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匯編【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滑輪,知道滑輪的作用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guī)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滑輪二個、鐵梁臺、細繩、鉤碼、測力計。
演示材料:同分組材料一套,大滑輪一個、粗麻繩二根(組裝動滑輪、拔河用)。掛圖或幻燈片三張(旗桿上定滑輪圖;吊車上定滑輪、動滑輪圖;滑輪組示意圖)。
三、教學過程
。ㄒ唬┙虒W引入
談話:你知道旗桿上有個什么裝置,能幫我們比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ǘ⿲W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的構造及種類(學生自學課本)
(1)講解:安裝在旗桿頂上的這種邊緣有槽,能圍繞軸轉動的輪子叫滑輪。(出示滑輪,講解)
滑輪也是一種簡單機械。(板書課題)
滑輪有二種。(出示滑輪組示意圖)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輪叫定滑輪。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繩子拉著,與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2)提問,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滑輪?
。3)學生辨別課本P99頁,哪一幅圖是動滑輪,哪一幅圖是定滑輪?
。4)學生動手組裝定滑輪、動滑輪?
2.指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作用
。1)討論:你認為旗桿頂上的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實驗1(定滑輪不省力)。
①演示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
、趯W生演示實驗。
、蹖W生匯報實驗結果。
、苡懻摚赫f明什么?(說明不省力,也不費力。)
。3)討論。
談話:既然定滑輪沒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桿頂上安裝它必然會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組討論后匯報)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的實驗和討論,我們知道定滑輪雖然沒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變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導學生認識動滑輪的作用
。1)討論:動滑輪有什么作用?(教師希望學生能提出動滑輪工作不方便,動滑輪能省力)
。2)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討論)(游戲:竹竿游戲)。課本P100小游戲
游戲后教師質疑:這是為什么呢?
。3)實驗2(動滑輪省力)。
、俜纸M測量提起一個鉤碼和一個滑輪時所用的力。
測量后學生匯報,教師板書記錄下來。
②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獨立組裝獨立操作。)
、蹍R報實驗結果,教師板書記錄。
、苡懻摚和ㄟ^以上研究你認為動滑輪有哪些作用?(動滑輪有省力的`作用)
教師強調:彈簧稱的示數應該等于鉤碼與滑輪重量的一半。
4.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組的作用
。1)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填出課本P98結論)。
(2)探究題:小明是二年級的學生,家(二樓)里裝修時,叔叔們從樓上、樓下不停的運料,非常的麻煩,而且還影響樓上鄰居們。小明突發(fā)奇想,能不能設計一個裝置,使叔叔們直接在樓下向上把料運進屋里。在老師的幫助下他成功了,他設計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裝置。
同學們,你知道小明設計了一個什么裝置呢?開啟你的智慧之門,你也來設計一下吧。
。3)教師小結:把定滑輪及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的裝置叫滑輪組;喗M就可以發(fā)揮定滑輪和動滑輪各自的優(yōu)點。
(三)鞏固
提問:吊車上都用了哪種滑輪?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車圖)
。ㄋ模┎贾米鳂I(yè)
觀察你的周圍哪些地方應用了滑輪?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體驗數學活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2. 理解減法應用題中總數與部分數的關系。
3.引導幼兒回顧生活情景,仿編:"求剩下"的減法應用題。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熟悉超市環(huán)境,熟悉10以內的分解。
2.游戲經驗:會玩"馬蘭開花"3.環(huán)境準備:超市場景(內有5個陀螺,7個桔子,5個蘋果),情景表演,筆,圖片。
活動過程:
1.游戲導入:馬蘭開花
2.集體活動
。1)請幼兒一起說一說超市里有什么物品?分別有幾樣?
(2)觀看情景表演:超市里有5個陀螺,有一個"顧客"過來,對售貨員說:您好!我要買2個陀螺。售貨員給他2個陀螺說:"給你,歡迎您下次再來!
(3)教師提問:超市剛才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我們要把超市發(fā)生的.這件事情編成一道減法應用題。
聽教師完整示范講述"減法應用題"
(4)觀看情景表演:超市里有7個桔子,有一個"顧客"過來,對售貨員說:您好!我要買4個桔子。售貨員給他4個桔子說:"給你,歡迎您下次再來!
。5)教師提問:超市里剛才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6)誰能根據這件事情再來編一道應用題呢?這個應用題可以怎么寫算式?
。7)觀看情景表演:情景表演。超市里有5個蘋果,有一個"顧客"過來,對售貨員說:您好!我要買3蘋果。售貨員給他3個蘋果說:"給你,歡迎您下次再來!
。8)教師提問:"超市里剛才發(fā)生了一件買蘋果的事情,誰能根據這件事情再來編一道應用題呢?這個應用題可以怎么寫算式?"小結:孩子們,我們發(fā)現在三道應用題中每次都問了一個什么問題?只要我們應用題里問還剩幾個,那這個題就是減法應用題。
。9)請幼兒講述算式中哪個是總數?哪個是部分數?理解算式與應用題的對應關系。
探索發(fā)現:
1.課件游戲(幼兒用書p11,請幼兒看圖,理解題意,仿編應用題,照著寫減法算式。)
2.請幼兒根據圖意編應用題。
3.請幼兒根據算式編應用題。
延伸活動:
在活動區(qū)擺放一些減法算式卡,讓幼兒自由進行游戲。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幼兒自主探索,了解玩具發(fā)聲的各種方法。
2、初步激發(fā)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各種玩具教學過程:
。ㄒ唬﹩l(fā)提問,引起興趣:通過游戲,引出聲音的主題。
。ǘ┑谝淮翁剿鳎1、激發(fā)幼兒讓玩具發(fā)出聲音的愿望。2、幼兒探索電動玩具的發(fā)聲方法。
。ㄈ┙涣饔懻摚1、幼兒介紹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讓玩具發(fā)出聲音的`。2、引導幼兒說出“開關”,了解開關的作用。
(四)第二次探索:1、啟發(fā)提問,激發(fā)幼兒幫助其他的玩具發(fā)出聲音。2、幼兒第二次探索,嘗試用其他方法來讓玩具發(fā)出聲音。3、引導幼兒用與別人不一樣的方法進行嘗試。
(五)講評:1、幼兒介紹自己用了什么方法。2、引導幼兒說出各種方法的名稱,如:捏、拉、搖、敲……大家一起做動作。
科學教案 篇4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fā)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的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的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的過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三、回憶中的大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第二課 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tài)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xù)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的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的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的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的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的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的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的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 能夠通過云、霧、雨、霜的模擬實驗了解它們的成因;
● 能夠通過對沸騰和蒸發(fā)現象的研究,了解空氣中水蒸氣的成因;
● 能夠通過了解水結冰、沸騰、凝結的條件;
● 能夠通過親身感受認識到水在蒸發(fā)時會吸收熱量;
● 能夠通過圖示法總結水的三態(tài)變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
2、知識與技能
● 知道云、霧、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 知道水的三態(tài)變化條件;
● 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環(huán)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體會到自然界的神奇變化;
● 感受物質的循環(huán)變化。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條件。
2、 難點:做造霧、雨、霜的模擬實驗。
〖教學準備〗玻璃杯、冰塊、易拉罐、濕毛巾、鹽、溫度計等。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體 提問:你見過哪些形態(tài)的水?
教師出示課件,指導學生認識各種美麗的水體。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關水的問題
提問:關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學生討論匯報,教師引導到水的變化問題上來,為下面環(huán)節(jié)打下基礎。
三、設計實驗,制造云、雨、霧
1、造云
(1)談話:剛才我們看過了各種形態(tài)的水,你們覺得好看嗎?你們想自己動手制造出她們嗎?那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做吧!
(2)學生參照課本提示,討論實驗方法。
(3)小組活動,仔細觀察、思考并記錄: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4)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意見,再選派代表匯報、交流小組討論的結果。
(5)教師講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霧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問:你知道雨是怎樣形成的嗎?
(2)學生回答。
(3)學生設計實驗,模擬雨的形成,將設計結果記錄下來。
。4)匯報設計方案,互相評價,選擇合理的方案進行實驗。
。5)講解:當小冰晶下落時,如果地面溫度低于零攝氏度,就會下雪。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講述:這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關于水的'知識。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寫“水”。
二、設計實驗,制造露、霜
1、造露
(1)參照課本設計實驗方案,明確方法。
。2)分組實驗,匯報結果。
2、造霜
。1)參照課本設計實驗方法。
。2)分組實驗,仔細觀察:易拉罐外出現了什么?這時的溫度是多少? 通過結冰實驗,學生可以認識水的冰點,同時認識霜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實驗中包括液態(tài)的水變成固體和氣態(tài)的水變成固體,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同時認識到水的兩種變化。
三、認識水的蒸發(fā)、水蒸氣的凝結現象。
1、談話:小朋友看看剛才老師用濕抹布在黑板上寫的“水”字還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學生回答。
3、教師講解:液態(tài)的水受熱后變成氣態(tài)的水蒸氣,這種現象叫做蒸發(fā)。你能做一個蒸發(fā)的實驗嗎?(讓學生將水滴到手背上體會蒸發(fā)的作用。)
4、設計實驗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發(fā)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發(fā)現象:列舉你知道的蒸發(fā)現象。
7、講解:水蒸氣遇冷后,又從氣體變成液體,這種現象叫做凝結。云、霧、露、雨等都是由空氣中的水凝結成的。
四、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
1.提問:水在自然界有哪幾種形態(tài)?在什么條件下,它們互相轉化?
2.根據課文圖示,將水循環(huán)的過程自編成故事,講給大家聽,或者編成童話劇來表演。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典】07-30
科學教案(精選)07-28
(精選)科學教案08-07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0
(經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經典)07-21
(精選)科學教案08-14
【精選】科學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