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文案
隨著社交網絡的普遍使用,大家對文案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文案用以分享自己對生活的思考,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究竟什么樣的文案才是特別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文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文案1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角的特征。
2、經歷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活動形式,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初步形成評價意識。
4、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景的創(chuàng)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根據角的特征辨認角。
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塊、白紙一張。
教師準備:直尺、各種形狀的繼母若干;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白紙各7張;長條12根;圖釘若干。
教學過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課題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課件展示實物(紅領巾、鐘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實物中的角分別在哪兒,引導學生把角比劃出來。(隨著學生的發(fā)言,課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課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二:現場收集生活中的角。
、倮蠋熃淮占膱龅胤秶ń淌遥┖徒涣鞯臅r間(2分鐘)。
、趯W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饋。(引導學生邊說邊比劃出角。)
2、揭示課題。
師:通過發(fā)現,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今天我們就一塊兒去認識角。
板書:認識角
二、實踐感知,建立表象
1、畫一畫,剪一剪。
老師給每個小組提供各種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積木)。
。1)老師交待操作的要求:學生在以上材料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工具在紙上畫出角,再把它剪下來。
。2)學生自行選擇工具,實施活動。
。3)集體交流:把剪下圖形中的一個角比劃出來。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點。
(1)摸一摸剛剛比劃的角,有什么發(fā)現?
。2)學生匯報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偌饧獾。
A、示范摸到角的.哪個地方是尖尖的,引導全班學生再次感知。
B、取名稱。
師:其實這個尖尖的是一個點。(板書)知道了這個點叫什么嗎?想給它叫什么?(把學生取的名稱寫下來。)
C、得出名稱。(板書:頂點)
、谄狡降、直直的。
A、引導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學生發(fā)言,得出名稱。(板書:邊)
③、④……
3、小結:像這樣的圖形我們說它是一個角。
4、閉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樣子,可以用喜歡的方式比劃比劃。
三、活動操作、鞏固應用
1、活動(一):找一找。
。1)明確活動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學具袋中摸出一個帶角的圖形。
(2)反饋摸出的圖形有:
。3)分組交流:①每個圖形的角在哪兒?②每個圖形有幾個角?
。4)用手勢反饋。學生可能對第三個圖形有異議。老師抓住契機以辯論的形式得出正確的結果。(此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作評價。)
2、做一做。
。1)交待活動要求:在組內選擇有用的材料(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卡紙、長條、圖釘)制作一個你喜歡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兩邊。
。2)學生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開始活動。
。3)組織學生參觀作品。
。4)學生質疑、評價、提問。
如:能告訴我這個制做的角在哪兒嗎?
四、延伸
1、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角,關于它你了解了多少?(鼓勵看書)
2、延伸:關于角,你還想知道什么?
師:課后同學們可以去查查有關資料,了解有關角的知識,我們下節(jié)課再繼續(xù)交流。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文案2
教學內容:教材第3頁及第4頁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通過量一量,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體會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學會用直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際測量與交流,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重要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
突破方法: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突破重點。
難點;體驗1厘米的長度,并形成直觀印象。
突破方法:通過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
教學準備:
圖釘、刻度尺、小木棒、紙條、鉛筆、練習本、墨水瓶盒、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老師節(jié)就要到了,我們班布置教室掛拉花時發(fā)現差了截,同學們準備用彩紙補做一條拉花,還要做多長呢?我們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結論:測量的工具不同,長度標準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為了準確的測量,人勻發(fā)明了帶刻度的尺子,我們今天就來認識“厘米”并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板書: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厘米。
、僬J識刻度尺。
大格、小格、數字和厘米。
0刻度線
、谡J識1厘米。
1厘米有多長(從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從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壅J識刻度尺上的幾厘米。
從刻度0到刻度2是幾厘米?4厘米有幾大格?請同學們說一說。
學生匯報。
(2)用厘米量。
①每人發(fā)一張紙條,先估計大約有多長,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谡f一說是怎樣量的?
。ò殉咦由系0刻度線對準紙條左端,紙條右端對著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③課件演示測量紙條過程。
、軠y量下面物體的長度。
數學書的長、寬,鉛筆的長。
三、拓展延伸,學會應用
(1)完成“做一做”、練習一第1題。集體訂正。
。2)小組使用完成練習一的第2題,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顧全課,總結提高
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1)認識厘米
認識1厘米、從刻度0到刻度1
認識幾厘米
。2)用厘米量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文案3
課題:
教學內容:教材第2頁例1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了解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合學生親身經歷不同測量工具的合用,體會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突破重點。
難點:培養(yǎng)學生初步估測意識。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將學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學習小組。
學生準備:學生尺、剪刀、寬1厘米的白紙條、1角的硬幣、回形針、小刀、棱長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學過程
課堂導語:同學們,比一比粉筆和回形針,哪個長,哪個短?粉筆和鉛筆哪個長,哪個短?
一會說粉筆長,一會說粉筆短,這是為什么呢?這根粉筆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嗎?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統(tǒng)一長度單位。(板書課題)
一、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讓學生討論,想辦法,小組交流。
(2)匯報交流,分組活動。
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辦法,用1角的硬幣、手、三角形學具、方木塊等作為工具測量,下面就請同學們分成5人一組,和老師一起測量課桌的長度。更多
測量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
。3)小組交流。
讓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測量結果。顯然,同學們和老師的測量結果不同。
。4)質疑問難。
為什么我們測量的都是課桌的長度,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為什么同學們一拃一拃地量,老師也一拃一拃地量,結果也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逐漸明白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作為測量標準,所以量出的結果不同。
那么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用相同標準進行測量)讓全班同學選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測量課桌的長度,并匯報測得的結果。由此歸納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5)活動延伸。
、儆没匦吾槣y量數學課本的寬,用小刀測量一個文具盒的長。
學生測量后匯報測量結果。(數學課本的寬是5個回形針的長,文具盒的長是5個小刀的長)
師:數學課本和文具盒不一樣長,為什么它們都用5表示?
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集體交流。
、跉w納升華。
同學們,數學課本的寬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樣的,它們都用5表示是因為測量的.標準不一樣。因此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tǒng)一的標準。
二、積累運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長、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測量。
三、 總結提升
。1)大家親自測量了很多物體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你們學會了什么?
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所學內容。
。2)歸納強調。
在測量物體長度時,必須要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測量。
板書設計
一測量課桌的長。(分組活動,匯報交流)
二用回形針測量數學課本的寬,用小刀測量文具盒的長。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文案4
一、背景設計
“空間與圖形”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作了比較具體的要求,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fā)展形象思維等。而“角”的認識是蘇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內容。但對于剛進入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對“角”的知識比較抽象。雖然生活中對角已積累一些經驗。但對角的幾何圖形還是第一次認識。教學起來比較困難,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經歷活動增加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創(chuàng)設認識和理解數學角的情境。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概括,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學情分析(學習需要的分析)。
1、實際是什么?(認知起點能力)
學生在認知上已經認識了平面圖形,能夠識記平面圖形中的角及實物中的角。
2、應該是什么?(認知上達到——使能目標)。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識記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會比較的大小,學會畫角并能實際理解應用。
<二>學生分析:本班學生基礎性知識掌握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在撐握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發(fā)現,會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的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夠識記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識別角有大小,學畫、能識記理解和應用。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過程,初步體驗空間與圖形的意義。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自己學習的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fā)展數學思考。
二、教學策略分析
<一>教學重點:經歷活動,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學難點:經歷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并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關系。
<三>突破方法: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其次借助直觀動演示,使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習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四>教與學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模式,運用動手操作法、直觀演示法、互動交流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方式,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并借助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從而“變教為誘、變誘為思、以誘達思”。
三、教具學具的準備:課件、活動角、剪刀、水彩筆、木棒、紙。
四、教學媒體的選用
1、設計思想:第一次認識幾何圖形的角,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教學時必需通過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先認識實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經態(tài)課件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鏈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書角,師:你認識嗎?讀一讀,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或者說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師:是呀!這些角生活中處處可見,而今天我們要研究的角是數學意義的角,數學中的角是怎么樣的呢?老師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好嗎?
2出示實物圖:(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認為的.角在哪里?
畫角:看來大家對角的認識有些不同,能畫出你心目中的角嗎?
3談話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數學意義的角具有仕么樣的特點呢?1、說生活中的角
2、指角(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
3畫角:在紙上試畫,說說畫的角是怎樣的)
為學生學習數學角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打開思路,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根據
二、操作感知、自主構建
。ㄒ唬┏橄蠼恰⒈硐1、演示觀察,正確感知:
1課件演示—角的形成過程(從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問:你又發(fā)現了什么?
2、畫角、課件演示(從一點出發(fā),引出兩條直的線)。
3、師:動動小手也畫一個角,好嗎?
4、師:誰愿意告訴大家你是怎樣畫的。
5、學習角的各部分名稱(自學教材)。
6、練習內化、豐富表象、課件演示。
、倥袛,深化表象(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歸生活,深化認識。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數學意義中的角,所具有的特點,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數學意義中的角。
課件演示(實物圖:五角星、扇子、山羊等)1、觀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過程
2、學生畫角
3、匯報你是怎樣畫的
4、匯報角各部分名稱
5、學生練習、評價通過從實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過程讓學生感知角的特點,然后通過看、畫、找等多種感官活動初步建立角的表象,進一步感受數學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體片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
。ǘ┳鼋恰僮鲀然、實踐體驗
1、談話: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誰的手最巧?
2、師巡視
3、師:通過展示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1、做角:用毛線、吸管、小棒等學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評價
4、議一議,做、比、議、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性的多樣化,這一過程即鞏固對角的認識,又為學習角的大小架起了橋梁。
。ㄈ└兄笮 獙嵺`活動、感悟體驗1、引導觀察,比較大小。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發(fā)現了什么?
2、創(chuàng)設沖突,引發(fā)爭論。
師:你能畫一個很大的角嗎?
3、在視頻儀上展示,提問:你認為哪個角大?為什么?
4、直觀演示:
①課件演示:有兩邊重合,向左旋轉;②拉活動角
5、師:根據觀察和活動,上面的角到底誰大,它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觀察、說一說哪一個角大?
2、學生畫角,小組討論。
3、學生仔細觀察,感知它的變化
4、學生拉活動角、體驗(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距離有關)讓孩子經歷實踐活動溝通了學生經驗與知識的聯系,獲得感性知識并掌握角的本質特征,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交叉開的程度有關,從而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三、總結欣賞延
伸1、師:這節(jié)課,每位小朋友都開動腦筋,經歷指、畫、做、摸、想等活動,獲得了許多新知識,老師真為你們感到自豪,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師完成板書,認識角。
3、欣賞—發(fā)現美。
師:同學們,角不僅不數學中被應用,而生活也被廣泛應用,古今中外許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它們的奇妙和美麗。
。ㄕn件演示: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欣賞古建筑物)
4、“小小設計師”用角或者有角的圖形拼出你喜歡的圖案。
1、生談收獲
2、帶著音樂,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價值,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及數學的魅力,體驗數學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情感,使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學流程
六、自我評價
1、以生動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貫穿與教學活動中,借助于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深入淺出的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使學生進的大小,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成功的快樂。
2、《課標》指出:“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為此,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在練習中升華,從中學到了數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產生了數學學,用數學的需要。
3、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回歸生活。在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時,發(fā)現數學知識的價值,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了一個悠揚動聽的音樂和一幅幅美的圖片和建筑物,這樣一個情境,不僅讓學生看到了角的廣泛應用,并感受到了數學的魁力,從而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文案5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會判斷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感知角,會判斷角,并會畫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放多媒體,生猜圖形,揭示課題。
師貼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聯系實際感知角
1、第38頁主題圖。
生觀看主題圖從圖中說出物體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從自帶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從生活中找角。
生舉手匯報。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認識角的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從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頂點和邊。
2、電腦抽象出折紙的`角,生認識角的組成部分。
3、出示活動角讓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1)師變魔術引出活動角。
。2)生動手操作活動角。
(3)生說發(fā)現。
四、畫角
1、生探索畫角的過程。
2、生說畫角過程。
3、觀看多媒體畫角過程。
4、生再次畫角。
五、鞏固練習
1、判斷。
2、數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戲
用角畫自己喜歡的圖形。
七、課后小結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文案】相關文章: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1-10
二年級數學上冊的教案09-26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24
二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教案11-07
二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案11-07
數學上冊《小熊購物》教案11-18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二單元教案09-27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人教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