
師:他還可能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生:他可能會看著爹爹臨走前留下的文章,思念著爹爹。
師:這叫睹物思人。兒子孝道不能盡,天倫之樂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F(xiàn)在你的心中還僅僅是悲哀嗎?還有什么?
生:悲憤。
師:對什么的悲憤?
生:戰(zhàn)爭。
師:是對無休止的戰(zhàn)爭的悲憤,來,將你們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間,齊讀一、二兩句。
(生齊讀)
賞析:在此教學片段中,教師對“人未還”一語進行了解讀,讓學生明白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借助冷冰冰的歷史數(shù)據(jù),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分別體會了戍邊戰(zhàn)士、戍邊戰(zhàn)士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各自的心理感受,并通過這種情感的堆積,最終形成對戰(zhàn)爭的悲憤的情緒。教師問得巧妙,學生答得輕松,在這一問一答中,詩歌的情感水落石出。
最新課文霧凇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吉林霧凇的形成,欣賞奇特而瑰麗的霧凇景觀。
2、通過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用詞精妙,感受霧凇奇觀,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課文第二節(jié):霧凇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圖片師生共同欣賞圖片,問:這是一幅什么圖?(霧凇圖)板書課題并齊讀。
二、初讀課文
1、 默讀課文,思考:什么是霧凇?用課文里的一句話來回答。(生回答)
出示: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jié)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
2、自由輕聲讀,想想霧凇的形成必須要有哪兩個條件?(生回答)
三、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大家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讀后四人小組討論:這兩個條件吉林具備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霧凇的呢?請再讀課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當夜幕降臨,……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1)自讀這段話,說說這段話什么地方寫得很美,你是怎么體會到的`?
(2)交流
(3)個別讀
(4)范讀(這段話寫得很美,能否給老師一個機會,讓老師也讀一讀,好的你們學習。)
(5)齊讀
過渡:同學們,老師到網(wǎng)上查找吉林霧凇的資料時期,找到了許多圖片,被圖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們帶來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們美不美。
四、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配樂出示圖片(指導學生觀察四幅圖,問: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學們,課文第一自然段生動描繪了霧凇的美麗景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出示: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美麗動人。
(1)輕聲讀,想想哪些詞寫出霧凇很美。哪些詞寫出霧凇名氣很大?
(2)個別讀
(3)男女賽讀
(4)小結(板書:聞名全國)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想同學們對吉林霧凇的景象定是贊嘆不已,那讓我們看看土生土長在吉林的人們是如何贊嘆這一美景的?
五、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指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樣稱贊霧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1)齊讀
(2)自讀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3)交流
(4)齊讀
3、同學們,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這么美的景象。你會如何贊嘆?
出示:看到這千姿百態(tài)的玉樹瓊枝,我會情不自禁地贊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學們,江爺爺也到吉林欣賞過霧凇,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樣贊美霧凇的。(出示江的話。——齊讀。)
六、交流資料:
課前大家搜集了許多關于霧凇的資料,現(xiàn)在請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試試做做。
吉林霧凇真是太美了,請你做一次小導游,帶領游客去領略一番
最新課文霧凇的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首新體詩,抒發(fā)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詩的一、二兩節(jié)寫對于延安精神的追尋,三、四兩節(jié)寫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兩節(jié)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意義。本課最主要的表達特點是用形象說話,用一系列事物構成鮮明的意境。
學情分析:
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感悟詩歌的內(nèi)涵,對學生來說,還是存在很大的難度。畢竟那段歷史我只是從書中了解一點,對學生還說就更陌生了,加之學生搜集資料的途徑較少,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需要一定的資料輔助和相關的圖片幫助。
教學建議:
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是教學詩歌的重點,可通過教師范讀、指導朗讀來解決。了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含義是難點,主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點撥來解決。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文中多次提到“追尋”,說說是在追尋什么。
3.領會延安精神,懂得在學習和生活中發(fā)揚延安精神。
【過程與方法】
仔細品讀、小組交流、朗讀比賽,課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延安精神,繼承和發(fā)揚延安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文中多次提到“追尋”,說說是在追尋什么。
難點
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
教學準備:
教師:南泥灣的歌曲。
學生:收集關于延安的資料圖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初讀全詩,找出韻腳。
2.學習詩的第一、二節(jié)。
二、整體感知
本課是一首新體詩,抒發(fā)了作者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讀課文
1.揭題引讀,學生自悟。
(1)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延安曾經(jīng)是黨中央的所在地,物質(zhì)生活十分艱苦,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間,日軍大舉“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jīng)濟封鎖,自然災害的侵襲,使解放區(qū)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局面。但是,全國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進步青年紛紛奔向延安。當時延安的生活很艱苦,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為延安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這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一首新體詩《延安,我把你追尋》,作者是祁念曾。讀了這首詩,同學們就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追尋延安,追尋它什么?
(2)教師范讀。
(3)學生自由讀,用著重號畫出詩的韻腳來,并說說全詩押的是什么韻。(體會這首詩的隔句押韻,全詩押的`是ang韻。韻腳是:光、陽、香、場、瑯、炕、響、梁、煌、翔、想、光、陽。)
(4)再讀全詩,想想詩中所說的追尋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尋延安精神)
2.指導自學,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節(jié)。
自讀第一節(jié),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寫出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作者對延安精神的追尋。作者追尋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尋昔日的春光,小樹追尋雨露和太陽。)
(2)學習第二節(jié)。
自讀第二節(jié),思考、分組討論、交流:
詩人為什么要追尋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guī)X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尋什么?(生回答后師點撥)
(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guī)X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它流經(jīng)延安。當年人們常在延河邊上漫步,討論革命的道理。棗園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約七公里,曾是黨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等著作就是在這里寫的。南泥灣在延安南部。當年八路軍120師359旅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這里墾荒種糧,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著名的歌曲《南泥灣》就是歌頌359旅的,教師唱給學生聽,加深理解詩句內(nèi)涵。楊家?guī)X在延安西北,距離市中心約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禮堂和中央辦公樓,許多重要的會議曾在那里召開。作者追尋的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學三、四兩節(jié)。
①有感情地朗讀三、四節(jié),思考并分組討論:
出示燈片:『』
a.“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边@兩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找出來。說說作者運用了什么方法來寫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丟的是什么?
b.我們已住進了“高樓大廈”,進入了電子時代,為什么還不能丟掉延安精神?
、趯W生交流、教師點撥:
a.“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皩毸巾斕炝⒌氐募沽骸贝韨ゴ蟮难影簿!昂敛华q豫”是非常堅決的意思。“毫不猶豫丟掉了”與“不能丟”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們非常堅決地丟掉了貧窮和落后,卻不能丟掉延安精神。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有:“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弊髡哌\用了對比、比喻等方法描寫現(xiàn)代化建設的飛速發(fā)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丟的是艱苦奮斗的偉大民族精神。
b.我們每取得的一點成績,都是延安精神發(fā)揚光大的成果,我們的國家還需要發(fā)展,就必須發(fā)揚延安精神,艱苦奮斗,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塾懈星榈乩首x,加強理解。
(5)自學五、六兩節(jié)。
、僦该首x這兩節(jié)詩,思考、討論、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么樣?(如果我們喪失了延安精神,就會變成沒有靈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b.為什么要追尋延安精神?(因為追尋延安精神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
②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兩節(jié)詩。
3.歸納中心。
詩歌通過對延安精神的歌頌,抒發(fā)了作者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詩押的是ang韻,讀的時候要很自然地適當加以突出,這樣,聽起來才聲韻鏗鏘。
四、總結升華
作者追尋延安,追尋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為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家寶。即使將來我們經(jīng)濟發(fā)達了,生活富裕了,也還要提倡艱苦奮斗。因為無論什么時候,人們總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了把社會推向前進,總要開辟新領域,探索新事物,這就必須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五、布置作業(yè)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腳。
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本文課題清晰地點明了全文內(nèi)容,透露了全詩的旨意,特別是“追尋”一詞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在教學中我首先破題明背景。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讓學生明確當時的時代背景,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作者追尋延安的什么?二、作者為什么要追尋延安?在理解每節(jié)詩的意思時,我扣住“追尋”二字來理解。
其次,在教學中讓學生仿照第一節(jié)的寫法,自己也做一回詩人來寫詩。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使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小高潮。 但是由于課前,我沒有重視檢查學生收集資料,有些學生沒有去收集資料,教師在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時,有些學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問。
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用去了很多時間,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的時間不夠,就有些倉促,從本課教學中,我感受到,有些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課文,課前收集資料,對課堂上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在今后教學中我要重視這一點。
【最新課文霧凇的教案】相關文章:
《霧凇》優(yōu)秀教案01-15
課文《觀潮》教案10-24
課文《風》教案06-23
霧凇的教學反思12-24
霧凇教學反思03-17
繁星課文教案12-14
小學課文比尾巴教案12-22
錢學森課文教案04-16
《荷花》課文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