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靜夜思》優(yōu)秀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靜夜思》優(yōu)秀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靜夜思》優(yōu)秀教學反思 篇1
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fā)現(xiàn)其實好多根本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長句都讀不好,怎樣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走進課堂的那一刻,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所幸一堂課下來,倒也有了新的啟發(fā)。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出課題后,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于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于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么時候?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著什么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閱讀。
二、從生活情感啟發(fā)詩的情感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xiāng)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xiāng)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有的說是玩過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于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么時候最想?我特意讓父母在深圳做工,托給外婆照顧的林XX先說,她說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媽媽,于是學生的話題就這樣打開了,就這樣他們明白了詩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
最后,我問他們,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于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他們甚至說:月亮都圓了,為什么我和家里人還沒團圓呢!我明白,此時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讀會些什么。
沒想到這節(jié)課有了這么多意外的收獲,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體驗也嘗試。
《靜夜思》優(yōu)秀教學反思 篇2
《靜夜思》清新樸素,明白如畫,它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靜夜思鄉(xiāng)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著作者的心弦;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無盡的思念。
在設計教學時,我首先考慮應花精力突破識字的難點,其次,引導孩子們感受古詩所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仍然是古詩教學的必要目標。并且憑借此詩,開啟孩子們學習古詩的新篇章。
識字教學是一年級的教學重點,也是我本堂課的重點。在初讀完詩句后我們就進入了識字。在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jù)拼音自己練習讀,再讓孩子來當“小老師”來教大家讀,提醒大家怎樣讀好這個字,引導同學組詞。在學生當“小老師”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會讀不是最終的目的,關鍵是否能牢固掌握,我還通過復習鞏固加深寫生對字型的認識。首先,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漢字。在引導孩子認識“舉”時,出示了奧運會舉重的圖標,孩子們一看圖就記住了它,在記憶“望”時,編了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個小王子,他的媽媽死了,他很想念媽媽,人們告訴他媽媽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頭望月亮想媽媽。同時教兒歌‘王子望月望、望、望’”。在認識“夜”時,通過拆字,分部件的方法記住了它。孩子還在課堂上編了一個謎語讓同學猜“一個大媽媽,她很愛漂亮,出門就要戴上兩朵花”,孩子們馬上就猜出了是“頭”字。
然后通過“摘蘋果”的游戲來調動認字的積極性,實現(xiàn)去拼音讀生字的目的。學生愿意在玩中學,這樣既補充了豐富的拼讀練習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在認讀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字音的糾正,如:“床”“光”“望”“鄉(xiāng)”都是后鼻音,學生讀起來不容易讀標準,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再讀不準的就看老師的口型讀,直到學生讀準止。
在寫字教學中,教學生寫了本課中出現(xiàn)的“頭”字;脽舭垂P畫在田字格中出示了“頭”的`筆順,孩子直觀地看見了漢字的書寫,了解了生字的筆順。
但是在本堂課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
1、識字教學時節(jié)奏太慢,影響了整節(jié)課的目標的完成。如果在小老師教生字、組詞的環(huán)節(jié)壓縮點時間,更有效地調控課堂,就有更多的時間落實誦讀古詩、引導孩子們感受古詩所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課堂學習中,學生大面積的集體活動不夠。本節(jié)課,老師對一個學生的場景較多,雖然學生的個人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現(xiàn)和鍛煉,但不利于老師對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及時的了解。因此,在一年級的教學中,可以多采用老師面對全體學生、學生之間等能讓大部分學生共同活動的互動方式,這樣既能活躍課堂,又能調動學生的注意力。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一年級的孩子處入課堂,學習習慣較差,在課堂教學中,組織教學尤其關鍵。不僅要把孩子組織起來,還要進一步讓孩子能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學習更多的知識,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班的孩子聰明、活潑,上課很活躍,就顯得聽的習慣、說的習慣不夠好。
《靜夜思》優(yōu)秀教學反思 篇3
《靜夜思》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寫的一首著名的思鄉(xiāng)詩,孩子們好多在入學前就會背誦,所以一上課當我剛揭示課題時,學生就在下頭說開了,有的甚至就背誦起了《靜夜思》,看到這種情景,我就問孩子們之前學過李白的那些故事,進而帶領孩子們復習了《古朗月行》、《贈汪倫》
一、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yōu)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必須的韻律節(jié)拍。孩子們雖讀起來朗朗上口,記憶起來也比較迅速,但對古詩的韻律美不解,所以在本節(jié)課中,我滲透了押韻的概念,并對古詩的韻腳、韻字進行解釋說明,不求孩子弄懂,只是作為學習的開始,之后教師販泛讀、聽錄音讀、孩子各種形式的朗讀,并提醒學生按其韻律節(jié)拍,在讀中再現(xiàn)意境,體驗情趣。
二、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在《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朗讀教學過程中,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個別孩子在朗讀的過程中開始根據(jù)自我的解加上了動作,帶有必須的表演形式,在此基礎上我讓孩子們開始表演,在表演之后我引導學生練習生活是體驗感情,對生活的切實體驗:“你們有過想念親人的體驗嗎?具體說說當時的感受。之后我又向同學們講述李白此時的人生遭遇:在外漂泊一年之久,生患重病,舉目無親,在一家小旅館里寫下這首詩。此時,情感的共鳴,獨特的感受,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構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到達共鳴。
這節(jié)課,我主要體現(xiàn)了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中“以讀為主,讀中感悟”這一教學念。在新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生學習的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
可是本節(jié)課啟發(fā)一輪環(huán)節(jié)較多,孩子們一開始自我感悟,便會開始討論,坐在前面的大部分孩子都能跟著教師一齊學習,可是后排的一些男孩子就有些管不住自我。怎樣掌控好低年級課堂紀律,讓孩子們動而不亂,活而有序呢?我想這還有待自我經(jīng)過不斷的學習,獲取更多的教學機智和更好的教學設計。
《靜夜思》優(yōu)秀教學反思 篇4
一、釋題,了解學情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根據(jù)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在導入詩題后,我首先了解學情:小朋友們,聽過這首古詩嗎?(大部分學生聽過)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了解呢?(有的會讀、有的已經(jīng)會背。)
正是在這種了解學生“所知”的基礎上,我嘗試了分層教學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經(jīng)會讀會背的學生找學習伙伴開展競賽,看誰讀得準,背得好。
。2)不會的同學找值得信賴的學習伙伴(包括教師)一齊借助拼音合作學習。
其次,教師巡視,了解不一樣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終,學生交流時也分層次進行,先讓低層次的學生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再讓高層次的學生與伙伴開展競賽,學生自我評議。這期間,教師必須要兼顧不一樣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力求使不一樣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為學生頭腦中的一種精神積淀。
另外,對于詩意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也不要牽強,不能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感悟,應當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朗讀教學上,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對生活的切實體驗:“你們有過想念親人的體驗嗎?具體說說當時的感受。那么大詩人李白和你們一樣也是在這種心境下寫了這首古詩!蹦軌蛘f,情感的共鳴,獨特的感受,會使學生在濃濃的思鄉(xiāng)情中再次誦讀這首古詩。
《靜夜思》優(yōu)秀教學反思 篇5
《靜夜思》教學反思
《靜夜思》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在幼兒園時就能背誦自如,也都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意思,更能明白詩中所隱含的思念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對于李白學生也不陌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過寫李白的課文:鐵棒磨成針》。所以一上課當我剛揭示課題時,學生就在下頭說開了,有的甚至就背誦起了《靜夜思》,看到這種情景,我停止了原先的教學安排,而是話題一轉,問學生:"你能站起來背背你所明白的古詩嗎"這下教室里可熱鬧了,學生紛紛舉手,都想站起來一背方休,但請了幾個同學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背的都是課文中學過的古詩,應對這樣的.情景,我又微笑著問學生:"你能背誦一些教師沒有介紹過,你也沒有從課文中學過的古詩嗎"這下舉起的小手減少了一些,但仍有很多學生搶著要背,一時間,教室里簡直成了吟詩誦詩的地方,很多同學站起來背了一些其他同學沒讀過,背過的詩,看到聽的學生的情形,我又提高了要求,"小朋友真能干,記住的古詩真多,那誰有本事把你背誦的古詩的意思講解給大家聽呢"這下無疑在教室里扔下了一個重磅炸彈,一時間教室了靜了很多,但不一會,就有學生蠢蠢欲動了,先后有學生站起來了背誦,講解了《春曉》,《鋤禾》,《靜夜思》等,但仍局限與書本中學過的詩句,其中沈思言同學站
起來了背誦了一首同學們都沒有聽過的詩經(jīng)上的詩篇,但解釋不出來,只能照著所有的課外書念,因為有些字不認識,再加上不解,所以解釋的讓人一頭霧水,連我都聽著累,何況學生呢!針對這樣的情景,聯(lián)系到平時不主動去看課外書的情景,我問學生:"這個時候,你最想的是什么"學生紛紛表示"以后回家都看點書本以外的知識,增加自我的知識量,豐富自我的課外知識,那么下次就能夠在課堂上侃侃而談了。"我想此時的教育可能比平時空洞的說教,空洞的要他們看半小時課外書的魅力更足,效果更佳。
接下來,我就針對學生的情景讓學生自由地讀〈靜夜思〉,看著學生搖頭晃腦的誦讀著詩句,聽著學生瑯瑯地朗讀,我想詩句的意思學生都懂,要不要再按照事先備好的課講解呢最終我決定屏棄教案上的東西,讓學生在找朋友說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安排學生自我找朋友,準備表演《靜夜思》,事先我作了說明怎樣表演,一組三人,一人背誦古詩,一人在旁邊講解,還有一人表演詩人李白的情景。如在一生搖頭晃腦的誦讀中,負責解釋詩句意思的同學在邊上開始合著節(jié)拍一句一句的解釋,而此時李白也在臺上表演開了,一會舉頭望明月,一會低頭思故鄉(xiāng)等等。學生準備時的熱情空前高漲,人人都參與,出謀劃策,真正實現(xiàn)了新課程的學生主動參與,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靜夜思》優(yōu)秀教學反思 篇6
古詩《靜夜思》教學反思
《靜夜思》這首古詩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是我國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代表——李白的經(jīng)典詩作,它語言凝練,感情真摯,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深夜思鄉(xiāng)之情。
此篇課文大多數(shù)孩子都早已熟背,然而能真正了解其中深層含義,體會詩人情感的仍是少數(shù)。全詩總共4句,其中“疑是地上霜”這句是本詩的難點。我首先借用圖片,讓孩子們了解什么是霜,再結合現(xiàn)實生活。“霜”會帶給你們什么樣的感受呢?“涼、冷、凍”有孩子搶答了。是啊。這時孩子們最終能夠體會到,當時詩人李白在外游蕩時,在靜靜的夜里那種迫切的思念家鄉(xiāng)的之情,像“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著詩人的心弦,此時的'凄涼孤寂的夜晚,說明當時李白的心境十分的孤單、十分的寂寞,懂得了這種感覺,對讀好這一句和解第二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有很大的幫忙。正因為作者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無法立刻回去和他們團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覺。像這樣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我在學生熟讀古詩以后,又引導他們提出還有不懂的問題嗎?隨機給以解決。所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問題很多,還有的問他為什么想家鄉(xiāng)呀,這些說明孩子們動腦思考了。但因為孩子們都還小,對漂泊游子孤身在外的寂寥無法切身知曉,對此文的解可能仍還有限。這些可能都將慢慢沉寂,期望在孩子們以后的人生中終會頓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內涵吧。
《靜夜思》優(yōu)秀教學反思 篇7
靜夜思教學反思
趣味的謎語導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環(huán)節(jié)識字教學中,因為對孩子們的充分信任,放手讓孩子們自我識字,互幫互學,可是,大部分學生憑借對詩歌早已耳熟能詳?shù)淖孕,沒有認真學習生字,以至于第三環(huán)節(jié)復現(xiàn)生字時占用了很多的時間。這個失誤讓我明白了,備課不僅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應當充分了解學情,才能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
這節(jié)課,我主要體現(xiàn)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學習這一教學。在新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生學習的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教學第四環(huán)節(jié)設計比較適宜。這首詩很短,含義又及深,很難讓一年級的學生全面解,怎樣深入感知課文中的.情感?我沒有用分析的辦法逐字逐句地講解,而是利用詩意的畫面和故事,用播放音樂和觀看朗讀視頻來練習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感知,這樣貼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異常是農(nóng)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兒童感受得會更深。當問及“小朋友,此時的你們看到這一輪明月想到了什么呢?”孩子們都紛紛回答,在創(chuàng)造性想像中,學生們更真切地領會了詩的靈魂,并與詩人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詩意情境中相會、相融了,他們的心靈也和詩人的心靈變得一樣詩意。他們在這在濃濃的詩意中感悟、體驗著、想像著、創(chuàng)造著、發(fā)展著。最終一個環(huán)節(jié)欣賞學唱《靜夜思》這首兒歌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孩子們都大聲地深情地歌唱著,我相信每一個學生今后都會用一生的時間去品讀這首詩。
盡管教學是個不完美的藝術,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深入研讀教材,就能夠把缺陷減少一點,再減少一點。把文本與孩子的生活拉近,孩子就會喜歡,就會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