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童話。小燕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在媽媽的耐心啟發(fā)下,它觀察的一次比一次認真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終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仔細觀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點”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我指導學生用“讀一讀,標一標,圈一圈,畫一畫”等方法來讀懂課文,了解課文隱含的道理。同學們用了自己喜歡的符號來標、圈、畫,學習興趣異常高漲。分角色朗讀更是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在找出了小燕子的三次發(fā)現(xiàn)后,我對同學們說:“小燕子經過三次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冬瓜與茄子的不同之處。老師相信你們比小燕子更加認真仔細.請仔細觀察,你還發(fā)現(xiàn)了冬瓜與茄子還有什么不同?”同學們的發(fā)現(xiàn)出乎我的意料,紛紛說:“冬瓜的花是黃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葉子像手掌,茄子的葉子比較狹長”“冬瓜胖,茄子瘦”……
只有認真仔細觀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點。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節(jié)一年級的語文課,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把重點放在識字和朗讀上。識字,先由學生自主認字,自己想辦法記字,再由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指導,讓學生有學習主人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朗讀,多種方法練讀,以讀帶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領悟,感受到小燕子的進步,學習通過仔細觀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整個設計重視語言的實際運用,由扶到放,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語言遷移運用,從而完成了由書本語言到自我語言的讀書內化的過程。這節(jié)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好引導者,我在教學時,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給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想學的愿望,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當老師,以師生角色的`互換來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培植信心,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相互評議,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的感受能力,從而讓語文教學成為師生,生生平等對話的過程。
二、語文學習不僅要理解,還要會運用。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口語訓練,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構建語言模式。
三、學寫生字時,我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不僅動口動手,更動腦,才能真正做到“字字入心”。
四、以讀為主,通過自由讀,同桌合作讀,指名讀,范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領悟,培養(yǎng)學生喜歡閱讀,敢于閱讀,樂于閱讀的習慣。
五、在語言積累的過程我不僅注重在課內積累,還鼓勵在課外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地積淀語感經驗。語文教學中,口語訓練尤為重要。我又換上另外兩種蔬菜,說說燕子媽媽好小燕子會怎么問,怎么說,這樣我就創(chuàng)設了一個語言遷移運用的機會,不但讓學生產生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的語言,完成了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
六、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的,課內外相結合的,教學中我通過實踐活動,能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擴大知識面,學生的各種能力會不斷的提高。
七、在教學時,有時我對學生的追問還不夠,有時我說話還不夠準確,以后我會繼續(xù)努力改正。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3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上完之后頗有感觸。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則有趣的童話故事,通過小燕子三次觀察菜園中冬瓜和茄子的區(qū)別來告訴孩子觀察要認真,做事要仔細的道理。
我原本在三班的上法是按步就班型的(給三班代課)。從課文的第一段一直下來,讓孩子在讀上感悟,在讀中感受小燕子的'觀察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樣的上法,孩子進入文本比較慢,也是老師牽著孩子一步步走進文本。沒有把文本的情趣充分挖掘出來。課后,我反復思考和總結,給三班上時,我準備不夠充分,因此只能按部就班完成教學,實踐證明效果不顯著。于是我改變思路,先讓孩子自己讀課文,直到讀熟,然后分小組朗讀課文,檢查了一下朗讀情況。接著,就問孩子課文的內容都記住了沒有,孩子各個都表現(xiàn)地比較興奮,都說會了。于是,讓孩子把書背面朝上,考一考孩子?嫉倪^程就是對課文內容理解學習的一個過程。我利用多媒體打出問題,孩子們填空式的去回答,同時又在規(guī)范學生的說話:小燕子一共去了幾次菜園?每一次分別觀察到了什么?第一次,觀察到冬瓜大,茄子;第二次觀察到冬瓜綠,茄子紫;第三次觀察到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柄上有小刺。然后分別板書:
三次 冬瓜 茄子
第一次 大 小
第二次 綠 紫
第三次 皮上有細毛 柄上有小刺
我想,讓孩子在讀熟文本以后,脫離文本進行問答,給了學生內化的時間和復述課文主要內容的機會。這樣的方法比從第一段學到
第二段的效果要好很多。在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之后再回到文本中,讓學生找出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的話,用不同的符號勾下來,再進行對話朗讀訓練。這樣課文上起來比較簡單,又充滿童趣。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4
【教學片斷】
師:請小朋友們再讀讀課文,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幾次?
生1: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4次。(老師失望地請他坐下。)
生2: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3次。
師(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課文第2自然段是寫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園,第3自然段是寫小燕子第二次去菜園,第4自然段是寫小燕子第三次去菜園。
師:請小朋友們好好讀讀課文2、3、4自然段,看看燕子媽媽是怎么對小燕子說的?三次有什么不一樣?
生1:第1次燕子媽媽只是讓小燕子去看看,第2次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再去看看,第3次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再去仔細看看。(加點字說得比較重。)
師(追問):你說的不錯,你為什么把“再”、“仔細”加重了說呢?你知道這兩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嗎?
生1:?(搖頭)
生2:我知道,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再去看看,我知道“再”不是第1次,是第2次的意思。
生3:第3次燕子媽媽叫小燕子再去“仔細”看看,就說明它前面兩次看得不仔細。
生4:“仔細”看看,就是要看得很認真,要把很細小的地方也要看清楚。
師:請你們再讀讀這幾個自然段,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媽媽的?
生:小燕子第1次跟媽媽說:“冬瓜大,茄子小!钡冢泊螌寢屨f:“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钡冢炒螌寢屨f:“我發(fā)現(xiàn)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師(追問):這3次回答一樣嗎?不一樣在哪里?
生:不一樣。前面兩次回答得很簡單,第3次回答得好,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它都看到了。
師:聽了小燕子這樣的回答,燕子媽媽笑了,說──(生接)“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師:燕子媽媽為什么說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呢?
生1:因為小燕子第1次發(fā)現(xiàn)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發(fā)現(xiàn)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發(fā)現(xiàn)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師:所以──)燕子媽媽說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生2:因為“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那小燕子一定看得不仔細。后面他發(fā)現(xiàn)了“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個一定要仔細看才能發(fā)現(xiàn)的。所以說燕子媽媽說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生3:我可以說得更簡單些。因為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細,所以燕子媽媽說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師:咱們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既能詳細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又能夠說得簡單明了。
【教學反思】
一、 問題設計宜“小”不宜“大”,具有階梯性
向學生提問,要正視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問題要深入淺出,體現(xiàn)階梯性,以點促面設計“線型”問題,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問題設計“大”了,會使學生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應對老師的問題。上述片斷中,我如果直接把“燕子媽媽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即使有學生回答,也答不好這個問題。為什么呢?這個問題太“大”,學生面對這個問題,根本就不知道該怎樣著手回答。于是我就把它分成了一個個階梯性的'小問題: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幾次?燕子媽媽是怎么對小燕子說的?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媽媽的?這3個問題都是從小處著眼,但是又緊扣知識點,一步一步地向最后一個問題靠攏,最后“燕子媽媽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個環(huán)節(jié)問題的設計,是一步解決一個問題,就好像走樓梯一樣,一步一個臺階地走上去,正是以點促面的“線型”問題。
二、 注重追問,啟發(fā)思維
向學生提問,不能停留在問題表面,不論對錯與否,都要問個“為什么”。這樣,老師才能了解學生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如果是錯的,就知道他錯的根源在哪里,對癥下藥;如果是對的,以他的思維啟發(fā)其他的學生。來我校講學的朱德江老師也曾舉例,對于答錯的學生要問問他是怎么想的,才能幫助他改正錯誤。
上述片斷中,我就追問了3次,分別是針對3個階梯性問題的回答。第1次追問,我做得不夠好,應該在第1個學生回答“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4次”時,這樣我就知道他為什么會錯,僅僅是數(shù)錯了,還是他對問題沒有理解到位,等等。由于我沒有及時地追問,就錯過了“對癥下藥”的機會,即使他在聽了另外小朋友的回答后知道錯了,可能也始終不明白為什么錯了。第2次的追問是有小朋友回答了“媽媽對小燕子說的話有什么不一樣”之后。我的本意是想讓學生理解“再”、“仔細”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但是我沒有這樣直接地追問,因為一年級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往往會只去想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不會去聯(lián)系句子思考。換成:“你為什么把‘再’、‘仔細’加重了說呢?你知道這兩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嗎?”學生就容易把詞語和句子聯(lián)系起來思考。雖說是“換湯不換藥”,卻更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第3次追問是問小燕子的3次回答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3次回答的不同中,進一步去體會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細。這3次追問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向“因為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細,所以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靠攏。
三、 提出問題與朗讀感悟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人文性就是教育學生學習小燕子,做一個仔細觀察的有心人。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人文精神,僅僅靠幾個問題是不夠的,在提問的同時還應該結合朗讀感悟。提問在于抓住知識點,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理解課文;而朗讀感悟則是緊扣教材,在讀中思考,理解課文。兩者結合運用,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好處。
上述片斷中,我在提出問題的同時,總要求學生讀一讀課文或相關的段落,讓學生在讀中思考提出的問題,既抓住了知識點,又緊密結合教材,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很集中,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人文精神。
總之,問題設計要問在點子上,貼近學生實際;注重追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提問與朗讀相結合,體會人文精神。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5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童話故事。小燕子在媽媽的耐心啟發(fā)下,它觀察得一次比一次認真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終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觀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點”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我指導學生用讀一讀,畫一畫等方法來讀懂課文,了解課文隱含的道理。為了鞏固識字效果,我設計了摘茄子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孩子們讀準字音,摘到茄子后的興奮與喜悅彌漫在整個課堂之中。有個沒有摘到茄子的孩子還傷心地哭了起來,相信他們是真的想展示自己認識的字,摘到茄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分角色朗讀課文,更是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發(fā)現(xiàn)后,我對同學們說:“小燕子經過三次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冬瓜與茄子的不同點。老師相信你們比小燕子更認真、更仔細。”來進入接下來的讀和寫環(huán)節(jié),孩子們都學的很認真,學習目標達成。
教學這篇課文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后的收獲。一年級的學生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讀來表現(xiàn)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么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fā)現(xiàn),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么來讀小燕子的話。
面對孩子們積極學習的態(tài)度,我更多采取鼓勵的方式,尤其是那些平時不太多發(fā)言的孩子,多給他們機會,讓他們也來展示自己。在他們回答問題的時候,我也注意到講評結合,這也是學校一直以來讓我們青年教師學習的方向,以后還會繼續(xù)朝這個方向努力。這一節(jié)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采烈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著獲得了成功的一半,這堂課使我內心充滿了幸福感。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首先是教學過程中在進度的把握上顯得有些著急,學生緊張起來的時候我應該慢下來,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課堂氛圍。其次是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應由易到難,分好層次,才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以后還要多注意語言的精準,聲調的起伏,評價語也要具體、詳細。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會繼續(xù)學習,不斷改進,突出重點,做到得義得言,根據(jù)生情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真正教出語文味來,使課堂教學更加優(yōu)化。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6
這節(jié)課,在講《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課文之前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思考,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到菜園去了幾次,小燕子回來后都分別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對媽媽說的?”
問題提出后,同學們立刻行動起來。我呢!也像往常一樣,在同學們之間,來回巡視著,觀察著,想看看同學們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開始孩子們都認真的讀著課文,可是讀完一遍課文后,有的同學卻拿出文具當玩具玩了起來;而有的同學東瞧瞧,西看看,不知道在干什么好;還有的同學干脆就和同學聊起天來,根本沒有在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看著同學們的表現(xiàn),我不免有些生氣,心想:這些孩子們不好好讀文,怎么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呢?正在這時,我忽然看見吳兆盟同學在書上畫著什么?吹酱饲榫,我心里更生氣了,心想:“不認真讀書,還在書上畫小人兒。我邊想邊怒氣沖沖的走到他身旁,想以他為典型,好好批評批評全班學生。而當我來到他的身邊,卻發(fā)現(xiàn)我錯了。只見他一手扶著書,一手拿著鉛筆正在把課文中描寫的這樣的句子畫上了橫線:“小燕子飛去了;小燕子又飛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飛去了”等三條橫線,看到他畫的句子,我欣喜的想:這不正是我所要的問題的答案嗎?
想到這兒,我立刻撫摸著孩子的頭,輕聲的問:“孩子,你畫的是什么呀?”“老師,我把您剛才提出的問題的答案,畫了下來,一會兒回答問題時,我就知道怎么回答了。”“你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
說完我立刻拿起吳兆盟的書,回到了講臺前,把他畫上橫線的句子,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給大家看,并對同學們說:“瞧,吳兆盟同學多會學習、多會思考問題呀!他知道在一邊讀書時一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而且還能在書上找出答案,并把它畫了下來?靵頌樗麜䦟W習、會思考問題的這種做法,鼓鼓掌,希望同學們都來向他學習!甭犃死蠋煹脑,孩子們不由自主的把頭轉向吳兆盟,用羨慕的目光望著他,并向他豎起大拇指?粗⒆觽兊谋砬,我接著又說:“老師相信你們,也能真正做到邊讀課文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把老師提的問題的答案用鉛筆在書上畫下來,因為老師提出的問題的答案都在書上呢,只要你是個有心的孩子,一定也能找出問題的答案!蓖瑢W們聽了老師的話,再次向吳兆盟同學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接下來的學習,老師在提出問題時,同學們都會認認真真的一行一行、一句一句的讀著,并真的在書上邊找著邊畫著答案。此時看到同學們認真學習的情境,我會心的笑了。
通過吳兆盟同學這個小小的舉動使我認識到兩點:一是我們應該充分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往我們總覺得教給學生邊讀書邊在書上圈圈點點,尋找答案,那是高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一種學習方法,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或者說不需要低年級老師去培養(yǎng),去訓練。而吳兆盟同學的`這種學習表現(xiàn)卻使我扭轉了這個錯誤的想法。記得新課程倡導下的學生觀寫到:學生身心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要求教師應努力學習,熟練掌握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理論,依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從而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這就說明只要我們教師能夠熟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掌握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理論,大膽的、有意識的開展教學活動,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并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的去培養(yǎng)去訓練,相信學生確實能存在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艿,學生也一定能獲得應有的學習方法。
二是使我真正領會到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培養(yǎng)者,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記得新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也就是說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yǎng)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師為了不教。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他就會主動的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新的信息以及提出的新問題,這不正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學習嗎?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了。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7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頗具寓意的童話故事。趣味性強,在主人公小燕子和燕子媽媽之間有豐富的對話。故事由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到菜園去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樣展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在媽媽的耐心啟發(fā)下,它觀察得一次比一次認真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終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告訴我們:只有認真仔細觀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點。一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把握住了課文的重難點,以讀為本,堅持讀中感知,讀中品悟。至始至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動手動腦,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
一、生動活潑
妙趣橫生
根據(jù)兒童愛玩愛動的特點,教學一開始就飛來一個受大家歡迎的小燕子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而且小燕子在課堂中不斷出現(xiàn),讓孩子們把它當作是我們的學習伙伴。課中穿插活動,用孩子們喜歡的旋律唱老師自編的兒歌,不僅使孩子們樂在其中,同時也巧妙地起到了過渡作用。至始至終,整個課堂都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二、民主和諧
師生互動
老師給了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放開了學生的手腳,比較好地實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并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巧妙的扮作燕子媽媽,學生也扮作小燕子。邊演、邊學、邊思考。啟發(fā)學生如何去觀察,用親切的話語及時地鼓勵他們,在課堂上不斷掀起一個個高潮。也只有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課堂上才有接連不斷的意外驚喜出現(xiàn)。由此看來,教師要相信學生的潛能,給他們施展個性的機會,學生就會成為課堂上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
三、情境體驗
讀中感悟
本課妙就妙在創(chuàng)設了一個很好的情境氛圍。讓學生溶入角色,變作可愛的小燕子邊唱邊飛到菜園里去觀察。這樣學生的讀會更加的主動、積極,一次比一次高興的感情。在不斷的演練中,不僅很巧妙訓練了學生地朗讀,讀得聲情并茂,還煅煉了他們口語交際能力。
四、親身實踐
拓展思維
在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需求下,老師把冬瓜和茄子帶到課堂當中。通過啟發(fā)、點拔、討論、演練,學生帶來的驚喜不斷。去觀察、結果有的學習小燕子用身體去觸摸知道冬瓜皮硬,茄子軟;有的根據(jù)平時的經驗知道冬瓜里有小籽,而茄子沒有籽;有的又看到冬瓜花是黃的,茄子花是紫的,冬瓜躺在地上,而茄子掛在枝上;還有的展開豐富的想象覺得冬瓜像一個胖娃娃,茄子像一條小蟲
多么可愛的一群小燕子,他們已經學會了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并且還能展開奇妙的想像。實踐讓他們學到了新的知識。
五、形象板書
別具一格
本課板書不僅簡潔明白,而且非常形象,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首先,老師用紙做成可愛的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然后在和學生共同總結的情況下用簡筆畫完成: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六、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在拓展練習部分,學生獨立觀察后,只在小組內交流了自己看到了什么,并沒有討論一下是怎樣觀察到的。如果能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將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觀察的方法。在最后的總結全文時,略顯倉促,師的結語不夠精彩。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8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很簡單易懂的童話故事。小燕子經過一次又一次認真仔細的觀察,終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讓學生明白只有認真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特點,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后的收獲。一年級的學生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讀來表現(xiàn)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么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fā)現(xiàn),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么來讀小燕子的話。
這節(jié)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覺得只有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著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首先是教學過程中在進度的把握上顯得有些著急,學生緊張起來的時候我應該慢下來,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課堂氛圍。其次是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應由易到難,分好層次,才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會繼續(xù)學習,不斷改進,突出重點,做到得義得言,根據(jù)生情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真正教出語文味來,使課堂教學更加優(yōu)化。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9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童話故事。小燕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在耐心啟發(fā)下,它觀察的一次比一次認真細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終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觀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點”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我指導學生用讀一讀,標一標,圈一圈,畫一畫等方法來讀懂課文,了解課文隱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讀更是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發(fā)現(xiàn)后,我對同學們說:“小燕子經過三次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冬瓜與茄子的不同點。老師相信你們比小燕子更認真、更仔細。請仔細觀察,你還發(fā)現(xiàn)冬瓜與茄子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同學們的發(fā)現(xiàn)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紛紛說:“冬瓜的花是黃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葉子象手掌,茄子的葉子比較長”“在吃冬瓜的時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來,而茄子可以整個吃”……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0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童話故事。小燕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在媽媽的耐心啟發(fā)下,它觀察的一次比一次認真細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終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觀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點”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我指導學生用讀一讀,標一標,圈一圈,畫一畫等方法來讀懂課文,了解課文隱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讀更是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這一節(jié)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認真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采烈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后,還有很多孩子嚷嚷著:“老師,我還有發(fā)現(xiàn)!”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著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面對低年級學生,又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讀來表現(xiàn)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么能讀出情感?課堂上,我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領悟,感受到小燕子的進步,學習通過仔細觀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文章共4個自然段,其中第2、3、4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我在教學中采用了扶放的教學方法,先一步一步地組織學生學習第2自然段,再帶領大家總結學法(讀讀這一小節(jié)、畫畫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的話、讀讀它們的對話、找找小燕子的發(fā)現(xiàn)),接著讓學生按上面的方法學習第3自然段。在學習第4自然段時,引領孩子們比較一下,燕媽媽第三次讓小燕子去觀察時,有什么不同(再去仔細看看)。當孩子們找出了小燕子的三次發(fā)現(xiàn)后,我說:“小燕子經過三次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冬瓜與茄子的不同點。老師相信你們比小燕子更認真、更仔細。請仔細觀察,你還發(fā)現(xiàn)冬瓜與茄子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同學們的發(fā)現(xiàn)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紛紛說:“冬瓜的花是黃的,茄子的花是紫的!薄岸系娜~子象手掌,茄子的葉子比較長!薄霸诔远系臅r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來,而茄子可以整個吃”。
整個設計重視語言的實際運用,由扶到放,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語言遷移運用,從而完成了由書本語言到自我語言的讀書內化的過程。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1
這一節(jié)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采烈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后,還有很多孩子嚷嚷著:“老師,我還有發(fā)現(xiàn)!”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著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教師應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有利條件,更好地去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并沒有遵循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讀讀找找,小燕子去菜園看了幾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而是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后的收獲。
面對低年級學生,又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讀來表現(xiàn)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么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fā)現(xiàn),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么來讀小燕子的話。
在教學中,我注重生活體驗,注重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將冬瓜與茄子切開讓學生觀察,使他們懂得,觀察事物不但可以看,還可以摸,可以聞,可以嘗。提供給學生學習和發(fā)現(xiàn)的平臺。同時注意對教材的開發(fā)、拓展、延伸,讓學生回家去觀察西紅柿與蘿卜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在課堂上學,在生活中去鞏固所學的知識,去關注生活,將學生從課內引向了課外。相信通過《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的學習,認真觀察事物的這一道理和觀察事物的方法已經深深地、鮮活地印進了孩子們的心里。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2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課文。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我做了精心地準備。但在正式講課時,學生的節(jié)外生枝卻打亂了我的陣腳。不過,也正是這些“意外”給我留下了難忘的經歷。
課堂上,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正如我預料的那樣順利地進行著。這時,我班的“智多星”錢亦初高高舉手了。我想:他的發(fā)言肯定精彩,說不定會錦上添花。誰知他站起來說道:“老師,我可以問個問題嗎?”這可不是我預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呀,怎么辦?讓不讓他問。讓他問,他會問什么?萬一……可不讓他問,會挫傷他的積極性。況且,鼓勵學生質疑、解疑不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嗎?
我猶豫一下后,微笑著說:“當然可以。”“老師,我知道冬瓜和茄子還有很多不同,燕子媽媽怎么不讓小燕子再去觀察得仔細一點,為什么只讓它去看了三次就笑了,就滿意啦?”這個小機靈鬼,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還有了自己的看法。這是個多么有價值的問題呀!得抓住這個教育契機,我引導到:“孩子們,你們知道燕子媽媽為什么笑了?”
──“小燕子學會觀察了,燕子媽媽高興地笑了!”
──“小燕子進步了,燕子媽媽才笑的!
──“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細,燕子媽媽就笑了!
孩子們小手高舉,看來課文內容已經學得不錯了。我話鋒一轉:“剛才亦初問得好,冬瓜和茄子還有很多不一樣呢,燕子媽媽笑著鼓勵了小燕子,她又會怎么對小燕子說呢?小燕子又會怎么做呢?讓我們也來當當小作者,編編《一次比一次進步·續(xù)集》,好嗎?你們先和小伙伴們討論一下吧。”我的話音剛落,孩子們就在位子上議論開啦?吹贸鰜,這是他們喜歡的話題,這是他們發(fā)自內心的討論,很熱烈。不一會兒,小手如林。
“老師,我先來。”是錢亦初,“燕子媽媽會說‘孩子,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媽媽很高興。可是,你再去菜園里看看,它們還有什么不一樣?你要想辦法看得更仔細喲?’”他學著燕子媽媽的語氣像模像樣地說著,儼然就是“燕子媽媽”了。
“我來,我來!”孩子們很喜歡他們的“燕子媽媽”,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他們爭先恐后地叫著。
──“媽媽,我摸到了冬瓜的皮有些粗糙,茄子的皮很光滑!
──“媽媽,媽媽,我看到了冬瓜和茄子生長的地方也不一樣!
──“媽媽,媽媽,我嘗到了冬瓜和茄子的味道不一樣。”
──“媽媽,我問到了,冬瓜和茄子里面也不一樣……”
──“媽媽,媽媽,我去試過了,冬瓜是重的,茄子是輕的!
……
一只只“小燕子”歡快地叫著,議論著,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錢亦初的問題也迎刃而解,我這才暗暗松了口氣?墒,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卻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爭先恐后地問:“冬瓜為什么是青的?茄子為什么是紫的?”“燕子媽媽為什么讓小燕子去三次,這樣飛來飛去多麻煩,它為什么不教小燕子方法,讓它一次就觀察好呢?”“小燕子這樣飛來飛去多辛苦呀,燕子媽媽真的愛小燕子嗎?”……
看到孩子們因自己會發(fā)現(xiàn)問題而欣喜的笑臉、發(fā)亮的眼神和期待的目光,我怎么還能按預定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呢?盡管后面的一些環(huán)節(jié)正是我精心預設的精彩所在。于是,我毅然放棄了預定的教學設計,順著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針對課文發(fā)表意見,講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解決問題。由于得到了老師的鼓勵、支持和信任,學生有了自主的權利,他們顯得異常興奮,思路也特別開闊。
【課后反思】
這堂課也許沒有我原先預設的那么“精彩”和“完美”,但它是真實的,它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課堂中的生命發(fā)展。
這節(jié)課結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鞍褜W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可捫心自問:我們每個老師都做到了嗎?在我們的課堂上還是有很多老師怕聽到學生說“不”,怕學生在課堂上節(jié)外生枝。平時,很多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課堂不再在教師“胸有成竹”的調控之下進行,學生們想提什么問題,會提什么問題,他們的問題老師解決不了怎么辦?因此,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蜻蜓點水”,有時甚至牽著學生走。
可今天課堂上的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教學的輕松,我很慶幸沒有掐斷這一根根激起全體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究的導火索。是呀,一個理想的課堂應該能聽到學生的聲音。有問題才證明在思考,有討論才證明在探究。教師應該從兒童的視角去探索他們的思維方式,把學生看成是鮮活的個體,把課堂看成是學生成長的經歷,真正理解學生,為他們構建起無過錯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得到理解、尊重和信任,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我這樣去做了,同時,又產生了新的困惑,學生,特別是一年級孩子,提的問題五花八門,然而,這就是學生喜歡的,想要探討的問題,感興趣的話題,所以提問積極性高漲,思維火花不斷閃現(xiàn)。我想,對于這樣一種質疑的積極性,對于這樣一種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我們要保護,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但如果要解決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那么我們的語文課無疑成了語文課,科學課、思想品德課……的“大拼盤”,似乎失去了語文課的意義,語文課中的教學目標自然不會全部落實。面對著這種矛盾,我常常困惑著。在語文課堂中,要不要教學生學會提問?要不要幫學生梳理問題?學生提的問題與語文知識無關要不要都給予明確的答復?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得是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我想,如果學生的問題是老師引導出來的,這些問題是學生真正感興趣,想要了解的嗎?這樣的問題有什么意義?難怪我們的'很多學生到了高年級越來越不會提問。在這樣的“引導”中,他們慢慢地學會和懂得揣摩老師的想法,提問也常常正中老師的下懷,可卻越來越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創(chuàng)見。 我們教師不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提供主動提問的條件,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主動提問,都成為阻礙學生問題意識發(fā)展的不利因素。
羅杰斯認為,產生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見的外部條件是自由和和安全。當我們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自由地問時,他們提出的問題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是極度荒誕時,如果老師委婉地告訴他,你想的問題沒有意義,創(chuàng)新活動就難以進行下去。與其妄下斷言,不如延時評價。有時,怪念頭就是一顆創(chuàng)造的種子,只有在教師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下才會開出智慧之花。
我們的語文課堂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敏感度。真讓學生提問題,讓學生提真問題,真幫學生解決問題,這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問題從學生中來,是學生關心的,是他們自己提出的,這樣的問題有吸引力,有挑戰(zhàn)性。哪怕在這個過程中課堂教學顯得不是那么流暢、精美,哪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因為不會而“卡脖”了,也應該在所不惜。
愿我們的課堂能真正聽到學生發(fā)自內心的聲音,愿我們每一位老師都來營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3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童話故事。小燕子在媽媽的耐心啟發(fā)下,它觀察得一次比一次認真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終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觀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點”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
教學這篇課文,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后的收獲。一年級的學生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讀來表現(xiàn)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么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fā)現(xiàn),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么來讀小燕子的話。
這一節(jié)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采列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以后,還有很多孩子嚷嚷著:“老師,我還有發(fā)現(xiàn)!”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著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生活體驗,注重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將冬瓜與茄子切開讓學生觀察,使他們懂得,觀察事物不但可以看,還可以摸,可以聞,可以嘗。提供給學生學習和發(fā)現(xiàn)的平臺。同時注意對教材的開發(fā)、拓展、延伸,讓學生回家去觀察兩種水果或蔬菜的不同之處,學生在課堂上學,在生活中去鞏固所學的知識,去關注生活,將學生從課內引向了課外。上第二課時的時候,很多學生帶來了他們對兩種水果或蔬菜的不同之處的認識,個個興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畫,有的說,興趣盎然。相信通過《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的`學習,認真觀察事物的這一道理和觀察事物的方法已經深深地、鮮活地印進了孩子們的心里,再不是老師強迫灌輸,一遍又一遍地口頭復述所帶來的書面印象了。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首先是教學過程中在進度的把握上顯得有些著急,學生緊張起來的時候我應該慢下來,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課堂氛圍。其次是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應由易到難,分好層次,才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以后還要多注意語言的精準,聲調的起伏,評價語也要具體、詳細。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改進,真正教出語文味來,使課堂教學更加優(yōu)化。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4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惫P者曾撰文論述中國當代小語名師那極富激勵性的課堂教學語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以及個性發(fā)展所帶來的巨大作用。如今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在新課程的語文課堂上,許許多多的小學語文教師也正運用著極富激勵性的`語言來激勵、喚醒、鼓舞我們的學生。
教學一年級上冊第15課《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時,由于課文篇幅一下子比前面的課文長了許多。一部分學生在讀通課文時遇到了困難。是知難而退?還是迎難而上?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用上恰如其分、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樣?”在指名讀時,一位學生第一遍讀成:“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茄子有什么不一樣?”有兩個地方讀錯了。老師說:“別著急,看仔細,請再讀一遍!钡诙,學生讀成:“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樣?”老師說:“真棒,有一個地方改過來了,再看仔細,老師相信還有一個地方你也能改過來。”學生第三次讀,一個字也沒有讀錯。此時,全班同學都情不自禁地為他鼓起掌來。老師說:“你真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相信此時此刻,這個場景,這句與課題密切聯(lián)系的鼓勵語,將銘刻在這位學生的心中,也會伴隨著全班同學共同成長。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5
為了趕課時,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的上課,其實學生沒有扎實的掌握好課文,只是囫圇吞棗的粗粗把課文理解了下,但實在也沒什么辦法,因為時間太緊張了,再說一年級新課標的內容太多,只好抓緊時間上新課,以至于今天在上《一次比一次進步》時,重視了朗讀而忽略了詞句的教學。
其實本課的詞語容易懂,個別詞語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看圖和聯(lián)系句子,幫助他們理解。例如,學生看圖上燕子做窩的地方,自然就懂得“屋檐下”的意思。但從今天的`作業(yè)來看,學生的“什么”“仔細”并沒有真正懂進去,只是停留在表面。準備明天抽個時間再鞏固下。
明天教學內容思考如下:
“什么”是疑問代詞,表示疑問!岸虾颓炎佑惺裁床灰粯?”意思是冬瓜和茄子哪些地方不相同。在學生理解了“什么”的意思后,可以啟發(fā)學生口頭造句。如,“這是什么顏色?”“你在找什么?”等。
“仔細”就是細心,指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來理解,使學生懂得正是小燕子細心去看,才發(fā)現(xiàn)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芍笇W生用“仔細”口頭造句,如,“媽媽做事很仔細!薄拔易鐾曜鳂I(yè),又仔細地檢查一遍!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設計06-08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案11-05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案04-01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案11-18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案(15篇)04-01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案15篇04-01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案通用15篇04-01
我進步了教學反思03-09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反思10-06
一次函數(shù)教學反思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