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禍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冊語文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禍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目標:
1、結合時代背景與老子的傳說、記載,初步了解老子及辯證思想。
2、通過精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及成語。
3、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以及善于運用比喻、對比等方法闡明深刻道理的表達方式。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與把握文章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理解與把握文章中語句的含義。
學習方法:
反復誦讀,自學討論。
預習案
一、關于“老子”
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經》五千言,又名《老子》,基本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人們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筑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爾不群,在當時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神話傳說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老子書中有許多精辟之言,對社會和民生的剖析,是極為深刻的!疤斓夭蝗剩匀f物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他所謂的“圣人”,是指當權者;所謂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型,祭完便拋棄了。老子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揭示了當時統(tǒng)治者與老百姓關系的實質。老子的所謂“道”,是其學說之根,主要指主宰宇宙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它體現(xiàn)于“一”;但“一”并非孤立存在,矛盾存在的規(guī)律決定了其必有對立面,那便有了“二”。
《禍兮福兮》難點測試
認知,探索
1.課文探索
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經》五千言,又名《老子》,基本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人們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筑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爾不群,在當時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神話傳說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老子書中有許多精辟之言,對社會和民生的剖析,是極為深刻的!疤斓夭蝗剩匀f物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他所謂的“圣人”,是指當權者;所謂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型,祭完便拋棄了。老子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揭示了當時統(tǒng)治者與老百姓關系的實質。老子的所謂“道”,是其學說之根,主要指主宰宇宙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它體現(xiàn)于“一”;但“一”并非孤立存在,矛盾存在的規(guī)律決定了其必有對立面,那便有了“二”。世界的多元性,思想的多樣性,是不受人的主觀約束不斷出現(xiàn)、存在的,這便是“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是事物多樣性及其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必然規(guī)律,也是人類思想文化生生不息持續(xù)繁榮的根據。老子的這一認識是唯物、辯證的,至今猶有燦爛光輝。
閱讀課文,體會老子的論述特點。課外閱讀老子其他篇章,結合政治課學習的理論,談談對福、禍,正、奇,善、妖等關系的辯證認識。
2.領悟導析
課文節(jié)選部分一共有六節(jié)。
第一節(jié),事物的相對與相生。
第二節(jié),辯證地對待事物,并由此樹立了一種道家的人生觀。老子的圣人哲學中,含有極高的人生智慧,值得好好體味。
第三節(jié),“道”不易認識。道無所不在,又難以識別。真正的有道之士,并不是直接表現(xiàn)高尚、清潔、不與凡人一般的樣子。恰恰相反,真正的有道之士,卻甘于居下,是不避塵污的。
第四節(jié),福禍相生的關系,主要啟發(fā)人不要將福、禍,正、奇,善、妖等看做固定不變的。因此“圣人”是廉而不劌,直而不肆,也就講究做人的含蓄。
第五節(jié)主要講“天道”與“人道”的不同,明顯有批判現(xiàn)實的意味!疤熘馈笔枪降模瑩p有余以奉不足,但“人之道”則相反,損不足以奉有余,這自然是對老子所處的時代社會不平現(xiàn)象的揭示與批判。老子還提出“有道者”的作為,表明了道家的社會理想。
第六節(jié),弱能勝強的道理,進而提出真正的“天下之王”即天下真正的強者,應當主動取弱勢,應當有“受國之垢”“受國不祥”的勇氣,甘于下流。這應當是老子對那些作威作福的當權者不滿的表現(xiàn)。
第二模塊:演練?評估(課堂大練兵)
一、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音聲相和(hé) 枉(wǎng)則直 敝(bì)則新
B.不自伐(fá) 胰道若颣(lèi) 大方無隅(yú)
C.福之所倚(yí) 廉而不劌(kuì) 起于累(lěi)土
D.受國之垢(gòu) 其脆易泮(bàn) 謂社稷(jì)主
二、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丑,長得難看)
B.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努力,盡心盡力)
C.是以圣人執(zhí)一為天下式(式樣)
D.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超過)
三、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宇的一項是( )
A.長短相形,高下相盈 B.廣得若不足,建德若偷
C.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D.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四、下列句子不屬于賓語前置的一句是( )
A.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B.不患人之不己知
C.夫唯道,善貸且成 D.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五、填空。
老子,春秋末思想家,_______的創(chuàng)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所著《老子》,亦稱《_______》,書中提出一個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具有豐富的_______。
六、閱讀下面的課文選段,完成6~10題。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執(zhí)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二十二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四十一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
1.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曲則全,枉則直人之道則不然
B不自是,故彰是以圣人執(zhí)一為天下式
C.不笑不足以為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D.不自見,故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下列句子的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誠全而歸之------如果能夠這樣做,那么就全部在他身上體現(xiàn)出來
B.是以圣人執(zhí)一為天下式--------因此圣人遵守“道”的原則行事,成為天下的典范
C.不笑不足以為道--------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為道了
D.正言若反----------正面的話聽起來像反語一樣
3.在老子看來,真正的“得道”之士有哪些特征?
答:
4.老子認為“天道”與“人道”的區(qū)別是什么?
答:
5.文章認為真正的“天下之王”應該怎樣做?
答:
六、翻譯:
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2.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3.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4.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5.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6.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9.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禍兮福兮》練習題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湖畔 挑釁 絆腳石 其脆易泮 B.硅谷 田畦 洼則盈 不積跬步
C.和面 和煦 和稀泥 和風細雨 D.隕落 圓周 損有余 殞身不恤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形近字的讀音。以課文中的幾個字為基礎,引出與之相似的字,進行讀音上的辨別。A項中的讀音分別為pàn、xìn、bàn、pàn;B項中的讀音分別為guī、qí、wā、kuǐ;C項中的讀音分別為huó、hé、huò、hé;D項中的讀音分別為yǔn、yuán、sǔn、yǔn。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豈虛言哉(空話) 善貨且成(施與)
長短相形(在比較和對照中顯現(xiàn)出來)
B.曲則全(意思為保全) 故建言有之(建立)
不自伐(討伐、貶低)
C.廉而不劌(刺傷) 不自是(認為正確)
質真若渝(改變,有敗壞的意思)
D.其無正(準則) 未兆易謀(征兆)
大音希聲(少,這里指聲音很小)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文言文中的實詞意思的理解,所選的詞語都是對理解本文的文意起重要作用的詞語。A項全部正確,B項“不自伐”的“伐”應解釋為“夸耀”,C項全部正確,D項全部正確。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高下相盈 B.建德若偷 C.受國之垢 D.正言若反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辨別及理解。A項中的“盈”通“呈”,B項中的“建”通“健”,C項中的“垢”通“詬”,D項中沒有通假字。
答案:D
4.下面句子與其他句子的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A.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B.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天下莫柔弱于水。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倒裝句的判斷及理解,對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起到重要的作用。這里選的主要是文中出現(xiàn)的狀語后置句和賓語前置句。A、C、D三項都是狀語后置句,B項是賓語前置句。
答案:B
5.下列各項對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夫威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翻譯:正因為與人無爭,所以天下才沒有一個人能與他相爭。
B.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翻譯:高了就壓低些,低了就抬高些,多余了就減少些,不夠了就補足些。
C.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能不知,莫能行。
翻譯:弱之所以能夠勝強,普天之下沒有哪個人不知道的,但是沒有哪個人能夠照此執(zhí)行的。
D.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翻譯: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就是變壞了。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句子的翻譯和理解,要求能做到信、達、雅。A、B、C三項中的翻譯都正確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并且做到了信、達、雅。D項中對“斯惡已”的翻譯錯誤,正確的意思應該為“丑的觀念就產生了”。
答案:D
我綜合 我發(fā)展
一、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6—8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6.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其微易散 散:消除。
B.常于幾成而敗之 幾:幾乎,接近。
C.其安易持 持:操、拿。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毫末:細小的幼芽。
7.下列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于 B.莫
C.而 D.則
8.下列對“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在事物還未發(fā)生的時候就處理它,在形勢還沒有發(fā)生動亂的時候就治理它。
B.在還沒有這件事的時候去做它,在形勢還沒有發(fā)生動亂的時候就治理它。
C.在事物還未發(fā)生的時候就處理它,好好治理使之不混亂。
D.在還沒有這件事的時候去做它,好好治理使之不混亂。
9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語境中的實詞的解釋。A、B、D三項是正確的,C項解釋錯誤,正確的解釋為“維持、保持”。
答案:C
10.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中的虛詞。A項分別為介詞“從”、介詞“比”,B項均為不定代詞“沒有人”,C項分別為轉折連詞“卻”、表修飾,D項分別為“反而”“那么”。
答案:B
11.解析:本題考查的重點是對句子中的詞語和整個句子的理解。A項的解釋是正確的,B項的解釋前半句是錯誤的,C項的后半句是錯誤的,D項的解釋全部錯誤。
答案:A
(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9—10題。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a國之賊b不以智治國c國之福d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老子》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2.填在文中a、b、c、d處的標點符號正確的一項是( )
A., 。 , 。 B.,, 。
C., ; , 。 D.,, ;
10.下列對句子意思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這句是說古時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聰明,而是使人民愚樸。
B.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這里老子認為人民所以難治,就是因為他們有太多的智巧心機。
C.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此處說明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所歸往之處,是因為它處于低下的地位。
D.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
此句的意思是說“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并不重視他,居于百姓的前面,而人民并不加害于他。
13.答案:C
14.解析:此題考查的雖然是對語句的理解,但實際上也是考查學生對整個語段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整個段落,才能準確理解其中重要的語句。A、B、C三項的理解都是正確的,D項沒有把此句與整個段落聯(lián)系起來解讀,“不重”是“不感到負累”,“不害”是“不感到妨礙”。
答案:D
二、語言運用
15.課文中第三節(jié)的“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幾句,層層排比,兩兩相對,增強了氣勢,你能試著用這種句式寫一段話來說明一個道理嗎?
解析:本題考查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答案: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我創(chuàng)新 我超越
12.從童年開始,李耳就對水產生了特殊的感情。他的家鄉(xiāng)就在安徽的渦河邊。渦河是一條美麗的河流。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沒有水,就沒有萬物;沒有水,就沒有人類。水表面上柔弱無力,卻又有勢不可擋的力量。看著這似乎矛盾的水,童年李耳開始了深深的思考。在以后的生涯中不斷總結,終于悟出了“柔弱勝剛強”這一辯證的觀點。
可見,質疑-思考-探究,是走向成功的關鍵。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對某些司空見慣的事物產生過懷疑,并由此發(fā)現(xiàn)了尚未被人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或道理?
答案:略
【禍兮福兮高三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歸去來兮辭教案11-27
語文上冊紙船風箏教案11-15
小班教案《全家福》反思12-31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02-13
高三上冊語文荷花淀教學反思11-19
小班數(shù)學全家福教案10-10
高一語文上冊教案設計07-31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02-01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