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亭集序》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1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边@對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樣一種新的形勢之下,如何有效地開展文言文教學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于文言文教學,我曾經(jīng)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這種教學方法并不是不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還很愛聽老師“侃”,但這種做法卻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后,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舍本逐末”的尷尬。
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
《蘭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寫景語言簡潔,議論語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韻味的文言語言,極富魅力地表達了當時人們的生存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chǎn)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后,我發(fā)現(xiàn),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比如實詞的意思,這節(jié)課中,有學生不懂“俯察品類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學生告訴了她自己總結的規(guī)律:文言文句式整齊,通過和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中“仰觀”二字對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虛詞的用法,如果讓教師來講解“也、哉、夫”表達不同語氣的知識,哪里比得上在誦讀中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把重要的鑰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鑰匙。學生在誦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就能夠增加積累,就能夠形成語感。當然,這節(jié)課還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為時間原因沒有展開更充分的誦讀活動。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學中,應該還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最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文言文。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2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貌似簡單,實際上要想達到深刻的理解,并非易事。這篇文章要求背誦,學生居然了背了幾節(jié)早讀課還沒有背熟練。學生反映,總是記住了上句,忘記了下句,對文章的內(nèi)容和脈絡理解得都不是清晰,特別是第三、段,在背誦方面難度太大。這個現(xiàn)象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刻又去調(diào)查了另一個班的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也是如此,文章不理解,脈絡不清晰,即使是看了翻譯,也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么。王榮生教授曾經(jīng)說:“一篇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從學生的角度講,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句話: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也就是說,老師要教的,是學生不喜歡的地方、是學生讀不懂的地方、是學生讀不好的地方!庇谑,在粗略地了解了學情的基礎上,我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大膽的取舍。
首先,原計劃先介紹背景和作者,特別是作者,我專門到《世說新語》中查找了關于王羲之的記錄,例如東床快婿的典故、假寐的典故等等。這些資料并非完全沒有用處,至少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興趣。但對一節(jié)時間有限的語文課來說,這些內(nèi)容顯得枝蔓,沒有針對性。因為學生的難點在讀不懂文章,而不是學習興趣的問題。即使安排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依然讀不懂,因為這些資料對理解文章并沒有直接的幫助。
其次,對于文章的前兩段來講,學生在理解方面并不存在問題,但不一定能“讀好”,不一定能讀出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便設計了一個“用雙音節(jié)詞概括內(nèi)容”的環(huán)節(jié),并抓住“環(huán)境”這個點,細讀文本,比如“修竹”這個意象,學生往往會忽視。對于這個意象,我先引導學生回憶了《項脊軒志》里的“有雜植蘭桂竹木于庭”,并且補充了蘇軾的幾句詩,然后指出“修竹”暗示了參加宴會的人都是高人雅士。當然,前兩段學生不存在太多的理解性障礙,所以用很少的時間帶過去了。
再次,我原本還設計了“寫作結構”的拓展內(nèi)容,即補充律詩的“起承轉合”的結構,接著來分析《蘭亭集序》和《赤壁賦》的結構,進而指導學生在寫作方面也要注意“起承轉合”的結構。這部分的內(nèi)容我自己認為很有創(chuàng)意,也很重要,但偏離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只能忍痛割愛,將其放到其他課堂中點撥。
將這些內(nèi)容都刪減了之后,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重點安排了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重點品讀第三段和重點品讀第四段,而采用的方法就是“比較閱讀”。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意就是,用自己改編的文章與原文進行對比,理解原文的內(nèi)容和脈絡,體會作者的用心用意。如果是單純地指導學生正面分析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與邏輯,學生定會感覺枯燥無味,因為原文本身就晦澀難懂。此時有了一個比較對象,而用來比較的文章是老師的“下水文”,學生的比較興趣便會激發(fā)。果然,上課時,學生饒有興味地品讀文章,不僅品讀王羲之的原文,也品讀我寫的兩段比較拙劣的'話。經(jīng)過比較,學生感知了王羲之的原文的特別之處:不僅有對生命的感悟,而且充滿了“正能量”,充滿了對生命的禮贊,還有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內(nèi)容也來源于對文本的細讀。我有一個習慣,每講一篇課文,我就會提前寫一篇文本解讀類的文章,在講《蘭亭集序》之前,我便寫成了《從生命之感到價值之思——讀<蘭亭集序>》的文章。在我看來,如果文章只有前三段,那么立意也沒什么稀奇的,無非就是感慨生命流逝,感嘆人生短暫,這種主旨的文章太多了。作者的深刻之處在于第四段實現(xiàn)了“逆轉”,從悲觀的感嘆變?yōu)榉e極的建構,建構某種價值坐標。但這個“逆轉”不是太明顯,作者甚至有點“含糊其辭”,除了“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指向比較明確外,其他句子都沒有明確表達。這就需要我們?nèi)プ屑毱纷x甚至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例如“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與“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兩句話,只有先弄清楚主謂賓的具體所指,然后經(jīng)過辨析,即要去探究“嗟悼”和“喻”的對象究竟是什么,去探究“后之視今”的態(tài)度與“今之視昔”的態(tài)度有何區(qū)別,才能明白這兩句話的真正含義。這其實就是一種文本細讀的思路。
作為一節(jié)常態(tài)課,我對此的追求就是:洗盡鉛華,素面朝天。不設置花里胡哨的環(huán)節(jié),盡量減少多媒體的應用,而是帶領學生直面文本,沉浸到語言文字中,品讀文章之妙處,感悟作者之情懷!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語文教學反思08-23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07-28
《蘭亭集序》教案04-12
蘭亭集序教案12-12
蘭亭集序說課稿10-24
《孔乙己》教學反思 孔乙己 教學反思02-09
前后教學反思《前后》教學反思11-13
教學教學反思07-05
蘭亭集序教案最新12-19
《蘭亭集序》教案必備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