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大全【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桑∠旅媸切【幨占淼目茖W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取暖用具和用途,知道它們能給人們帶來溫暖。
2、關(guān)心周圍的科技產(chǎn)品并知道使用它們的安全方法。
【活動準備】
一些取暖用具圖片;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介紹自己家里的取暖用具,激發(fā)幼兒興趣。
1、“小朋友,冬天冷嗎?怎樣做才會感到暖和呢?”(鍛煉、穿厚衣服、取暖等)
2、今天就請你們把自己家的取暖用具介紹給大家,說說它叫什么,怎么用。
二、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取暖用具是用不同的'方法發(fā)熱的,有不同的用法。
1、出示所準備的取暖用具的圖片,“老師這里也有一些取暖用具,你們知道它們是怎樣發(fā)熱的嗎?”
2、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取暖用具如何發(fā)熱的:炭盆用木炭取暖;火爐、火炕用煤取暖;油汀、空調(diào)、電暖氣、電暖風、暖手爐、電熱毯是用電取暖;熱水袋用熱水取暖,攜帶方便。
三、請幼兒按照取暖用具的發(fā)熱方法進行分類。
教師簡單小結(jié):用電發(fā)熱的取暖用具,這一類我們稱之為“電器類”。不用電的這一類取暖用具稱為“非電器類”。
四、討論各類取暖用具的優(yōu)缺點。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看了這么多的取暖用具,你覺得哪個取暖用具好,為什么?
油汀、空調(diào)可以給很多人用,但比較浪費電。熱水袋攜帶方便,可以靈活使用,但只能一個人用。爐子、火炕的缺點是不衛(wèi)生,但經(jīng)濟實用等。
五、知道取暖用具的正確用法,提醒幼兒一定要注意使用時候的安全。
討論:使用它們時,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空調(diào),電暖氣要注意別觸電。
火爐和水暖氣要注意防火等。
六、引導幼兒多鍛煉、多運動,才是最安全取暖方法。
七、小結(jié)、延伸。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一些我們常見的取暖工具,以后你還會看到更多、更新的取暖用具。那么,你長大后想發(fā)明什么樣的取暖用具呢?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幼兒的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溶解現(xiàn)象:果珍、牛奶、糖水、鹽水等,幼兒對這種現(xiàn)象非常好奇,經(jīng)常會說“果珍不見了”“牛奶化掉了”,從而發(fā)出疑問“果珍哪里去了,糖到拿里去了”。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溶解現(xiàn)象,我設計了本活動。在設計活動前,我仔細研究了以前的小班溶解教案,發(fā)現(xiàn)活動很有效地幫助幼兒認識到什么東西能在水里溶解,但活動過于簡單(分兩步走:感知果珍、牛奶、糖、鹽會溶解;嘗一嘗溶解后的果珍、牛奶、糖、鹽)。由此我設計的活動分三步走:感知、區(qū)分什么東西能在水里溶解,什么東西不能在水里溶解;了解溶解的過程;嘗一嘗果珍在水里溶解后的水的味道。以感性的認知逐步向生活實際過渡,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溶解現(xiàn)象。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xiàn)象。
2、愿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老師和同伴。
3、通過玩玩、講講發(fā)展幼兒的`思維,激發(fā)求知欲。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蘋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紅豆、綠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操作材料,激發(fā)興趣
。ǔ鍪疽槐组_水和奶粉、細鹽、蘋果、各種豆豆)孩子們,你們看,這是什么?(認識蘋果、奶粉、細鹽、各種豆豆) 這里還有一杯白開水。如果我把這些東西都放到水里去,會怎么樣?(請幼兒回答)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試一試,好嗎!
二、動手試一試
1)觀察教師實驗:
教師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讓幼兒觀察白糖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ǹ床灰娏恕⑷芑耍
2)教師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讓幼兒觀察小石子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還能看見、不溶化)
問: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么東西放進水里也能溶化?(鹽、果珍、奶粉等)
教師小結(jié):有的東西放進水里能溶化,變得看不見了,而有的東西放進水里不能溶化。
3、讓幼兒做小實驗(任選一種)
1)介紹活動材料,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
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紅豆、綠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讓每個幼兒試一試,選擇一種材料放進水里,觀察結(jié)果如何。
3)交流實驗結(jié)果: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里看不見了,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
4、提問個別幼兒
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你把什么東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樣了?
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活動延伸:
教師繼續(xù)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物質(zhì)溶解于水的現(xiàn)象,鼓勵幼兒多做小實驗,通過實驗掌握更多的知識。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的:
1.認識9和9的數(shù)量,了解數(shù)字9的形成。
2.復習數(shù)字1-9及其所代表的量。
3.學習準確投球。
活動準備
舊報紙、膠帶、箱子、彩筆、數(shù)字卡片“1”至“9”
活動過程:
1.教師示范做紙球:將舊報紙揉成球形后,用膠帶固定。
2.請每位幼兒做9個紙球,準備進行投球游戲。
3.把9個紙球在地上排成一條直線,旁邊放置數(shù)字卡片“1”至“9”。請一位幼兒數(shù)數(shù)紙球,然后找出適當?shù)臄?shù)字卡片。老師出示數(shù)字卡片“9”,與幼兒一起認讀。
4.教師說開始時,請每組第一個幼兒開始將球投進籃子里。每投進一球,老師出示相關(guān)數(shù)字卡片。投完后,幼兒一起數(shù)一數(shù)箱子里有多少個球,箱子外有幾個球,再請他們找出相配的數(shù)字卡片。(若幼兒未能把球投進箱子里,可鼓勵他不斷嘗試,克服困難。)
5.請第二位幼兒繼續(xù)進行投球游戲。
6.游戲結(jié)束后,大家一起數(shù)數(shù)看,有幾個人9個球全投進籃子,投進8個球的有幾個人,讓大家為他們拍拍手。
總結(jié)分享
請幼兒數(shù)數(shù)活動室中的物品,并找出適當?shù)臄?shù)字卡片。
活動評價
1.能說出自己投進幾個球,沒投進幾個球。
2.能一一對應點數(shù)9以內(nèi)的.數(shù)量。
活動建議
1.在日常生活中,繼續(xù)引導幼兒觀察、點數(shù)數(shù)量是9的物體,要提醒幼兒從左到右數(shù)口一致地點數(shù),并嘗試說出總數(shù),如九棵樹、九朵花、九個小朋友等,并豐富相關(guān)的量詞。
2.開辟美工區(qū),投放各種報紙、皺紋紙、畫有皮球輪廓的繪畫紙等,供幼兒自由活動時間做彩色大紙球,用彩色小紙球裝飾皮球等。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fā)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能力。
【教學難點】
明確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 用力點
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zhuǎn)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 對杠桿尺的構(gòu)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 還有其他方法嗎 ?
5、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nèi)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nèi)。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shù)據(jù)進行觀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jié):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shù)據(jù)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shù)據(jù)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jié)
【信息反饋】
我在對本課進行教學設計時,力圖突出兩點:第一,通過教師精心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發(fā)展學生對信息的記錄、分析能力;第二,讓學生體驗杠桿工具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加深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這兩點都有較好的體現(xiàn)。
針對第一點,我先組織學生開展"尋找更多使杠桿尺平衡的鉤碼掛法"的探究活動,并將自主探究而得的多種掛法記在記錄表上。由此,學生就有了第一手數(shù)據(jù)資料,可供后續(xù)的分析研討之用。在分析數(shù)據(jù)資料時,考慮到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我沒有采用"撒大網(wǎng)"式的研討模式,而是采用"扶放結(jié)合,有扶有放"的師生共同研討模式。在研討過程中,我先展示了省力狀態(tài)和費力狀態(tài)的兩張記錄表,通過簡單的研討認識了這兩者的根本性區(qū)別,并讓學生將手中的記錄表分成省力和費力的兩類。這樣,既減輕了學生認知上的難度,也有利于后續(xù)研討的深入。接著,我組織學生在省力狀態(tài)的記錄表上畫出重點到支點、力點到支點的線段,并進行比較。由于記錄表上線段的直觀性,學生很輕松、準確地推導出杠桿省力的原理。最后,順著直觀教學的思路,我利用“反證法”使學生順利地理解了杠桿費力的原理。在這個師生共同研討過程中,學生手中的.信息是在自主探究中記錄下來的,學生所得出的科學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后自行獲得的,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著學生進入有效的研討思路,再“放手”讓學生自行獲取學習成果。在這個"扶放結(jié)合,有扶有放"的研討過程中,學生對信息的記錄、分析能力獲得了較好的發(fā)展。
針對第二點,我注重突出“體驗”,即讓學生實際體驗杠桿工具的效用,從而加深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例如游戲“以弱勝強”中,通過支點位置的移動,一名弱小的女生戰(zhàn)勝了強壯的男生;通過鐵絲在老虎鉗鉗口位置的變化,學生感受到老虎鉗作為一個省力杠桿工具的強大;通過手拎鐵塊和用火鉗夾鐵塊的比較,學生馬上感受到火鉗是一個費力的杠桿工具等。正是這些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頭腦中抽象的科學概念化為現(xiàn)實具體、活潑生動的應用實例,鞏固了概念的記憶,并反過來加深了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從實際教學中來看,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得既開心,又有效率。值得說明的是,雖然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注重突出學生的實踐體驗,但并沒有讓學生簡單地“就事論事”,拘泥于一件工具的認識,而是追求“舉一反三”,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過程,實現(xiàn)對科學概念的再認識。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分析老虎鉗的省力原理之后,教師提出“鐵絲放在鉗口的哪個位置最省力?”這個問題,學生正確地利用科學理論指導了生活實踐;學生在理解桿秤的工作原理之后,教師設計情境“如果稱量要擴大10倍,秤砣不變,怎樣設計桿秤?”,學生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增加秤桿長度、在靠近重點處增設一個提紐,而這第2個方案我在課前也沒有預想到。正是由于科學概念與實踐體驗的緊密結(jié)合,學生通過這個應用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對于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大大深化了。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與近期所聽的科學課相比,本課的預設成分比較多,但我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小學生受其年齡特點的限制,其學習意識、學習能力畢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就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無異于盲人摸象。所以,在小學階段的探究教學中,較多的預設是不可避免的,關(guān)鍵在于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適合于學生發(fā)展的探究活動。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對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感興趣。
2.了解沉浮現(xiàn)象在生活中的用途。
3.嘗試用水果制作小船。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透明玻璃缸、水、水果(蘋果、梨、葡萄、香蕉、荔枝、桃子、芒果、西瓜等)、記錄紙等。
活動過程:
一、 以談話形式導入
明明在幫媽媽洗水果時發(fā)現(xiàn)有的水果會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水果卻沉在水底下,你想知道哪些水果會浮,哪些水果會沉嗎?
二、 小實驗
今天老師帶來了好多水果,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
1.小朋友老師這里有一個蘋果,如果將這個蘋果放進玻璃缸中,蘋果會怎么樣呢?(幼兒大膽猜測回答)
2.教師操作實驗。
3.將梨也放入玻璃缸中,梨會和蘋果一樣嗎?
4.教師操作實驗。
三、 幼兒動手操作并記錄
小朋友看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水果,現(xiàn)在請小朋友們分組做實驗并記錄,看一看不同的水果放入水中的結(jié)果一樣嗎?請把浮起來的`水果用圓圈圈起來。
四、 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實驗結(jié)果
五、 教師小結(jié)
剛才我們做了沉浮小實驗,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根據(jù)沉浮原理制造了潛水艇、輪船、救生圈等很多東西。
六、 活動延伸
一起來做西瓜船,將一個西瓜一分為二,將瓜瓤挖去,將西瓜放入水中,看西瓜能浮起來嗎?然后在西瓜船里放入一些物品,看西瓜船會怎樣?
教學反思:
有些孩子心理很明白哪些水果浮上來,哪些水果沉下去。在老師的大記錄表上也能正確記錄沉與浮,可是在他們的記錄卡上卻記錄正好相反,原因是什么?是因為老師的記錄卡是貼在黑板上的,上下很易區(qū)分,而幼兒的記錄卡是平放在桌面上的,有個別幼兒就分不清“上”“下”,擺放正好相反。
科學教案 篇6
科學教案
教學要點:
三年級 第一單元 課題1 探索自然 第一課時 盲人火車
讓所有的參與者都帶上蒙眼布,且沿著一條自然的路線在教師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聽覺和觸覺變得靈敏。
2、在活動中培養(yǎng)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學準備:
1、每小組不超過8人,每人一個蒙眼布或手帕。
2、課前勘查好場地,并確定要把學生帶到何處,以及想給他們展示什么?梢宰寣W生穿過一片草地(聽其沙沙聲),或者在樹林附近(讓學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樹葉,觸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糞便、草、樹皮、磚、石頭、粘土塊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區(qū)、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學生摔倒的東西。
4、活動之前每組選一名學生將其訓練為引導員,負責該小組活動。
教學過程:
1、引入
我們都非常依賴我們的眼睛,今天我們將用我們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們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學生分成8人小組。依次把每個小組帶到選好的地方。幫他們帶上蒙眼布并確保孩子們不會看見(告訴他們偷看就無法獲得很多的樂趣)。讓學生們每個人扶著前面人的肩膀組成一列火車的樣子。
3、活動開始
老師帶領(lǐng)火車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讓火車保持安靜,讓學生聽聽周圍的聲音。 師:孩子們你們都聽到了什么聲音?
……
師:這些聲音是自然音還是由人或機器等發(fā)出的聲音?(如果孩子們聽到的是鳥叫聲的.話就讓他們模仿)。
4、活動結(jié)束
師:孩子們終點站到了,請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線 互相交流。
師:你是根據(jù)什么猜測的?
……
5、五官兄弟是我們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動他們?yōu)槲覀儙砹藷o限的樂趣,同學們請大家今后用我們的五官兄弟感受我們身邊美好的自然。
第二課時 一片草地
教學要點:
讓孩子們坐在一片草地上,觀察并記錄他們所見的東西。
教學目標: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動物。
2、研究技能:使學生描述他們的所見,使觀察變得敏銳。
3、增加學生對大自然的敏銳度。
4、要求學生保持安靜且反應迅速。
5、討論垃圾問題。
教學準備:
白紙、鉛筆。
教學過程:
1、引入
帶孩子們到“研究”區(qū)。
師:看這片草地,你們認為這里有哪些植物和動物呢?今天我們就弄明白這些問題!
2、指導學生在各自周圍半徑一米的范圍之內(nèi),觀察并記錄盡量多的植物和動物。(強調(diào)這不是比賽,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種動植物的種類,而是一項觀察游戲)?蓪⒉恢赖膭又参锩志幪,如:小草1、小草2。
活動開始。
3、匯報交流
a、在草地上發(fā)現(xiàn)了哪些植物和動物。
b、將學生在草地中發(fā)現(xiàn)的動物和植物的總數(shù)合計。
c、討論交流:非生命物體(基層—泥土、石頭)、植物和動物。
4、小結(jié)
正如同學們在研究中見到的那樣,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許多植物和動物生活在草叢中,它們的量實際上要比同學們列舉的多,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動物。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個群落。
第三課時 觀云
教學要點:
讓孩子們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觀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狀。
教學目標:
1、了解云(天氣)。
2、增強觀察力和想象力。
3、學會放松。
教學過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時間看云的?今天就讓我們到校園中好好的欣賞一下變化無窮的美妙的云!
2、觀云
讓我們抬頭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狀的?他們的大小一樣嗎? 讓孩子們充分地去觀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與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狀在變化嗎?
你們看見云在動嗎?云是通過什么而動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們總是白的嗎?
當運遮擋住太陽時,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
你們以前曾經(jīng)臵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嗎?
教學目標:
課題 2 我發(fā)現(xiàn)的環(huán)境問題
通過玩旅行棋,觀察并分析圖片以及制做環(huán)境問題圖,熟悉一些與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現(xiàn)象,初步培養(yǎng)環(huán)境意識。
教學準備: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準備一個小東西作為棋子,繪制好的校園或社區(qū)地圖,每小組一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孩子們,大家一定下過很多種棋吧!跳棋、軍棋、象棋…但是有沒有誰下過環(huán)保棋呢?今天我們就來比賽下環(huán)保棋。
同學們首先讓我們認真觀察旅行棋盤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組內(nèi)互相說一說。 下面讓我們拿出我們準備好的材料做一個骰子,小組內(nèi)做一個骰子就行,老師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塊等切成一個小正方體,在每個面上分別寫上1、2、3、4、5、6幾個數(shù)字)。制作是請同學們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讓我們開始游戲吧!開始之前請同學們聽清游戲方法:從起點開始,組內(nèi)同學輪流擲骰子,骰子朝上的數(shù)字是幾,就走幾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畫的是什么,表現(xiàn)不同,會有不同的獎罰。誰最先得到小蝸牛頭上的王冠,就授予誰“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的稱號。
明白嗎?!好,讓我們開始吧!
孩子們通過剛才的游戲你開心嗎?
老師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開心哦!讓我們來聽聽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來如此!
那么,在這些與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想象中,你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
匯報交流。
第二課時 畫環(huán)境問題圖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
科學教案07-2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1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3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6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30
科學教案(精選)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