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的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的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點。
2、把握作者通過游記的形式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因事說理、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3、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初步疏通、理解課文,了解作者觀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引"生"入勝
從文章標題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如《醉翁亭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等。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抒發(fā)作者感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謚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對北宋初年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有補于世"。他的文章結構謹嚴,說理透辟,筆力雄健,語言洗煉,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褒禪山記》,跟以前所學的那些游記有什么不同?會有什么特點?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文章是一篇游記,作者一行共幾人?是在什么時間游的山?作者的游蹤是什么?
(2)作者游覽褒禪山有何感想與體會?
討論補充與小結:
(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蕭君圭、王回、王安國、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游的山。作者的游玩路線是從慧空禪院--石碑--華山洞--后洞。
(2)作者借一次沒有盡興的游山,提到兩條深刻啟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無悔,于人不可譏。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論干什么事情,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對"華山"的"華"字讀音的謬傳而發(fā)的慨嘆--由于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后代以訛傳訛,求學的人們對于學問必須"深思慎取"。
三.講讀課文記敘部分
方法:朗讀課文;釋詞譯句;內容理解;整理鞏固。
1.第一段: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介紹褒禪山概況;
詞:舍名址乃陽卒文蓋
句:…者…也;蓋音謬也;
內容:①別名②名稱由來③慧空禪院④華山洞⑤仆碑⑥花山辨音
作用:由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容上環(huán)環(huán)緊扣,完整的結構表現(xiàn)了游覽的全程。
2.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過--此次游山收獲之最重要誘發(fā)情節(jié);
詞:側十一其至又加少矣明既其出咎悔其隨之極
句:…者…也;蓋音謬也;其至又加少矣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內容:①前洞②后洞③進洞④出洞⑤至者已少⑥本可前進⑦悔出
作用:揭示人們就易避難心理;未能盡心而致悔,由此引出下文。
記敘作用:提供真實形象,為下文議論提供依據和鋪墊。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準備背誦第一二段。
第二課時
一.講讀課文議論部分
方法同記敘部分
1.第三段:游華山洞心得
詞:于是嘆之夷以近非常幽暗昏惑相之其孰能譏之乎
句:古人之觀于天地…而無不在也;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譏之乎;
內容:①過渡②古人精神③就易避難的普遍心理④條件一:志⑤條件二:力⑥條件三:物⑦強調:盡吾志。
理解:
、俟湃司瘢阂罁、標準和效法;非常之觀非任何人所能達到,而而唯有盡吾志且有了各方條件的人方可達到。
、谡諔淖郑罕容^異同--概括、虛實和意象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成功的`文字和理解的拓展;
2.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指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詞:以悲之謬傳名勝道所以學者
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勝道也哉;此所以…慎取之也;
內容:①批評:輾轉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形;②肯定深思而慎取的求學態(tài)度;
理解:
、谡諔淖郑罕容^異同--虛實的關系;行文的規(guī)律;形象大于思想;
二.布置作業(yè):
準備默寫第一二段
第三課時
一.作業(yè)檢查
默寫課文第一二段。
二.講讀結尾
第五段:補敘同游者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是寫游記常用格式。
詞:圭玉回深安平父某
三.文章立意和布局討論:
1、問題一:本文"敘"多,還是"議"多?為什么?(本文是一篇游記,但是他并不像我們以前學過的游記那樣繪聲繪色地描摹景物、記敘游程,而是更側重于抒發(fā)感慨,本題著重研究與眾不同的"敘議結合"的游記方式。)
提示:文章沒有對褒禪山景色進行細致精妙的描繪,不是因為景色不美。這一點從課文注釋和文中"其見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實本文名為游記,可實際正如《古文觀止》評語所云:"借游華山洞,發(fā)揮學道。"這個"道",我們可理解為治學之道,也可理解為創(chuàng)業(yè)之道。它的具體內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顯然,它不是一般記游之作,而是傾吐抱負、借題發(fā)揮的"思想小品"。作者這樣寫,正體現(xiàn)其"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這一主張。因此全文的重點應在后一部分的發(fā)揮議論、闡明道理上。
2、問題二:作者認為"志""物""力"三者的關系是什么?你同意嗎?(本題著重研究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1)作者認為要達到"非常之觀",必須具備"志"、"力"、"物"三個條件,那么作者認為"志"、"力"、"物"這三者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提示:對于"志"、"力"、"物"三者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xiàn)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
(2)遷移討論:你認為"志"、"力"、"物"三個因素,對于達到成功,哪個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題目的討論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經歷,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互相交流,從而得出結論。討論應當遵循切合學生實際、實事求是的原則,自圓其說即可,不必一概而論,強求統(tǒng)一。
四、布置作業(yè),課外延伸:
1.背誦文章三、四段,準備默寫。
2.完成講義《賀若弼》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的教案2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文言教學三讀法。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課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請同學們注意本文與所學過的游記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
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
廬冢謬其傳無物以相深父窈然瑰麗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疟久c別名的由來。
、朴浻味唇涍^。
、鞘惆l(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群唽懹善捅a生的感想。
、裳a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1、補充注釋:
、盘聘D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贫湓嶂洌核。
、且怨势浜竺话U名:給命名。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⑸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大概,可能。
、蕜t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窮:走到盡頭。
、瞬怀,火且盡且:將要。
、躺w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突鹕凶阋悦饕裁鳎赫彰。
⑽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其:自己。極:盡。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派幔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⑵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歉F: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热唬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詞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盘聘D慧褒始舍于此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且云淠巳A山之陽名之也
、绕湎缕綍,有泉側出
、蓜t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⑹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⑺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逃嘀ι凶阋匀,火尚足以明也
⑼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4、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5、分析理解:
⑴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xiàn)在的華山。
、茖ê腿A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討論)
⑶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痊F(xiàn)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1、補充注釋:
⑴于是余有嘆焉焉:語氣詞,不譯。
、埔云淝笏贾疃鵁o不在也以:因為,由于。
、欠蛞囊越瑒t游者眾夫:那。以:而,并且。
⑷其熟能譏之乎其:豈,難道。
、珊慰蓜俚酪苍談伲和耆
2、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叛桑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破洌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怯^: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让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磐械
⑵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⑶險以遠,則至者少
、榷乐?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芍劣谟陌祷杌蠖鵁o物以相之
、屎笫乐嚻鋫鞫苊
4、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沤袼^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朴缮揭陨衔辶,有穴窈然
⑶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⑸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于是余有嘆焉
、送械
、潭乐?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
、椭劣谟陌祷杌蠖鵁o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乓云淠巳A山之陽名之也
⑵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侵梁驮昶咴履橙眨R川王某記
、取杜R川先生文集》
⑸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6、分析后三段:
、磐醢彩谶@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⑵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菍W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課后練習。
2、課后作業(yè):
、疟痴b全文。
、仆瓿伞陡呖忌裉荨。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的教案】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教案08-23
《游褒禪山記》教案01-16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10-29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7-21
《游褒禪山記》語文教案07-01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08-18
《游褒禪山記》教案【匯總15篇】09-23
《在山的那邊》教案03-08
《山青青》教案11-02
《山市》的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