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教材作為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需要我們在上課前吃透教材!斗N群的特征》選自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節(jié)。是在前面剛學了穩(wěn)態(tài)及其調節(jié)機制的基礎上,教材進一步從群體層次來分析生命系統(tǒng)的特征。教材著重介紹了種群的5個數(shù)量特征和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其中樣方的選擇和確定是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要求學生學會從哪些方面來了解種群并體會群體與個體間的差異,深入理解“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學好本節(jié)課不僅為后面探討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做好鋪墊,也為學習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打下基礎。我將本課內容分為2個課時介紹,下面重點談談我對第2課時的設計思路。
二、說學情
知識的傳授最終將落實到學生身上,所以我們要對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讓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所教授的是普通高中高二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抽象思維能力好,經(jīng)過教師引導,能夠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學生在必修2生物的進化部分對種群已經(jīng)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已經(jīng)接觸到了有關計劃生育、物種保護等內容,迫切地想了解進一步的知識,想用專業(yè)的科學的知識來解決有關問題,以此為切入點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1、掌握種群和種群密度的概念;列舉種群的特征。
2、掌握預測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方法。
3、學會觀察自然界生物,了解生物種群的各種特征,養(yǎng)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我確立的教學重點是種群的特征。在學習種群特征對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影響時,由于種群數(shù)量特征較多,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而成為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jù)本課的特色,最好讓學生實際操作,以分組自學、組內討論合作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為:多媒體展示法、合作探究法、自主閱讀法。這些教學方法的使用層層深入,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厚積而薄發(fā),在做了一系列準備活動之后,我的教學過程將如下呈現(xiàn):整個教學過程共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1、導入新課
課堂之初我將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由此提問學生: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都有哪些?學生不難說出逐個計數(shù)、樣方法、標志重捕法。在肯定學生答案的基礎上我會繼續(xù)追問:種群密度大小受什么影響?為什么地球上有的生物種群數(shù)量越來越少,甚至瀕臨滅絕,而有的生物如蝗蟲,即使人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消滅它,但其種群數(shù)量依舊還是有增無減呢?引發(fā)學生思考,進而引出課題《種群的特征》。
學生的學習往往帶有感情色彩,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如果直接進入主題,學生往往會覺得不感興趣,就不會去主動的探求知識。
2、新課展開
我將遵循“引導—發(fā)現(xiàn)”的教學模式,經(jīng)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根據(jù)教學內容,將此環(huán)節(jié)分為如下3個部分
第(1)部分: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我會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不同物種種群密度,并提問:①對于同一個種群,它的種群密度是恒定不變的嗎?②哪些因素會使種群密度發(fā)生變化?③不同種群的出生率一樣嗎?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決定呢?利用多媒體問題驅動,學生自主閱讀,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問題,教師補充完善,讓學生明確出生率和死亡率對種群密度的直接影響,并理解不同物種繁殖能力不同,出生率也不同。
其次繼續(xù)使用多媒體圖片展示沿海城市人口的遷入情況,讓學生直觀感受遷入率對種群密度的影響,并提問:什么是遷入率和遷出率?進而理解遷入率和遷出率也是直接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之一。
通過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培養(yǎng)學生開動腦筋,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猜想,團結合作、討論交流、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鼓勵,激勵信心,從而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
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還有哪些因素可以影響種群密度”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的學習。
第(2)部分: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
我將提問學生如果一個種群中老年個體所占比例多于幼年個體的比例會不會影響到種群的數(shù)量?學生不難回答種群數(shù)量會下降。進而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理解種群中的年齡組成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增長型、穩(wěn)定型、衰退型,并進一步提問:哪種類型的種群數(shù)量會越來越多?哪種類型的種群數(shù)量會越來越少?哪種類型的數(shù)量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wěn)定?學生一次說出增長型、衰退型、穩(wěn)定型。
我會繼續(xù)提問:什么是性別比例?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得到種群中雌雄個體數(shù)目的比例就是性別比例,而且種群中可能雌性多于雄性,也可能雄性多于雌性,還可能雌雄適中。理解了其概念之后我會繼續(xù)追問:性別比例在生產上有何應用?提問學生說出在農業(yè)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種群的雄性個體,使雌性個體不能完成,從而使該種群的'密度明顯降低的案例,進而引導學生了解性別比例研究在農業(yè)上的應用。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和閱讀能力。展示圖片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至于走神。調節(jié)課堂氣氛,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
第(3)部分:種群各特征的總結利用
作為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要內容,首先我會提問學生:通過以上的學習,你能說說怎樣降低我國人口密度和提高大熊貓種群密度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并得出:遷入和遷出對我國人口影響不大,而增加死亡率是違法的,因此只能降低出生率。而大熊貓應該增加數(shù)量,同樣遷入和遷出影響不大,因此可通過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來解決,比如讓它們進行無性繁殖,人工為它們撫育幼崽,降低死亡率。
通過老師引導、學生討論、總結的方法,歸納種群各特征在影響種群密度方面的應用,突破難點。這樣的知識點老師少講解,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3、小結作業(yè)
我將采取師生共同小結的方式提問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如種群的各數(shù)量特征。
針對高一學生素質的差異,我將進行分層作業(yè),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體現(xiàn)教學重難點,方便學生梳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我的板書直觀而簡明的體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再一次回顧了種群的各個數(shù)量特征,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一)課題
新陳代謝與酶
(二)課型
探索性實驗課
(三)教材內容及位置
現(xiàn)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45~48頁
(四)課時安排
本節(jié)重點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與酶的發(fā)現(xiàn)史聯(lián)系起來的,可采用講述法。酶的特性是通過探索性實驗實驗四、實驗五,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和總結得出。
根據(jù)教參,講述和實驗約2課時。如果將兩節(jié)課分開,不利于整體教學,因此,我計劃用兩節(jié)連堂課在實驗室內完成該節(jié)全部教學目標。
(五)編排意圖
教材緒論說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既然是化學反應,就有催化劑。教材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結論,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也是讓學生知道實驗是生物學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后聯(lián)系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過多種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觀察唾液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本節(jié)從酶的發(fā)現(xiàn)史入手,簡單介紹過程,總結得出酶的概念,再通過實驗得出酶的特性,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其它生命現(xiàn)象奠定基礎。
(七)教學目標
1、酶的發(fā)現(xiàn)(A:知道)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實驗五: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b、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趯嶒炈模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標是按《大綱》要求確定的。
(八)教學重點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的特點
實驗教學是訓練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故本節(jié)的能力培養(yǎng)與知識教學同等重要,同為重點。
(九)教學難點
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的實驗。
(十)教學關鍵
正確的認識來源于正確的認識方法和過程,對本節(jié)內容,學生知識的獲取來源于正確的實驗操作而總結的結論,故應規(guī)范學生的實驗操作程序,引導學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是本節(jié)關鍵所在。
二、學情分析
(一)現(xiàn)有基礎
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生物》時,本應有多個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由于我市具體條件限制,許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尤其是生物學科基礎差,前后聯(lián)系不強,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個實驗”,給本實驗操作有一定難度。
(二)學習動力
高中學生正處青春期,好奇心強,加之才開始接觸生物實驗不久,所以學生對實驗教學喜而不厭,興趣是動力的源泉,又可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
(三)學習能力習慣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和其它條件限制,學生習慣于偏重書本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習題解答,而不注重實際操作的訓練。這種狀況短時間內還無法糾正,學生往往抽象思維能力強,實驗技能差,實驗時習慣于得出“先入為主”的結論,達不到探索性實驗的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須在實際課教法上采取相應措施。
三、課前準備
(一)實驗分組
宜將操作能力強與書本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合理搭配;選擇實驗能力較強、組織紀律性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以帶動各組實驗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準備
1、實驗器材:
新鮮的質量分數(shù)為20%的肝臟研磨液,體積分數(shù)為3%過氧化氫2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3.5%的氯化鐵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2%的新鮮淀粉酶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實驗現(xiàn)配),熱水。
2、其它器材:
試管、量筒、燒杯、試管架、溫度計、石棉網(wǎng)、三角架、酒精燈、火柴、衛(wèi)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實驗員準備。
(三)預試實驗
教師必須先做預試實驗,可驗證或修正實驗步驟等,使實驗的關鍵和難點能心中有數(shù),以便調控實際教學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講述法
通過教師的語言闡述,讓學生知道一些有關本節(jié)內容無法驗證的知識,也便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在實驗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確結論。
(二)實驗法與演示法
實驗法與演示法是生物直觀教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使學生手腦并用,從感性材料獲得感性認識,從現(xiàn)象中總結出結論,同時培養(yǎng)基本操作技能。在實驗中,老師演示方法步驟的關鍵和難點是必不可少的。故兩種方法是本節(jié)課聯(lián)系的主要教學方法。
(三)發(fā)現(xiàn)法與對比法
探索性實驗要求課前不必預習,以避免“先入為主”,通過教師指導、設問;學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同時,對實驗前后的認識和現(xiàn)象進行對比,再進一步分析實驗結果,總結歸納,得出酶的高效性、專一性等,從而培養(yǎng)基礎技能和訓練思維能力,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五、學法指導
(一)強調規(guī)范操作
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具有科學性強、效率高、目標一致,節(jié)省材料等特點,故應提倡并強化操作程序,糾正錯誤的操作習慣,提高實驗效果,以達到實驗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二)指導觀察
觀察是學生獲取實驗現(xiàn)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觀察要具體、細致,且忌目無重點。
(三)引導討論、歸納
要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適當?shù)胤治、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六、教學程序
在本節(jié)教學中,教師先用講述法學習酶的定義,再用實驗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對酶特性部分,教師講解宜少而精,大量時間應由學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突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jié)是實驗四與實驗五同時進行,所以,進行實驗時宜采用分段式,即講解一段,學生獨立操作一段,學生總結出結論后再進行下一個實驗。具體如下:
強調幾點:教學與實驗一并進行,要遵守組織紀律,一切聽從指揮。
(一)組織講解酶的發(fā)現(xiàn)
1、酶的發(fā)現(xiàn)史
2、酶的概念
(二)組織教學酶的特性
1、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統(tǒng)一講解和演示
、俸單觥皩嶒炘怼保哼^氧化氫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為H2O和O2
、诤單瞿康囊螅簩W會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③演示規(guī)范操作:按預先標明的步驟規(guī)范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驟,不說明結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偌尤脒^氧化氫酶液和FeCl3液后,應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并立即觀察實驗現(xiàn)象。
、谙蛟嚬軆纫好嫔戏椒湃肟煲绲男l(wèi)生香時,動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氣泡中,以免使衛(wèi)生香潮濕而熄滅。
、圻^氧化氫溶液有一定的腐蝕作用,應提醒學生注意,加藥品時切勿濺到皮膚上。如果濺到上面,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掉。
④當分別向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已知數(shù)量的Fe3+和過氧化氫酶分子后,哪個試管產生的氣泡快、多?(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菽膫試管內反應產生的氣體能使熄滅的衛(wèi)生香猛烈地復燃?(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拊嚬苤挟a生的氣體各是什么?(均為氧氣)
(3)引導總結得出結論
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引導學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實驗五:
(1)統(tǒng)一講解和演示
、俸單鰧嶒炘恚旱矸酆驼崽嵌际欠沁原性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還原性糖。還原性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fā)生反應生成磚紅色氧化亞銅沉淀,用淀粉酶分別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鑒定有無還原性糖。
、跍\析目的要求: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學反應,探索淀粉酶是否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垩菔緦嶒灢僮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僦苽涞目扇苄缘矸郾仨毻耆鋮s后才能使用,如果溫度過高,會破壞淀粉酶的活性。
、谧⒁鈨芍г嚬軕旁谒疁貫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會降低化學反應速度。
、廴绻诱崽堑脑嚬芤渤霈F(xiàn)磚紅色沉淀,要指導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時間過長,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還原性糖,影響實驗結果
b、試管未洗干凈也會影響
c、蔗糖本身不純凈
、苤笇W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杜絕隨意用火。
、菰趯嶒炦^程中,兩支試管的顏色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加入淀粉的試管: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加入蔗糖的試管:淺藍色不發(fā)生變化
、薇5分鐘的目的是什么?(保證有足夠條件供酶分解)
(3)討論總結
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確: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對蔗糖不起催化作用,從而得出酶只有專一性,也推導出酶的多樣性特征。
(三)課堂小結
1、通過講述法和實驗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多樣性特征,酶的催化效率需適宜的外界條件。
2、糾正實驗課中學生的不正確操作。
(四)練習設計
1、本節(jié)練習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學程序中的設問,讓學生邊觀察邊回答。
2、各小節(jié)實驗的總結提問。
3、課后練習
、偻瓿蓪嶒瀳蟾鎯陨系木毩,落實基礎。
②完成一個探索性實驗:酶的活性受溫度和PH值的影響。
七、板書設計
正板書(大黑板)
新陳代謝與酶
1、酶的發(fā)現(xiàn)史:1773年斯帕蘭札尼實→1836年施旺→1926年薩姆納→1980年切赫
2、酶的意義: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合物的反應
注:由于酶的專一性,反應也如此復雜,酶具有多樣性
(3)酶需要適宜的條件
適宜的溫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適宜的PH:絕大多數(shù)酶在PH=7的環(huán)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書
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
實驗五: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中生物說課稿3
說課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fā)展,也是為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接下來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高中生物人教版說課稿,歡迎大家的借鑒閱讀!
一、說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使學生掌握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努力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本著體現(xiàn)這一教學理念的思想,這節(jié)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利用多媒體的簡潔性、動態(tài)性,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變靜態(tài)微觀知識為鮮活有趣的宏觀再現(xiàn),降低難度,縮短時間,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求知的心理。
二、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礦質營養(yǎng)》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單元第五節(jié)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習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植物的礦質元素及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反映了《新大綱》在設計教材順序時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的思想,關注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
本節(jié)內容前與根尖的結構、水分代謝、光合作用,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等內容相聯(lián)系,后與呼吸作用相關聯(lián),具有顯著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
同時,這節(jié)內容所介紹的實驗方案,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本節(jié)內容,還為將來學生設計實驗做好鋪墊,為此,我用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面對相關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設計,觀察想象并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習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系。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水培法培養(yǎng)植物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系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huán)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水分和礦質元素吸收過程的比較,學習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質,不斷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在介紹植物必需元素的種類、分析影響礦質離子吸收的環(huán)境因素的教學中,聯(lián)系合理施肥、無土栽培技術、中耕松土等生產實際,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xiàn)代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2)、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jù)高二新課程標準,在理解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及其種類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之一。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雖然已經(jīng)學習了有關元素的知識,但只是在認知水平上,不能進行系統(tǒng)的分類,并且潛意識里總有水和鹽相伴而行的觀點,認為是水把鹽帶進去的,這就為理解“相對獨立”的觀點設起障礙,所以我把“對水的吸收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作為本節(jié)課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jié)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xiàn)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xiàn)狀,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yǎng)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fā)生在身邊的現(xiàn)象,發(fā)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yǎng)學生以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xiàn)了課改的精神。
基于本節(jié)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由于本節(jié)內容與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jīng)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思考,并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xiàn)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jié)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七、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內容、重點、難點引入新課時宜采用實驗方法導入新課,通過實驗現(xiàn)象巧設懸念,突出重點。教學中首先從一個實驗觀察引入,請學生觀察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培養(yǎng)的植物,問:“它們在長勢上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土壤浸出液中的植物長得好?”引出植物要生長得好需要吸收土壤中的礦質元素,從而提出課題。這樣導入能造成學生急切期待解釋現(xiàn)象的心理,從而對學生產生極大的誘惑力,創(chuàng)造學習新知的良好氛圍和激發(fā)探求知識的渴望,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教學目標的實施上來,使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很快調節(jié)到最佳狀態(tài),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堅實基礎?梢哉f,精心設計好導言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講授新課:(30分鐘)
2.1介紹灰分元素,由此引入礦質元素,使學生了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2.2科學家們通過溶液培養(yǎng)法研究得到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種類。這段內容的處理,我采用請學生設計實驗找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通過啟發(fā)引導,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學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逐漸形成較為成熟合理的實驗設計,教師借機引導出對照實驗應注意的問題(對照的思想和實驗條件的控制等)。告訴學生科學家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即溶液培養(yǎng)法找到植物必需礦質元素的。
2.3根吸收礦質元素過程
植物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是主動運輸?shù)倪^程,這一概念的建立在科學史上走過一段彎路。人類最初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錯誤的,后來經(jīng)過分析大量的實驗事實才認識到:“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主動運輸?shù)倪^程”。處理這段教材時,我先請學生提出猜想,“礦質元素是如何進到根細胞內部的?你能提出你的猜想嗎?”學生往往會提出一個錯誤的猜想,即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隨著水進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一)。”同時,有的學生會根據(jù)前面章節(jié)所學過的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通過主動運輸?shù)姆绞竭M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二)”。
教師提供資料(二組實驗事實),引導學生分析,共同否定了假設一,這段討論設計的目的在于,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人們認識問題的本質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會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但是科學本身具有自我更正的特性。
請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證明假設二,即科學的結論不能僅從理論到理論,一個假說要成為理論,一定要有充足的實驗證據(jù)。在這里請學生提出證明假設二的研究思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初步了解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并在教師提示下,能夠提出問題和假設。
最后通過CAI課件的演示,把微觀粒子的運動形象化,直觀化,增強了礦質元素離子吸收的動感。使學生理解主動運輸是根尖細胞吸收礦質離子的主要形式。而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來自呼吸作用,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溫度和根系通氣狀況等,最后得出結論:凡是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都會影響根細胞吸收礦質離子。這與生產實踐很貼近,應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
2.4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
把蕃茄和水稻實驗前和實驗后Ca和Si濃度繪制成圖像,用投影片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得出蕃茄吸收Ca多,吸收Si少;水稻吸收Si多,吸收Ca少。提問:為什么植物對離子的吸收具有選擇性?學生通過吸收過程的學習知道吸收的第二步是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載體。因此,吸收什么樣的礦質元素離子與根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有關。吸收離子的數(shù)量與載體的多少有關。
2.5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請學生自己看書,總結出離子在植物體內的三種存在形式及能否被再度利用。通過學生間的討論,補充、修正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6介紹無土栽培,引導學生分析無土栽培的好處及在我國發(fā)展的前景。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相關聯(lián)的思想,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興趣。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且逐漸地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tǒng)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xiàn)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5、布置作業(yè)。
針對高二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最后來談談這節(jié)課的教學評價
八、說教學評價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是教師了解教學過程、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評價的目的不僅在于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缺陷,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jù)。這節(jié)課采用的評價方式有以下幾種:
1、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對創(chuàng)設問題的討論、回答,對學生進行直觀性評價。
2、 在學生完成比較表格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動態(tài)評價,鼓勵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通過練習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課堂終端量化。根據(jù)習題正確率,進行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反饋這節(jié)課的目標達成情況,從而調整下一節(jié)課的內容(如課前復習的側重點)及課后作業(yè)的布置(加強目標達成較弱環(huán)節(jié)的習題練習)。
4、 通過研究性活動,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jié)課我根據(jù)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guī)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說課稿4
接下來進行說課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說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授、鞏固、小結和作業(yè)五個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多媒體呈現(xiàn)“滿頭白發(fā)的老人”的圖片,引導學生觀看,并講解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出現(xiàn)白頭發(fā),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白頭發(fā)往往會越來越多。白頭發(fā)生成的直接原因是毛囊細胞合成黑色素的功能下降。并順勢提問:老年人白頭發(fā)的形成與毛囊細胞的衰老有怎樣的關系?老年人體內有沒有幼嫩的細胞?年輕人的體內有沒有衰老的細胞?細胞衰老與個體衰老有什么關系?等問題,在學生疑惑之際,引入本節(jié)課題——《細胞衰老》。
(二)新授
環(huán)節(jié)一:細胞衰老的特征
我會呈現(xiàn)“細胞衰老特征示意圖”,并引導學生結合這一示意圖,對衰老細胞的特征進行描述。學生在觀察示意圖后,我隨機請學生描述衰老細胞的特征并對發(fā)言的學生給予相應評價。在學生發(fā)言結束后,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出衰老細胞的特征包括:細胞膜通透性改變使物質運輸功能降低;細胞核的體積增大,核膜內折,染色質收縮、染色加深;細胞內的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細胞內多種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減慢,新陳代謝速率減慢;細胞內的色素逐漸積累妨礙細胞內物質的交流和傳遞。我還會再對細胞衰老特征進行補充講解,如可用“水、酶、色、核、透”五字對衰老細胞的特征進行記憶等。觀察示意圖進行歸納總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辨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環(huán)節(jié)二:細胞衰老的原因
我會先提問:細胞為什么會衰老呢?引發(fā)學生思考,在學生思考之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材124頁相應內容。在學生自主學習完畢后請學生對細胞衰老的原因進行闡述。而我則適時對發(fā)言的學生給予鼓勵性評價。在發(fā)言完畢后,和學生一起總結出細胞衰老的原因包括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我則對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進行補充講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教材內容解決我提出的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引發(fā)學生對生物教材的重視。
環(huán)節(jié)三:細胞衰老與個體衰老的關系
我會再度提出問題:細胞衰老和個體衰老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引發(fā)學生思考后,組織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開展討論,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會進行巡視指導。在學生討論結束后,隨機請學生代表發(fā)言,我則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并和學生對學生發(fā)言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細胞衰老和個體衰老的關系為對于單細胞生物來說,細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的衰老或死亡;但對多細胞生物來說,細胞的衰老和死亡與個體的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一回事。多細胞生物體內的細胞總是在不斷更新著,總有一部分細胞處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狀態(tài)。然而從總體上看,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的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
緊接著我會呈現(xiàn)教材125頁中“思考討論”中的兩個實驗,并提問:年齡因素和細胞衰老之間有什么關系?是細胞核還是細胞質對細胞分裂的影響大一些?學生在觀察兩個實驗后可以得出細胞核對細胞分裂影響較大,年齡越大細胞增殖代數(shù)減少。此時我會順勢補充講解:細胞衰老是人體內發(fā)生的正常生命現(xiàn)象,正常的細胞衰老有利于機體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更新。例如,人體皮膚生發(fā)層細胞不斷分裂產生新的細胞以替代衰老的細胞,血液中的紅細胞快速地更新,可以保障機體所需氧氣的供應但是機體中眾多細胞及組織的衰老,就會引起人的`衰老人衰老后就會出現(xiàn)免疫力下降、適應環(huán)境能力減弱等現(xiàn)象。組織小組討論和對兩個實驗的分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得成長,在分析實驗中獲得進步。
(三)鞏固
為了鞏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我會用多媒體呈現(xiàn)多道練習題,請學生思考后進行作答,并給出評價和總結。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復習,深化理解。
(四)小結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將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談談自己的收獲,教師予以評價和完善。這樣的設計可以最大化的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作業(yè)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會布置一道開放性題目:怎么抗衰老?請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下節(jié)課進行分享。這樣既將本節(jié)學習內容進行升華,又引發(fā)學生對自身的關注
六、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板書設計,我采用了提綱式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突破難點。
細胞衰老
一、衰老細胞的特征:水酶色核透
二、衰老的原因: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
三、細胞衰老與個體衰老
高中生物說課稿5
自新一輪課改開展以來,以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已經(jīng)逐漸走入課堂,本次說課就以理念為基,以學生為先,以問題為導向來展開。
一、說教材
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在授課前要悉心研讀,對于本節(jié)課,我是這樣理解的。
本節(jié)課選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五章第一節(jié),主要內容是生物多樣性、統(tǒng)一性和進化。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生物變異,通過一些實例,初步感受了生物變異的來源,所以本堂課對學生而言并不陌生。而學好本課,也為后續(xù)學習進化性變化打下基礎,所以本節(jié)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要想上好一堂課不僅要對教材非常熟悉,還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下面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特點。
我所面對的是高中學生,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積累,但是學生在理解生物體模式的統(tǒng)一性這一知識點時需要借助一些實例,并進行全面的比較,因此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會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快速掌握知識點。
三、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我精心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資料分析,舉例說明生物具有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
2.運用生物進化的觀點,理解生物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
3.明白人與其他生物均有一個共同的由來,領悟保護自然人人有責。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教材的內容特點及所面對的學生特點,我把教學重難點設置如下:
重點: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統(tǒng)一性的概念。
難點:理解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統(tǒng)一性的過程。
五、說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本節(jié)課我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小組討論法、直觀教學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將重點說明一下我的教學過程,這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部分。我的教學過程共分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新課導入
我先通過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和上帝創(chuàng)世的圖片,提問:圖片中的人物是誰?講了什么故事?學生通過觀察能夠迅速說出圖片中的人物。進而我再向學生追問生物的進化源頭在哪?各種豐富多樣的生物從何而來?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出課題——《生物的多樣性、統(tǒng)一性和進化》。
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在課程的開始就設下懸念引發(fā)學生思考,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對于本課內容的好奇。
(二)新課教學
首先我會分發(fā)物種概念相關的資料卡片,組織學生觀察圖片并分組討論,思考兩個問題:(1)什么是物種?(2)什么是生殖隔離?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先突破概念的學習,為后面講解生物的多樣性做好鋪墊。之后,我會補充講解判斷生物是否為同一物種的方法,幫助學生突破易錯點。
然后我通過多媒體展示生物六界分類的示意圖。組織學生自主思考:(1)生物界將生物分成哪幾大類別?(2)現(xiàn)存的物種總數(shù)有多少?他們的結構、功能、行為、生活方式一樣嗎?通過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結構與功能上的不同點,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由我來總結不同的環(huán)境生活著不同的生物,這些生物在結構、功能、行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通過這種方式,依次遞進,可以強化學生對于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為了讓學生能將生物多樣性的認識遷移到生物統(tǒng)一性上,我會借用一句過渡語:生物界雖然在類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樣性,但是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統(tǒng)一性。然后展示脊椎動物中,人的手臂、海豚的鰭肢、鳥和蝙蝠的翼手比較的示意圖。提問:這些器官有異同點?學生思考后不難得出——它們的外形和功能不同,但結構相似。進而我講解并總結同源器官與生物統(tǒng)一性中的生物體模式的統(tǒng)一性。而后再次展示展示一組動物、植物和真菌細胞中內質網(wǎng)的電鏡圖,提問:能否分辨哪個內質網(wǎng)屬于動物、植物和真菌?學生基本分辨不出來。這時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細胞模式的統(tǒng)一性。最后我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生物大分子模式的統(tǒng)一性。
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以舉例為主,通過讓學生分析各自異同,使學生形成更加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
在學習生物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的.基礎上,我將順勢拋出問題:怎么解釋生物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學生依據(jù)現(xiàn)有的知識無法解答該部分的內容。之后我則在多媒體呈現(xiàn)進化論的資料卡片,組織學生自主思考后同桌交流。
之后由我總結學生回答,并升華本課主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順利完成我的教學目標。
(三)鞏固提升
在鞏固環(huán)節(jié),我會提問人的手臂、海豚的鰭肢、鳥和蝙蝠的翼手,雖然功能相似,卻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和結構,從分子水平分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加深學生對于生物多樣性的原因的理解。
(四)課堂小結
在小結環(huán)節(jié),我會組織學生分享本節(jié)課的收獲。將知識串聯(lián)到一起,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
(五)布置作業(yè)
由于內容較多,在課上無法全部講解清楚,所以我布置了查閱資料,撰寫科普文章的作業(yè),在鍛煉學生的資料收集能力基礎之上,還能將課堂延伸到生活。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結合教學過程設計了此提綱式板書,以此來體現(xiàn)教學重難點,方便學生梳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
高中生物說課稿6
教學理念
以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為依托,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貫徹落實三個維度的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教學中,讓學生親歷從觀察現(xiàn)象上升到理論水平的探究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關于對遺傳和變異的現(xiàn)象進行比較,要認識生物遺傳和變異的實質和規(guī)律,就要從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開始學習。教材在利用活動掌握性狀和相對性狀的基礎上,從欣賞和分析兩幅漫畫開始,來理解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并應用俗語和生活實例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而使學生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有關現(xiàn)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正確表述和理解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能力目標:
、 通過對書本上有關性狀遺傳的漫畫,培養(yǎng)學生識圖能力。
⑵ 能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狀及其相對性狀;描述相關的生物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
3、情感目標與價值觀:
。1)通過對遺傳和變異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界的奧秘現(xiàn)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認識。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懷有感恩的心。
(3)并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價值。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區(qū)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并描述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
2、難點: 理解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解釋生物界中的生物學現(xiàn)象.
學生分析
初二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對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可以辨認,但卻沒有理論作基礎,因此不能對有關現(xiàn)象作出正確的解釋。針對大多數(shù)學生喜歡分組實驗,喜歡親自動手操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實物并進行總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學生的總結水平有限,所以教師要適當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補充。
高中生物說課稿7
一、說教材
《基因工程及其應用》是選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的第6章第2節(jié)。本節(jié)課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是基因工程的理論部分,第二課時為針對安全性問題的討論。本次說課為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前面第一節(jié)學習過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后,學習人們是如何定向地、快速地改變生物性狀的一種方法。本節(jié)課也是在討論當下熱點話題——轉基因安全性問題?梢哉f本節(jié)課對培養(yǎng)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中參與社會生活和個人決策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此時的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DNA分子的結構,對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的優(yōu)勢與不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平時的生活里也或多或少的對“轉基因”這一名詞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如何操作的,以及怎么看待轉基因生物尤其是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還沒有自己的認識。所以,本節(jié)課應該對于學生會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講解這部分的時候要注重運用比喻的方式,組織學生積極思考,以鍛煉學生的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1了解基因工程概念,辨別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說出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
2能夠利用多種媒體搜集生物學的信息,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
3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難點: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問答、討論、讀書指導、多媒體輔助教學等。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引導同學回顧上節(jié)課學習過的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有怎樣的優(yōu)、缺點。針對這些不足,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在一種生物上產生特定的性狀呢引出課題。
2、新課教學
通過多媒體展示轉基因抗凍西紅柿的.實例,解決上面導入的問題。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基因工程的原理部分我打算引領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初步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工具和操作步驟等基本概念。
難點部分的基本工具我會用形象的比喻,將限制酶比喻成基因工程這場“手術”的手術刀、接受手術的是DNA分子,并且讓學生們注意概念里的兩個“特定”,可以結合DNA分子的特異性進行講解。將DNA連接酶比喻成縫合刀口的針線,將運載體比喻成抗凍基因進入西紅柿細胞之前要搭載的“大巴車”。運用語言直觀的同時,我還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動畫,幫助學生理解。
在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這部分,我還是利用這個例子不變,結合多媒體動畫展示操作步驟。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語言互相說一說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這樣做的目的可以加深學生對基因工程原理的理解?偨Y需要學生注意的部分,比如,比目魚上的目的基因和運載體要用同一種限制酶剪切,這樣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就可以堿基互補配對,再用DNA連接酶連接起來。將重組的DNA分子導入到西紅柿的細胞里,這里用的詞是“導入”等等專業(yè)性術語的介紹,規(guī)范學科術語。還有讓同學們思考,是不是所有的質粒、動植物病毒、噬菌體都可以作為基因工程的運載體等一些細節(jié)問題。
接下來是基因工程的應用部分,圍繞作物育種和藥物研制的應用,這部分內容相對簡單,我打算讓學生自主學習,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我還在大屏幕展示更多、更新的應用,以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下熱點話題的態(tài)度。進而引發(fā)思考,人類是否可以為了“一己私利”,有權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縱地球上的生命人類創(chuàng)造的轉基因生物、轉基因食品是否會危害整個生物圈,包括人類自身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反思結束第一課時的內容。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加以鞏固。
4、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部分我留了開放式的作業(yè):閱讀教材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內容,查閱相關資料,準備下節(jié)課全班帶著這樣的議題展開辯論。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包含了本節(jié)課的全部核心知識點,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以及操作步驟,以便學生抓住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
高中生物說課稿8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第三節(jié)《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的內容。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jié)課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牡牡匚慌c作用
細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細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點講述了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四大部分內容,為我們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第三章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動運輸和本章第二節(jié)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第四節(jié)的光合作用等內容有密切的聯(lián)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guī)律奠定了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ǘ┙虒W目標
根據(jù)新課改中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僬f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诶斫庥醒鹾粑c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
、壅莆沼醒鹾粑形镔|及能量變化的特點
④了解細胞呼吸的概念、類型以及在工農業(y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2、能力目標
、偻ㄟ^引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學生自主閱讀,培養(yǎng)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學會用化學反應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細胞呼吸的實質。
④通過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培養(yǎng)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葸m當擴展認知面,培養(yǎng)聯(lián)系生活與工農業(yè)生產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僭诮虒W中,通過聯(lián)系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等實際,激發(fā)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yǎng)關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谠诮虒W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系,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fā)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fā)展的、變化的觀點來認識生命的奧秘。
(三)教學重點、難點(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并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1、通過自主閱讀、提問、、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破。
2、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階段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學生的化學知識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還未學習。在有氧呼吸的過程中,葡萄糖的徹底分解,需經(jīng)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度。
教學難點:有氧呼吸三階段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體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2、利用化學反應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實質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也須起主導、()引導作用。所以本課利用直觀教學手段,采用以下幾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閱讀能力。
。ㄒ唬┳灾鏖喿x:自主閱讀有氧呼吸三階段內容,明確有氧呼吸的場所、反應物、生成物和釋放的能量狀況等內容。
。ǘ┲庇^教學: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啟發(fā)性
。ㄈ┍容^法: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三階段區(qū)別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比較有氧呼吸和有機物體外燃燒的不同,進一步認清有氧呼吸的特點。
(四)歸納法:歸納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學過程分析
步驟一:導入新課
通過問題探討導入本節(jié)內容
第三節(jié)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步驟二:聯(lián)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發(fā)面和釀酒)介紹細胞呼吸概念
一、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步驟三:回顧第三章細胞器的知識,學習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線粒體的結構
步驟四:用下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培養(yǎng)自學能力:
有氧呼吸的階段 場所 反應物 產物 釋能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步驟五:講授二、(二)有氧呼吸的過程
主要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圖解(略)
通過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階段的物質變化、能量釋放特征和進行場所。
步驟六:比較有氧呼吸三階段:場所、反應物、產物、釋能等方面的內容。
步驟七:歸納(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過對有氧呼吸概念的歸納,鍛煉學生聚合思維力。
步驟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點。通過和有機物在體外燃燒做比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過程反應的條件溫和性、能量逐步釋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貯存特征。
步驟九:有氧呼吸小結:場所、能量去向、總反應式、概念。
步驟十:練習鞏固(略)
板書設計(略)
高中生物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關于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吧锶肭终摺睒祟}生動形象,引起讀者注意,文章開頭引出說明對象,然后具體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后寫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采取的相應的措施。這是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思路清楚,層次分明。
二、說教學依據(jù):
學生對外入侵比較熟悉,而沒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從熟悉的外敵入侵的方式,再轉入對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其次閱讀科技類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篩選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讓學生抓中心句,整理歸納各部分內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說教學目標:
。ㄒ唬┲R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于衷”等詞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2、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ㄈ┣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ㄒ唬┲攸c: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ǘ╇y點: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五、說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
七、課時安排:
。闭n時
八、說教學過程:
。ㄒ唬⿲дZ設計:據(jù)光明日報(20xx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wǎng),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于一旦。那么薇甘菊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ǘ、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多媒體顯示)
1.給重點字詞注音。
。玻堄米约旱脑捀爬ㄕf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于5個要點)
。常砬灞疚牡恼f明順序。
4.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并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ㄈW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并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復的,向老師提問。
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后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過生物入侵的現(xiàn)象嗎?
。ㄋ模┙處熣故緦W生收集的信息:學生自由展示課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關材料。教師也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shù)貧夂蛎黠@干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shù)匚r,造成當?shù)匚r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墼诘刂泻:蛠喌美飦喓#环N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等等?磥恚瑫r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必須采取了嚴格的防范措施。
。ㄎ澹┻w移拓展:
。、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組織一次以“話說生物入侵者”為題的討論會。
。病⒗镁W(wǎng)絡搜尋有關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n堂小結《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guī)范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范意識,加強生態(tài)意識,了解當?shù)刈匀伙L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ㄆ撸┌鍟O計:
是什么 邏輯
生物入侵者 怎么樣 順
怎么辦 序
高中生物說課稿10
一、說學法
新課標強調,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學習內容,本節(jié)課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法、合作交流法等學法掌握本節(jié)課內容,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二、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進行說課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說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授、鞏固、小結和作業(yè)五個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在上課之初,我將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進行導入,我將會呈現(xiàn)多酶片的藥盒,介紹多酶片的服用方法:多酶片是雙層糖衣片,內層的腸溶片能抵擋胃酸對酶的破壞,使其順利到達小腸,多酶片不能與酸性藥物同服,忌食酸性藥物,也不能用熱開水沖服,這是為什么?在學生產生困惑后,指出這些問題都與酶的特性有關,然后向學生設疑:影響酶活性的條件都有哪些呢?有實際生活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引出本節(jié)實驗課——《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板書課題《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二)新授
我將以設疑的方式為主,引導學生進行本節(jié)課的學習。整個新授主要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明確問題、提出假設
首先,我將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82頁的背景知識部分的內容,結合之前學習過的有關酶的知識,同桌之間相互討論,思考:根據(jù)材料中提到的信息,我們可以得到酶的活性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若要設計實驗,要驗證的是哪些因素呢?針對提出的問題,可作出怎樣的假設?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將進行巡視指導,結束后請同學展示自己的結論,根據(jù)新課標評價原則,給予學生激勵性與發(fā)展性的評價。接著引導學生總結得出:閱讀材料可得出,酶與溫度還有pH應該有一定的關系。假設酶的活性與溫度和pH有關,在適宜的范圍內才能發(fā)揮最大效果。這樣以學生自主總結資料為切入點,層層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進一步體現(xiàn)新課標要求的學生主體,主導。
環(huán)節(jié)二:進行實驗設計
接下來我將在大屏幕上給學生播放簡單的演示實驗:兩支試管,都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在60℃的水浴中保溫2分鐘,在A試管中滴加2滴蒸餾水,B試管中滴加2滴淀粉酶溶液搖勻,再各滴入兩滴碘液。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同時提出問題:A試管加入碘液為什么會變成藍色,B試管為什么不變色呢?為什么老師要在A試管中也同樣加入2滴水呢?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總結出演示實驗所用到的控制變量法。隨后引導學生四人為一個小組討論怎么用控制變量法來設計實驗,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本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指導,并提示學生注意在設計探究酶的最適溫度實驗時,不易選擇過氧化氫酶;探究最適pH時,不宜選擇淀粉和淀粉酶;注意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以及對照組的設置。討論結束后,隨機請小組代表展示自己組的實驗設計,并給予學生激勵性與發(fā)展性的評價。接著引導學生總結得出:探究酶的最適溫度的實驗原理;實驗探究思路以及實驗步驟。探究酶的最適pH的實驗原理;實驗思路以及實驗步驟。這樣的`設計,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發(fā)展抽象邏輯思維。
環(huán)節(jié)三:實驗操作
我將繼續(xù)引導學生四人一組,結合自身小組的實驗設計方案,嚴格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明確組內分工,做好實驗現(xiàn)象記錄。實驗完成后根據(jù)實驗結果討論實驗假設是否成立并作出解釋。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進行巡視指導,并強調本實驗的注意事項:注意控制變量以及實驗操作要規(guī)范,注意安全。實驗結束后隨機請小組代表展示實驗現(xiàn)象記錄冊,并闡釋小組的討論結果。我給與準確的評價,幫助實驗失敗的小組找出其原因,并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溫度和pH可影響酶活性,存在最適溫度和最適pH。這樣的設計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為學生以后更好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鞏固
我將在大屏幕上播放某位同學針對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所設計的實驗以及操作過程,請同學們仔細觀看后找出其中不足,隨機請同學作答,并給出評價和總結。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復習,深化理解。
(四)小結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將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談談自己的收獲,教師予以評價和完善。這樣的設計可以最大化的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作業(yè)
請學生課后討論與交流:“不同溫度和pH條件下,酶的活性差別有多大,如何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呢?”將本節(jié)學習內容進行升華,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最后離開實驗室之前,我將引導學生按照之前所學習的實驗室操作準則整理操作臺,實驗所用棄液倒入棄液收集桶,實驗器材清洗干凈后回歸原位,操作臺擦拭干凈并帶走垃圾。這樣可以進一步的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三、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板書設計,我采用重點式的板書設計。
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實驗原理
實驗重點
1.學會控制變量
2.討論表述實驗結果
實驗難點
材料與儀器
實驗流程圖
實驗注意事項
實驗結果
高中生物說課稿11
20xx年教師資格考試高中生物說課稿:光合作用
一、說教材
。ㄒ唬┑匚缓妥饔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關于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基礎上,比較詳細地講述了酶和atp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植物、動物和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主要過程和特點,以及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等知識基礎。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地基礎,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說它是我們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
2、本節(jié)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節(jié)教材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上,安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實驗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幾個著名的實驗。
(2)葉綠體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過實驗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使學生自己動手,親自看到從上到下依次的橙黃色、黃色、藍綠色和黃綠色的出現(xiàn)。
(3)光合作用的過程及重要意義,首先,教材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入手,說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從而引出根據(jù)是否需要光,將光合作用的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之后教材對這兩個階段分別從反應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得出兩個階段是一個整體,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二者緊密聯(lián)系、缺一不可的辨證結論。緊接著講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最后還補充了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小結】:所以說節(jié)內容既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是整個高中生物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ǘ┙虒W目標
1、知識目標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
。╞:理解)
。2)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
。╝:知道)
(3)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過程及其有關問題;
。╟:掌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合作用的過程;
。╠:應用)
。5)光合作用的實質;
。╠:應用)
。6)光合作用的意義。(d: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學習科學家們研究科學的精神和方法;
(2)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3)初步掌握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方法,滲透“線條學習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意義來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糧食、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從而引起學生對世界未來的關注;
。2)通過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fā)展的艱辛、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進而說明學習方法的重要;
。3)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辨證關系,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辨證觀點。
。ㄈ┙虒W重難點
1、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
2、光合作用的場所;
3、光合作用的過程;
4、光合作用的意義。
二、說教法學法
。ㄒ唬┙谭ǖ倪x擇
1、堅持啟發(fā)式家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體方法是: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復習舊知識,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歸納總結出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jié)課的實際出發(fā),使用多媒體教室,將許多地方用多媒體課件來表達,從而增強直觀效果。
(二)學法的指導
1、指導學生如何從本節(jié)的學習中掌握設計實驗的方法,2、指導學生在實驗中如何觀察現(xiàn)象、分析現(xiàn)象、分析問題、總結規(guī)律。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前準備好在教學中用到的多媒體課件。
二、引入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光合作用的知識體系,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從而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ㄒ唬┲v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體課件)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的過程。
。ǘ┲v授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根據(jù)概念,導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并把它和初中學習過的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區(qū)別與聯(lián)系。分析其中的原因,從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
。ㄈ┲v授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而引入以下幾個著名的實驗。
1、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這個實驗:他把綠色葉片放在暗處幾個小時,目的是讓葉片中的營養(yǎng)物質被消耗掉,然后把這個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過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fā)現(xiàn)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fā)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現(xiàn)深藍色。這一實驗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邊演示多媒體課件邊分析實驗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并引導學生注意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中的應該注意的地方)
2、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c.engelmann)用水綿進行了光合作用的實驗:他把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的黑暗環(huán)境里,然后再用極細的光束照射水綿,通過顯微鏡觀察發(fā)現(xiàn),好氧細菌只集中在葉綠體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臨時裝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細菌則集中在葉綠體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圍。他的實驗證明了:氧是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邊演示多媒體課件邊分析實驗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并引導學生注意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中的應該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并結合學生的回答利用多媒體向學生講解恩吉爾曼的實驗巧妙之處)恩吉爾曼的實驗巧妙之處a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水綿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布在細胞中,便于觀察和分析研究。b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并且沒有空氣的環(huán)境中,排除了環(huán)境中光線和氧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進行。c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細胞中釋放氧地部位。d進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對比實驗,從而明確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們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別標記h2o和co2,使它們分別成為h218o和c18o2,然后進行兩組光合作用實驗:第一組向同種綠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組向同種綠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條件下,他們對兩組光合作用實驗釋放的氧進行了分析。(利用多媒體課件分析這兩組實驗并從中得出結論,最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示蹤元素及同位素標記法。
高中生物說課稿12
一、課題:
第2章第5節(jié)《細胞中的無機物》
二、教學目標:
1、說出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說出無機鹽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水和無機鹽在細胞中的作用。
2、教學難點:
(1)結合水的概念;
。2)無機鹽的作用。
3、難點的處理:
本節(jié)課的難點是要讓學生明確結合水的概念和作用以及無機鹽在細胞和生物體中的重要作用,對于結合水,學生不太了解,可聯(lián)系新鮮雞蛋清的液態(tài)膠狀的存在形式,這就是富有生命的狀態(tài),這部分結合在蛋白質等大分子周圍的水已經(jīng)失去了流動性和作為溶劑的作用,僅是細胞和生物體的組成成分,同時讓學生聯(lián)想臭雞蛋是不會有這樣膠體狀的雞蛋清的,因此雞蛋臭了意味著雞蛋已經(jīng)沒有生命功能了,通過這樣的例子讓學生體會結合水在細胞組成成分中的作用。
學生在學習無機鹽的作用時,可以列舉人體生活和健康中的各種實例來加深感性知識,比如利用課本中運動員飲料的資料讓學生討論,由此再引申到人體發(fā)生的一些與無機鹽有關的疾病,通過對疾病的介紹和討論學習無機鹽在細胞和生物體構成,調節(jié)滲透壓和酸堿平衡等方面的功能。
四、教學方法:
本節(jié)內容較簡單,內容較少,學生自學,老師點撥的方法。
五、課時:
1節(jié)課
六、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個人在極限狀況下,可以堅持20d以上不進食,但是缺水不能超過1d,地球表面約3/4的部分是水,細胞內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許多科學家都在為尋找火星上的水而努力工作,既有成效又有爭議,這些事實說明水對于生命的`重要性,水在細胞和生物體中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由此引入新課學習,同時利用課本上問題探討,將學生帶到對水的內容的學習中。
2、細胞中的水
。1)舉例說明生命活動離不開水。
。2)水在細胞中的含量及分布特點。
。3)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3、細胞中的無機鹽
。1)大多數(shù)無機鹽的在細胞中存在形式是什么?
。2)為什么細胞中的無機鹽含量很少,作用很重要?
(3)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
(4)聯(lián)系無機鹽與生活。
4、本節(jié)小結與作業(yè)。
高中生物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如果把設計一堂課比作做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jié)課選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學必修1第四章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第一節(jié)細胞的增殖。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為后面學習細胞的分化進行良好的鋪墊,因此本節(jié)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來談談我所面對的學生情況。
本階段學生已經(jīng)知道細胞周期的特點,但是對有絲分裂過程還不了解,可以采用展示圖解和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此外,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xù)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結構和功能觀認識有絲分裂的過程。
2基于有絲分裂的事實,能夠運用歸納和概括的方法進行總結。
3在學習有絲分裂的過程中,能夠動手畫出分裂期各個時期的圖像。
4感受生命的奧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絲分裂四個時期的特征。
【難點】區(qū)分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本節(jié)課重難點。
本節(jié)課我將采用小組討論法、問答法、講授法展開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將通過多媒體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提問學生象與鼠個體大小差距懸殊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有的說是細胞大小,有的說是細胞數(shù)量的多少。接著我將講解:動物個體的大小大多取決于細胞個數(shù)的多少。細胞分裂可以產生新細胞。細胞分裂有三種形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無絲分裂。追問有絲分裂有怎樣的特征呢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想將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與之前所學的知識建立聯(lián)系,同時幫助學生理解有絲分裂的特點。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周期
多媒體展示有絲分裂細胞周期圖和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xù)時間表,提問學生細胞周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細胞周期的.概念學生通過觀察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個時期。在師生共同總結下得出連續(xù)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周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多媒體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顯微照片,提問學生四幅圖片顯著的不同之處是什么學生得出有的細胞的染色質繞成一團,有的染色體已經(jīng)開始分離,有的則快要形成兩個細胞。接著,我將展示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圖解和視頻,提問學生各時期特點并組織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生得出前期: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核膜逐漸消失,核仁逐漸解體,細胞兩極出現(xiàn)紡錘絲構成紡錘體,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紡錘體中央。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紡錘絲連接在著絲點的兩側,此時染色體形態(tài)穩(wěn)定,數(shù)目清晰。后期:染色體著絲點一分為二,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開始向兩極運動,使細胞中兩極中各有一套染色體,兩套染色體相同,且和親代染色體也相同。末期:子染色體到達兩極,染色體變成染色質,核膜出現(xiàn),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現(xiàn)細胞板,將細胞一分為二。為了幫助學生記憶,總結口訣:膜仁消失現(xiàn)兩體,形定數(shù)晰赤道齊,點裂數(shù)增均兩極,兩消兩現(xiàn)重開始。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有助于集思廣益,總結出相應知識點,便于突破難點,并且也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3有絲分裂的意義
我會展示植物細胞的子細胞形成示意圖,提問學生細胞有絲分裂的意義是什么,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卡片不難得出結果,我將對他們的回答給予肯定。
三鞏固提高
我會提問學生有絲分裂哪個時期,染色體數(shù)目開始加倍這樣設計是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并進一步掌握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讓學生形成學以致用的理念。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嘗試自己動手畫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示。
這樣的設計可以更好地鞏固今天所學習的內容,并且鍛煉學生的繪畫和總結分析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總分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了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
高中生物說課稿1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它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的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第五章第一節(jié)。接下來我從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節(jié)內容有初中生物學作為基礎,與化學也有一定的滲透和聯(lián)系,因此應做好舊知識的調動和學科之間知識的遷移。這即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動物和植物代謝作用做好鋪墊,本章節(jié)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主要內容
本章節(jié)的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問題式探究模式,以問題為紐帶。
本節(jié)從開頭就創(chuàng)設了“問題探討”的情境--200多年前斯帕蘭札尼有關探究鷹消化食物原理的著名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明確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酶起了重要作用;關于酶的化學本質,教材沒有平鋪直敘地講述,而是引導學生對有關前人的認識科學家對酶的認識過程的一系列資料進行分析;最后又通過巧妙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實例讓學生理解酶的特性,這使得學生基于問題解決構建知識、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本教材的編制合理,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3、教學目標
教育總是具有教育性的,隨著生產、科技和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教師更應該重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據(jù)國家教學大綱,教材及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我國素質教育要求把本節(jié)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a、細胞代謝的概念。
b、酶的`作用和本質。
c、酶的特性。
d、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2)能力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b、介紹生物實驗常用的方法,理解掌握設計對照試驗的原則;
c、讓學生理解欣欣向榮的生命體所需的能量,需要復雜的化學反應。
。3)情感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態(tài)度,樹立堅韌的人生態(tài)度;b、樹立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運用
在確定了教學任務,具備了相應教學內容之后,教法選擇成為極為重要的問題,因此在整個教學中,堅持啟發(fā)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談話、觀察和實驗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根據(jù)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2、學法指導
根據(jù)不同的教法,指導學生的具體學法;通過指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方法。
三、說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主要是圍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展開的,我分3個層次來設計教學程序: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言在教學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jié)課我采用設疑的方法,提出問題:
。1)人體內每秒鐘要進行上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為何能如此快速、高效、有序、順利進行的呢?
。2)化學反應需要能量,使參加化學反應的分子要從常態(tài)變?yōu)榛钴S狀態(tài),那么酶是否提供了能量而加快了反應速率呢?
。3)酶是如此的神秘,但科學家們還是揭開了它那神秘的面紗,你揭開它了嗎?
2、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讓學生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引導學生總結酶的作用。
(2)通過形象比喻,使學生理解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3)通過一系列以往科學家的探索過程,解釋酶本質及樹立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
(4)通過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和形象比喻是學生理解和運用酶的特性。
3、深入鉆研,總結提高
將知識系統(tǒng)化,明確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酶的本質。
酶的特性。
。 2 ) 教學難點
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實驗中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3)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練習突出最本質、最主要的知識、一句因材施教教學信息及時反饋的原則,再出示練習,分為鞏固題和運用題。
板書設計: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活細胞
酶的產生
催化
酶的作用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shù)RNA
酶的本質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shù)RNA
酶的特性總結:酶和無機催化劑相比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但還必須要有一定的適宜條件。
高中生物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選自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4章第1節(jié)。本節(jié)可分為2個課時,以下說課圍繞第2課時展開。本節(jié)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遺傳信息的翻譯、中心法則。這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遺傳信息的轉錄的基礎上對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的進一步了解。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將建立起更系統(tǒng)的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認識中心法則。
二、說學情
而我所面對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以及借助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多種媒體的傳播,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染色體、DNA、基因和蛋白質等基本概念,但是這些概念還是相對孤立的。因此,在課中,我會通過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起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更好地理解本節(jié)課的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密碼子表,描述密碼子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
2.通過閱讀資料卡片和模擬翻譯的動態(tài)過程,概述翻譯的過程及特點。
3.通過對比自身對遺傳信息傳遞過程的總結,闡明中心法則的.具體內容,認同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4.基于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遺傳密碼的事實,認同當今生物可能有著共同的起源。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中心法則。
難點:遺傳信息翻譯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jié)課我采用啟發(fā)引導、直觀展示、小組合作等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程伊始,我會引導學生回憶轉錄的相關知識,提問:轉錄的場所是哪里?轉錄的產物是什么?去向如何?學生根據(jù)之前所學知識能夠回答,轉錄發(fā)生在細胞核中,轉錄產生的mRNA通過核孔進入到細胞質中。我再順勢追問:mRNA上的遺傳信息在細胞質中又是如何被破譯的呢?引入新課——《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通過復習導入的方式,既可以鞏固之前所學的內容,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也能引起學生對新知的興趣,從而順利地展開教學。
(二)新課教學
1.遺傳信息的翻譯
在了解翻譯的過程之前,我會先引導學生認識密碼子。首先我會向學生提問: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1種,而mRNA上堿基只有4種。如果一個堿基決定一個氨基酸可能嗎?兩個呢?三個、四個呢?引起學生的思考。組織學生兩人一組進行交流。學生分析后能說出,當三個堿基決定一個氨基酸,至少在數(shù)量上是滿足事實的要求的。然后我會進行總結,并講解密碼子的概念:mRNA上相鄰的三個堿基叫做一個密碼子。
隨后,我會拋出疑問:既然三個堿基決定一個氨基酸,理論上可以有64種氨基酸,但實際上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21種。那么,密碼子和氨基酸之間的對應關系如何呢?引導學生對照密碼子表進行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除了終止密碼子一般不編碼氨基酸,每一個密碼子可以對應一種氨基酸,而不同的密碼子也可以對應同一種氨基酸。適時介紹密碼子的專一性和簡并性。并補充,幾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這一套密碼子,所以密碼子還具有通用性。這也從側面佐證了生物有共同的起源的說法。
在了解了密碼子和氨基酸之間的關系之后,我再引導學生閱讀遺傳信息翻譯過程的資料卡,思考:翻譯的場所是哪里?模板和原料分別是什么?產物是什么?學生閱讀后能回答:翻譯的場所是核糖體,模板是mRNA,原料是21種氨基酸,產物是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的蛋白質。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翻譯的具體過程,我會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利用氨基酸、核糖核苷酸等教學模具,模擬翻譯的過程。并請學生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1條mRNA鏈上,只能結合一個核糖體嗎?這樣的結合方式有什么意義?2、翻譯的起始位置是哪里?終止位置又是哪里?3、氨基酸是如何進入到核糖體的,哪種氨基酸的進入由誰來決定呢?學生通過思考和模擬能夠得出答案,對翻譯的過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中心法則
我會組織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內容,整理出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再閱讀教材,與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則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中心法則內容的印象。同時,我會給學生補充講解中心法則的補充內容,讓學生意識到生命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tǒng)一體,而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在新課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啟發(fā)引導、自主閱讀、模擬活動等教學組織方式,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相長,使整節(jié)課的氛圍緊張活潑,有張有弛。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鞏固提升
為了檢驗學生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多聚核糖體的模式圖,請學生嘗試判斷翻譯的方向。
(四)課堂小結
在課堂的尾聲,我會請學生分享本節(jié)課收獲,反饋給我他們的學習情況,用以教學改進。
(五)布置作業(yè)
我布置的作業(yè)是查閱資料,了解遺傳密碼的是如何被破譯的。這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呈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使學生一目了然。
【高中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1-03
高中生物教案11-25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0-17
高中生物教學總結08-29
有關高中生物教案03-28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05-15
高中生物教案最新01-15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7-05
說課稿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