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學教案3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diào)整。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jié)內(nèi)容的要求是讓學生認識微生物及微生物的基本結(jié)構(gòu);本節(jié)課先讓學生觀察水樣,看看水里有什么。再引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水里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征;本節(jié)內(nèi)容是本單元的起點:認識微生物的概貌,它在教材中起到了引領的地位,本課通過采集水樣、觀察水樣引入對微生物的認識,為后面對細菌、霉菌的認識做好了準備。
2.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觀察、認識微生物,知道微生物是個體微小、分布極廣的生命體,絕大多數(shù)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懂得微生物分布在空氣、水、泥土里、動植物的體內(nèi)和體表,為學生進一步認識細菌、霉菌做好準備。
學情分析
1.教師要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在小學階段只要求學生對微生物、細菌、霉菌、病毒這些常見微生物及它們與人類的關系有粗淺的了解。而且這些認識應多為感性的,教學中,不必作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研究很感興趣。
2.學生應認真做好課前準備。第一,要預習微生物的知識,收集微生物的分布和作用的資料。第二,學習、掌握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的基本技能。第三,用網(wǎng)絡、多媒體及儀器,使微觀的、對學生較陌生的微生物教學變得生動、具體、有趣。
3.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最主要的障礙點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的表達、敘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gòu)成生命世界;
3、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
過程與方法:
1、能借助顯微鏡這種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夠認真細致觀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夠用圖表現(xiàn)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fā)展的。
2、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觀察、認識微生物。
難點: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科學教案 篇2
預期學習結(jié)果: 知道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了解變異有兩種: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能對同一種類的動植物外形特征的差異性進行觀察比較,并做出解釋。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知道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難點:能對動植物的特征及其差異性進行分析,并做出解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上節(jié)課我們做了一個游戲,有的同學一下子就被認出是誰家的孩子,甚至是誰家的孫子或?qū)O女,但是有的為什么很難被認出來呢?
2、學生討論。
3、小結(jié):我們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樣,還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變異的概念。
1、游戲:找找照片中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記錄下來。
2、學生仔細觀察。
3、交流發(fā)言。
4、匯報課前圍繞自己家庭成員特征調(diào)查的結(jié)果。
5、小結(jié)。
6、統(tǒng)計各組數(shù)據(jù),匯總出全班的數(shù)據(jù)。
7、講解:變異。
三、認識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1、提問:動植物身上也有這樣的變異現(xiàn)象嗎?
2、引導學生進行假設。
3、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上的插圖。
4、匯報交流。
5、小結(jié)。
6、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關于三葉草的資料。
7、補充我國培育金魚的歷史,指導學生體會對生物變異現(xiàn)象的利用。
四、了解變異的種類。
1、用展示介紹變異的種類。
。1)可遺傳的變異。(2)不可遺傳的變異。
2、小結(jié)。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葉在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葉是有生命的,會長大、會變化也會死亡。
科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感官觀察葉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
2通過觀察、比較各種各樣的葉,認識到植物的葉具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能在好奇心驅(qū)使下,對植物的葉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
2愿意傾聽、分享他人有關植物的信息,樂于表達。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認識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重點】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葉是有生命的,會長大、會變化也會死亡。
【教學難點】利用感官觀察葉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
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校園中各種形狀的葉,一根長有葉芽、嫩葉、老葉的植物枝條,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出示幾片葉柄、葉片、葉脈都比較清晰完整的葉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圖上是什么葉,學生能說出最好,說不出時可直接告訴學生。
2.提問“這些葉是什么樣的?都有什么特點?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學生會發(fā)現(xiàn)葉都有葉片、葉脈和葉柄。(具體名稱不作要求)
3.提問:“是不是只是一片葉是這樣的呢?你們有沒有在其他葉上見過這些部分?”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葉具有相同的結(jié)構(gòu),為后面的“畫一片葉”打基礎。
二、觀察各種各樣的葉
1.出示需要觀察的各種葉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認識這些葉,知道它們的名稱。
2.接著出示各種葉,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名字,和圖片做比較,判斷這些是什么葉。
3.知道了葉的名稱后,讓學生觀察、比較各類葉的不同之處。在觀察之前,教師應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通過看、摸、聞等方法比較葉在顏色、大小、硬度、形狀、厚度、氣味等方面的不同之處。
4.觀察之后,全班交流,對觀察結(jié)果進行總結(jié)和整理。交流過程可以圍繞“葉是什么顏色的.?”“葉的大小如何?”“葉的形狀是什么樣的?”等問題進行。
5.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葉排序來認識葉的大小。通過比較、描述,學生發(fā)現(xiàn)葉的顏色大多數(shù)是綠色的,但也有其他顏色。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葉的大小不同,形狀多種多樣,從而感受到葉的多樣性。葉的形狀只要求學生能用“像什么”來表述即可。
6.教師組織“猜葉子”的游戲。教師或者學生描述葉的特點,讓其他同學猜一猜這是什么葉。比如描述“這個葉的形狀是橢圓形的,輪廓像鋸一樣,這是什么葉呢?”游戲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jié),“我們能猜對葉子,是因為不同的葉的形狀和其他許多方面是不同的”,幫助學生更充分地認識葉。
三、觀察同一棵植物的葉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條上的嫩葉和老葉,讓學生比一比,判斷它們是不是同一種樹葉。
2.提出觀察任務“它們有哪些不同?”給每個小組提供一根枝條,讓學生對這根枝條上不同生長階段的葉進行比較。(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關注到顏色淺、比較小的是“小時候”的葉,顏色深且比較大的是“長大后”的葉,教師可以順勢告訴學生,“我們通常把這樣的葉分別稱為嫩葉和老葉”。葉是有生命的,從葉芽開始,會長大、會死亡。)
四、畫一片葉(活動手冊)
1.先讓學生說說需要畫出葉的哪些部分。
2.畫法需要教師指導,先畫葉片、再畫葉柄,最后畫葉片上的葉脈。教師在示范時,可以手持一片葉,邊觀察邊畫,學生跟隨模仿。學生畫完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讓其他同學來猜猜畫的是哪一片葉。
五、拓展
做葉畫。在課堂上展示幾幅葉畫圖片,最好是實物作品。讓學生在課后進行。作品可做展示。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11-21
科學教案11-22
科學教案11-23
科學教案11-23
科學教案11-23
科學教案11-25
科學教案11-25
科學教案11-26
科學教案11-28
科學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