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国產乱老熟视頻老熟女,97在线起碰视频,麻豆Av一区二区,亚洲视频国产91www.

<pre id="jdrot"></pre>

<td id="jdrot"><strong id="jdrot"></strong></td>
      <pre id="jdrot"></pre>

          當前位置:9136范文網(wǎng)>教育范文>教案>小學數(shù)學教案

          小學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7-18 10:11:1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學數(shù)學教案集錦7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小學數(shù)學教案集錦7篇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1、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神奇的撲克》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撲克"有趣的研究,培養(yǎng)起學生對生活中平常小事的關(guān)注。

            2、調(diào)動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養(yǎng)成一種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撲克"與年月日、季度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這個你們一定見過吧!這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撲克"。誰愿意告訴我們,你對撲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師補充,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師: "撲克"還有一種作用,而且與數(shù)學有關(guān)!

            生:......

            二、新課

            1、桃、心、梅、方4種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陽 小王=月亮 紅=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數(shù)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閏年的天數(shù)

            5、撲克中的K、Q、J共有12張,3×4=12,表示一年有12個月

            6、365÷7≈52一年有52個星期。54張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張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個星期。

            7、一種花色的和=一個季度的天數(shù) 一種花色有13張牌=一個季度有13個星期三。

            小結(jié):生活中有很多的數(shù)學,他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邊出現(xiàn),只是我們大家沒有注意到。請大家都要學會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估算黃豆粒數(shù)》

            教學目標:學會估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利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黃豆,杯子,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

            生:黃豆。

            師:你們想知道這些黃豆有多少粒嗎?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黃豆有多少粒。

            二、小組討論,確定方案。

            師:你們可以用課桌上的工具。(被子、天平等)

            三、小組合作,實施方案。

            四、匯報交流

            方案一:先數(shù)一杯黃豆的數(shù)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二:先測一把黃豆的數(shù)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三:先測一百粒黃豆的重量,再稱出總重量,再用除法計算即可。

            五、小結(jié):數(shù)學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請大家都要做留心觀察的人。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購物中的數(shù)學》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數(shù)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yǎng)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出示情境

            一天有個年輕人來到王老板的店里買了一件禮物,這件禮物的'成本是18元,標價是21元結(jié)果是這個年輕人掏出一百元要買這件禮物,王老板當時沒有零錢,用那100元向街坊換了100元的零錢,找給年輕人49元,但是街坊后來發(fā)現(xiàn)那100元是假鈔,王老板無奈,只好還給街坊100元。

            現(xiàn)在問題是:王老板在這次交易中究竟損失了多少元?

            提示:其中損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組討論

            三、匯報結(jié)論

            四、小結(jié)

            王老板和街坊之間實際上互不虧欠,王老板在這次交易中到底損失了97元。

            五、全課總結(jié)

            師:通過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四課時

            教學內(nèi)容:《數(shù)學趣味題一》

            教學目標:通過有趣的數(shù)學題,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開發(fā)他們的智力,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邏輯思考能力,讓他們學會通過思考與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 教學重點:通過解答例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學會善于思考。

            教學難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課前準備:準備課堂上要講的內(nèi)容,預測提問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使時間。

            教學過程:

            一、引例,引起學生的興趣。

            提出一道關(guān)于數(shù)學的IQ題,讓學生回答(答對有獎),然后開始逐漸深入課題,解答一些數(shù)學計算題。

            二、結(jié)合生活,小組互動。

            1、將學生分成幾組,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2、從日常生活出發(fā),模擬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搶答。

            3、最后進行統(tǒng)計,對表現(xiàn)最好的小組進行獎勵

            三、課堂解說

            對相關(guān)題目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充分理解題目的意思以及解題方法,從而在做題中得到啟發(fā)。

            四、課堂總結(jié)。

            總結(jié)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shù)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設(shè)計說明

            1.培養(yǎng)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數(shù)量關(guān)系。

            理解數(shù)量之間的關(guān)系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為了讓學生理解數(shù)量之間的關(guān)系,本節(jié)課注重讓學生經(jīng)歷從示意圖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讓學生結(jié)合示意圖,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將對數(shù)量關(guān)系的分析與平均分聯(lián)系起來。通過圖形表征和語言表征等多種形式,將具體問題和運算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有理有據(jù)地選擇算法。

            2.經(jīng)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決問題主要是分析數(shù)量之間的關(guān)系,而數(shù)量之間的關(guān)系的分析則是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問題的過程。本節(jié)課充分利用主題圖呈現(xiàn)的用除法解決的兩種不同的現(xiàn)實情境,幫助學生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直觀化,讓學生經(jīng)歷從現(xiàn)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同時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自主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要解決的問題與除法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經(jīng)驗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圓片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教材23頁例3主題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分組交流各自從圖中看到的信息)

            2.組織學生匯報。

            ⊙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教學例3,探究解題方法。

            (1)引導學生從圖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并講給同桌聽。

            (2)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

            預設(shè)

            生1:15只蠶寶寶,平均放到3個紙盒里,每個紙盒放幾只?

            生2: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個問題。

           、賹W生小組合作,先分析問題,然后匯報方法。

            預設(shè)

            方法一:用圓片代替蠶寶寶,動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筆畫一畫。

            ②教師強調(diào):我們可以用動手操作的方法幫助分析數(shù)量關(guān)系。

            (4)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賹W生列出算式:15÷3=5(只)。

           、趨R報想的過程:求每個紙盒放幾只,就是求每份數(shù),這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5)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第二個問題該怎樣解決,并說明理由。

           、賹W生列出算式:15÷5=3(個)。

           、趨R報解題思路: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求要用幾個紙盒,就是求15里面有幾個5,這也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6)通過解決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并與小組里的同學討論。(學生討論,然后交流討論的結(jié)果)

            不同點:第一個問題是求每份數(shù),第二個問題是求份數(shù)。

            相同點:兩個問題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計算。

            2.學習用乘法檢驗。

            (1)引導學生質(zhì)疑:大家解決的這兩個問題到底對不對呢?你們能想辦法檢驗一下嗎?

            (2)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檢驗方法,并檢驗解答是否正確。

            (3)引導學生總結(jié)檢驗方法:可以用乘法檢驗。

            3.總結(jié)。

            我們剛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

            設(shè)計意圖:先將學生置身于現(xiàn)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再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讓學生掌握分析數(shù)量關(guān)系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進一步學習乘除法應用題作鋪墊。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確定等量關(guān)系,正確用方程解答應用題

            3.培養(yǎng)學生利用恰當?shù)姆椒ń鉀Q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弄請已知量與未知量的聯(lián)系,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guān)系.

            教學難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準確的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guān)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P107)

            1.找出下列應用題的等量關(guān)系.

           、倌猩藬(shù)是女生人數(shù)的2倍.

           、诶鏄浔忍O果樹的3倍少15棵.

           、圩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兒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馨褍筛瑯拥蔫F絲分別圍成長方形和正方形.

            ( 學生回答后教師點評小結(jié))

            我們今天就復習運用題目中的等量關(guān)系解題.(板書: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新授內(nèi)容

            1、教學例3、

            (1)、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jīng)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讀題,學生試做.

            ②.學生匯報(可能情況)

            (90+75)×4

            提問:90+75求得是什么問題?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問:90×4與75×4分別表示的是什么問題?

            (由學生計算出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2)、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jīng)過多少小時相遇?

            (先用算術(shù)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660÷(90+75)=?

            ②方程

            解: 設(shè)經(jīng)過x小時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guān)系和解題的思路

            教師小結(jié)(略)

            (3)、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從乙站開往甲站,經(jīng)過4小時相遇。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術(shù)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660—90×4)÷4=?

            ②、方程

            解:設(shè)貨車每小時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guān)系和解題的思路

            教師小結(jié)(略)

            讓學生比較上面三道應用題,它們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比較用方程解和用算術(shù)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兩道題有什么聯(lián)系?有什么區(qū)別?

            三、鞏固反饋.(P109---1題)

            1.根據(jù)題意把方程補充完整.

            (1)張華借來一本116頁的科幻小說,他每天看x 頁,看了7天后,還剩53頁沒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媽媽買來3米花布,每米9.6元,又買來x千克毛線,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電工班架設(shè)一條全長x 米長的輸電線路,上午3小時架設(shè)了全長的21%,下午用同樣的工效工作1小時,架設(shè)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題)解應用題.

            東鄉(xiāng)農(nóng)業(yè)機械廠有39噸煤,已經(jīng)燒了16天,平均每天燒煤1.2噸.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燒1.1噸,還可以燒多少天?

            小結(jié):根據(jù)同學們的不同方法,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哪種方法簡便就用哪種方法.

            3.思考題.

            甲乙兩個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時一艘貨船從甲港開往乙港,下午2時一艘客船從乙港開往甲港.客船開出12小時后與貨船相遇.如果貨船每小時行15千米.客船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四、課堂總結(jié).

            通過今天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yè).

            (P110---5題)不抄題,只寫題號。

            板書設(shè)計:

            列方程解應用題

            等量關(guān)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3:一列火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jīng)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設(shè)計說明

            本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兩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不過學習的內(nèi)容稍顯復雜,被除數(shù)的首位不是除數(shù)的整數(shù)倍。因此在理解除法豎式的算理時,實際操作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紤]到以上因素,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shè)計具有如下特色:

            1、先分后算,以分物的過程來指導計算的過程。

            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根據(jù)題意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將分小棒的過程與豎式計算的步驟聯(lián)系起來,使每一步計算都有據(jù)可依,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輕松。

            2、重視學生的表達,讓學生通過表達加深對除法豎式的理解。

            在教學中,不論是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后還是在列出除法豎式之后,都引導學生說一說,說分物的過程,說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說除法豎式的計算順序。在說的過程中既能促進學生思考,又能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回顧上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用豎式計算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你們還記得計算方法嗎?

            請學生用語言敘述筆算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方法。

            2、用豎式計算48÷2。

            (1)指一名學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計算。

            (2)指名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設(shè)計意圖:通過復習上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除法豎式的理解,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掃除障礙。

            3、導入新課。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除法的筆算。(板書課題)

            探究新知

            1、熟悉情境圖。

            課件出示教材情境圖,請學生說一說圖中的故事。

            引導學生說出:悟空、八戒、沙僧面前有48個橘子(4籃零8個),他們3人要平均分。

            2、操作分物,直觀計算。

            (1)引導列式。

            師:他們3人每人能分到幾個橘子?你能列出算式嗎?

            學生根據(jù)題意可列出算式:48÷3。

            (2)分一分。

            師:現(xiàn)在我們用手中的學具實際分一分,看看能否得出這道題的.結(jié)果。(出示課堂活動卡)

            設(shè)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分一分,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算理,為后面進行除法豎式的計算打好基礎(chǔ)。

            (3)交流操作過程和結(jié)果。

            師:你們是怎樣分的?先分哪部分,再分哪部分,4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1捆,還剩下1捆怎么辦?

            預設(shè)

            生:先分成捆的,每人1捆。剩下的1捆與另外8根合起來是18根,平均分成3份,每人又可以分到6根,這樣每人共分到16根。

            師:剛才分物的過程用算式怎樣表示呢?

            引導學生說出算式:30÷3=10,18÷3=6,10+6=16。

            3、用豎式表示分的過程和結(jié)果。

            (1)嘗試筆算。

            師:請你們結(jié)合剛才分物和口算的過程,嘗試用除法豎式算一算。這道題與48÷2的豎式計算有什么不同?如果被除數(shù)的首位不是除數(shù)的整數(shù)倍,那么在計算過程中應該怎樣處理?

            學生獨立計算。

            (2)集體交流,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口述板書除法豎式及除法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如下所示:

            (3)結(jié)合計算過程總結(jié)算法。

            師:在用除法豎式進行計算時,要從哪一位算起?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回顧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要從被除數(shù)的高位算起,相同數(shù)位要對齊,每一步的余數(shù)都要比除數(shù)小。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課題: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小學數(shù)學人教版第八冊)

            授課教師:王曉華(六里坪鎮(zhèn)財神廟小學)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48、49頁的例1和例2,練習十一的第1、2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在已有加法知識的基礎(chǔ)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歸納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加法交換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義和歸納出加法交換律。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

            教學過程

            一、課題提示

            我們學了幾年數(shù)學,幾乎每天都與加法打交道,誰能說說什么是加法嗎?今天我們學習加法的意義。(板書課題:加法的意義)

            二、教學新課

            (一)、教學加法的意義。

            1、出示例1。學生讀題,指名說已知條件和問題,老師畫線段圖。

            2、獨立解答。指名學生說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數(shù)(在圖下板書)然后問: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導看線段圖,老師輔以手勢說明,我們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這一個數(shù),可見加法是一種運算。加法是一種怎樣的運算呢?

            4、說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稱。什么是加數(shù)?什么是和?

            5、剛才的加法中,加數(shù)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舉例:7+0=7,0+7=7,0+0=0!贸鼋Y(jié)論,一個數(shù)加上0,還得原數(shù)。

           。ǘ┙虒W加法交換律。

            1、看例1線段圖,剛才我們求北京到濟南的鐵路長。如果要求濟南到北京的鐵路長還可以怎樣列式?

            2、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較兩個算式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板書:在兩個算式間畫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如果其他任意兩個數(shù)相加時,交換一下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變呢?

            5、出示例2兩組式子,引導學生比較。討論:兩組算式有什么共同點?歸納并板書加法交換律。

            6、加法交換律除了用文字語言進行敘述外,還可以用字母寫成的式子來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shù),怎樣表示加法交換律?

            說一說a和b分別表示什么?比較一下文字敘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種簡明好記。

            7、鞏固練習:教材第49頁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侔褍蓚數(shù)合并成( )個數(shù)的( ),叫著加法;相加的兩個數(shù)叫做( ),加得的數(shù)叫做( )。

           、86+124=( )+86 ( )+25=25+a

           、蹆蓚數(shù)相加,交換它們的位置,它們的( )不變。

            ④418+382=382+418,這是應用了加法的( )律。

           、菀粋數(shù)加上( ),是原數(shù)。

           。2)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偃我鈨蓚數(shù)的和,一定比這兩個數(shù)大。( )

           、谙旅婺男┧闶椒霞臃ń粨Q律?

            430+270=280+420( ) 28+a=a+28

            570+250=250+570( ) 40+30+10=40+10+30( )

            ③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shù),加法交換律寫成:a+b=a+c。( )

            8、想一想,我們以前在哪里曾經(jīng)用加法交換律?(加法驗算)

            三、課堂小結(jié)

            說一說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四、作業(yè)布置

            練習十一的第1、2題。

            附板書:

            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

            例1(略) 7+0=7 0+7=7 0+0=0

           。ó嬍疽鈭D) 一個數(shù)加上0,還得原數(shù)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 137+357=357+137

            加數(shù) 加數(shù) 和 18+17㈡17+18

            答:(略) 兩個數(shù)相加,交換加數(shù)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

            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 a+b=b+a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內(nèi)容:

            課本第64頁

            教學目標:

            1. 初步認識正方體,認識正方體的面、棱和頂點。

            2. 能夠動手制作正方體的模型。

            3. 培養(yǎng)探究能力、歸納能力、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長方體和正方體、生活中的實物(長方體和正方體),小正方體若干塊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

            (一)復習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基本特點

            1. 分類:媒體演示

            2. 初步認識:頂點、棱、面

            生操作:頂點,手指點一點

            棱,手指畫一畫

            面,手掌摸一摸

            (二)比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異同點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結(jié)并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一樣都有8個頂點,12條棱,6個面。

            二、探究正方體的面和棱的特點

            1. 導入:長方體和正方體也有各自的特點,填表。

            2. 探究

            師:我們下面來重點研究正方體的頂點、棱和面的.特點。

           。1)猜想:搭一個正方體需要幾個小球,幾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說說準備怎樣搭?

           。3)驗證:動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選用了()根小棒,()個小球來搭。

            ②這些小棒是()。

            ③我先搭(),再搭()。

           。5)媒體演示:搭正方體的過程。

           。6)小結(jié)并板書:我們可以用8個小球,12條一樣長短的小棒搭一個正方體。

            想一想:8個小球就相當于這個正方體的什么?小棒相當于正方體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體,還缺幾個小球?幾根小棒?

           。ńY(jié)合學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殘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個小正方體

           、俨孪耄褐辽儆眠@樣的幾塊小正方體可以搭成一個大正方體?

           、谛〗M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這個圖形是正方體嗎?為什么?

            ③交流:用()塊小正方體搭成了一個較大的正方體?

            (3)描一描:把正方體的每個面在白紙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圖形?有什么關(guān)系?

            三、練習提高

            1. 填空

           。1)正方體有()個面,每一個面都是()。每個面都有()個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個正方體,一共需要()根同樣長的小棒,()個小球。

            2. 下面哪些圖形是正方體?

            說說:為什么(2)、(3)號圖都不是正方體?

            3. 下圖中,要想搭一個正方體還需要多少個小球?多少根小棒?

            師:試一試把這兩個正方體補畫完整。

            4. 總結(jié):今天學習了什么新知識?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一、教材依據(jù)

            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章、第四課時

            二、設(shè)計思路

            指導思想:本節(jié)教學設(shè)計是面積和周長的比較。是在學生知道如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基礎(chǔ)上,去理解周長和面積有什么區(qū)別,以便更好地應用到生活當中。

            設(shè)計理念:讓學生通過練習、例題去自覺發(fā)現(xiàn)面積和周長的區(qū)別

            教材分析:基于面積和周長的所學知識,從而比較面積周長不同。

            學情分析:全班21名學生,其中16名學生基本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的計算,另外5名學生中,3人掌握面積如何計算,2人掌握周長如何計算。

            三、教學目標

            (一)通過比較,學生正確理解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能運用概念正確地計算面積和周長.

            (二)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重點:區(qū)別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計量單位和計算方法.

            五、教學難點:正確地進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六、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一個邊長10cm的正方形,直尺,粉筆;學生每人準備一條手帕。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師:我們已學習過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下面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

            1.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2.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那么,周長和面積有什么不同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面積和周長的比較)

            (二)學習新課

            出示圖形,這是一個長方形,長4厘米,寬3厘米.請同學提出問題,可以求什么?

            (周長、面積各是多少?)

            師:請同學在自己作業(yè)本上,分別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老師板書

            周長: 面積:

            (4+3)×2=14(厘米) 4×3=12(平方厘米)

            答:周長是14厘米. 答:面積是12平方厘米.

            通過計算你能發(fā)現(xiàn)周長與面積有什么不同嗎?請根據(jù)下面幾個問題進行思考.

            思考題:

            1.周長和面積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長和面積各用什么計量單位?在個人思考的基礎(chǔ)上,再進行小組討論.

            集體討論歸納:

            1.長方形周長是指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和,而它的面積是指四條邊圍成的面的大。

            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求周長計算出的結(jié)果要用長度單位,求面積計算出的結(jié)果要用面積單位.

            師:同學們講得很好,那么我們能不能簡單地概括出面積和周長究竟有哪幾點不同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共同歸納、概括)

            板書:面積和周長的區(qū)別:

            1.概念不同; 2.計算方法不同; 3.計量單位不同.

            師:現(xiàn)在老師有一個問題,要向同學們請教,愿意幫忙嗎?如果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是不是也存在這3點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也具備這3點不同)

            師: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假如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是4,會求它的周長和面積嗎?(學生敘述列式過程,老師寫在黑板上)

            周長: 面積:

            4×4 4×4

            師:這兩個算式都是“4×4”,這不是完全相同嗎?你們怎么能說它們不同呢?(討論一下,然后再回答)待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后,老師再歸納.

            師:周長的4×4是4個邊長,式子中的第一個4是4厘米.面積的4×4是4個4平方厘米,所以兩個算式雖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義不同.說明面積和周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題時要特別注意區(qū)分,要認真審題.

            (三)鞏固反饋

            1.請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長,摸一摸桌面的面積.

            2.出示正方形手帕,請同學指出它的周長和面積.

            3.計算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黑板出示:

            周長:(12+3)×2 周長:6×4 =24(厘米)

            =15×2

            =30(厘米)

            答:周長是30厘米. 答:周長是24厘米.

            面積:

            12×3=36(平方厘米) 6×6 =36(平方厘米)

            答:面積是36平方厘米. 答:面積是36平方厘米.

            4.選擇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花壇的四周圍上欄桿,欄桿長多少?( )

            (2)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圍著花壇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這個花壇里種草坪,這個草坪的面積是多少? ( )

            A.20×20=400(米)

            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計算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用直尺畫出下列兩圖形

            單位:厘米

            (由學生口答,老師寫在黑板上)

            周長: 面積:

            (8+5)×2=26(厘米) 8×5 =40(平方厘米)

            5×4=20(厘米) 5×5=25(平方厘米)

            黑板演示,把上面兩個圖形,合并成下圖.

            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周長:(8+5+5)×2 面積:(8+5)×5

            =18×2 =13×5

            =36(厘米) =65(厘米)

            比較一下,組合后圖形的周長、面積,與組合前兩個圖形周長之和、面積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面積相同,周長不同)能說說為什么周長不同嗎?組合圖形的周長指的是哪部分?師生共同總結(jié):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面積和周長有三點不同:

            1.概念不同;2.計算方法不同;3.計量單位不同.

            作業(yè):P.80第6、7、8題.

            板書設(shè)計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06-13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02-25

          【熱】小學數(shù)學教案02-01

          【精】小學數(shù)學教案02-01

          【熱門】小學數(shù)學教案02-01

          小學數(shù)學教案【熱】02-01

          【推薦】小學數(shù)學教案01-30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案02-21

          小學數(shù)學教案【推薦】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