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兩小兒辯日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兩小兒辯日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兩小兒辯日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教材分析:
這首古詩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古風”和”近體詩”兩種詩歌體裁的基礎上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它是元曲中的經(jīng)典之作,為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學生分析:
屬年級第一層次班,感悟能力強,思維比較活躍。
設計理念:
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欣賞這首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流程:
一、 課前演講與名言積累
二、 復習引入
(一)復習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古代詩人往往借助唐詩、宋詞、元曲等多種古詩體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們前面已經(jīng)學了三首古詩了,大家一起來背誦一下。
第一首,名字是——
背誦——
體裁——
學習《觀滄!纺芨惺艿皆娙瞬┐蟮男貞眩敲醋钅荏w現(xiàn)詩人博大的胸懷的句子是————
星漢的漢字是哪個漢字?
這首詩還表現(xiàn)了詩人的一種愿望是——
樂府詩我們都接觸過兩首了,哪兩首?哪兩句相同?與內(nèi)容有關嗎?
第二首,名字是——
背誦——
體裁——
這首詩是寫鄉(xiāng)愁的,最能表現(xiàn)詩人對家鄉(xiāng)思念的句子是——
你能提醒大家這句哪個字容易寫錯?
這首詩為什么能流傳至今?是因為有兩句寫得太好啦,全班一齊讀這兩句。至于為什么好,不說啦,“地球人都知道”!
第三首,名字是——
背誦——
體裁——
詩中哪句直接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感?
古人對語言的錘煉極為講究,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都是“吟安一個字,撫斷數(shù)根須”的結(jié)果,白居易就是是其中的典范。本詩中描寫得特別優(yōu)美的寫景的句子是————
這些句子中哪些字用得是非常好的呢?——早、爭、暖、新、春、漸、淺”
(二)引入
前面我們說了,每個朝代都有一種文學體裁比較鼎盛。大家回憶一下,先秦——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古代詩人往往借助唐詩、宋詞、元曲等多種古詩體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下面我接觸的是元曲,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我們今天就來研討一下,作者在面對不同的景色的時候都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三、 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
(一)簡介元曲和作者
與唐詩、宋詞并稱的“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種文學形式。雜劇屬戲劇,散曲屬詩歌。散曲分小令和套曲兩種樣式!短靸羯城锼肌肥且皇仔×,“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代表人物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代表作有《竇娥冤》、《西廂記》《梧桐雨》《倩女離魂》等。
馬致遠,(1250?-1324?)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在大都生活,曾熱衷于功名,但未得志,經(jīng)歷漂泊生涯二十多年,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以后,才做過江浙行省務官,五十歲左右離開官場,過隱居生活。他生活在北京時的元貞、大德年間,正是雜劇創(chuàng)作興盛時期。他是元貞書會的中堅人物,有“曲狀元”之稱,后世把他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他接受道教思想,劇作以神仙道化內(nèi)容為多。散曲以憤世、戀情與自然風光的內(nèi)容為多,語言清俊遒勁。散曲以《天凈沙 秋思》最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贊其是“小令之最佳者”,是“天籟之音”。
(二)朗讀,整體把握
師范讀,
大家來讀一讀,看能不能體會“秋思”的味兒來。
生朗讀,注意節(jié)奏、重音、情感
注意“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句,特別是“小橋流水”在許多風景秀美的地方都會用它來冠名是吧,它代表的是一種秀美的景色。那么在這一首詩里面,是不是也像上一首一樣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鶯歌燕舞的美麗的畫面喃?
那大家再讀讀,看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你能不能用你的詞來表達。
生朗讀。
這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1、 這是一幅凄涼的畫面。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斷腸人在天涯
2、 這是一幅羨慕的畫面!獮貘f有家他無家,人家有家他沒家
烏鴉的家在哪兒?樹上
對,烏鴉有家他無家,所以他很孤獨很羨慕很凄涼
他讀得非常好,能讀出了這些感情。
看來同學們都能讀出這種情感。這是一種凄涼的情感,一種羨慕別人的情感,一種孤獨的情感。那么所有這些情感我們都可以把它概括出來,它就是是首寫什么樣的主題的詩?
思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一種情感。
我們在這四首詩里面學過一首思鄉(xiāng)主題的詩沒有?——次北固山下
你看,這四首詩我們就學了兩首這樣的詩。在古代,交通不像現(xiàn)在這么便利,通訊不像現(xiàn)在這樣發(fā)達,在外地做官的我包括流落他鄉(xiāng)的人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思念故鄉(xiāng)的情緒,幾千年來,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銘心,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所以這一類思念家鄉(xiāng)以鄉(xiāng)愁為主題的詩特別的多。不過你們看,在《次北固山下》中,它是不是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不是,它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中又含有一種希望的感情,它的感情基調(diào)是一種明亮的感覺。
四、深入理解詩歌內(nèi)容、情感、意境
今天這一首詩呢?如果你作畫的話,你會選取一種什么樣的色彩?
——灰黑色、灰褐色
適合中國畫里面哪種技法來表達?
——寫意的水墨畫來表達它的意境。
師:這些意境是通過少量的形象來傳達的。下面我們再朗讀一遍,看哪些地方讀出了那種凄涼清幽的`感覺的
古道——點明當?shù)氐幕臎鍪捝?/p>
瘦馬——那馬呀,一路長途跋涉,變得瘦弱疲憊,馬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夕陽西下——很凄涼
枯藤老樹昏鴉——枯掉的樹枝,烏鴉的叫聲覺得特別的凄涼 ,而且樹是老樹
西風——古道上走,有西風刮過來,西風冷,更能想到家的溫暖,用西風來襯托凄涼(若改為清風,就給人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吻合。)
(枯藤老樹昏鴉——如果是心情好的話,還會認為它們很有生命力,還有昏鴉筑巢,樹老了還能作貢獻,但他這里沒有愉悅的心情,所以看不到這些)
師:他說的這一些,說明作者在選取意象的時候確實適合了自己的情感。
斷腸人在天涯——肝腸寸斷,在很遠的地方,不能回家,流落在外
人家——是人家不是我家
小橋流水——一種溫馨的感覺,更襯托了孤獨的情感,你看,有家屋頂炊煙裊裊,在做飯,在團圓,而我喃,古道西風瘦馬
師:對,這是一幅非常溫馨非常美麗的一幅畫面,這個畫面是不是屬于我的?——不是。這是眼見之景,眼見別人家的美景,眼見別人家的溫馨,更勾了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以樂景來襯悲。
生:小橋一句和古道一句是對應的,人家不像我,還在古道上,迎著西風,騎著瘦馬路踽踽獨行,很可憐,襯托了他的凄涼。
師:非常好,你看呀,作者行的道是古道,騎的馬是瘦馬,迎面而來的是凄涼的西風,當一個人孤獨的行走在吹著西風的古道上的時候,眼前所見的有路邊的枯藤老樹昏鴉,也有路邊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切都能勾起詩人最孤獨最寂寞的情感。而恰好又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為什么選擇這個時候?夕陽西下說明什么?——沒有希望,黑夜就要到啦,所以,在這個時候,所有的人,所有的動物,他們該怎么啦?——回家啦。也許,人家屋頂上還有裊裊炊煙,該回家了,連昏鴉也知道該飛回它老樹上的家啦,而鐵家在哪兒呢?——斷腸人在天涯。
分析寫景和抒情的關系來得出全詩主旨:
所以你看,在這一首詩中,前三句寫景,一共選了幾個景物來寫?——九個。一共用了九種景物構(gòu)成了一幅圖畫,人在圖中走,瘦馬、古道、西風一樣也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孤獨寂寞的感覺,對于這種人,在他的筆下,詩人就把他稱為了——斷腸人。是因思念家鄉(xiāng)而肝腸寸斷。他一樣可以民也“鄉(xiāng)書何處達”的感受,但是,他卻無法去體味“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希望,因思念家鄉(xiāng)早已令他肝腸寸斷了。
這是寫景,
后兩句就是——抒情。讀一遍。
生讀。(你們的凄涼,你們的悲傷我沒感覺到)
在抒情里面,有一句詩揭示了全詩主題,點明了全詩的主旨。這句是——斷腸人在天涯。
(既然這一句就是主旨,那我把前三句刪了,是不是多簡潔呀?)
寫景,寫了孤獨的景,寫了在孤獨情境下游子的慘狀。
抒情則抒發(fā)的是什么情?——思鄉(xiāng)之情。在特定的時間環(huán)境之下表達了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寫景渲染了悲涼惆悵之情,抒情表達游子之悲。
(指板書)這是我們剛才在讀的過程中所品出來的東西。
四、 分析寫法
這首詩有沒有采用以動寫靜的手法?——沒有,但有動靜結(jié)合。有沒有色彩明麗的詞語?——沒有。那么他是采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來構(gòu)筑這么一種悲涼惆悵的意境呢?——寫景。
古人宋玉曾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的身量恰到好處,《天凈沙 秋思》文字之精練,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他寫景,又是采用非常簡潔的方式來寫景,他把他要寫的對象堆疊在一起把它組合在一塊,不加任何的(修飾)。呵,有同學說加了修飾,對,他是很簡潔一修飾,就把這九個對象九個名詞堆疊在一起構(gòu)筑起了一種悲涼惆悵的意境,這就是首詩最有特色的一種寫法叫用名詞來構(gòu)筑意境。把人放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中,表達游子之歸。(哦,我明白了,我以后寫詩呀全把名詞堆起來,你看我今天作一首:老師學生黑板,粉筆課桌教鞭,語言數(shù)學英語,下課鈴響,想耍的快點跑!————沒有詩的意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運用景物,創(chuàng)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huán)境,讓我們感受的是一幅一幅的畫面。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只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xiāng)之情。
這首詩大家下來多讀讀,從讀中來體味,逐漸地我們就能融入這個氛圍當中。好,我們就再讀讀。
特別是最后一句,什么時候你能把你的眼淚讀出來你就能體會馬致遠的秋思了。
五、拓展遷移比較閱讀
請大家比較將遇閱讀下面兩首與課文
元人盛如梓《老學從談》記載馬致遠的《天凈沙》有三首:
其一、瘦藤老樹昏鴉。遠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斜陽西下,斷腸人去天涯。
其二、平沙細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聲新雁,黃云紅葉青山。
第二首,雖然也寫的是秋景,也用較少的文字,寫出了七八種的景物,但沒有《秋思》里夕陽西下夜幕將臨的氣氛,而且有景無人。
第一首,只在一些字上有一些不同,僅就一些字詞的意義來說,遠不如現(xiàn)在所見的《秋思》精當。如“枯”更富有蒼老衰敗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動物,很少見于描述草木,而且此處用“瘦”與下文“瘦馬”重復。顯然不妥。“遠山”與“小橋”相比,結(jié)合上句來看,枯藤、老樹、昏鴉,是一組緊密相連的景物,小橋、流水人家,也是一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見小溪流水,則應是近景,“小橋”比“遠山”更為恰當。“斜陽”與“夕陽”相比,“斜陽”又叫“日斜”,“夕陽”是傍晚的太陽,用夕陽更為準確!叭ヌ煅摹迸c“在天涯”相比,“天涯”在這里作異鄉(xiāng)講,游客所處的環(huán)境本已是異鄉(xiāng),“在異鄉(xiāng)”自然比“去異鄉(xiāng)”更為真切。古人稱千錘百煉的詩文為“一字不易”。我們更能體會到馬致遠表情達意的藝術匠心。
六、總結(jié)四首詩,
我們已經(jīng)學了四首詩,從詩歌描寫內(nèi)容來看,都是描寫景色的,比如《觀滄!访鑼懥舜蠛P燮鎵邀惖木吧,《錢塘湖春行》描寫了美麗的初春景色。
寫景都是為了——抒情。《觀滄!肥惆l(fā)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洞伪惫躺较隆肥惆l(fā)了思鄉(xiāng)之情,《錢塘湖春行》抒發(fā)了喜悅之情,抒情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些詩歌直接抒情,有些詩歌借景抒情。比如《秋思》有沒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沒有間接抒情的句子?(生齊答)
我們以這種方式回過頭來看,《錢塘湖春行》有沒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沒有借景抒情的句子?寫得最好的句子是哪幾句?
在寫法上各有哪些不同呢?
比如首詩以名詞來構(gòu)筑意境,而《錢塘湖春行》是既有靜又有動,《次北固山下》采用了襯托方式,襯托用得最好的句子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以潮平來襯闊!队^滄海》主要虛實相生的寫法。
記憶名句:這是我們默寫里需要的東西。
作業(yè):
、賹W生背誦默寫全曲。
、谡n下查閱圖書或網(wǎng)絡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為經(jīng)典的欣賞背誦。
有人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我們共同欣賞學習了這四首好詩,想必已感受到些許生命的愉悅,希希望大家能夠反復涵詠詩歌里蘊藉的深厚意韻,讓它溶入我們的生命和靈魂。使我們的筆端也能流淌出些許詩情畫意,給我們的人生增添幾多美麗飄
兩小兒辯日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生字詞,理清脈絡,理解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體會故事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讀出文言文的韻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寓言故事,這故事發(fā)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個不知名的小孩兒。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指導“辯”字的字形字義。解說課題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師生分享查閱的孔子的名言和反饋有關孔子的資料。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2、學習古文有哪些方法?
讀:讀通讀順,讀出感情;
解:參看注釋(查工具書)理解意思;
背:背誦全文;
默:正確默寫。
3、讀通白話文課文
請你快速讀課文,把它讀得正確、流暢,自學不認識的字。
4、指導學生練習朗讀《兩小兒辯日》。
。1)教師范讀:聽清老師的停頓以及重音部分,做上記號。
。2)指名反饋讀,指導學生讀好停頓和重音。
。3)指名反饋: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孔子到東方游學,看見兩個小孩爭辯太陽的遠近,他們各執(zhí)己見,孔子也不能判斷出誰對誰錯。)
。4)教師小結(jié):其實,整則文言文是圍繞題目中的一個字展開的。這個字就是“辯”。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義
1、學生借助注釋,獨立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兩小兒為什么事而辯,是怎么辯的,也就是各自的觀點和依據(jù)是什么,辯論的結(jié)果是什么。
。1)指名找出兩小兒的不同觀點,教師板書。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2)再讀課文,分別找出兩小兒的說理論據(jù)。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①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重讀音節(jié):大如車蓋、如盤盂、遠者小、近者大乎;對于“大如車蓋”“如盤盂”兩處的朗讀可以引導學生配上合適的動作)
、谝龑W生將一兒的論點和論據(jù)連起來說一說。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僖龑W生讀出”滄滄涼涼“的冰冷和”探湯“的熱。
、谝龑W生將一兒的論點和論據(jù)連起來說一說。
2、兩小兒各持觀點、互不相讓?鬃右姞睿Q之為”辯斗“。我們請兩個同學來個現(xiàn)場辯斗,如何?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進行辯斗。
、傧纫栽捻樞蜻M行辯斗。(注意引導學生不斷地加快語速,而語氣則越來越堅定。)
、诮處熞龑В瑤熒q斗。(教師的語速不斷地加快)
教師: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學生: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教師: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學生: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教師:日始近,日中遠。
學生:日初遠,日中近。
教師:日始近。
學生:日初遠。
教師:日中遠。
學生:日中近。
教師:遠者小,近者大。
學生:近者熱,遠者涼。
3、面對兩小兒激烈的辯斗,孔子也不能決也。他會怎么說呢?
。▽W生聯(lián)系全文,結(jié)合自己的感悟說一說。)
4、教師小結(jié):是呀,古時候,人們對太陽的了解非常的少,孔子對此不能決也是正常的。請同學們課后搜集資料,幫助解答兩小兒辯斗中的'疑問。
四、討論,感悟道理
1、指名反饋:從《兩小兒辯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或者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2、教師總結(jié):這一則文言文不到百字,卻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從兩小兒身上,我們看到了學習中最可貴的東西,那就是善于觀察、思考、分析,并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孔子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人高尚的品質(zhì),那就是謙虛、實事求是。從兩小兒的”辯斗“以及孔子的”不能決也“,我們體會到了學習是無止境的,我們要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兩小兒辯日》。
2、用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填一填。
《兩小兒辯日》一文中一兒的觀點是:—————,依據(jù)是:—————
另一兒的觀點是:————————,依據(jù)是:—————————。對兩小兒的爭論,孔子的態(tài)度是:————————。
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jù)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三、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重點
一、使學生讀好句中停頓,讀出對話語氣。
二、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孔子無法做出回答的原因。
教學難點
字詞古今含義的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
教具準備
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中插圖、課題、出處,伴隨活潑、輕松的音樂,營造氛圍。
一、 導入新課。
播放孔子圖像及孔子簡介。
提問:同學們,大屏幕上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是誰?(學生齊答)
提問:同學們了解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影響嗎?(指生答)
師及時表揚學生見多識廣并做補充導入課題: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辦學校教學生的教育家,他有學生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嚴重影響了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從而影響了平民百姓。他還是個政治家,50歲時開始周游列國,宣揚自己治國安家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到東方去游學時,碰見兩個小孩在辯論,他們辯論的問題把孔子這位了不起的人物難住了。這兩個小孩用什么問題難住了孔子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有趣的故事。(師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ㄒ唬、簡單介紹文言文。
提問: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同以前有什么不同?(學生發(fā)言)
師:文言文是用“古文”寫成的文章。我國“五·四”運動之前,寫文章和說話所用的語言不同,“五·四”白話運動之后,寫和說所用的語言才逐漸相同。
(二)、指導朗讀。
播放課文錄音,學生根據(jù)字幕提示的朗讀停頓仔細體會, 并注意領會對話的不同語氣。
1、生聽讀。
2、師領讀。先點撥。提問:第二自然段寫兩小兒擺出自己的
觀點,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應用什么語氣?(肯定語氣)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用了什么語氣的句子?(反問句)應用什么語氣讀?(反問語氣) 第五自然段師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人物表情,體會出應用活潑、輕松的語調(diào),以表現(xiàn)小兒的天真可愛。
3、學生放聲朗讀兩遍。
4、用開火車形式每人一個自然段輪讀一遍。師點撥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
5、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把學生分成南北兩組進行比賽,每組選出三名同學分角色朗讀,以激發(fā)朗讀興趣。)
。 三)、指導理解字、詞含義,復述故事。
播放課文及重點字詞注釋字幕。
1、將學生分成五組,一組翻譯一自然段,把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每組指一名學生翻譯,其他學生補充。師強調(diào)重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xiàn)代常用意不同。另外,“孰”相當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誰”。“汝”相當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第二人稱代詞“你”。
3、學生推薦四名同學用自己的話表演課文內(nèi)容。(解說員、孔子、一兒、另一兒。掌聲鼓勵。)
。ㄋ模⒅笇Ю斫庹n文內(nèi)容。
提問:兩小兒圍繞什么問題爭論?(學生發(fā)言)
師:兩小兒圍繞太陽早晨離人近,還是中午離人近爭論。
提問:他們的觀點和理由各是什么?(學生發(fā)言)
師:一兒認為早晨時太陽離人近,理由是早晨時太陽大得像車蓋,中午時小得像盤子盂口。另一兒認為中午時離人近,理由是早晨天氣涼爽,中午像把手伸進熱水里那么熱。
播放兩小兒觀點理由示意圖。
提問:兩個小孩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事物,觀察仔細,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而且理由充分,顯示了這兩個小孩什么精神?(學生發(fā)言)
師總結(jié)板書:兩小兒:喜歡探索(多角度)
提問:孔子在兩小兒截然不同的觀點面前怎樣表現(xiàn)的?(學生發(fā)言)
提問:了不起的.孔子在兩個小孩的問題面前誠實而勇敢地說“不知道”,顯示了孔子什么精神?(學生發(fā)言)
師總結(jié)板書:孔子:誠實(實事求是)
師:他們都很了不起。精神可嘉。板書:了不起
。ㄎ澹⒅笇П痴b。
1、給學生三分鐘時間背誦。(師指導:背誦文言文不能死記硬背,而應在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根據(jù)意思去背誦。還要縱向比較,仔細辨別段與段之間相同句式句子的細微差別。如:第三自然段中是“及日中,則如盤盂”,而第四自然段中是“及其日中如探湯”。)
2、將學生分成東西兩組進行背誦比賽。(師要營造敢于挑戰(zhàn)的氣氛。)
3、 激發(fā)學生背誦的興趣,推薦一生領背。
。z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情況。
播放檢查題目:聯(lián)系課文,說說句子的意思,能說出加點字的準確含義。
1、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2、 及其日中如探湯。
3、 孰為汝多知乎?
三、 總結(jié)課文內(nèi)容。
提問:同學們,你從課文中得到什么啟示?(學生發(fā)言)
播放“辯日啟示”,師總結(jié)。
四、布置作業(yè)。
1、對于兩小兒的爭論,正確答案應該是什么?通過查找資料,找到科學的論據(jù)。
2、 繼續(xù)背誦理解課文。
兩小兒辯日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4
一、談話導入:
1。你們知道孔子嗎?(簡單介紹孔子。)
2?鬃诱f“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他們到底在辯論什么呢?
二、讀通課文:
1。試讀,將讀不準的字畫出來。
2。指名分小節(jié)讀,集體糾正讀錯的字音,讀破的語句。
3。學生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思考他們在辯論什么問題。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先借助注釋自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練習朗讀課文。
3。組織交流。結(jié)合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點撥。
4。背誦課文,復述故事。
四、研讀課文:
1。為什么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練習表演《新兩小兒辯日》。
3。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chuàng)造性表演,教師巡視指導。
4。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結(jié)合學生的評議,教師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學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機點撥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教學目標:
1.學會“盂、孰、汝”3個字,會寫“盂、孰”2個字。
2.根據(jù)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nèi)容。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課文所表達的意思。
4.指導學生朗讀、背誦課文。
5.體會兩小兒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質(zhì)疑的品質(zhì),懂得認識自然,探索客觀真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地質(zhì)疑。
6.感悟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參考注釋讀懂每句活的意思。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
1.生字新詞卡片。
2.搜集有關太陽離我們遠近的科學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我們有舉世聞名的古代“四大發(fā)明”,有著無數(shù)的善于觀察,勤于思索、勇于創(chuàng)造的古代科學家、發(fā)明家。我們的古人是有著無窮的聰明智慧的。你聽,有兩個古代的小孩兒,他們在為太陽爭論起來了。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初讀課文,指出朗讀有困難的地方。教師幫助解決。
3.再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三、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1.學生自學。
、畔日页霾焕斫獾脑~、句,在文中記下來。
、仆ㄟ^看注釋、查字典理解它們的'意思;如果還有不理解的就記下來。
、切〗M內(nèi)交流討論:講自己對詞和句子的理解,再連起來說一說課文的內(nèi)容;對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討論解決。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艑W生匯報自學結(jié)果,老師對難理解的詞句或?qū)W生理解有誤的地方給以點撥指正。
、颇馨衙烤湓挼囊馑歼B起來,說說課文的內(nèi)容。
、窃诶斫庹n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還可以分角色讀;通過讀來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3.教師點撥。
、倏鬃訓|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辯斗:辯論,爭辯。
其:他們(指兩小兒)。
故:緣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谝粌喝眨骸拔乙匀帐汲鰰r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以:認為。
去:距離。
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一些,而中午時離人遠一些。”
、垡粌阂匀粘醭鲞h,而日中時近也。
句意: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中午時離人近。
、芤粌涸唬骸叭粘醭龃笕畿嚿w,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
盂:古代盛飲食的圓口器皿。
為:是。
乎:是文言助詞,表示疑問。
句意:第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上的篷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盤子一樣小,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菀粌涸唬骸叭粘醭鰷鏈鏇鰶,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探湯:把手伸到熱水里去。
湯,熱水。
句意: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暖和,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蘅鬃硬荒軟Q也。
決:裁決,判斷。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斷誰是正確或錯誤。
⑦兩小兒笑日:“孰為汝多知乎?”
孰:誰。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兩個小孩兒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兩個站孩兒在爭論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雙方各有根據(jù),爭執(zhí)一下,連孔子也無法裁決。
2.文章層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孔子看見兩小兒在爭辯,向他們詢問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點敘述了兩小兒是怎樣爭辯的。
第一層(第2、3自然段):寫兩小兒各自的觀點。
第二層(第4、5自然段):寫兩小兒各自的理由和依據(jù)。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寫孔子和兩小兒的態(tài)度。
3.再讀課文,體會辯斗過程。
。1)對于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兩小兒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并且都從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證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們誰也不讓準,最后請孔子裁決,可博學的孔子卻也無法作出判斷。看來,這是一場勢力相當?shù)霓q斗,讓我們用朗讀再現(xiàn)當時兩小兒辯日時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讀課文。
。3)學生分組分角色再讀課文。
、賻煟簝尚憾颊依碛蓙碜C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生讀)
、趲煟簝尚汉敛幌嘧,據(jù)理力爭。(生讀)
③師:兩小兒越爭越激動,堅持己見。(生讀)
。4)師:兩小兒你爭我辯,雙方相持不下,只好請博學的孔子來裁決,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孔子這么有學問、有智慧的人卻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當孔子不能決也時,兩小兒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齊讀最后兩小兒說的話)。
四、明理啟智,引導探究。
1.讀了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學生暢所欲言。
(2)教師歸納。故事體現(xiàn)了兩個小孩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jù),以及孔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2。引導探究:在兩千多年前,圣人孔子無法裁決的問題,到了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你能否為兩小兒的說法做一個公平的裁決呢?讓他們心服口服。
從科學角度來說,文中兩小兒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因為實際上,早晨與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具體理由略)
六、課堂小結(jié):
大自然充滿奧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現(xiàn)象都蘊含著豐富而有趣的科學知識,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會帶給我們許多驚喜、許多收獲,你會感受到我們的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一直與科學為伴。
七、作業(yè)設計
l.比一比,再組詞。
辯()盂()孰()辨()孟()熟()
2.背誦課文內(nèi)容。
兩小兒辯日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5
一、 導入
同學們,我們山東被成為“孔孟之鄉(xiāng)”,你知道“孔”指的是誰嗎?
孔子名丘,山東曲阜人,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鬃咏踢^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可謂學識淵博,可他也曾被難住過,想不想知道是誰,用什么問題把他難住了?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九課中的第二則文言文,來讓我們齊讀課題。
二、 出示目標
本節(jié)課,我們需要完成以下幾個目標:(出示課件)
1、 能流利、正確誦讀文言文
2、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 了解一些有關太陽的基本知識,激發(fā)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興趣。
三、 文學常識
請同學們看一下注釋16,本文選自?(出示課件)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是周朝列御寇所著的論集。全書基本思想屬于道家一派,宣揚順應自然,消極無為的哲學。一直為后人珍視。
四、 初讀課文(出示課件)
1、 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課本上標注的讀音和屏幕上畫出的節(jié)奏,試著將課文度通順,讀流利。(出示課件)
2、 哪位同學起來把課文讀一遍?(2人)
3、 下面請同學們跟老師讀一遍。(出示課件)
4、 按照老師的節(jié)奏,讓我們?nèi)帻R讀課文。
五、 再讀課文
1、 我們都知道,文言文生澀難懂,下面請同學們試著對照注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將課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師巡回)
2、 好,下面我們就來檢驗一下同學們的學習成果。(出示課件)解詞:“辯”是什么意思?“故”呢?
誰來完整地翻譯這一句話?(2—3人)“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的意思是:全班一起說。
(出示第二句課件,翻譯第二句話。方法照上)
。ǔ鍪镜谌湔n件,翻譯第三句話。方法照上)
。ǔ鍪镜谒木湔n件,翻譯第四句話。方法照上)
3、好,下面請同桌兩人采用一人讀課文,一人翻譯的辦法,將課文再翻譯一遍。
六、分析課文
1、在本文中,學問淵博的孔子被誰用什么問題難住了呢?
2、小兒1的觀點是(出示課件)(用原文回答)(指導朗讀)
小兒2的觀點是(出示課件)(用原文回答)(指導朗讀)
3、 他們的理由是分別是什么?(出示課件)他們陳述理由的結(jié)尾用了什么修辭?這種修辭有什么好處,你能把這種語氣讀出來嗎?
4、 正是由于兩個小兒的`理由都很充分,所以,孔子也“不能決也”你猜孔子會怎么說?
5、 如果讓你把文章分成三層,你會怎么分?
六、 小結(jié)
七、 在《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中,兩個小兒圍繞著太陽在初出時和日中時那個距離我們近的問題展開了討論,小兒1認為早晨的太陽“如車蓋”,中午的太陽“如盤盂”,按照“距離近的物體大,距離遠的物體小”的原則,早晨的太陽距離我們近,中午的太陽距離我們遠;小兒2認為早晨的太陽“蒼蒼涼涼”,中午的太陽“如探湯”,按照“遠涼近熱”的原則,早晨的太陽距離我們遠,中午的太陽距離我們近, 從而難住了孔子。
八、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從兩個小兒身上學到了什么?那么,我們又從孔子身上學到了什么呢?
九、 這個問題難住了孔子,你能不能幫助孔子回答他們。
十、 同學們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她語言簡潔,含義深刻,很值得大家去學習去研究,最后,就讓我們在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中,有感情地把課文再齊讀兩遍。
十一、 布置作業(yè)
1、 處理課后習題
2、 背誦課文。
兩小兒辯日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能根據(jù)課后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章。理解字詞古今不同含義,如語氣詞“乎”“去”“湯”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知道孔子嗎?請講一講。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板書課題,解釋課題——兩小兒討論關于太陽的問題。)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于知道的真諦!
(2)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苯忉專郝犃怂脑,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從陳國逃往蔡國后,也沒得到蔡君的重用,常發(fā)“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感慨,一天發(fā)現(xiàn)弟子宰予中午還在睡大覺,氣得說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們趕緊來安慰孔子,孔子說今后聽其言而觀其行,好自為之
二.溫習舊知:
1、教師指出需掌握的重點文言詞語
。1)東游:名詞做狀語,向東;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距離。
。5)及:等到。
。6)則:就。
(7)此不為:是。
。8)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9)探湯:把手伸到熱水里去。指天氣很熱。
。10)決:裁決,判斷。
。11)孰為汝多知乎:孰,誰,哪個;為,通“謂”,以為,認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異體字:同一個意思,不同的寫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后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保ā对託㈠椤罚┚渲小芭本痛怼叭辍薄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guī)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余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钡谝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后人都這樣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古書幾乎都被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于當時背誦者只記住個讀音,未記住其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古人認為語言憑借聲音而存在,強調(diào)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jù)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jīng)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之規(guī)的;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一定之規(guī),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時,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況,應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辦法一直保存了下來,以致20世紀的孫中山先生也按照這個辦法寫,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quán)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岡》)"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后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后來的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版"那個時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來為了減輕"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數(shù)的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墒,由于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讀"音dú,"逗"音du。
復習通假字,千萬不要離開課文去死記硬背,而要把它們放在句子當中去記憶,這樣記憶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見通假字的表。根據(jù)通假字的讀音,按照漢語拼音順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讀音順序排列。
2、特殊文言現(xiàn)象:
。1)、通假字:
為,通“謂”,以為,認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異義:
去:(古)距離;(今義):離開所在地到別處
湯:(古義):熱水;(今義):煮東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去人)遠,而日中時(去人)近也。
3、教師總結(jié)文言直譯的方法。
總結(jié):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掌握規(guī)律。吾余為我,爾汝為你。
補——省略詞句,定要補上。換——古語白話,注意轉(zhuǎn)化。
調(diào)——遇上倒裝,調(diào)整語序。
三、以讀促思:
1、教師配樂誦讀課文,請學生聽完課文后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nèi)容。
明確:兩個小孩爭論有關太陽距離人遠近的問題,相持不下請孔子作評判,孔子也不能決斷。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較長句子的合理停頓。劃出兩個孩子的觀點及其依據(jù)的句子。
反饋意思: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盤盂那么大,這不是遠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嗎?他是從視覺來判斷;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比較涼,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手放進熱湯里一樣,這不是熱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離得遠涼些嗎?他是從觸覺角度判斷。兩小兒采用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事物進行判斷,難免意見不一致。
兩個孩子的觀點和依據(jù)雖不同,但他們都是從感官經(jīng)驗出發(fā)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的感官往往會誤導我們。比如將一根筷子插入水中,從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彎折了,這就是光的折射導致視覺的錯覺。
3、實際上早晨中午太陽距離地球是一樣的,大小也相同,為什么早晨較中午看起來大些,中午較早晨熱些呢?
明確: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大一些,中午的太陽小一些,實際上是一種視覺誤差。因為,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時,有山峰、樹木等地面物體作對比,太陽就顯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陽高懸在空曠的天空,相形之下就顯得小一些。實際上用儀器測一下,若不考慮地平線上大氣折射的影響,早晚是一樣的。至于地面溫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太陽高度角。早晨,太陽斜射,同束陽光照射的'面積大,單位面積上得到的太陽輻射少;同時,因為斜射陽光通過大氣層的厚度大,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輻射散熱,日出前后地面熱量虧損到極大值,因此,早晨氣溫低,顯得涼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陽高度最大,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熱量集中,另一方面陽光通過大氣的厚度小,太陽輻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熱量盈余,氣溫已經(jīng)升高,因此中午就熱得多。實際上對于每秒30萬千米的光速來說,早晨和中午日地距離的微小差別根本不會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多少。
4、兩個孩子的觀點雖是錯誤的,但他們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么?
明確: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jié)果就不一樣。
5、孔子對兩個孩子爭論的態(tài)度是什么?請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并說說你從中得出的啟示。
明確:孔子"不能決也"。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于文章結(jié)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xiàn)象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發(fā)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梢娪钪嬷,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鬃記]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四、吟詠誦讀:
1、誦讀訓練:各小組自由誦讀,請帶上你們的情感態(tài)度,讀出文章抑揚頓挫的音韻之美,也讀出你們對這個小故事的體會理解。
2、先配樂齊讀全文一遍,然后指導學生背誦兩小兒對話部分。
前兩句說的是兩種相反的觀點,都用肯定的語氣讀;后兩句說的是根據(jù),有為自己辯護兼駁斥對方的意思,都用反問的語氣讀。
“我以”“一兒以”“此不為”之后,須作停頓。
“大如車蓋”重讀,“則如盤盂”輕讀——使有對比色調(diào)。
“滄滄涼涼”輕讀,“如探湯”重讀——同上。
自由練習誦讀,能大體成誦即止。
3、各小組推選一個代表配視頻誦讀。若哪位選手遇到困難自己的組員可立即支援。
五、總結(jié)歸納:
一、積累文言知識:
古今意義、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詞、反問句、重點實詞、文言斷句。
二、啟示:
1、人們懂得的東西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盡的,學無止境,我們要不斷學習;
2、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有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實事求是;
4、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標準不同,結(jié)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
三、學習方法:
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歸納總結(jié)積累文言知識
以讀促思探尋文本主旨熟讀精思成誦反復品位
六、拓展閱讀:
盲人識日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蚋嬷唬骸叭罩疇钊玢~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蚋嬷唬骸叭罩馊鐮T!睊袪T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至鐘,自燭而至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導讀:要想了解某種事物,一定要接觸它、觀察它,通過實踐了解它。單憑道聽途說,走馬觀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注釋:[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這里指雙目失明。[2]捫:摸。[3]揣:摸。[4]龠(yuè):古代竹制的管樂器,像笛,比笛短。
兩小兒辯日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7
課文簡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十一冊語文教材選入的文言文。選編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使學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品味感悟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意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這文言文文意比較淺顯,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孩子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各持一端,爭執(zhí)不下,連博學的孔子也不能判斷。
設計理念:
文言文的教學應重視朗讀,在指導學生體會文言文讀法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朗讀練習,感悟語感。因為文不甚深,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文意的理解并不很難,況且學生們已有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經(jīng)驗,因此,采取讓學生讀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解疑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增強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對照注釋,理解句意。
3、能復述故事,背誦課文,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與難點:學生初步接觸古文,因此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把弄明白短文的意思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
教學過程:
一、以圖引文,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兩小兒辯日圖,讓學生說說這幅畫的意思?
2、通過對畫面的理解,而明白課題《兩小兒辯日》的“辯”即為“爭辯、辯論”,他們究竟在辯論什么?
二、啟讀、試讀,體味語感
1、教師用稍慢、輕松的語調(diào)讀課文。
2、聽課文錄音,讓學生感覺你認為文言文怎樣讀?
3、學生自由發(fā)言聽了范讀后的想法。
4、用學生自己的方法試讀課文,將讀不準的地方畫下來,糾正后反復讀。
5、指名分小節(jié)讀。
。ㄗx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朗讀中所體現(xiàn)的情感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個性化理解。因此給足學生讀的時間,通過多途徑、多角度、多方式的活動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文本。)
三、通讀、參讀,潛心會文
1、要想清楚的知道這文言文的內(nèi)容,我們還需要一個小幫手,誰知道這個幫手是什么?(在此滲透學習古文的簡單方法如:查字典、問老師、看注釋等)
2、我們借助注釋,自由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的意思進行猜想,可以給老師提出來,也可以和小組的同學商量。
(放手讓學生探討課文中的疑難,通過各種途徑來解疑、釋疑)
3、組織交流,結(jié)合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點撥。
(學生通過自由探討得到的認識、理解,需要老師進行整合、補充,因此,老師在學生討論之后,要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讓學生突破疑難,從而讓學生對每個問題得到一個完整、清晰、正確的理解)
4、出示“孰”、“汝”明白其意思。提問:在你積累的詞語中有哪些詞也當“你”講?(君看一葉舟、子非吾友也、您好、任爾東西南北風)文章中的“你”指誰?你對他了解嗎?
四、研讀、精讀,深入情境
1、你認為文中的兩個小孩誰對誰錯?你支持哪一個呢?(給學生一個自由的選擇的空間,自然形成一個辯論的氛圍)
2、現(xiàn)在我們就展開一個小小的辯論,一方是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方是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每組選已的代表,再讀課文,找出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觀點和理由。
3、進行辯論,弄清兩個小孩子的看法及原因。
(討論交流是探險究學習的一種方式,在課堂討論中可為學生的思維表達更寬廣的空間。目的是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
五、背誦積累、延伸
1、分角色有感情朗讀全文。
2、學生試背課文。
3、課外延伸: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沒能回答兩個小孩子的問題,是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不發(fā)達。到了今天,如果能穿越時空,你到了遙遠的古代遇到了兩小兒辯日,你將怎么呢?請你在課下查閱資料和同學們合作來完成兩小兒辯日續(xù)。
課后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力求讓自已是一個等參與者,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自主的探究。因為初學古文,學生們對朗讀的興趣很大,通過范讀、試讀學生們基本上都能把課文讀通順。在理解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一部分學生借助注釋也不能真正明白文意,教師便引導學生用猜想的方法去試一試,效果很好。在理解課文之后,因觀點不同而展開辯論則更適合了學生的心理,通過辯論加深了理解和體驗。
【兩小兒辯日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兩小兒辯日》教案01-09
兩小兒辯日教案01-10
《兩小兒辯日》教案06-12
兩小兒辯日教案09-03
《兩小兒辯日》語文教案優(yōu)秀01-23
《兩小兒辯日》教案[優(yōu)選]03-28
《兩小兒辯日》教案優(yōu)秀02-27
兩小兒辯日教案(15篇)02-18
兩小兒辯日教案15篇01-24