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語文教案9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案 篇1
課文導學
一、學習目標
1.能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并能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課文所記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
3.能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4.能背誦全文。
二、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知識,培養(yǎng)閱讀能力。
2.賞析作者刻畫和表現(xiàn)燭之武思想性格的藝術手法。
三、學法指津
學習這篇課文,可用六個字來概括,這就是:讀、解、辨、理、賞、背。
讀:朗讀課文,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可多讀幾遍,把文章讀流暢,并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了解。
解:理解詞語,可與讀同步進行。要認真查看課文注釋,必要時還應翻閱有關字(詞)典,以準確把握有關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辨:分辨詞義。要利用學過的有關知識,結合具體語境,認真分析比較,對文中的一些多義詞作義項歸納。
理:梳理課文?筛鶕(jù)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據(jù)文章順序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記敘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課文題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對文章題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燭之武)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是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3.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一是鄭伯態(tài)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一是燭之武深明大義,有愛國思想且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4.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5.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呢?(主要是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賞:欣賞特色。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處就是描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師的那段話,為此,可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燭之武是怎樣一步步說服秦穆公的?這說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達到了什么水平?
點撥: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xiàn)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zhàn)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lián)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這說明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背:熟背全文。背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詞句和內容特點等),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要注意,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能力訓練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與“越國以鄙遠”中的“以”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其無利于晉B.焉用士鄭以陪鄰C.若舍鄭以為東道主D.以亂易整,不武
2.下列詞語中“濟”字的意義和“朝濟而夕設版焉”中的“濟”相同的一項是:( )
A.同舟共濟 B.濟世安民 C.賑災濟貧 D.無濟于事
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B.夫晉,何厭之有C.秦伯說,與鄭人盟D.失其所與,不知
4.對下列句中“之”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俪贾畨岩,猶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過也
、坂徶瘢∫
、苄欣钪鶃,共其乏困
、蓐I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無利于晉
B.君知其難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還也
6.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指出它們的用法并解釋意義:
A.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B.越國以鄙遠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A.是寡人之過也。( )
B.夫晉,何厭之有?( )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
8.寫出下列句中加橫線詞語的古義和今義: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
今義:
、谌羯徉嵰詾闁|道主
古義:
今義:
、坌欣钪鶃
古義:
今義:
9.翻譯下列四句話,要求意準句順。
、僖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譯文:
、谠絿员蛇h,君知其難也。
譯文:
、奂葨|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譯文:
、荛犌匾岳麜x,唯君圖之。
譯文:
語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風氣。
。ǘ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ㄈ⿲W習名詞、形容詞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ㄎ澹┱莆沼嘘P“說”文體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ㄒ唬┍疚膶哟谓Y構是怎樣?
。ǘ┯嘘P疑難詞句解釋。
。ㄈ罢f”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一種。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
(四)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職能、從師必要、擇師原則等方面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疚氖窃鯓舆M行對比論證?
。ㄆ撸┰鯓诱J識本文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鞔_教學目(參考教學目標)。
。ǘ⿲胄抡n。
從初一學過《論語》中孔子說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p>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宋實用散文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優(yōu)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老師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重要性和從師應持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見解突破孔子學說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學生李蟠,其目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道理。
。ㄎ澹┲笇ё宰x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讀音。
句讀dou或不焉fou經(jīng)傳zhuan從師cong
讀書du不能bu傳道chuan從容cong
聃dan蟠pan萇弘chang近諛貽
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須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雙音詞。
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人今:有專門學問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地方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圩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
、圩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
心理活動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ㄆ撸├首x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ò耍┭凶x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方法論證中心
論點?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要論及內容、范圍,成為本文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保g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句中“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儒家之道,即儒家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師存在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不恥下問、能者為師進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
第1段正面闡明從師重要性,提出從師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觀點,說明從師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意思!捌浣猿鲇诖撕?”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對比中,對不從師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言和行兩方面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事例?鬃友哉撝小叭,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排偶句和靈活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結尾詞語做下一句起頭,使前后句子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本文講許多從師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作者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師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儒家之道,所說“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道”和“業(yè)”內涵是根本不同。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輕視勞動人民封建統(tǒng)治階級偏見。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10字,認識10個字。
2、正確讀寫并理解“真情、誠懇、風箏、吹拂、陶醉、形影不離、五顏六色、觸景生情、苦思冥想、眉習色舞、情不自禁、開虛作假”等詞語。能用“情不自禁”、“陶醉”寫句子,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理解詞語的方法。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遇事要實話實說、不隱瞞真實的情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理解詞句。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遇事要實話實說、不瞞真情是誠信的重要表現(xiàn)。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會認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板書課題。
1、板書課題。
2、學生讀題。
3、解釋課題。
“真情”有兩個意思:(1)、真實的情況;(2)、真實的感情。本文中“真情”指的是什么呢?
二、學生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多讀幾遍。
2、小組交流學習成果,開火車讀課文,生字互查。
3、講講課文大意!罢媲椤笔鞘裁矗
4、學生質疑。
三、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1、學生讀課文。
2、反饋:讀后你了解到了什么?
3、理解詞語:“誠懇”、“形影不離”。
四、學習生字。
五、教學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老舍和高煜年金子般閃閃發(fā)亮的.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二、學習課文
1、鞏固生字詞。
2、朗讀課文。
三、學習課文2、3自然段。
1、默讀課文2、3自然段,思考:從這兩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吹拂”、“千姿百態(tài)”、“五顏六色“、”觸景生情“、“苦思冥想”。
。2)、議一議:老舍為什么幫高煜年,是怎樣幫的?
接愛幫助的高煜年心情怎樣?
。3)、指導在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學習課文4-8自然段。
1、默讀課文4、5、6、7、8自然段。
思考:從這幾自然段中你了解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理解:“眉飛色舞”、“陶醉”。
。2)、面對老師的表揚,老舍、高煜年反應?(找出句子邊讀邊議)
。3)、有感情朗讀課文。
五、拓展
1、如果你是老舍或高煜年,你會怎樣說?(扮演角色)
2、聽了老舍、高煜年的話后,老師怎樣說?(扮演老師發(fā)言)
五、總結全文。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讀生字,結合自主識字方法,識記字形,規(guī)范生字的書寫。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栽花種草的價值,認識到為別人創(chuàng)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
【重難點】
識記字形,規(guī)范生字書寫;通過朗讀體會課文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看到過玫瑰花嗎?喜歡它嗎?你聞它的時候感覺怎么樣?有一只勤勞的小鹿也和你們一樣,喜歡玫瑰花,它還在自己的花壇里栽了一叢玫瑰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二、范讀欣賞,整體感知
課文朗讀,學生欣賞,整體感知。
三、識字
指導學生認識“玫、瑰、骨、惋、拐、瘸、終、鶯”這8個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初步識字:
多么有意思的課文呀,咱們快快拿起書來讀讀這個故事,讀的時候注意不加字,不掉字,讀準字音。
2、提出生字,學生認讀、正音:
你們讀的可真認真。現(xiàn)在,老師要考考你們,看誰是識字大王。
(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
注意:骨、終、鶯的讀音。
3、連詞認字:
這些生字寶寶大家都認識了。那么他們和文中的哪些字又交上了朋友呢?咱們一起來認認。注意:
玫瑰(méi ɡui)、花骨朵兒的讀音。
理解“一瘸一拐”(做動作)、“花骨朵兒”(板畫)的意思。
4、練讀句子:
、 調皮的生字寶寶又來到了這里,咱們試著讀讀,看誰讀得準確、流利。
(出示帶生字的句子)
、 檢測、反饋: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伙兒聽聽。
四、個性化閱讀課文,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1、默讀課文,劃出鹿哥哥與鹿弟弟的對話,質疑。過渡:
你們讀得可真好!小鹿哥倆聽了可高興啦!瞧:他們正在親熱地說著話呢,他們在說什么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筆劃出鹿哥哥和鹿弟弟說的話。
2、出示鹿弟弟說的兩句話,生質疑:
、 自己讀讀這兩句話,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白栽什么意思?為什么鹿弟弟開始說白栽了,后來卻又說沒有白栽呢?)
、 師例舉“白洗、白買”,從而理解“白栽”。
3、理解鹿弟弟說玫瑰白栽了:
、 小鹿是怎樣種玫瑰的呢?(讀1~2自然段)
、 教師引導讀第3自然段:
教師過渡,讀第3自然段:“花骨朵兒漸漸地長大了。就在快要開花的時候,小鹿不小心把腳跌傷了。他只能靜靜地躺在床上養(yǎng)病。”此時,如果你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的最多的會是什么?教師引讀:“一天,一周,一個月……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⑶ 此時,你的心情怎樣?(難過,傷心)
、 理解“小鹿為什么說白栽了”:是啊,栽了花,自己卻沒有看到,真是白栽了。
難怪鹿弟弟會惋惜地說“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
、 指導朗讀:“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
4、理解鹿弟弟為什么又說“玫瑰花沒有白栽?”
正在他們遺憾的時候,黃鶯和微風來了──
⑴ 你就是那只漂亮的小黃鶯,你是怎么對鹿哥哥說的?(指名讀)
指導朗讀:誰來當漂亮的小黃鶯,把快樂傳遞給我們?
⑵ 輕輕的,微風吹來了──
你就是那陣微風,你是怎么對鹿哥哥說的?(指名讀)
、 口語交際:
師:我就是那陣微風,帶著玫瑰的.芬芳,我來到森林里,遇到了一只活潑可愛的小兔,小兔你好!
生:微風姐姐,你好!微風姐姐,你身上真香呀!你身上的香味從哪兒來的?
師:是小鹿家種的玫瑰,我經(jīng)過他家時,就變成了玫瑰香風啦!
師:呀!小鹿家種的玫瑰這么神奇呀!帶著玫瑰的芬芳,我又遇到了一只機靈的小松鼠。小松鼠,你好!
生:微風姐姐,你好!你身上真香呀!
師:謝謝你的夸獎,是小鹿家的玫瑰讓我變的這么香的,你快去看看吧!
師:聽了你們的話,我可高興了。因此,我對小鹿說──
指導朗讀,微風的話。
5、拓展:還有哪些小動物看到過小鹿的玫瑰花呢?
6、聽到這么多小動物的夸獎,小鹿高興極了,他是怎么說的?
(指導朗讀)
7、指導朗讀鹿弟弟的話:“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
五、回顧課文,分角色朗讀
1、四人為一組,分角色練習朗讀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上臺分角色朗讀。
(評價)
六、指導寫字
1、指導寫“謝”字:
、 小鹿種的玫瑰花為我們帶來了那么多的快樂,讓我們一起對他說聲“謝謝”吧!咱們寫一個“謝”字送給他。
(提示學生掌握左中右結構的字)
、 描紅,書寫,點評。
2、舉一反三,學寫本課左中右結構的字:“漸、微”。
(出示這兩個字,說說哪些地方容易寫錯,提醒大家)
七、師總結
語文教案 篇5
一年有四個季節(jié),每個季節(jié)都有自己的性格。春天溫柔,夏天熱情,秋天瀟灑,冬天婉約,每個季節(jié)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詩情畫意。
—題記
春之韻
春,
風兒是你的使者;
春,
云彩是你的笑靨;
春,
燕子是你的信使;
春,
蘭香是你的新韻。
春天是一個可愛的小姑娘,溫柔且天真。她輕輕喚醒沉睡中的大地母親,為她準備了多彩的新衣?矗抢w細的雨絲是柔軟的紗衣,嫩綠的草兒是華麗的長裙,艷麗的花兒便是斑斕的外套。瞧,大地母親多高興呀,乖巧的鳥兒齊聲高唱,歡快的小河也指揮伶俐的魚兒跳起輕盈的舞蹈一起為她助興。
夏之情
夏,
瑩露是你的清淚;
夏,
嬌荷是你的戀人;
夏,
蟬鳴是你的歌聲;
夏,
蝶舞是你的柔情。
夏天是一個多情的少女,純潔而羞澀。清晨,晶瑩的露水在初陽的照射下閃爍,隨著太陽的升高,漸漸消失了。正午驕陽似火,小蟬不知疲倦地歌唱著,嬌艷的荷花在荷葉傘的保護下盡情綻放。繽紛的彩蝶在半空中翩翩起舞,纖秀的蜻蜓在草叢中穿梭。勤勞的蜜蜂哼著歌兒在花叢中忙碌,絲毫不畏懼火熱的驕陽。
秋之吟
秋,
紅葉是你的色彩;
秋,
秀菊是你的姿容;
秋,
丹桂是你的芬芳;
秋,
風聲是你的輕吟。
秋天是一位優(yōu)雅的女郎,矜持而高傲。似火的紅葉在輕風中舞蹈,輕輕落在地上。纖弱的菊花顯得那么弱不禁風,卻傲然地在風中搖曳。
丹桂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中,久久沒有散去。藍天在一片片白云映襯下看起來得更高了,時不時飛過一隊排成“人”字形的大雁。藍天下的一棵棵果樹上掛滿了成熟的果實,看起來那么誘人。
冬之語
冬,
雪花是你的`嬌姿;
冬,
紅梅是你的傲骨;
冬,
青松是你的巧手;
冬,
竹曳是你的低語。
冬天是一位美麗的母親,平靜而祥和。潔白的雪花隨風飛揚,大地一片潔白。寒風呼嘯中,一棵棵火紅的臘梅迎風怒放,好似一支熊熊燃燒的火把,在寒冷的冬日給人以溫暖,為沉寂的冬季注入活力。雪地里一片碧色的竹林顯得生機勃勃,一陣風吹過,葉片上的雪花緩緩飄落,露出了翠綠的竹葉,像是在呼喚著春天。
一年有四個季節(jié),每個季節(jié)都有自己的色彩。春天嫩綠,夏天翠綠,秋天金黃,冬天潔白,每個季節(jié)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絢麗繽紛。
—尾記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依據(jù):
教讀任何一篇課文一定要注意與作者、與編者、與作品三方面的對話。
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xiāng)村世界的主要表現(xiàn)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編輯意圖而言,根據(jù)單元開頭的單元提示短文所說,是按照“民俗”的主題來編排課文的,所以,關注民俗文化因該是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著眼點之一。
研讀課文本身,我們發(fā)現(xiàn)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三種不同場合的民歌演唱鮮活滋潤,各有風情,我們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捕捉到沈從文字里行間所充溢著的活力,是一種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中所說“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所以我們可以把課文的解讀為是一曲“生命的頌歌”。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三種不同場合的歌會。
2、品讀作品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賞析能力。
3、感受作者情懷,感受云南歌會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進而激勵學生關注民俗文化。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個性研讀文本的能力。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注重課文的朗讀,語言的感悟積累。
教學難點:
激勵學生感悟生命之美,關注民俗文化。
教學構思:
本文計劃兩課時完成。分為預習課與展示課。
第一課時是預習課,主要以自主閱讀、小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詞,完成導學案中的部分內容,讓學生對云南歌會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組為單位對研讀的重點做好展示準備。
第二課時是展示課,主要以小組展示、老師點撥等形式,對文本研讀賞析,感受云南歌會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進而激勵學生感悟生命之美,關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為5個大組,每大組又分為A、B小組,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參與完成教學任務。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預習課)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完成導學案二、三。
教學過程:
一、默讀課文。
請認真默讀課文兩遍,完成以下任務:
1、標劃課前提示、課下注釋、課后練習。
2、中心句、關鍵詞、自己喜歡的句子,對于特別喜歡的句子寫一點點評。
3、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的注音、理解。(重點“讀一讀、寫一寫”)
二、美讀課文。
把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一遍。(可比賽或合作)
三、研讀課文
1、借助資料,了解作者。(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課本上)
2、完成導學案二、三。
附:導學案
二、課文初探
1、落實字詞
A、注音:
迤( )西 譬( )喻 淳( )樸 蹲踞( )
忌諱( ) 酬( )和( ) 鐵箍( ) 熹( )微
龍吟鳳噦( ) 即物起興( )
B、釋意:
悠游自在:
熹 微:
2、在認真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以下兩個問題:
你對云南歌會有了哪些了解?
個人探究:(可從演唱場合、方式、內容等方面考慮)
小組合作:(對篩選的信息分析、匯總)
你認為沈從文先生是帶著怎樣一種情感寫這篇?你能否從課文中找到依據(jù)?
個人探究:
小組合作:
3、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提出1-2個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小組探討,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下面。
三、文本拓展
東莞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四、合作探討
1、各學習小組逐一討論明確導學案二、三中的問題,把討論后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匯總起來上交老師。
2、各小組認真研討分組的預習任務,明確答案,小組代表做好展示準備。
一組:研讀全文,思考云南歌會有幾種不同場面?演唱地點、內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組:研讀第一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選擇這部分中你們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梢韵认胂肽膬鹤罹,適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溫馨提示:朗讀、語言賞析、表演、繪畫、仿寫等,鼓勵有個性的表現(xiàn))
三組:研讀第二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選擇這部分中你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兒最精彩,適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溫馨提示:朗讀、語言賞析、表演、繪畫、仿寫等,鼓勵有個性的表現(xiàn))
四組:研讀第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選擇這部分中你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兒最精彩,適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溫馨提示:朗讀、語言賞析、表演、繪畫、仿寫等,鼓勵有個性的表現(xiàn))
五組:研讀全文,你們能否從三種不同場合的云南歌會中發(fā)現(xiàn)共同點?如果有,是什么?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第二課時(展示課)
教學目標:
1、品讀作品語言
2、感悟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作者、題目。(課前播放音樂《彩云之南》)
師:同學們,“彩云之南”是哪里?
——
今天,就讓我們和沈從文先生一起走進風光旖旎的云南,領略生面別開的云南歌會。
板書:題目、作者
師:哪位同學可以為大家介紹一下沈從文?
示例: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在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師:你怎樣獲取了這些信息?
示例:看注釋、查資料、上網(wǎng)搜索等等。
師:請同學們注意學習這種自學的方法。老師也想補充一點,沈從文曾在云南生活長達8年之久,他像愛自己的故鄉(xiāng)一樣,愛上了云南的山水,云南的百姓,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能夠體會到這種情感。
二、小組展示
師:預習課同學們已經(jīng)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今天就分小組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有請第一小組的代表。
第一組代表發(fā)言(中心發(fā)言人先說,其他同學可補充)
示例:我們探究的是云南歌會的三種場面的不同。演唱地點分別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種場合的演唱內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種場合是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第三種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諱;演唱的形式有對歌、漫歌、傳歌。
(師:注意引導學生從原文尋找答案。)
教師點撥
1、師:能否用簡潔的語言對三種場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學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2、師:“對歌”“傳歌”都出自課本,為什么第二個場合要概括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
你能否結合原文說一下你的理由?(引導學生注意研讀文本)
示例:不可以。從“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趕馬女孩是輕松愉悅的心情,是隨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
3、師:提醒其他小組同學做好筆記。
第二組代表發(fā)言(中心發(fā)言人先說,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展示的是第一個場面的歌會。我們選擇了兩種不同的展示形式。A組賞析2節(jié)人物描寫;B組仿寫3節(jié)人物外貌描寫。請A、B組的同學分別展示。
A組示例:“一連”“三個”“逼”等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年輕女人對歌水平高;“輕輕”“理理”“拍拍”“笑笑”等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年輕女人心情的愉快輕松。(學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B組示例:本班同學的一段肖像描寫。
教師點撥
1、師:你能否把這種高超的技藝、輕松的心情通過朗讀體現(xiàn)出來?
----
2、師:“一連”“三個”“逼”是輕讀還是重讀?為什么?“輕輕”“理理”“拍拍”“笑笑”讀時要注意什么?
示例:“一連”“三個”“逼”需重讀,可以體現(xiàn)年輕女人水平高;“輕輕”“理理”“拍拍”“笑笑”語速要舒緩。
3、指導學生誦讀“那次——去了”部分,老師傾聽,相機點撥,指導,再讓學生齊讀。
4、師:你認為3節(jié)的人物外貌描寫有什么特點?能否結合原文來說?你們小組在仿寫時注意了什么?
示例:原文人物外貌描寫抓住了人物外貌特點,寫得比較細膩,如“黑中透紅棗子臉”“白白的糯米牙”等詞語真實細膩地刻畫了人物形象。所以仿寫時應注意這些。
5、師:你知道這種外貌描寫的方法叫什么嗎?它的特點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寫中的工筆描繪,特點是真實細膩。
6、師:范讀3節(jié),提醒同學進一步體會工筆描繪的特點。
7、師小結:山野對歌,雖然是劍拔弩張的比賽,沈先生卻著重渲染了它的輕松與快樂。
第三組代表發(fā)言(中心發(fā)言人先說,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展示的內容是山路漫歌的場面,展示的形式是A組朗讀加表演,B組語言賞析。
A組示例:學生選擇課文中的精彩片段一生朗讀,其他模擬動作或唱歌(學生也可能有其他展示,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B組示例:“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而成的”寫出了花的可愛。“矗起頭頂花冠”的“!焙汀暗芍鴤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動詞寫出了戴勝鳥的調皮,可愛。(學生也可能有其他語句的賞析,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師:請其他同學點評、補充。
教師點撥
1、師:題目是歌會,為什么要花大筆墨寫環(huán)境呢?是不是喧賓奪主?
示例:用環(huán)境的美襯托歌聲的美。(學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2、師:還有沒有更深的理解?廣東本地有沒有這種山歌呢?與山歌相比,廣東特色的文藝有什么?
示例:粵劇
3、師小結: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謂地杰方能
人靈。請大家記住,正是因為有了云南的山靈水秀,才有了淳樸自然的云南民歌。
第四組代表發(fā)言(中心發(fā)言人先說,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小組展示的是村寨傳歌,A組同學用圖畫的形式展示對村寨傳歌的解讀,B組同學用朗讀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參加歌會的人物。
A組同學黑板展示簡筆畫,并對簡筆畫的內容解說、介紹。(如代代相傳的特點、熱情無私的精神等)
B組同學一生朗讀“我以——真不少”部分,其他穿插表演。
。◣煟阂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鼓勵學生個性解讀,老師對學生的不同理解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教師點撥:
1、師:參加村寨傳歌的都是什么人?多不多?為什么作者不厭其煩地介紹他們的身份?(引
導學生感受村寨傳歌場面的宏偉,氣勢的壯觀,領悟云南歌會是民間的`歌會、百姓的歌會)
——
2、師:村寨傳歌中大家僅僅在傳歌嗎?你能結合原文分析一下嗎?(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
體會歌會不僅傳歌,更傳遞了熱情與智慧)
——
3、師:如果朗讀這一部分,描寫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讀?(引導學生體會“最當行出色”“早”“卻”等詞要舒緩、重音。)
——
4、自由朗讀:“集會表面——原來如此”部分,注意讀出贊美欣賞的語氣。
5、師小結:有人說,心中擁有陽光的人,才能把陽光撥撒到別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僅在傳歌,更傳遞了真誠與熱情,這種情之美是最動人的!
6、師:以上我們分析了三種場合歌會的不同,那么透過這些不同,我們能否發(fā)掘出他們的相同點呢?請第5小組的同學深入分析一下。
第五組代表發(fā)言(中心發(fā)言人先說,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探究的是云南歌會三種場面的相同點。我們通過分析認為三種場合的歌會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學生可能有不同答案,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教師點撥
1、師:你認為沈從文先生為什么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引導學生認知歌會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
2、師小結:在云南的歌會上,有輕松愉快、有淳樸自然,更有熱情與真誠,就是這些深深吸引了沈先生,而他也早在課文的開頭就以總領全文的兩句話,表達了這種贊賞之情,請齊讀課文第1節(jié)體會,注意讀出贊美之情。
3、生齊讀課文1節(jié)。
三、擬寫副標題
1、師:通過以上的品讀、分析,我們已經(jīng)對課文有了相當?shù)睦斫,能否從不同角度,為本文擬一個副標題,傳達自己學完本文的獨特感受?請獨立思考,想好以后可以到前面板書出來,也可以和直接和大家交流。(自由發(fā)言,鼓勵不同的答案,激勵思維火花的碰撞)
示例:“云南韻”“不同的歌會,同一種美”“情動云南”等等。
師:以上同學的答案非常精彩,也觸動了老師,在云南的歌會上,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怎一個美字了得!而透過這些美,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一個個鮮活質樸熱情的生命,所以沈先生也是用這篇譜寫了一曲“生命的頌歌”。ò鍟
四、課堂釋疑
1、師:預習環(huán)節(jié)同學提出的有價值而尚未解決的問題提出1-2個,大家共同釋疑。(先請?zhí)岢鋈苏効捶,其他同學補充,老師引導、點撥。不一定要有完整答案,只是引導思考,探討)
——
2、師:最后,老師提醒同學們注意,任何一篇課文不能孤立地學習,我們應該了解編者的意
圖,本單元是民俗單元,編者選編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學們能關注民俗文化。
有消息證實,世界上篇幅最長的史詩--藏族英雄史詩 《格薩爾》,目前也面臨瀕危搶救的問題;嶺南文化的瑰寶——粵劇目前“鐵桿”戲迷只有20xx多人。同學們,相信你們現(xiàn)在的心情一定和老師的一樣沉重。所以老師特別希望通過今天這篇課文的學習,提醒大家注意:
有些聲音我們不能遺忘,雖然時間讓它們沉下歷史的河床,但當伴著田間嗒嗒的馬蹄和奏響在山野村落的鳥鳴,民歌、腰鼓、戲曲、民間藝人悠揚的二胡,這些民俗文化的精粹在我們的耳畔隱約傳來的時候,同學們,讓我們駐足、欣賞,讓這些天籟之音,把我們的智慧之燈點亮,讓民俗文化源遠流長!
五、布置作業(yè)
師:想不想做民俗文化的守衛(wèi)者?
——
請課下小組合作完成課后練習四。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薄⒅R目標
、朋w察信客的語言、行動和心理。領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茖W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病⒛芰δ繕
學會新的描寫人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正直無私的品格。
。、教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潔身自好、待人寬容、任勞任怨等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感受本文的語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回想一下,有什么職業(yè)是過去有而現(xiàn)在已逐漸消失了的?為什么?(因為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需要他們了;蛘咚麄円呀(jīng)落伍了。)那么,我么今天要講的《信客》,也正是這樣一種職業(yè)。大家就來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么的?
二、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比較長,我們就不讀了,提前讓大家回去預習了,F(xiàn)在再給大家一點時間,快速瀏覽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么的?這行職業(yè)有何特點?
⑴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誠信無私
、平K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勞任怨
、鞘杖胛⒈,生活貧窮──待人寬容
⑷最痛苦的是蒙受懷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閱歷又讓他增長才干。
。病纳厦娲蠹业目偨Y可以看出,信客的為人如何?(或信客這一行所需要的品質是什么?)
誠信無私、任勞任怨、待人寬容、潔身自好、恪盡職守、善良厚道等。
。场⒛敲捶謩e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事例來!
。、可是,有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為什么作者再寫信客之前,還寫了一個老信客?
險些老信客,實際上說明了信客這一職業(yè)的兩個特點:路途艱苦;強調職業(yè)道德──“就在一個信字”,而且這個“信”字要做到一絲不茍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豐富經(jīng)歷,給年輕信客以具體切實的指點,他的慘痛的教訓,又時時警惕著年輕信客。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為可以信賴的信客。
。、那么,信客成長起來后,作者重點寫了信客的什么事跡?為何要重點寫?
重點寫了兩個事跡:概括寫遇到謀生者客死他鄉(xiāng),信客充當代理人的`事跡;具體寫一次遭人誣陷、說明信客職務的兇險和信客仁義熱心、任勞任怨、寬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總結信客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個轉折?
回鄉(xiāng)教書。
。、他這一生正好驗證了那一句話?
好人有好報。
社會總是有良心的,奉獻者終究會贏得敬愛和懷念。人們常送些關懷與溫暖。發(fā)財?shù)耐l(xiāng)回來道歉,并請他代辦郵政事務,后來大家又推舉他當老師,當校長等等。等到臨死時,又來紛紛吊唁。
。、信客死后,為什么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請寫出一段話,作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保、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
《信客》:質樸典雅;警辟而暢達。
《背影》:樸素平實。
《臺階》:十分口語化。
原因:題材不同,作者個性氣質語言習慣不同。
三、作業(yè)
。薄颜n后詞語加意思寫一遍,并且背過。
。病炎约旱哪怪俱懻碓诒咀由。
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填字把詞語補充完整。
2、能照樣子寫出自己在不同場合的身份的詞語
3、會選用常用的關聯(lián)詞語填入句子。
教學重點:
復習本單元詞語教學難點:把反問句改為否定句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明確目標
二、指導練習
1、第一題
。1)復習本單元重點詞語。
(2)獨立填寫各題,指名板書。
。3)同桌檢查。
。4)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說說這些詞語的意思。再說說填入括號的字的意思。
2、第2題。
。1)指名分別讀兩個句子,要求讀得正確。
。2)指名說說這兩個句子的意思。
。3)學生抄寫。(要一部分一部分的抄寫,把字寫端正。)
3、指導第3題
(1)講清題意:人在不同的場合就會有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學校里我是學生。這道題是要求我們填寫表示身份的詞語,而且要根據(jù)不同的'場合來寫。
。2)討論:你知道有哪些表示身份的詞語?
。3)根據(jù)場合找出相應的詞語。
。4)完成作業(yè)。
4、指導第4題
。1)指名讀例句。說說這兩個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樣,用問號的句子是不是有表示疑問的意思?
。2)認識反問句,懂得反問句表示肯定的作用。
。3)學習例句,懂得改寫的方法。(去掉表示否定的詞“不”或再加上一個否定的詞把問號改成句號,讀一讀,加進恰當?shù)脑~語,使句子通順)
。4)試改句子。
。5)同桌之間相互出句、改句。
語文教案 篇9
高建群,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國家一級作家、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子》、《雕像》、《大順店》等19部,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六六鎮(zhèn)》、《古道天機》、《愁容騎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東方金薔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絕地》、《驚鴻一瞥》、《西地平線》、《胡馬北風大漠傳》等8部。其中,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產(chǎn)生重要影響,被稱為陜北史詩、新時期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馬北風大漠傳》,亦被認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評家認為,高建群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
《西地平線》這本散文集讓你體味到文字語言的獨特的魅力,它帶給你的無窮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學文藝形式所無法替代的。在本書中讓你體味到文字語言的獨特的魅力,它帶給你的無窮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學文藝形式所無法替代的。本書分三輯:第一輯“西地平線”,是作者這些年在陜甘寧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輯:“最后的騎兵”,是作者在新疆當兵5年的感悟。第三輯:“生活培養(yǎng)出作家”,作者抒發(fā)對故鄉(xiāng)、對友人、對親人的真情實感,暢談對文學、對足球、對社會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養(yǎng)出來的”這一真知灼見!段鞯仄骄上》是第一輯的第二篇。
此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記敘了作者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欣賞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抒發(fā)他對“世間有大美”感受。
標志文脈的語句是:第一段“我見過許多次的落日,這里只簡約地記述三次”, 第七段“第二個帶給我巨大影響和深刻記憶的是在羅布淖爾荒原上看日落”, 第十九段“我要告訴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這是我三次見到西地平線上落日的情況”。由此給文章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段,是全文總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寫的層層推進的方法,由中亞西亞的所有雄偉的風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段至第二十五段,是文章的主體,記敘了作者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欣賞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層,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寫了在甘肅的定西高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這是一次近于靜態(tài)的描寫,落日給人的感覺是柔和、美麗、安謐的,落日的消逝過程呈現(xiàn)出一種夢幻的美。在寫落日的過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樹引出清末洋務派首領左宗棠的故事,敘寫他開發(fā)邊疆所立下的功績。
第二層,第七段到第十八段,描寫了羅布淖爾荒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這是一次先抑后揚的描寫,作者先極寫了不死不活的停駐在西邊天空的太陽,對應的是西域荒涼空曠的無人區(qū),給人的是壓抑的夢幻般的感覺。然后,作者筆鋒突轉,由不經(jīng)意間的回頭,引發(fā)了輝煌的一幕:在遼闊的大背景下,一輪血紅的落日鮮艷、溫柔的停駐著,讓人們有了身在畫中的感覺。邊欣賞壯觀的落日,邊聽著薩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號》的音樂,作者聯(lián)想起了羅曼羅蘭所見到的`日出景象,從而頓悟: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第三層,第十九段到第二十五段,描寫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賞到的落日景象。這是一次對落日的虛寫,文中落日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人們見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來的火燒云。它的氣氛和前兩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樣的燦爛、熱列。作者在這一層中也不忘引出一個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歷史壯舉,使作者感受到了驚世駭俗的一幕。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總結。作者總結了三次見到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呼應開頭,再次點出“世間有大美”感受。
此文的藝術特點:
。1)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并且在每個大的部分和小的層次之間使用標志文脈的語句,使得行文的脈絡清晰。
。2)寫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對落日的描寫,能結合西域的風情,比如,用勒勒車的輪子、墻壁上畫著的一個姑娘的紅臉蛋來比喻落日。
。3)在寫景中穿插歷史史實的記敘。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顧,有羅曼羅蘭文學創(chuàng)作的聯(lián)想,也有成吉思汗西進的遠望。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教案12-12
語文教案12-12
語文教案12-12
語文教案12-13
語文教案12-13
語文教案12-13
語文教案12-13
語文教案12-13
語文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