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蒹葭》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蒹葭》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蒹葭》教案1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課。《在水一方》是一首電視連續(xù)劇插曲,是根據(jù)《蒹葭》改寫而成的。
二、解題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儒家奉為經(jīng)典,改稱《詩經(jīng)》。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首,包括風、雅、頌三部分!帮L”,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小部分是貴族作品;“雅”,大都是貴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間歌謠;“頌”,都是貴族作品。《詩經(jīng)》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xiàn)人民的愛憎及他們的反抗斗爭,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xiàn)實主義基礎。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闭既苏J為經(jīng)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jīng)》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jīng)》,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詩經(jīng)》以四言為主。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的需要,分別采用賦廣、興的藝術手法。語言樸素優(yōu)美,句式回環(huán)往復,韻律和諧。寫景抒情都富于藝術感染力,對后代文學有很深遠的影響。
三、朗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解決課文中重點字詞的讀音。
蒹葭(jiānjiā):蘆葦。唏(xī):干。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佸(sì):水邊。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鄄捎茂B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jié),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四、探究。
1.詩經(jīng)中的愛情都是真摯而熱烈的,例如我們學過的《關雎》,這首詩又是怎樣表現(xiàn)詩人執(zhí)著的愛情追求的?
提示:主人公是如何去追尋伊人的?寫景多為抒情,文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這種感情與景物描寫相結合,景與情的結合,情景交融,把詩人的感情推向了極致。
2.仔細思考體會:這首詩各章的基本內(nèi)容是相同的,僅僅是換了幾個詞語,你認為這幾章是否可以調(diào)換次序?這樣寫是否重復?為什么?請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3.討論,主人公追尋的伊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是否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跳出狹隘的追求愛情,走向廣闊,可理解為對美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對理想的追求。所以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才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這種執(zhí)著也是許多人共同的經(jīng)歷。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詩經(jīng)》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所謂“賦”,是鋪陳其事;所謂“比”,是譬喻和比擬;所謂“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朱熹《詩集傳》)。《詩經(jīng)》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它為所詠之內(nèi)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的開頭。 《蒹葭》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xiàn)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五、《詩經(jīng)》的語言特點。
學生朗讀歸納,體會作用。
(1)詩經(jīng)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干。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jīng)》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wěn)的、簡單的。 (2)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節(jié),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shù)的改變。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tài),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xiàn)出詩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xiàn)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通過小組朗讀體會。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jīng)》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guī)則中,這類詞匯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苗繪精彩美麗的自然!遁筝纭分械摹吧n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六、《蒹葭》與《關雎》對比鑒賞
《蒹葭》是《詩經(jīng)》中表現(xiàn)“朦朧美”的名篇?赡苁菍懸粋男子傾心于一個女性,表現(xiàn)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xiàn)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于“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遁筝纭分袇s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仿佛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xiàn)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tài)。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拜筝纭薄ⅰ八焙汀耙寥恕钡男蜗蠼幌噍x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xiàn)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里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么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后終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nèi)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并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于“朦朧”和距離感。
七、作業(yè):背誦這首詩。
《蒹葭》教案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詩經(jīng)》重章疊句,起興等有關特點。
2.感受,理解和鑒賞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和情感美。預習要求:
1.讀準字音。
2.讀順詩歌。
教時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樂曲《在水一方》,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習《詩經(jīng)》選篇《蒹葭》作鋪墊。
2.導語: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可以說我們已經(jīng)在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最得風人深致”的一首《詩經(jīng)》作品——《蒹葭》。
3.交代學習方法:吟讀——譯讀——研讀——美讀。
二.吟讀。
《蒹葭》中有些詞語如“涘、湄、沚”比較生僻,句式、押韻也不符合常見的規(guī)律,讀起來有詰屈聱牙之感。本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就是要讀通,讀順詩歌,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1.檢查預習,為學習詩歌掃除字詞障礙。
2.提出吟讀要求:聲音要有起伏,節(jié)奏比較自由,帶上古人的味道。
3.聆聽配樂朗讀,直觀感受吟讀方法。
4.學生吟讀。
5.教師點評學生的吟讀。
三.譯讀。
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可能比較模糊,本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就是要理解詩歌內(nèi)容。
1.提出譯讀要求與方法:把《蒹葭》譯成現(xiàn)代詩,以詩譯詩,不要譯成文;注意力求押韻,詩歌講究押韻;譯詩就是把有些字解釋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擴展一下,,用解釋擴展的方法來翻譯,記下來就是詩。
2.教師示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蘆花一片白蒼蒼,清早露水變成霜。
3.學生小組譯讀練習。
4.學生譯讀交流。
5.概括詩歌主要內(nèi)容。
四.研讀。
。ㄍㄟ^《關雎》一詩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對《詩經(jīng)》的寫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這是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習成功的基礎。)《蒹葭》一詩玲瓏剔透,令人遐想,美不勝收。本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就是鑒賞詩歌的藝術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韻。
1.方法介紹:回憶鑒賞《關雎》藝術美的方法,遷移到本詩的鑒賞。
2.推薦選題,供學生選讀。研讀選題如下:《蒹葭》的音樂美(理解《蒹葭.》用韻,疊詞及重章疊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的繪畫美(理解《蒹葭》“興”的運用所營造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色。)《蒹葭》的情感美(理解《蒹葭》用“以景托情”手法來表現(xiàn)強烈、細膩、豐富、執(zhí)著感情的特色。) ……(學生也可自定選題,如:《蒹葭》的含蓄美《蒹葭》的朦朧美……
3.學生分組研讀,教師巡回指導。
4.研讀交流,教師相機根據(jù)教學目標進行點撥。
五.美讀。通過美讀,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完美地再現(xiàn)詩歌描繪的藝術形象。
1.播放配樂朗讀。
2.播放音樂,學生自由美讀,互聽互改。
3.學生配樂美讀交流,全體鑒賞。
4.美讀成誦。
六.作業(yè):
1.制作《蒹葭》的朗讀錄音帶。有條件的可以配樂。
2.任意選擇詩句,擴展成一段話,描繪出意境。
板書:
蒹葭《詩經(jīng)》
音樂美——用韻疊詞重章疊句一唱三嘆余音裊裊繪畫美——起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感美——以景托情強烈、細膩、豐富、執(zhí)著
《蒹葭》教案3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人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一首詩歌。它是《詩經(jīng)國風》中的名篇!遁筝纭肥且皇讗矍樵,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章法抒寫了主人公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戀,以及欲見而不得的惆悵、執(zhí)著之情。
學生分析
八年級(初二年級)的同學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fā)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fā)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彼裕處熥⒅貭I造特定的氛圍,通過富有感情的誦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感受、創(chuàng)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diào)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美的動力。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儀、錄音帶和VCD碟片。
2.詩詞曲賦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ㄒ唬⿲дZ設計:
師: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xiāng)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ǘ┏踝x詩歌
1.多媒體投影薄霧中的水邊蘆葦,蘆葉蕭蕭,茫茫蒼蒼。在這個畫面的襯托下,投影出詩歌原文。(藍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樂(低聲地):播放小提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
3.學生初讀課文:借助“預習提示”以及注釋,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飛揚的導語,清新自然的背景畫面,悠揚恬靜的音樂,使課堂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美,使學生體驗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課的基調(diào)!
二、品味賞析
(一)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在《水邊的阿蒂麗娜》的音樂聲中,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誦同時進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從而產(chǎn)生共鳴!
2.請同學說說選擇《水邊的阿蒂麗娜》的作為背景音樂的原因。
【體會詩歌迷茫而略帶憂郁的情感基調(diào)】
3.詩歌中主人公為何憂傷?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態(tài)度如何?
【整體感知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向往和追求純潔的愛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執(zhí)著追求的感情!
。ǘ┢肺墩Z言
1.上述體會你是從詩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文重章疊句的結構特色,品味詩歌樸素清新風格灑落的語言】
2.創(chuàng)新設計:請同學把大屏幕上的詩歌中加點的詞改換一下,要求改后的詩歌整體風格不變。
【這個設計遷移性、挖掘性很強,它點燃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自主學習的火花。詩歌中的加點詞語為三段對應部分稍加變化的詞語,學生改換后的`詞大多是貼切的、和諧的,多元的。在這創(chuàng)新的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潛移默化的。】
3.熟讀成誦。(采用男女聲交替讀、齊讀等各種形式)
三、激發(fā)激情
。ㄒ唬┥顚永斫猓
1.課后思考練習一: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目的讓學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為理解詩歌中的深層敘往往是從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為切入口的!
2.自由討論“蒹葭”“蘆葦”“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讓學生極大地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積累,通過相象和聯(lián)想,準確體會意象的象征意義!
(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激情
1.多媒體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詞,同時播放這首歌。
2.思考:你認為這首改編自《蒹葭》的歌詞好嗎?為什么?【在討論中,學生發(fā)現(xiàn)歌詞將原詩中的渺遠迷茫、纏綿感傷的意境,反復詠唱的形式等精華部分保留了下來。這一發(fā)現(xiàn),加深了學生對原詩的理解。學生在這首優(yōu)美的歌曲聲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體驗!
3.您也許不是詩人,也許不是藝術家,但老師相信你有豐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這首詩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的情景嗎?(各學習小組之間合作、探究、討論)
【這一設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這種開放型的題目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上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層出不窮,水到渠成地把學生創(chuàng)造的激情激發(fā)出來!
四、拓展延伸
閱讀徐學鵬的《中國隨想》,并回答問題。 中國隨想
徐學鵬
這是一片開滿鮮花的土地
我們是一只只的小蜜蜂
一邊飛著一邊唱著春天的歌謠
這是一片藍藍的大海
我們是一只只的小貝殼
靜靜地躺在沙灘上心里卻裝著一片海嘯這是一張古老而又年輕的臉我們是她開放著的微笑
或許也有幾滴淚水
卻淹沒不了這微笑的美好
這是一個永遠的形象
我們是她傾吐出的一縷縷陽光盡管也有布滿陰云的日子
但總會有一個早晨太陽將大地普照啊──中國
這就是我日日夜夜苦戀著的中國!問題:
1.詩中哪些意象給你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詩人借助這些意象表達怎樣的情感?
2.這首詩在語言上與《蒹葭》有哪些相似之處?
3.請用恰當?shù)那楦泻驼Z氣語調(diào)朗誦這首詩。板書設計
寫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
教學后記
這堂課中,我努力營造了一個情感的氛圍,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也得到了增強。這堂課中,我還滲透了音樂的教學,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蒹葭》教案4
教材分析:
《<詩經(jīng)>兩首》(《關雎》《蒹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2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詩經(jīng)》,學生對其特點一知半解。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看似“不利”因素,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給學生自由呼吸的課堂。
一、課前預習任務(教師要明確具體任務,切忌太過概括。)
1、查閱資料,了解《詩經(jīng)》這部詩歌總集的形成過程、內(nèi)容、以及與以前學過的詩歌相比的不同的特點(包括詩歌內(nèi)容、詩歌風格、手法)。
2、借助注釋、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整體感知詩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jīng)》相關知識(如形成原因,詩歌內(nèi)容,詩歌特點,手法等。)
2、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3、理解詩經(jīng)的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兩首詩中來講。)
4、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yōu)美意境。
三、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教學重點1)
2、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yōu)美意境。(教學重點1)
3、理解詩經(jīng)的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教學難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45分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1)老師提問:蒹葭是什么?有誰見過蒹葭?給我們講講吧!請同學講講。
老師播放蒹葭圖片,師生交流蒹葭留給我們的感覺。我們了解到的蒹葭隨風飄蕩,柔美可愛給人寧靜的感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古詩就以蒹葭命名,它會寫些什么?會不會如蒹葭一樣美呢?一看吧!
2)學生交流自己預習所查的關于《詩經(jīng)》的信息。 (二)《蒹葭》教學過程
1、讀:整體感知(約7分鐘)
。1)齊聲朗讀:教師點評并給與朗讀指導(約2分鐘)
(2)教師配樂范讀或名家范讀,學生聽讀(約2分鐘)
。3)學生賽讀:通過賽讀讀準節(jié)奏字音(約3分鐘)
2、練:落實重點字詞(約5分鐘)
A.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幾組詞
明確:
第一組:蒼蒼,萋萋,采采(茂盛、眾多的樣子)
第二組:(道阻且)長,躋,右(道路漫長,險阻,彎曲形容難以到達)
第三組:(在水之)湄,涘(水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陸地)
此處有小小的區(qū)別要明確
第五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組詞:洄,溯游
3、品:品味詩歌內(nèi)容及情感(約20分鐘)第一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時間怎樣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聯(lián)想,體會詩歌意境)
明確:A.深秋的早晨,晨霧氤氳,雪白的霜結在在蒹葭葉片上,慢慢地融化為晶瑩的露珠。蒹葭隨晨風中輕輕地搖擺,露珠輕輕地滑落,摔碎在叢草間,濺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從秋霜到露水變化看出時間的變化。第二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1)問:展開想象“伊人”是誰?她是個怎樣的那還?明確:“伊人”是男主人公心儀的女孩子,美麗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朧,看不真切。
(2)問:(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朦朧,漂浮不定,難以追尋。第三組: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問:此組詩歌講述了什么故事?明確:男子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尋找“伊人”。道路漫長而崎嶇,可見追尋“伊人”的路途十分艱難。(可引導學生想象男子怎樣跋涉,怎樣達到穿過艱難險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達上游)
。2)問: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嗎?
明確:沒有找到,從三個“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著一河之隔。若隱若現(xiàn),如夢似幻。
4、議:詩歌的結構特點及特色(15分鐘)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說說詩歌結構有什么特點,有何特色?
明確:賦、比、興及重章復唱手法的講解(興的手法在此詩中沒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詩中表現(xiàn)了男主人公什么樣的品格?
(3)詩中“伊人”確實存在還是男子想象的?
(4)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愛慕的女孩還可以指喻什么?
5、練:(5分鐘也可課后作業(yè))
把詩歌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合理想象給這個故事續(xù)上一個結尾。
要求:感情基調(diào),文字風格要與詩歌一致。
《蒹葭》教案5
教學目標:
1、掌握《蒹葭》中起興手法運用以及了解重章疊唱特點,體會(本詩藝術)手法對情感表達及主題深化的作用;
2、探討詩歌中“伊人”的多義性,從而發(fā)掘出詩歌主題的多義性。
教學重難點:
1、“伊人”多義性探究
2、賞析多主題詩歌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朗讀詩歌,爭取熟讀成誦;
2、結合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二、課堂安排
1.導入:播放《在水一方》的音樂,PPT顯示歌詞,要求學生比較歌詞的第一段與原作第一節(jié),看看哪個詞語在語意上有明顯改變。
2.發(fā)現(xiàn):“伊人”改為了“佳人”
引出問題:“伊人”到底是個怎么樣的形象呢?
3.誦讀感知詩歌內(nèi)容,要求學生思考“伊人”是個怎樣的形象。
。ㄕ堃荒幸慌畠晌煌瑢W朗讀)
4.問題:試簡要概括詩中“伊人”的特點?(要求讀出作為理由的詩句,穿插讀法指導)
5.學生發(fā)言,教師明確:
。1)內(nèi)容把握:
蒹葭、白露——景物給人以凄清之感——“清”補充:寫景起興
在水一方/之湄/之泗——伊人的位置始終在變化——“飄忽不定”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伊人始終難于接近——可望而不可即
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右/躋——追尋者不畏艱險,執(zhí)著追尋——有吸引力
補充:重章疊句,一唱三嘆
。2)方法指導: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出發(fā),可從
A直接的'正面描寫B(tài)景物描寫C旁人的反應三個方面來把握“伊人”特點。
【板書】
堅定執(zhí)著河水“清”而獨立
追尋——————伊人飄忽不定不畏艱辛道阻可望難即
有吸引力
手法:重章疊句,一唱三嘆
寫景起興
6.分三組誦讀(每組各讀一節(jié)),進一步感知并體味伊人形象。
7.分組討論:在你的心目中,“伊人”是個怎樣的形象?(要求:每組推舉代表發(fā)言、需說明理由、注重條理、)
8.PPT展示關于“伊人”的已有觀點。
9.小結一:不同解讀的原因;作為愛情詩產(chǎn)生的可能性。
10.小結二:
。1)《詩經(jīng)》文體基本特點、“伊人”母題
。2)多角度解讀的基礎——進入文本;
多角度解讀的意義——共鳴、創(chuàng)造
11.作業(yè):分析《詩經(jīng)·小雅·白駒》中的“伊人”形象。詩經(jīng)·小雅·白駒
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縶之維之,以永今朝。所謂伊人,於焉逍遙。
皎皎白駒,食我場藿?{之維之,以永今夕。所謂伊人,於焉嘉客。
皎皎白駒,賁然來思。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yōu)游,勉爾遁思。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注釋】皎皎:潔白,光明。這里指馬皮毛發(fā)光?{:絆。維:拴。焉:此,在這兒。賁:飾也。一說光采之貌。逸豫:安樂。勉:抑止之詞。
遁:隱去。一說走?展龋厚饭;深谷。音:信。遐:遠。補充作品:
詩經(jīng)·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
、,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堋BN翹錯薪
、,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釋】
①休:休息,在樹下休息。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②漢:指漢水。游女:游玩的女子,亦指漢水女神。
、劢褐搁L江。永:水流很長。
④方:渡河的木排。這里指乘筏渡河。
、萋N翹:本指鳥尾上的長羽,比喻雜草叢生。錯薪:古代嫁娶必以燎炬為燭,故過以折薪、楚為興。刈:割。
、蕹汗嗄镜拿Q,即荊條。
、唢(mo):喂馬。
⑧蔞(lou):草名,即蔞蒿,嫩時可吃,老則為薪。
蝶戀花(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釋】佇:久立。危樓:高樓。望極:極目遠望。黯黯:迷忽不明。
擬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
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行》。當:與“對”意同。強:勉強。強樂:強顏歡笑。
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注釋】青玉案:詞牌名元夕:陰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jié),是夜稱元夕或元夜。
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
玉壺:指月亮。龍舞:指舞魚、龍燈。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的首飾。這里指盛妝的婦女。盈盈:儀態(tài)美好的樣子。驀然:突然,猛然。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蒹葭》教后記
【《蒹葭》教案】相關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教案幼兒中班教案02-15
語言故事教案中班教案11-08
大班教案傘教案反思03-10
小班健康教案牙齒教案04-01
中班音樂教案小兔乖乖教案06-17
中班教案童謠小鹿飛飛教案06-10
中班社會教案神奇的紙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