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節(jié)日》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快樂的節(jié)日》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快樂的節(jié)日》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以歌曲《快樂的節(jié)日》的歌詞為內容的詩歌,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生動形象,旋律歡快、活潑,是孩子們愛唱的歌曲之一。詩文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隊員們歡慶自己節(jié)日時快樂、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達了他們長大后決心報效祖國的志向。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惜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
全詩以“樂”為線,心情之樂、成長之樂、理想之樂、場面之樂,貫穿全詩,生動地描繪了少年兒童歡慶節(jié)日時的快樂心境和歡樂熱鬧的情景。我認為只有一遍遍地朗讀,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朗讀,才能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快樂的心情。因此我精心設計了課堂,想讓學生學得既輕松又快樂。課前我與學生進行了談話,讓學生們介紹自己知道的節(jié)日,在回憶的過程中重新體會到過節(jié)時的快樂心情。我隨機引出你們在幼兒園是怎么過六一兒童節(jié)的。因為有親身體驗,小朋友很容易感受到當時的快樂?鞓费笠缭谒麄兊哪樕希瑸檎n文的學習作了鋪墊。接著,我就直接揭題,在小學里的第一個兒童節(jié)馬上就要到來了,今天我們就提前來過一個《快樂的節(jié)日》(板書課題)這樣的導入比較自然,而且學生把快樂的回憶拿出來了。
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別強,所以我設計了教師范讀。教師范讀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老師富有感情的朗讀中初步感受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通過老師的“情”感染學生,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因此,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自己深情并茂地把課文朗誦了一遍。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感受到了快樂的情緒。把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后,讓他們迫不及待地去讀課文。當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后,就要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和體會。我比較尊重學生的選擇,讓他們挑選自己認為讓他覺得快樂的小節(jié)有感情地讀一讀,初步感受節(jié)日的快樂。
理解課文第三小節(jié)的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暢談自己的理想,接著再引申到我們應該感謝祖國什么?這樣做,是為了降低學生對理解文本的難度。孩子們給了我較滿意的答案,他們說,因為祖國給了我們寬敞明亮的教室,有的.說因為祖國能讓我們吃飽穿暖,天天開開心心地學習,這時,我就補充說,是啊,祖國媽媽給了我們那么好的學習環(huán)境,我們現(xiàn)在用的課本就是免費教材,就是祖國媽媽給我們的,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珍惜一切,通過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覺得祖國媽媽給我們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從而突破了這個句子的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當然,我覺得這節(jié)課上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閱讀、感受、體驗課文時,還需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讀課文,去感受課文,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多給孩子體會與理解,讓他們真真切切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快樂的節(jié)日》教學反思2
快樂的節(jié)日教學反思: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6》中的這篇課文,以歌曲《快樂的節(jié)日》的歌詞為內容,描寫了一群活潑可愛的少先隊員愉快渡過自己節(jié)日的動人場面。內容生動活潑,充滿了節(jié)日氣氛,語言優(yōu)美。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視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上完課后,我對本節(jié)課的過程進行了教學反思。
在《快樂的節(jié)日》的教學中,我的意圖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學生主體的學習需要,讓學生讀題、讀文后提出問題,并以此來組織教學,試圖用學生自己想了解的問題鉤住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問題意識。
但上完課后,我甚感沮喪和困惑。課堂教學為什么會不理想呢?
首先,對教材特點把握不透。課文是一首詩,詩不同于一般記敘文,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敘述清楚,詩講究意象,想象豐富,跳躍性比較大,理解時較多地依賴學生的想象和對語言的感受力,應該說學習時比一般xx更困難一些。對于生活閱歷淺、語言感受能力還不強的二年級學生來說,尤其如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該利用音樂、圖象、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臺階,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入詩中,讀詩、聯(lián)想、悟情。
第二,對學生能力估計不足。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還需要老師引導著,在老師的幫助下慢慢走入課文,逐步完成與文本的對話。而我未作引導就把整首詩“扔”給學生,學生未深入感悟課文,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問題當然是成堆的。雖說這一偏高的要求(“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是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級開始滲透也未嘗不可,但既是培養(yǎng)質疑問難意識,就應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作指導,然后師生共同對問題作歸并梳理,確定本堂課著重解決的目標,再圍繞目標在教師引導下深入學習。而不是不顧學生實際、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一個勁地鼓勵學生提問,然后又讓學生讀文后討論逐個解決。
第三,對教學理念理解不深。讓學生在讀題、讀xx后提出一些想了解的問題并以此組織教學,確實是一種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質疑問難意識的好方法。但是,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
質疑的意識并不意味著一定要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教學。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有的方法,在甲地是鮮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都有其適應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適應的條件下,才能顯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則,便會黯淡無光。所以,教學本課時,教師應該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繼續(xù)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反復讀詩,喚起生活經驗,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自讀自悟,領會詩意,然后把詩編成故事講給大家聽,最后也可進行質疑問難。這樣操作也同樣能體現(xiàn)自主性、培養(yǎng)質疑問難意識,還更富有情趣。
如此看來,教學理念從書本從教師的頭腦走到課堂,關鍵在于教學方法的選擇,而這必須基于實際情況:包括學生情況(年齡、知識、能力、興趣等)、教學內容(課文的體裁、語言特點、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等)、教師情況(文化素養(yǎng)、教學技能、教學風格等);理念在課堂上的體現(xiàn)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實質。
【《快樂的節(jié)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快樂的節(jié)日》教學反思07-22
《快樂的節(jié)日》教學反思15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