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發(fā)展測量技能,培養(yǎng)估測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教學重點:
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學難點: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建議:
第2~3頁的情境圖:是一幅較為形象的四位小朋友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估計、測量、討論的主題圖。在出示了主題圖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們愿意參與他們的討論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分別估計一下課本的長、寬、厚。在估計的基礎,引導學生運用測量的方法進行驗證。當學生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測量的時候,就問:“你們遇到什么問題了嗎?相互交流一下,可以怎么樣去解決它?”從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與厘米的進率。在學生掌握了這一部分知識的基礎上,要讓學生重點掌握1毫米的長度觀念。先介紹1毫米的實例,再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找找那些東西是1毫米,以加深他們對這個長度單位的感觀建立!白鲆蛔觥敝械木毩曨},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在小組中說一說,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練習一中第1題,一是考查學生的長度觀念,二是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水平。在做
此題時,先讓學生估測,不要急于用尺子測量。學生在判斷是否是正方形時,存在豎著看和橫著看的差別,可以采用轉動課本的方法反復對比。判斷后,再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第3題,含有兩項內容,一項是估計常見物品的長(或寬),另一項是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后,要讓學生對估計的結果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其目的是讓學生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及時矯正,提高自己的估測能力。
鑒于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教師應盡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
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在前兩年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在這一冊教材中繼續(xù)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對于毫米學生雖然沒有正式學過,但他們每人的學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說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教材先說明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訴學生,1厘米中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并讓學生數一數1厘米有多少毫米,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系是:1厘米=10毫米。接著教材通過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幣的厚度等實際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毫米,分米的認識
教學目的:1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
2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學會用毫米,分米作單位量物體的長度。
4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5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6 在實際操作中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建立毫米,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方法:直觀操作法,啟發(fā)式談話法。
學法指導:教給學生操作方法。
教具準備:直尺(1米),課件,紙條(40),一分硬幣40枚,棋子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找一生與師同站,其他學生發(fā)現“師生”之間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復習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長度。
〈2〉 師:在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時常用(厘米)作單位。
在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時常用(米)作單位。
3 出示一分硬幣引入
師:以厘米為單位測量一分硬幣的厚度,如何?為什么?
一分硬幣的厚不夠1厘米,而我們又想比較準確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辦?
二:新授
〈一〉 毫米
1 要想比較準確地量出一分硬幣的厚度,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厘米更小的單位,毫米來測量。(板書課題)
2 認識毫米
師:觀察直尺上除了較長的厘米刻度線外,還能發(fā)現什么?
師:1厘米中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長度就是(2)毫米。 你還知道幾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師:數一數,在刻度1和刻度2之間有多少小格?是幾毫米?
同樣的方法數3—4之間有多少小格?幾毫米?
自選1厘米數小格,匯報。討論發(fā)現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師:驗證:課件演示數小格。
4 量硬幣,感受1毫米
師:量一般物體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師小結。
生測一分硬幣的厚度,匯報。
師:指導學生借助1分硬幣表示1毫米。
5 練習
〈1〉 測量棋子任一條邊長,匯報。
〈2〉 課件出示練習題。
6 小節(jié):今后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或要求量的比較精確,就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二〉 分米
1 測桌面的寬用毫米作單位,怎么樣?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單位。(板書:1分米)
2 認識,感受1分米
師:在尺子上從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數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師;1分米和10厘米同樣長,說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ò鍟1分米=10厘米)
師:從刻度2到刻度幾是1分米?
師:用手勢表示1分米大約有多長。
3 分米條制作及應用
師:2人一張紙條,一人測出1分米,并在最后畫一條豎線,同桌用尺子測量檢查。如果不正確,另測;正確,沿線折疊。 師巡視指導。
師:用分米條測量桌子寬大約是幾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單位表示?
4 教學1米=10分米
同桌之間提問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師貼分米條)
師:共幾個分米條?10個分米條是幾分米? 和學過的多長很相似?為什么?
指名提問,師小結。
驗證:用1米長尺子測量得出 1米=10分米
三:練習
課件出示。(鞏固新知)
四:1 小節(jié):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
2 作業(yè):以毫米,分米為單位,測量家中物體長度,做一個記錄。
板書設計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重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難點: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并學會測量。教學準備:一分的硬幣,電話卡,光盤、學生尺及文具,測量表格。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誰能告訴大家我們學過那些長度單位。[板書]
2、你們能用手比一比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長?我們已成功進入長度單位王國,看看這里的小朋友用尺子在干什么?(生答)
3、生活中還要用到很多長度單位,快來看看吧。(出示課件)
4、長度單位的聰明猴也一起來和我們上課了,看看聰明猴在為什么為難呢!墩n件:聰明猴的難題》原來,有兩兄弟為了一枚一分硬幣的厚度爭吵了起來。哥哥說厚一厘米,弟弟說厚一毫米。你同意誰的意見?
5、當我們量較短較小的物體的長度或要求量的比較精確時,就要用毫米做單位。[板書:毫米]用字母mm表示。
二、感知
1、觀察引出“毫米”
師:請你認真觀察自己的尺子,尺子上除了我們學過的厘米外,還有什么刻度?生:厘米之間還有更小的刻度。
師:我們可以用兩支筆尖指出來,兩筆尖之間的這一小段的長度就是1毫米,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一毫米么?《找學生展示臺操作2-3》
預設:(看看其他兩個刻度中還有沒有1毫米了)。生:用手比1毫米的長度。師:糾正不太規(guī)范的。
師:那你現在能幫聰明猴解答一分硬幣到底多厚了么,是1厘米還是一毫米?你有什么感受?
生:1毫米特別短特別小。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1毫米師:1毫米確實太短太小了,所以就可以量較小物體的長度?蠢蠋熓种械倪@張銀行卡的厚度大約就是1毫米。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生:舉例。電話卡、身份證、充值卡等。
3、明確進率
師: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從0刻度起到刻度1中間有幾個小格?趕快數一數。生自己數。10個小格?茨愫屠蠋煍档囊粯硬灰粯印!墩n件:毫米的漸變》帶著學生一毫米一毫米的數,1毫米、2毫米、3毫米……10毫米。那刻度2到刻度3之間是幾毫米?1厘米=10毫米,那2厘米=?毫米你是怎樣想的.?
生:一個1厘米等于10毫米,兩厘米就是2個1厘米等于20毫米
7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90毫米=?厘米
4、練習
師:(1)同學們說的可真好,老師這有一根黃粉筆,想知道它有多長,誰能幫幫我。4厘米6毫米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預設:生1:1厘米1厘米地數,到4刻度就是4厘米,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再加上6毫米就是46毫米。
生2:從0刻度到4刻度是4厘米也就是40毫米,再加上6毫米是46毫米。師:在測量物體長度時要先看整厘米,整厘米是幾就是幾厘米,再數有幾小段。或者一厘米一厘米地數,看有幾個一厘米就是幾厘米,再看有幾小段。
5、測量
師:同學們都很會說,不知你們的動手能力怎樣,我這有一根彩筆,誰能幫我量出來。師:測量時要注意:物體一端對齊0刻度,末端對著那個刻度就是多長,沒有0刻度找一個刻度為起點,用末端刻度減去起點刻度就是他的長度。
6、請你測量出一分硬幣的厚度,并記錄下來。如果出錯:你是怎么測量的。
7、畫線段
現在請你畫一條長28毫米的線段。
三、綜合練習
1、34頁2題。
看來同學們在長度王國里旅行很愉快,可有個人還悶悶不樂呢,聰明猴、他想讓我們幫他闖過第二關?焐斐鑫覀冇褠鄣氖謳蛶退伞!墩n件:實物高度》預測:如果出現用錯單位的,用手比一比。
2、同學們真棒,闖過第二關了,看看第三觀!墩n件:文字敘述》
四、小結。
那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想說的。
五、延伸:那我們生活中還有那些物體的長度用毫米做單位。老師找到很多用毫米做單位的物體,你能在生活中找一找嗎?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1010
米—分米—厘米—毫米
m
dm
cm
mm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而且對即將學習的長度單位毫米、分米,許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所了解。因此,學生的數學現實和生活現實是比較豐富的。“毫米的認識”,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作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因此,教材安排了讓學生估、測、議等活動,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新知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在建立長度觀念時,對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易混淆,故教學中應講清它們之間的關系,比較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幣、橡皮等。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你們猜一猜,老師的身高是多少?
學生猜完后教師說明:老師的身高是1米58厘米。
師:米和厘米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兩個長度單位,請大家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 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米作單位?
師:請大家再用手勢表示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師:我們每天上課都要用到數學1號本,你們知道數學課本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厘米嗎?自己量一量。
生:1號本的長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寬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師:1號本的寬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長呢?
要想比較準確地量出1號本的寬,就要用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量。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毫米。
。1)師:1毫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拿起直尺認真觀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線以外,還有刻度線嗎?
(還有一些小刻度線,這些小刻度線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師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圖。
提問:從0刻度到刻度1是幾厘米?
教師讓學生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在刻度0到刻度1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從刻度1到刻度2是幾厘米?數一數,在刻度3到刻度4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這就是說,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師讓學生量一量1分硬幣的厚度,看夠不夠1毫米。
量完后教師說明: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生共同用手勢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1分硬幣,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幣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
教師指出:銀行卡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教師讓學生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幾毫米。
。5)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6)小組合作,每位組員挑一樣身邊的實物,量一量它的長度。匯報
(7)共同完成書P45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的)。
2、認識分米。
。1)引入分米。
、賱邮植僮鳎河脤W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課桌寬是多少?(當學生用“米”做單位量時,課桌寬不夠1米,用“厘米”做單位時,一一地量很麻煩。)
、讵毩⑻剿鳎耗愀杏X用一個多長的長度單位量課桌的寬比較合適?
③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有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芙處熣f明:像量課桌這樣的物體長度時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單位都不合適,我們要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⑤互相討論:這個單位規(guī)定為多少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厘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匯報并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眃m”(板書,把課題補充全:分米的認識)
。2)問: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的長度,表示出2分米的長度。
。3)學生用直尺量1米長的繩子,每1分米做一個記號,問: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4)練習質疑。
討論完成:書本下面部分。
三、 利用知識,解決問題
1、 書本練一練
2、 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蠟筆長6( ) 跳繩長2( ) 課桌高7( )
粉筆長75( ) 鋼筆長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塊橡皮厚12( ) 旗桿高9( )
四、 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 布置作業(yè)
板 書
毫米 分米的認識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作 業(yè)
1.抄寫“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5次
2.同桌互量從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長?
3.作業(yè)本上畫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長的線段。
反 思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學生對毫米、厘米、米之間的'關系易混淆,教師運用正誤辨別、實物比較的方法使學生能正確、深刻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
課件、直尺一把。
學生準備:
一枚一角硬幣
教學過程:
一、故設障礙,導入新課
1、填合適的單位
一棵樹高6( ) 老師高1( )60( ) 橡皮長5( ) 一角硬幣厚2( )
2、動手測量數學書長多少?
測量很短的物體長度或者要準確測量物體的長度,就要用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量。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建立表象
1、認識毫米。
(1)請同學們拿起直尺認真觀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線以外,還有刻度線嗎?(還有一些小刻度線,這些小刻度線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師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圖
提問:從0刻度到刻度1是幾厘米?
教師讓學生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在刻度0和刻度1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從刻度1到刻度2是幾厘米?數一數,在刻度1和刻度2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從刻度3到刻度4是幾厘米?數一數,在刻度3和刻度4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這就是說,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出示實物銀行卡和電話卡,告訴學生它們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教師讓學生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幾毫米?
。5)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三、強化練習,觀念清晰
1、教科書第3頁 “做一做”中的題目。
2、算一算
3、辯一辯
4、改一改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表象。
2、通過實際測量,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并提高估測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1、課件、尺、軟盤;2、學生準備:彩紙條、剪刀、1分硬幣、電話卡或銀行卡。
教學過程:
一、 故事導入
師:(演示課件)有一次課間,幾個小朋友在一起討論什么兵器最厲害。紅紅說:“我覺得寶劍最厲害!泵髅髡f:“不,我覺得孫悟空的金箍棒最厲害,你看它能伸縮,可長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長到1米,甚至幾百米、幾千米,還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問:在剛才他們的談話里,你能找出一些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嗎?(米、厘米)
師:對!我們已經學過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板書:米 厘米),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嗎?1厘米呢?我們測量教室門的高度用什么單位比較好?量一支鉛筆的長度該用什么單位呢?
[評析: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量物體的經驗,并在前面的學習中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通過復習舊知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又用孩子熟悉的神話人物孫悟空引出新知,讓學生覺得有趣,促進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
師:(課件演示)然后,紅紅問了一個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厘米還短,或是比1厘米長但比1米短,我們怎么來知道它的長度呢?”所以今天我們要繼續(xù)學習關于長度單位的知識。
二、 探索實踐
。ㄒ唬┱J識分米
1、量一量
師:請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長邊和短邊大約各是多少厘米?(學生回答)
師:一般來說,文具盒長約是20厘米,寬大約是10厘米。(邊說邊板書:10厘米)
師:(示10厘米的彩條)像這樣10厘米長的線段我們還可以用另一個單位來表示長度——分米(板書課題: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在“10厘米”后板書:是1分米)那么,20厘米就是多少?(2分米)
學生齊讀:10厘米是1分米
2、認一認
(1)師:請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長。1分米可以從哪里到哪里呢?(請學生上實物投影指出)也就是說1分米相當于多少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學生齊讀。
問:你的尺上有幾個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體驗:
、 請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劃出1分米。我們現在比劃的就是一柞的長度,一柞大約是1分米。比劃給同桌看。
、 一人比劃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計得對不對。
③ 拿出彩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斷,一起量一量,看誰估計得最準確。
[評析:讓學生大膽估測,并把估測與實際測量相結合。通過在直尺上比劃、空手比劃和估計彩紙條上1分米的長度,從借助測量工具到直接估測長度,逐漸加大了測量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分米的認識,初步培養(yǎng)估計的能力和意識。雖然學生估計的1分米并不十分準確,但只要是較接近的,都應予以鼓勵。]
3、畫一畫
(1)師:你能用尺畫一條1分米的線段嗎?你準備怎樣畫?先和同桌說說,再畫在紙上。
(2)交流:你是怎樣畫的`?請學生上實物投影展示匯報。
(3)師:(邊說邊畫)1分米我們可以從刻度0畫到10的地方,可不可以從1開始畫起呢?這樣應該畫到哪里了呢?(11)為什么?如果從2開始畫呢?從3呢?
[評析;讓學生知道從尺上的任意刻度起,都能畫出1分米的線段,培養(yǎng)思維靈活性。]
師:只要畫滿10大格,就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4)請你幫同桌量一量,看看畫的線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4人小組相互說說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
全班交流。(插座邊長、軟盤邊長、粉筆長……)
5、數一數
師:(示米尺)誰來數一數,1米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樣數的?結果怎樣?(板書:1米=10分米)學生齊讀。
6、實踐操作:“想想做做”第4題
。ㄊ菊n件)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課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說說接近幾分米。
先讓學生目測一下幾分米,再測量。
[評析:學生目測的數據與結果有差距,但通過目測再讓他們去實際測量,學生又一次感知長度,培養(yǎng)了估計能力。]
。ǘ┱J識毫米
1、師:我們以前量過數學書的長邊和短邊,現在老師想請你幫個忙,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同學們有的說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有的說1厘米不到,老師還想知道得更準確,該怎么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個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接著板書課題:和毫米)
2、小組學習
。1)師:在學習毫米時,老師想請小朋友們自己去發(fā)現關于毫米的知識。
示學習步驟:
、 直尺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請你在尺上找出來。
、 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有多少毫米。
③ 在我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請你量一量。
。2)學生4人小組學習。
[評析:學完分米再來學習毫米,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因此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發(fā)現。由于二年級學生的自主認知能力還較弱,出示具體的學習步驟,讓他們能進行有效的學習與討論,從而體驗毫米的含義。]
。3)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總結:① 直尺上1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② 1厘米中數出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所以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學生齊讀。
、 (示實物并量一量)1分硬幣的厚度、電話卡或銀行卡的厚度、書上數出10張紙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問:還有別的物體嗎?
3、師:現在請你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教師演示)
同桌互相比劃,用一分硬幣插進去量一量對不對。
4、(示課件)你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嗎?請學生說一說。
師:比如測量降雨量、量小螞蟻的身長。(教師適當解釋)
三、 總結
1、問: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師:加上前面學習的米和厘米,我們已經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從大到小分別是:米、分米、厘米、毫米。今天我們還知道了這些單位之間的一些關系。(學生齊讀: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評析:在教學中已經通過對直尺的觀察,溝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十進關系,進一步總結使學生形成概念。]
2、師:那么現在再來看看前面紅紅提出的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厘米短該用什么單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長呢?(分米)超過1米的長度也可以用分米做單位。
[評析:聯系導入的故事復習,前后呼應。]
四、 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2題
同桌相互說長度,并說說是怎樣想的。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3題
小組討論、交流,然后請1-2組匯報。
3、“想想做做”第5題
學生回答,說說怎樣想的。
4、“想想做做”第6題
(1)學生判斷,集體反饋。
(2)學生用尺量。
5、量自己的拇指寬大約是多少毫米。
[總評:本課從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到進行實際測量,學生均以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方式完成。教學分層次展開,教學分米的認識通過量一量、認一認、畫一畫、找一找、數一數等幾個步驟,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在此基礎上教學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放手讓學生用眼觀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腦思考,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為他們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舞臺,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偈箤W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②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③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軒椭鷮W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重點:毫米產生的意義及用毫米作單位進行實際測量
教學難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2、你能比劃一下1厘米嗎?
能估計我手里的( )的長度嗎?想不想知道它的實際長度呢?它有5厘米。
你的手張開,拇指和食指間的距離大約是多少?
二、學習毫米產生的意義
1、估計數學書的長,動手量一量
、賻煟何覀兠刻於冀佑|的數學書,你知道它有多長嗎?
、谀隳芄烙嬕幌聠?指名匯報幾個。
、墼趺粗勒l估計得更準確些呢?測量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放在哪個位置測量會更準確呢?(在投影儀上演示、課件再演示。)
④趕快動手量一量吧!每個人都試著量一遍。
匯報交流:數學書的長度為21厘米。
2、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寬并測量驗證
、倜總人先估計
②量前先思考:尺子應該放在哪里測量比較準確呢?
③動手量一量
測量時,如果發(fā)現了什么問題,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一下,把測量得到的結果先記在腦子里。
、軈R報交流:
寬:14厘米多 14厘米多8小格
3、設疑揭題
這多的8小格在數學上是怎么表示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毫米的認識。
三、探究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
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我們就要用到毫米這個單位。
1、請大家拿出直尺仔細觀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你還發(fā)現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請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長度,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幾個小格?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2、課件演示,建立直觀的表象。
0——1厘米之間是1厘米,有10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毫米可以用國際通用字母mm表示。
除了0——1厘米之間,還可以從哪里看出來呢1厘米就是10毫米呢?能不能用1句話來概括一下?(相鄰的兩個厘米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也就是10毫米)
3、請學生用毫米這個單位表達數學書的寬(8毫米是哪一部分?再多幾毫米就是15厘米了?)
問:測量數學書的厚應該用什么單位?為什么要用到毫米這個單位呢?你估計它有幾毫米呢?量一量吧!
四、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學生在尺子再來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2、請你量一量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3、動手比劃:用拇指和食指夾住1分硬幣,再輕輕將硬幣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間的空隙有多大,就是1毫米有多長。同桌互相比劃1毫米,看誰比劃的準確?1毫米的長度給你什么感受?
4、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或者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5、你估計幾頁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把這幾頁捏緊后用尺子驗證一下,多了或者少了就調整一下,然后數一數,大概有幾頁?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呢?
提供資料:自動鉛筆芯的粗細、圓珠筆芯粗細、降水量等
五、鞏固應用
1、讀一讀
師:多幾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比比誰的眼力好
、傧扰袛鄡蓚圖形中哪個是正方形?
、诹恳涣,看看你的判斷對不對?
你量的結果如何?量了幾次?為什么你只量了兩次就夠了呢?
正方形除了四條邊相等外,還有什么特征?
、壅n件顯示結果:
1厘米8毫米如果以毫米為單位就是 毫米?
、芊此继嵘簽槭裁吹诙䝼圖形長和寬是不相等的,我們卻看不出來呢?
明明第一個圖形是正方形,為什么看起來卻不象呢?(因為同樣長的一條線段,用眼睛觀察,往往會覺得豎放比橫放長一些。這就是在生活中為什么穿豎條的衣服讓人感覺個子高一些的原因。)
因此,我們在判斷圖形是否屬于正方形,不能僅靠眼睛看,還必須用工具來測量一下。
3、比比誰的手更巧
量出每條邊的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4、小馬虎的日記
早上,我們坐在長約8毫米的教室里,等著老師來上課。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毫米的認識”,老師來了后發(fā)給每個人1枚厚度約是1厘米的1分硬幣。我估計了一下老師手里拿的粉筆的長度約為7米5毫米,我手里剛開始用的鉛筆長度約為15毫米,我估計鉛筆盒的高度大約為20厘米。老師讓我們量一量橡皮的長度,約為8毫米。
你想對小馬虎說點什么什么?
布置今天的課外作業(yè):寫1篇數學日記。
六、小結收獲
說一說,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8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課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教材編排的內容很充實,由于有較多的學生操作活動,又是一節(jié)低年級數學概念課,所以把這一課上扎實上好不容易。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jié)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jié)課的設計,本著“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直觀表象。
2.使學生在實際測量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會測量一些物體或線段的長度,并提高估測能力。
3.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尺,軟盤。
2.學生準備:彩紙條,剪刀,1分硬幣,電話卡或銀行卡。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談話:(演示課件)有一次課間,幾個小
朋友在一起討論什么兵器最厲害。紅紅說:“我覺得寶劍最厲害!泵髅髡f:“不,我覺得孫悟空的金箍棒最厲害。它能伸縮,可長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長到1米,甚至幾百米、幾千米,還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問:在剛才他們的談話里,你能找出一些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嗎?(米、厘米)
引導:對!我們已經學過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板書: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畫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嗎?1厘米呢?我們測量教室門的高度用什么單位比較好?量一枝鉛筆的長度該用什么單位呢?[說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一些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通過復習舊知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孩子們熟悉的神話人物孫悟空又能讓學生覺得有趣,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
設疑:(課件演示)紅紅又問了一個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厘米還短,或者比1厘米長但比1米短,又該怎樣表示它的長度呢?”
指出: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關于長度單位的知識。
二、認識毫米。
(1)引導:我們以前量過數學書的長邊和短邊,現在老師想請你幫個忙,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學說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有的說1厘米不到,老師還想知道得更準確,該怎么辦呢?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完成課題板書:分米和毫米)
(2)小組學習。
、俪鍪緦W習步驟。
直尺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請你在尺上找出來。
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請你找一找、量一量。
、趯W生分小組自主學習。
[說明:考慮到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因此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還較弱,所以出示了具體的`學習步驟。這樣,能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與討論,從而理解毫米的含義。]
、蹍R報:通過小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追問:1厘米中數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3)提問:你能用手比畫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嗎?
教師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學生互相比畫,并用一分硬幣進行檢驗。
(4)你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嗎?互相說一說。
三、總結
1.提問: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問:連同前面學習的米和厘米,我們已經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你能把這些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
[說明:在教學中已經通過對直尺的觀察,初步溝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總結能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2.提問:那么現在再來看看前面紅紅提出的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厘米短該用什么單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長呢?(分米或厘米)
四、鞏固練習
1.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看圖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啟發(fā)學生用不同方法確定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
2.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先讓學生在書上填一填,再組織交流,啟發(fā)學生說清楚選擇的理由。必要時,可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
3.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先讓學生自由判斷,再啟發(fā)學生通過實際測量驗證猜想。
反思:分米和毫米一課重點是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都能比劃出1分米、1毫米大約有多長,并能很快地說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大部分學生也能正確利用知識解決一些問題,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不會靈活運用,還有個別學生不認真審題。如黃瓜長2( ),在認識厘米和米時,也曾有類似題:黃瓜長25( ),卻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厘米”。
學生在頭腦中對四個長度單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長度表象,但多數學生僅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遇到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物體的長度中就缺乏了解決的策略。
課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則關于長度單位運用錯誤的笑話: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于是我拿出來讓學生來讀一讀這段文字,剛讀了兩句,班中便發(fā)出了“啊”的驚訝聲,讀到最后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故意疑惑地問:“笑什么呢?”學生馬上按捺不住了,“2分米長的床只有兩個這么長,怎么睡人呀!”“1厘米的牙刷這么長,那只能小人國的人用了!”……紛紛邊說邊用手比劃著!皩ρ,你們在選擇單位時,可要注意了,可以用我們身邊的“尺”,比如“一庹”、“一拃”、“一步”等來比劃一下,看看自己填得是否合理!
這樣,學生在比劃和說理想結合的過程中,拉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更深刻地明白自己就像隨身帶了一把尺,可以隨時進行估測。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9
課題:認識分米和毫米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學生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學會估測,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3.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分米作單位量出物體的長度。
難點: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實際測量中的靈活應用。
教學資源
米尺、直尺、硬幣、橡皮。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故事引入:森林里住著一群可愛的小動物,有獅子、狗熊、小猴、小狗等。一天,獅子大王宣布要選出最聰明的一個小動物來當它的助手。
小學教學設計☆
小動物們可激動了,個個都想當獅子大王的助手。這不,選拔考試開始了,想不想去看看呀?
獅子大王是這樣選拔的:請你說出這些測量的結果?
一棵大樹高8(),一片樹葉長8(),一個鉛筆盒長2()
前兩道題小動物們都順利過關了,可輪到第3題,意見大了。小兔說:“這個鉛筆盒長2厘米!毙」氛f:“這個鉛筆盒長2米。”小猴說:“這個鉛筆盒長2分米!钡降啄囊粋小動物的答案是正確的呢?小朋友你們能給它們當個裁判嗎?學生討論。
二、引導探索
。ㄒ唬┱J識分米
1.先讓學生說一說,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聽到過“分米”這個詞?
2.教師強調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長。并且請大家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長度,同桌之間相互交流一下。
3.體會1分米的長度。
教師:請同學們在發(fā)的硬紙條上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把它剪下來。告訴學生,這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閉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勢比劃一下,最后再用分米卡驗證一下。
教師:現在小朋友對1分米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了,你們能互相說說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
小學教學設計☆
4.教學1米=10分米
教師:現在請小朋友們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然后每組的組長匯報結果。
5.多層訓練,加深對分米的認識。
。1)量一量數學課本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分米。
教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哪兒是數學課本的長邊,就去把長邊摸一摸,再量一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3)教師:請小朋友們估計以下自己的課桌和凳子的高大約是幾分米,然后小組合作量一量課桌和凳子的高度分別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幾分米?
。ǘ┱J識毫米
1.讓學生嘗試量書本的厚度,各自交流測量結果。引導學生認識到:當測量結果不滿1厘米時,我們需要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
2.組織學生交流,自己對1毫米的認識理解。然后組織學生觀察直尺: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并實際量一量,進一步感知1毫米。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的長度。
3.體驗毫米的用處:你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呢?組織學生討論。
4.想一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5.引導學生把四個長度單位排排隊,體會大小關系。
小學教學設計☆
6.多層練習,鞏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說出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各是幾毫米?并且說說自己是怎么數的?
。2)選擇自己帶來的任意一樣物體,量量它的厚度或長度是幾毫米。
7.小結:今后,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就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三、綜合練習
教師: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過四個長度單位了,你能靈活運用它們嗎?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四、課堂總結
教師:今天,我們重點學習了哪兩個長度單位?你有收獲嗎?你覺得自己學得怎樣?
總結提煉:是啊,我們已經認識了米、分米、厘米、毫末這四個長度單位。用毫米作單位可以量更小的物體和更短的長度,并且能量得更準確,為了度量的方便,在量稍長的物體的長度時,可用分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用米作單位。小朋友們要根據不同物體的長度采用不同的長度單位并加以運用。
小學教學設計☆
板書設計
認識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數出數量是8的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8。
2、知道8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8以內數的大小,掌握8的組成。
教學準備:蘋果數字卡片,掛圖,計數器。
學具準備:圓片或小棒:
教學重點:會讀、寫8,會比較8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會讀、寫8,掌握8的組成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復習
1、問:6可以分成幾和4?7可以分成2和幾?5可以分成3和幾?3和4組成幾?
2、按順序填數
3
5
7
6
4
2
填完后從大到小讀數。
三、新課
1、教學8的認識
出示主題,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并提出問題。
﹙2﹚小朋友,圖上畫的是什么?天空有幾只鳥,圖上有幾個蘋果?﹙8只大雁,8個蘋果﹚
﹙2﹚拿出撥好的7顆珠子,請學生數,問:添上1顆一共是多少顆?引導回答。
﹙3﹚小朋友們,我們通過觀察和數數,知道天空有8只鳥,圖上有8個蘋果,計數器上的8顆珠子,都可以用8來表示它們的數量,我們還知道了7添上1就是8,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個新的數字寶寶8。
板書:8﹙領讀數字8﹚,指名讀8。
﹙4﹚分析字形,大家想一想,看數字8的形狀像什么?引導回答:8的形狀像小葫蘆,寫的時候也是一筆寫成,拐彎的地方要圓滑。與學生一起找到起筆的地方,讓學生伸出手指順著黑板上的8寫一遍。﹙學生用手指在桌上寫﹚
指名板讀
﹙5﹚請學生拿出8個圓片或8根小棒。
﹙6﹚教師在計數器上先撥7顆珠子,讓大家數一數再撥,問一共是幾顆?用幾表示?想一想,7添上幾是8?8在幾的后面?8的前面是幾?
通過回答,數數:從0到8數一遍,再從8到0數一遍。
1、比較大小﹙7和8的`大小﹚
出示點子圖,讓學生獨立數數,比較大小,并填寫符號。
指名回答誰大誰小。
齊讀:7小于8,8大于7,2、小朋友們,我們認識了數字寶寶8,現在我們來把蘋果分在兩邊盤子里,看有幾種分法全班一起來分一種,其余的請學生分,教師集體訂正。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比比看誰的分發(fā)多。
教師示范分,引導學生得:8可以分成7和1。
教師:“我們大家分了一種,小朋友們拿出圓片來代替蘋果分一下,還有幾種分法”。
分組討論,指名回答,教師用蘋果數字卡片板書8的組成。﹙卡片貼在黑板上﹚
引導學生得出交換位置的結果。
讀8的組成。
4、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數字8,知道它可以表示數量是8的物體;學會了讀寫8,掌握了8的組成,知道了8的組成,知道8比7大,也比1到6幾個數都大。
活動延伸:
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是8的物體,并把它分一分。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甜甜的夢》第一課,實際上是長度單位的認識。本節(jié)課是以厘米這個長度單位為紐帶,將米、分米和毫米聯系起來。借助測量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表象,認識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教材引導學生參與多種活動,把估測活動貫穿于整個測量過程之中,使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逐步形成長度概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對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勢表示它們的長度,同時學生初步學會了測量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實際測量活動中,經歷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的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尺子進行測量;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的操作過程建立長度認識。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產生對身邊事物長度的關注與好奇心,以及積極參與測量的愿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難點: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
五、教具準備:
常規(guī):米尺、小尺子、一分米長的'紙條、一分硬幣 多媒體:課件
六、學具準備:
直尺、一分硬幣、紙條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
師: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了測量物體的長度,現在我們來一起復習一下。(多媒體課件)
1. 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 )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 )和( )
2. 測量較長的物體一般用( )作單位,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 )作單位。
3. 1米=( )厘米 生:(看大屏幕說一說) 師:通過復習,你們掌握得還不錯。同學們下面我們大家一起再用手來比劃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長。
生:(一起比劃1米和1厘米)
師:(出示課件)誰能從尺子上找一找哪是1厘米?
生1:從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生2:從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
生3:從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生4:從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
設計意圖:復習長度單位厘米、米以及他們之間的進率,同時感受1米和1厘米有多長。
二、新授
活動一:認識毫米
師:拿出1分錢的硬幣,你能測量一下1分錢硬幣的厚度大約多少?
生:不到1厘米。
師:如何表示這不到1厘米的物體的長度呢?這就需要我們再來認識的一位新朋友——毫米,毫米也是一個長度單位,它用字母mm表示。
師板書:毫米 mm 師:(課件演示)同學們繼續(xù)觀察尺子,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你能看到了什么?
生:有一個一個的小格。 師:尺子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師:你再來數一數1厘米之中間有多少毫米。一組數從刻度0到刻度1,二組數從刻度1到刻度2,三組數從刻度2到刻度3,看看你們數的結果是不是一樣。
生: (拿出尺子數)
生1:10毫米。
生2:10毫米。
生3:10毫米。
師:也就是說1厘米 = 10毫米
師板書: 1厘米 = 10毫米
師:現在同桌再來一起測量一下1分錢硬幣的厚度大約多少?
生:這個硬幣的厚度大約1毫米 。
師:看老師也測量了一下,(出示課件)它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你能借助這1分錢的硬幣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
生演示
師:看到用手勢表示出來的1毫米,你有什么感覺?
生:1毫米特別的短。
師:現在我們學習了毫米這個長度單位后就能更準確的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下面我們看大屏幕,這根曲別針多長?說說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從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2之間占了8個小格,也就是8毫米。這根曲別針長1厘米8毫米,也就是18毫米。
師:這根鐵釘長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從刻度0到刻度2是20毫米,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占了8個小格,也就是8毫米。這根鐵釘長( 28 )毫米。
師: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三個長度單位了,它們是毫米、厘米、米,我們再一起用手來比劃一下看看1米、1厘米和1毫米有多長。 生用手來比劃。
設計意圖:以不到1厘米長的1分錢的硬幣的厚度,引入毫米的認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發(fā)現以前知識不能解決遇到的問題,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需求,在測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長,認識毫米和厘米之間關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活動二:認識分米
師:現在拿出老師發(fā)的紙條,同桌一起測量一下它有多長。
生: 10厘米
師:其實10厘米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1分米,分米是我們這節(jié)課認識的第二個新朋友。(師板書:分米 dm)
師:那么1分米到底有多長呢?
生:1分米就是10厘米
。◣煱鍟1分米= 10厘米 )
師: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
師:(課件展示)這是一把1米長的米尺,這個藍色部分是1分米,讓我們1分米1分米的數,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1米=10分米。
師:對,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就是1米=10分米(板書)快在小組內說一說并記住它們的關系。
1米 =10分米 10分米= 1米 板書:1米 =10分米
師:請看黑板,我們認識了兩個新朋友(毫米、分米)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板書)
師:加上我們原來所學的米和厘米,他們都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叫做長度單位。請閉上眼睛想一想我們都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呢?你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一下嗎?現在同桌兩人相互說一說:毫米——厘米——分米——米 (找生邊說,其余同學用手勢表示)
師:我們以后在測量物體時,該怎樣選擇長度單位呢?(生說)
師: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4個長度單位了,這有一本書測量后忘記了寫單位,你來給它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展示)
生:這本書長2( 分米 )寬14( 厘米 )
設計意圖:在動手的測量1分米的紙條時,進而認識分米這個長度單位。并知道1分米=10厘米。通過觀察米尺,找出分米與米之間的關系(1米 =10分米)以及用字母表示分米。
三、練習鞏固、拓展延伸
智慧大闖關:
設計意圖:不斷提升難度來綜合診斷對長度單位的感知。
四、本課總結
師: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還有哪些收獲?
生:認識了毫米、分米 知道了......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了解學生的收獲,反饋教學的所得。
板書設計: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mm 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通過創(chuàng)設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教學中,我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第一位。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 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并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著通過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厘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松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長度是1分米的物體。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2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課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 本課教材編排的內容很充實,由于有較多的學生操作活動,又是一節(jié)低年級數學概念課,所以把這一課上扎實上好不容易。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jié)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jié)課的設計,本著“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保箤W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直觀表象。
。玻箤W生在實際測量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會測量一些物體或線段的長度,并提高估測能力。
。常箤W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準備
。保處煖蕚洌赫n件,尺,軟盤。
2.學生準備:彩紙條,剪刀,1分硬幣,電話卡或銀行卡。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談話:(演示課件)有一次課間,幾個小
朋友在一起討論什么兵器最厲害。紅紅說:“我覺得寶劍最厲害!泵髅髡f:“不,我覺得孫悟空的金箍棒最厲害。它能伸縮,可長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長到1米,甚至幾百米、幾千米,還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問:在剛才他們的談話里,你能找出一些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嗎?(米、厘米)
引導:對!我們已經學過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板書: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畫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嗎?1厘米呢?我們測量教室門的高度用什么單位比較好?量一枝鉛筆的長度該用什么單位呢?
。壅f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一些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通過復習舊知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孩子們熟悉的神話人物孫悟空又能讓學生覺得有趣,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
設疑:(課件演示)紅紅又問了一個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厘米還短,或者比1厘米長但比1米短,又該怎樣表示它的長度呢?”
指出: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關于長度單位的知識。
二、認識毫米。
。ǎ保┮龑В何覀円郧傲窟^數學書的長邊和短邊,現在老師想請你幫個忙,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學說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有的說1厘米不到,老師還想知道得更準確,該怎么辦呢?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完成課題板書:分米和毫米)
(2)小組學習。
、俪鍪緦W習步驟。
直尺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請你在尺上找出來。
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請你找一找、量一量。
、趯W生分小組自主學習。
。壅f明:考慮到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因此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還較弱,所以出示了具體的學習步驟。這樣,能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與討論,從而理解毫米的含義。]
③匯報:通過小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追問:1厘米中數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ǎ常┨釂枺耗隳苡檬直犬嫵觯焙撩状蠹s有多長嗎?
教師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學生互相比畫,并用一分硬幣進行檢驗。
。ǎ矗┠阒滥男〇|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嗎?互相說一說。
三、總結
。保釂枺何覀兘裉鞂W習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問:連同前面學習的米和厘米,我們已經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你能把這些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
[說明:在教學中已經通過對直尺的觀察,初步溝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總結能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玻釂枺耗敲船F在再來看看前面紅紅提出的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厘米短該用什么單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長呢?(分米或厘米)
四、鞏固練習
。保笇瓿伞跋胂胱鲎觥钡冢差}。
先讓學生獨立看圖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啟發(fā)學生用不同方法確定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
。玻笇瓿伞跋胂胱鲎觥钡冢殿}。
先讓學生在書上填一填,再組織交流,啟發(fā)學生說清楚選擇的理由。必要時,可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
。常笇瓿伞跋胂胱鲎觥钡冢额}。
先讓學生自由判斷,再啟發(fā)學生通過實際測量驗證猜想。
反思:
分米和毫米一課重點是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都能比劃出1分米、1毫米大約有多長,并能很快地說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大部分學生也能正確利用知識解決一些問題,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不會靈活運用,還有個別學生不認真審題。如黃瓜長2( ),在認識厘米和米時,也曾有類似題:黃瓜長25( ),卻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厘米”。
學生在頭腦中對四個長度單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長度表象,但多數學生僅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遇到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物體的長度中就缺乏了解決的策略。
課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則關于長度單位運用錯誤的笑話: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于是我拿出來讓學生來讀一讀這段文字,剛讀了兩句,班中便發(fā)出了“啊”的驚訝聲,讀到最后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故意疑惑地問:“笑什么呢?”學生馬上按捺不住了,“2分米長的床只有兩個這么長,怎么睡人呀!”“1厘米的牙刷這么長,那只能小人國的人用了!”……紛紛邊說邊用手比劃著!皩ρ,你們在選擇單位時,可要注意了,可以用我們身邊的“尺”,比如“一庹”、“一拃”、“一步”等來比劃一下,看看自己填得是否合理。”
這樣,學生在比劃和說理想結合的過程中,拉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更深刻地明白自己就像隨身帶了一把尺,可以隨時進行估測。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3
一、揭題示標
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百寶箱)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東西嗎?(想)但是老師暫時還不能告訴你們,不過看大家這么可愛,老師可以向你們透露一點兒內幕,這里面的所有寶貝都和今天學的新知識《毫米的認識》有關,(板書課題)那還等什么,我們趕快一探究竟吧!請看我們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知道毫米是長度單位,并知道1毫米有多長。
2、能正確使用毫米這個長度單位。
3、會說出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R讀)(大家有沒有信心完成?)(有)
要完成我們的學習目標,那就需要大家認真的自學,下面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自學指導。
一、 自主探究。
自學指導(1)
自學課本21面,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1、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厘米?
2、用尺子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當測量結果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
3、 在什么情況下,要用毫米作單位?
。〞r間3分鐘,比一比,看誰自學的又快又好!)
現在開始! 好,停!誰來回答第1個問題, 那么誰能說一說用尺子量出的數學書的長、寬、厚各是多少? 當測量結果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用毫米表示)用字母表示.
大家真會自學!學的這么好,那讓我們乘勝追擊,請看自學指導(2)。
自學指導(2)
自學課本22面,再次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1、觀察尺子,找到1厘米,數一數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幾小格?其中的1小格就是( )。
2、數一數,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發(fā)現厘米和毫米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3、1毫米有多長?同桌互相用手比一比,說一說。
4、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ㄗ詫W時間:4分鐘)
二、 合作提升
自學完了,自學效果怎么樣呢?現在我們就來檢測一下。
拿出我們的尺子,結合認真的數一數。
。啊笔牵崩迕,中間有( )個小格
1~2是1厘米,中間有( )個小格
。病呈牵崩迕,中間有( )個小格
你發(fā)現了什么?
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且每一小格的長度相等,即: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那么1毫米有多長呢?首先,我們自己先在尺子上找一找,比一比,然后請一位同學到講臺上也幫老師找一找,比一比。(演示)
如果我們不用尺子,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嗎?
(兩個手指之間很小的縫隙就是1毫米,全班伸出小手演示)
好!現在就讓1毫米的長度深深的留在我們的腦海里,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
睜開眼睛,再次用手勢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自己想一想,說一說。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物品呢?現在就到老師的百寶箱揭秘的時候了,
。ㄕ故俱y行卡、小明星、身份證、五角硬幣、鑰匙、尺子、快餐杯等物品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我們認識了毫米,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我們先在尺子上數一數1厘米里有多少個1毫米?
(1厘米里有10個1毫米)
我們一塊對著再數一數。(1厘米里有10個1毫米)
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是:
1厘米=10毫米
三、 鞏固運用
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毫米并且知道了1厘米=10毫米,那你們下面敢不敢接受老師的挑戰(zhàn)?
1.讀出下面圖形的長度。(出示)
你們會用毫米讀出長度,那你們會用毫米測量長度嗎?我們來檢測一下。
下面的幾種測量方法正確嗎?為什么?(出示)
我們來實際操作一下,看誰量的又快又準!
2. 量一量。 (出示)
3.下面我們來看一看誰擁有一雙像孫悟空那樣的火眼金睛,請你閱讀明明的一篇日記,找出日記中用錯了的單位,并比一比,說一說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
20xx年9月17日 星期四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厘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3厘米高的'衛(wèi)生間,拿起了12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我跑步到學校,看到180米高的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16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我們一塊用正確的單位把明明的日記讀一遍。
4、 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出示)
5、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再用一句完整的話表示出圖的意思。(出示)
四、總結解惑
通過我們的交流學習,這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 還有什么疑惑嗎?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教材P22~27,千米、分米、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2、在實際的測量活動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能估計物體的長度,記憶部發(fā)展估測意識。
3、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產生對身邊事物長度的關注和好奇心,以及積極參與測量的愿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法:
啟發(fā)引導法、示范法、教授法
學法:
合作學習法、自主練習法、觀察比較法、實際操作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準備:
學具、投影、情境圖
教學過程:
活動程序與教師提示
學生活動
關注要點
活動一:
師:同學們喜歡孫悟空嗎?今天讓我們看看孫大圣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有趣的問題?
你從圖中發(fā)現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解決同學們提出3個問題。
學生看圖,找出圖中的信息。
學生自由交流。
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通過欣賞圖片,產生學習興趣,為學習知識打好基礎。
鼓勵學生按順序找出數學信息。
活動二:
1、1毫米有多長?
師:請同學們觀察小尺,你有什么發(fā)現?
直尺上1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想一想,毫米和厘米有
什么關系。
師總結:1厘米就是10毫米,也可以說10毫米是1厘米。
板書:1厘米=10毫米
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你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用毫米表示合適?
2、1分米有多長?
師:你知道一分米有多長嗎?觀察直尺,找到10厘米,10厘米的長度就是1分米,或者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書:1分米=10厘米
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呢?
3、1千米有多長?
1米有多長?用手筆劃一下。1千米就是1000個1米這么長,也就是1千米是1000
米,也可以說1000米是1千米。
板書:1千米=1000米
千米也可以叫公里,想一想你在什么時候看到或聽到過這個詞?
總結:今天我們學的毫米、分米、千米,還有前面學的厘米、米,他們都是計量物體長度的單位,叫做長度單位。
學生觀察小尺,交流發(fā)現。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生鞏固厘米和毫米的關系。
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相互交流,最后合作。
利用直尺,讓學生找到1分米的尺度。直觀認識1分米。
學生自由猜測,尋找生活中長度大約是1分米的物體。
學生想象1米的長度,聯想1千米。
學生回答
學生記熟,并能明確長度單位有哪些?
通過觀察,激發(fā)學生興趣。
學生是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1厘米和1毫米的關系。
空間感受1毫米的長度,進一步鞏固1毫米的概念。
直觀感受1分米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直觀性。
聯系生活鞏固掌握分米的概念,體驗生活中學數學的樂趣。
學生能否準確說出1米的長度。
活動三:
自主練習:
1、第1題:用手勢表示長度。
2、第2題:估一估,量一量
3、第3題:填一填
4、第4題:在()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5、第6題:簡單計算
學生小組先練練,后指名活動。
學生說估測的方法再進行實際測量。
學生先獨立解答,全班交流,換算法。
學生先介紹動物,然后選擇合適的單位。
學生小組討論計算方法,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度單位,加深認識。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測量和估測的能力。
體會高級單位名數和低級單位名數互化的.方法。
使學生了解關于動物的常識,對學生進行愛護動物的教育。
學生能否用正確的方法解答,是否明確換算。
活動四:
課外實踐:
教師因地制宜,選擇身邊感興趣的物體實行實際測量。
我學會了嗎?
1、你知道應該用什么樣的長度單位嗎?
2、你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量一量、說一說。
3、有關長度的知識你還知道哪些?
學生課外活動,整理數據。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獲得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
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活動五:
師:說一說你今天學到了哪些數學知識?
學生對整堂課的學習內容作簡單回顧。
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總結。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估計、測量、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通過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傾聽能力,并在學習活動中滲透一定地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教學重點: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學具準備:一人一張光盤,一把直尺。同桌一份活動物品(2枚一分硬幣,一枚一元硬幣,2張識字卡片,一塊磁鐵,一顆象棋子),一張記錄表。
教學預設:
一、引入
1、估計老師有多高?說說怎么想的?
2、米和厘米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請大家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厘米有多長?我們在測量哪些物體的時候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3、測量書本的寬度,是多少厘米?
4、看來書本的寬度不是一個整厘米數,要想比較準確地知道數學書的寬度,就要用到一個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課題,齊讀。)
( 從估計老師的身高入手,引導孩子們回憶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有趣而自然。并通過孩子們自己測量發(fā)現書本的寬度不是一個整厘米數,體驗到需要一個比它更小的長度單位,由此明確了學習毫米的必要性,簡單而深刻。)
二、展開
(一)認識毫米
1、1毫米有多長呢?請大家觀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哪到哪是1毫米長呢?
2、電腦演示放大的直尺,認識1毫米的長度。
3、1厘米中有幾個1毫米呢?請大家拿起鉛筆用筆尖點著數一數。(板書:1厘米=10毫米)2厘米呢?5厘米呢?10厘米呢?
4、畫出1毫米的長度。對1毫米長的線段你有什么感受?
不用尺子畫1毫米,同桌檢驗,并馬上修正。
5、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長度、寬度或者厚度大約是1毫米的物品?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起點,讓孩子們先嘗試著自己在尺上找一找1毫米,然后引導孩子自己發(fā)現厘米和毫米的關系,通過找一找,點一點,數一數,畫一畫,說一說一系列活動初步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感受1毫米、幾毫米的長度。
1、測量光盤的厚度,看看夠不夠1毫米?
請大家像老師這樣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光盤,慢慢地把光盤抽出來,兩個手指之間的這條小縫的高度大約就是1毫米?粗@條小縫,看著這個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想說的嗎?
。ㄔO計意圖:在初步建立毫米概念的基礎上,讓每個孩子們通過光盤用手來感受1毫米的厚度是直觀而有效的。通過比一比,看一看,說一說,進一步強化了1毫米的概念。)
2、如果老師要大家比劃出2毫米的厚度,你們打算怎么做?4毫米呢?
。ㄔO計意圖:學生經過討論,得出把2張光盤疊加就是2毫米的結論,初步感受了單位累加的數學思想,同時也讓孩子們對幾毫米的長度有了初步的體驗。)
3、小小估測員:
a、請大家估計一下,你們覺得那樣物品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你怎么知道的?
。ㄔO計意圖:在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后,給予學生充分比較的材料,讓他們從中找出厚度最接近1毫米的物體。學生經過討論后發(fā)現可以借助光盤的厚度進行比較,使他們感受到估計時需要先建立一個估的標準,同時感受比較、用已知來探求未知的重要數學方法和思想。)
b、借助光盤我們認為1分硬幣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那么其它物品的厚度分別是幾毫米呢?你們也能估計一下嗎?(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29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0-22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9-14
分米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9-22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01
《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09-20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19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4-16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