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言文。
2.了解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正確理解課文意思,學會質疑問難。
3.認識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培養(yǎng)學生知人論世的解讀經(jīng)典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提高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2.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nèi)涵,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ㄈ┙虒W難點:
探究文章的內(nèi)涵,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培養(yǎng)學生知人論世的解讀經(jīng)典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景,導入文本
現(xiàn)在我讓同學們欣賞一幅油畫,哪位同學知道這幅油畫的作者是誰?
這幅油畫是著名畫家徐悲鴻與1940年為了宣傳抗日而創(chuàng)作的一份不朽藝術作品,油畫取材于中國古代一則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言文《愚公移山》,了解油畫講述的故事。
。ǘ├首x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誦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3.互動學習:你敢挑戰(zhàn)嗎?
活動規(guī)則:①以沒有任何標點符號的文言原文為誦讀對象。
、谄渌麑W生從“音準、停頓、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等方面作出評價。
4.學習小組之間就課前預習中圈點勾畫的難詞難句互相質疑解惑,教師適時點撥補充。
5.互動學習:智勇大闖關
闖關規(guī)則:每個學習小組推薦一名闖關者;一共有八道題目,由闖關者自選其中一道題目作為闖關內(nèi)容;闖關過程中,如遇困難,可以求助本組其他學習成員,但同時意味著闖關失敗;只身闖關成功者獲“闖關小勇士”稱號,獎勵一顆五角星,計入平時成績。
附:闖關題
【第一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垡詺埬暧嗔Β芎忧芹磐鲆詰
、菔家环囱散奕曛换
、咄鲆詰嘁回人窎|
⑨無隴斷焉
【第二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偈家环囱散谇已芍猛潦
③無隴斷焉④謹食之,時而獻焉
⑤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⑥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邞蜕奖敝喑鋈胫匾
⑨指通豫南⑩雜然相許
【第三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倨淦瞢I疑曰②其如土石何
、燮涫,太醫(yī)以王命聚之④面山而居
、萑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
【第四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俸慰喽黄舰诿嫔蕉
、鄱讲患釉觫芎谫|而白章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⑥既而,兒醒
、吆雨栔雹噙_于漢陰
、嵬吨T渤海之尾⑩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
【第五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僖跃Β谔
、垭[土之北④甚矣,汝之不惠
、蓦m我之死⑥輟耕之壟上
⑦故為之說⑧悵恨久之
【第六道題:翻譯句子!
、偕跻。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弁朵静澈V。
、芗街希瑵h之陰,無隴斷焉。
【第七道題: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對移山各持怎樣的態(tài)度?】
【第八道題:愚公為什么要移山?移山有哪些現(xiàn)實困難?】
6.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根據(jù)畫面和畫面標題朗讀課文相關片斷;或者根據(jù)畫面和課文相關片斷用自己的語言擬寫畫面標題。
第一幅:二山雄立圖(朗讀相關片段)
第二幅:舉家獻策圖(擬寫畫面標題)
第三幅:畢力平險圖(朗讀相關片段)
第四幅:公叟辯難圖(擬寫畫面標題)
第五幅:神靈移山圖(朗讀相關片段)
。ㄈ┭凶x課文,文本升華
1.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于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2.這篇寓言故事的作者在構思本文時,對愚公和智叟的感情傾向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褒揚愚公貶損智叟。
現(xiàn)在我們改寫一下其中的一個細節(jié),弱化一下這篇課文的`主觀色彩。
將“河曲智叟亡以應”改為“河曲智叟復笑而對曰:‘……’”。請同學們補寫省略號部分。
(四)思辨爭論,主題拓展
1.課堂辯論:學生分男生和女生兩組,展開辯論。
⑴辯題:愚公、智叟到底誰愚?
⑵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寝q論說明:①先有正方一學生發(fā)言,接著反方一學生發(fā)言,依此反復,直至辯論結束。②辯論時不能搶話、插話。③對本方觀點提出有力論據(jù)者,獎勵一顆五角星;對對方學生發(fā)言能針鋒相對駁斥者,獎勵兩顆五角星。④根據(jù)正反雙方所得五角星數(shù)目評定辯論勝利方,勝利方每人獎勵一顆五角星。⑤所有五角星計入個人平時成績。
學生辯論。
教師總結陳詞:經(jīng)過一番唇槍舌劍的辯駁,我們班的同學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盡顯辯論之才華。愚公智叟到底孰智孰愚現(xiàn)在大家是各持己見,如果從學習這篇古老的寓言故事所傳達的意義上說,老師認為無需一定要得出個單向的答案。一方面,愚公“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實干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另一方面,智叟“對現(xiàn)狀冷靜分析”的審時度勢務實態(tài)度也值得我們借鑒。
2.拓展延伸:在當今高科技、信息化的時代,愚公和智叟兩位古人誰應該是我們的學習榜樣?
學生爭相發(fā)言。
教師總結。
。ㄎ澹┎贾米鳂I(yè),課后鞏固
有人說,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僅有苦干是遠遠不夠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點。(不少于300字)
三、總結提升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案中,筆者通過諸如“你敢挑戰(zhàn)嗎”“智勇大闖關”“改寫文本”“課堂辯論”等一系列精心預設的語文活動,把課堂的時間完全交給學生,將質疑討論,交流評價的空間盡量歸還學生。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合作交流的互動性,探究未知的開拓性得到有效展現(xiàn)和發(fā)展。
然而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這種學習方式生成的有效性要求學習主體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和個性品質。優(yōu)生具備這一條件,自主質疑時他們是發(fā)現(xiàn)者、合作討論時他們是組織者,發(fā)言交流時他們是代表者,他們的潛能在課堂上得到良好發(fā)揮和發(fā)展。而學困生基礎薄弱,參與性、主動性欠缺,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遜,往往總是落后優(yōu)生半步,參與過程中,參與的機會常常被別人搶走,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fā)言、表現(xiàn)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學生的學習權利被變相剝奪。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認識、研究這一現(xiàn)象,格外關注、呵護學困生,通過教學預設的調(diào)整和教學生成的調(diào)控,想法設法為其提供機會,以使語文課堂成為全體學生學習的天地。
在學生全體參與的積極性調(diào)動方面,筆者感覺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性評價方式的運用彰顯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教學設計中,學生朗讀時的生生互評,“探究文意”和“課堂辯論”過程中五角星的表揚記錄,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參與欲望和表現(xiàn)的潛能。當然,形成性評價的操作需要教師進行周密和整體的規(guī)劃,要注意數(shù)據(jù)和材料及時積累和整理,這需要語文老師有堅守的意志和毅力。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著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xiàn)實意義;然后以完成文后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后,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并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和通假字。讓學生在參照注釋疏通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課時本課時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xiàn)實意義,指導學生做到熟讀并背誦全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稘h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jù)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御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zhí)撿o、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三、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1、掌握下列實詞:
仞、冀、箕、畚、孀、齔、匱、亡、厝、雍、隴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4、習慣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贊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jīng)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7、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huán)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jié)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注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著逐字落實翻譯全文,并將組內(nèi)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8、復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復述故事,并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復述。
被推薦同學復述課文。
要求:語言流暢,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對復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為后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作準備。
9、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復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課文復習情況
二、逐段朗讀課文
三、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jīng)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四、討論分析課文的內(nèi)容
1、首段一開始極言兩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參考:寫兩山的高大,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
2、分析課文第二、第三段。
①請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這樣介紹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參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歲的愚公,荷擔者三夫,還有始齔的'遺男,總共五個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兩座大山,的確千難萬難,但越是艱巨的任務面前,就越能顯示人們的精神面貌。
、鄄煌娜宋飳Υ粕接胁煌膽B(tài)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tài)度一樣嗎?孫子和“遺男”態(tài)度又怎樣?
答案參考:愚公妻子認為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辦呢?智叟則認為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是懷疑中帶著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這樣的話愚公妻子是不會說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說的,因為他根本反對移山,絕對不會關心如何處理土石的問題?傊薰拮邮恰矮I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tài)度迥然有別!耙伞笔菍τ薰年P心和擔心,“笑”則是出于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說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苡薰且粕降姆e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tài)度自然很堅決,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答案參考:智叟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萦腥苏f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說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參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則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為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見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很聰明,因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罷了。
3、分析課文第四段。
有人說這個故事最后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答案參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xiàn)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結全文并討論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
五、布置作業(yè)。
①背誦全文,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這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新課標強調(diào)課堂上學生的主動參與,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活與情感體驗。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的設計要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都應緊扣單元主題。課文教學過程結束后,目標的達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古詩文從不同角度回答“人應該有怎樣的品格與志趣”的問題,所選課文都需師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與胸襟!队薰粕健愤x自《列子》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學們已學過《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等作品,對這篇文章也饒有閱讀興趣。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大意;多讀熟讀,積累常見文言詞語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因此,執(zhí)教這篇課文,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知大意,積累詞語,并悟出寓言的深層寓意,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發(fā)散思維、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提升的關鍵階段,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較強,已基本具備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經(jīng)過一年多的文言古詩文學習,有一定的經(jīng)驗積累和實詞虛詞感知能力,因此,我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調(diào)動學生獨立思考,通過集體智慧了解文章大意,從中感悟愚公精神為主要內(nèi)容,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通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重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文中重點實詞虛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加強誦讀訓練,通過反復誦讀加深理解,培養(yǎng)文言語感;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有何異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重點
1、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積累詞語。
2、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有何異同。
教學難點
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角色扮演法、點評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多媒體太行山美景圖片)?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思路為:學生通過在欣賞氣勢磅礴、景色優(yōu)美的太行山圖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師引領學生走進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這座大山移走,究竟為何?讓我們一共學習《愚公移山》。
二、反復誦讀
1、學生齊讀,教師仔細聆聽,以便糾正字音。
2、教師根據(jù)學生朗讀情況,范讀,邊讀邊強調(diào)易錯讀音。
3、學生自由朗讀,強化整體感知。
4、同學之間互評,指出展示同學的優(yōu)缺點,師生共同朗讀相關內(nèi)容,進一步體會語氣、節(jié)奏、停連等細節(jié)。
三、整體感知,概括主要內(nèi)容(多媒體展示)
1、通過閱讀課文,快速搶答:
散步的季節(jié)?散步的地點?散步的人物?(板書涉及到的人物)散步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事情是如何解決的?
2、將以上搶答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要求簡潔、明了。
四、創(chuàng)作背景(多媒體展示)
1、學生展示課下搜集的關于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
2、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的背景。此環(huán)節(jié)意在讓同學們感知如何選取素材來寫作,創(chuàng)作背景有助于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品讀課文、分析人物、體味親情(多媒體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個人物,請同學們評價一下,他們都是怎樣的人?
師生互動,邊交流邊書寫板書(詳見板書)在賞析過程中,不斷強化“讀”的環(huán)節(jié),反復朗讀課文內(nèi)容,感知人物形象。
2、歸納“幸福家庭秘訣”:尊重、體諒、信任、為他人著想、互敬互愛、不斤斤計較……正如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讀賞析,揣摩景物描寫(多媒體展示)
此環(huán)節(jié)意在向學生滲透景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為文中表現(xiàn)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請同學們朗讀并賞析文中寫景的句子,探討景物描寫的意義所在。請全體女同學用你們?nèi)崦馈⒓毮伒恼Z氣去演繹這美麗的春景。(女生齊讀)
七、把握主旨,寫法借鑒(多媒體展示)
本文內(nèi)容較為淺顯,此環(huán)節(jié)請學生歸納文章主旨,并自然地引出“以小見大”的寫法,為寫作課程做好鋪墊。
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0感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折射出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以小見大”地開掘出頌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之深意。這種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八、課堂小結(多媒體展示)
同學們,家是社會中的最小單位,但他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請全體男同學齊讀第八自然段,用你們淳厚的嗓音,男子漢的氣概去詮釋中年人身上肩負的責任。
男生齊讀,之后分析“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的深刻含義。
九、課后作業(yè),感悟親情(多媒體展示)
孩子們,對于孝敬長輩,絕不僅僅停留在作者的筆下,更不僅僅停留在今天這堂語文課上,學習語文的精髓要落實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今天的作業(yè)是,回家為你的長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腳、洗衣、梳頭、揉肩等),并將這一過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長輩的反應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師在這里期待著你們沉甸甸的收獲!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圍繞中心,充分闡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通過課前查找資料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過討論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討論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內(nèi)容分析
教學重點: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闡述清楚。
教學難點:說話要有針對性,能有條理、合乎邏輯地說明自己的觀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錄音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讓學生從中充分體會愚公持之以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二、學習指導語,明確本次口語交際的內(nèi)容、要求和訓練方式。
先學習題解,然后每個同學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們所傳頌,當代也應該肯定,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還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語交際以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闡述出自己的觀點。
三、分組。
學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觀點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兩組,一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經(jīng)過時了”觀點;另一組持“在當今社會中我們?nèi)孕枰l(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觀點。
四、組內(nèi)交流。
兩組同學在各自組內(nèi)都要分別說說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別列舉事例,組員之間提出意見互相補充。
五、全班討論。
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兩組學生分別闡述各自的觀點。闡述觀點時要有充分的理由,對方如有反駁也可以插話。教師也可以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如果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還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是否會費時費力,達不到好的效果。
2、在當今社會中我們?nèi)绻艞売薰俺种院恪钡木,人們變得越來越懶惰,科技是否還會繼續(xù)進步呢?
六、總結。
可根據(jù)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xiàn),教師為發(fā)言最佳小組頒發(fā)“最佳合作獎”,為發(fā)言最精彩的同學頒發(fā)“最佳口才獎”。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5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內(nèi)涵,培養(yǎng)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yǎng)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難點
1.培養(yǎng)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這則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jié)的作用。
誦讀法、辯論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播放背景音樂——歌曲《愚公移山》。
幾年前人們還曾認為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是夸張的夢話,而今天,隨著三峽水利工程的建成,夢話變成現(xiàn)實,高峽真正出平湖了。那么,一個人搬走兩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聞笑談呢?好,通過學習《愚公移山》,讓我們來認識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zhàn)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凈無為。后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1.時代背景。
本文選自《列子》,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在當時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xiàn)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話這一表現(xiàn)形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2.題解。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读凶印分斜4媪瞬簧俟糯⒀怨适潞蜕裨拏髡f。本文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怕困難、堅持奮斗的精神,結尾極富浪漫主義,體現(xiàn)了人定勝天的樂觀信念。
毛澤東同志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時,曾以《愚公移山》為題致閉幕詞,鼓勵全黨全民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決心,堅持奮斗,排除萬難,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同志又發(fā)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偉大號召。今天,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我們?nèi)匀灰l(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則寓言。寓言是一種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nèi)容的文學體裁。篇幅比較短小,具有鮮明的哲理性或諷刺性。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動植物。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經(jīng)常采用夸張和擬人手法。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jù)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再讀課文,完成下列內(nèi)容結構圖。
兩山規(guī)模、位置:方七百里,高萬仞;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標: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移山方式:叩石墾壤,箕畚運
移山時間: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移山?jīng)_突:愚公、智叟
移山結局:無隴斷
1.這則寓言共寫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
2.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么?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
通過問答,明確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
年且九十——且,將近。智叟——叟,老頭。京城氏——京城,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齔——齔,換牙;始齔,七八歲。孀妻有遺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親是“寡婦”,他自己是“孤兒”!斑z男”是生下來以前就死了父親的孩子。
3.再請大家計算一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比湟馑际恰坝薰吐暑I了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這樣看來,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個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遺男,一共五個人參加移山勞動。
4.“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
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們?nèi)藬?shù)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歲,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確是千難萬難的。
5.學生朗讀有關語句,進行比較: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哪些話只由愚公的妻子講而智叟不講,哪些話只由智叟講而愚公的妻子不講?即使是兩個人都講的話,在內(nèi)容和語氣上有什么差別?
“甚矣,汝之不惠!边@句話是只有智叟才會講。倒裝句式的運用(謂語“甚矣”提前),強調(diào)了愚公不聰明的程度,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的輕視。愚公的妻子是不會講這樣的話的。
“且焉置土石?”這句話只有愚公的妻子才會講。“況且把土塊和石頭放到哪里去?”她有這個疑問,說明她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的。
(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這兩句話,句式相同,內(nèi)容相近,但表達的語氣、感情卻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說:“憑您的力氣,還不能削平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問。智叟卻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話說得過于夸張,帶著諷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加強了反問的語氣。這些都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是反對和嘲笑,亦即反對得更加強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獻疑”有所不同。
再從稱謂看,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智叟則稱愚公為“汝”,顯得不客氣,也說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tài)度!叭辍痹谖难岳镆话闶潜磔p賤的稱呼。
6.教師小結:愚公的妻子對移山的態(tài)度是“疑”,智叟是“笑”和“止”!敖浦E,不可不察”,讀書時經(jīng)常注意從“近似之跡”的比較中找出它們的相異之處,就可以把死書讀活,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
7.愚公的子孫對移山的態(tài)度怎樣?
“雜然相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兩句!半s然”“許”寫出他們紛紛贊同、堅決支持的態(tài)度!半s曰”句則進一步寫他們不僅贊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
8.那個“始齔”的“遺男”為移山做了什么?
“跳往助之”;“跳”“助”,說明這個孩子是樂于相助、積極參加的。
9.山移掉以后的好處,愚公想過沒有?
想過了,“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10.那么,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樣針鋒相對地駁斥智叟的反對和嘲笑的?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11.啟發(fā):這段句子念起來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么原因呢?
這里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即一句頂著一句,充分表現(xiàn)出語言的力量!叭晷闹,固不可徹”,是對“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孫,孫又生子……”是頂真法的連續(xù)運用,顯得子子孫孫,綿延不絕,最后總結一句“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使人感到特別有力。
12.“而山不加增”,這個“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裝!岸痹谶@里起轉折的作用。子子孫孫,無窮盡,然而山不會更增高了,挖去一點就少一點,這樣一算,自然引出了一個結論:“(山)何苦而不平?”這個結論水到渠成,很有說服力,無怪智叟要“亡以應”了。這就說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慮得很周到,他不僅“痛感迂塞之苦”,“確知移山之利”,而且還“深明可移之理”。
13.那么為什么有人覺得愚公愚笨呢?
愚公笨不笨,關鍵在于用什么觀點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為子孫后代造!钡挠^點去看,愚公不僅不笨,而且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做“大智若愚”。
14.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對愚公移山的那個智叟,是不是聰明老頭呢?
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這種人自以為聰明,其實不過是一點“小聰明”罷了,可見“愚公實不愚,智叟未必智”。
15.我們再來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說,這個故事到最后還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說明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報告;“帝感其誠”,愚公精神(誠)連天帝都感動了。這不僅不是說明愚公的無能,相反,恰恰顯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來被人稱頌,正是由于他這種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不止的頑強精神。
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16.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愚公這個人物的?
正面描寫——語言、行動(愚公確知“平險”之利,有遠大抱負)。鮮明對比——智叟實愚,愚公實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險”之理,有正確的認識)。側面烘托——山高、路遠,神懼、帝感(愚公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愚公形象即為:有遠大抱負,有正確認識,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
17.關于對比、襯托手法。
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xiàn)“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yè)的冷漠態(tài)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xiàn)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等對顯現(xiàn)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18.請大家想想,我們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現(xiàn)在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會有“神舟九號”的發(fā)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全文按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太行、王屋這兩座山的廣度、高度和所在地。這實際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對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寫愚公發(fā)起移山的經(jīng)過和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為下文“答智叟詰難”做鋪墊。這一段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愚公倡議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議得到兒孫們熱烈響應的情形;第二層寫愚公妻的“獻疑”,說明移山的實際困難,還寫了眾人提出的解決困難的辦法;第三層寫愚公及其子孫們在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其中還穿插敘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jié)。
第三部分寫愚公批駁智叟的詰難。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落。文中把兩種對立的觀點敘述得十分清楚,是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導出故事的神話結尾。
第四部分寫愚公的話感動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終被移走。
本文通過記敘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奮斗不懈的道理。
1.故事完整,有背景、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2.運用了對比和烘托的寫法。有愚公和智叟的對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對比。開頭寫二山之高大,中間寫路程之遙遠,結尾寫操蛇神之“懼”和天帝之“感”,都有力地烘托了愚公。
3.細節(jié)描寫生動形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條件:
方七百里,高萬仞——山之高大
年且九十——年齡之大
叩石墾壤,箕畚——工具之簡陋
子孫荷擔者三夫——人力之單薄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路途之遙遠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有利條件:
雜然相許——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鄰人的參與
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不加增——對比襯托——愚公發(fā)展的觀點
寓意:表現(xiàn)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
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
這堂課,我根據(jù)新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充分估計課堂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精心設計了一些新穎的思考題。力求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xiàn)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扮演課堂的主角,教師僅起組織、協(xié)調(diào)學生的導演作用,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力求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指導思想。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并注意語氣。
2、了解全文內(nèi)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學會本課應識會寫的字。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啟發(fā)質疑,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后,啟發(fā)學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
二、讀通課文,整體把握全文主要內(nèi)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2、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按照“移山”問題的提出,移山的過程,移山的結果這樣的順序理清文章的層次
三、再讀課文,解決疑問。
1、讀課文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內(nèi)容: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爭論。引導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區(qū)別。第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大多數(shù)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獻疑是出于關心。是一場民主的討論;第二場爭論是與智叟的對話,是針鋒相對的。
2、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愚公與智叟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引導學生體會:智叟懼怕困難,而愚公有不怕艱難、鍥而不舍的精神。
3、讀課文,引導學生自學。老師設疑:參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過程中,開始是家里人,后來是鄰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兩個大力士兒子把山搬走了。
四、學生討論
如果玉皇大帝沒派夸娥氏的兩個大力士兒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移走嗎?
五、歸納通讀全文
組織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題目為“愚公移山”,其中對“愚公”并沒有諷刺的意味,看似愚,實則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謂的“小聰明”,自以為智,實則是暴風驟雨,但沒有克服困難和智慧的勇氣,目光短淺。
六、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讀了這則寓言之后,引導學生談對愚公移山的體會,并向課外拓展延伸,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加深對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積累內(nèi)化
1、自選詞語,由學生獨立完成,提示學生可以選四個字的詞語。
2、完成課文后的練習。
3、識字寫字。認讀本課生字。運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字形。形聲字:霄、渤、癡、娥。 “寡”的寫法。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1、誦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并注意語氣。
2、了解全文內(nèi)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讀準下列字音:
仞 懲 塞(懲山北之塞) 迂 汝 曾(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
荷 叩 箕畚 齔 匱 亡(亡以應) 厝 朔
2、讀好下邊句子中的停頓:
、 懲山北之塞
、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⑷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
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其間,遇到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看注釋或。
二、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讀,一個聽。聽者發(fā)現(xiàn)讀音有錯,當即指出。兩人對某字的讀音意見不一致時,記下這個字,留待一會兒解決。
三、訂正讀音
教師逐一出示寫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將下列字集中寫在一塊小黑板上),請學生個體回答,集體訂正。正音時,有意識引導學生了解字詞的意思。為后邊了解課文內(nèi)容做準備。
萬仞 懲山北之塞 迂 汝 曾不能 遂 荷擔者 叩石
箕畚 始齔 窮匱 亡以應 一厝朔東
四、再讀課文
學生再次放聲讀一遍課文。教師提示:注意讀準字音。
五、讀好停頓
教師逐一出示下列語句(制成卡片,或寫在小黑板上),請學生讀出其中的停頓,然后,對為什么這樣讀作一點解說。其間,隨時提示學生會借助注釋來讀,慢慢培養(yǎng)使用注釋的習慣。
下邊語句中所畫的/為停頓處,供參考。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六、試譯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由一位學生根據(jù)書上注釋和自己的理解,串譯課文大意;另一位學生訂正或補充。二人遇到不會解釋或意見不一致的語句,將它們畫下來,留待一會兒解決。
此時,教師作巡視,注意了解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使后面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七、集體討論
每一組提出疏通文意時遇到的問題,全班研究、討論。意見不一致時,教師適時給予點撥。
待學生沒有問題再提,教師提出下列語句,指定學生說出大意,以檢查剛才學生們自譯的效果,也是將重點突出,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語句,學生們已提出,此時教師不必再檢查。
說出下列語句的意思和加粗詞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陽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5、叩石墾壤
6、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八、聽讀課文
教師讀課文,學生聽讀。要求:邊聽邊想每句話的意思,不看書。
說明: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在前面讀、譯、議的基礎上,通過聽讀,回憶強化學生對課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對前面施教內(nèi)容的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積累文言常識。
〖教學過程〗
一、研究內(nèi)容(討論如下幾個問題)
1、能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意思嗎?
本文寫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認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為什么?
討論這個問題,要緊扣課文內(nèi)容。要點是:
⑴ 愚公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決心移山的──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⑵ 下定了決心移山,就毫不動搖──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故事的結尾,終于感動了天帝,將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說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話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聰明呢?
回答要點:表面看起來,智叟好像是聰明。因為愚公畢竟年且九十了,兩座山又這樣大,很難移走。但是,他卻沒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孫孫不斷挖下去,山不加增,終于會成功的'哲理。他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更說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聰明。課文要告訴人們什么道理呢?
面對困難,要敢于斗爭,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取得成功。能夠這樣做的人,才是聰明的。
5、怎樣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話,向自然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愿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6、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
二、詞語練習
學生做課后練習。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積累文言常識。先個體做,后全班訂正。有條件的,可適當補充以下內(nèi)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無)
一厝朔東(厝──措)
無隴斷焉(隴──壟)
三、背誦課文
背誦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應。
四、擴展研討
讀練習五第1題。討論我們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嗎?為什么?
五、布置作業(yè)
1、再背課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記牢。
2、寫一篇讀后感:
參考題目:
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山》有感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8
一、介紹文學常識
1、簡介有關寓言的知識。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非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中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類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2、簡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zhàn)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東晉太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一百三十四則,題材較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二、閱讀分析(課文內(nèi)容)
1、學習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寫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點和本來的地理位置。為愚公移山之難設伏,以此反襯愚公移山的決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詞:方(見方,指面積)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為一仞)
河陽(黃河北岸。河,黃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陰,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陽。)
2、學習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部分,寫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遺男的支持幫助。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同:懲(苦于) 汝(你,文中作“你們”之義)
許(贊許) 易(交換)
曾(乃,并)此(換牙)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虛詞:且:年且九十(副詞,將近)
且焉置土石(副詞,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始一反焉(語氣助詞)
諸:(兼詞,之于)
以:(介詞,憑)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句式。習慣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樣”。)
3、學習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jié)的高潮,寫愚公面對智史的嘲笑,理直氣壯地駁斥智史的觀點。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詞:徹(通)苦(愁)匱(盡)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 亡—一無
本段應掌握的修辭手法:頂針(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6、學習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jié)的結局,寫愚公移山之舉感動了無地,他在神的幫助下,實現(xiàn)了移山的愿望,照應了上文。“不已”照應了上文愚公對智叟說的話,作為全篇的結尾,照應了第一段的內(nèi)容。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隨堂練習(略)
第二課時
一、閱讀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為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為何堅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來自他對人和自然關系問題上的認識。他懂得“子子孫孫無窮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來看是有限的,從長遠來看是無窮盡的;而自然條件在一定時間內(nèi)甚至于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不會有變化,只要世世代代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夠被征服的,困難是能夠克服的。愚公這種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動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嗎?
愚公以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而智空對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來,自然條件是無法改變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從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看出誰聰明誰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長意味蘊含其中。
小結:文章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運用對比、烘托等手法刻畫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的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一樣嗎?這兩個人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學生找出描寫兩人的語言,朗讀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比較。
。1)兩個人對愚公的稱謂一樣嗎?
其妻稱愚公為“君”,言語間表達的是對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稱愚公為“汝”,言語間流露出對愚公的輕視態(tài)度。
。2)兩人說話時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嗎?
其妻說“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里說“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這兩句詩句式相同,但內(nèi)容有很大的差異。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講的,“以君之力”帶有關心的意味,“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她不反對愚公移山。智史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殘年余力”顯出十足的輕蔑,“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問語氣強烈,毫無掩飾地譏笑愚公。
這兩個人物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獻疑”,引起全家人討論運土的問題,導致移山行動的開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駁,由此過渡到神話結尾,才顯得自然合理。
。3)兩人所說的話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說“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問;而智叟開口則說“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個倒裝句,強調(diào)了愚公不聰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對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關心和擔憂,智叟對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對愚公十分輕視。
二、難點分析
對京城氏之于“跳往助之”這一細節(jié)應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遺男”,年紀很小,他去幫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見愚公的事業(yè)受到了眾人的擁護。在從“跳往助之”來看,他是出自真誠、高高興興地去的。孩子閱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艱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態(tài)度來對待移山一舉,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過來看,這種“愚”卻表現(xiàn)了他對有意義的事業(yè)的熱情。
三、難點分析
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通過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xiàn)征服自然的愿望。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北疚牟捎蒙裨捊Y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是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傳輪回、報應等封建迷信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
四、總結、擴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臉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動形象,寓意深刻。
討論一,我們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為什么?
今天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因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是一項極其偉大而艱巨的工程,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才能取得勝利。
討論二,有人說:“誰說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擋了路,自己去挖山本來就很健,為什么還要叫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山開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嗎?”你對此是怎樣看的?
這種觀點看起來似乎是“實事求是”的,其實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這篇寓言所要說明的是人力可以戰(zhàn)勝自然的道理,說愚公不愚,就是因為愚公懂得這個道理,并決心將它付諸實踐,不怕困難,挖山不止;如果繞山開道或干脆搬家,豈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隸么?這種觀點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難的心理。
五、布置作業(yè)
l、熟讀課文,背誦“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應”一段。
2、完成課后練習。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9
一、教學課時:2課時(第周星期)(20xx年月日)
二、教學重點:
1、反復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意;
2、體會對比,襯托手法,品味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概括故事的寓意。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注音:
太行(háng),王屋二山高萬仞(rèn)懲(chéng)山北之塞(sè)
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fǔ)之丘荷擔(hè)(dān)者三夫,箕畚(jī)(běn)
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河曲(qū)智叟(sǒu)
窮匱(kuì)智叟亡(wú)以應一厝(cuò)朔東
2、作家、作品:
列子,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沖虛經(jīng)》,書中記載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fā)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二、初讀文本
1、聽錄音(輕聲跟讀,注意正確讀音)。
2、自讀課文(放聲朗讀)、全班齊讀。
三、整體感知
1、自主學習(借助注釋、工具書)。
2、合作學習(落實虛詞“之”用法)。
3、積累、檢查
。1)通假字
①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通“返”,往返)焉②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聰明)
③河曲智叟亡(通“無”,沒有)以應④一厝(通“措”,放置)雍南
(2)一詞多義
、俳Y構助詞,“的”: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谥髦^間: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雖我之死汝心之固
、鄞~:告之于帝(這件事)跳往助之(愚公)
四、口說課文大意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齊讀課文、概括文言故事)
法國寓言家拉·封丹認為,寓言有“身體”和“靈魂”兩部分,“身體”就是寓言故事,“靈魂”則是它的寓意。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寓言的故事,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寓言的“靈魂”。
二、分析愚公(ppt出示圖片)
。ㄒ唬┨畋恚悍狡甙倮,高萬仞→艱巨的□□(任務)
殘年余力→微弱的□□(力量)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長期的□□(努力)
無隴斷焉→最后的□□(勝利)
1、山是怎么樣的?(方七百里,高萬仞)
2、愚公是怎么樣的?(年且九十、殘年余力)
3、“移山”,“移”的過程是怎么樣的?
移山的過程,有八個字,最能體現(xiàn)出這中間的艱辛——(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4、最后的結局又是怎么樣的?(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經(jīng)常和另外兩個故事一起出現(xiàn)。一個是“夸父逐日”,這個我們非常熟悉,夸父追趕太陽,最后道渴而死;還有一個就是“精衛(wèi)填海”,精衛(wèi)她本來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兒,后來在游泳的時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衛(wèi)鳥,經(jīng)常銜一些微小的土、石、木頭,要把大海給填平。(ppt出示原文)
這三個故事中,有什么共同點?(都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試圖完成自己的夢想)
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衛(wèi)的故事,至少有三處不同。(提示:人數(shù)、外援、結局)
夸父和精衛(wèi),都是失敗的故事;而愚公移山,這是一個成功的結局。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為什么?(天帝主動幫助,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
。ù舐暲首x:“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ㄓ薰河羞h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三、賞析對話
過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對愚公移山,他們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獻疑”;“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疑問,說明她考慮到丈夫面臨的困難,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心。
智叟:“笑而止”“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帶有譏笑、輕視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加強了反問的語氣。(智叟:畏難而止、自作聰明)
。2)從稱謂看,還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智叟則稱愚公為“汝”,顯得不客氣,也說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tài)度。
四、理解寓意(愚公精神: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
五、拓展探究
文章用神話結尾,這樣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為什么?
。ㄓ薰臎Q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兒子背走大山,襯托了愚公的精神;在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社會條件下,借助神的力量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六、寫作特點
1、襯托(以兩山高大反襯移山艱難)
2、對比
。1)移山人力的單薄與移山任務的艱巨(突出愚公排除萬難的堅毅精神);
。2)智叟和愚公(表現(xiàn)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著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xiàn)實意義;然后以完成文后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后,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并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和通假字。讓學生在參照注釋疏通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課時 本課時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xiàn)實意義,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到熟讀并背誦全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稘h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jù)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御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道家,鄭國人。主張?zhí)撿o、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掌握下列實詞:
仞冀箕畚孀齔匱亡厝雍隴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習慣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贊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jīng)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huán)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jié)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注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著逐字落實翻譯全文,并將組內(nèi)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復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復述故事,并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復述。
被推薦同學復述課文。
要求:①語言流暢。
、诳杉由弦欢ǖ暮侠硐胂蟆
對復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為后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作準備。
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布置作業(yè)
復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第二課時
逐段朗讀課文
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jīng)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討論分析課文的內(nèi)容
。、首段一開始極言兩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參考:
寫兩山的高大,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
。病⒎治稣n文第二、第三段。
、僬埮懦鲆粕降娜宋锉怼
、谧髡哌@樣介紹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參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歲的愚公,荷擔者三夫,還有始齔的遺男,總共五個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兩座大山,的確千難萬難,但越是艱巨的任務面前,就越能顯示人們的精神面貌。
、鄄煌娜宋飳Υ粕接胁煌膽B(tài)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tài)度一樣嗎?孫子和“遺男”態(tài)度又怎樣?
答案參考:
愚公妻子認為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辦呢?智叟則認為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是懷疑中帶著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边@樣的話愚公妻子是不會說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說的,因為他根本反對移山,絕對不會關心怎樣處理土石的問題。總之,愚公妻子是“獻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tài)度迥然有別。“疑”是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笑”則是出于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說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苡薰且粕降姆e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tài)度自然很堅決,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答案參考:
智吏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萦腥苏f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樣呢?
答案參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則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為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見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很聰明,因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罷了。
3、分析課文第四段。
有人說這個故事最后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答案參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xiàn)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础⒏爬ü适碌脑⒁。
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過課堂練習,小結全文并討論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
。、布置作業(yè)。
、俦痴b全文,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②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后感。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1
一、設計思路
自主學習落實文言詞句,反復朗讀感知故事情節(jié),合作學習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它告訴我們要克服困難就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本文描寫生動、形象,善于運用對比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順暢朗讀,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這一藝術形象,領悟其思想意義。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的閱讀。
四、教學重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實詞,了解文言虛詞“之”“其”“而”的用法。
2.準確翻譯、理解課文。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閱讀。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借助工具書及書本注釋自讀課文,通過生生、師生的合作,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導入新課
1課前可讓學生欣賞歌曲《愚公移山》。
2這支振奮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队薰粕健肥且粍t長期在人民中間流傳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學就熟知這個故事,有誰愿意給我們講一講這個故事呢?(學生講好后,教師從鼓勵角度進行評價,板書課題,介紹相關知識:《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戰(zhàn)國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話說,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讀文學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讀原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從中品嘗出獨特的滋味。
(二)自讀感知
1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同座組成學習小組相互聽讀,根據(jù)要求相互評價。)
2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逐字逐句讀懂課文。(自讀中,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書上打上問號,準備向同學、老師求助。教師巡視,隨時了解學生自讀的進展情況。)
(三)合作解疑
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盡量要求他們自己查工具書解決,或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解決,教師只解答學生經(jīng)過努力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
(四)檢查自讀(可用投影,也可課前打。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萬仞(rèn)懲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擔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應(wú)一厝朔東(cuò)(shuò)
始齔(chèn)無窮匱也(kuì)
雍南(yōng)
2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3辨析多義詞:
。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轉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飾)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
其妻獻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懼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譯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組評價
學習小組內(nèi),學生相互批改作業(yè),教師巡視,解決學生爭執(zhí)不下的問題。
(六)誦讀鞏固
(七)布置作業(yè)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與練習二”。
3反復誦讀課文,給自己的父母復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的解讀,鞏固文言知識,了解不同人物對移山的不同態(tài)度,把握愚公這個藝術形象,領會寓言的教育意義。
(一)誦讀導入
(二)研讀新課
上一堂課,同學們認真自讀,提出了不少問題,許多問題由于大家積極動腦,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梢娭灰蠹曳e極思考,學習上的許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師將提出一些問題,大家結合課文內(nèi)容進行思考,看看對課文理解得怎么樣。
1這篇課文中寫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板書)
2愚公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那個“遺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將近九十歲。(“且”,將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頭。)
遺男——“始齔”,七八歲。(“始齔”,剛剛換牙,七八歲的光景。)
3愚公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處?
提示: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處——“指通豫南,達于漢陰”。(“陰”: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陽”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參加了移山勞動?總共幾個人?
提示:參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兒孫中能挑擔的三個人、遺男;總共五個人。
5移山的任務艱巨嗎?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務的艱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薄娣e大,高度高,可見土石工程之艱巨。(2)愚公“年且九十”,遺男“始齔”,“荷擔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總共還只有五個人,就移山這項巨大的工程而言,勞動力極弱,可見要完成任務極其艱巨。(3)“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叩”“墾”“箕畚”,可見勞動工具落后,完成任務談何容易。(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冬夏換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見運送土石的路途遙遠,勞動何其艱辛!
(學生只要能結合文本的解讀,體會到移山的艱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無須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艱巨的移山任務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孫、遺男、智叟他們分別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引導學生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由此可見他們各自持怎樣的態(tài)度呢?
提示:(板書加點的字)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獻疑”——關心、擔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輕視、嘲笑。
。3)(子孫)“雜然相許”;(遺男)“跳往助之”——支持、參與。
。ㄓ薰钠拮雍椭芹胖v的話差不多,態(tài)度似乎也很接近,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梢酝ㄟ^揣摩朗讀的語氣,結合“獻”與“笑”,“君”與“汝”,“如……何”與“其如……何”等字詞及句式的比較,來實現(xiàn)教學目的。)
7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樣駁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這段話念起來讓人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頂真”的修辭作用)這段話,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方法,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增強了語言的力量,充分說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
9小組討論:同樣是面對移山這件事,可為什么愚公和智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他有克服困難的決心,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獻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對移山充滿信心;智叟從靜止的觀點出發(fā),畏懼困難,懷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獲利,從而斷定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該給予肯定,在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概括。)
10這樣看來,愚公和智叟到底哪個人聰明,哪個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板書加點字上的引號)
11追問:作者為什么在這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不僅加重了對比色彩,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
12故事結尾,兩座山還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說,愚公到底還是無能的人。大家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引導學生從文中找依據(jù))
提示:“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可見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誠”——表明愚公的精神連天神都感動了。所以,故事以神話結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時故事的結局也照應了故事的開端。
(三)延伸拓展
討論思考:以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來看,你認為愚公的做法可取嗎?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此題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進行多元思維,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對于學生的明顯偏頻的觀點,教師應該引發(fā)學生相互評點或辯論。)
(四)布置作業(yè)
以《“愚公移山”外傳》為題,寫一則小故事,表明自己對某些問題的見解。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欧e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评斫庹n文深刻的寓意。
。病⑦^程方法目標:
、欧磸屠首x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nèi)涵,培養(yǎng)文言文自讀能力。
、瓢盐沼薰@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情感態(tài)度目標: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yǎng)語感。
。病⒗斫獗疚牡臅r代意義。
【教學難點】
。薄⑴囵B(yǎng)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jié)的作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辯論法。
。、品讀法。
4、歸納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闭n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示范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學生根據(jù)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胖赋鱿铝芯渲械耐僮植⒔忉專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應
一厝朔東
無隴斷焉
指通豫南
⑵對加點粗的解釋:
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雜然相許
且焉置土石
、且辉~多義:
①方:方七百里方其遠出海門
、谇遥耗昵揖攀已芍猛潦
、墼涸蝗翩灼奕踝釉嫫渌荒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吾義固不殺人
⑤亡:河曲智叟亡以應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奁洌簯制洳灰岩财淙缤潦蔚鄹衅湔\其妻獻疑
、咧阂跃υ荒軞街幻m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确g下列句子:
、偕跻。汝之不惠!
、谒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芗街,漢之陰,無隴斷焉。
三、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fā)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于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四、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征
。、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關于對比、襯托手法:
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xiàn)“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yè)的冷漠態(tài)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xiàn)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xiàn)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五、研讀課文,總結升華
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干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會有“神舟”五號的發(fā)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六、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是想通過對《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討,引導同學們能夠辯證地、全面地、發(fā)展地分析和看待問題。今后我們所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也許會充滿荊棘,讓我們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鎖定目標,開動腦筋,去開辟一條讓世人矚目的人生之路!
七、布置作業(yè)
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根據(jù)新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充分估計課堂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精心設計了一些新穎的思考題。力求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xiàn)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辯論,教師僅起組織、協(xié)調(diào)學生的導演作用,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力求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指導思想。
整個初中階段的文言通過整理歸納,應該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學生學習不夠主動,這在今后的復習教學中一就要重視學生的文言積累。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與要求】: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nèi)涵,培養(yǎng)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1.誦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并注意語氣。
過程與方法: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古文的能力。
2、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
3.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教學重難點】:
能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弄懂重點字詞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古文的能力。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身心準備
1、聽歌:《愚公移山》
2、聽故事《愚公移山》.
二、談話引入、激趣。
同學們,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歷經(jīng)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還被人們廣為傳唱,當然也有人認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認為哪種說法好,帶著問題我們走進文本。
三、了解作者及相關問題知識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篇!读凶印废鄠鳛閼(zhàn)國時期鄭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稘h書藝文志》中錄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認為是晉人張湛注釋編寫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義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們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關于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節(jié)比較簡單,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關于神話:
神話,關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向往。
4、檢查預習:
給下列字詞注音
懲()迂()焉()箕畚()
荷()叩()齔()匱()
亡()太行()懲山北之塞()雍()南
一厝()朔東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疏通文字。
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課文,做到聲音洪亮,并畫出朗讀有疑問的地方。
2、聽讀。
要求,注意朗讀有疑問的地方。(字詞讀音,句內(nèi)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
3、自讀課文。
(同桌合作朗讀,有問題的地方互相糾正)
4、指明讀
師生共同評價
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借助工具書,落實字詞,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三、研讀課文1——2自然段
1、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借助工具書,落實字詞,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質疑。
學生提出疏通有困難的字、詞、句。全班合作交流解決。
3、指名學生翻譯
小組和其他同學補充。
四、歸納交流
指出這兩段文字中的字、詞、句中的特殊用法。
1、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2、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語氣詞)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裝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焉”充當“置”的賓語,前置。)
5、古今異義字
五、小結
六、作業(yè)
1、背誦課文1、2自然段
2、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的音、形、義。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4
一、授課內(nèi)容
11、《愚公移山》
課 時
2課時
授 課 時 間
20xx年6月
教 學 目 標 ( 知 識 , 技 能 , 情 感 態(tài) 度 、 價 值 觀 )
1.知識與技能
。1)能夠有感情地、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借助工具書,準確翻譯文章內(nèi)容。
。3)分析人物和寫作特點。
。4)領會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把握文意。
。2)小組探究,對比人物言行,分析人物特點。
(3)探究、分析寫作手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愚公精神,正視生活中的困難。
二、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導入新課
教師談話導入:《列子》是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典籍,這是列子及弟子以及后學著作的匯編,一共八篇,一百四十章,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善于用寓言來表達精微的哲理!队薰粕健肥且黄⒀怨适,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預習準備:1、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2、借助工具書初譯課文,劃出疑難。
課堂交流:1、朗讀比賽。
2、介紹生字詞。
3、介紹列子。
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師學友借助工具書,通譯全文,探討疑難。
2、從文中找到橘子來回答:
、儆薰珵楹我粕?
②愚公移山面臨著哪些困難?③愚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1、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按要求口譯課文,
探討有疑問的句段。教師適時點撥。
3、尋找、分析,回答提問,學生整理成板書。
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查找工具書的`習慣。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對比課后第二題,同樣是對愚公年齡大和挖出的土石無處安放存在疑問,兩人的用詞、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學生探討、交流。
學生匯報探究結果。
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
4、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小結:概括事件主要內(nèi)容。
學生自由交流。
第 二 課 時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回顧導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
學生回顧生字詞;快速口譯課文
鞏固基礎知識。
2、分層提高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梳理本課一字多義現(xiàn)象和通假字。
一字多義:且、始、其
2、愚公的和智叟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是什么?你如何評價愚公和智叟?
3、對智叟和愚公的妻子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學生按要求整理,交流。
探討兩個問題
(愚公挑戰(zhàn)遠勝于己的自然界困難,盡管自己享受不到自己努力的便利,但他有遠見,大智若愚;智叟從現(xiàn)實利益出發(fā),目光短淺。)
培養(yǎng)學生的整理習慣和理解能力。
3、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小結:
1、看課后第三題,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為?
2、這個故事給予你什么樣的啟示?
學生自由表達。
參考:文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下定決心、不懈奮斗才能克服困難的道理。
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4、拓展提高
教師安排任務:
1、收集表現(xiàn)“困難”的名言警句。
2、以《困難》為題,完成作文。
學生收集整理,完成作文。
學生展示。
培養(yǎng)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三、板書
愚公 畢力平險、達于漢陰 勇于挑戰(zhàn)
聚室而謀曰 發(fā)動群眾 正面描寫
愚公移山 箕畚運于渤海之位 思慮周全
愚公妻 疑 君 其如土石何 (關愛、擔憂)
智叟 笑 汝 甚矣,汝之不惠(嘲諷) 側面襯托
四、反思
列子,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中國戰(zhàn)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后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著有《列子》。 “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于西方的同類學說。他一生安貧樂道,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列子故事:杞人憂天、薛譚學謳、疑鄰盜斧、高山流水、楊布打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4、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5、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6、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克服困難:知其不可而為之!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會認讀6個生字,會寫6個字,自主積累四字詞語,重點學習(( 式疊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聯(lián)系上下文,并結合課外資料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3、使學生懂得:凡是對人民有益的事,無論怎樣艱險,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夠戰(zhàn)勝一切困難,把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總會獲得成功的。
三、教學難點
理解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
五、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1、出示課題,你們了解愚公嗎?誰能介紹介紹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還可以用它組什么詞?
3、圍繞著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師梳理學生提的問題。
。1)愚公為什么要下定決心“移山”?
。2)愚公是怎樣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嗎?
(二)讀文感悟。
1、自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在文中畫出生字,讀一讀。
。2)小組內(nèi)互查,讀準生字。
。3)組際間交叉反饋。
2、請七位同學分段讀課文。
要求:其他同學邊聽邊畫出愚公為什么要下定決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嗎?
3、同學回答問題,教師指導。
(1)你從哪兒讀懂的?把這段讀出來。
。2)出示填空:因為所以愚公要下定決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誰幫了他的忙?為什么天帝要幫他的忙呢?我們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 小組學習,突破難點。
(4)組長帶領本組同學讀—自然段。
。5)組員分別畫出愚公做了什么,說了什么;鄰居們是怎么做的;智叟說了什么。
。6)在組內(nèi)讀一讀,想一想愚公是怎樣的一個人。
4、各組匯報,組際交流。
5、重點指導:
。1)指導學生把愚公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語感讀出來。
。2)練習對話。
。ㄈ┧季S擴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鄰居,你是去幫他移山呢,還是勸說他想別的辦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們會對愚公說些什么呢?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ㄒ唬z查認讀生字的情況。
1、請同學們看課后的生字表,自己先把生字讀一遍,不認識的字可以借助漢語拼音多讀幾遍,然后把每個生字組成詞再讀。每個生字能組幾個詞就組幾個詞。
2、請同學分段讀課文。(教師從學生讀得正確流利的程度,就能看出學生對生字掌握的`情況,還要注意指導學生讀出句子的語氣。)
3、學生自己評價。
。ǘ┝私夥e累詞語的情況。
1、本課“我的詞語庫”中有個詞語,出示詞卡,全班齊讀一遍。
2、說說后三個詞有什么特點。(式詞語)
3、這樣的詞你還能說出幾個嗎?
。ㄈ┲笇鴮。
1、學生討論:按結構把八個會寫字分類;不同結構的字應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師重點指導:應寫得左窄右寬的字有“抬、神”;應寫得左寬右窄的有“鄰”。應寫得上窄下寬的有“窮”!褒R”字上半部的“文”不應寫得過長。
。ㄋ模⿲W生書寫。
。ㄎ澹┓答。
認讀本課詞語。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08-21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06-02
愚公移山語文教學反思07-03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5篇07-22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5篇)10-23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通用15篇10-26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合集15篇07-17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集合15篇09-04
愚公移山的教案11-26
愚公移山的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